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顧國和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顧國和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顧國和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1.(2024七上·北侖期中)在中學生科學素養探究實踐能力操作考查時,下列實驗操作規范的是(  )
A.滴加液體
B.傾倒液體
C.點燃酒精燈
D.加熱液體
【答案】B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
【解析】【分析】根據實驗操作的規范分析判斷。
【解答】A.滴加液體時,膠頭滴管要垂懸在試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試管內,故A錯誤;
B.向試管中傾倒液體藥品時,標簽要對準手心,瓶口緊挨試管口,瓶塞要倒放,故B正確;
C.不能用正在燃燒的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燈,以防止發生火災,故C錯誤;
D.給試管內液體加熱,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使用試管夾且手握試管夾的長柄,故B錯誤。
故選B。
2.(2024七上·北侖期中)對需測量的科學量進行估計,是我們應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憑你的生活經驗,下列估計最符合實際的是(  )
A.一個中學生的身高約為16分米 B.人步行速度約為10米/秒
C.袋裝牛奶每包大約為1.5毫升 D.某病人的體溫約為50℃
【答案】A
【知識點】估測
【解析】【分析】根據對常見長度、速度、體積和溫度的認識判斷即可。
【解答】A.中學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大約160cm,合16dm,故A符合實際;
B.人正常的步行速度約為1m/s,故B不符合實際;
C.袋裝牛奶的體積約為250mL,故C不符合實際;
D.人體正常體溫在37℃左右,故D不符合實際。
故選A。
3.(2024七上·北侖期中)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研發的新品種巨型稻,2021年11月在浙江龍泉迎來豐收,巨型稻平均高度2m,單穗粒數可達680粒,比普通稻多3倍,實現袁老“禾下乘涼夢”,為“飯碗牢牢掌握在中國自己的手里”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了的貢獻。下列對巨型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植株高大主要靠細胞壁的支持作用
B.巨型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在葉綠體中進行
C.扎入土壤深處的根部細胞膜控制水分和養分吸收
D.巨型稻各種性狀特征的控制中心是細胞質
【答案】D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
【解析】【分析】1、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線粒體、液泡、葉綠體(綠色部分)。
2、綠色植物在光照條件下,在細胞葉綠體中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光合作用。
【解答】 A.植物細胞的細胞壁有保護和支持的功能,故植株高大主要靠細胞壁的支持作用,故 A正確不合題意;
B.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故巨型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在葉綠體中進行,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故扎入土壤深處的根部細胞膜控制水分和養分吸收,故C正確不合題意
D.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故巨型稻各種性狀特征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4.(2024七上·北侖期中)某科學興趣小組查閱到干果機的工作原理:采用發熱絲加熱,通過開關溫控器可控制溫度在35-70℃之間,同時配帶一個風扇, 通過風扇將熱風吹出, 將切成片的水果放入干果機內。很快達到風干的效果。由于是通過熱風循環抽走食材的水分,所以食材的營養得到了大部分的保留和富集。小科將水果切片時,發現水果流出許多汁液。這些汁液來自細胞結構中的(  )
A.液泡 B.細胞膜 C.細胞核 D.細胞壁
【答案】A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
【解析】【分析】根據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液泡內含有細胞液,溶解著多種物質,有多種味道:酸、甜、苦、辣,切水果時會有許多汁液流出,這些汁液來自細胞結構中的液泡,故A正確,而B、C、D錯誤。
故選A。
5.(2024七上·北侖期中)下列單位換算過程中正確的是(  )
A.1.8毫米=1.8×0.001=0.0018米
B.1.8毫米=1.8毫米×0.001=0.0018米
C.1.8毫米=1.8米×0.001米=0.0018米
D.1.8毫米=1.8×0.001米=0.0018米
【答案】D
【知識點】單位換算
【解析】【分析】高級單位化低級單位,乘以進率;低級單位化高級單位,除以進率。換算過程中,只能有一個單位,就是換算成的單位,要寫在進率的后面。
【解答】毫米化米,即低級單位化高級單位,除以進率1000,如下所示:
1.8毫米=1.8×0.001米=0.0018米;
1.8毫米=1.8×米=0.0018米;
1.8毫米=1.8×米=0.0018米;
故選D。
6.(2024七上·北侖期中)因《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熱,某中學也舉辦了“生物詩詞大會”。在單人追逐賽環節,要求選手說出“有種子的植物”的詩詞。圖中哪位選手會獲勝?(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種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對詩句進行分析,確定其中提到的植物種類,根據這些植物的特點分析判斷。
【解答】A.“春水綠如染”中提到是藻類植物,藻類植物不結種子,故A不符合題意;
B.“苔痕上階綠”中提到苔蘚植物,苔蘚植物不結種子,故B不符合題意;
C.“墻角數枝梅”中提到的梅花屬于被子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種子繁殖,故C符合題意。
D.“言采其蕨”中提到蕨類植物,不結種子,故D不合題意。
故選C。
7.(2024七上·北侖期中)圖中圓圈表示各生物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們的共同特征。則陰影部分可以表示(  )
A.體溫恒定 B.用肺呼吸 C.胎生哺乳 D.有脊椎骨
【答案】D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
【解析】【分析】圖示陰影部分表示青蛙(兩棲動物)、鯉魚(魚類)、豬(哺乳動物)三種動物的共同特征,根據它們的體溫、呼吸、生殖的特征判斷即可。
【解答】A.青蛙、鯉魚體溫不恒定,故A不符合題意;
B.鯉魚用鰓呼吸,故B不符合題意;
C.鯉魚與青蛙都是卵生,故C不符合題意;
D.青蛙、鯉魚、豬體內都有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它們都屬于脊椎動物,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8.(2024七上·北侖期中)如圖表示狗、貓、虎、豹四種動物的分類等級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中最大的分類等級是目
B.種是生物分類的最基本單位
C.貓與豹的親緣關系比貓與狗遠
D.虎與豹的共同點比虎與貓的共同點多
【答案】C
【知識點】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遠;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近。
【解答】AB.根據生物分類的知識可知,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而圖中最大的分類等級是目,故AB正確不合題意;
C.貓與豹同科,貓與狗同目,因此貓與豹的親緣關系比貓與狗的近,故C錯誤符合題意;
D.虎與豹同屬,虎與貓同科,因此虎與豹的共同點比虎與貓的共同點多,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9.(2024七上·北侖期中)2024年10月30日,“神州十九號”飛船成功發射,入軌后與空間站成功對接,從“天宮”空間站可以觀測到地球在轉動,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可以發現地球是一個球體
B.地球表面布滿縱橫交錯的經緯網
C.以“天宮”為參照物,地球是靜止不動的
D.以地球為參照物,“天宮”做勻速直線運動
【答案】A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緯網
【解析】【分析】A.根據圖片分析從太空看到地球的形狀;
B.根據經緯網的定義判斷;
CD.根據參照物的知識分析判斷。
【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從太空能夠看到地球是一個球體,故A正確;
B.經緯網是人們為了精確測量地球坐標而創造的,實際上在地球上并不存在,故AB錯誤;
C.以“天宮”為參照物,地球的位置不斷改變,因此地球是運動的,故C錯誤;
D.以地球為參照物,“天宮”做曲線運動,故D錯誤。
故選A。
10.(2024七上·北侖期中)芒萁是一種在北侖山上隨處可見的植物(如圖),用孢子繁殖,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該植物的根能深入到3米以上的土層中,具有很好的保持水土作用。從生物分類角度分析芒萁屬于(  )
A.蕨類植物 B.苔蘚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答案】A
【知識點】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根據能否產生種子,分為兩大類,種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其中孢子植物分為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藻類植物。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體內有輸導組織,一般長的高大。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 芒萁用孢子繁殖,根能深入到3米以上的土層中,可判斷芒萁屬于蕨類植物。
故選A。
11.(2024七上·北侖期中)小華發現很多食品包裝袋設計成“鋸齒”形狀,他猜想袋口做成“鋸齒”形狀可減小撕開時用力的大小,為驗證猜想,以下設計方案最佳的是(  )
A.撕開多種不同“鋸齒”狀包裝袋,比較所用力大小
B.多位同學在包裝袋任意位置撕開,交流比較用力的大小
C.先后在“鋸齒”狀位置和平邊位置撕開包裝袋,比較用力大小
D.分別撕開“平邊”狀和“鋸齒”狀的不同材質包裝袋,比較用力大小
【答案】C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當被研究問題受多個因素影響時,研究問題和某一個因素的關系時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解答】撕開袋口的力可能與袋的材料、厚度及袋口的形狀等因素有關,為驗證猜袋口做成“鋸齒”形狀可減小撕開時用力的大小,要控制使用同一種材料的袋口(則厚度也相同),只改變袋口的形狀(“平邊”狀和“鋸齒“狀),比較在“鋸齒”狀位置和平邊位置撕開時所用力的大小,故只有C正確。
故答案為:C。
12.(2024七上·北侖期中)下面四幅平面圖,大樹位于學校東邊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
【解析】【分析】根據平面圖上的圖例確定學校和大樹的相對位置即可。
【解答】根據平面圖上的圖標可知,A圖所示的大樹位于學校的西北方,故A不合題意;
B圖所示大樹位于學校的東北方,故B不合題意;、
C圖所示大樹位于學校的正東邊,故C符合題意;
D圖所示大樹位于學校的東南方,故D不合題意。
故選C。
13.(2024七上·北侖期中)學習科學的過程中,需要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下列操作可能會導致結果有偏差,則對于結果偏差 判斷正確的是(  )
選項 操作 結果
A 用受熱后的鋼尺測量橡皮的寬度 偏大
B 用溫度計測沸水溫度時,將溫度計移出沸水讀數 偏大
C 體溫計測量體溫時,將體溫計移出人體讀數 偏小
D 測量紙張厚度時,沒有將紙張壓緊 偏大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識點】誤差分析
【解析】【分析】(1)根據“測量結果=”分析;
(2)根據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判斷;
(3)根據體溫計的特點判斷;
(4)根據“測量結果=紙張厚度+空隙”分析。
【解答】A.用受熱后的鋼尺測量橡皮的寬度,由于膨脹,因此鋼尺刻度之間的距離增大,即長度標準變大,根據“測量結果=”可知,測量結果偏小,故A錯誤;
B.用溫度計測沸水溫度時,將溫度計移出沸水讀數,示數會迅速降低,即測量結果偏小,故B錯誤;
C.體溫計測量體溫時,將體溫計移出人體讀數,由于體溫計的液泡下端有細小的彎曲,所以它的示數不會下降,故C錯誤;
D.測量紙張厚度時,沒有將紙張壓緊,那么測量結果等于紙張厚度和空隙的,因此測量結果偏大,故D正確。
故選D。
14.(2024七上·北侖期中)如圖是甲、乙兩點所處經緯度情況,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都處于北半球
B.甲、乙都處于西半球
C.甲所處緯度是15°N,乙處所處緯度是45°N
D.甲所處經度是45°W,乙處所處經度是15°W
【答案】D
【知識點】經度與緯度
【解析】【分析】 在經緯網上,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可依據經緯度的變化規律,確定東西經度、南北緯度。東西半球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是以0°緯線即赤道為界,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
【解答】如圖所示,緯度向下增大,那么應該為南緯,即在南半球,故A錯誤;
緯度向西增大,則為西經,甲在西經20°以西,因此在西半球;乙在西經20°以東,在東半球,故B錯誤;
那么甲所處經度是15°S、45°W,乙處所處經度是45°S、15°W,故C錯誤,D正確。故選D。
15.(2024七上·北侖期中)紹興某日氣溫為-5℃,湖面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此時(  )
A.冰的下表面溫度為0℃
B.冰的上表面溫度為0℃
C.冰的上、下表面的溫度都為-5℃
D.湖底的水溫為-5℃
【答案】A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根據冰水共存,以及水的反常膨脹的知識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冰的下表面與水接觸,二者共存在,則溫度為0℃。冰的上表面與空氣接觸,則溫度為-5℃,故A正確,BC錯誤;
水具有反常膨脹的特性,即在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水的體積減小,其密度變大,則密度大的水會分布在湖水的底層,所以湖底的水溫接近或等于,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6.(2024七上·北侖期中)顯微鏡的發明,為人類打開了微小世界的大門,大大的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程。如圖是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正確的順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C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圖中①放置玻片、②鏡筒下降、③對光、④觀察,根據顯微鏡的使用和調節方法分析判斷。
【解答】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如下所示:
③對光:轉動轉換器,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①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
④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故正確順序是③→①→②→④。
故選C。
17.(2024七上·北侖期中)如圖是小科在研究物體運動時所作的圖像,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中物體做加速運動
B.乙中B物體靜止
C.乙中A、B兩物體在10秒末相遇
D.乙中,B車在10秒內路程是100米
【答案】D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速度與物體運動
【解析】【分析】AB.根據圖像的形狀分析A、B兩個物體的運動特點;
C.根據速度-時間圖像交點的含義判斷;
D.根據s=vt計算乙通過的路程。
【解答】A.根據甲圖可知,該物體路程-時間圖像是一條通過坐標原點的斜線,則該物體做勻速運動,故A錯誤;
B.根據乙圖可知,B物體以10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錯誤;
C.根據乙圖可知,A、B的圖像交點代表速度相同,所以乙中A、B兩物體在10秒末速度相同,故C錯誤;
D.乙中B車在10秒內路程是s=vt=10秒×10米/秒=100米,故D正確。
故選D。
18.(2024七上·北侖期中)科學家發現,燈塔水母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能“永生”的動物,原因是它發育到性成熟階段后,又會恢復到幼蟲。把它切開,甚至打碎,只要存在完整的細胞就能繼續變成一只幼蟲。下列關于燈塔水母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燈塔水母是軟體動物
B.碎片變成幼蟲的過程中細胞膜起控制作用
C.燈塔水母屬于刺胞動物
D.這種生物過于奇葩,對我們沒有研究意義
【答案】C
【知識點】常見的無脊椎動物
【解析】【分析】AC.刺胞動物的主要特征有:生活在水中,結構簡單,身體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體壁由內胚層、外胚層和中膠層構成,體內有消化腔,有口無肛門。如海蜇、海葵、水螅、水母等。
B.基因存在與細胞核中;
D.注意分析燈塔水母對人體是否具有意義即可。
【解答】AC.根據題意可知,燈塔水母的身體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屬于刺胞動物,故A錯誤,C正確;
B.碎片變成幼蟲的過程由細胞中的基因控制,而基因存在于細胞核中,所以這一過程中細胞核起控制作用,故B錯誤;
D.根據題意可知,燈塔水母能夠永生,且每個碎片都可以變成一只幼蟲,則研究它有助于治療人體病變或壞死組織,對我們有研究意義,故D錯誤。
故選C。
19.(2024七上·北侖期中)人們將一種叫“水葫蘆”的植物引種到昆明滇池后,這種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脅到其他生物的生存。這說明( )
A.生物能適應環境
B.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C.生物不能對環境產生影響
D.生物不能適應環境,也不能對環境產生影響
【答案】B
【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描述分析生物和環境的關系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水葫蘆”引種到昆明滇池后,這種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表明水葫蘆適應滇池的環境。水葫蘆適應滇池的環境,大量繁殖瘋長,擠占了當地生物的生存環境,表明生物又能影響環境,故B正確,而A、C、D錯誤。
故選B。
20.(2024七上·北侖期中)2024年火星成為天文現象一大主角,可以觀測到火星合金星、火星合土星,以及火星合木星。行星合相指的是當兩顆行星在天空中彼此靠近到角距離小于時,觀測者可在一個望遠鏡視野里同時看到它們。下列描述符合科學事實的是(  )
A.金星能自行發光
B.太陽在銀河系的中心
C.行星繞太陽公轉方向相同
D.與地球相鄰的行星是火星和木星
【答案】C
【知識點】太陽系的組成
【解析】【分析】A.根據行星的特點判斷;
BD.根據太陽系的組成判斷;
C.根據太陽系行星的公轉方向判斷。
【解答】A.金星是一顆行星,自己不能發光,故A錯誤;
B.太陽處于太陽系的中心位置,而不是銀河系的中心位置,故B錯誤;
C.行星繞太陽公轉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東,故C正確;
D.根據太陽系的組成可知,與地球相鄰的行星是火星和金星,故D錯誤。
故選C。
21.(2024七上·北侖期中)模擬實驗是一種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在不能對研究對象直接研究時,可通過替代物的研究獲取事實材料。來積極研究原型的性質,下列屬于模擬實驗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識點】實驗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所謂模擬實驗,即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利用直尺可以直接測量出鐵絲的直徑,用溫度計直接測量液體溫度,手指上有指紋,都屬于直接實驗,故A、B、C不符合題意;
以鉛筆代表帆船的桅桿,以籃球代表地球,以鉛筆在籃球表面移動的長度變短來研究遠去的船只比桅桿先消失的原因,說明地球是球狀的,采用的是模擬實驗,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22.(2024七上·北侖期中)圓圓想測量一杯水的溫度,但她只有一支沒有刻度的溫度計,于是她想了一個辦法:在標準大氣壓下,先把溫度計的玻璃泡浸沒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時間后在液柱的上端對應處標記為A;然后把溫度計的玻璃泡浸沒在沸水中,一段時間后也在對應的液柱上端處標記為B,用刻度尺測得兩標記間的距離為40cm,最后用該溫度計來測量待測水的溫度,發現液柱上端的位置在A點上方8cm處;則這杯水的溫度為(  )
A.20℃ B.30℃ C.40℃. D.60℃
【答案】A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首先用AB之間的溫度除以AB的長度,計算出1cm表示的溫度,再用1cm表示的溫度×此時液柱的長度計算這杯水的溫度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AB之間距離為40cm,正好對應的溫度為:100℃-0℃=100℃,
則1cm代表攝氏溫度為;
則A點上方8cm處代表攝氏溫度:。
故選A。
23.(2024七上·北侖期中)為比較蘋果汁與橘子汁中維生素C含量的高低,取2個小燒杯,分別加入藍色淀粉一碘溶液(維生素C能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膠頭滴管分別滴入2種果汁,如圖所示。要得出正確結論,實驗中必須進行控制的條件是(  )
①準備的蘋果汁和橘子汁的質量必須相等 ②兩只燒杯中的淀粉一碘溶液的質量必須相等
③兩只膠頭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體積必須相等 ④兩個小燒杯的大小必須相等
A.①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②和③
【答案】D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 本實驗中,通過利用維生素C能使藍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比較蘋果汁和橘子汁中維生素C含量多少。由于是對比實驗,作為對比實驗時一定注意控制好變量,如果應該控制的不變的量不一樣時,就會影響到測定結果。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實驗中取2只小燒杯,分別加入同種藍色淀粉﹣碘溶液然后用2只膠頭滴管分別向2只小燒杯滴入蘋果汁和橘子汁,實驗的變量是蘋果汁和橘子汁的不同,其它條件均相同,如2只小燒杯中藍色淀粉﹣碘溶液的質量必須相等;2只膠頭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體積必須相等;而榨取的蘋果汁和橘子汁的質量多少對此實驗沒有影響,小燒杯的大小無影響,故實驗中必須控制的條件是②③;
故選D。
24.(2024七上·北侖期中)用量筒量取液體時,某同學操作如下:將量筒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面對刻度仰視凹液面最低處讀數為24mL(如圖甲)。倒出一部分液體后又俯視液體凹液面最低處,讀數為15mL(圖乙)則這位同學取出液體的體積(  )
A.小于9毫升 B.等于9毫升 C.大于9毫升 D.無法確定
【答案】C
【知識點】體積的測量
【解析】【分析】】根據“俯視大仰視小”的規律,結合V=V1-V2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俯視大仰視小”的規律可知,仰視液體凹液面最低處讀數為24mL,此時讀數偏小,而實際量取液體的體積V1大于24mL;
傾倒出一部分液體后,又俯視讀數,此時讀數偏大,而量筒內剩余液體體積實際小于15mL,;
根據V=V1-V2可知,所以這位同學取出液體的體積大于9mL。
故選C。
25.(2024七上·北侖期中)“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詩句中對“犬”的描寫,體現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能進行繁殖 B.具有應激性
C.具有生長和發育的現象 D.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征
【答案】B
【知識點】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夠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解答】“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意思是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犬”的描寫,體現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故ACD錯誤,B正確。
故答案為:B。
26.(2024七上·北侖期中)動物之最:所有動物中種類最多的是節肢動物中的   類動物;一生中有三種呼吸器官的是   類動物;最高等的是   類動物。
【答案】昆蟲;兩棲;哺乳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常見的無脊椎動物
【解析】【分析】(1)節肢動物中的昆蟲綱是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一個類群。
(2)根據兩棲動物的呼吸方式解答;
(3)脊椎動物進化的大致歷程是: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的鳥類和原始的哺乳類。
【解答】(1)所有動物中種類最多的是節肢動物中的昆蟲類動物;
(2)兩棲動物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一生中有三種呼吸器官。
(3)在動物界中,最高等的脊椎動物是哺乳類。
27.(2024七上·北侖期中)圖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為   mm,所測物體的長度為   ,圖乙中溫度計的讀數為   ℃;用經緯度表示圖丙中P點在地球上的具體位置   
【答案】1;3.50cm;-8;20°S30°W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經度與緯度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等于一個大格表示的長度÷中間的小格數,根據“測量值=準確值+估讀值”讀出兩個刻度值,然后相減即可;
(2)根據圖片確定溫度計的分度值,根據刻度增大的方向確定在0上還是0下,根據液面位置讀出示數即可;
(3)在經緯網上,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
【解答】(1)由甲圖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則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10=0.1cm=1mm,則所測物體的長度為:9.30cm-5.80cm=3.50cm;
(2)由乙圖可知,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液柱上表面在0刻度下方,則該溫度計的示數為-8℃。
(3)由丙圖可知,經度的分度值為45°,緯度的分度值為30°。現在緯度向下增大,那么為南緯;經度向西增大,為西經,則P地的經緯度是20°S30°W。
28.(2024七上·北侖期中)瘧疾是由一種叫瘧原蟲的單細胞動物引起的,黃花蒿莖葉(如圖甲)中提取的青蒿素可以治療瘧疾。圖乙分別為瘧原蟲和黃花蒿細胞模型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圖乙中   (選填“A”或“B”)表示黃花蒿葉肉細胞。
(2)青蒿素能治療瘧疾,是因為它可破壞瘧原蟲細胞結構中的   ,從而阻斷營養物質進出,使瘧原蟲較快出現氨基酸饑餓,最終死亡。
【答案】B;細胞膜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
【解析】【分析】(1)植物細胞內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綠色部分),而動物細胞內沒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2)細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質的進出,使有用的物質不能輕易地滲出細胞,有害的物質不能輕易地進入細胞。
【解答】(1)瘧原蟲是單細胞的動物,圖乙中的B具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這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因此圖乙中的B表示黃花蒿葉肉細胞。
(2)青蒿素能治療瘧疾,是因為它可破壞瘧原蟲細胞結構中的③細胞膜,從而阻斷營養物質進出,使瘧原蟲使較快出現氨基酸饑餓,最終死亡。
29.(2024七上·北侖期中)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天宮二號開展植物“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培養。觀察和研究擬南芥(如圖所示)和水稻種子在太空中的萌發、生長、開花和結籽全過程。閱讀擬南芥、水稻和銀杏分類表和二歧式檢索表,回答問題:
(1)擬南芥與水稻的共同特征   (選填“多于”或“少于”)它與銀杏的共同特征。
(2)在上述二歧式檢索表中包含了擬南芥和水稻等植物,則其中表示擬南芥的是   (選填“P”、“Q”、“R”或“S”)。
表1擬南芥、水稻和銀杏分類表
分類等級 生物
擬南芥 水稻 銀杏
界 植物界 植物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被子植物門 裸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單子葉植物綱 銀杏門
目 十字花目 禾本木 銀杏目
科 十字花科 禾本科 銀杏科
屬 鼠耳芥屬 稻亞科 銀杏屬
種 擬南芥種 稻屬 銀杏種
【答案】(1)多于
(2)R
【知識點】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
【解析】【分析】(1)生物分類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單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種類越多,親緣關系越遠;反之,分類單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種類越少,親緣關系越近。
(2)根據擬南芥種子的特征,使用排除法確定它在 二歧式檢索表中的位置即可。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擬南芥與水稻都屬于被子植物門,銀杏屬于裸子植物門,所以擬南芥與水稻的共同特征多于它與銀杏的共同特征。
(2)根據題意可知,擬南芥有種子,排除P,擬南芥是被子植物,種子外有果皮包被,排除Q,由擬南芥的圖可得擬南芥種子的形狀為倒卵形,故表示擬南芥的是R。
(1)擬南芥與水稻都屬于被子植物門,銀杏屬于裸子植物門,所以擬南芥與水稻的共同特征多于它與銀杏的共同特征。
(2)擬南芥有種子,排除P,擬南芥是被子植物,種子外有果皮包被,排除Q,由擬南芥的圖可得擬南芥種子的形狀為倒卵形,故表示擬南芥的是R。
30.(2024七上·北侖期中)生態浮島(如圖甲所示)是一種水質凈化設施,通過植物吸收水體中的富營養化物質,降低污染物濃度,具有造價低、運行成本低、處理效果好和營造水上景觀等優點。
(1)生態浮島中的陽光屬于生態系統中的   因素。
(2)美人蕉是亞熱帶和熱帶常用的觀花植物,因其特有的觀賞價值,常被選種于生態浮島中。美人蕉屬于   植物。
(3)圖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圖中共有   條食物鏈,請寫出其中一條最短的食物鏈:   :其中水草與藻類爭奪陽光、養料等,說明二者之間存在著   關系。
【答案】(1)非生物
(2)被子
(3)4;水草→水生昆蟲→白鷺;競爭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兩部分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等。根據獲得營養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2)被子植物主要是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種子不裸露,包被在果皮里面;
(3)①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
②根據食物鏈中生物之間的關系解答。
【解答】(1)生態浮島中的陽光屬于生態系統中的非生物因素。
(2)美人蕉能開花,所以屬于被子植物。
(3)①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該圖中共有4條食物鏈,分別是水草→水生昆蟲→白鷺、水草→水生昆蟲→魚→白鷺、藻類→蝦→魚→白鷺、藻類→蝦→白鷺,其中最短的一條是:水草→水生昆蟲→白鷺或藻類→蝦→白鷺。
②其中水草與藻類爭奪陽光、養料等,說明二者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
(1)生態系統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兩部分組成,生態浮島中的陽光屬于生態系統中的非生物因素。
(2)美人蕉是亞熱帶和熱帶常用的觀花植物,因為其能開花,所以屬于被子植物。
(3)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圖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該圖中共有4條食物鏈,分別是水草→水生昆蟲→白鷺、水草→水生昆蟲→魚→白鷺、藻類→蝦→魚→白鷺、藻類→蝦→白鷺,其中最短的一條是:水草→水生昆蟲→白鷺或藻類→蝦→白鷺。其中水草與藻類爭奪陽光、養料等,說明二者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
31.(2024七上·北侖期中)2022年8月,永嘉山區連續兩次出現中華穿山甲(如圖)。
中華穿山甲體表覆蓋著鱗甲,用肺呼吸,體溫恒定,胎生哺乳,主要以白蟻為食。它善于挖洞,視覺基本退化,主要依靠氣味來尋找白蟻。而白蟻喜歡帶腥味的液體,大多數白蟻巢位于地下且比較狹小。
(1)結合中華穿山甲的特征,推測出中華穿山甲屬于脊椎動物中的   。
(2)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將發現的野生穿山甲放歸山林有助于保護生物的   。
(3)根據以上信息推測下列中華穿山甲的結構特征有利于捕食白蟻的是________。(可多選)
A.四肢帶利爪 B.嗅覺敏銳 C.視覺退化
D.舌頭細長 E.舌上帶腥味粘液
【答案】(1)哺乳動物
(2)多樣性
(3)A;B;D;E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生物物種的多樣性與保護
【解析】【分析】(1)根據題目描述的穿山甲的特征分析;
(2)根據生物多樣性的知識解答;
(3)生物的進化與環境相適應,根據穿山甲需要捕食白蟻的生活習性分析判斷。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中華穿山甲用肺呼吸,體溫恒定,胎生哺乳,因此屬于脊椎動物中的哺乳動物。
(2)將發現的野生穿山甲放歸山林,可以保護穿山甲這個種群,有助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3)A.四肢帶利爪有助于它挖開白蟻洞穴,故A符合題意;
B.嗅覺敏銳有助于它找到白蟻洞穴,故B符合題意;
C.視覺退化不利于它尋找白蟻,故C不符合題意;
D.中華穿山甲舌頭細長有助于它的舌頭伸入白蟻洞穴,故D符合題意;
E.中華穿山甲舌上帶腥味黏液,有助于吸引白蟻,故E符合題意。
故選ABDE。
(1)根據中華穿山甲“胎生哺乳”的特征可知其屬于脊椎動物中的哺乳動物。
(2)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將發現的野生穿山甲放歸山林,是為了保護穿山甲,有助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3)A.中華穿山甲以白蟻為食,四肢帶利爪有助于它挖開白蟻洞穴,故A符合題意;
B.中華穿山甲依靠氣味來尋找白蟻,嗅覺敏銳有助于它找到白蟻洞穴,故B符合題意;
C.視覺退化不利于它尋找白蟻,故C不符合題意;
D.大多數白蟻巢位于地下且比較狹小,中華穿山甲舌頭細長有助于它的舌頭伸入白蟻洞穴,故D符合題意;
E.白蟻喜歡帶腥味的液體,中華穿山甲舌上帶腥味黏液,有助于吸引白蟻,故E符合題意。
故選ABDE。
32.(2024七上·北侖期中)今年3月23日,我國天基太陽天文臺“夸父一號”報告太陽在當日世界時01時左右釋放了一個強烈爆發,耀斑級別達到X1級,伴隨一個朝向地球的強力日冕物質拋射。世界各主要空間天氣預警中心分別發出了大地磁暴和高能粒子等預警。回答下列問題:
(1)2024年是太陽黑子周期性峰年,有可能導致太陽耀斑多次高等級爆發。耀斑發生在太陽的   層;
(2)圖中A所示也是一種常見的太陽活動,這一太陽活動我們通常稱為   ;
(3)“夸父一號”觀測太陽時,會遇到地內行星從地球與太陽之間經過,此時能觀測到一個黑點從太陽表面掠過,即“凌日”現象。會導致“凌日”現象的行星有   。
【答案】(1)色球
(2)日珥
(3)金星、水星
【知識點】太陽的結構與概況
【解析】【分析】(1)耀斑是發生在色球層的太陽活動。
(2)在日全食時,太陽的周圍鑲著一個紅色的環圈,上面跳動著鮮紅的火舌,這種火舌狀物體就叫做日珥,日珥是在太陽的色球層上產生的一種非常強烈的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的標志之一。日珥是通常發生在色球層的,它像是太陽面的“耳環“一樣。
(3)凌日現象只能發生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行星。
【解答】(1) 2024年是太陽黑子周期性峰年,有可能導致太陽耀斑多次高等級爆發,耀斑發生在太陽的色球層。
(2)圖中A所示的太陽活動稱為日珥。
(3)水星和金星離太陽近,且在地球和太陽之間,因此會導致“凌日”現象。
(1)太陽活動包括太陽風、耀斑、黑子等,耀斑發生在太陽的色球層。
(2)圖中A所示也是一種常見的太陽活動,這一太陽活動我們通常稱為日珥。
(3)會導致“凌日”現象的行星有水星和金星,因為水星和金星離太陽近。
33.(2024七上·北侖期中)如圖是紙做的“竹蜻蜓”,在空中釋放時能下落。小明為探究影響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長度不相同的竹蜻蜓,從4米高的平臺靜止釋放,測出落地的時間,結果記錄如下:
組別 翅身長度 (厘米) 翅尾長度(厘米) 翅身負重 竹蜻蜓下落的時間
① 4 4 0 T1
② 4 5 0 T2
③ 5 4 0 T3
④ 4 5 一枚回形針 T4
⑤ 4 5 兩枚回形針 T5
(1)本實驗中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有   。
(2)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針進行實驗,基于的假設是   。
(3)實驗結果發現竹蜻蜓的下落隨翅身長度和翅尾長度的增大而加快。若翅尾長度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響大于翅身長度,則“T1、T2、T3”三者應滿足的關系為   。
【答案】刻度尺和秒表;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T1 >T3 >T2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進而確定需要的測量工具;
(2)回形針越多,則竹蜻蜓的重力越大,可能會影響它的運動狀態;
(3)根據表格數據,結合下落速度與翅身和翅尾的長度的關系分析解答。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實驗時要需要翅身和翅尾的長度,以及竹蜻蜓下落的時間,所以本實驗中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針增大了物體的重力,所以基于的假設是: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3)比較序號③實驗與①,③中 翅身長度大速度快而時間小,故T3 <T1;
比較序號③實驗與②,翅尾長度減小1cm,由于蜻蜓的下落隨翅身長度和翅尾長度的增大而加快,所以,蜻蜓的下落減慢,時間變長;而翅身增大1cm,所以,蜻蜓的下落加快;根據若翅尾長度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響大于翅身長度,即加快的多而減慢的少,故T3 >T2,
綜上所述,應是T1 >T3 >T2。
34.(2024七上·北侖期中)研究小組的同學發現將香焦放在桌上一段時間,會招引來許多果蠅。有同學認為是香蕉腐爛時的酒味招引來了果蠅,也有同學認為是香焦成熟時的香味招引來了果蠅。于是,他們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甲、乙兩種瓶口敞開并蓋上紗布的誘捕果蠅的瓶子,進行以下探究:
【實驗步驟】
①取2只相同型號的誘捕果蠅的瓶子。
②往甲瓶和乙瓶中分別加入50mL如圖所示的溶液。
③兩個瓶子都放置在一個果蠅較多的地方,一段時間后,觀察瓶內果蠅數量。
(1)小明通過實驗發現香蕉腐爛時的酒味對果蠅的吸引力比香味更強。則小明觀察到的現象是   。
(2)小紅認為每組應多用兒只瓶子而不是只用一只瓶子進行實驗,其目的是   。
(3)小華認為可能是香蕉本身的甜味招引來了果蠅,為了探究這個猜想,丙組瓶中應加入的溶液是   。
【答案】乙瓶內的果蠅數量比甲瓶多;避免偶然性;等量10%的糖溶液
【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
【解析】【分析】(1)既然果蠅喜歡酒味,那么帶有酒味的瓶子附近數量肯定多;
(2)在科學探究中,選取的樣本越多,得到的結論會更加客觀,具有普遍意義;
(3)根據對照實驗的要求解答。
【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乙瓶帶有酒味,甲瓶沒有酒味,則小明觀察到的現象是乙瓶內的果蠅數量比甲瓶多。
(2)根據題意可知,每組應多用幾只瓶子而不是只用一只瓶子的意義是:避免出現偶然性,使實驗結果更加科學合理。
(3)為了驗證“可能是香蕉本身的甜味招引來了果蠅”,丙組瓶中應加入的溶液是50mL10%的糖溶液。
35.(2024七上·北侖期中)科普閱讀
閱讀《宇宙大爆炸》,回答問題。
1946年,有科學家提出,宇宙起源于大約137億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科學家注意到,從我們所處的銀河系觀察,銀河系外的星系(即河外星系)發出的光,絕大部分顏色會偏“紅”,個別也有幾個顏色偏“藍”,分別稱為“紅移”和“藍移”。理論分析表明,發生紅移的河外星系,表示它在遠離我們。藍移則表示相應的星系在靠近我們。銀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群和星系團中的星系幾乎都表現出紅移,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紅移量越大。這似乎表明,絕大多數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越快。
天文學家通過反復觀測,得出一條規律:河外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v與它到我們的距離s成正比,這條規律被稱為哈勃定律,其數學表達式為v=Hs,式中H稱為哈勃常數。哈勃定律的發現,有力支持了宇宙大爆炸學說。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我們看到某個星系發出的光的顏色偏“藍”,說明這個星系正在   我們;
(2)類比得出速度、密度單位的方法,可推理得出哈勃常數H的單位是   ;
A.米  B.秒  C.米-1  D.秒-1
(3)若距離我們約22億光年的“牧夫座星系團”遠離我們的速度約為4×104km/s,則距離我們約33億光年的“長蛇Ⅱ星系團”,遠離我們的速度約為   km/s;
(4)小明根據哈勃定律,認為若以銀河系為參照物,那么河外星系做勻速運動。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
【答案】靠近;D;6×104;見解析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 發生紅移的河外星系,表示它在遠離我們;藍移則表示相應的星系在靠近我們。 ”分析;
(2)根據公式推導哈勃系數的單位;
(3)根據“河外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v與它到我們的距離s成正比”列式計算;
(4)根據“ 河外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v與它到我們的距離s成正比 ”分析判斷。
【解答】(1)如果我們看到某個星系發出的光的顏色偏“藍”,說明這個星系正在靠近我們。
(2)根據題意可知,哈勃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為,
變形得到;
所以哈勃常數H的單位是,
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3)由可知, 河外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v與它到我們的距離s成正比,
即:;
解得:。
(4)我不同意小明的說法,理由是:按照哈勃定律,所有河外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河外星系,逃離的越快,即速度在不斷變化。
36.(2024七上·北侖期中)學完“溫度的測量”后,班級開展了自制溫度計的活動,同學們在家利用生活中常見器材做了甲、乙、丙三種溫度計。請回答。
(1)如圖甲,用空瓶子、可彎曲導管、橡膠塞等制作了簡易溫度計。當溫度升高時,導管內液柱將如何移動?   
(2)如圖乙,吸管B通過軟木塞與塑料瓶A相連,管下端插入水槽中,記錄數據如表。
t/℃ 17 19 21 23 25 27
h/厘米 30.0 24.9 19.7 14.6 9.4 4.2
這個溫度計的A部分相當于普通溫度計的   。(填結構名稱)
(3)有同學認為用此溫度計不能測29℃及以上的溫度,你支持他的觀點嗎?請結合上表說明理由   。
【答案】(1)向左移動
(2)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數據能看出,溫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約會下降5cm,在27℃時的液柱總長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該溫度計不能測出29℃及其以上的溫度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1)根據溫度變化確定裝置內氣壓變化,確定液柱受到推力的方向即可;
(2)普通溫度計的液泡內裝有測溫介質;
(3)根據表格數據確定溫度的升高量與液柱降低值之間的數量關系,據此推算29℃時液柱的高度變化,再與實際的液柱長度比較即可。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當溫度升高,燒瓶中的氣體膨脹,氣壓增大,對導管中的液體有向左的力,因此液柱向左移動。(2)根據乙圖可知,A內裝的是測溫介質空氣,相當于普通溫度計的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數據能看出,溫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約會下降5cm。從27℃升高到29℃時,需要液柱降低5cm,而在27℃時的液柱總長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該溫度計不能測出29℃及其以上的溫度。
(1)當溫度升高,燒瓶中的氣體膨脹,對導管中的液體有向外的力,故液柱向左移動。
(2)據實驗用溫度計的構造可知,這個溫度計的A部分相當于普通溫度計的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數據能看出,溫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約會下降5cm,在27℃時的液柱總長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該溫度計不能測出29℃及其以上的溫度。
37.(2024七上·北侖期中)科學課上同學們開展“制作細胞模型”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觀察細胞結構、制作細胞模型、評價模型作品三個環節。
【觀察】(1)在使用顯微鏡時,經常會發現視野中會有“污物”出現。為了能正確快速判斷視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可以轉動目鏡或移動玻片。轉動目鏡污點動就在目鏡,不動就不在目鏡;移動載玻片,污點移動就在載玻片,不動就不在載玻片;如果不在目鏡和載玻片,那就一定在   上:
(2)人體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約是白細胞的500~1000倍,個體比白細胞小,若在低倍鏡下視野中清晰地看到許多紅細胞,卻看不到白細胞,應進行的操作是   (選填字母)。
A.換用大光圈 B.移動裝片 C.調節反光鏡 D.換上放大倍數更大的物鏡
【制作】(3)小明用綠豆等種子、橡皮泥、細棉線等材料制作了動物細胞模型(圖乙),請指出該模型存在的一處錯誤。   
【評價】(4)下表為某小組制定的評價表。
動物細胞模型評價表(部分)
評價指標 優秀 良好 待改進
1-結構完整性 結構完整,無缺失 結構不夠完整,有1處缺失或錯誤 結構不夠完整,有2處及以上缺失或錯誤
2-材料匹配度 能選擇與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選擇的材料與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選擇的材料與功能不匹配
3-環保與成本 材料環保,成本低 材料環保,成本較高 材料不環保,成本較高
小麗根據評價指標2,建議小明制作細胞膜時,應選擇細網紗(帶有很小的網眼)請說明理由   。
【答案】物鏡;B;多了葉綠體;細紗網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顯微鏡的使用;細胞模型
【解析】【分析】(1)根據顯微鏡使用的知識分析;
(2)根據顯微鏡的調節方法分析;
(3) 動物細胞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
(4)細胞膜是一層透明且極薄的膜,具有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能使有用的物質不能任意的滲出細胞,有害的物質不能輕易地進入細胞。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污點的位置只有三種可能,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則如果不在目鏡和載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鏡上。
(2)已知白細胞比紅細胞大,但數量要少,則在視野中清晰地看到許多紅細胞,卻看不到白細胞,則可能是白細胞沒有在視野內,所以放大光圈,調節反光鏡,更換高倍物鏡都沒有用,只有移動裝片才最有可能觀察到白細胞。
故選B。
(3)根據動物細胞的結構可知,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圖中多了葉綠體。
(4) 應選擇細網紗(帶有很小的網眼) 的理由:用網眼很小細紗網代表細胞膜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
38.(2024七上·北侖期中)如圖是道路監控抓拍到的甲、乙兩輛汽車從A到B行駛的畫面。已知時間間隔為0.1s,AB距離為10m內連續拍到的畫面。請回答:
(1)根據圖①的信息,計算出甲車的速度   ;
(2)根據圖①的信息,乙車做什么運動?答:   ,理由是   ;
(3)該道路限速如圖②所示,請判斷甲車是否超速?答:   ,并在坐標圖③中,畫出汽車運動的速度(v)-時間(t)圖像   。
【答案】90km/h;加速運動;因為相同時間間隔,移動的距離變大(合理均可);沒有超速;
【知識點】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
【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確定AB之間的距離和時間,根據計算甲車的速度;
(2)根據圖片確定乙車相同時間內距離的變化規律,根據分析它的運動特點;
(3)①根據圖②確定轎車的限速標準,然后與實際速度比較即可;
②根據甲車速度的變化規律完成作圖即可。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AB距離為10m,
而中間有四個時間間隔,則時間是,
那么甲車的速度為:。
(2)根據圖①可知,相同時間內乙車移動的距離變大,根據可知,乙車是加速運動。
(3)①根據圖②可知,轎車的限速為100km/h,甲車實際速度是90km/h,
所以沒有超速。
②甲車是勻速直線運動,即時間變化時速度不變,始終保持25m/s,如下圖所示:

39.(2024七上·北侖期中)選擇一雙合適的運動鞋對于體育鍛煉十分重要。如何正確測量你需要的尺碼呢?如表所示,是國家標準鞋碼對應數據表。
鞋碼 34 35 36 37 38 39 40
腳長L/mm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腳圍C/mm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1)如圖甲是小科測量左腳腳長的情形,則他應選擇的鞋碼為   ;根據表中數據可歸納出腳圍C與腳長L的關系為:C=   。
(2)測量不規則物體面積的方法有割補法、方格法等,其中方格法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①數出不規則物體所占的方格數n(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②測出每一方格的邊長,并利用邊長平方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積S1:
③計算物體面積S。
(3)如圖乙所示是小科在方格紙上站立時,描下的左腳鞋底貼地部分的輪廓,其中每個方格的面積為6.0cm2,則小科雙腳站立在水平地面時,鞋底貼地部分的面積是   。
【答案】36;L-15mm;336cm2
【知識點】特殊測量方法
【解析】【分析】(1)①根據表格數據確定小科的腳長對應的鞋碼即可;
②將每組數據中腳長和腳圍相減,比較差的大小,從而找到二者之間的數量關系;
(3)根據圖片輸出小科的左腳鞋底占據的小方格的個數,然后根據S=2nS1計算站立時的貼地面積。
【解答】(1)①根據甲圖可知,小科的腳長為230mm,由表格數據可知,他應該選擇的鞋碼為36;
②根據表格數據得到:220mm-15mm=205mm;225mm-15mm=210mm;230mm-15mm=215mm;235mm-15mm=220mm;
……
因此腳圍C與腳長L的關系:C=L-15mm;
(3)根據圖片可知,小科同學左腳鞋底貼地部分所占方格數n=28,
則小科雙腳站立在水平地面時,鞋底貼地部分的面積S=2nS1=2×28×6.0cm2=336cm2。
1 / 1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顧國和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1.(2024七上·北侖期中)在中學生科學素養探究實踐能力操作考查時,下列實驗操作規范的是(  )
A.滴加液體
B.傾倒液體
C.點燃酒精燈
D.加熱液體
2.(2024七上·北侖期中)對需測量的科學量進行估計,是我們應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憑你的生活經驗,下列估計最符合實際的是(  )
A.一個中學生的身高約為16分米 B.人步行速度約為10米/秒
C.袋裝牛奶每包大約為1.5毫升 D.某病人的體溫約為50℃
3.(2024七上·北侖期中)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研發的新品種巨型稻,2021年11月在浙江龍泉迎來豐收,巨型稻平均高度2m,單穗粒數可達680粒,比普通稻多3倍,實現袁老“禾下乘涼夢”,為“飯碗牢牢掌握在中國自己的手里”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了的貢獻。下列對巨型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植株高大主要靠細胞壁的支持作用
B.巨型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在葉綠體中進行
C.扎入土壤深處的根部細胞膜控制水分和養分吸收
D.巨型稻各種性狀特征的控制中心是細胞質
4.(2024七上·北侖期中)某科學興趣小組查閱到干果機的工作原理:采用發熱絲加熱,通過開關溫控器可控制溫度在35-70℃之間,同時配帶一個風扇, 通過風扇將熱風吹出, 將切成片的水果放入干果機內。很快達到風干的效果。由于是通過熱風循環抽走食材的水分,所以食材的營養得到了大部分的保留和富集。小科將水果切片時,發現水果流出許多汁液。這些汁液來自細胞結構中的(  )
A.液泡 B.細胞膜 C.細胞核 D.細胞壁
5.(2024七上·北侖期中)下列單位換算過程中正確的是(  )
A.1.8毫米=1.8×0.001=0.0018米
B.1.8毫米=1.8毫米×0.001=0.0018米
C.1.8毫米=1.8米×0.001米=0.0018米
D.1.8毫米=1.8×0.001米=0.0018米
6.(2024七上·北侖期中)因《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熱,某中學也舉辦了“生物詩詞大會”。在單人追逐賽環節,要求選手說出“有種子的植物”的詩詞。圖中哪位選手會獲勝?(  )
A. B.
C. D.
7.(2024七上·北侖期中)圖中圓圈表示各生物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們的共同特征。則陰影部分可以表示(  )
A.體溫恒定 B.用肺呼吸 C.胎生哺乳 D.有脊椎骨
8.(2024七上·北侖期中)如圖表示狗、貓、虎、豹四種動物的分類等級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中最大的分類等級是目
B.種是生物分類的最基本單位
C.貓與豹的親緣關系比貓與狗遠
D.虎與豹的共同點比虎與貓的共同點多
9.(2024七上·北侖期中)2024年10月30日,“神州十九號”飛船成功發射,入軌后與空間站成功對接,從“天宮”空間站可以觀測到地球在轉動,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可以發現地球是一個球體
B.地球表面布滿縱橫交錯的經緯網
C.以“天宮”為參照物,地球是靜止不動的
D.以地球為參照物,“天宮”做勻速直線運動
10.(2024七上·北侖期中)芒萁是一種在北侖山上隨處可見的植物(如圖),用孢子繁殖,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該植物的根能深入到3米以上的土層中,具有很好的保持水土作用。從生物分類角度分析芒萁屬于(  )
A.蕨類植物 B.苔蘚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
11.(2024七上·北侖期中)小華發現很多食品包裝袋設計成“鋸齒”形狀,他猜想袋口做成“鋸齒”形狀可減小撕開時用力的大小,為驗證猜想,以下設計方案最佳的是(  )
A.撕開多種不同“鋸齒”狀包裝袋,比較所用力大小
B.多位同學在包裝袋任意位置撕開,交流比較用力的大小
C.先后在“鋸齒”狀位置和平邊位置撕開包裝袋,比較用力大小
D.分別撕開“平邊”狀和“鋸齒”狀的不同材質包裝袋,比較用力大小
12.(2024七上·北侖期中)下面四幅平面圖,大樹位于學校東邊的是(  )
A. B.
C. D.
13.(2024七上·北侖期中)學習科學的過程中,需要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下列操作可能會導致結果有偏差,則對于結果偏差 判斷正確的是(  )
選項 操作 結果
A 用受熱后的鋼尺測量橡皮的寬度 偏大
B 用溫度計測沸水溫度時,將溫度計移出沸水讀數 偏大
C 體溫計測量體溫時,將體溫計移出人體讀數 偏小
D 測量紙張厚度時,沒有將紙張壓緊 偏大
A.A B.B C.C D.D
14.(2024七上·北侖期中)如圖是甲、乙兩點所處經緯度情況,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都處于北半球
B.甲、乙都處于西半球
C.甲所處緯度是15°N,乙處所處緯度是45°N
D.甲所處經度是45°W,乙處所處經度是15°W
15.(2024七上·北侖期中)紹興某日氣溫為-5℃,湖面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此時(  )
A.冰的下表面溫度為0℃
B.冰的上表面溫度為0℃
C.冰的上、下表面的溫度都為-5℃
D.湖底的水溫為-5℃
16.(2024七上·北侖期中)顯微鏡的發明,為人類打開了微小世界的大門,大大的促進了社會文明的進程。如圖是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正確的順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17.(2024七上·北侖期中)如圖是小科在研究物體運動時所作的圖像,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中物體做加速運動
B.乙中B物體靜止
C.乙中A、B兩物體在10秒末相遇
D.乙中,B車在10秒內路程是100米
18.(2024七上·北侖期中)科學家發現,燈塔水母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能“永生”的動物,原因是它發育到性成熟階段后,又會恢復到幼蟲。把它切開,甚至打碎,只要存在完整的細胞就能繼續變成一只幼蟲。下列關于燈塔水母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燈塔水母是軟體動物
B.碎片變成幼蟲的過程中細胞膜起控制作用
C.燈塔水母屬于刺胞動物
D.這種生物過于奇葩,對我們沒有研究意義
19.(2024七上·北侖期中)人們將一種叫“水葫蘆”的植物引種到昆明滇池后,這種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脅到其他生物的生存。這說明( )
A.生物能適應環境
B.生物既能適應環境,又能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C.生物不能對環境產生影響
D.生物不能適應環境,也不能對環境產生影響
20.(2024七上·北侖期中)2024年火星成為天文現象一大主角,可以觀測到火星合金星、火星合土星,以及火星合木星。行星合相指的是當兩顆行星在天空中彼此靠近到角距離小于時,觀測者可在一個望遠鏡視野里同時看到它們。下列描述符合科學事實的是(  )
A.金星能自行發光
B.太陽在銀河系的中心
C.行星繞太陽公轉方向相同
D.與地球相鄰的行星是火星和木星
21.(2024七上·北侖期中)模擬實驗是一種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在不能對研究對象直接研究時,可通過替代物的研究獲取事實材料。來積極研究原型的性質,下列屬于模擬實驗的是(  )
A. B.
C. D.
22.(2024七上·北侖期中)圓圓想測量一杯水的溫度,但她只有一支沒有刻度的溫度計,于是她想了一個辦法:在標準大氣壓下,先把溫度計的玻璃泡浸沒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時間后在液柱的上端對應處標記為A;然后把溫度計的玻璃泡浸沒在沸水中,一段時間后也在對應的液柱上端處標記為B,用刻度尺測得兩標記間的距離為40cm,最后用該溫度計來測量待測水的溫度,發現液柱上端的位置在A點上方8cm處;則這杯水的溫度為(  )
A.20℃ B.30℃ C.40℃. D.60℃
23.(2024七上·北侖期中)為比較蘋果汁與橘子汁中維生素C含量的高低,取2個小燒杯,分別加入藍色淀粉一碘溶液(維生素C能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膠頭滴管分別滴入2種果汁,如圖所示。要得出正確結論,實驗中必須進行控制的條件是(  )
①準備的蘋果汁和橘子汁的質量必須相等 ②兩只燒杯中的淀粉一碘溶液的質量必須相等
③兩只膠頭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體積必須相等 ④兩個小燒杯的大小必須相等
A.①和④ B.③和④ C.①和② D.②和③
24.(2024七上·北侖期中)用量筒量取液體時,某同學操作如下:將量筒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面對刻度仰視凹液面最低處讀數為24mL(如圖甲)。倒出一部分液體后又俯視液體凹液面最低處,讀數為15mL(圖乙)則這位同學取出液體的體積(  )
A.小于9毫升 B.等于9毫升 C.大于9毫升 D.無法確定
25.(2024七上·北侖期中)“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詩句中對“犬”的描寫,體現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能進行繁殖 B.具有應激性
C.具有生長和發育的現象 D.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征
26.(2024七上·北侖期中)動物之最:所有動物中種類最多的是節肢動物中的   類動物;一生中有三種呼吸器官的是   類動物;最高等的是   類動物。
27.(2024七上·北侖期中)圖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為   mm,所測物體的長度為   ,圖乙中溫度計的讀數為   ℃;用經緯度表示圖丙中P點在地球上的具體位置   
28.(2024七上·北侖期中)瘧疾是由一種叫瘧原蟲的單細胞動物引起的,黃花蒿莖葉(如圖甲)中提取的青蒿素可以治療瘧疾。圖乙分別為瘧原蟲和黃花蒿細胞模型圖,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圖乙中   (選填“A”或“B”)表示黃花蒿葉肉細胞。
(2)青蒿素能治療瘧疾,是因為它可破壞瘧原蟲細胞結構中的   ,從而阻斷營養物質進出,使瘧原蟲較快出現氨基酸饑餓,最終死亡。
29.(2024七上·北侖期中)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天宮二號開展植物“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培養。觀察和研究擬南芥(如圖所示)和水稻種子在太空中的萌發、生長、開花和結籽全過程。閱讀擬南芥、水稻和銀杏分類表和二歧式檢索表,回答問題:
(1)擬南芥與水稻的共同特征   (選填“多于”或“少于”)它與銀杏的共同特征。
(2)在上述二歧式檢索表中包含了擬南芥和水稻等植物,則其中表示擬南芥的是   (選填“P”、“Q”、“R”或“S”)。
表1擬南芥、水稻和銀杏分類表
分類等級 生物
擬南芥 水稻 銀杏
界 植物界 植物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被子植物門 裸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單子葉植物綱 銀杏門
目 十字花目 禾本木 銀杏目
科 十字花科 禾本科 銀杏科
屬 鼠耳芥屬 稻亞科 銀杏屬
種 擬南芥種 稻屬 銀杏種
30.(2024七上·北侖期中)生態浮島(如圖甲所示)是一種水質凈化設施,通過植物吸收水體中的富營養化物質,降低污染物濃度,具有造價低、運行成本低、處理效果好和營造水上景觀等優點。
(1)生態浮島中的陽光屬于生態系統中的   因素。
(2)美人蕉是亞熱帶和熱帶常用的觀花植物,因其特有的觀賞價值,常被選種于生態浮島中。美人蕉屬于   植物。
(3)圖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圖中共有   條食物鏈,請寫出其中一條最短的食物鏈:   :其中水草與藻類爭奪陽光、養料等,說明二者之間存在著   關系。
31.(2024七上·北侖期中)2022年8月,永嘉山區連續兩次出現中華穿山甲(如圖)。
中華穿山甲體表覆蓋著鱗甲,用肺呼吸,體溫恒定,胎生哺乳,主要以白蟻為食。它善于挖洞,視覺基本退化,主要依靠氣味來尋找白蟻。而白蟻喜歡帶腥味的液體,大多數白蟻巢位于地下且比較狹小。
(1)結合中華穿山甲的特征,推測出中華穿山甲屬于脊椎動物中的   。
(2)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將發現的野生穿山甲放歸山林有助于保護生物的   。
(3)根據以上信息推測下列中華穿山甲的結構特征有利于捕食白蟻的是________。(可多選)
A.四肢帶利爪 B.嗅覺敏銳 C.視覺退化
D.舌頭細長 E.舌上帶腥味粘液
32.(2024七上·北侖期中)今年3月23日,我國天基太陽天文臺“夸父一號”報告太陽在當日世界時01時左右釋放了一個強烈爆發,耀斑級別達到X1級,伴隨一個朝向地球的強力日冕物質拋射。世界各主要空間天氣預警中心分別發出了大地磁暴和高能粒子等預警。回答下列問題:
(1)2024年是太陽黑子周期性峰年,有可能導致太陽耀斑多次高等級爆發。耀斑發生在太陽的   層;
(2)圖中A所示也是一種常見的太陽活動,這一太陽活動我們通常稱為   ;
(3)“夸父一號”觀測太陽時,會遇到地內行星從地球與太陽之間經過,此時能觀測到一個黑點從太陽表面掠過,即“凌日”現象。會導致“凌日”現象的行星有   。
33.(2024七上·北侖期中)如圖是紙做的“竹蜻蜓”,在空中釋放時能下落。小明為探究影響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長度不相同的竹蜻蜓,從4米高的平臺靜止釋放,測出落地的時間,結果記錄如下:
組別 翅身長度 (厘米) 翅尾長度(厘米) 翅身負重 竹蜻蜓下落的時間
① 4 4 0 T1
② 4 5 0 T2
③ 5 4 0 T3
④ 4 5 一枚回形針 T4
⑤ 4 5 兩枚回形針 T5
(1)本實驗中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有   。
(2)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針進行實驗,基于的假設是   。
(3)實驗結果發現竹蜻蜓的下落隨翅身長度和翅尾長度的增大而加快。若翅尾長度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響大于翅身長度,則“T1、T2、T3”三者應滿足的關系為   。
34.(2024七上·北侖期中)研究小組的同學發現將香焦放在桌上一段時間,會招引來許多果蠅。有同學認為是香蕉腐爛時的酒味招引來了果蠅,也有同學認為是香焦成熟時的香味招引來了果蠅。于是,他們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甲、乙兩種瓶口敞開并蓋上紗布的誘捕果蠅的瓶子,進行以下探究:
【實驗步驟】
①取2只相同型號的誘捕果蠅的瓶子。
②往甲瓶和乙瓶中分別加入50mL如圖所示的溶液。
③兩個瓶子都放置在一個果蠅較多的地方,一段時間后,觀察瓶內果蠅數量。
(1)小明通過實驗發現香蕉腐爛時的酒味對果蠅的吸引力比香味更強。則小明觀察到的現象是   。
(2)小紅認為每組應多用兒只瓶子而不是只用一只瓶子進行實驗,其目的是   。
(3)小華認為可能是香蕉本身的甜味招引來了果蠅,為了探究這個猜想,丙組瓶中應加入的溶液是   。
35.(2024七上·北侖期中)科普閱讀
閱讀《宇宙大爆炸》,回答問題。
1946年,有科學家提出,宇宙起源于大約137億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科學家注意到,從我們所處的銀河系觀察,銀河系外的星系(即河外星系)發出的光,絕大部分顏色會偏“紅”,個別也有幾個顏色偏“藍”,分別稱為“紅移”和“藍移”。理論分析表明,發生紅移的河外星系,表示它在遠離我們。藍移則表示相應的星系在靠近我們。銀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群和星系團中的星系幾乎都表現出紅移,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紅移量越大。這似乎表明,絕大多數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越快。
天文學家通過反復觀測,得出一條規律:河外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v與它到我們的距離s成正比,這條規律被稱為哈勃定律,其數學表達式為v=Hs,式中H稱為哈勃常數。哈勃定律的發現,有力支持了宇宙大爆炸學說。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我們看到某個星系發出的光的顏色偏“藍”,說明這個星系正在   我們;
(2)類比得出速度、密度單位的方法,可推理得出哈勃常數H的單位是   ;
A.米  B.秒  C.米-1  D.秒-1
(3)若距離我們約22億光年的“牧夫座星系團”遠離我們的速度約為4×104km/s,則距離我們約33億光年的“長蛇Ⅱ星系團”,遠離我們的速度約為   km/s;
(4)小明根據哈勃定律,認為若以銀河系為參照物,那么河外星系做勻速運動。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
36.(2024七上·北侖期中)學完“溫度的測量”后,班級開展了自制溫度計的活動,同學們在家利用生活中常見器材做了甲、乙、丙三種溫度計。請回答。
(1)如圖甲,用空瓶子、可彎曲導管、橡膠塞等制作了簡易溫度計。當溫度升高時,導管內液柱將如何移動?   
(2)如圖乙,吸管B通過軟木塞與塑料瓶A相連,管下端插入水槽中,記錄數據如表。
t/℃ 17 19 21 23 25 27
h/厘米 30.0 24.9 19.7 14.6 9.4 4.2
這個溫度計的A部分相當于普通溫度計的   。(填結構名稱)
(3)有同學認為用此溫度計不能測29℃及以上的溫度,你支持他的觀點嗎?請結合上表說明理由   。
37.(2024七上·北侖期中)科學課上同學們開展“制作細胞模型”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觀察細胞結構、制作細胞模型、評價模型作品三個環節。
【觀察】(1)在使用顯微鏡時,經常會發現視野中會有“污物”出現。為了能正確快速判斷視野中“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可以轉動目鏡或移動玻片。轉動目鏡污點動就在目鏡,不動就不在目鏡;移動載玻片,污點移動就在載玻片,不動就不在載玻片;如果不在目鏡和載玻片,那就一定在   上:
(2)人體血液中紅細胞的數量約是白細胞的500~1000倍,個體比白細胞小,若在低倍鏡下視野中清晰地看到許多紅細胞,卻看不到白細胞,應進行的操作是   (選填字母)。
A.換用大光圈 B.移動裝片 C.調節反光鏡 D.換上放大倍數更大的物鏡
【制作】(3)小明用綠豆等種子、橡皮泥、細棉線等材料制作了動物細胞模型(圖乙),請指出該模型存在的一處錯誤。   
【評價】(4)下表為某小組制定的評價表。
動物細胞模型評價表(部分)
評價指標 優秀 良好 待改進
1-結構完整性 結構完整,無缺失 結構不夠完整,有1處缺失或錯誤 結構不夠完整,有2處及以上缺失或錯誤
2-材料匹配度 能選擇與其功能相匹配的材料 選擇的材料與其功能匹配度一般 選擇的材料與功能不匹配
3-環保與成本 材料環保,成本低 材料環保,成本較高 材料不環保,成本較高
小麗根據評價指標2,建議小明制作細胞膜時,應選擇細網紗(帶有很小的網眼)請說明理由   。
38.(2024七上·北侖期中)如圖是道路監控抓拍到的甲、乙兩輛汽車從A到B行駛的畫面。已知時間間隔為0.1s,AB距離為10m內連續拍到的畫面。請回答:
(1)根據圖①的信息,計算出甲車的速度   ;
(2)根據圖①的信息,乙車做什么運動?答:   ,理由是   ;
(3)該道路限速如圖②所示,請判斷甲車是否超速?答:   ,并在坐標圖③中,畫出汽車運動的速度(v)-時間(t)圖像   。
39.(2024七上·北侖期中)選擇一雙合適的運動鞋對于體育鍛煉十分重要。如何正確測量你需要的尺碼呢?如表所示,是國家標準鞋碼對應數據表。
鞋碼 34 35 36 37 38 39 40
腳長L/mm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腳圍C/mm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1)如圖甲是小科測量左腳腳長的情形,則他應選擇的鞋碼為   ;根據表中數據可歸納出腳圍C與腳長L的關系為:C=   。
(2)測量不規則物體面積的方法有割補法、方格法等,其中方格法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①數出不規則物體所占的方格數n(占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舍去):
②測出每一方格的邊長,并利用邊長平方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積S1:
③計算物體面積S。
(3)如圖乙所示是小科在方格紙上站立時,描下的左腳鞋底貼地部分的輪廓,其中每個方格的面積為6.0cm2,則小科雙腳站立在水平地面時,鞋底貼地部分的面積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
【解析】【分析】根據實驗操作的規范分析判斷。
【解答】A.滴加液體時,膠頭滴管要垂懸在試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試管內,故A錯誤;
B.向試管中傾倒液體藥品時,標簽要對準手心,瓶口緊挨試管口,瓶塞要倒放,故B正確;
C.不能用正在燃燒的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燈,以防止發生火災,故C錯誤;
D.給試管內液體加熱,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使用試管夾且手握試管夾的長柄,故B錯誤。
故選B。
2.【答案】A
【知識點】估測
【解析】【分析】根據對常見長度、速度、體積和溫度的認識判斷即可。
【解答】A.中學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大約160cm,合16dm,故A符合實際;
B.人正常的步行速度約為1m/s,故B不符合實際;
C.袋裝牛奶的體積約為250mL,故C不符合實際;
D.人體正常體溫在37℃左右,故D不符合實際。
故選A。
3.【答案】D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
【解析】【分析】1、植物細胞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線粒體、液泡、葉綠體(綠色部分)。
2、綠色植物在光照條件下,在細胞葉綠體中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光合作用。
【解答】 A.植物細胞的細胞壁有保護和支持的功能,故植株高大主要靠細胞壁的支持作用,故 A正確不合題意;
B.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故巨型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在葉綠體中進行,故B正確不合題意;
C.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故扎入土壤深處的根部細胞膜控制水分和養分吸收,故C正確不合題意
D.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故巨型稻各種性狀特征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4.【答案】A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
【解析】【分析】根據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液泡內含有細胞液,溶解著多種物質,有多種味道:酸、甜、苦、辣,切水果時會有許多汁液流出,這些汁液來自細胞結構中的液泡,故A正確,而B、C、D錯誤。
故選A。
5.【答案】D
【知識點】單位換算
【解析】【分析】高級單位化低級單位,乘以進率;低級單位化高級單位,除以進率。換算過程中,只能有一個單位,就是換算成的單位,要寫在進率的后面。
【解答】毫米化米,即低級單位化高級單位,除以進率1000,如下所示:
1.8毫米=1.8×0.001米=0.0018米;
1.8毫米=1.8×米=0.0018米;
1.8毫米=1.8×米=0.0018米;
故選D。
6.【答案】C
【知識點】種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對詩句進行分析,確定其中提到的植物種類,根據這些植物的特點分析判斷。
【解答】A.“春水綠如染”中提到是藻類植物,藻類植物不結種子,故A不符合題意;
B.“苔痕上階綠”中提到苔蘚植物,苔蘚植物不結種子,故B不符合題意;
C.“墻角數枝梅”中提到的梅花屬于被子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種子繁殖,故C符合題意。
D.“言采其蕨”中提到蕨類植物,不結種子,故D不合題意。
故選C。
7.【答案】D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
【解析】【分析】圖示陰影部分表示青蛙(兩棲動物)、鯉魚(魚類)、豬(哺乳動物)三種動物的共同特征,根據它們的體溫、呼吸、生殖的特征判斷即可。
【解答】A.青蛙、鯉魚體溫不恒定,故A不符合題意;
B.鯉魚用鰓呼吸,故B不符合題意;
C.鯉魚與青蛙都是卵生,故C不符合題意;
D.青蛙、鯉魚、豬體內都有脊椎骨構成的脊柱,它們都屬于脊椎動物,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8.【答案】C
【知識點】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遠;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生物的親緣關系就越近。
【解答】AB.根據生物分類的知識可知,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而圖中最大的分類等級是目,故AB正確不合題意;
C.貓與豹同科,貓與狗同目,因此貓與豹的親緣關系比貓與狗的近,故C錯誤符合題意;
D.虎與豹同屬,虎與貓同科,因此虎與豹的共同點比虎與貓的共同點多,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9.【答案】A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緯網
【解析】【分析】A.根據圖片分析從太空看到地球的形狀;
B.根據經緯網的定義判斷;
CD.根據參照物的知識分析判斷。
【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從太空能夠看到地球是一個球體,故A正確;
B.經緯網是人們為了精確測量地球坐標而創造的,實際上在地球上并不存在,故AB錯誤;
C.以“天宮”為參照物,地球的位置不斷改變,因此地球是運動的,故C錯誤;
D.以地球為參照物,“天宮”做曲線運動,故D錯誤。
故選A。
10.【答案】A
【知識點】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植物根據能否產生種子,分為兩大類,種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其中孢子植物分為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藻類植物。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體內有輸導組織,一般長的高大。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 芒萁用孢子繁殖,根能深入到3米以上的土層中,可判斷芒萁屬于蕨類植物。
故選A。
11.【答案】C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當被研究問題受多個因素影響時,研究問題和某一個因素的關系時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解答】撕開袋口的力可能與袋的材料、厚度及袋口的形狀等因素有關,為驗證猜袋口做成“鋸齒”形狀可減小撕開時用力的大小,要控制使用同一種材料的袋口(則厚度也相同),只改變袋口的形狀(“平邊”狀和“鋸齒“狀),比較在“鋸齒”狀位置和平邊位置撕開時所用力的大小,故只有C正確。
故答案為:C。
12.【答案】C
【知識點】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
【解析】【分析】根據平面圖上的圖例確定學校和大樹的相對位置即可。
【解答】根據平面圖上的圖標可知,A圖所示的大樹位于學校的西北方,故A不合題意;
B圖所示大樹位于學校的東北方,故B不合題意;、
C圖所示大樹位于學校的正東邊,故C符合題意;
D圖所示大樹位于學校的東南方,故D不合題意。
故選C。
13.【答案】D
【知識點】誤差分析
【解析】【分析】(1)根據“測量結果=”分析;
(2)根據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判斷;
(3)根據體溫計的特點判斷;
(4)根據“測量結果=紙張厚度+空隙”分析。
【解答】A.用受熱后的鋼尺測量橡皮的寬度,由于膨脹,因此鋼尺刻度之間的距離增大,即長度標準變大,根據“測量結果=”可知,測量結果偏小,故A錯誤;
B.用溫度計測沸水溫度時,將溫度計移出沸水讀數,示數會迅速降低,即測量結果偏小,故B錯誤;
C.體溫計測量體溫時,將體溫計移出人體讀數,由于體溫計的液泡下端有細小的彎曲,所以它的示數不會下降,故C錯誤;
D.測量紙張厚度時,沒有將紙張壓緊,那么測量結果等于紙張厚度和空隙的,因此測量結果偏大,故D正確。
故選D。
14.【答案】D
【知識點】經度與緯度
【解析】【分析】 在經緯網上,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可依據經緯度的變化規律,確定東西經度、南北緯度。東西半球分界線是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是以0°緯線即赤道為界,赤道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
【解答】如圖所示,緯度向下增大,那么應該為南緯,即在南半球,故A錯誤;
緯度向西增大,則為西經,甲在西經20°以西,因此在西半球;乙在西經20°以東,在東半球,故B錯誤;
那么甲所處經度是15°S、45°W,乙處所處經度是45°S、15°W,故C錯誤,D正確。故選D。
15.【答案】A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根據冰水共存,以及水的反常膨脹的知識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冰的下表面與水接觸,二者共存在,則溫度為0℃。冰的上表面與空氣接觸,則溫度為-5℃,故A正確,BC錯誤;
水具有反常膨脹的特性,即在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水的體積減小,其密度變大,則密度大的水會分布在湖水的底層,所以湖底的水溫接近或等于,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6.【答案】C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圖中①放置玻片、②鏡筒下降、③對光、④觀察,根據顯微鏡的使用和調節方法分析判斷。
【解答】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如下所示:
③對光:轉動轉換器,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①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
④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故正確順序是③→①→②→④。
故選C。
17.【答案】D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速度與物體運動
【解析】【分析】AB.根據圖像的形狀分析A、B兩個物體的運動特點;
C.根據速度-時間圖像交點的含義判斷;
D.根據s=vt計算乙通過的路程。
【解答】A.根據甲圖可知,該物體路程-時間圖像是一條通過坐標原點的斜線,則該物體做勻速運動,故A錯誤;
B.根據乙圖可知,B物體以10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錯誤;
C.根據乙圖可知,A、B的圖像交點代表速度相同,所以乙中A、B兩物體在10秒末速度相同,故C錯誤;
D.乙中B車在10秒內路程是s=vt=10秒×10米/秒=100米,故D正確。
故選D。
18.【答案】C
【知識點】常見的無脊椎動物
【解析】【分析】AC.刺胞動物的主要特征有:生活在水中,結構簡單,身體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體壁由內胚層、外胚層和中膠層構成,體內有消化腔,有口無肛門。如海蜇、海葵、水螅、水母等。
B.基因存在與細胞核中;
D.注意分析燈塔水母對人體是否具有意義即可。
【解答】AC.根據題意可知,燈塔水母的身體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屬于刺胞動物,故A錯誤,C正確;
B.碎片變成幼蟲的過程由細胞中的基因控制,而基因存在于細胞核中,所以這一過程中細胞核起控制作用,故B錯誤;
D.根據題意可知,燈塔水母能夠永生,且每個碎片都可以變成一只幼蟲,則研究它有助于治療人體病變或壞死組織,對我們有研究意義,故D錯誤。
故選C。
19.【答案】B
【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描述分析生物和環境的關系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水葫蘆”引種到昆明滇池后,這種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表明水葫蘆適應滇池的環境。水葫蘆適應滇池的環境,大量繁殖瘋長,擠占了當地生物的生存環境,表明生物又能影響環境,故B正確,而A、C、D錯誤。
故選B。
20.【答案】C
【知識點】太陽系的組成
【解析】【分析】A.根據行星的特點判斷;
BD.根據太陽系的組成判斷;
C.根據太陽系行星的公轉方向判斷。
【解答】A.金星是一顆行星,自己不能發光,故A錯誤;
B.太陽處于太陽系的中心位置,而不是銀河系的中心位置,故B錯誤;
C.行星繞太陽公轉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東,故C正確;
D.根據太陽系的組成可知,與地球相鄰的行星是火星和金星,故D錯誤。
故選C。
21.【答案】D
【知識點】實驗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所謂模擬實驗,即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利用直尺可以直接測量出鐵絲的直徑,用溫度計直接測量液體溫度,手指上有指紋,都屬于直接實驗,故A、B、C不符合題意;
以鉛筆代表帆船的桅桿,以籃球代表地球,以鉛筆在籃球表面移動的長度變短來研究遠去的船只比桅桿先消失的原因,說明地球是球狀的,采用的是模擬實驗,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22.【答案】A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首先用AB之間的溫度除以AB的長度,計算出1cm表示的溫度,再用1cm表示的溫度×此時液柱的長度計算這杯水的溫度即可。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AB之間距離為40cm,正好對應的溫度為:100℃-0℃=100℃,
則1cm代表攝氏溫度為;
則A點上方8cm處代表攝氏溫度:。
故選A。
23.【答案】D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 本實驗中,通過利用維生素C能使藍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比較蘋果汁和橘子汁中維生素C含量多少。由于是對比實驗,作為對比實驗時一定注意控制好變量,如果應該控制的不變的量不一樣時,就會影響到測定結果。
【解答】根據題意可知,實驗中取2只小燒杯,分別加入同種藍色淀粉﹣碘溶液然后用2只膠頭滴管分別向2只小燒杯滴入蘋果汁和橘子汁,實驗的變量是蘋果汁和橘子汁的不同,其它條件均相同,如2只小燒杯中藍色淀粉﹣碘溶液的質量必須相等;2只膠頭滴管滴出的每1滴果汁的體積必須相等;而榨取的蘋果汁和橘子汁的質量多少對此實驗沒有影響,小燒杯的大小無影響,故實驗中必須控制的條件是②③;
故選D。
24.【答案】C
【知識點】體積的測量
【解析】【分析】】根據“俯視大仰視小”的規律,結合V=V1-V2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俯視大仰視小”的規律可知,仰視液體凹液面最低處讀數為24mL,此時讀數偏小,而實際量取液體的體積V1大于24mL;
傾倒出一部分液體后,又俯視讀數,此時讀數偏大,而量筒內剩余液體體積實際小于15mL,;
根據V=V1-V2可知,所以這位同學取出液體的體積大于9mL。
故選C。
25.【答案】B
【知識點】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夠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解答】“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意思是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犬”的描寫,體現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故ACD錯誤,B正確。
故答案為:B。
26.【答案】昆蟲;兩棲;哺乳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常見的無脊椎動物
【解析】【分析】(1)節肢動物中的昆蟲綱是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一個類群。
(2)根據兩棲動物的呼吸方式解答;
(3)脊椎動物進化的大致歷程是: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的鳥類和原始的哺乳類。
【解答】(1)所有動物中種類最多的是節肢動物中的昆蟲類動物;
(2)兩棲動物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一生中有三種呼吸器官。
(3)在動物界中,最高等的脊椎動物是哺乳類。
27.【答案】1;3.50cm;-8;20°S30°W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經度與緯度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等于一個大格表示的長度÷中間的小格數,根據“測量值=準確值+估讀值”讀出兩個刻度值,然后相減即可;
(2)根據圖片確定溫度計的分度值,根據刻度增大的方向確定在0上還是0下,根據液面位置讀出示數即可;
(3)在經緯網上,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
【解答】(1)由甲圖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則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10=0.1cm=1mm,則所測物體的長度為:9.30cm-5.80cm=3.50cm;
(2)由乙圖可知,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液柱上表面在0刻度下方,則該溫度計的示數為-8℃。
(3)由丙圖可知,經度的分度值為45°,緯度的分度值為30°。現在緯度向下增大,那么為南緯;經度向西增大,為西經,則P地的經緯度是20°S30°W。
28.【答案】B;細胞膜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
【解析】【分析】(1)植物細胞內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綠色部分),而動物細胞內沒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2)細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質的進出,使有用的物質不能輕易地滲出細胞,有害的物質不能輕易地進入細胞。
【解答】(1)瘧原蟲是單細胞的動物,圖乙中的B具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這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因此圖乙中的B表示黃花蒿葉肉細胞。
(2)青蒿素能治療瘧疾,是因為它可破壞瘧原蟲細胞結構中的③細胞膜,從而阻斷營養物質進出,使瘧原蟲使較快出現氨基酸饑餓,最終死亡。
29.【答案】(1)多于
(2)R
【知識點】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
【解析】【分析】(1)生物分類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單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種類越多,親緣關系越遠;反之,分類單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種類越少,親緣關系越近。
(2)根據擬南芥種子的特征,使用排除法確定它在 二歧式檢索表中的位置即可。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擬南芥與水稻都屬于被子植物門,銀杏屬于裸子植物門,所以擬南芥與水稻的共同特征多于它與銀杏的共同特征。
(2)根據題意可知,擬南芥有種子,排除P,擬南芥是被子植物,種子外有果皮包被,排除Q,由擬南芥的圖可得擬南芥種子的形狀為倒卵形,故表示擬南芥的是R。
(1)擬南芥與水稻都屬于被子植物門,銀杏屬于裸子植物門,所以擬南芥與水稻的共同特征多于它與銀杏的共同特征。
(2)擬南芥有種子,排除P,擬南芥是被子植物,種子外有果皮包被,排除Q,由擬南芥的圖可得擬南芥種子的形狀為倒卵形,故表示擬南芥的是R。
30.【答案】(1)非生物
(2)被子
(3)4;水草→水生昆蟲→白鷺;競爭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兩部分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等。根據獲得營養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2)被子植物主要是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種子不裸露,包被在果皮里面;
(3)①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
②根據食物鏈中生物之間的關系解答。
【解答】(1)生態浮島中的陽光屬于生態系統中的非生物因素。
(2)美人蕉能開花,所以屬于被子植物。
(3)①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該圖中共有4條食物鏈,分別是水草→水生昆蟲→白鷺、水草→水生昆蟲→魚→白鷺、藻類→蝦→魚→白鷺、藻類→蝦→白鷺,其中最短的一條是:水草→水生昆蟲→白鷺或藻類→蝦→白鷺。
②其中水草與藻類爭奪陽光、養料等,說明二者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
(1)生態系統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兩部分組成,生態浮島中的陽光屬于生態系統中的非生物因素。
(2)美人蕉是亞熱帶和熱帶常用的觀花植物,因為其能開花,所以屬于被子植物。
(3)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圖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該圖中共有4條食物鏈,分別是水草→水生昆蟲→白鷺、水草→水生昆蟲→魚→白鷺、藻類→蝦→魚→白鷺、藻類→蝦→白鷺,其中最短的一條是:水草→水生昆蟲→白鷺或藻類→蝦→白鷺。其中水草與藻類爭奪陽光、養料等,說明二者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
31.【答案】(1)哺乳動物
(2)多樣性
(3)A;B;D;E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生物物種的多樣性與保護
【解析】【分析】(1)根據題目描述的穿山甲的特征分析;
(2)根據生物多樣性的知識解答;
(3)生物的進化與環境相適應,根據穿山甲需要捕食白蟻的生活習性分析判斷。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中華穿山甲用肺呼吸,體溫恒定,胎生哺乳,因此屬于脊椎動物中的哺乳動物。
(2)將發現的野生穿山甲放歸山林,可以保護穿山甲這個種群,有助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3)A.四肢帶利爪有助于它挖開白蟻洞穴,故A符合題意;
B.嗅覺敏銳有助于它找到白蟻洞穴,故B符合題意;
C.視覺退化不利于它尋找白蟻,故C不符合題意;
D.中華穿山甲舌頭細長有助于它的舌頭伸入白蟻洞穴,故D符合題意;
E.中華穿山甲舌上帶腥味黏液,有助于吸引白蟻,故E符合題意。
故選ABDE。
(1)根據中華穿山甲“胎生哺乳”的特征可知其屬于脊椎動物中的哺乳動物。
(2)在有關部門的組織下將發現的野生穿山甲放歸山林,是為了保護穿山甲,有助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3)A.中華穿山甲以白蟻為食,四肢帶利爪有助于它挖開白蟻洞穴,故A符合題意;
B.中華穿山甲依靠氣味來尋找白蟻,嗅覺敏銳有助于它找到白蟻洞穴,故B符合題意;
C.視覺退化不利于它尋找白蟻,故C不符合題意;
D.大多數白蟻巢位于地下且比較狹小,中華穿山甲舌頭細長有助于它的舌頭伸入白蟻洞穴,故D符合題意;
E.白蟻喜歡帶腥味的液體,中華穿山甲舌上帶腥味黏液,有助于吸引白蟻,故E符合題意。
故選ABDE。
32.【答案】(1)色球
(2)日珥
(3)金星、水星
【知識點】太陽的結構與概況
【解析】【分析】(1)耀斑是發生在色球層的太陽活動。
(2)在日全食時,太陽的周圍鑲著一個紅色的環圈,上面跳動著鮮紅的火舌,這種火舌狀物體就叫做日珥,日珥是在太陽的色球層上產生的一種非常強烈的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的標志之一。日珥是通常發生在色球層的,它像是太陽面的“耳環“一樣。
(3)凌日現象只能發生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行星。
【解答】(1) 2024年是太陽黑子周期性峰年,有可能導致太陽耀斑多次高等級爆發,耀斑發生在太陽的色球層。
(2)圖中A所示的太陽活動稱為日珥。
(3)水星和金星離太陽近,且在地球和太陽之間,因此會導致“凌日”現象。
(1)太陽活動包括太陽風、耀斑、黑子等,耀斑發生在太陽的色球層。
(2)圖中A所示也是一種常見的太陽活動,這一太陽活動我們通常稱為日珥。
(3)會導致“凌日”現象的行星有水星和金星,因為水星和金星離太陽近。
33.【答案】刻度尺和秒表;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T1 >T3 >T2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進而確定需要的測量工具;
(2)回形針越多,則竹蜻蜓的重力越大,可能會影響它的運動狀態;
(3)根據表格數據,結合下落速度與翅身和翅尾的長度的關系分析解答。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實驗時要需要翅身和翅尾的長度,以及竹蜻蜓下落的時間,所以本實驗中需要用到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針增大了物體的重力,所以基于的假設是: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3)比較序號③實驗與①,③中 翅身長度大速度快而時間小,故T3 <T1;
比較序號③實驗與②,翅尾長度減小1cm,由于蜻蜓的下落隨翅身長度和翅尾長度的增大而加快,所以,蜻蜓的下落減慢,時間變長;而翅身增大1cm,所以,蜻蜓的下落加快;根據若翅尾長度對竹蜻蜓下落快慢的影響大于翅身長度,即加快的多而減慢的少,故T3 >T2,
綜上所述,應是T1 >T3 >T2。
34.【答案】乙瓶內的果蠅數量比甲瓶多;避免偶然性;等量10%的糖溶液
【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
【解析】【分析】(1)既然果蠅喜歡酒味,那么帶有酒味的瓶子附近數量肯定多;
(2)在科學探究中,選取的樣本越多,得到的結論會更加客觀,具有普遍意義;
(3)根據對照實驗的要求解答。
【解答】(1)根據圖片可知,乙瓶帶有酒味,甲瓶沒有酒味,則小明觀察到的現象是乙瓶內的果蠅數量比甲瓶多。
(2)根據題意可知,每組應多用幾只瓶子而不是只用一只瓶子的意義是:避免出現偶然性,使實驗結果更加科學合理。
(3)為了驗證“可能是香蕉本身的甜味招引來了果蠅”,丙組瓶中應加入的溶液是50mL10%的糖溶液。
35.【答案】靠近;D;6×104;見解析
【知識點】參照物及其選擇;速度公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 發生紅移的河外星系,表示它在遠離我們;藍移則表示相應的星系在靠近我們。 ”分析;
(2)根據公式推導哈勃系數的單位;
(3)根據“河外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v與它到我們的距離s成正比”列式計算;
(4)根據“ 河外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v與它到我們的距離s成正比 ”分析判斷。
【解答】(1)如果我們看到某個星系發出的光的顏色偏“藍”,說明這個星系正在靠近我們。
(2)根據題意可知,哈勃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為,
變形得到;
所以哈勃常數H的單位是,
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選D。
(3)由可知, 河外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v與它到我們的距離s成正比,
即:;
解得:。
(4)我不同意小明的說法,理由是:按照哈勃定律,所有河外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且離我們越遠的河外星系,逃離的越快,即速度在不斷變化。
36.【答案】(1)向左移動
(2)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數據能看出,溫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約會下降5cm,在27℃時的液柱總長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該溫度計不能測出29℃及其以上的溫度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1)根據溫度變化確定裝置內氣壓變化,確定液柱受到推力的方向即可;
(2)普通溫度計的液泡內裝有測溫介質;
(3)根據表格數據確定溫度的升高量與液柱降低值之間的數量關系,據此推算29℃時液柱的高度變化,再與實際的液柱長度比較即可。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當溫度升高,燒瓶中的氣體膨脹,氣壓增大,對導管中的液體有向左的力,因此液柱向左移動。(2)根據乙圖可知,A內裝的是測溫介質空氣,相當于普通溫度計的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數據能看出,溫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約會下降5cm。從27℃升高到29℃時,需要液柱降低5cm,而在27℃時的液柱總長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該溫度計不能測出29℃及其以上的溫度。
(1)當溫度升高,燒瓶中的氣體膨脹,對導管中的液體有向外的力,故液柱向左移動。
(2)據實驗用溫度計的構造可知,這個溫度計的A部分相當于普通溫度計的玻璃泡。
(3)分析表中數據能看出,溫度每升高2℃,其液柱大約會下降5cm,在27℃時的液柱總長只有4.2cm,即小于5cm,故該溫度計不能測出29℃及其以上的溫度。
37.【答案】物鏡;B;多了葉綠體;細紗網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顯微鏡的使用;細胞模型
【解析】【分析】(1)根據顯微鏡使用的知識分析;
(2)根據顯微鏡的調節方法分析;
(3) 動物細胞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
(4)細胞膜是一層透明且極薄的膜,具有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能使有用的物質不能任意的滲出細胞,有害的物質不能輕易地進入細胞。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污點的位置只有三種可能,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則如果不在目鏡和載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鏡上。
(2)已知白細胞比紅細胞大,但數量要少,則在視野中清晰地看到許多紅細胞,卻看不到白細胞,則可能是白細胞沒有在視野內,所以放大光圈,調節反光鏡,更換高倍物鏡都沒有用,只有移動裝片才最有可能觀察到白細胞。
故選B。
(3)根據動物細胞的結構可知,動物細胞沒有葉綠體,圖中多了葉綠體。
(4) 應選擇細網紗(帶有很小的網眼) 的理由:用網眼很小細紗網代表細胞膜可以更好的展示出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功能。
38.【答案】90km/h;加速運動;因為相同時間間隔,移動的距離變大(合理均可);沒有超速;
【知識點】平均速度的計算及測量
【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確定AB之間的距離和時間,根據計算甲車的速度;
(2)根據圖片確定乙車相同時間內距離的變化規律,根據分析它的運動特點;
(3)①根據圖②確定轎車的限速標準,然后與實際速度比較即可;
②根據甲車速度的變化規律完成作圖即可。
【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AB距離為10m,
而中間有四個時間間隔,則時間是,
那么甲車的速度為:。
(2)根據圖①可知,相同時間內乙車移動的距離變大,根據可知,乙車是加速運動。
(3)①根據圖②可知,轎車的限速為100km/h,甲車實際速度是90km/h,
所以沒有超速。
②甲車是勻速直線運動,即時間變化時速度不變,始終保持25m/s,如下圖所示:

39.【答案】36;L-15mm;336cm2
【知識點】特殊測量方法
【解析】【分析】(1)①根據表格數據確定小科的腳長對應的鞋碼即可;
②將每組數據中腳長和腳圍相減,比較差的大小,從而找到二者之間的數量關系;
(3)根據圖片輸出小科的左腳鞋底占據的小方格的個數,然后根據S=2nS1計算站立時的貼地面積。
【解答】(1)①根據甲圖可知,小科的腳長為230mm,由表格數據可知,他應該選擇的鞋碼為36;
②根據表格數據得到:220mm-15mm=205mm;225mm-15mm=210mm;230mm-15mm=215mm;235mm-15mm=220mm;
……
因此腳圍C與腳長L的關系:C=L-15mm;
(3)根據圖片可知,小科同學左腳鞋底貼地部分所占方格數n=28,
則小科雙腳站立在水平地面時,鞋底貼地部分的面積S=2nS1=2×28×6.0cm2=336cm2。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栗坡县| 双峰县| 城固县| 且末县| 天等县| 鹤岗市| 孟津县| 东莞市| 安陆市| 潮安县| 枣阳市| 平邑县| 寿光市| 安陆市| 建昌县| 桃园县| 龙岩市| 阿合奇县| 建始县| 潼关县| 榆中县| 黎城县| 永安市| 汝阳县| 松潘县| 贵定县| 墨竹工卡县| 营口市| 成武县| 宁海县| 连州市| 商都县| 馆陶县| 那坡县| 祁门县| 本溪| 乐清市| 武汉市| 太原市| 芦山县| 施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