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教版(2025)八下科學第三單元空氣與生命拔高培優(yōu)試卷A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教版(2025)八下科學第三單元空氣與生命拔高培優(yōu)試卷A卷

資源簡介

浙教版(2025)八下科學第三單元空氣與生命拔高培優(yōu)試卷A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2024八下·義烏期中)利用圖1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用壓強傳感器測定的壓強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實驗前圖1瓶中裝水的主要作用是吸熱并吸收五氧化二磷
B.圖1中表明氧氣含量的現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左右
C.圖2中a點到b點是由于反應產熱使瓶內壓強增大
D.圖2中b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
【答案】D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 在裝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欲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所選除氧劑要具備以下特征:本身能夠在空氣中燃燒(只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本身的狀態(tài)為非氣體;生成物為非氣態(tài)。該實驗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裝置的氣密性好;②所用試劑必須是足量;③讀數時一定要冷卻到室溫,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A.圖1瓶中水可以吸收燃燒釋放的熱量,同時能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氣,故A正確不合題意;
B.圖1中,氧氣約占總體積的五分之一,即燃燒結束后空氣的體積減小五分之一,那么表明氧氣含量的現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處,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圖2中a點到b點是紅磷燃燒放出了大量的熱,使瓶內壓強增大,故C正確不合題意;
D.圖2中b點時反應結束,此時不再有熱量產生,那么溫度開始降低,氣壓開始下降,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2.(2025八下·杭州期中)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檢驗氧氣的化學性質實驗中,實驗記錄或操作不正確的是(  )
A.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會發(fā)出白光
B.將打磨后的鐵絲盤成螺旋狀,可增大鐵絲的受熱面積
C.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并放熱
D.做鐵絲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時,集氣瓶應預先裝有少量水或鋪上一層細沙
【答案】C
【知識點】氧氣的性質和利用;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解析】【分析】A、根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分析;
B、根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注意事項分析;
C、根據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分析;
D、根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注意事項分析。
【解答】A、硫在氧氣中燃燒會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故A記錄正確;
B、將打磨后的鐵絲盤成螺旋狀,可增大鐵絲的受熱面積,促進燃燒,故B操作正確;
C、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大量的白煙,并放熱,故C記錄錯誤;
D、做鐵絲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時,集氣瓶應預先裝有少量水或鋪上一層細沙,可防止生成的高溫熔化物落下來炸裂瓶底,故D操作正確。
故答案為:C。
3.(2024八下·蒼南期末)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郭少軍教授課題組成功發(fā)明了和合成的高效光催化劑,合成過氧化氫的反應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
B.反應前后氧元素的化合價沒有改變
C.反應物中有單質參與
D.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不變
【答案】B
【知識點】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單質和化合物的區(qū)別;元素化合價的規(guī)則與計算;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A、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分析;
B、根據單質中元素化合價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分析;
C、根據氧氣為單質分析;
D、根據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分析。
【解答】A、化學變化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 ,不符合題意;
B、 該反應中氧元素由單質轉化為化合物,反應前后氧元素的化合價發(fā)生了改變 ,不符合題意;
C、 反應物中有氧氣單質參與 ,不符合題意;
D、 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不變 ,不符合題意;
故選B。
4.(2025八下·浙江期中)用如圖裝置制取一定量的氧氣,并進一步研究物質燃燒的條件(已知白磷的著火點為40℃,紅磷的著火點為240℃)。實驗時,室溫為18℃,C、E、F中的白磷都浸沒在水中,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實驗中發(fā)生燃燒的只有C中的白磷
B.裝置A中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應速率
C.裝置A 中二氧化錳在反應中起催化作用且參與化學反應
D.只有通過C、D對比才能得出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答案】D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 根據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二者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以及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進行分析。
【解答】 A.產生氧氣后,則B到F的裝置中的白磷或紅磷能發(fā)生燃燒的是C,是因為C中溫度達到了白磷的著火點,且接觸氧氣,D中沒有達到紅磷的著火點,E中沒有達到白磷的著火點,F中白磷沒有接觸氧氣,因此三者沒有發(fā)生燃燒,故A正確不合題意;
B.裝置A中通過控制分液漏斗的活塞,可控制過氧化氫溶液的加入速率,進而控制反應速率,故B正確不合題意;
C.裝置A中二氧化錳在反應中起催化作用,且催化劑都參與化學反應,只是反應后將其釋放出來,故C正確不合題意;
D.通過C和D、C和E對比都能得出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5.(2025八下·浙江期中)下列關于實驗室利用雙氧水溶液制取氧氣的描述正確的是
A.試劑:燒瓶內的水起緩沖和稀釋作用
B.收集: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C.檢驗:用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若木條熄滅,則證明是氧氣
D.驗滿: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若木條復燃,則證明集滿
【答案】A
【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制取氧氣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
【解析】【分析】 A.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以及水的作用來分析;
B.根據氧氣的收集方法來分析;
C.根據氧氣的檢驗方法來分析;
D.根據氧氣的驗滿方法來分析。
【解答】 A.在該實驗中,燒瓶內的水可以稀釋過氧化氫溶液,還能起到緩沖的作用,故A正確;
B.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故B錯誤;
C.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若木條復燃,則證明是氧氣,故C錯誤;
D.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復燃,則證明集滿,故D錯誤。
故選A。
6.(2025八下·浙江期中)在驗證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為21%的實驗中,用圖甲裝置進行實驗。第一次實驗時,用足量的白磷燃燒消耗氧氣。第二次實驗中,將足量的食品脫氧劑均勻涂在集氣瓶內壁上與氧氣反應。兩次實驗瓶內(氧氣體積分數變化如圖乙所示,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用食品脫氧劑能耗盡瓶內氧氣,提高實驗的精確度
B.將食品脫氧劑涂在集氣瓶內壁可增大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C.兩次實驗流入集氣瓶中的水量不同,第1次實驗中流入'.的水更多
D.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止水夾,會導致測得的氧氣體積分數偏小
【答案】C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白磷燃燒能夠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氧氣消耗后,容器中的氣壓減小,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水進入容器,進入容器中的水的體積即為容器中空氣中的氧氣體積,進一步可以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食品脫氧劑能夠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氧氣消耗后,容器中的氣壓減小,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容器內體積減小,減少的體積即為容器中空氣中的氧氣體積,進一步可以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解答】 A.由圖乙可知,用食品脫氧劑能耗盡瓶內氧氣,提高實驗的精確度,故A正確不合題意;
B.將食品脫氧劑涂在集氣瓶內壁可增大與氧氣的接觸面積,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由圖乙可知,食品脫氧劑消耗的氧氣更多,因此兩次實驗流入集氣瓶中的水量不同,第2次實驗中流入的水更多,故C錯誤不合題意;
D.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止水夾,則進入瓶內的水較少,會導致測得的氧氣體積分數偏小,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7.(2024八下·三門期末)2023年11月30日,國務院印發(fā)《空氣質量改善行動計劃》,臺州積極行動,努力打造公園城市,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理念的是(  )
A.加強大氣監(jiān)測,使用清潔燃料
B.鏟除觀賞植物,種植農作物
C.垃圾分類處理,污水集中處理
D.積極植樹造林,促進達成“碳中和”
【答案】B
【知識點】空氣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根據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環(huán)境污染的措施來分析。
【解答】A、 加強大氣監(jiān)測可以及時了解空氣質量狀況,為改善空氣質量提供數據支持;使用清潔燃料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空氣質量改善。這個做法符合打造公園城市、改善空氣質量的理念 ,不符合題意;
B、鏟除觀賞植物,種植農作物,可能會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符合題意;
C、垃圾分類處理,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污水集中處理,可以減少污染,保護水資源,不符合題意;
D、積極植樹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進達成“碳中和”,不符合題意。
故選B。
8.(2025八下·金華月考)下列圖像符合描述情況的是(  )
A.①表示:用制取氧氣時,隨著反應進行,質量發(fā)生的變化
B.②表示:a、b兩試管中分別裝有等質量的雙氧水,并向a試管中放入催化劑后,隨著反應的進行,氧氣的生成情況
C.③表示:用制取氧氣時,隨著反應的進行,試管中剩余的固體質量變化情況
D.④表示:用雙氧水制取氧氣時,生成的氧氣質量的變化情況
【答案】D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A、根據KMnO4制取氧氣時,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解答;
B、根據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中二氧化錳所起的作用解答;
C、根據KMnO4制取氧氣時,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的原理解答;
D、根據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立即產生大量的氧氣,直到反應結束,不再發(fā)生變化,為一定值,據此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用 KMnO4制取氧氣時,隨著反應進行,高錳酸鉀分解生成二氧化錳,故二氧化錳的質量會增加,A錯誤;
B、用雙氧水制氧氣時,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可以加快反應速率,但不能增加生成氧氣的質量,B錯誤;
C、用 KMnO4制取氧氣時,隨著反應進行,高錳酸鉀分解生成固體二氧化錳和錳酸鉀,固體質量會減少但不減少到零,C錯誤;
D、用雙氧水制取氧氣時,隨反應的進行,氧氣質量不斷增加,當雙氧水完全反應后氧氣不在產生,質量不變,D正確。
故答案為: D。
9.(2021八下·蒼南期末)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X、Y、Z、Q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化學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有關數據如下表,則下列關于反應的認識,正確的是(  )
物質 X Y Z Q
反應前質量/g 20 2 1 37
反應后質量/g 待測a 32 待測b 12
A.a的取值范圍:0≤a≤16
B.該反應類型一定屬于化合反應
C.當a=15時,物質Z在反應中起催化作用
D.當b=l時,反應中X、Q的相對分子質量比為1:5
【答案】A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出a的取值范圍;
(2)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化合反應;
(3)在化學反應前后,催化劑的性質和質量保持不變;
(4)將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相減得到參加反應的質量,然后作比即可。
【解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得到:20g+2g+1g+37g=a+32g+b+12g,解得:a+b=16g,當b=0時,a=16g;當b=16g時a=0g,故A正確;
如果b>1g,那么Y和Z的質量都增大,肯定為生成物,該反應肯定不是化合反應,故B錯誤;
當a=15g時,b=1g,則Z的質量保持不變,但它不一定是催化劑,可能是不參與反應的其他物質,故C錯誤;
當b=1時,a=15g,則參加反應的X和Q的質量之比為:(20g-15g):(37g-12g)=1:5,而不是相對分子質量之比,故D錯誤。
故選A。
10.(2024八下·西湖月考)圖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圖,以下對該反應前、反應后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反應前、后的物質均為混合物
B.反應前、后的分子種類發(fā)生變化
C.反應前、后的原子數目不變
D.參加反應的“”分子與“”分子的個數比為4:3
【答案】D
【知識點】模型與符號;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觀察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圖,根據物質的構成分析物質的類別;根據微粒的變化分析分子、原子的變化、參加反應的微粒個數比以及物質的總質量的變化等。
【解答】A、由微顆粒的構成可知,反應前、后的物質都是由不同種的分子構成的,均為混合物,故說法正確;
B、由微粒的變化可知,反應前、后的分子種類發(fā)生變化,故說法正確;
C、由微粒的變化可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不變,故說法正確;
D、由上圖可知,參加反應的“”分子與“”分子的個數比為2:1,故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D。
11.(2024八下·西湖期末)如圖所示的“滅火毯”,其可耐溫度達550攝氏度以上。將滅火毯迅速完全覆蓋在著火物(如油鍋)上,可以撲滅火焰(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溫度
C.隔絕空氣 D.降低可燃物著火點
【答案】C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根據滅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火源隔離,(2)隔絕氧氣或空氣,(3)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解答本題.
【解答】滅火毯覆蓋在燃燒物上,隔絕可燃物與空氣的接觸而達到滅火目的。
故答案為:C。
12.(2024八下·西湖期末)當異物阻塞呼吸道時,可采取如圖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進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從背后雙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臍的位置,快速向內、向上用力壓迫腹部,迫使異物排出,此過程中救助者體內(  )
A.膈頂部下降,肺內氣壓變大 B.膈頂部上升,肺內氣壓變小
C.膈頂部下降,肺內氣壓變小 D.膈頂部上升,肺內氣壓變大
【答案】D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解析】【分析】1、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者雙手交疊環(huán)抱患者,推擠患者上腹部,利用沖擊腹部產生的壓力,壓迫兩肺下部,從而驅使肺部殘留空氣形成一股氣流,將堵住氣管、喉部的食物硬塊等異物驅除,使人獲救。
2、呼吸運動包括呼氣和吸氣兩個過程,其動力來自呼吸肌。當肋間肌和膈肌收縮時,胸廓體積增大,肺也隨之擴張,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當肋間肌和膈肌舒張時,胸廓體積縮小,肺也隨之回縮,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體通過呼吸道排出體外,完成呼氣。
【解答】當快速向內、向上用力壓迫腹部時,救助者體內的變化是:膈肌舒張,膈頂部上升,肺內的容積變小,肺內氣壓變大,從而驅使肺部殘留空氣形成一股氣流,將堵住氣管、喉部的食物硬塊等異物驅除,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3.(2024八下·三門期末)自然界中碳循環(huán)和氧循環(huán)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碳循環(huán)就是指二氧化碳的循環(huán)
B.氧氣只有通過燃燒才能參與碳循環(huán)
C.碳、氧循環(huán)失衡不會影響人類的生存
D.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進碳氧平衡
【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huán)、碳循環(huán)和氮循環(huán)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碳循環(huán)概言之,就是碳元素以氣體的形式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自然界中循環(huán),自然界中的氧氣的含量隨著生物呼吸、可燃物燃燒和物質(如食物、鋼鐵等)緩慢氧化等而不斷減少,但又會隨植物光合作用而不斷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著循環(huán),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碳循環(huán)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狀態(tài),而不是只有二氧化碳的循環(huán),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B、氧氣不僅可通過燃燒參與碳循環(huán),還可通過光合作用參與碳循環(huán),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C、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則碳、氧循環(huán)失衡會影響人類的生存,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D、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并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制造的有機物中的過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進碳氧平衡,該選項敘述正確。
故答案為:D。
14.(2024八下·杭州期末)下面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探究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其中錯誤的是(  )
A. 圖甲中裝置a是長頸漏斗
B. 圖乙中用點燃的火柴放在集氣瓶口來驗滿
C. 圖丙中二氧化碳使蠟燭火焰自上而下熄滅
D. 圖丁中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會發(fā)現溶液變渾濁
【答案】C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實驗室常用儀器的名稱和用途進行分析;
B、根據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進行分析;
C、根據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比空氣大進行分析;
D、根據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進行分析。
【解答】A、圖甲中裝置a是長頸漏斗,故A正確;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圖乙中用點燃的火柴放在集氣瓶口來驗滿,火柴熄滅,說明已經集滿,故B正確;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圖丙中二氧化碳使蠟燭火焰自下而上熄滅,故C錯誤;
D、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所以圖丁中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會發(fā)現溶液變渾濁,故D正確。
故答案為:C。
15.(2024八下·上城期末)科學老師衣演了一項“絕技”——掌心火焰。老師先將手充分浸濕,再用手撈出充有丁烷氣體的肥皂泡,點燃后產生大量火焰但手不受傷。已知丁烷的著火點為28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丁烷充入肥皂泡后,其著火點降低
B.掌心著火是具備了燃燒的三個條件
C.手表面水分蒸發(fā),吸收丁烷燃燒釋放的熱量
D.肥皂泡中丁烷量較少,燃燒釋放的熱量較少
【答案】A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與氧氣(或空氣)接觸、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缺一不可。
【解答】A.丁烷充入肥皂泡后,其著火點是固有屬性,不會降低,故A錯誤,但符合題意;
B.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與氧氣(或空氣)接觸、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缺一不可,掌心著火是具備了燃燒的三個條件,故B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C.手表面水分蒸發(fā),吸收丁烷燃燒釋放的熱量,手不受傷,故C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D.肥皂泡中丁烷量較少,燃燒釋放的熱量較少,故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16.(2024八下·義烏期末)運載火箭中推進劑偏二甲肼與四氧化二氮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而數目變少
B.反應生成的氮氣和水的質量比為
C.與中氮元素化合價相同
D.一個分子含有一個氮氣分子
【答案】C
【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guī)則與計算;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 A.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的知識判斷;
B.物質的質量之比等于相對分子質量與個數的乘積之比;
C.根據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計算即可;
D.根據物質組成的知識判斷。
【解答】 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如圖可知,偏二甲肼在一定條件下的條件下與四氧化二氮反應,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氮氣,化學方程式為;
A.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原子的數目也不變,故A錯誤;
B.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生成的氮氣和水的質量比為(28×3):(18×4)≠3:4,故B錯誤;
C.四氧化二氮(N2O4)中氧元素是-2價,設其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x,依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0,則:x×2+(-2)×4=0,解得:x=+4。NO2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設其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y,依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0,則:y+(-2)×2=0,解得:y=+4,故C正確;
D.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一個N2O4分子含有2個氮原子,不含氮氣分子,故D錯誤。
故選C。
17.(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關于“碳循環(huán)”和“氧循環(huán)”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變化觀: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huán),碳循環(huán)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微粒觀:化石燃料的燃燒會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減少
C.平衡觀:碳、氧循環(huán)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wěn)定
D.守恒觀:碳、氧循環(huán)過程中各元素質量守恒
【答案】B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huán)、碳循環(huán)和氮循環(huán);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A、根據碳氧循環(huán)指的是碳、氧元素分析;
B、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分析;
C、根據碳氧循環(huán)有利于維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相對穩(wěn)定分析;
D、根據化學變化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huán),碳循環(huán)中的“碳”是指碳元素,不符合題意;
B、 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化石燃料的燃燒不會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減少 ,符合題意;
C、 碳、氧循環(huán)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wěn)定 ,不符合題意;
D、化學變化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碳、氧循環(huán)過程中各元素質量守恒 ,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8.(2024八下·東陽期末)人體從外界吸入的氧氣最終到達的場所是(  )
A.鼻腔 B.肺泡 C.血液 D.組織細胞
【答案】D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解析】【分析】 呼吸,也作“吸呼”,是指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氣體交換的過程。人的呼吸過程包括三個互相聯系的環(huán)節(jié):外呼吸,包括肺通氣和肺換氣;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內呼吸,指組織細胞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與組織細胞內的氧化代謝。
【解答】 人體從外界吸入的氧氣首先進入肺泡,在和肺泡處的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進入血液,咋血液中進行血液循環(huán),達到全身各級毛細血管進行交換,最終進入組織細胞,供組織細胞進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為:D
19.(2024八下·吳興期末)在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分數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丙是單質
B.丁一定是該反應的催化劑
C.若消耗6g的乙,則生成34g的丙
D.甲、乙的質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質量
【答案】C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先由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分數計算出未給出的質量分數,再由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反應后質量分數增大,則物質質量增加,質量分數減小,則質量減小,反應后物質質量增加的為生成物,減少的為反應物,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由化合反應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質量分數變的質量比確定物質的質量比分析。
【解答】A、反應前丙的質量分數為100%-70%-14%-10%=6%,反應后乙 的質量分數為100%-42%-40%-10%=8%,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反應后質量分數增大,則物質質量增加,質量分數減小,則質量減小,反應后物質質量增加的為生成物,減少的為反應物,由圖示可知,甲、乙反應后質量減少,丙反應后質量增加,丁反應后質量不變,則該反應為甲+乙丙,丙為化合物,不符合題意;
B、 丁反應后質量不變,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也可能是雜質 ,不符合題意;
C、乙丙質量比為(14%-8%):(40%-6%)=3:17,若消耗6g的乙,則生成34g的丙 ,符合題意;
D、參加反應的甲、乙的質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質量 ,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0.(2023八下·柯橋期末)為了使得到的氧氣既快又多,某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用加熱12.25g氯酸鉀和3.16g高錳酸鉀混合物的方法進行制取氧氣的研究,得到如圖所示的曲線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m點時試管中可能有3種固體
B.m點時得到的氧氣主要是氯酸鉀分解產生的
C.n點時試管中可能有2種固體
D.n點對應產生氧氣的質量x是5.12g
【答案】D
【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根據已知的氯酸鉀和高錳酸鉀的質量可求出產生氧氣的質量。
設3.16g高錳酸鉀完全反應能產生氧氣x,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316 32
3.16g x
x=0.32g
12.25g氯酸鉀完全反應能產生氧氣x,
2KClO3 2KCl + 3O2↑
245   96
12.25g   x
x=4.8g
由圖2可知,反應到3min,氯酸鉀、高錳酸鉀完全分解,此時共產生氧氣(0.32+4.8)g。m點時,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3.16g完全分解能產生氧氣0.32g,題中只有0.2g氧氣,說明高錳酸鉀還沒有反應完,氯酸鉀沒有開始反應,所以m點時固體物質有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氯酸鉀。m點得到的氧氣是高錳酸鉀分解得到的。n點時產生的固體有錳酸鉀,二氧化錳,氯化鉀三種。
【解答】A.m點時,因為高錳酸鉀還沒完全反應完,所以固體有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氯酸鉀四種,故A錯誤;
B.m點時得到的氧氣主要是高錳酸鉀分解產生的 ,故B錯誤;
C. n點時試管中兩種固體都已經完全反應,所以固體有錳酸鉀,二氧化錳,氯化鉀三種,故C錯誤;
D.n點時試管中兩種固體都已經完全反應,產生氧氣的質量為(0.32+4.8)g=5.12g,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40分)
21.(2025八下·永康期中)如圖可用來收集氧氣,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則氧氣從   (填“左”或“右”,下同)導管通入,空氣從   導管排出。若要檢查是否已收集滿氧氣,可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   導管處。如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可先把集氣瓶裝滿水,水從   導管排出。
【答案】右;左;左;左
【知識點】制取氧氣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
【解析】【分析】 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是指空氣被從上端排出,再考慮進氣口和出氣口,驗滿必須在氧氣出口處;排水法就要考慮氣體的密度與水的密度比較再進行分析。
【解答】 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是指空氣被從上端排出,所以出氣口是左導管口,進氣口就為右導管口;如果B管處有氧氣了說明已經滿了,若要檢查是否已收集滿氧氣,可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左導管處;由于氧氣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必須從左導管口端進氣,否則由于氧氣密度比水小,會從左導管口端逸出,而收集不到氧氣。
22.(2025八下·義烏期中)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常用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A裝置中儀器a的名稱是   。
(2)若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應選用   作為氣體發(fā)生裝置(填字母)。
(3)若選用裝置D采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氧氣應從   (填b或c)管進入。
(4)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和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常溫下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氨氣極易溶于水。制取并收集氨氣時,應從圖中選擇的裝置為   (填字母)。
(5)寫出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   。
(6)實驗室用加熱分解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氣體的實驗。請將下列實驗步驟進行正確排序:正確的實驗順序是   (填序號)。
①加熱;②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③裝藥品;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氣;⑤從水槽中取出導管;⑥熄滅酒精燈;⑦固定試管。
(7)小科收集了三瓶氧氣,利用硫粉、紅磷和細鐵絲三種可燃物與氧氣的反應研究氧氣的化學性質。其中乙集氣瓶中實驗前裝有少量細沙,丙集氣瓶中物質燃燒時部分現象如圖丙所示。
①寫出甲集氣瓶中物質燃燒時的現象   。
②小明利用丙中的可燃物和丁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請判斷是否可行并說明理由   。
【答案】(1)分液漏斗
(2)A
(3)b
(4)BD或BE
(5)
(6)②③⑦①④⑤⑥
(7)生成大量的白煙,放出熱量;不可行,反應生成了氣體,瓶內氣壓不會減小,與外界大氣壓基本相同
【知識點】制取氧氣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
【解析】【分析】 (1)依據實驗室常用儀器的認識解決此題;
(2)根據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是固液反應,不加熱,應采用A固液常溫型裝置;
(3)根據氧氣密度比空氣大來分析解答。
(4)根據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選擇發(fā)生裝置,根據收集氣體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收集方法;
(5)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方程式;
(6) 根據加熱高錳酸鉀,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的實驗步驟來分析。
(7)①根據反應的現象和注意事項分析判斷;
②根據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原理分析判斷。
【解答】 (1)根據圖片可知,儀器a的名稱是分液漏斗;
(2)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是固液反應,不加熱,應采用A固液常溫型裝置,故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應選用A作為氣體發(fā)生裝置;
(3)氧氣密度比空氣大,會沉積在集氣瓶底部,故選用裝置D收集氧氣,氧氣應從長管b進入。
(4) 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與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則發(fā)生裝置選擇“固態(tài)加熱型”,即選B。常溫下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氨氣極易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即選D或E;
(5)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則反應的方程式為:。
(6) 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分解制取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實驗,其主要操作步驟為:檢查裝置氣密性、裝藥品、固定試管、加熱、用排法收集氧氣、從水槽中取出導管、熄滅酒精燈,故正確的實驗順序是②③⑦①④⑤⑥ ;
(7) ①由反應的現象和注意事項可知,乙瓶是鐵絲在氧氣中燃燒,丙瓶是硫在氧氣中燃燒,則甲集氣瓶中是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物質燃燒時的現象是:生成大量的白煙,放出熱量。
②小明利用丙中的可燃物和丁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則不可行,原因是反應生成了氣體,不能形成壓強差。
23.(2025八下·余姚開學考)為了便于運動數據記錄,許多跑者使用了可穿戴“智能手環(huán)”,如圖甲所示。為保證“智能手環(huán)”用電,我國研發(fā)的柔性、可裁剪的碲化鉍纖維素復合熱點薄膜電池”(簡稱“薄膜電池”)如圖乙,它能充分貼合人體體表,實現體表散熱為智能手環(huán)供電。
(1)碲化鉍(Bi2Te3)中鉍元素(Bi)的化合價+3,則碲元素(Te)的化合價為   。
(2)長跑時人體所需的氧氣是通過   (選填“擴散”或“呼吸”)作用從肺泡進入血液,能量則是來自細胞內的   作用。
【答案】-2;擴散;呼吸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結構和氣體交換;元素化合價的規(guī)則與計算
【解析】【分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之和為零,單質的化合價均為零。
(2)人體內的氣體交換是通過擴散作用實現的,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是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解答】(1)根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0,Te的化合價為x,設Bi的化合價為+3,則有3x+(+3)×2=0,x=-2,因此碲元素(Te)的化合價為-2。
(2)外界氣體通過呼吸道進入肺泡是肺的通氣,是通過呼吸運動作用實現的,長跑時,需要大量的氧氣,外界氣體進入肺泡是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氧氣通過擴散作用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后,再經過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最后到達骨骼肌細胞,氧氣在骨骼肌細胞的線粒體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供生命活動需要,因此能量來自細胞內的呼吸作用。
24.(2024八下·西湖期末)為解決在缺氧環(huán)境下的吸氧問題,小金查閱資料得知:過碳酸鈉是一種易溶于水的白色固體,受熱易分解,他用過碳酸鈉(Na2CO4)和二氧化錳(MnO2)為原料,用飲料瓶制作了一個簡易的制氧機,如圖甲所示。
(1)人體的呼吸器官主要是    ,寫出人體內細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    。
(2)用過碳酸鈉(Na2CO4)制取氧氣的原理有兩步反應,請寫出第二步的化學反應方程式:①Na2CO4+H2O=Na2CO3+H2O2;②   。
(3)圖甲裝置中一個是制氧倉,放入制氧劑后可產生氧氣;另一個是加濕倉,則    瓶是制氧倉(選填“A”或“B”)。
(4)如圖乙所示為過碳酸鈉分解制氧氣的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溫度的關系,為了使制氧機出氧流量保持平穩(wěn),反應裝置中的水位線,夏季和冬季需設置不同,請分析原因    。
【答案】(1)肺;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2)2H2O22H2O+O2↑
(3)B
(4)反應物濃度相同時,溫度越高,過碳酸鈉分解制氧氣的反應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應物的濃度低,通過控制反應物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
【解析】【分析】(1)根據肺的結構和功能、細胞呼吸作用的原理進行分析;
(2)根據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氧氣的原理分析;
(3)根據加濕倉、制氧倉的特點進行分析;
(4)根據圖示信息進行分析。
【解答】(1)人體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肺,故填肺;
人體內細胞呼吸作用中發(fā)生的反應是有機物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放出能量,故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寫為: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2)反應②為過氧化氫在催化劑作用下分解為氧氣和水,
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2H2O22H2O+O2↑;
(3)加濕倉氧氣要通過長管進入水中,充分接觸潤濕后再由短管導出,圖中A為加濕倉,B瓶為制氧倉,故填B。
(4)由圖可知,反應物濃度相同時,溫度越高,過碳酸鈉分解制氧氣的反應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應物的濃度低,通過控制反應物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故填反應物濃度相同時,溫度越高,過碳酸鈉分解制氧氣的反應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應物的濃度低,通過控制反應物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
(1)人體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肺,故填肺;
人體內細胞呼吸作用中發(fā)生的反應是有機物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放出能量,故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寫為: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2)反應②為過氧化氫在催化劑作用下分解為氧氣和水,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2H2O22H2O+O2↑;
(3)加濕倉氧氣要通過長管進入水中,充分接觸潤濕后再由短管導出,圖中A為加濕倉,B瓶為制氧倉,故填B。
(4)由圖可知,反應物濃度相同時,溫度越高,過碳酸鈉分解制氧氣的反應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應物的濃度低,通過控制反應物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故填反應物濃度相同時,溫度越高,過碳酸鈉分解制氧氣的反應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應物的濃度低,通過控制反應物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
25.(2024八下·西湖期末)如圖是粉塵爆炸模擬裝置,連接好裝置,在敞口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面粉,蓋上塑料蓋,再快速鼓入大量空氣
(1)“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氣”可以使面粉即刻充斥整個金屬筒,從而增大面粉與空氣的    。
(2)下列情況下,不會發(fā)生爆炸的是    (填序號)。
①金屬筒不加蓋
②蠟燭沒有點燃
③小塑料瓶中改裝干燥煤粉
【答案】(1)接觸面積
(2)①②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根據燃燒和發(fā)生爆炸的條件(在有限的空間內,可燃氣體或粉塵與空氣混合,達到爆炸極限,遇到明火劇烈燃燒)解答此題。
【解答】(1)根據可燃性氣體或易燃物的粉塵在空氣中的含量達到爆炸極限時,遇到明火就會劇烈燃燒,導致有限空間里氣體的體積急劇膨脹,從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氣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滿金屬筒,與空氣混合均勻,增大面粉與空氣的接觸面積;
(2)根據燃燒和發(fā)生爆炸的條件:在有限的空間內,可燃氣體或粉塵與空氣混合達到爆炸極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屬筒不加蓋時,不是有限空間,不會發(fā)生爆炸;②蠟燭沒有點燃時,沒有遇明火不會爆炸;③小塑料瓶中改裝干燥煤粉,煤粉在有限的空間發(fā)生燃燒,會發(fā)生爆炸。故填:①②。
(1)根據可燃性氣體或易燃物的粉塵在空氣中的含量達到爆炸極限時,遇到明火就會劇烈燃燒,導致有限空間里氣體的體積急劇膨脹,從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氣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滿金屬筒,與空氣混合均勻,增大面粉與空氣的接觸面積;
(2)根據燃燒和發(fā)生爆炸的條件:在有限的空間內,可燃氣體或粉塵與空氣混合達到爆炸極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屬筒不加蓋時,不是有限空間,不會發(fā)生爆炸;②蠟燭沒有點燃時,沒有遇明火不會爆炸;③小塑料瓶中改裝干燥煤粉,煤粉在有限的空間發(fā)生燃燒,會發(fā)生爆炸。故填:①②。
26.(2024八下·三門期末)用下列微型實驗進行二氧化碳氣體的相關性質研究。
(1)燃燒器微熱后,蠟燭b、c燃燒,蠟燭a不燃燒。下列關于燃燒器中的實驗分析正確的是   (填字母)。
A.探究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
B.說明紅磷與白磷性質相似
C.探究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
(2)擠壓滴管,將足量稀鹽酸滴入球形玻璃管中,一段時間后,打開閥門A,蠟燭c熄滅,然后蠟燭b也熄滅了,說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   。
(3)蠟燭熄滅后,將玻璃尖嘴管對著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燒杯內,燒杯內壁變模糊,此現象   (填“能”或“不能”)證明蠟燭一定含有碳元素。
【答案】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 可燃物燃燒條件: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
【解答】(1)A 實驗中沒有變量是氧氣的實驗,不能探究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選項錯誤;
B 實驗中蠟燭b、c燃燒,蠟燭a不燃燒,說明紅磷與白磷性質不相似,選項錯誤;
C 實驗中蠟燭b、c燃燒,蠟燭a不燃燒,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選項正確,故填C。
(2)打開閥門A,蠟燭c熄滅,然后蠟燭b也熄滅了,即c先熄滅,b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兩支蠟燭都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故填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3)實驗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反應不需要加熱,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能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實驗中,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蠟燭熄滅后,將玻璃尖嘴管對著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燒杯內,燒杯內壁變模糊,此現象不能證明蠟燭一定含有碳元素,故填不能。
27.(2024八下·杭州期末)下列圖示中,圖一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處的①、②兩種狀態(tài)示意圖;圖二是他的肺與外界、肺泡與血液氣體交換示意圖,圖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氣體進出的過程;圖三是他進行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與外界氣壓差值的變化曲線,圖中A、B、C、D、E是曲線上的五個點。據圖回答:
(1)圖一中膈肌由①狀態(tài)向②狀態(tài)轉變時,對應圖二中氣體進出的過程是   (填字母編號)。
(2)小科在下列四種生活狀態(tài)中,對應圖三內A點到E點之間距離最短的是   (填字母編號)。
A.漫步 B.靜坐 C.打籃球 D.睡覺
【答案】a;C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解析】【分析】(1)膈肌與呼吸的關系:膈肌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結構,在呼吸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當膈肌收縮時,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增大,胸腔容積擴大,這是吸氣的過程;當膈肌舒張時,膈頂部上升,胸廓上下徑減小,胸腔容積縮小,為呼氣過程。
呼吸運動原理:呼吸運動是通過膈肌和肋間肌等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來實現的。吸氣時,除了膈肌收縮,肋間外肌也收縮,使肋骨向上向外移動,胸廓的前后徑和左右徑也增大,進一步擴大胸腔容積,導致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被吸入肺內。呼氣時,膈肌和肋間外肌舒張,肋骨和膈頂部回位,胸腔容積縮小,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氣體呼出體外。(2)圖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狀態(tài)。
圖二中ab是肺與外界之間的氣體交換;cd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甲是肺動脈,乙是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丙是肺靜脈。
圖三是某人在1個大氣壓下的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的變化曲線圖。縱坐標表示肺內氣壓與大氣壓的氣壓差,橫坐標表示呼吸時間;ABC段的肺內氣壓與大氣壓的氣壓差是負值,表示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是吸氣過程;曲線CDE段的肺內氣壓與大氣壓的氣壓差是正值,表示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是呼氣過程。
【解答】(1)圖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狀態(tài)。當膈肌由①狀態(tài)向②狀態(tài)轉變時,即膈肌下降,表示吸氣。即圖二中a吸氣過程。
(2)選項中的打籃球狀態(tài),呼吸頻率快,圖三中A到E的距離最近。
28.(2024八下·義烏期末)呼吸是人體內最重要的生理活動之一。如圖甲為胸腔底部膈肌所處的兩種狀態(tài)示意圖,圖乙為某人在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的變化曲線,圖丙為肺泡與毛細血管之間的氣體交換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人體呼吸系統(tǒng)中,進行氣體交換的的器官是   ;
(2)圖甲中膈肌由M狀態(tài)向N狀態(tài)轉變過程中,對應圖乙中的是   段曲線(填字母編號);
(3)圖丙中a代表的物質是   。
【答案】(1)肺
(2)ABC/AC
(3)二氧化碳/CO2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解析】【分析】 呼吸系統(tǒng)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等。通常稱鼻、咽、喉為上呼吸道,氣管和各級支氣管為下呼吸道。肺由肺實質和肺間質組成,前者包括支氣管樹和肺泡;后者包括結締組織、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和神經等。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氣體交換,即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此外,呼吸系統(tǒng)還有發(fā)音、嗅覺、神經內分泌、協助靜脈血回流入心和參與體內某些物質代謝等功能。
【解答】(1) 人體呼吸系統(tǒng)中,進行氣體交換的的器官是肺;
(2) 圖甲中膈肌由M狀態(tài)向N狀態(tài)轉變過程中,橫膈向下,胸腔擴張,胸內氣壓變小,肺泡變大,肺內氣壓變小,外界氣壓大于肺內小氣呀,吸氣,對應圖乙中的是ABC段曲線
(3) 圖丙中a代表的物質是 二氧化碳,肺部氣體的交換,肺泡把氧氣給了毛細血管,毛細血管把二氧化碳給了肺泡呼出體外;
故答案為:(1)肺(2) ABC/AC (3) 二氧化碳/CO2
29.(2024八下·東陽期末)如圖1是測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裝置示意圖,放一段新鮮綠葉和CO2緩沖液(能使裝置內的CO2濃度始終保持穩(wěn)定)。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測得毛細刻度管1小時內的氣體體積變化,如圖2所示。
(1)在一定光照條件下,一段時間后,發(fā)現紅色液柱向右移動,說明此時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填“強于”或“弱于”)。
(2)本實驗目的是測定綠葉光合作用時   (選填“吸收二氨化碳”或“放出氧氣”)的速率。
(3)當光照強度15千勒克斯時,這片綠葉在1h內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體積為   mL。(提示:綠葉呼吸作用強度不變)
【答案】(1)強于
(2)放出氧氣
(3)200
【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
【解析】【分析】(1)根據液柱的移動方向確定裝置內氣壓的變化,進而確定產生氧氣的體積變化即可;
(2)根據氧氣的體積和二氧化碳氣體體積的變化趨勢判斷;
(3)二氧化碳緩沖液可以維持試管中二氧化碳量的恒定,因此試管中氣體含量的變化就是氧氣的變化,即總光合量=凈光合量+呼吸量。
【解答】(1) 在一定光照條件下,一段時間后,發(fā)現紅色液柱向右移動, 說明裝置內氣壓增大了。因為二氧化碳的濃度一定,因此肯定是氧氣的體積增大了,即光合作用強于呼吸作用。
(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呼吸作用吸收氧氣。本實驗中,二氧化碳緩沖液能夠使裝置內的二氧化碳濃度保持穩(wěn)定。因此紅色液滴的移動主要是裝置內氧氣的變化引起。可見,本實驗目的是測定綠葉光合作用時放出氧氣的速率。
(2) 圖乙植物光照強度為15千勒克司時,1小時氣體體積為150毫升,所以當光照強度為15千勒克司,1小時光合作用產生該氣體的量為150+50=200(毫升)。
30.(2024八下·余杭期末)如圖為“氧氣的制取和性質研究”的實驗裝置。
(1)甲圖中錐形瓶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下圖是進行圖乙實驗時的幾種操作,更能提高實驗成功率的方式是   ;
(3)若用環(huán)保空塑料輸液袋裝置收集氧氣(圖丙),驗滿時,帶火星的木條放在導管   (填“m”或“n”)端,復燃則滿。
【答案】(1)2H2O22H2O+O2↑
(2)c
(3)n
【知識點】制取氧氣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
【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根據燃燒的特點分析;
(3)根據氧氣密度與空氣密度的大小分析。
【解答】(1)根據甲圖可知,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則反應的方程式為: 2H2O22H2O+O2↑ ;
(2)根據圖片可知,當燃燒的火柴頭在下面時,火柴桿可以不斷被加熱,從而延長加熱時間,保證鐵絲被點燃,故選c;
(3)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因此會先沉積在塑料袋底部,然后高度慢慢升高。只有裝滿時,氧氣才會順著B管流出,因此驗滿時,帶火星的木條要放在導管n端。
31.(2024八下·杭州月考)氧氣是生物體呼吸不可或缺的物質,某興趣小組的同學以制作“簡易制氧機”為主題進行項目式學習,他們制作的制氧機結構如圖所示,配套的制氧藥劑包括A、B兩劑,其中A劑為白色固體過碳酸鈉 B 劑為二氧化錳。使用時先在反應倉和加濕過濾倉內加入適量水,然后在反應倉里依次放入A、B兩劑,反應倉內就會有氧氣生成,生成的氧氣經加濕過濾倉加濕過濾后即可供人使用。
(1)該制氧機的制氧反應有兩步:
第一步:
第二步:   (填寫化學方程式)。
(2)該制氧機的制氧藥劑選擇使用固體過碳酸鈉而不是雙氧水,其主要原因是____(選填字母)。
A.產物更環(huán)保 B.成本更低廉 C.儲存更方便
(3)制氧機制取的氧氣進入肺泡.肺泡與血液之間是通過   作用完成氣體交換。
【答案】(1)
(2)C
(3)氣體的擴散
【知識點】分子的熱運動;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
【解析】【分析】 (1)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
(2)根據藥品的狀態(tài)來分析;
(3)根據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來分析。
【解答】 (1)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為水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 ;
(2)由題意可知,過碳酸鈉是固體,過氧化氫容易分解,所以過碳酸鈉運輸儲存更方便;
(3)制氧機制取的氧氣進入肺泡,肺泡與血液之間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完成氣體交換。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1分,共12分)
32.(2025八下·義烏期中)CuSO4是化學實驗中常見的試劑。探究CuSO4溶液對H2O2分解具有催化作用。
(1)【實驗探究】甲同學按如表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步驟①木條不復燃; 步驟②產生氣泡,溶液變藍色; 步驟③   。 硫酸銅能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評價改進】大家認為甲同學的實驗結論不嚴謹。若要確定該實驗結論正確,還需證明硫酸銅的   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fā)生改變。
(3)【繼續(xù)探究】乙同學重做了以下實驗,進而確認了甲同學的實驗結論。
步驟一:稱量mg硫酸銅固體(白色)。
步驟二:按照甲同學實驗步驟重新實驗。
步驟三:將實驗后試管中的溶液蒸發(fā)、干燥得到白色固體,再稱其質量為   g,然后將此固體加入到5%的過氧化氫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過氧化氫分解。
(4)【拓展延伸】比較硫酸銅和二氧化錳對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催化效果,實驗過程中不需要控制的條件是____。(填字母序號)。
A.溶液的起始溫度 B.催化劑的質量
C.溶液的濃度 D.反應的起始時間
【答案】(1)帶火星的木條復燃;2H2O22H2O+O2↑
(2)質量和化學性質
(3)m
(4)D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
【解析】【分析】 (1)【實驗探究】根據實驗現象和氧氣具有助燃性,過氧化氫在CuSO4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分析;
(2)【評價改進】根據催化劑的特點分析;
(3)【繼續(xù)探究】步驟三:根據催化劑的特點分析;
(4)【拓展延伸】根據控制變量方法分析。
【解答】 (1)【實驗探究】由于加入CuSO4后產生氣泡,說明對H2O2分解具有催化作用,產生的氧氣具有助燃性,故步驟③的現象是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過氧化氫在CuSO4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2H2O+O2↑;
(2)【評價改進】根據催化劑的特點,除了反應速率改變了還要證明催化劑反應前后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所以若要確定該實驗結論正確,還需證明硫酸銅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fā)生改變。
(3)【繼續(xù)探究】步驟三:根據催化劑的特點,可知,將實驗后試管中的溶液蒸發(fā)、干燥得到白色固體,再稱其質量為mg,然后將此固體加入到5%的過氧化氫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過氧化氫分解。
(4)【拓展延伸】根據控制變量方法可知,比較硫酸銅和二氧化錳對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催化效果,實驗過程中需要控制的因素有溶液的起始溫,催化劑的質量,溶液的濃度;不需要控制的條件是反應起始時間。
故選D。
33.(2024八下·柯橋期末)小柯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燃燒的條件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裝置中大注射器活塞與內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計。白磷的著火點是40℃。
實驗操作步驟如下:
①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將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燒匙放入空集氣瓶中,塞緊瓶塞,白磷不燃燒;
③打開瓶塞,迅速往瓶中倒?jié)M80℃的熱水,并寒緊瓶塞,白磷不燃燒;
④打開K1和K2,注射器通過b管從集氣瓶中抽水至瓶中液面低于燃燒匙底部,立即關閉K1、K2,白磷立即燃燒且注射器中水體積為V1毫升;
⑤待整個裝置冷卻至室溫后,打開K2,注射器活塞移動,最終注射器中的水體積為V2毫升。
(1)步驟①中如何檢查裝置氣密性    。
(2)根據步驟②④的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
(3)該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含最為   (用V1、V2來表示)。
(4)小柯多次重復上述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都小于21%,原因是   。
【答案】(1)連接裝置,關閉K1,打開K2,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一段時間后,松手,活塞回到原處,說明裝置不漏氣
(2)燃燒的條件之一為達到著火點
(3)
(4)沒有控制溫度恢復到80℃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1)根據裝置的氣密性的檢查方法解答;
(2)根據描述分析哪個因素發(fā)生改變即可;
(3) 白磷燃燒能夠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氧氣消耗后,容器中的氣壓減小,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容器內體積減小,減少的體積即為容器中空氣中的氧氣體積,進一步可以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4)如果瓶內的溫度高于室溫,那么瓶內氣體的體積偏大,則會排出更多的水,從而導致測出氧氣的體積偏大。
【解答】(1) 步驟1的方法:連接裝置,關閉K1,打開K2,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一段時間后,松手,活塞回到原處,說明裝置不漏氣。
(2)②中沒有熱水溫度低于白磷的著火點,而④中有熱水溫度高于白磷的著火點,因此得到:燃燒的條件之一為達到著火點。
(3)根據題意可知,瓶中空氣的體積為V1,氧氣的體積為:V1-V2,則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4) 小柯多次重復上述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遠大于21%,原因是沒有控制溫度恢復到80℃來測量體積。
34.(2024八下·蕭山期末)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未來科學家”小組同學取如圖所示的銀邊天竺葵進行以下實驗研究:
步驟1:把一盆銀邊天竺葵放入不透光的黑紙箱中一晝夜。
步驟2:選取生長旺盛的葉片M、N作如圖處理。葉片M的部分綠色部分C處用圓黑紙片上下兩面遮光處理。葉片N用放有堿石灰的透明塑料袋包裹嚴密.
步驟3:在陽光下照射4小時左右,取下葉片M和N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10分鐘。
步驟4:取出葉片M和N,用清水漂洗后放在白瓷盤中,將葉片展開鋪平,用1∶10的碘酒稀釋液均勻地滴在兩片葉片上。過一會兒可以觀察到:
①葉片M的B處變藍色,A、C處均不變藍色;
②葉片N不變藍色。
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取材選用銀邊天竺葵是為了探究   。
(2)實驗中酒精的作用是   。
(3)實驗中檢驗是否有淀粉生成的目的是   。
(4)本實驗沒有探究的光合作用中的問題是____。
A.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 B.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照
C.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 D.光合作用生成淀粉
E.光合作用能制造氧氣 F.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答案】(1)光合作用是否需要葉綠體
(2)去除葉片中的葉綠素,便于觀察葉片的變色情況
(3)判斷有無進行光合作用
(4)A;E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和葉綠體,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1)銀邊天竺葵的銀邊部分不含葉綠體,可以與葉片其他部分形成對照,來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葉綠體。
(2)酒精能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避免對檢驗淀粉觀察結果的影響。
(3)實驗中光合作用的發(fā)生是通過產物淀粉來判斷的。
(4)實驗中未設計有無水的變量,也未檢驗反應是否產生氧氣,所以沒有探究的是A和E。
四、綜合題(每空1分,共8分)
35.(2025八下·義烏期中)把4g硫粉放在給定質量的氧氣中燃燒,有關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回答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O2的質量(g) 3 4 6
SO2的質量(g) 6 8 8
(1)上述實驗中,第   次實驗中氧氣有剩余,剩余   克;
(2)在這三次實驗中,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是   。
(3)若該同學要進行第四次實驗,如果要將48克硫粉完全反應,能生成二氧化硫多少克 若將生成的二氧化硫全部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需要10%的氫氧化鈉溶液多少克?(二氧化硫與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答案】(1)三;2
(2)都符合
(3)解:①設生成二氧化硫的質量為x,
S+O2SO2

解得: x=96g
答:生成二氧化硫的質量為96g。
②設吸收全部二氧化硫需要10%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為y
SO2+2NaOH=Na2SO3+H2O
64 80
96g 10%y

解得: y=1200g。
答:需要10%的氫氧化鈉溶液1200g。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 根據第一次把4g硫粉放在3g氧氣中燃燒,生成6g二氧化硫;第二次把4g硫粉放在4g氧氣中燃燒,生成8g二氧化硫,說明第一次硫粉有剩余,第二次恰好完全反應,進行分析解答。
(2)所有的化學反應都會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3)①寫出硫和氧氣反應的方程式,根據硫的質量計算出反應生成二氧化硫的質量;
②寫出二氧化硫和氫氧化鈉反應的方程式,根據二氧化硫的質量計算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的溶液質量即可。
【解答】(1) 第一次把4g硫粉放在3g氧氣中燃燒,生成6g二氧化硫;第二次把4g硫粉放在4g氧氣中燃燒,生成8g二氧化硫,說明第一次硫粉有剩余,第二次恰好完全反應,故第二次把4g硫粉放在6g氧氣中燃燒,也生成8g二氧化硫,是因為硫粉已完全反應,剩余的質量為6g-4g=2g。
(2) 只要是發(fā)生化學變化,就符合質量守恒定律,所以三次實驗都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36.(2024八下·浦江期末)為確定某大理石樣品的純度,某興趣小組進行如下實驗:稱取該大理石(主要成分是,雜質不參加反應)加入燒杯中,向其中逐漸加入稀鹽酸至完全反應.反應結束后,稱量燒杯的總質量(溶解的氣體忽略不計),有關數據記錄如下表.
  燒杯 大理石 稀鹽酸 反應后燒杯及其中物質總質量
質量(克) 85 15 50 145.6
請完成下列問題:
(1)實驗中通過   現象來判斷大理石中已經完全反應.
(2)實驗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質量為   克,該大理石樣品的純度是多少?(列式計算,結果精確到)   
(3)實驗中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請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
【答案】(1)氣泡不再產生
(2)4.4;解:設該大理石樣品的純度為x克答:該大理石的純度為.
(3)不能,因為反應生成的硫酸鈣是微溶的,析出的沉淀會附著在大理石表面,阻礙反應的進行.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 (1)根據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鈣反應完全是加入稀鹽酸至過量來分析解答;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求出二氧化碳的質量,由二氧化碳的質量求出碳酸鈣的質量,進而求出碳酸鈣的純度來分析解答;
(3)根據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的進一步發(fā)生來分析解答。
【解答】 (1)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鈣反應完全時加入稀鹽酸至過量,則實驗中通過氣泡不再產生現象來判斷大理石中CaCO3已經完全反應;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85克+15克+50克-145.6克=4.4克,
設大理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x,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44
x 4.4克

解得:x=10g;
則該大理石樣品的純度是。
(3)由于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的進一步發(fā)生,所以實驗中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
1 / 1浙教版(2025)八下科學第三單元空氣與生命拔高培優(yōu)試卷A卷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2024八下·義烏期中)利用圖1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用壓強傳感器測定的壓強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實驗前圖1瓶中裝水的主要作用是吸熱并吸收五氧化二磷
B.圖1中表明氧氣含量的現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左右
C.圖2中a點到b點是由于反應產熱使瓶內壓強增大
D.圖2中b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
2.(2025八下·杭州期中)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檢驗氧氣的化學性質實驗中,實驗記錄或操作不正確的是(  )
A.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會發(fā)出白光
B.將打磨后的鐵絲盤成螺旋狀,可增大鐵絲的受熱面積
C.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并放熱
D.做鐵絲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時,集氣瓶應預先裝有少量水或鋪上一層細沙
3.(2024八下·蒼南期末)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郭少軍教授課題組成功發(fā)明了和合成的高效光催化劑,合成過氧化氫的反應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
B.反應前后氧元素的化合價沒有改變
C.反應物中有單質參與
D.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不變
4.(2025八下·浙江期中)用如圖裝置制取一定量的氧氣,并進一步研究物質燃燒的條件(已知白磷的著火點為40℃,紅磷的著火點為240℃)。實驗時,室溫為18℃,C、E、F中的白磷都浸沒在水中,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實驗中發(fā)生燃燒的只有C中的白磷
B.裝置A中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應速率
C.裝置A 中二氧化錳在反應中起催化作用且參與化學反應
D.只有通過C、D對比才能得出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5.(2025八下·浙江期中)下列關于實驗室利用雙氧水溶液制取氧氣的描述正確的是
A.試劑:燒瓶內的水起緩沖和稀釋作用
B.收集: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C.檢驗:用燃著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若木條熄滅,則證明是氧氣
D.驗滿: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若木條復燃,則證明集滿
6.(2025八下·浙江期中)在驗證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為21%的實驗中,用圖甲裝置進行實驗。第一次實驗時,用足量的白磷燃燒消耗氧氣。第二次實驗中,將足量的食品脫氧劑均勻涂在集氣瓶內壁上與氧氣反應。兩次實驗瓶內(氧氣體積分數變化如圖乙所示,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用食品脫氧劑能耗盡瓶內氧氣,提高實驗的精確度
B.將食品脫氧劑涂在集氣瓶內壁可增大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C.兩次實驗流入集氣瓶中的水量不同,第1次實驗中流入'.的水更多
D.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止水夾,會導致測得的氧氣體積分數偏小
7.(2024八下·三門期末)2023年11月30日,國務院印發(fā)《空氣質量改善行動計劃》,臺州積極行動,努力打造公園城市,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理念的是(  )
A.加強大氣監(jiān)測,使用清潔燃料
B.鏟除觀賞植物,種植農作物
C.垃圾分類處理,污水集中處理
D.積極植樹造林,促進達成“碳中和”
8.(2025八下·金華月考)下列圖像符合描述情況的是(  )
A.①表示:用制取氧氣時,隨著反應進行,質量發(fā)生的變化
B.②表示:a、b兩試管中分別裝有等質量的雙氧水,并向a試管中放入催化劑后,隨著反應的進行,氧氣的生成情況
C.③表示:用制取氧氣時,隨著反應的進行,試管中剩余的固體質量變化情況
D.④表示:用雙氧水制取氧氣時,生成的氧氣質量的變化情況
9.(2021八下·蒼南期末)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放入X、Y、Z、Q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化學反應,一段時間后,測得有關數據如下表,則下列關于反應的認識,正確的是(  )
物質 X Y Z Q
反應前質量/g 20 2 1 37
反應后質量/g 待測a 32 待測b 12
A.a的取值范圍:0≤a≤16
B.該反應類型一定屬于化合反應
C.當a=15時,物質Z在反應中起催化作用
D.當b=l時,反應中X、Q的相對分子質量比為1:5
10.(2024八下·西湖月考)圖是某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圖,以下對該反應前、反應后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反應前、后的物質均為混合物
B.反應前、后的分子種類發(fā)生變化
C.反應前、后的原子數目不變
D.參加反應的“”分子與“”分子的個數比為4:3
11.(2024八下·西湖期末)如圖所示的“滅火毯”,其可耐溫度達550攝氏度以上。將滅火毯迅速完全覆蓋在著火物(如油鍋)上,可以撲滅火焰(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溫度
C.隔絕空氣 D.降低可燃物著火點
12.(2024八下·西湖期末)當異物阻塞呼吸道時,可采取如圖所示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進行急救。其方法是:施救者從背后雙手抱住窒息者的腹部稍高于肚臍的位置,快速向內、向上用力壓迫腹部,迫使異物排出,此過程中救助者體內(  )
A.膈頂部下降,肺內氣壓變大 B.膈頂部上升,肺內氣壓變小
C.膈頂部下降,肺內氣壓變小 D.膈頂部上升,肺內氣壓變大
13.(2024八下·三門期末)自然界中碳循環(huán)和氧循環(huán)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碳循環(huán)就是指二氧化碳的循環(huán)
B.氧氣只有通過燃燒才能參與碳循環(huán)
C.碳、氧循環(huán)失衡不會影響人類的生存
D.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進碳氧平衡
14.(2024八下·杭州期末)下面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探究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驗,其中錯誤的是(  )
A. 圖甲中裝置a是長頸漏斗
B. 圖乙中用點燃的火柴放在集氣瓶口來驗滿
C. 圖丙中二氧化碳使蠟燭火焰自上而下熄滅
D. 圖丁中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會發(fā)現溶液變渾濁
15.(2024八下·上城期末)科學老師衣演了一項“絕技”——掌心火焰。老師先將手充分浸濕,再用手撈出充有丁烷氣體的肥皂泡,點燃后產生大量火焰但手不受傷。已知丁烷的著火點為287℃,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丁烷充入肥皂泡后,其著火點降低
B.掌心著火是具備了燃燒的三個條件
C.手表面水分蒸發(fā),吸收丁烷燃燒釋放的熱量
D.肥皂泡中丁烷量較少,燃燒釋放的熱量較少
16.(2024八下·義烏期末)運載火箭中推進劑偏二甲肼與四氧化二氮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而數目變少
B.反應生成的氮氣和水的質量比為
C.與中氮元素化合價相同
D.一個分子含有一個氮氣分子
17.(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關于“碳循環(huán)”和“氧循環(huán)”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變化觀: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huán),碳循環(huán)中的“碳”是指碳元素
B.微粒觀:化石燃料的燃燒會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減少
C.平衡觀:碳、氧循環(huán)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wěn)定
D.守恒觀:碳、氧循環(huán)過程中各元素質量守恒
18.(2024八下·東陽期末)人體從外界吸入的氧氣最終到達的場所是(  )
A.鼻腔 B.肺泡 C.血液 D.組織細胞
19.(2024八下·吳興期末)在密閉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種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反應,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分數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丙是單質
B.丁一定是該反應的催化劑
C.若消耗6g的乙,則生成34g的丙
D.甲、乙的質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質量
20.(2023八下·柯橋期末)為了使得到的氧氣既快又多,某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用加熱12.25g氯酸鉀和3.16g高錳酸鉀混合物的方法進行制取氧氣的研究,得到如圖所示的曲線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m點時試管中可能有3種固體
B.m點時得到的氧氣主要是氯酸鉀分解產生的
C.n點時試管中可能有2種固體
D.n點對應產生氧氣的質量x是5.12g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40分)
21.(2025八下·永康期中)如圖可用來收集氧氣,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則氧氣從   (填“左”或“右”,下同)導管通入,空氣從   導管排出。若要檢查是否已收集滿氧氣,可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   導管處。如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可先把集氣瓶裝滿水,水從   導管排出。
22.(2025八下·義烏期中)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常用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
(1)A裝置中儀器a的名稱是   。
(2)若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應選用   作為氣體發(fā)生裝置(填字母)。
(3)若選用裝置D采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氧氣應從   (填b或c)管進入。
(4)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和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常溫下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氨氣極易溶于水。制取并收集氨氣時,應從圖中選擇的裝置為   (填字母)。
(5)寫出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   。
(6)實驗室用加熱分解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氣體的實驗。請將下列實驗步驟進行正確排序:正確的實驗順序是   (填序號)。
①加熱;②檢查裝置的氣密性;③裝藥品;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氣;⑤從水槽中取出導管;⑥熄滅酒精燈;⑦固定試管。
(7)小科收集了三瓶氧氣,利用硫粉、紅磷和細鐵絲三種可燃物與氧氣的反應研究氧氣的化學性質。其中乙集氣瓶中實驗前裝有少量細沙,丙集氣瓶中物質燃燒時部分現象如圖丙所示。
①寫出甲集氣瓶中物質燃燒時的現象   。
②小明利用丙中的可燃物和丁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請判斷是否可行并說明理由   。
23.(2025八下·余姚開學考)為了便于運動數據記錄,許多跑者使用了可穿戴“智能手環(huán)”,如圖甲所示。為保證“智能手環(huán)”用電,我國研發(fā)的柔性、可裁剪的碲化鉍纖維素復合熱點薄膜電池”(簡稱“薄膜電池”)如圖乙,它能充分貼合人體體表,實現體表散熱為智能手環(huán)供電。
(1)碲化鉍(Bi2Te3)中鉍元素(Bi)的化合價+3,則碲元素(Te)的化合價為   。
(2)長跑時人體所需的氧氣是通過   (選填“擴散”或“呼吸”)作用從肺泡進入血液,能量則是來自細胞內的   作用。
24.(2024八下·西湖期末)為解決在缺氧環(huán)境下的吸氧問題,小金查閱資料得知:過碳酸鈉是一種易溶于水的白色固體,受熱易分解,他用過碳酸鈉(Na2CO4)和二氧化錳(MnO2)為原料,用飲料瓶制作了一個簡易的制氧機,如圖甲所示。
(1)人體的呼吸器官主要是    ,寫出人體內細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    。
(2)用過碳酸鈉(Na2CO4)制取氧氣的原理有兩步反應,請寫出第二步的化學反應方程式:①Na2CO4+H2O=Na2CO3+H2O2;②   。
(3)圖甲裝置中一個是制氧倉,放入制氧劑后可產生氧氣;另一個是加濕倉,則    瓶是制氧倉(選填“A”或“B”)。
(4)如圖乙所示為過碳酸鈉分解制氧氣的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溫度的關系,為了使制氧機出氧流量保持平穩(wěn),反應裝置中的水位線,夏季和冬季需設置不同,請分析原因    。
25.(2024八下·西湖期末)如圖是粉塵爆炸模擬裝置,連接好裝置,在敞口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面粉,蓋上塑料蓋,再快速鼓入大量空氣
(1)“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氣”可以使面粉即刻充斥整個金屬筒,從而增大面粉與空氣的    。
(2)下列情況下,不會發(fā)生爆炸的是    (填序號)。
①金屬筒不加蓋
②蠟燭沒有點燃
③小塑料瓶中改裝干燥煤粉
26.(2024八下·三門期末)用下列微型實驗進行二氧化碳氣體的相關性質研究。
(1)燃燒器微熱后,蠟燭b、c燃燒,蠟燭a不燃燒。下列關于燃燒器中的實驗分析正確的是   (填字母)。
A.探究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
B.說明紅磷與白磷性質相似
C.探究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
(2)擠壓滴管,將足量稀鹽酸滴入球形玻璃管中,一段時間后,打開閥門A,蠟燭c熄滅,然后蠟燭b也熄滅了,說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質   。
(3)蠟燭熄滅后,將玻璃尖嘴管對著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燒杯內,燒杯內壁變模糊,此現象   (填“能”或“不能”)證明蠟燭一定含有碳元素。
27.(2024八下·杭州期末)下列圖示中,圖一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處的①、②兩種狀態(tài)示意圖;圖二是他的肺與外界、肺泡與血液氣體交換示意圖,圖中甲、乙、丙表示不同的血管,a、b、c、d表示氣體進出的過程;圖三是他進行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與外界氣壓差值的變化曲線,圖中A、B、C、D、E是曲線上的五個點。據圖回答:
(1)圖一中膈肌由①狀態(tài)向②狀態(tài)轉變時,對應圖二中氣體進出的過程是   (填字母編號)。
(2)小科在下列四種生活狀態(tài)中,對應圖三內A點到E點之間距離最短的是   (填字母編號)。
A.漫步 B.靜坐 C.打籃球 D.睡覺
28.(2024八下·義烏期末)呼吸是人體內最重要的生理活動之一。如圖甲為胸腔底部膈肌所處的兩種狀態(tài)示意圖,圖乙為某人在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的變化曲線,圖丙為肺泡與毛細血管之間的氣體交換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人體呼吸系統(tǒng)中,進行氣體交換的的器官是   ;
(2)圖甲中膈肌由M狀態(tài)向N狀態(tài)轉變過程中,對應圖乙中的是   段曲線(填字母編號);
(3)圖丙中a代表的物質是   。
29.(2024八下·東陽期末)如圖1是測定光合作用速率的裝置示意圖,放一段新鮮綠葉和CO2緩沖液(能使裝置內的CO2濃度始終保持穩(wěn)定)。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測得毛細刻度管1小時內的氣體體積變化,如圖2所示。
(1)在一定光照條件下,一段時間后,發(fā)現紅色液柱向右移動,說明此時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填“強于”或“弱于”)。
(2)本實驗目的是測定綠葉光合作用時   (選填“吸收二氨化碳”或“放出氧氣”)的速率。
(3)當光照強度15千勒克斯時,這片綠葉在1h內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體積為   mL。(提示:綠葉呼吸作用強度不變)
30.(2024八下·余杭期末)如圖為“氧氣的制取和性質研究”的實驗裝置。
(1)甲圖中錐形瓶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下圖是進行圖乙實驗時的幾種操作,更能提高實驗成功率的方式是   ;
(3)若用環(huán)保空塑料輸液袋裝置收集氧氣(圖丙),驗滿時,帶火星的木條放在導管   (填“m”或“n”)端,復燃則滿。
31.(2024八下·杭州月考)氧氣是生物體呼吸不可或缺的物質,某興趣小組的同學以制作“簡易制氧機”為主題進行項目式學習,他們制作的制氧機結構如圖所示,配套的制氧藥劑包括A、B兩劑,其中A劑為白色固體過碳酸鈉 B 劑為二氧化錳。使用時先在反應倉和加濕過濾倉內加入適量水,然后在反應倉里依次放入A、B兩劑,反應倉內就會有氧氣生成,生成的氧氣經加濕過濾倉加濕過濾后即可供人使用。
(1)該制氧機的制氧反應有兩步:
第一步:
第二步:   (填寫化學方程式)。
(2)該制氧機的制氧藥劑選擇使用固體過碳酸鈉而不是雙氧水,其主要原因是____(選填字母)。
A.產物更環(huán)保 B.成本更低廉 C.儲存更方便
(3)制氧機制取的氧氣進入肺泡.肺泡與血液之間是通過   作用完成氣體交換。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1分,共12分)
32.(2025八下·義烏期中)CuSO4是化學實驗中常見的試劑。探究CuSO4溶液對H2O2分解具有催化作用。
(1)【實驗探究】甲同學按如表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步驟①木條不復燃; 步驟②產生氣泡,溶液變藍色; 步驟③   。 硫酸銅能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評價改進】大家認為甲同學的實驗結論不嚴謹。若要確定該實驗結論正確,還需證明硫酸銅的   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fā)生改變。
(3)【繼續(xù)探究】乙同學重做了以下實驗,進而確認了甲同學的實驗結論。
步驟一:稱量mg硫酸銅固體(白色)。
步驟二:按照甲同學實驗步驟重新實驗。
步驟三:將實驗后試管中的溶液蒸發(fā)、干燥得到白色固體,再稱其質量為   g,然后將此固體加入到5%的過氧化氫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過氧化氫分解。
(4)【拓展延伸】比較硫酸銅和二氧化錳對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催化效果,實驗過程中不需要控制的條件是____。(填字母序號)。
A.溶液的起始溫度 B.催化劑的質量
C.溶液的濃度 D.反應的起始時間
33.(2024八下·柯橋期末)小柯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燃燒的條件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裝置中大注射器活塞與內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計。白磷的著火點是40℃。
實驗操作步驟如下:
①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將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燒匙放入空集氣瓶中,塞緊瓶塞,白磷不燃燒;
③打開瓶塞,迅速往瓶中倒?jié)M80℃的熱水,并寒緊瓶塞,白磷不燃燒;
④打開K1和K2,注射器通過b管從集氣瓶中抽水至瓶中液面低于燃燒匙底部,立即關閉K1、K2,白磷立即燃燒且注射器中水體積為V1毫升;
⑤待整個裝置冷卻至室溫后,打開K2,注射器活塞移動,最終注射器中的水體積為V2毫升。
(1)步驟①中如何檢查裝置氣密性    。
(2)根據步驟②④的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
(3)該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含最為   (用V1、V2來表示)。
(4)小柯多次重復上述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都小于21%,原因是   。
34.(2024八下·蕭山期末)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未來科學家”小組同學取如圖所示的銀邊天竺葵進行以下實驗研究:
步驟1:把一盆銀邊天竺葵放入不透光的黑紙箱中一晝夜。
步驟2:選取生長旺盛的葉片M、N作如圖處理。葉片M的部分綠色部分C處用圓黑紙片上下兩面遮光處理。葉片N用放有堿石灰的透明塑料袋包裹嚴密.
步驟3:在陽光下照射4小時左右,取下葉片M和N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10分鐘。
步驟4:取出葉片M和N,用清水漂洗后放在白瓷盤中,將葉片展開鋪平,用1∶10的碘酒稀釋液均勻地滴在兩片葉片上。過一會兒可以觀察到:
①葉片M的B處變藍色,A、C處均不變藍色;
②葉片N不變藍色。
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取材選用銀邊天竺葵是為了探究   。
(2)實驗中酒精的作用是   。
(3)實驗中檢驗是否有淀粉生成的目的是   。
(4)本實驗沒有探究的光合作用中的問題是____。
A.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水 B.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照
C.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 D.光合作用生成淀粉
E.光合作用能制造氧氣 F.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四、綜合題(每空1分,共8分)
35.(2025八下·義烏期中)把4g硫粉放在給定質量的氧氣中燃燒,有關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回答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O2的質量(g) 3 4 6
SO2的質量(g) 6 8 8
(1)上述實驗中,第   次實驗中氧氣有剩余,剩余   克;
(2)在這三次實驗中,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是   。
(3)若該同學要進行第四次實驗,如果要將48克硫粉完全反應,能生成二氧化硫多少克 若將生成的二氧化硫全部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需要10%的氫氧化鈉溶液多少克?(二氧化硫與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36.(2024八下·浦江期末)為確定某大理石樣品的純度,某興趣小組進行如下實驗:稱取該大理石(主要成分是,雜質不參加反應)加入燒杯中,向其中逐漸加入稀鹽酸至完全反應.反應結束后,稱量燒杯的總質量(溶解的氣體忽略不計),有關數據記錄如下表.
  燒杯 大理石 稀鹽酸 反應后燒杯及其中物質總質量
質量(克) 85 15 50 145.6
請完成下列問題:
(1)實驗中通過   現象來判斷大理石中已經完全反應.
(2)實驗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質量為   克,該大理石樣品的純度是多少?(列式計算,結果精確到)   
(3)實驗中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請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 在裝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欲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所選除氧劑要具備以下特征:本身能夠在空氣中燃燒(只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本身的狀態(tài)為非氣體;生成物為非氣態(tài)。該實驗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裝置的氣密性好;②所用試劑必須是足量;③讀數時一定要冷卻到室溫,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A.圖1瓶中水可以吸收燃燒釋放的熱量,同時能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氣,故A正確不合題意;
B.圖1中,氧氣約占總體積的五分之一,即燃燒結束后空氣的體積減小五分之一,那么表明氧氣含量的現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處,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圖2中a點到b點是紅磷燃燒放出了大量的熱,使瓶內壓強增大,故C正確不合題意;
D.圖2中b點時反應結束,此時不再有熱量產生,那么溫度開始降低,氣壓開始下降,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2.【答案】C
【知識點】氧氣的性質和利用;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
【解析】【分析】A、根據硫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分析;
B、根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注意事項分析;
C、根據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分析;
D、根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注意事項分析。
【解答】A、硫在氧氣中燃燒會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故A記錄正確;
B、將打磨后的鐵絲盤成螺旋狀,可增大鐵絲的受熱面積,促進燃燒,故B操作正確;
C、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大量的白煙,并放熱,故C記錄錯誤;
D、做鐵絲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時,集氣瓶應預先裝有少量水或鋪上一層細沙,可防止生成的高溫熔化物落下來炸裂瓶底,故D操作正確。
故答案為:C。
3.【答案】B
【知識點】構成物質的粒子模型;單質和化合物的區(qū)別;元素化合價的規(guī)則與計算;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A、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分析;
B、根據單質中元素化合價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分析;
C、根據氧氣為單質分析;
D、根據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分析。
【解答】A、化學變化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數目不變 ,不符合題意;
B、 該反應中氧元素由單質轉化為化合物,反應前后氧元素的化合價發(fā)生了改變 ,不符合題意;
C、 反應物中有氧氣單質參與 ,不符合題意;
D、 反應前后催化劑的質量不變 ,不符合題意;
故選B。
4.【答案】D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 根據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二者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以及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進行分析。
【解答】 A.產生氧氣后,則B到F的裝置中的白磷或紅磷能發(fā)生燃燒的是C,是因為C中溫度達到了白磷的著火點,且接觸氧氣,D中沒有達到紅磷的著火點,E中沒有達到白磷的著火點,F中白磷沒有接觸氧氣,因此三者沒有發(fā)生燃燒,故A正確不合題意;
B.裝置A中通過控制分液漏斗的活塞,可控制過氧化氫溶液的加入速率,進而控制反應速率,故B正確不合題意;
C.裝置A中二氧化錳在反應中起催化作用,且催化劑都參與化學反應,只是反應后將其釋放出來,故C正確不合題意;
D.通過C和D、C和E對比都能得出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5.【答案】A
【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制取氧氣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
【解析】【分析】 A.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以及水的作用來分析;
B.根據氧氣的收集方法來分析;
C.根據氧氣的檢驗方法來分析;
D.根據氧氣的驗滿方法來分析。
【解答】 A.在該實驗中,燒瓶內的水可以稀釋過氧化氫溶液,還能起到緩沖的作用,故A正確;
B.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故B錯誤;
C.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若木條復燃,則證明是氧氣,故C錯誤;
D.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復燃,則證明集滿,故D錯誤。
故選A。
6.【答案】C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白磷燃燒能夠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氧氣消耗后,容器中的氣壓減小,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水進入容器,進入容器中的水的體積即為容器中空氣中的氧氣體積,進一步可以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食品脫氧劑能夠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氧氣消耗后,容器中的氣壓減小,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容器內體積減小,減少的體積即為容器中空氣中的氧氣體積,進一步可以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解答】 A.由圖乙可知,用食品脫氧劑能耗盡瓶內氧氣,提高實驗的精確度,故A正確不合題意;
B.將食品脫氧劑涂在集氣瓶內壁可增大與氧氣的接觸面積,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由圖乙可知,食品脫氧劑消耗的氧氣更多,因此兩次實驗流入集氣瓶中的水量不同,第2次實驗中流入的水更多,故C錯誤不合題意;
D.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止水夾,則進入瓶內的水較少,會導致測得的氧氣體積分數偏小,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7.【答案】B
【知識點】空氣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根據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環(huán)境污染的措施來分析。
【解答】A、 加強大氣監(jiān)測可以及時了解空氣質量狀況,為改善空氣質量提供數據支持;使用清潔燃料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空氣質量改善。這個做法符合打造公園城市、改善空氣質量的理念 ,不符合題意;
B、鏟除觀賞植物,種植農作物,可能會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符合題意;
C、垃圾分類處理,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污水集中處理,可以減少污染,保護水資源,不符合題意;
D、積極植樹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進達成“碳中和”,不符合題意。
故選B。
8.【答案】D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A、根據KMnO4制取氧氣時,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解答;
B、根據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中二氧化錳所起的作用解答;
C、根據KMnO4制取氧氣時,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的原理解答;
D、根據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混合立即產生大量的氧氣,直到反應結束,不再發(fā)生變化,為一定值,據此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用 KMnO4制取氧氣時,隨著反應進行,高錳酸鉀分解生成二氧化錳,故二氧化錳的質量會增加,A錯誤;
B、用雙氧水制氧氣時,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可以加快反應速率,但不能增加生成氧氣的質量,B錯誤;
C、用 KMnO4制取氧氣時,隨著反應進行,高錳酸鉀分解生成固體二氧化錳和錳酸鉀,固體質量會減少但不減少到零,C錯誤;
D、用雙氧水制取氧氣時,隨反應的進行,氧氣質量不斷增加,當雙氧水完全反應后氧氣不在產生,質量不變,D正確。
故答案為: D。
9.【答案】A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出a的取值范圍;
(2)多種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叫化合反應;
(3)在化學反應前后,催化劑的性質和質量保持不變;
(4)將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相減得到參加反應的質量,然后作比即可。
【解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得到:20g+2g+1g+37g=a+32g+b+12g,解得:a+b=16g,當b=0時,a=16g;當b=16g時a=0g,故A正確;
如果b>1g,那么Y和Z的質量都增大,肯定為生成物,該反應肯定不是化合反應,故B錯誤;
當a=15g時,b=1g,則Z的質量保持不變,但它不一定是催化劑,可能是不參與反應的其他物質,故C錯誤;
當b=1時,a=15g,則參加反應的X和Q的質量之比為:(20g-15g):(37g-12g)=1:5,而不是相對分子質量之比,故D錯誤。
故選A。
10.【答案】D
【知識點】模型與符號;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觀察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圖,根據物質的構成分析物質的類別;根據微粒的變化分析分子、原子的變化、參加反應的微粒個數比以及物質的總質量的變化等。
【解答】A、由微顆粒的構成可知,反應前、后的物質都是由不同種的分子構成的,均為混合物,故說法正確;
B、由微粒的變化可知,反應前、后的分子種類發(fā)生變化,故說法正確;
C、由微粒的變化可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不變,故說法正確;
D、由上圖可知,參加反應的“”分子與“”分子的個數比為2:1,故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D。
11.【答案】C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根據滅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火源隔離,(2)隔絕氧氣或空氣,(3)使溫度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解答本題.
【解答】滅火毯覆蓋在燃燒物上,隔絕可燃物與空氣的接觸而達到滅火目的。
故答案為:C。
12.【答案】D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解析】【分析】1、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者雙手交疊環(huán)抱患者,推擠患者上腹部,利用沖擊腹部產生的壓力,壓迫兩肺下部,從而驅使肺部殘留空氣形成一股氣流,將堵住氣管、喉部的食物硬塊等異物驅除,使人獲救。
2、呼吸運動包括呼氣和吸氣兩個過程,其動力來自呼吸肌。當肋間肌和膈肌收縮時,胸廓體積增大,肺也隨之擴張,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當肋間肌和膈肌舒張時,胸廓體積縮小,肺也隨之回縮,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肺內氣體通過呼吸道排出體外,完成呼氣。
【解答】當快速向內、向上用力壓迫腹部時,救助者體內的變化是:膈肌舒張,膈頂部上升,肺內的容積變小,肺內氣壓變大,從而驅使肺部殘留空氣形成一股氣流,將堵住氣管、喉部的食物硬塊等異物驅除,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3.【答案】D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huán)、碳循環(huán)和氮循環(huán)
【解析】【分析】自然界中的碳循環(huán)概言之,就是碳元素以氣體的形式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自然界中循環(huán),自然界中的氧氣的含量隨著生物呼吸、可燃物燃燒和物質(如食物、鋼鐵等)緩慢氧化等而不斷減少,但又會隨植物光合作用而不斷增加,周而復始地進行著循環(huán),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碳循環(huán)是指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狀態(tài),而不是只有二氧化碳的循環(huán),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B、氧氣不僅可通過燃燒參與碳循環(huán),還可通過光合作用參與碳循環(huán),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C、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則碳、氧循環(huán)失衡會影響人類的生存,該選項敘述不正確;
D、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并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制造的有機物中的過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促進碳氧平衡,該選項敘述正確。
故答案為:D。
14.【答案】C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實驗室常用儀器的名稱和用途進行分析;
B、根據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進行分析;
C、根據二氧化碳不助燃、不可燃,密度比空氣大進行分析;
D、根據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進行分析。
【解答】A、圖甲中裝置a是長頸漏斗,故A正確;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圖乙中用點燃的火柴放在集氣瓶口來驗滿,火柴熄滅,說明已經集滿,故B正確;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圖丙中二氧化碳使蠟燭火焰自下而上熄滅,故C錯誤;
D、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所以圖丁中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會發(fā)現溶液變渾濁,故D正確。
故答案為:C。
15.【答案】A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與氧氣(或空氣)接觸、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缺一不可。
【解答】A.丁烷充入肥皂泡后,其著火點是固有屬性,不會降低,故A錯誤,但符合題意;
B.燃燒的條件是:可燃物,與氧氣(或空氣)接觸、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缺一不可,掌心著火是具備了燃燒的三個條件,故B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C.手表面水分蒸發(fā),吸收丁烷燃燒釋放的熱量,手不受傷,故C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D.肥皂泡中丁烷量較少,燃燒釋放的熱量較少,故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16.【答案】C
【知識點】元素化合價的規(guī)則與計算;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 A.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的知識判斷;
B.物質的質量之比等于相對分子質量與個數的乘積之比;
C.根據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計算即可;
D.根據物質組成的知識判斷。
【解答】 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如圖可知,偏二甲肼在一定條件下的條件下與四氧化二氮反應,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氮氣,化學方程式為;
A.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原子的數目也不變,故A錯誤;
B.由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生成的氮氣和水的質量比為(28×3):(18×4)≠3:4,故B錯誤;
C.四氧化二氮(N2O4)中氧元素是-2價,設其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x,依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0,則:x×2+(-2)×4=0,解得:x=+4。NO2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設其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y,依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0,則:y+(-2)×2=0,解得:y=+4,故C正確;
D.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一個N2O4分子含有2個氮原子,不含氮氣分子,故D錯誤。
故選C。
17.【答案】B
【知識點】自然界中的氧循環(huán)、碳循環(huán)和氮循環(huán);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A、根據碳氧循環(huán)指的是碳、氧元素分析;
B、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分析;
C、根據碳氧循環(huán)有利于維持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相對穩(wěn)定分析;
D、根據化學變化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每個人都在參與碳、氧循環(huán),碳循環(huán)中的“碳”是指碳元素,不符合題意;
B、 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化石燃料的燃燒不會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減少 ,符合題意;
C、 碳、氧循環(huán)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wěn)定 ,不符合題意;
D、化學變化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碳、氧循環(huán)過程中各元素質量守恒 ,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8.【答案】D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解析】【分析】 呼吸,也作“吸呼”,是指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氣體交換的過程。人的呼吸過程包括三個互相聯系的環(huán)節(jié):外呼吸,包括肺通氣和肺換氣;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內呼吸,指組織細胞與血液間的氣體交換與組織細胞內的氧化代謝。
【解答】 人體從外界吸入的氧氣首先進入肺泡,在和肺泡處的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進入血液,咋血液中進行血液循環(huán),達到全身各級毛細血管進行交換,最終進入組織細胞,供組織細胞進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為:D
19.【答案】C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先由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分數計算出未給出的質量分數,再由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反應后質量分數增大,則物質質量增加,質量分數減小,則質量減小,反應后物質質量增加的為生成物,減少的為反應物,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由化合反應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質量分數變的質量比確定物質的質量比分析。
【解答】A、反應前丙的質量分數為100%-70%-14%-10%=6%,反應后乙 的質量分數為100%-42%-40%-10%=8%,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不變,反應后質量分數增大,則物質質量增加,質量分數減小,則質量減小,反應后物質質量增加的為生成物,減少的為反應物,由圖示可知,甲、乙反應后質量減少,丙反應后質量增加,丁反應后質量不變,則該反應為甲+乙丙,丙為化合物,不符合題意;
B、 丁反應后質量不變,可能是該反應的催化劑,也可能是雜質 ,不符合題意;
C、乙丙質量比為(14%-8%):(40%-6%)=3:17,若消耗6g的乙,則生成34g的丙 ,符合題意;
D、參加反應的甲、乙的質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質量 ,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0.【答案】D
【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根據已知的氯酸鉀和高錳酸鉀的質量可求出產生氧氣的質量。
設3.16g高錳酸鉀完全反應能產生氧氣x,
2KMnO4 K2MnO4 + MnO2 + O2↑
316 32
3.16g x
x=0.32g
12.25g氯酸鉀完全反應能產生氧氣x,
2KClO3 2KCl + 3O2↑
245   96
12.25g   x
x=4.8g
由圖2可知,反應到3min,氯酸鉀、高錳酸鉀完全分解,此時共產生氧氣(0.32+4.8)g。m點時,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3.16g完全分解能產生氧氣0.32g,題中只有0.2g氧氣,說明高錳酸鉀還沒有反應完,氯酸鉀沒有開始反應,所以m點時固體物質有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氯酸鉀。m點得到的氧氣是高錳酸鉀分解得到的。n點時產生的固體有錳酸鉀,二氧化錳,氯化鉀三種。
【解答】A.m點時,因為高錳酸鉀還沒完全反應完,所以固體有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氯酸鉀四種,故A錯誤;
B.m點時得到的氧氣主要是高錳酸鉀分解產生的 ,故B錯誤;
C. n點時試管中兩種固體都已經完全反應,所以固體有錳酸鉀,二氧化錳,氯化鉀三種,故C錯誤;
D.n點時試管中兩種固體都已經完全反應,產生氧氣的質量為(0.32+4.8)g=5.12g,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21.【答案】右;左;左;左
【知識點】制取氧氣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
【解析】【分析】 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是指空氣被從上端排出,再考慮進氣口和出氣口,驗滿必須在氧氣出口處;排水法就要考慮氣體的密度與水的密度比較再進行分析。
【解答】 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是指空氣被從上端排出,所以出氣口是左導管口,進氣口就為右導管口;如果B管處有氧氣了說明已經滿了,若要檢查是否已收集滿氧氣,可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左導管處;由于氧氣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必須從左導管口端進氣,否則由于氧氣密度比水小,會從左導管口端逸出,而收集不到氧氣。
22.【答案】(1)分液漏斗
(2)A
(3)b
(4)BD或BE
(5)
(6)②③⑦①④⑤⑥
(7)生成大量的白煙,放出熱量;不可行,反應生成了氣體,瓶內氣壓不會減小,與外界大氣壓基本相同
【知識點】制取氧氣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
【解析】【分析】 (1)依據實驗室常用儀器的認識解決此題;
(2)根據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是固液反應,不加熱,應采用A固液常溫型裝置;
(3)根據氧氣密度比空氣大來分析解答。
(4)根據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選擇發(fā)生裝置,根據收集氣體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收集方法;
(5)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方程式;
(6) 根據加熱高錳酸鉀,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的實驗步驟來分析。
(7)①根據反應的現象和注意事項分析判斷;
②根據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原理分析判斷。
【解答】 (1)根據圖片可知,儀器a的名稱是分液漏斗;
(2)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是固液反應,不加熱,應采用A固液常溫型裝置,故選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應選用A作為氣體發(fā)生裝置;
(3)氧氣密度比空氣大,會沉積在集氣瓶底部,故選用裝置D收集氧氣,氧氣應從長管b進入。
(4) 實驗室常用氯化銨固體與堿石灰固體共熱來制取氨氣,則發(fā)生裝置選擇“固態(tài)加熱型”,即選B。常溫下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氨氣極易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即選D或E;
(5)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則反應的方程式為:。
(6) 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分解制取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實驗,其主要操作步驟為:檢查裝置氣密性、裝藥品、固定試管、加熱、用排法收集氧氣、從水槽中取出導管、熄滅酒精燈,故正確的實驗順序是②③⑦①④⑤⑥ ;
(7) ①由反應的現象和注意事項可知,乙瓶是鐵絲在氧氣中燃燒,丙瓶是硫在氧氣中燃燒,則甲集氣瓶中是紅磷在氧氣中燃燒,物質燃燒時的現象是:生成大量的白煙,放出熱量。
②小明利用丙中的可燃物和丁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則不可行,原因是反應生成了氣體,不能形成壓強差。
23.【答案】-2;擴散;呼吸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結構和氣體交換;元素化合價的規(guī)則與計算
【解析】【分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之和為零,單質的化合價均為零。
(2)人體內的氣體交換是通過擴散作用實現的,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是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解答】(1)根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0,Te的化合價為x,設Bi的化合價為+3,則有3x+(+3)×2=0,x=-2,因此碲元素(Te)的化合價為-2。
(2)外界氣體通過呼吸道進入肺泡是肺的通氣,是通過呼吸運動作用實現的,長跑時,需要大量的氧氣,外界氣體進入肺泡是通過呼吸運動實現的,氧氣通過擴散作用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后,再經過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最后到達骨骼肌細胞,氧氣在骨骼肌細胞的線粒體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供生命活動需要,因此能量來自細胞內的呼吸作用。
24.【答案】(1)肺;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2)2H2O22H2O+O2↑
(3)B
(4)反應物濃度相同時,溫度越高,過碳酸鈉分解制氧氣的反應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應物的濃度低,通過控制反應物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
【解析】【分析】(1)根據肺的結構和功能、細胞呼吸作用的原理進行分析;
(2)根據過氧化氫分解產生氧氣的原理分析;
(3)根據加濕倉、制氧倉的特點進行分析;
(4)根據圖示信息進行分析。
【解答】(1)人體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肺,故填肺;
人體內細胞呼吸作用中發(fā)生的反應是有機物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放出能量,故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寫為: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2)反應②為過氧化氫在催化劑作用下分解為氧氣和水,
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2H2O22H2O+O2↑;
(3)加濕倉氧氣要通過長管進入水中,充分接觸潤濕后再由短管導出,圖中A為加濕倉,B瓶為制氧倉,故填B。
(4)由圖可知,反應物濃度相同時,溫度越高,過碳酸鈉分解制氧氣的反應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應物的濃度低,通過控制反應物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故填反應物濃度相同時,溫度越高,過碳酸鈉分解制氧氣的反應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應物的濃度低,通過控制反應物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
(1)人體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肺,故填肺;
人體內細胞呼吸作用中發(fā)生的反應是有機物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放出能量,故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寫為: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2)反應②為過氧化氫在催化劑作用下分解為氧氣和水,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2H2O22H2O+O2↑;
(3)加濕倉氧氣要通過長管進入水中,充分接觸潤濕后再由短管導出,圖中A為加濕倉,B瓶為制氧倉,故填B。
(4)由圖可知,反應物濃度相同時,溫度越高,過碳酸鈉分解制氧氣的反應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應物的濃度低,通過控制反應物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故填反應物濃度相同時,溫度越高,過碳酸鈉分解制氧氣的反應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應物的濃度低,通過控制反應物的濃度來控制反應速率。
25.【答案】(1)接觸面積
(2)①②
【知識點】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根據燃燒和發(fā)生爆炸的條件(在有限的空間內,可燃氣體或粉塵與空氣混合,達到爆炸極限,遇到明火劇烈燃燒)解答此題。
【解答】(1)根據可燃性氣體或易燃物的粉塵在空氣中的含量達到爆炸極限時,遇到明火就會劇烈燃燒,導致有限空間里氣體的體積急劇膨脹,從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氣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滿金屬筒,與空氣混合均勻,增大面粉與空氣的接觸面積;
(2)根據燃燒和發(fā)生爆炸的條件:在有限的空間內,可燃氣體或粉塵與空氣混合達到爆炸極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屬筒不加蓋時,不是有限空間,不會發(fā)生爆炸;②蠟燭沒有點燃時,沒有遇明火不會爆炸;③小塑料瓶中改裝干燥煤粉,煤粉在有限的空間發(fā)生燃燒,會發(fā)生爆炸。故填:①②。
(1)根據可燃性氣體或易燃物的粉塵在空氣中的含量達到爆炸極限時,遇到明火就會劇烈燃燒,導致有限空間里氣體的體積急劇膨脹,從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氣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滿金屬筒,與空氣混合均勻,增大面粉與空氣的接觸面積;
(2)根據燃燒和發(fā)生爆炸的條件:在有限的空間內,可燃氣體或粉塵與空氣混合達到爆炸極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屬筒不加蓋時,不是有限空間,不會發(fā)生爆炸;②蠟燭沒有點燃時,沒有遇明火不會爆炸;③小塑料瓶中改裝干燥煤粉,煤粉在有限的空間發(fā)生燃燒,會發(fā)生爆炸。故填:①②。
26.【答案】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 可燃物燃燒條件: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
【解答】(1)A 實驗中沒有變量是氧氣的實驗,不能探究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選項錯誤;
B 實驗中蠟燭b、c燃燒,蠟燭a不燃燒,說明紅磷與白磷性質不相似,選項錯誤;
C 實驗中蠟燭b、c燃燒,蠟燭a不燃燒,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著火點,選項正確,故填C。
(2)打開閥門A,蠟燭c熄滅,然后蠟燭b也熄滅了,即c先熄滅,b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兩支蠟燭都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故填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3)實驗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反應不需要加熱,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能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實驗中,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蠟燭熄滅后,將玻璃尖嘴管對著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燒杯內,燒杯內壁變模糊,此現象不能證明蠟燭一定含有碳元素,故填不能。
27.【答案】a;C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解析】【分析】(1)膈肌與呼吸的關系:膈肌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結構,在呼吸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當膈肌收縮時,膈頂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徑增大,胸腔容積擴大,這是吸氣的過程;當膈肌舒張時,膈頂部上升,胸廓上下徑減小,胸腔容積縮小,為呼氣過程。
呼吸運動原理:呼吸運動是通過膈肌和肋間肌等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來實現的。吸氣時,除了膈肌收縮,肋間外肌也收縮,使肋骨向上向外移動,胸廓的前后徑和左右徑也增大,進一步擴大胸腔容積,導致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被吸入肺內。呼氣時,膈肌和肋間外肌舒張,肋骨和膈頂部回位,胸腔容積縮小,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氣體呼出體外。(2)圖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狀態(tài)。
圖二中ab是肺與外界之間的氣體交換;cd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甲是肺動脈,乙是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丙是肺靜脈。
圖三是某人在1個大氣壓下的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的變化曲線圖。縱坐標表示肺內氣壓與大氣壓的氣壓差,橫坐標表示呼吸時間;ABC段的肺內氣壓與大氣壓的氣壓差是負值,表示肺內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是吸氣過程;曲線CDE段的肺內氣壓與大氣壓的氣壓差是正值,表示肺內氣壓高于外界大氣壓,是呼氣過程。
【解答】(1)圖一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狀態(tài)。當膈肌由①狀態(tài)向②狀態(tài)轉變時,即膈肌下降,表示吸氣。即圖二中a吸氣過程。
(2)選項中的打籃球狀態(tài),呼吸頻率快,圖三中A到E的距離最近。
28.【答案】(1)肺
(2)ABC/AC
(3)二氧化碳/CO2
【知識點】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解析】【分析】 呼吸系統(tǒng)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等。通常稱鼻、咽、喉為上呼吸道,氣管和各級支氣管為下呼吸道。肺由肺實質和肺間質組成,前者包括支氣管樹和肺泡;后者包括結締組織、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和神經等。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氣體交換,即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此外,呼吸系統(tǒng)還有發(fā)音、嗅覺、神經內分泌、協助靜脈血回流入心和參與體內某些物質代謝等功能。
【解答】(1) 人體呼吸系統(tǒng)中,進行氣體交換的的器官是肺;
(2) 圖甲中膈肌由M狀態(tài)向N狀態(tài)轉變過程中,橫膈向下,胸腔擴張,胸內氣壓變小,肺泡變大,肺內氣壓變小,外界氣壓大于肺內小氣呀,吸氣,對應圖乙中的是ABC段曲線
(3) 圖丙中a代表的物質是 二氧化碳,肺部氣體的交換,肺泡把氧氣給了毛細血管,毛細血管把二氧化碳給了肺泡呼出體外;
故答案為:(1)肺(2) ABC/AC (3) 二氧化碳/CO2
29.【答案】(1)強于
(2)放出氧氣
(3)200
【知識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
【解析】【分析】(1)根據液柱的移動方向確定裝置內氣壓的變化,進而確定產生氧氣的體積變化即可;
(2)根據氧氣的體積和二氧化碳氣體體積的變化趨勢判斷;
(3)二氧化碳緩沖液可以維持試管中二氧化碳量的恒定,因此試管中氣體含量的變化就是氧氣的變化,即總光合量=凈光合量+呼吸量。
【解答】(1) 在一定光照條件下,一段時間后,發(fā)現紅色液柱向右移動, 說明裝置內氣壓增大了。因為二氧化碳的濃度一定,因此肯定是氧氣的體積增大了,即光合作用強于呼吸作用。
(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呼吸作用吸收氧氣。本實驗中,二氧化碳緩沖液能夠使裝置內的二氧化碳濃度保持穩(wěn)定。因此紅色液滴的移動主要是裝置內氧氣的變化引起。可見,本實驗目的是測定綠葉光合作用時放出氧氣的速率。
(2) 圖乙植物光照強度為15千勒克司時,1小時氣體體積為150毫升,所以當光照強度為15千勒克司,1小時光合作用產生該氣體的量為150+50=200(毫升)。
30.【答案】(1)2H2O22H2O+O2↑
(2)c
(3)n
【知識點】制取氧氣的裝置、步驟、收集與注意事項
【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根據燃燒的特點分析;
(3)根據氧氣密度與空氣密度的大小分析。
【解答】(1)根據甲圖可知,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則反應的方程式為: 2H2O22H2O+O2↑ ;
(2)根據圖片可知,當燃燒的火柴頭在下面時,火柴桿可以不斷被加熱,從而延長加熱時間,保證鐵絲被點燃,故選c;
(3)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因此會先沉積在塑料袋底部,然后高度慢慢升高。只有裝滿時,氧氣才會順著B管流出,因此驗滿時,帶火星的木條要放在導管n端。
31.【答案】(1)
(2)C
(3)氣體的擴散
【知識點】分子的熱運動;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
【解析】【分析】 (1)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
(2)根據藥品的狀態(tài)來分析;
(3)根據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來分析。
【解答】 (1)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為水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 ;
(2)由題意可知,過碳酸鈉是固體,過氧化氫容易分解,所以過碳酸鈉運輸儲存更方便;
(3)制氧機制取的氧氣進入肺泡,肺泡與血液之間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完成氣體交換。
32.【答案】(1)帶火星的木條復燃;2H2O22H2O+O2↑
(2)質量和化學性質
(3)m
(4)D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
【解析】【分析】 (1)【實驗探究】根據實驗現象和氧氣具有助燃性,過氧化氫在CuSO4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分析;
(2)【評價改進】根據催化劑的特點分析;
(3)【繼續(xù)探究】步驟三:根據催化劑的特點分析;
(4)【拓展延伸】根據控制變量方法分析。
【解答】 (1)【實驗探究】由于加入CuSO4后產生氣泡,說明對H2O2分解具有催化作用,產生的氧氣具有助燃性,故步驟③的現象是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過氧化氫在CuSO4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2H2O+O2↑;
(2)【評價改進】根據催化劑的特點,除了反應速率改變了還要證明催化劑反應前后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所以若要確定該實驗結論正確,還需證明硫酸銅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fā)生改變。
(3)【繼續(xù)探究】步驟三:根據催化劑的特點,可知,將實驗后試管中的溶液蒸發(fā)、干燥得到白色固體,再稱其質量為mg,然后將此固體加入到5%的過氧化氫溶液中,仍然可以加速過氧化氫分解。
(4)【拓展延伸】根據控制變量方法可知,比較硫酸銅和二氧化錳對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催化效果,實驗過程中需要控制的因素有溶液的起始溫,催化劑的質量,溶液的濃度;不需要控制的條件是反應起始時間。
故選D。
33.【答案】(1)連接裝置,關閉K1,打開K2,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一段時間后,松手,活塞回到原處,說明裝置不漏氣
(2)燃燒的條件之一為達到著火點
(3)
(4)沒有控制溫度恢復到80℃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燃燒與滅火
【解析】【分析】(1)根據裝置的氣密性的檢查方法解答;
(2)根據描述分析哪個因素發(fā)生改變即可;
(3) 白磷燃燒能夠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氧氣消耗后,容器中的氣壓減小,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容器內體積減小,減少的體積即為容器中空氣中的氧氣體積,進一步可以計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4)如果瓶內的溫度高于室溫,那么瓶內氣體的體積偏大,則會排出更多的水,從而導致測出氧氣的體積偏大。
【解答】(1) 步驟1的方法:連接裝置,關閉K1,打開K2,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一段時間后,松手,活塞回到原處,說明裝置不漏氣。
(2)②中沒有熱水溫度低于白磷的著火點,而④中有熱水溫度高于白磷的著火點,因此得到:燃燒的條件之一為達到著火點。
(3)根據題意可知,瓶中空氣的體積為V1,氧氣的體積為:V1-V2,則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4) 小柯多次重復上述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遠大于21%,原因是沒有控制溫度恢復到80℃來測量體積。
34.【答案】(1)光合作用是否需要葉綠體
(2)去除葉片中的葉綠素,便于觀察葉片的變色情況
(3)判斷有無進行光合作用
(4)A;E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和葉綠體,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1)銀邊天竺葵的銀邊部分不含葉綠體,可以與葉片其他部分形成對照,來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葉綠體。
(2)酒精能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避免對檢驗淀粉觀察結果的影響。
(3)實驗中光合作用的發(fā)生是通過產物淀粉來判斷的。
(4)實驗中未設計有無水的變量,也未檢驗反應是否產生氧氣,所以沒有探究的是A和E。
35.【答案】(1)三;2
(2)都符合
(3)解:①設生成二氧化硫的質量為x,
S+O2SO2

解得: x=96g
答:生成二氧化硫的質量為96g。
②設吸收全部二氧化硫需要10%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為y
SO2+2NaOH=Na2SO3+H2O
64 80
96g 10%y

解得: y=1200g。
答:需要10%的氫氧化鈉溶液1200g。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 根據第一次把4g硫粉放在3g氧氣中燃燒,生成6g二氧化硫;第二次把4g硫粉放在4g氧氣中燃燒,生成8g二氧化硫,說明第一次硫粉有剩余,第二次恰好完全反應,進行分析解答。
(2)所有的化學反應都會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3)①寫出硫和氧氣反應的方程式,根據硫的質量計算出反應生成二氧化硫的質量;
②寫出二氧化硫和氫氧化鈉反應的方程式,根據二氧化硫的質量計算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的溶液質量即可。
【解答】(1) 第一次把4g硫粉放在3g氧氣中燃燒,生成6g二氧化硫;第二次把4g硫粉放在4g氧氣中燃燒,生成8g二氧化硫,說明第一次硫粉有剩余,第二次恰好完全反應,故第二次把4g硫粉放在6g氧氣中燃燒,也生成8g二氧化硫,是因為硫粉已完全反應,剩余的質量為6g-4g=2g。
(2) 只要是發(fā)生化學變化,就符合質量守恒定律,所以三次實驗都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36.【答案】(1)氣泡不再產生
(2)4.4;解:設該大理石樣品的純度為x克答:該大理石的純度為.
(3)不能,因為反應生成的硫酸鈣是微溶的,析出的沉淀會附著在大理石表面,阻礙反應的進行.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 (1)根據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鈣反應完全是加入稀鹽酸至過量來分析解答;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求出二氧化碳的質量,由二氧化碳的質量求出碳酸鈣的質量,進而求出碳酸鈣的純度來分析解答;
(3)根據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的進一步發(fā)生來分析解答。
【解答】 (1)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鈣反應完全時加入稀鹽酸至過量,則實驗中通過氣泡不再產生現象來判斷大理石中CaCO3已經完全反應;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85克+15克+50克-145.6克=4.4克,
設大理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x,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44
x 4.4克

解得:x=10g;
則該大理石樣品的純度是。
(3)由于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的進一步發(fā)生,所以實驗中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秭归县| 云阳县| 嘉兴市| 淳化县| 稻城县| 西吉县| 阳城县| 湟源县| 梅州市| 娱乐| 西畴县| 望奎县| 炎陵县| 二手房| 嘉善县| 茂名市| 汽车| 黑山县| 无锡市| 同江市| 望谟县| 温州市| 来安县| 内丘县| 洪洞县| 龙里县| 汉寿县| 临江市| 米脂县| 南宫市| 漾濞| 广饶县| 岐山县| 石城县| 淅川县| 新余市| 凌源市| 抚宁县| 聂荣县| 琼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