資源簡介 (共50張PPT)7.1.2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第七單元 生物與環境冀少版生物八年級下冊授課教師:********班 級:********時 間:********導入新課(5 分鐘) 展示一些不同環境中生物的圖片,如生活在沙漠中的駱駝刺、熱帶雨林中的長臂猿、深海中的發光生物等,提問學生:“這些生物為什么能在各自獨特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它們與環境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引發學生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思考。 回顧上節課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強調生物在受到環境影響的同時,也會對環境產生作用,從而引出本節課主題 ——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新課講授(25 分鐘)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適應的普遍性 講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種適應環境的特征。以沙漠中的仙人掌為例,展示仙人掌的圖片,講解仙人掌的葉退化成刺,減少水分蒸發,莖肉質化,儲存大量水分,根系發達,能深入地下吸收水分,這些形態結構特征使仙人掌能夠適應干旱的沙漠環境。再如,北極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極地區,它具有厚厚的皮毛和大量的皮下脂肪,能夠保暖,其白色的皮毛與周圍的冰雪環境融為一體,有利于它隱藏自己和捕食獵物。 適應的相對性 以雷鳥為例,展示雷鳥在不同季節的羽毛顏色變化圖片,講解雷鳥在冬季羽毛為白色,與雪地環境一致,有利于躲避天敵;而在夏季,雷鳥的羽毛變為棕褐色,與周圍環境相適應。但如果冬季降雪延遲,雷鳥白色的羽毛在沒有積雪的環境中反而會使其更容易被天敵發現,這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的相對性。說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形成的,當環境發生變化時,生物原有的適應特征可能不再適應新的環境,生物需要不斷進化或改變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變化。 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 形態結構適應:除了上述仙人掌和北極熊的例子,還可以介紹鳥類的身體呈流線型,有利于減少飛行時的阻力;魚的身體呈梭形,體表有黏液,用鰓呼吸,這些形態結構特征使魚能夠適應水生環境。 生理適應:講解一些動物在冬季會進入冬眠狀態,如青蛙、蛇等,這是它們對低溫環境的一種生理適應。在冬眠期間,動物的新陳代謝速率降低,減少能量消耗,以度過食物短缺和寒冷的冬季。植物也有生理適應現象,如有些植物在干旱條件下,會關閉氣孔,減少水分散失,同時積累脯氨酸等物質,提高細胞的滲透壓,增強抗旱能力。 行為適應:以候鳥遷徙為例,展示候鳥遷徙的圖片或視頻,講解許多鳥類在春秋季節會進行大規模的遷徙,這是它們對氣候變化和食物資源分布變化的一種行為適應。鳥類通過遷徙,尋找更適宜的生存環境和食物來源。此外,一些動物具有擬態和保護色等行為,如竹節蟲的形態像竹子,枯葉蝶像一片枯葉,它們通過模擬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形態來保護自己,躲避天敵。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對環境中物質和能量流動的影響 以綠色植物為例,講解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改變了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組成。同時,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增加了大氣濕度,促進了水循環。再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夠分解有機物,將其轉化為無機物,供植物吸收利用,參與了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生物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例,展示森林生態系統的圖片,講解森林中的樹木為許多動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場所,形成了復雜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結構。森林還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功能,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森林遭到破壞,許多生物會失去棲息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可能導致水土流失、氣候異常等問題。 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介紹人類作為生物的一員,對環境的影響尤為顯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如工業排放、農業生產、城市化進程等,改變了環境中的物質成分和能量流動,對生態系統造成了諸多影響。以人類過度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為例,講解氣候變暖會引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棲息地改變等一系列問題,威脅到許多生物的生存。同時,人類的活動也可以對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如植樹造林、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改善生態環境。 (三)小組討論(10 分鐘) 給出討論話題,如 “如果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生物可能會如何改變以適應新的環境?”“在城市建設中,如何更好地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需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 各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從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成果。教師對各小組的發言進行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同時培養學生關注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四)課堂小結(5 分鐘)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適應的方式,以及生物對環境產生影響的途徑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強調生物與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保護環境的行動,維護生態平衡。 (五)布置作業(5 分鐘) 選擇一種生物,查閱資料,寫一篇短文詳細介紹其對環境的適應特征以及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探究某種生物(如蚯蚓)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并撰寫實驗報告。 五、教學資源 展示生物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的圖片、視頻。 相關案例分析資料、實驗數據等。 多媒體教學設備。 實驗器材,如培養皿、蚯蚓、土壤等(用于實驗探究)。 六、教學板書設計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普遍性:生物普遍具有適應環境特征 相對性:適應在一定條件下,環境變化可能不適應 方式 形態結構適應(仙人掌、鳥類等) 生理適應(冬眠、植物抗旱等) 行為適應(候鳥遷徙、擬態等)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對物質和能量流動影響(綠色植物、微生物等) 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等) 人類活動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等,有積極和消極方面) 七、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生對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有了一定的認識。直觀演示和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了抽象的知識,但在講解生物適應環境的相對性以及環境變化對生物的復雜影響時,部分學生理解困難,后續教學中可增加更多實際案例或模擬環境變化的實驗輔助教學。小組討論環節,部分學生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考不夠深入,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綜合思考,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方面,可加強指導,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5課堂檢測4新知講解6變式訓練7考試考法8小結梳理學習目錄1復習引入2新知講解3典例講解身邊事北極熊、北極狐、企鵝等動物生活在寒冷的環境中,而河馬、非洲象、角馬等動物卻生活在炎熱的環境中。如果把它們的生活環境對調一下,它們都不能很好地生活。生物與環境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習目標1.描述擬態、保護色和其他適應現象以及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2.舉例說出生物對環境的影響。3.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念,滲透環保意識。探究竟.資料分析閱讀下列文字,想一想,奇特的瓶子樹有哪些特征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瓶子樹原產南美洲的巴西。巴西北部的亞馬孫流域,炎熱多雨,為熱帶雨林區;南部和東部,一年之中旱季較長,土壤非常干燥,為稀疏草原帶。處在熱帶雨林和稀樹草原之間的地帶,一年里既有雨季,又有旱季,只是雨季較短。瓶子樹就生活在這個中間地帶。它在旱季落葉,在雨季萌出少量的新葉;它的根系特別發達,在雨季到來以后,大量地吸收水分,一般一棵大樹可以貯存2t之多,猶如一座綠色的水塔。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根系發達,可以吸收大量水分;樹干好像瓶子,能貯藏大量的水分,以適應干旱的季節。沙漠中的駱駝在炎熱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駱駝,毛又密又厚,腿很長,足墊很厚,具有駝峰,鼻粘膜很特別,尿液非常少,當體溫升高到40.7度時才會出汗。沙漠中的駱駝刺荒漠中生活的駱駝刺,地上部分非常的矮小,地下部分非常發達,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長很多。南極的海豹海豹胸部皮下有厚厚的脂肪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達到60毫米。思考討論1.根據我們對各種動物的形態結構及其生活環境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結論?答: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適應具有普遍性。游戲——《找動物》枯葉蝶竹節蟲葉尾壁虎蘭花螳螂某些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狀或色澤斑,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的狀態,叫做擬態。擬態枯葉螳螂像干枯的樹葉尺蠖擬態像樹枝背部是青黑色,腹部是白色草地上的蚱蜢是綠色的土地上的蝗蟲是褐色的草地上的青蛙背部為綠色在自然界中,很多動物適應棲息環境,具有與環境色彩相似的體色,這就是保護色。保護色警戒色對捕食者往往有信號及警告的作用,能使捕食動物見后避而遠之-----用于警告思考討論2.擬態和保護色有什么區別 答:擬態是一種生物模擬另外一種生物,強調形態和體色都與另外一種生物相似。保護色主要是生物模擬周圍的環境,主要是體色與整體環境相似而使其不易被天敵發現。擬態和保護色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它有利于生物保護自己、逃避敵害。3.雷鳥的羽毛在春夏是有橫斑的灰褐色,與周圍苔原的顏色一致,冬季羽毛就會變成白色,與雪地顏色一致。這是保護色還是擬態?春夏的雷鳥 冬季的雷鳥保護色思考討論4.如果有一年,冬季來臨,卻沒有下雪,周圍還是苔原的顏色,但雷鳥的羽毛仍然會變成白色。同學們想一想,這種適應性還存在嗎?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答:不存在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適應,并不是絕對的、完全的適應。思考討論適應具有相對性。測量不同植被下環境的濕度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探究竟 實驗【實驗目的】測量不同植被下環境的溫度和濕度,認識生物的生活對環境的影響。【材料用具】干濕計,手表,傘或其他遮陽物。【方法步驟】1.各小組預先考查好測量地點,包括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或_________。熟悉去測量點的路線。裸地草地灌木叢樹林2.各組分別于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對測量點進行實測,要防止陽光直射干濕計。將數據填入下表。上午中午下午 裸地 草地 灌木叢 時間 溫度 濕度 3.測量結束后,分別在兩張坐標圖上把三個測量點觀測的空氣溫度和濕度繪成曲線。實驗注意事項:(1)所選測量地點不要距離太遠,要盡量同時測量。(2)每個測量點要測三次。一般可安排上午7點,中午12點,下午5點。每次測量又要測3次,取平均值。(3)測草地、灌木叢的溫度和濕度時,應把干濕計放入草叢和灌木叢里。 早晨 中午 晚上裸地 第一次 48% 17% 49%第二次 42% 14% 47%第三次 44% 17% 38%平均值 41.30% 16.00% 44.70%草地 第一次 52% 20% 60%第二次 51% 38% 64%第三次 60% 33% 70%平均值 54.30% 30.30% 64.70%灌木叢 第一次 62% 41% 76%第二次 60% 40% 80%第三次 56% 31% 78%平均值 59.30% 39.00% 78.00%34.00%49.77%58.77%4.實驗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木叢中的濕度最大、溫度最低生物的生活對環境有影響1.為什么每個觀測點要在上午、中午、下午測量三次,每一次又要取三個數據的平均值?2.怎樣測量才能使測得的數值更準確?答:避免偶然性,減小誤差,提高實驗結果的可信度。答:可以增加測量的次數(重復實驗,求平均值)思考討論蚯蚓在土壤中活動,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還能增加土壤肥力。在沙地上栽種植物,能夠防風固沙。蝗蟲啃食莊稼。人類工業生產排放廢氣。每種生物都離不開它們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能適應、影響和改變環境。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蜣螂(屎殼郎)1星題 夯實基礎知識點1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1.雷鳥的足部完全被羽,甚至趾底也生有羽毛,有利于其冬季行走于冰雪上。這體現了( )CA.生物影響環境 B.生物不能影響環境C.生物適應環境 D.生物不能適應環境2.情境題 生活在雪地中的老鼠毛色為白色,有利于它躲避敵害。但如果降雪推遲,則白色毛會成為不利的變異,這體現了( )DA.適應的普遍性 B.生存在于競爭C.適應的多樣性 D.適應的相對性3.[2024河北邯鄲期中] 竹節蟲很像一根枯樹枝,棲息在樹枝上時能夠避開天敵,這種適應方式是( )AA.擬態 B.警戒色 C.保護色 D.以上都不對4.熊童子是一種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適宜生長在干旱環境中,其葉片肥厚,氣孔白天關閉、夜間開放,以減少水分的散失。這種現象主要體現了( )BA.生物影響環境 B.生物適應環境C.環境影響生物 D.生物和環境相互影響5.河北的冬天,垂柳樹葉落盡,而松樹依然蔥綠。這種現象體現了( )CA.垂柳不適應寒冷的環境B.松樹比垂柳更高等C.垂柳和松樹都適應寒冷的環境D.垂柳和松樹存在著競爭關系知識點2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6.[2023海南中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青山”中的綠色植物有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作用,這體現了( )AA.生物影響環境 B.環境影響生物C.生物適應環境 D.生物依賴環境7.西西發現下過雨的第二天,草地上有很多小土堆,調查發現是蚯蚓把下面的泥土翻出了地面,蚯蚓具有疏松土壤的作用,這反映了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AA.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B.生物對環境的適應C.生物對環境的依賴 D.環境對生物的影響8.自然界中的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下列選項中能體現生物對環境影響的是( )AA.山上多種樹,勝似修水庫 B.萬物生長靠太陽C.花到嶺南無月令 D.北雁南飛9.某小組在“探究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實驗中,得到如下結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組別 裸地 草坪 灌木叢空氣濕度平均值A.實驗中裸地是對照組B.實驗中灌木叢是對照組C.該實驗變量是空氣濕度D.裸地應適量灑水后再測量,免得數據偏小√解析: 裸地上沒有植物,因此作為對照。由題干信息可知,本實驗探究的是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因此實驗變量是不同的植被。裸地灑水后再測量,會造成實驗結果不準確。2星題 提升能力10.巴林左旗境內數萬畝錦雞兒鎖住沙龍,蔚為壯觀。錦雞兒根系龐大,不怕沙埋,還能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是荒漠草原地區優良的防風固沙植物。從中能體現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A.生物適應環境B.環境會影響生物的生存和分布C.生物影響環境D.生物既適應環境又能影響環境√11.[2024四川樂山中考] 如圖是一種枯葉蝶,其形態、顏色都與周圍落葉基本一致,使它不容易被敵害發現,從而增加了生存機會。下列體現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句子中,與此現象相同的是( )CA.柳杉吸收有毒氣體 B.森林提高空氣濕度C.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蚯蚓活動疏松土壤12.[2023山東泰安中考] 如圖所示,同種樹在同一地區單獨生長和成群生長時形態呈現差異。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A.甲、乙樹的形態差異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B.乙中成群生長的樹與樹之間存在競爭關系C.影響甲、乙樹形態差異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陽光等D.甲、乙樹的形態差異是適應不同環境的結果解析: 甲、乙樹屬同種樹,形態呈現差異是由于單獨生長和成群生長造成的,即差異是由環境因素影響引起的,遺傳物質沒有改變,A錯誤。13.[2024河北保定三模] 生物與其生存環境密不可分。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DA.“有收無收在于水”體現出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B.駱駝刺能生長在沙漠中,說明生物能適應環境C.油松的葉呈針形,是對干旱環境的適應D.“山寺桃花始盛開”體現出生物影響環境14.學科素養 生命觀念 下列有關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說法錯誤的是( )A.仙人掌的葉退化成刺,可減少水分散失,適應干旱的陸地環境B.與苔蘚植物相比,蕨類植物更加適應陸地環境的原因是用孢子生殖C.蜥蜴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卵外有堅韌的卵殼,適應陸地環境D.許多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的色彩非常相似,利于躲避敵害與捕食獵物√3星題 發展素養15.創新題 桃蚜是多種植物的害蟲。科研人員發現了一種昆蟲化學信息素——反法尼烯 ,它能夠吸引異色瓢蟲等多種桃蚜天敵。科研人員研究了 釋放對桃蚜的生物防治的影響。(1)桃蚜寄生的枝條上常有黑毛蟻。黑毛蟻喜歡取食桃蚜產生的蜜露作為自身糖分的來源,同時能夠驅趕桃蚜的天敵,防止桃蚜被捕食。由此推測,二者的關系是___。BA.捕食 B.共生 C.競爭 D.寄生(2)科研人員將異色瓢蟲分別接入進行了不同處理的菠菜植株上,每株菠菜上均有等量的桃蚜和黑毛蟻。在異色瓢蟲接入后,記錄1小時內的實驗結果。①據圖可知,該實驗的變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無釋放以及的處理時間②科研人員應在異色瓢蟲接入菠菜前對其進行__________,從而保證異色瓢蟲具備取食需求,增強實驗效果。饑餓處理③根據實驗結果分析,為更好地促進生物防治效果,建議使用 的時機是___________________。結合甲、乙兩圖的實驗結果陳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異色瓢蟲接入前5天由圖可知,異色瓢蟲接入前5天釋放,異色瓢蟲對桃蚜的捕食量最多,而被黑毛蟻驅趕的次數最少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適應具有普遍性擬態:竹節蟲保護色:蝗蟲適應具有相對性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警戒色蚯蚓、蝗蟲、蜣螂等小結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