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觀察物體(一)》單元整體設計一、單元主題解讀(一)課程標準要求分析《觀察物體(一)》單元是圖形與幾何領域第二學段“圖形的認識與測量”中的重要內容。空間觀念作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內容的核心概念,是“圖形與幾何"學習的核心目標之一,“觀察物體” 屬于圖形與幾何的相關知識。《課程標準》 在“內容要求”中提出:“ 能根據具體事物、照片或直觀圖辨認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簡單物體。(二)單元教材內容分析本單元主要涵蓋兩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個層面是靜態物體觀察,教材以觀察茶壺為例,呈現四個同學從不同位置觀察的場景。通過對小華、小紅、小軍、小麗各自觀察視角的分析,讓學生明確同一個物體從不同位置看到的樣子不同。如小華能看到壺嘴但看不到壺把,小紅能看到壺把卻看不到壺嘴,小軍和小麗雖都能看到壺嘴和壺把,但樣子存在差異,以此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和觀察能力。第二個層面是動態物體觀察,教材借助動車組進站和出站的照片,引導學生根據物體與觀察者的距離變化判斷照片拍攝的先后順序。動車組進站時,先拍到離得遠的畫面,后拍到離得近的畫面;出站時反之。這不僅加深學生對物體距離與觀察畫面關系的理解,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本單元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觀察物體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前學生已認識簡單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以及上、下、前、后等位置關系,本單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物體空間位置和形狀的認識,為后續學習從多個角度觀察復雜幾何體,如在四年級學習從不同位置觀察幾何組合體等內容奠定基礎。(三)學生認知情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各種物體有一定的直觀感知,并且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同時也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關系,這為他們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奠定了初步基礎。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觀察力,對直觀、具體的事物興趣濃厚。他們能夠通過觀察和簡單操作獲取信息,但抽象概括能力較弱,在將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歸納總結并形成系統知識方面存在一定困難。二、單元目標擬定1.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簡單物體和幾何體所看到的形狀;能根據物體運動過程中距離的變化,判斷相關照片拍攝的先后順序。2.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等過程,積累觀察物體的經驗,體會觀察物體的方法。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培養合作意識和表達能力。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細心觀察、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三、關鍵內容確定(一)教學重點1.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不同。2.理解物體運動過程中距離變化與觀察畫面的關系,能判斷照片拍攝順序。(二)教學重難點1.準確判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的形狀,尤其是相對位置的觀察。2.在動態情境中,靈活運用物體距離與觀察畫面的關系解決實際問題。四、單元整合框架及說明整合指導思想定位: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這是數學課程的核心素養內涵。《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觀念主要是指對空間物體或圖形的形狀、大小及位置關系的認識。能夠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并表達物體的空間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感知并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規律。空間觀念有助于理解現實生活中空間物體的形態與結構,是形成空間想象力的經驗基礎。”本單元教材的具體編排結構如下:本單元的編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選取生活中常見的茶壺、動車組等作為觀察對象,這些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輕松學習觀察物體的知識,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2.通過看一看、說一說、連一連、想一想、做一做等多種活動形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和交流中,逐步理解和掌握觀察物體的方法和規律,避免了單純的理論講解,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3.從靜態的物體觀察到動態的物體觀察,從簡單的判斷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狀到根據物體運動判斷照片拍攝順序,教材的編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學生提升觀察能力和思維水平。五、單元課時規劃單元劃分依據 □課程標準 教材章節 □知識結構課程內容模塊 □數與代數 □方程與代數 圖形與幾何 □數據整理與概率統計單元數量 7單元主題 單元名稱 主要內容 課時圖形與幾何 觀察物體(一) 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 1觀察運動的物體 1重點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 抽象 □符號化 □分類 □集合 對應 演繹 歸納 類比 □轉化 □數形結合 □極限 □模型 □方程 □函數 統計 □分析 綜合 比較 □假設 □其他課時 學習目標 評價形式 評價標準7.1《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體》 目標: 讓學生能夠準確的說出從自己不同的方向所看到的物體的樣子。學生經歷了實物觀察后,能總結出物體的特點,分辨出物體是從什么角度看到的。 任務一:觀察探究 → 任務二:解決問題 → 任務三:總結歸納,深化理解 → 1.能準確的說出從不同的方向所看到茶壺的樣子。 2.能利用前面分析得出的結果,完成連一連。 3.能根據前面的觀察與交流自主回顧和總結,說說自己的發現。7.2《觀察立體圖形》 目標: 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照片,理解物體運動過程中因距離變化導致觀察畫面的不同,能正確判斷照片拍攝的先后順序。 任務一:觀察探究 → 任務二:試一試 → 1.能找到畫面的不同之處,并能正確判斷動車組進站照片的拍攝順序。 2.能正確判斷動車組出站照片的拍攝順序,并能找出判斷照片拍攝順序的方法。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7.2 觀察運動的物體》教學設計課題 觀察運動的物體 單元 第七單元 學科 數學 年級 一年級教材分析 例2主要教學觀察運動的物體。教材以動車組進站、出站為情境,呈現了兩組照片。進站照片展示了動車組從遠到近的過程,出站照片則展示了動車組從近到遠的過程。這種動態的生活場景,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便于學生理解和感受。對于進站照片,教材先提出“哪一張照片是最先拍的?哪一張照片是最后拍的?”的問題,通過小精靈的提示,引導學生從動車組與拍攝者距離遠近的角度思考照片拍攝順序。“試一試” 環節則讓學生對出站照片進行編號,將知識進行遷移應用,進一步鞏固所學。整個內容通過對照片的觀察、分析和判斷,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讓學生學會從動態變化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物體,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習目標 1.學習目標描述: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照片,理解物體運動過程中因距離變化導致觀察畫面的不同,能正確判斷照片拍攝的先后順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觀察能力。2.學習內容分析:之前學生已學習從不同靜態位置(如前、后、左、右 )觀察簡單物體,像觀察茶壺,了解到同一物體從不同位置看到樣子不同。本節課觀察動車組進站出站照片,是在上述基礎上,從物體運動導致觀察距離變化的動態角度深入,進一步理解觀察與位置的關系。同時,本節課通過動車組進站出站這種相對簡單的動態場景,讓學生掌握依據物體運動距離判斷觀察畫面變化的方法,為后續學習復雜動態觀察積累經驗。3.學科核心素養分析:在觀察、推理等活動中,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物體運動過程并分析其特征的過程,體會從動態角度觀察物體的方法,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思考和總結的習慣。重點 理解動車組進站、出站過程中,由于距離觀察者遠近變化而產生的畫面差異,能夠準確判斷照片拍攝的先后順序。難點 在動態情境中,建立起物體運動距離與觀察畫面之間的邏輯聯系,靈活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復習舊知(1)下面是誰看到的?連一連。填一填。 2.導入新課師:小朋友們,大家都去過火車站吧?課件出示:師:在火車站,我們能看到一列列帥氣的動車組進進出出。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當動車組進站或出站的時候,如果我們用相機拍照,不同時間拍到的照片會有什么不一樣呢?就像明明拍攝了一些動車組進站和出站的照片。課件出示:師:這些照片拍攝的先后順序是怎樣的呢?這背后藏著和我們觀察物體有關的小秘密哦!今天,咱們就一起走進這趟 “觀察動車組照片之旅”,去探尋其中的奧秘! 學生獨自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通過復習舊知,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同時為后面學習新的知識做準備。以學生熟悉的火車站場景引入,提到動車組進進出出,喚起學生的生活記憶 ,讓學生快速進入情境,覺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對后續內容產生親近感與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講授新課 任務一:觀察探究師:大家先整體瞧瞧這三張照片,說一說第一眼看上去,它們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課件出示:一列動車組進站時,明明拍攝了下面三張照片。師:為什么照片中動車組看起來不一樣呢?想一想,在生活中,當一個東西離我們遠和離我們近的時候,我們看到它的樣子會有什么不同呢?師:那對于這幾張動車組的照片,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道理呢?根據學生的回答,師小結:因為動車組在進站過程中,離拍攝的明明距離在不斷變化。距離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距離近的時候,看起來大。那根據這個道理,大家想想哪一張照片是最先拍的?哪一張是最后拍的?你是怎樣想的?和同學交流。師:大家有結論了嗎?誰來說說? 學生1:動車組在照片中的大小不一樣。學生2動車組的位置也不一樣。……學生:遠處的東西看起來小,近處的東西看起來大。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說說。學生獨立思考片刻后,同桌間交流想法。學生1:先拍到的動車組離得遠,后拍到的動車組離得近。學生2:第三張照片中動車組最遠,是最先拍的。學生3:第一張照片中動車組進站了,離得最近,是最后拍的。 通過展示動車組進站的照片,引導學生觀察畫面的不同之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因拍攝時間不同導致的畫面變化。此環節旨在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為后續深入分析物體距離與觀察畫面的關系奠定基礎。先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思考物體距離遠近與觀察樣子的關系,再組織小組討論動車組進站照片的拍攝順序,理解物體運動過程中因距離變化導致觀察畫面的不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觀察能力。 任務二:試一試師:小朋友們,剛才咱們弄清楚了動車組進站照片的拍攝順序。現在,這列動車組出站啦,明明又拍了三張照片。課件出示:這列動車組出站時,明明又拍攝了下面三張照片。你能按時間順序給這三張照片編號嗎?師:動車組出和進站時的運動方向相反,大家能不能用剛才分析進站照片的方法,按時間順序給這三張照片編號呢?編好之后,和同桌說一說你為什么這樣編號。師巡視指導,了解學生完成情況,然后提問:你們是怎么編號的?展示:師: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師:小朋友們,咱們一起回顧一下,剛才是怎么判斷這些照片拍攝順序的呀?師:我們在判斷照片時間順序時,需根據動車組與拍攝者距離由遠到近(進站 )或由近到遠(出站 )的變化,結合照片中動車組的大小、位置等特征來判斷。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編號,然后與同伴交流。學生展示反饋。學生1:編號1的照片里,動車組在畫面里看起來比較大,因為這個時候動車組剛剛要出站,離明明還很近呢。學生2:編號2的照片里,動車組在畫面里顯得小了一些,那是因為它在不斷地遠離明明,離得遠了,在照片里看起來就變小啦。學生3:編號3的照片里,動車組在畫面里最小,因為它已經離明明很遠很遠了。學生1:當物體靠近我們時,拍攝的照片中物體看起來越來越大。學生2:當物體遠離我們時,照片中物體看起來越來越小。 讓學生自主嘗試將分析進站照片的方法應用到出站照片編號中,同桌交流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全班交流進一步強化了方法的應用,鞏固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回顧整個分析過程,提煉判斷照片拍攝先后順序的方法,并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應用場景。這有助于學生梳理思路,明確判斷要點,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提升知識應用能力,從而突破教學難點。課堂練習 1.按時間順序給每組三幅圖編號,再分別講一個故事。(1)小紅過馬路等紅燈時,一輛汽車從她面前駛過。(2)明明從滑梯上往下滑。(3)兩輛汽車相遇后繼續行駛。2.如果轉盤上的飛機模型慢慢向右轉動,你能按時間順序給下面三幅圖編號嗎? 學生獨自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引導學生能夠在課堂練習的完成過程中對要點知識加深鞏固,有效應用。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說說。 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所學知識的層次結構,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系列及一定的結構框架。板書 觀察運動的物體進站——由遠到近 出站——由近到遠 利用簡潔的文字、符號、圖表等呈現本節課的新知,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作業設計 【知識技能類作業】 必做題:1.小華站在橋上,看見一只小船從遠處劃來。按時間順序給下面的3幅圖編號。2.不馬虎沿小路向果樹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按時間順序給下面的2幅圖編號。選做題:1.觀察下面三張照片,然后回答問題。這三張照片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排列是( )、 ( ) 、 ( ) ,其中( )號照片應該是在樹下拍攝的。2.一輛轎車從攝影師面前開過,攝影師拍攝了如圖三幅照片。請你在○里標出攝影師的拍攝順序。【綜合實踐類作業】在家長陪同下,前往附近的公交站,用手機或相機拍攝一組照片(至少三張 ),將拍攝的照片打印出來,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排列,標注序號。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蘇教版新版一下7.2《觀察運動的物體》(教案).doc 蘇教版新版一下《觀察物體(一)》單元整體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