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 專題練習(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 專題練習(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七下第四單元第一節探索地球表面專題練習
一、選擇題
1.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不斷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說法不符合人類對地球現有認知的是(  )
A.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B.地球內部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
C.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D.火山和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形式
2. 下列地形屬于人類活動造成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杭州西湖 C.柴達木盆地 D.喜馬拉雅山
3.溫州靈昆島位于甌江的入海口,是浙江省的兩個河口沖積島之一。島嶼陸地面積25平方千米,平坦開闊。形成這種島嶼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風力 B.流水 C.生物 D.冰川
4.請觀察下面的地理素描和相應的等高線圖,當發生洪水災害時,哪條逃生線路是安全的(  )
A.A、B B.B、D C.C、D D.A、D
5.如圖所示為我國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壯觀景象。它的形成源于(  )
A.風化作用B.流水沖刷作用C.風沙堆積作用 D.海浪侵蝕作用
6.圖為“某地區等高線圖”,讀圖判定該地區的地形類型以及A點和甲村的相對高度分別是 (  )
A.山地、大于500米B.山地、小于500米C.丘陵、大于500米 D.丘陵、小于500米
7.下列各種自然地貌,主要是由冰川作用造成的是(  )
A.新疆的地貌B.角峰和冰斗谷C.黃土高原的溝壑D.海邊的礁石
8.相對高度一般很大,峰巒高聳,溝谷幽深的地貌類型是(  )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丘陵
9.下列各項用于研究地球形狀或內部結構,其中能作為證據的是(  )
A.①用鉛筆在籃球上移動來研究地球的形狀
B.②用切開的熟雞蛋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
C.③繪制結構示意圖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
D.④用天宮一號拍攝的地球照片來研究地球的形狀
10.下圖所示的山體各部位名稱,對應正確的是(  )
A.a一山峰 B.b一山谷 C.c—陡崖 D.d—山脊
11.下列關于地形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平原與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大
B.山地與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
C.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環繞,中部一定是平原
D.相對高度大,且海拔較高的地形一定是高原
12.珠穆朗瑪峰頂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這種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板塊碰撞 B.風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冰川作用
13.發生在喀喇昆侖山和岡底斯山山區的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讓很多國人開始關注遠在新疆、西藏邊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線可以表示該河谷的是(  )
A.B.C. D.
14.如圖是余姚某地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圖中判斷方向的方法是指向標定向法
B.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15km
C.A、B兩點的相對高度為150米
D.圖中適合攀巖的是C處
15.溫州城區坐落于溫瑞平原,被甌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幾塊(如圖所示),向內縱深地區湖蕩連綿。形成這種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風力 D.生物
16.2024年04月03日07時58分在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浙江多地有震感。下列現象與地震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B.C. D.
17.主要是由地球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
A.斷層山B.敦煌風蝕城堡C.金華雙龍洞D.黃土高原溝壑縱橫
18.下列有關地殼變動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
B.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等都是地殼變動的證據
C.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
D.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
19.地球內部有一個“液態區”,區內物質一旦沖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該“液態區”位于( )
A.地殼 B.地幔 C.地核 D.地核和地幔
20.如圖為某地形的等高線地形圖,該地圖對應的地形為()
A. B.C. D.
二、填空題
21. 去年位于南太平洋的湯加火山連續爆發,導致該島地表形態發生巨大變化。
(1)如圖是世界地圖上引起此次火山爆發的兩大板塊,為了快速尋找到湯加的位置。小溫建議先在圖上沿曲線AB附近尋找。你認為他的理由是   。
(2) 噴出的巖漿來自地球的   (填“地殼"“地幔"或"地核")。
(3) 除了火山會改變地表形態。請再舉一個因為外力作用而導致地表形態變化的因素:   
22.如圖乙,用鋁盆、海綿、蠟燭和水等設計了一個模擬地球板塊運動的實驗。實驗中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運動。該實驗模擬的板塊運動形式為   (填“碰撞”或“張裂”)其中上升的水流類似   上涌.它位于圖甲   的圈層中(填字母).與該模擬實驗原理相似的現象是   (填“山脈”或“大洋”)的形成。
23.滑雪是北方冬季隨處可見的娛樂項目,吸引很多南方游客前往體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滑雪杖是滑雪項目的必備道具之一,滑雪杖往后劃,人加速向前,是因為   。
(2)初學者在學習滑行減速時,制動時不能馬上停下,仍會繼續往前運動一段距離,是因為   。
(3)如圖乙所示是某滑雪場等高線地形圖,初學者盡量選擇坡度較緩的滑雪道練習,圖中最適合初學者的滑雪道是____。
A.L1; B.L2; C.L3。
24.地形變化
(1)地形變化的原因:引起地形變化的原因有來自地球內部的   和來自地球外部的   二個方面。
(2)內力作用
內力作用:內力作用指來自地球內部的巨大能量所引起的地質作用。
內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地殼總體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板塊   形成大洋或裂谷(如大西洋、東非大裂谷);板塊   形成山脈和海溝(如喜馬拉雅山脈、馬里亞納海溝)。
(3)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是由太陽能引起的,如氣溫變化、流水、風力和生物等,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
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具有廣泛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其結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   
25.根據如圖所示的某地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
(2)圖中畫了甲河的四條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條是錯誤的,并說明理由   。
26.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山頂A與D地的相對高度約為   米。
(2)從E點爬到山頂A和從C點爬到山頂A,比較省力但費時的是從   點爬到山頂A。這是因為   。
(3)該地的地形屬于   (地形類型)。
27.讀“我國東南某地區等高線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數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稱:①    ,③    。
(2)河流C、D中水能資源較豐富的是    ,其原因是    。
(3)如果要在圖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庫大壩,建在    (填“C”“D”或“E”)處最合適。
28.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知識,回答下面問題。
(1)小金用半個土豆制作等高線地形圖,制作過程依次為圖一中的a、b、c所示,則白紙上繪出的“土豆山”等高線地形圖應是如圖中的____(選填字母)。
A. B. C. D.
(2)若圖二中虛線C為泥石流的運動軌跡,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選填①、②、③或④)
(3)若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   (選填甲、乙或丙)。
29.圖①、②、③是三個地區的等高線地形圖。
(1)圖①中甲乙兩地相對高度為   米。圖①中甲乙的坡度比圖②中丙丁的坡度   。(填“陡峭”“平緩”或“相同”)
(2)圖②中丙丁的實地距離比圖①中甲乙   。(填“大”“小”或“相同”)
(3)圖③中a處海拔比b處   (填“高”“低”或“相同”)。
三、實驗探究題
30.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2020年4月底,我國啟動新一輪的珠峰高程測量工作,5月27日登山測量隊員成功登頂,隨后公布新的珠峰高度數據為8848.86米!讀“珠峰測量攀登部分線路示意圖”,回答相關問題。
(1)珠穆朗瑪峰所在的青藏高原,從板塊構造理論的角度解釋,是印度洋板塊俯沖向   板塊所形成。
(2)在過去對珠峰地區科考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多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發現海生爬行動物“喜馬拉雅魚龍”的化石,證明了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早在1.6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化石所在的巖石種類屬于   巖。
(3)從一號營地到峰頂的登山線路大體沿   方向前進。
(4)讀“珠峰測量攀登部分線路示意圖”,沿圖中a-b方向繪制的地形剖面圖是____。
A.B.C. D.
31.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瑪干沙漠成功鎖邊,其屏障工程全長3046公里。其中草方格是工程治沙中的主力軍,它被稱為“中國魔方”,如圖,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扎設出方格狀的沙障,延緩沙丘移動。某研究小組為了探究草方格沙障防沙效果,通過數值模擬分析了草方格高度和間距對風沙躍遷率(通過某一觀測面的沙粒數目與運動沙粒總數目的比值)的影響,分別設置了4個觀測面,各觀測面距風沙流起始位置分別為0米、3米、6米、9米。測得數據如下表所示(若第三觀測面風沙躍遷率小于 1%,則視為防沙治沙效果滿足要求):
組別 模型規格 不同觀測面的風沙躍遷率(%)
初始點 第一觀測面 第二觀測面 第三觀測面
1 高15厘米,間距0.75米 100.0 45.0 10.0 2.0
2 高20厘米,間距0.75米 100.0 35.0 5.0 0.8
3 高25厘米,間距0.75米 100.0 31.0 3.0 0.3
4 高20厘米,間距1.00米 100.0 43.0 12.0 0.9
5 高20厘米,間距1.25米 100.0 58.0 23.0 3.5
(1)造成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沙丘移動的外力因素是   。
(2)若要探究草方格間距對防沙效果的影響,需選擇表中   (填組別序號)的數據進行對比。
(3)實際治沙過程中使用的草方格沙障的規格為高度20厘米,間距1.00米。請結合表中數據,談談使用該規格的原因是   。
(4)草方格固沙作用還可能與   有關。(寫出二點即可)
32.如圖是我市某公園的等高線地形圖,小明班級開展了登山的主題研學活動。同學們計劃分兩批從1、2兩條路線登山。
(1)小明觀察發現,有部分等高線的海拔未標出。據圖推測C處的海拔為   米。
(2)若要選出一個地勢平坦開闊的地方,作為1、2兩條路線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A還是B,結合等高線特點說明理由:   。
(3)研學后,小明利用紅薯、刀片、記號筆、竹簽等材料繪制等高線地形圖。他將半個紅薯模擬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簽串好在白紙上依次描出每片紅薯的邊緣線,繪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兩種切法合理的是   。(選填"乙"或"丙")
四、綜合題
33. 讀“等高線地形圖”和“泥石流活動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    米。A 點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稱是   。
(2)沿甲、乙兩條路線登山,比較容易的是 。
(3)圖中 B、C兩地適宜搭建帳篷的是   .
(4)李莊和吳莊的圖上距離約為 1.2cm,則實地距離為    km。
(5)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山谷地帶,如右圖中泥石流發生時,①②兩種逃生方向正確的是    .
(6)為了不妨礙地面交通,高速鐵路基本上采用修建高架橋和隧道的形式。圖中高速鐵路的走向是    ,D、E兩處需要修建隧道的是    。
34.科學課上同學們開展了“制作爛柯山等高線地形圖”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山體模型制作、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和評價交流等環節。
【觀察】制作山體模型前,先利用衛星云圖觀察爛柯山山體輪廓并確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為164米。
(1)【制作】某同學按圖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體模型,并在山體上畫出了所有等高線。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   。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具體的操作是   。
(3)依據同學描繪的等高線地形圖(圖乙),若要登上頂峰,你會選擇從A、B哪一側登山,請說明理由。   
(4)【評價】評價量規既是作品制作過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級評定的依據。下表為某小組制定的量規,請將表中“_?_”處內容補充完整。
等高線地形圖評價量規
評價指標 作品等級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材料與匹配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匹配度高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不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材料不環保,山體模型輪廓無法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作圖與標注 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 曲線封閉,    曲線未封閉,缺少海拔標示和比例尺
(5)【改進】根據量規中“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有同學認為用土豆制作的山體模型很難修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只能評為“合格”。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請將表中“?”處內容補充完整。
所選材料 選擇理由
       
35.“輕紗薄霧間,云瀑籠山城”,廬山云瀑(如圖甲所示)景觀壯美,仙氣十足,極富中國水墨畫丹青點染的詩情畫意。云瀑是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種動態景觀,當云順著風向在飄移的過程中遇到山口、懸崖或翻越山嶺時,就會像水一樣傾瀉而下,形成云瀑。
材料1:廬山所處地理位置如圖乙所示。廬山各處山峰十分陡峭,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
材料2:云是由微小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懸浮的物體。
材料3:云瀑一般發生的時間為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發生的地點為地形起伏較大的地方,
如圖丙所示。
請根據提供的信息,解釋廬山云瀑形成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球體;地球內部結構——地殼、地幔、地核三層;板塊構造,地殼變動等的認識。
【解答】A、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故A正確;
B、地球內部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故B正確;
C、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由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等六大板塊組成,故C錯誤;
D、火山和地震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形式,故D正確;
故答案為:C。
2.【答案】B
【解析】【分析】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氣候、災害和人類活動,如暴雨沖刷、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解答】柴達木盆地、喜馬拉雅山是板塊運動造成,珠江三角洲是由泥沙堆積作用,它們都是自然發展的過程。而杭州西湖憑借著上千年的歷史積淀所蘊育出的特有江南風韻和大量杰出的文化景觀而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故答案為:B。
3.【答案】B
【解析】【解答】自然界出現不同的地形的原因有風力,流水,生物,冰川等因素。
【分析】入海口的島嶼地貌的主要外因為流水。
故答案為:B
4.【答案】B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解答】讀圖可得,BD路線是向高處攀登,該路線適合逃生。
故答案為:B。
5.【答案】B
【解析】【解答】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貌的成因是流水的侵蝕作用,B正確。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貌的成因與風力和海浪作用無關,ACD錯誤。
故答案為:B。
【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6.【答案】B
【解析】【分析】人們通常把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相對高度是指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解答】從等高線地形圖看出,該區域海拔較高,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溝谷較深,地面崎嶇不平,應是山地;A點的海拔是600米,甲村的海拔介于100米和200米之間,則兩地的相對高度是400~500米之間。 故選項B 符合題意。
7.【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解答】A、新疆的地貌是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錯誤;
B、角峰和冰斗谷屬于冰川作用形成的,正確;
C、黃土高原的溝壑屬于流水沖刷作用形成的,錯誤;
D、海邊的礁石屬于海水沖積作用形成的,錯誤。
故選B
8.【答案】C
【解析】【分析】人們通常把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寬廣平坦;高原,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上,外圍較陡,內部起伏和緩;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具有聳立的高峰、陡蛸的山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勢起伏較不大;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解答】A、高原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小,邊緣比較陡峭,A錯誤;
B、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表起伏小,B錯誤;
C、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坡度較陡,溝谷較深,C正確;
D、丘陵較低,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D錯誤;
故答案為:C。
9.【答案】D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
【解答】A、①用鉛筆在籃球上移動是一個模擬實驗,無法作為證據,A錯誤,不符合題意;
B、②切開的熟雞蛋和地球的內部結構具有相似性,但不能作為研究證據,B錯誤,不符合題意;
C、③繪制結構示意圖可以用來說明地球內部結構,但不能作為研究證據,C錯誤,不符合題意;
D、④天宮一號拍攝的照片是真實的,可以作為研究地球形狀的證據,D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0.【答案】A
【解析】【分析】 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線重合處,必為峭壁。若等高線成較小的封閉曲線時,這一地區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島。等高線的形狀是從山頂起逐漸向外凸出的為山脊,山脊的連線稱為分水線。等高線形狀逐漸向山頂或鞍部方向凹八的為山谷,谷地的連線私:為集水線。兩條等高線凸側互相對稱處,稱為山的鞍部。
【解答】A. a中間高,四周圍低,是山峰 ,正確;
B.b為分水線為山脊,B錯誤;
C.c是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分為鞍部,C錯誤;
D.d為集水線山谷;
故答案為:A.
11.【答案】B
【解析】【分析】人們通常把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丘陵海拔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遼闊。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溝谷較深。高原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蕩,邊緣比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解答】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山地與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和高原環繞,中部不一定是平原;相對高度大,且海拔較高的地形不一定是高原,也可能是山地。
故答案為:B。
12.【答案】D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促使地形變化的各種地質作用。促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有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巖作用等。
【解答】珠穆朗瑪峰頂常年被冰川覆蓋,冰川并不是固定不動的。由于冰川活動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地貌狀況,我們都認為是冰川作用的結果。
故答案為:D。
13.【答案】B
【解析】【分析】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等高線封閉,數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于等高線的短線);山脊: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等高線從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等高線從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形狀與馬鞍相似。緩坡與陡坡及陡崖:等高線重合處為懸崖。等高線越密集處,地形越陡峭;等高線越稀疏處,坡度越舒緩。
【解答】形成河谷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所以B正確;A是山脊;C是山地;D是峭壁;
故答案為:B.
14.【答案】C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根據指向標可以確定相對位置。根據等高距和等高線數值的遞變規律可以確定兩地的海拔高度范圍,采取交叉相減的方法計算相對高度。
【解答】A、觀察圖例,圖中并未明確標出指向標,因此不能使用指向標定向法,A錯誤;
B、根據圖上的比例尺,1cm代表實地距離是1.5km,而非15km,B錯誤;
C、A點的海拔為600米,B點的海拔為750米,兩點之間的相對高度應為B點海拔減去A點海拔,即750 600=150米,C正確;
D、攀巖活動通常選擇在等高線重疊的陡崖處進行,而圖中C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部位,適合攀巖的D處,D錯誤。
故答案為:C。
15.【答案】B
【解析】【分析】(1) 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流水(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石灰巖溶蝕形成溶洞、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泥沙沉積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大峽谷;風力(在降水比較少的地區):流動的沙丘、風蝕城堡;冰川(在高寒地區):角峰、冰斗谷、波浪、海岸地形、生物、珊瑚礁。內力作用有火山地震等現象;(2)內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響是階段性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3)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全球而言,內力的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而在局部地區,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導地位。
【解答】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流水(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石灰巖溶蝕形成溶洞、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泥沙沉積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大峽谷; 溫州城區坐落于溫瑞平原,被甌江、楠溪江等分割成幾塊(如圖所示),向內縱深地區湖蕩連綿。形成這種地形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
故答案為:B.
16.【答案】A
【解析】【分析】地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以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
【解答】地震為地殼運動導致的,火山也是地殼運動導致的,故A正確;風蝕蘑菇為風力侵蝕作用導致,故B錯誤;溶洞為流水溶蝕作用導致,故C錯誤。江心洲為流水沉積作用導致,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7.【答案】A
【解析】【分析】風力作用、流水作用都屬于外力作用。
【解答】A.斷層山是地殼變動導致,屬于地球內力作用。符合題意;
B. 敦煌風蝕城堡,是由風力作用形成的,不合題意;
D.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是由流水的作用形成的,不合題意;
C. 金華雙龍洞是由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不合題意;
故答案為: A。
18.【答案】D
【解析】【分析】自從地球形成以來,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以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地殼變動有時進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時則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被人們察覺。例如,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殼變動的信息。火山與地震是地殼變動較劇烈的表現形式。
【解答】A、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說法正確,A錯誤;
B、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等都是地殼變動的證據,說法正確,B錯誤;
C、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說法正確
D、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地震和火山是地殼變動的表現形式,原因是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說法錯誤,D正確。
故選D
19.【答案】B
【解析】【分析】地殼下面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解答】地球的地幔部分有一個液態層,區內存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份的熔融狀硅酸鹽,即巖漿。它一旦從地殼薄弱的地沖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噴發。
故選:B。
20.【答案】B
【解析】【分析】 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線重合處,必為峭壁。若等高線成較小的封閉曲線時,這一地區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島。等高線的形狀是從山頂起逐漸向外凸出的為山脊,山脊的連線稱為分水線。等高線形狀逐漸向山頂或鞍部方向凹八的為山谷,谷地的連線私:為集水線。兩條等高線凸側互相對稱處,稱為山的鞍部。
【解答】從該等高線地形圖上可以看出該地圖對應的地形為B;
故答案為:B
21.【答案】(1)AB是板塊交界處,多火山
(2)地幔
(3)風力、流水、冰川等
【解析】【分析】因為在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極其不穩定,容易發生火山、地震等現象;在板塊的內部,地殼較穩定;火山和地震帶有兩處,一是環太平洋周邊的陸地和沿海地區;二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地震、火山是地球內力的作用,使得地勢趨于崎嶇; 風力、流水、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使得地勢變得平坦;
【解答】(1)因為在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極其不穩定,容易發生火山、地震等現象;在板塊的內部,地殼較穩定;所以小溫建議先在圖上沿曲線AB附近尋找。
(2)巖漿位于上地幔的軟流層中,所以 噴出的巖漿來自地球的地幔;
(3)地形變化中的外力因素有風力、流水、冰川等;
故答案為:(1) AB是板塊交界處,多火山 (2) 地幔 (3) 風力、流水、冰川等
22.【答案】張裂;巖漿;A;大洋
【解析】【分析】板塊碰撞形成山脈,板塊張裂形成裂谷海洋。
【解答】海綿向兩側運動,說明兩者之間的距離變大,實驗模擬屬于板塊的張裂運動。板塊的張裂運動中,不斷上涌的是巖漿,所以上升的水流類似巖漿上涌。地球由內到外依次是C地核、B地幔、A地殼,地球板塊運動屬于地殼運動,是圖甲中的A的圈層。板塊張裂會形成大洋或裂谷,板塊碰撞會形成山
脈,所以與該模擬實驗原理相似的現象是大洋。
23.【答案】(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運動員具有慣性,仍會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
(3)B
【解析】【分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慣性是指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高線比越稀疏,坡度越緩。
【解答】(1) 因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滑雪杖往后劃,人加速向前,推動人向前運動的力的施力物體是滑雪杖,這個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了人的運動狀態。
(2) 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固有屬性,是指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質量是衡量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仍會繼續往前運動一段距離,是因為運動員具有慣性,仍會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 。
(3)L2等高線比較稀疏,坡度較緩。
24.【答案】(1)內力作用;外力作用
(2)張裂;碰撞
(3)平坦
【解析】【分析】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促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物質成分、構造、表面形態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來自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等。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為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主力軍,對地殼物質的形成和發展起主導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外力作用又叫外營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陽能的影響所產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風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地形變化
(1)、地形變化的原因:引起地形變化的原因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力作用和來自地球外部的外力作用二個方面。
(2)、內力作用
內力作用:內力作用指來自地球內部的巨大能量所引起的地質作用。
內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地殼總體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板塊張裂形成大洋或裂谷(如大西洋、東非大裂谷);板塊碰撞形成山脈和海溝(如喜馬拉雅山脈、馬里亞納海溝)。
(3)、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是由太陽能引起的,如氣溫變化、流水、風力和生物等,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
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具有廣泛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其結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
25.【答案】(1)東北
(2)b,因為其所處的位置是山脊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解答】(1)圖中有指向標,根據指向標判斷,乙村在丙村的東北方向。
(2)圖中畫出了甲河流的四條支流(a、b、c、d)中b是錯的,因為b處為山脊,不可能發育河流。acd三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山谷部位有河流。
故答案為:(1)東北;(2)b;因為其所處的位置是山脊。
26.【答案】(1)570
(2)C;等高線稀疏,坡度和緩,距離也會拉長
(3)山地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地方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解答】(1)相對高度是指地面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高度差,由此可判定,圖中A山頂與D地的相對高度約為670-100=570米。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由此可判定,從E點爬到山頂A和從C點爬到山頂A,比較省力但費時的是從C點爬到山頂A,這是因為從C點到山頂A等高線更稀疏,坡度更緩,但距離遠,所以更省力但耗時久。
(3)由圖中信息可判定,該地的地形屬于山地。
27.【答案】(1)鞍部;峭壁
(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
(3)E
【解析】【分析】
利用上表,可對本題做出分析。
【解答】小題1:①等高線在一對山谷等高線組成,所以是鞍部;②多條等高線匯合重疊在一起,所以是峭壁。
小題2:C、D兩處,C處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就適合。
小題3:E處為兩個山脊之間,內部比較低,此處建造大壩,可以蓄水量大,且大壩建造不長。
28.【答案】(1)A
(2)②
(3)丙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解答】(1)讀圖可知,土豆山由三截組成,截面為閉合的曲線,因此“土豆山”的等高線地形圖應有三條閉合等高線,因此白紙上繪出的“土豆山”等高線地形圖應是如圖A,A符合題意。
(2)發生泥石流時,人逃生時方向應盡量與泥石流流動方向垂直,逃向地勢較高的山坡。根據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的規律,④方向與河流中水流方向一致,①方向與河流中水流方向相反,②、③方向與泥石流發生的山谷走向大致垂直,但③路線要越過河谷,因此在O點的人合理的逃生路線為②。
(3)丙地等高線重合,為陡崖,想體驗攀巖的刺激和激情,地點應設置在丙。
29.【答案】(1)200;平緩
(2)小
(3)低
【解析】【分析】(1)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在圖幅相同的條件下,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的大小以及內容詳略的關系是: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圍小,內容詳細,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圍大,內容簡略。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
【解答】
讀圖可知,(1)圖①中甲地海拔高度為200米,乙地海拔高度為0米,兩地的相對高度為200米-0米=200米。圖①中的比例尺比圖2中的比例尺小,小比例尺比大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之間的實際距離長,因此圖1中甲乙的坡度比圖②中丙丁的坡度平緩。
(2)圖②中的比例尺比圖①中的比例尺大,比例尺越大,相同等高距之間的實際距離短,因此圖②中丙丁的實地距離比圖①中甲乙的小實際距離短。
(3)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山谷處容易形成河流;因此圖③中a處海拔比b處低。
故答案為:(1)200;平緩;(2)小;(3)低。
30.【答案】(1)亞歐
(2)沉積巖
(3)東南
(4)C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解答】(1)珠穆朗瑪峰所在的青藏高原,從板塊構造理論的角度解釋是印度洋板塊俯沖向亞歐板塊所形成的。
(2)在過去對珠穆朗瑪峰地區科考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多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發現海生爬行動物的化石,證明了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早在1.6億年前還是一片大洋。化石所在的巖石種類屬于沉積巖。
(3)從一號營地到峰頂的登山路線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是山脊部位,所以登山路線大體沿山脊方向前進。
(4)讀圖可知,ab都是山頂部位,b的海拔高度大于,而且a、b之間有一明顯相對低洼地帶,所以沿圖中a-b方向繪制的地形剖面圖是C圖。
31.【答案】(1)風力
(2)2、4、5
(3)防沙治沙效果滿足要求(第三觀測面風沙躍遷率僅為0.9%,小于 1%),且材料用量和成本低于更密集的規格
(4)草方格材料、草方格形狀等(合理即可,寫出二點即給滿分)
【解析】【分析】(1)沙丘在風力的作用下發生移動,使沙漠化地區逐漸變大。
(2)根據控制變量法,應選擇除間距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進行分析。
(3)根據表中數據進行分析,滿足要求的方式中成本最低的是高度20厘米,間距1.00米的草方格。
(4)草方格的外形、材料等都可能會影響其固沙效果。
【解答】(1)沙丘在風的作用下不斷移動,可知造成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沙丘移動的外力因素是風力。
(2)由控制變量法可知,要探究草方格間距對防沙效果的影響,應控制除草方格間距外的條件相同,由表中數據可知,應選擇245三組實驗進行分析對比。
(3)由題中“若第三觀測面風沙躍遷率小于 1%,則視為防沙治沙效果滿足要求”和表中數據可知, 草方格沙障的規格為高度20厘米,間距1.00米防沙治沙效果滿足要求,且節約成本。
(4)草方格固沙作用還可能與草方格材料、草方格形狀有關。
32.【答案】(1)50
(2)乙,等高線稀疏,所以此處地勢開闊。
(3)丙
【解析】【分析】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地形平坦地區,等高線越稀疏,地形越平坦。根據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繪制地圖等知識點進行分析。
【解答】(1)讀圖可知,等高距為10m,C處是40m相鄰的等高線,所以C處為50m。
(2)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地形平坦地區,B比A等高線稀疏,更平坦。
(3)由甲圖可知,右側等高線稀疏,所以右側要緩一些,對應的是丙。
33.【答案】(1)663;鞍部
(2)甲
(3)B
(4)2.4
(5)①
(6)西南一東北;D
【解析】【分析】 據圖中數據信息解答;A點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等高線稀疏,坡度緩。圖中C地位于陡崖附近。比例尺是指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吳莊位于山谷處,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脅;泥石流發生時要沿垂直方向逃生。據圖中指向標解答;E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部位,據此解答。
【解答】讀圖分析可知:(1)從圖中可以看出,最高山峰的海拔是663米。 圖中A點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應為鞍部。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因此沿甲、乙兩條路線登山,比較容易的是甲。 (3)圖中C處是幾條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峭壁;B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 因此,B、C兩地適宜搭建帳篷的是 B地。(4)圖上1cm表示實地距離2km,李莊和吳莊的圖上距離約為1.2cm,則實地距離為2.4km。 (5)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山谷地帶,泥石流發生時,應向與泥石流垂直的方向(兩邊的山坡上)逃生,因此①②兩種逃生方向正確的是①。(6)根據圖中的指向標判斷,圖中高速鐵路的走向是西南一東北;D、E兩處需要修建隧道的是D,因為 D 處為山脊,E處為山谷。
34.【答案】(1)保證等高距相同
(2)【應用】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
(3)B,B坡等高線較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
(4)比例尺不明確或沒有標示海拔高度
(5)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
【解析】【分析】(1)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
(2)等高線地形圖可以看作是模型的俯視圖。
(3)B等高線較稀疏,說明坡度較緩,更易攀登。
(4)根據表中信息填寫即可,例如 比例尺不明確等。
(5)優秀需要材料易得,所以選擇橡皮泥來制作。
【解答】(1)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步驟:首先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其次,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再次,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
(3)從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線稠密,坡度較陡,難以攀登。
(4)優秀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而合格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比例尺不明確或海拔沒有標示。
(5)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所選材料應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據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
(1)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步驟:首先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其次,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再次,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
(3)從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線稠密,坡度較陡,難以攀登。
(4)優秀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而合格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比例尺不明確或海拔沒有標示。
(5)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所選材料應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據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
35.【答案】示例:
廬山周邊有鄱陽湖和長江,水汽充沛。廬山各處山峰十分陡峭,地形起伏很大,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當水汽沿著山峰爬升時,溫度下降較快,容易液化成小液滴或凝華成小冰晶,聚集形成云。爬上山頂的云由于重力作用向下俯沖,形成云瀑。在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由于溫度下降較快,水汽更易凝結成云。當有風時,水汽更易爬升,更容易形成云瀑
【解析】【分析】①云是由微小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懸浮的物體。②小水滴、冰晶分別是由水蒸氣遇冷液化或凝華形成的。③山峰中,溫度隨高度上升而降低,水蒸氣容易液化成小水滴或凝華成小冰晶,聚集形成云。 ④當云順著風向在飄移的過程中遇到山口、懸崖或翻越山嶺時,由于重力作用,就會像水一樣傾瀉而下,形成云瀑。⑤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溫度較低,水汽更易凝結成云。⑥有風時,水汽更易爬升。
【解答】云是由微小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懸浮的物體。小水滴、冰晶分別是由水蒸氣遇冷液化或凝華形成的。而在山峰中,溫度隨高度上升而降低,所以當水蒸氣沿著山峰爬升時,容易液化成小水滴或凝華成小冰晶,聚集形成云。 當云順著風向在飄移的過程中遇到山口、懸崖或翻越山嶺時,由于重力作用,就會像水一樣傾瀉而下,形成云瀑。
所以答案為:廬山周邊有鄱陽湖和長江,水汽充沛。廬山各處山峰十分陡峭,地形起伏很大,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當水汽沿著山峰爬升時,溫度下降較快,容易液化成小液滴或凝華成小冰晶,聚集形成云。爬上山頂的云由于重力作用向下俯沖,形成云瀑。在早晨或雨后初晴的夜晚,由于溫度下降較快,水汽更易凝結成云。當有風時,水汽更易爬升,更容易形成云瀑 。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江| 甘德县| 容城县| 酒泉市| 海安县| 开平市| 石嘴山市| 云梦县| 和政县| 莱阳市| 肥西县| 淮南市| 东海县| 绥化市| 赣州市| 伊春市| 嘉峪关市| 治多县| 新郑市| 广南县| 克什克腾旗| 阿巴嘎旗| 合水县| 阿坝| 微博| 衢州市| 东辽县| 霍州市| 通州区| 鄂温| 陆河县| 兰溪市| 青河县| 甘孜县| 大丰市| 呈贡县| 保定市| 阿拉善右旗| 香港| 四平市| 定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