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下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專題復習 舉一反三(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下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專題復習 舉一反三(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四章 專題復習
專題一、等高線地形圖的讀圖要點及綜合應用
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
山頂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常用“△”表示
鞍部 兩個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兩條等高線的凸出部位相對應)
峭壁(陡崖) 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常用“”表示
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
山谷 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
綜合應用
要求 內容 做法
選“點” 大壩 一般建在河谷最窄處,工程量小
氣象站 應建在坡度適中,地勢開闊的地方
療養院 應建在坡度較緩,氣候適宜,空氣清新的地方
選“線” 公路、鐵路線 充分考慮路線的長短、坡度(緩和),少建橋,少挖隧道,以降低施工難度和建設成本
引水路線 遵循水從地勢高處向地勢低處流的規律
選“面” 工業區 宜建在地勢較為平坦開闊且交通便利的地區
水庫 一般建在河流的上游
化工廠 一般建在河流的下游,并且遠離居民區
居民區 依山傍水,地勢平坦開闊且向陽,交通便利,遠離污染源等
典例1:圖中虛線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單位:m)。下列選項地形部位名稱排序與圖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頂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頂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
【答案】B
【解析】 等高線重合處為峭壁;等高線像低處凸起是山脊;等高線想高出凸起為山谷。山頂是指刪的最高處,山的頂部;鞍部指的是地形當中兩山之間比較平緩的部位。
【解答】由圖形得:①是山谷,②是山谷,③是山頂,④是鞍部。
變式1:(2024七下·義烏開學考)讀某地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a處海拔高于b處 B.a、b兩處相對高度為400米
C.河流處的地形是山脊 D.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
【答案】D
【解析】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態,主要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狀況及其特征,基本的地形類型有五種,分別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平原地形是指海拔在200米以內,地勢較為低平的廣闊區域,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以及沿海地區。高原地形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相對平坦的廣闊區域 ; 丘陵和山地地形都是指地表崎嶇,有一定起伏的地形形態,不過丘陵的海拔在200至500米之間,起伏相對較??;山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相對較大。盆地地形是指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形態 ;
【解答】A.該地形形成河流,說明是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所以a處海拔低于b處,A錯誤;
B.a、b兩處相對高度為400米是無法判斷的,B錯誤;
C.河流處的地形是山谷,C錯誤;
D.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 ,D正確;故答案為:D.
變式2:(2024七上·仙居期末)學校組織學生去某山地研學。小科興致勃勃地找到了該山地的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根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地大約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
A.東 B.南 C.西 D.北
(2)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路線,他想選擇坡度較緩路線,應選擇   哪條路。
【答案】(1)C (2)DB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根據指向標可以確定相對位置。
【解答】(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定方向,要根據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為南方,面向北方,右側為東方,左側為西方的方法確定。讀圖可知,A地大約位于B地的西方,故選C。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緩。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路線,他想選擇坡度較緩路線,應選擇DB路線。
變式3:(2024七上·衢江期末)科學課上同學們開展了“制作爛柯山等高線地形圖”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山體模型制作、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和評價交流等環節。
【觀察】制作山體模型前,先利用衛星云圖觀察爛柯山山體輪廓并確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為164米。
(1)【制作】某同學按圖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體模型,并在山體上畫出了所有等高線。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   。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具體的操作是   。
(3)依據同學描繪的等高線地形圖(圖乙),若要登上頂峰,你會選擇從A、B哪一側登山,請說明理由?!?  
(4)【評價】評價量規既是作品制作過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級評定的依據。下表為某小組制定的量規,請將表中“_?_”處內容補充完整。
等高線地形圖評價量規
評價指標 作品等級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材料與匹配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匹配度高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不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材料不環保,山體模型輪廓無法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作圖與標注 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 曲線封閉,    曲線未封閉,缺少海拔標示和比例尺
(5)【改進】根據量規中“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有同學認為用土豆制作的山體模型很難修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只能評為“合格”。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請將表中“?”處內容補充完整。
所選材料 選擇理由
       
【答案】(1)保證等高距相同
(2)【應用】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
(3)B,B坡等高線較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
(4)比例尺不明確或沒有標示海拔高度
(5)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
【解析】(1)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
(2)等高線地形圖可以看作是模型的俯視圖。
(3)B等高線較稀疏,說明坡度較緩,更易攀登。
(4)根據表中信息填寫即可,例如 比例尺不明確等。
(5)優秀需要材料易得,所以選擇橡皮泥來制作。
【解答】(1)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步驟:首先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其次,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再次,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
(3)從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線稠密,坡度較陡,難以攀登。
(4)優秀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而合格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比例尺不明確或海拔沒有標示。
(5)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所選材料應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據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
(1)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步驟:首先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其次,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再次,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
(3)從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線稠密,坡度較陡,難以攀登。
(4)優秀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而合格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比例尺不明確或海拔沒有標示。
(5)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所選材料應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據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
專題二、土壤
土壤的形成 巖石 風化作用→ 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 生物和氣候長期作用→ 土壤
土壤的構成 土壤生物 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土壤非生物 空氣、水、礦物質、有機物等
土壤的類型 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粒多;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性能強,通氣、透水性能差
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 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
土壤資源的威脅 土壤污染 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廢水、固體廢物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化學污染,破壞土壤結構;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等產生生物污染
過度開發 耕地被蠶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漬化,造成土壤資源流失
典例1:在土壤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的是( ?。?br/>A.最低等生物出現 B.地衣、苔蘚植物出現
C.森林和草地出現 D.低等動物出現
【答案】C
【解析】 土壤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經過,巖石的分化過程,形成疏松母質;成土過程的開始,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質上著生生;低等生物的著生過程,形成原始土壤;高等生物的著生過程形成成熟土壤。
【解答】 裸露地表的巖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風化物,即成土母質,母質沒有肥力,但具有一定通氣、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釋放少量礦物養分,生物生命活動的參與標志著成土過程的開始。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質上著生,一方面加速巖石風化,同時改變母質性能,土壤的肥力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土層淺薄的原始土壤,原始土壤形成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可能。草本、木本的高等植物的著生加快了成土過程,土壤發育不斷深化,促使了成熟土壤的逐步形成。由此可見森林和草地的出現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故選C
變式1:(2024八下·柯橋期末)“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出自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中詩句,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高貴品質。而紹興鏡湖十里荷塘的荷花也將在2024年的夏天盡情綻放。請問以下哪種土壤適合荷花的生長(  )
A.砂土類土壤 B.黏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D.各種土壤都適宜
【答案】B
【解析】1、黏土:優點:保肥保水性強、含礦質元素較豐富、有機質含量較穩定等。缺點:土壤間隙小、通透性差。2、沙土優點:土壤間隙大,通透性強;排水良好。缺點:保水性差;土壤中有機質少,且易分解和淋失。3、壤土:土壤結構良好,土質均勻,松粘適中,通透性保水性都較好,是較優質肥沃的土壤,所有園藝植物都能在壤性土壤上健康生長。具有較高的保水、保肥力,但是通氣透水性差,只適合栽培水生植物等。
【解答】“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說明了蓮生活的土壤是黏土類土壤,保水性好,透氣性差;
故答案為:B
變式2:(2024八下·武義期末)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
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
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
【答案】C
【解析】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解答】A、泡沫塊密度小,會浮在水面上,實驗效果與鐵塊不相同,A錯誤。
B、將土壤壓實后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發生改變,B錯誤。
C、土壤中的有機物燃點低,容易燃燒,顏色變黑并有焦味產生,C正確。
D、新鮮土壤加熱至質量不再變化為止,減少的部分除了有機物還有水分,D錯誤。故選C
變式3:(2023八下·婺城期末)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經過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許多優良性狀的“超級雜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鹽堿地上種植的“海水稻”,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請回答:
(1)“超級雜交水稻”最適宜的是中性、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壤環境,要求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所以應選擇   (填”砂土類”、“黏土類”或“壤土類”)土壤種植。
(2)在海邊的鹽堿地上,一般作物因為缺少水分難以生存,而“海水稻”能在鹽堿地生長,可能是其細胞液的濃度比常見植物細胞液的濃度要   。
【答案】(1)壤土類(2)高
【解析】砂土類土壤: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保水保肥性差;黏土類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壤土類土壤: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 宜于耕種。根毛細胞吸水的條件:細胞液的濃度>土壤溶液的濃度。
【解答】(1) 要求土壤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 ,所以選擇壤土類土壤。
(2)“海水稻”能在鹽堿地生長,說明它可以從鹽堿地中吸收水分,可能是其細胞液的濃度比常見植物細胞液的濃度要高。
專題三、根、莖的結構與功能
根的結構與功能
結構 特點 功能或作用
根尖 根冠 細胞壁薄,外層細胞排列比較疏松,內部細胞小、排列緊密 主要起保護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斷地生長
分生區 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細胞質濃,細胞排列緊密 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使細胞數目不斷增加。分生區產生細胞大部分成為伸長區細胞,進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結構
伸長區 細胞逐漸停止分裂能較快生長 使根不斷伸長
根毛區 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長度的根毛,根毛細胞壁極薄液泡較大 大量根毛擴大根的吸收面積,保證了植物能吸收足夠的營養。根毛區是根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重要部位
莖的結構與功能
結構 特點 功能或作用
莖 樹皮 位于莖的外層,靠近內側的是韌皮部,韌皮部內含有篩管 具有保護作用;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
形成層 只有2~3層細胞組成,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 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
木質部 位于莖中央,質地較硬含有導管 對莖的直立起決定作用;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髓 細胞體積較大,細胞壁比較薄 貯藏營養物質
典例1:某同學做了如圖所示實驗,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十幾小時后,植物的莖橫切面上變紅色的部位是   。
(2)植物體承擔運輸功能的是根、莖、葉中的導管和篩管。其中導管位于   ,負責運輸   。
(3)縱切枝條,發現越往上紅色越淺,這是因為(  )
A.上面水太多,把紅色沖淡了
B.上面的紅墨水隨水分蒸發
C.水分、無機鹽是從下往上運輸的,越往上越少
D.這是枝條自身的一個特點,不是水分引起的
【答案】(1)木質部(2)木質部;水分和無機鹽(3)C
【解析】本題考查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樹皮內側的韌皮部以及木質部的作用。
【解答】(1)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包括表皮、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通過實驗觀察,將枝條橫切放入紅色墨水中,十幾小時后,莖的橫切面上木質部變紅。
(2)樹皮內側是韌皮部,韌皮部內有篩管,將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由上而下運輸到植物體的各部分,木質部內有導管,將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自下而上運輸到植物的身體各部分。
(3)將枝條種結后發現,越往上紅色越淺,是由于導管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方向是從下往上運輸的,所以越往上越淺,選C。
變式1:(2023八下·路橋期末)市售“藍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用染料澆灌,花像吸水一樣將著色劑吸入開出藍花。莖運輸著色劑的部位是(  )
A.木質部 B.髓 C.形成層 D.韌皮部
【答案】A
【解析】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據此解答。
【解答】導管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因此紅墨水中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向上運輸的。故觀察到就紅色的部分是木質部。故A正確,BCD錯誤。
變式2:(2023八下·路橋期末)市售“藍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用染料澆灌,花像吸水一樣將著色劑吸入開出藍花。莖運輸著色劑的部位是(  )
A.木質部 B.髓 C.形成層 D.韌皮部
【答案】A
【解析】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據此解答。
【解答】導管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因此紅墨水中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向上運輸的。故觀察到就紅色的部分是木質部。故A正確,BCD錯誤。
變式3:(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圖甲是植物根尖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圖甲中標號②所示部位叫   ,顯示細胞伸長最快的部位是標號   所示的部分。
(2)圖乙是“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圖解,其中A所示的是  ?。ㄌ罱Y構名稱),B 的主要功能是   ,
(3)圖乙中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  ?。ㄟx填序號)。
A.葉中篩管→莖中篩管→根中篩管 B.根中篩管→莖中篩管→葉中篩管
C.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 D.葉中等管→莖中導管→根中導管
【答案】分生區;③;根毛區;運輸水分與無機鹽;C
【解析】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①根冠、②分生區、③伸長區、④成熟區。
2、植物的根毛: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毛數量眾多,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有利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3、植物的導管和篩管:
導管:存在于植物的木質部,由許多長形、管狀的細胞組成,上下細胞間的細胞壁已經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主要功能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
篩管:存在于植物的韌皮部,由活細胞組成,細胞上下連接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叫做篩孔,主要功能是運輸有機物,運輸方向是自上而下。
4、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植物通過根毛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然后進入根中的導管,再通過莖中的導管運輸到葉、花、果實等器官,即運輸路徑為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
【解答】(1)②分生區被根冠包圍著,屬于分生組織,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③伸長區在分生區上部,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開始迅速伸長,是根伸長最快的地方。
(2)成熟區也叫根毛區,在伸長區的上部,細胞停止伸長,并且開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圖乙是“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圖解,其中A所示的是根毛區。B是導管,主要功能是運輸水分與無機鹽。
(3)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導管是為一串管狀死細胞所組成,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當根毛細胞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通過一定方式進入根部的導管,然后植物就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把水分和無機鹽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即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故答案為:C。
1.(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將過濾得到的土壤浸出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
A.無機鹽 B.水分 C.腐殖質 D.有機質
【答案】A
【解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土壤礦物質是土壤的主要組成物質,包括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占土壤固相重量的95%~98%。土壤有機質分為殘落物和腐殖質,占有機物質的70%-90%,是土壤的肥力來源。土壤水分和空氣占土壤體積的20%-30%,分別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影響土壤的物理性質和生物活動;
【解答】無機鹽能夠與溶解在水中,所以將過濾得到的土壤浸出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
故答案為:A
2.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  )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
【答案】D
【解析】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氣候、生物、地形、母質和時間等成土因素。
【解答】土壤形成過程:裸露的巖石不斷被風化,在進一步的風化中,開始出現低等的生物,接著慢慢出現地衣苔蘚植物,地衣能夠加速巖石的風化,促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最后出現森林草原。因此巖石變成土壤,需要有: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物作用等, D 錯誤。
故選: D
3.為證明土壤微生物對植物遺體有分解作用,某小組的同學提出了下列四種方案,四種方案的共同點是將同一種樹的落葉分成甲.乙兩組,實驗過程中滴加蒸餾水,使樹葉保持潮濕。下列更能說明問題的方案是(  )
A.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B.甲組滅菌后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C.將樹葉滅菌后再分組,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D.將樹葉滅菌后再分組,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接種上細菌后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答案】C
【解析】土壤中還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儲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題中分兩組進行實驗,甲組和乙組保持樹葉的潮濕,進行研究。
【解答】A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為實驗組,乙組為對照組,變量為有無微生物,但是樹葉沒有控制無菌,對實驗結果有影響;
B甲組滅菌后放在燒烤過后的土壤為實驗組,乙組放在自然條件為對照組,但是沒有控制好其它變量影響;
C樹葉滅菌后分組,甲組土壤燒烤過,控制好無菌變量,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做對照,能證明微生物遺體有分解作用;
D樹葉滅菌后分組,甲組燒烤過的土壤為實驗組,乙組為對照組,不需要改變任何條件,再接種細菌會導致實驗不夠準確。
4.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小明利用校園花壇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個實驗,下列有關實驗的分析正確的是(  )
A.甲圖: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當快要浸沒土壤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剛好浸沒為止。讀出注入水的體積,可以通過計算大致確定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B.乙圖: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
C.丙圖: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燒的無機鹽
D.丁圖:為檢驗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可以取一定質量潮濕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可以觀察到土壤顏色發生變化并發現土壤質量減少
【答案】B
【解析】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
【解答】A、注入的水一部分進入土壤的空隙中,大部分還是留在燒杯中,所以注入水的體積要遠遠大于進入土壤中水的體積,所以用該方法無法計算出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故說法錯誤。
B.在加熱試管中的土壤樣品的過程中,土壤中的水分會以水蒸氣的形式出來,當遇到溫度較低的試管壁時液化成小水珠,所以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故說法正確。
C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能溶于水且不能燃燒的無機鹽,故說法錯誤。
D.因為要測量土壤質量的減少情況,所以需要排除土壤中原有水分減少對實驗的干擾,所以應該取一定質量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故說法錯誤。
5.(2024七上·拱墅期末)發生在喀喇昆侖山和岡底斯山山區的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讓很多國人開始關注遠在新疆、西藏邊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線可以表示該河谷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等高線封閉,數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于等高線的短線);山脊: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等高線從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等高線從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形狀與馬鞍相似。緩坡與陡坡及陡崖:等高線重合處為懸崖。等高線越密集處,地形越陡峭;等高線越稀疏處,坡度越舒緩。
【解答】形成河谷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所以B正確;A是山脊;C是山地;D是峭壁;
故答案為:B.
6.(2024七下·義烏開學考)自然條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個方面,在如圖所示的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從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發生泥石流災害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B
【解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解答】由圖可知,甲處等高線向低處凸出,是山脊;乙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是山谷;丙處等高線重疊,是峭壁;丁處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泥石流容易發生的地方是山谷,即乙;
故答案為:B。
7.(2023七上·東陽期末)某??茖W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戶外活動專業人員的帶領下到學校附近開展野外考察活動,如圖所示為考察區域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B地為峭壁,適合畢巖
B.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C.從E點爬到山頂A比從C點爬到山頂A更容易
D.在地圖上D到F的直線距離為3厘米,兩地的實際距離為3千米
【答案】C
【解析】(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陡,等高線稀疏坡緩。
(2)地圖上表示方向的三種方法:指示標;經緯網;一般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定方向,要根據指向標的箭頭指示方向來確定;在經緯網地圖上,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沒有指向標與經緯網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確定方向。
(3)比例尺是指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的縮小程度。。
【解答】A.讀圖可知,B地等高線重合為陡崖,適合攀巖運動,故A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B.據圖中指向標判斷,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東南,故B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C.從E點爬到山頂A比從C點爬到山頂A更困難,因為E點到A點等高線密集坡陡,故C錯誤,但符合題意;
D.據圖中比例尺可知,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千米,在地圖上D到F的直線距離為3厘米,兩地的實際距離為3千米,故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8.(2024七上·臨平期末)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根據該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E處的地形為鞍部
B.D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
C.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米
D.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BC
【答案】A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指示方向,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方;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可利用比例尺計算實地距離。
【解答】A、圖中E點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A正確;
B、依據指向標判定方向,D點在C點的東北方向,B錯誤;
C、圖示比例尺為1:50000,若在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0米,C錯誤;
D /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AC,D錯誤。
故答案為:A。
9.(2023·杭州)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現象是長期進化形成的。下列有關植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根毛細胞向外突起擴大吸收面積,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
B.根、莖和葉脈中的導管相互連通,有利于有機物的運輸
C.仙人掌的葉呈針狀,有利于減少因蒸騰作用過多失水
D.葉片向光面與背光面相比,前者葉肉細胞中葉綠體多,有利于光合作用
【答案】B
【解析】A.植物通過根毛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B.植物利用莖中的篩管運輸有機物;
C.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方式為蒸騰作用;
D.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葉綠體中進行。
【解答】A. 根毛細胞向外突起擴大吸收面積 ,增大了吸收面積;
B.篩管運輸有機物,故其錯誤;
C.針狀減少了蒸騰作用的葉片面積,減少水分的散失;
D.葉綠體多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多;
10.(2023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是果樹的一段枝條,長有大小相同的兩個果實,現對枝條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環剝。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果實A能繼續長大,原因是運輸無機鹽的篩管未被切斷
B.果實B不能繼續長大,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篩管
C.枝條上1、2、3、4四處中,會出現明顯腫脹的部位是2處
D.枝條上部的葉片會萎蔫,因為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導管被切斷
【答案】B
【解析】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位于木質部中;輸導有機物的是篩管,位于韌皮部中。
水分和無機鹽被根尖吸收后,會進入根部導管。由于根和莖中的導管是相互連通的,最后,它們就能進入到莖中央的導管。實驗證明,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
有機物在葉中形成后,在莖的樹皮(篩管)中由上而下地運輸著。
【解答】A、水和無機鹽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從下到上運輸,故A錯誤;
B、有機物通過韌皮部中的篩管,從上到下運輸,果實B上部樹皮環剝,有機物無法運輸到B,果實不能繼續生長,故B正確;
C、有機物通過韌皮部中的篩管,從上到下運輸,果實B上部樹皮環剝,有機物無法繼續向下運輸,在1處積累形成樹瘤,故C錯誤;
D、水和無機鹽通過木質部中的導管,從下到上運輸,環剝樹皮不影響水和無機鹽的運輸,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11.(2024七上·杭州期末)根據如圖所示的某地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
(2)圖中畫了甲河的四條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條是錯誤的,并說明理由  ?。?。
【答案】(1)東北
(2)b,等高線向低處凸出為山脊,不能發育河流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解答】(1)圖中有指向標,根據指向標判斷,乙村在丙村的東北方向。
(2)圖中畫出了甲河流的四條支流(α、b、c、d)中b是錯的,因為b處為山脊,不可能發育河流。acd三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山谷部位有河流。
12.(2023八下·杭州期末)圖一是綠色植物葉片橫切面結構示意圖,圖二是細胞結構示意圖,圖三是氣孔的關閉和開放兩種狀態示意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一中②所示細胞與圖二中   (填”甲”或”乙”)細胞結構相似;
(2)圖一中⑤的結構名稱是   ,它是植物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
(3)夏天正午陽光過強時,保衛細胞失水,氣孔往往處于圖三中   (填”甲”或”乙”)所示的狀態。
【答案】(1)甲(2)氣孔(3)甲
【解析】①動物細胞具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結構,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葉綠體和液泡等結構。
②半月形的細胞是保衛細胞,兩個保衛細胞之間的小孔是氣孔。氣孔不僅是植物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而且是散失體內水分的“門戶”。
③保衛細胞吸水時,細胞膨脹,氣孔打開蒸騰作用增強,保衛細胞失水時,細胞萎縮,氣孔關閉,蒸騰作用減弱,植物能通過氣孔的開閉來調節蒸騰作用的快慢,使植物體內始終保持著適量的水分。
【解答】(1)圖一是綠色植物葉片橫切面結構示意圖,②所示細胞屬于植物細胞,圖二中甲是植物細胞,故答案為“甲”。
(2)⑤的結構名稱是氣孔。
(3)保衛細胞失水,氣孔會關閉,故答案為“甲”。
13.(2024八下·武義期末)為了探究植物的生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進行了如下的實驗:選取相同的花盆和同樣的植物,按下表給定的條件進行(+號的個數代表澆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時間的長短或施同種肥料的多少).
號碼 選用的土壤 澆水量 光照時間 施肥量
1 壤土 +++ ++++ +++
2 粘土 +++ ++++ +++
3 壤土 +++ ++++ ++
4 粘土 +++ ++ ++
5 壤土   ++++ +++
(1)對比1、2號盆中的植物的生長情況,研究的應是   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為了研究施肥多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應對   盆植物生長情況作比較;
(3)比較2號和4號植物的生長情況,能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為什么?   
【答案】(1)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3號 5號
(3)不能; 因為光照時間與施肥量都不同,無法比較得出結論。
【解析】 植物的生長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本題從土壤種類、澆水量、光照時間長短等方面進行了探究實驗的設計,設計實驗方案時注意控制單一變量。
(1)分析1號2號花盆,光照時間和澆水量相同,唯一的變量是土壤種類不同,所以若要比較研究1、2號盆植物的生長情況,我們可以將課題定名為: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要研究不同施肥量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唯一的變量是施肥量,其它的土壤的種類、光照時間都應該相同,符合條件的是3號和5號。
(3)2號和4號的變量有2個,光照時間與施肥量都不同,結果的影響無法知道到底是由于哪個變量引起的。
14.(2024七上·西湖期末)“山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弊x懂等高線地形圖不僅有利于我們選擇爬山路線,也能幫助我們在面臨危險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1)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2)小柯認為,從圖中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   地比較容易。
(3)若圖中虛線處發生泥石流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則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填序號)。
【答案】(1)山脊
(2)甲
(3)②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山谷地帶,泥石流發生時,應向與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
【解答】(1)依據位置,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名稱是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
(2)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可判定,從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甲地比較容易,原因在于甲線路等高線稀疏、坡緩。
(3)在山區,躲避泥石流的正確路線是沿著與泥石流流動的方向相垂直的山坡上跑。若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②路線。
15.(2024七下·義烏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號執行月背采樣任務,將帶回月壤進行科學研究。
(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   等成分;
(2)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經過的階段如下,按順序可排列為②④⑥   ;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生長
(3)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____。
A.無色無味 B.化學性質不活潑
C.空氣中含量最多 D.沸點較低
【答案】(1)腐殖質/有機物
(2)①③⑤
(3)B
【解析】(1)根據地球土壤的組成的知識解答;
(2)根據月球土壤的形成過程分析;
(3)根據氮氣的化學性質判斷。
【解答】(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腐殖質(有機物)等成分;
(2) 由分析可知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②巖石風化,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⑥低等植物著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③高等植物生長,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則正確順序為②④⑥①③⑤。
(3) 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可以保證月壤不會發生改變,故選B。
16.(2022九下·杭州模擬)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驗證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設計了如下實驗。
【實驗材料和器具】新鮮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若干,燒杯(或礦泉水瓶),紅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鏡等。
【實驗步驟】
①取 ▲ 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再分別按表中的3種處理方法處理。
②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分別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并用3個夾子將各組枝條分別固定(B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木質部部分浸入紅墨水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縱切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縱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中。
【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記錄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帶葉枝條(不作處理) ×××
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 ×××
C.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 ×××
【表達與交流】
(1)請補充①中橫線上的內容   。
(2)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
(3)將處理好的枝條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4)若實驗結論成立,則A組的實驗現象是   且  ??;C組實驗現象是都不變紅。
【答案】(1)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量相同的
(2)控制單一變量
(3)增強蒸騰作用,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4)木質部變紅;越往上顏色越淺
【解析】木質莖的結構組成部分: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支持作用。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疏導有機物的篩管。形成層: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從而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水稻、小麥、竹類等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它們的莖不能加粗生長。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髓:細胞壁比較薄,常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
【解答】(1)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驗證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所以①中應該取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量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
(2)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增加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面積;
(3) 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植物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動力,所以將處理好的枝條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增強蒸騰作用,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4) 若實驗結論成立,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 ,那么實驗的現象應該是木質部變紅,且越往上顏色越淺;
故答案為:(1) 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量相同的 (2) 控制單一變量 (3) 增強蒸騰作用,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4)木質部變紅、越往上顏色越淺
17.(2024七上·衢州期末)元旦期間,某校組織部分學生前往市內研學基地開展研學游活動,右圖為該區域等高線地形圖。
(1)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   處;
(2)小溪B的流向是  ?。?br/>(3)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   。
【答案】(1)F
(2)自東北流向西南
(3)A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解答】(1)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F處,該處等高線重合,是陡崖。
(2)圖中沒有指向標,按照上北向南,左西右東判別方向,因此小溪B的流向是自東北流向西南。
(3)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A,該路線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18.(2024七上·溫州期末)如圖是我市某公園的等高線地形圖,小明班級開展了登山的主題研學活動。同學們計劃分兩批從1、2兩條路線登山。
(1)小明觀察發現,有部分等高線的海拔未標出。據圖推測C處的海拔為   米。
(2)若要選出一個地勢平坦開闊的地方,作為1、2兩條路線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A還是B,結合等高線特點說明理由:   。
(3)研學后,小明利用紅薯、刀片、記號筆、竹簽等材料繪制等高線地形圖。他將半個紅薯模擬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簽串好在白紙上依次描出每片紅薯的邊緣線,繪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兩種切法合理的是   。(選填"乙"或"丙")
【答案】(1)50
(2)乙,等高線稀疏,所以此處地勢開闊。
(3)丙
【解析】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地形平坦地區,等高線越稀疏,地形越平坦。根據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繪制地圖等知識點進行分析。
【解答】(1)讀圖可知,等高距為10m,C處是40m相鄰的等高線,所以C處為50m。
(2)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地形平坦地區,B比A等高線稀疏,更平坦。
(3)由甲圖可知,右側等高線稀疏,所以右側要緩一些,對應的是丙。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課后鞏固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四章 專題復習
專題一、等高線地形圖的讀圖要點及綜合應用
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
山頂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常用“△”表示
鞍部 兩個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兩條等高線的凸出部位相對應)
峭壁(陡崖) 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常用“”表示
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
山谷 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
綜合應用
要求 內容 做法
選“點” 大壩 一般建在河谷最窄處,工程量小
氣象站 應建在坡度適中,地勢開闊的地方
療養院 應建在坡度較緩,氣候適宜,空氣清新的地方
選“線” 公路、鐵路線 充分考慮路線的長短、坡度(緩和),少建橋,少挖隧道,以降低施工難度和建設成本
引水路線 遵循水從地勢高處向地勢低處流的規律
選“面” 工業區 宜建在地勢較為平坦開闊且交通便利的地區
水庫 一般建在河流的上游
化工廠 一般建在河流的下游,并且遠離居民區
居民區 依山傍水,地勢平坦開闊且向陽,交通便利,遠離污染源等
典例1:圖中虛線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單位:m)。下列選項地形部位名稱排序與圖序相符的是( ?。?br/>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頂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頂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
變式1:(2024七下·義烏開學考)讀某地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a處海拔高于b處 B.a、b兩處相對高度為400米
C.河流處的地形是山脊 D.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
變式2:(2024七上·仙居期末)學校組織學生去某山地研學。小科興致勃勃地找到了該山地的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根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地大約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
A.東 B.南 C.西 D.北
(2)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路線,他想選擇坡度較緩路線,應選擇   哪條路。
變式3:(2024七上·衢江期末)科學課上同學們開展了“制作爛柯山等高線地形圖”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山體模型制作、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和評價交流等環節。
【觀察】制作山體模型前,先利用衛星云圖觀察爛柯山山體輪廓并確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為164米。
(1)【制作】某同學按圖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體模型,并在山體上畫出了所有等高線。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   。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具體的操作是   。
(3)依據同學描繪的等高線地形圖(圖乙),若要登上頂峰,你會選擇從A、B哪一側登山,請說明理由?!?  
(4)【評價】評價量規既是作品制作過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級評定的依據。下表為某小組制定的量規,請將表中“_?_”處內容補充完整。
等高線地形圖評價量規
評價指標 作品等級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材料與匹配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匹配度高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不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材料不環保,山體模型輪廓無法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作圖與標注 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 曲線封閉,    曲線未封閉,缺少海拔標示和比例尺
(5)【改進】根據量規中“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有同學認為用土豆制作的山體模型很難修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只能評為“合格”。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請將表中“?”處內容補充完整。
所選材料 選擇理由
       
專題二、土壤
土壤的形成 巖石 風化作用→ 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 生物和氣候長期作用→ 土壤
土壤的構成 土壤生物 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土壤非生物 空氣、水、礦物質、有機物等
土壤的類型 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疏松,不易黏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粒多;質地黏重,濕時黏,干時硬;保水、保肥性能強,通氣、透水性能差
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不太疏松,也不太黏;通 氣,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種
土壤資源的威脅 土壤污染 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廢水、固體廢物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化學污染,破壞土壤結構;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等產生生物污染
過度開發 耕地被蠶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漬化,造成土壤資源流失
典例1:在土壤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的是( ?。?br/>A.最低等生物出現 B.地衣、苔蘚植物出現 C.森林和草地出現 D.低等動物出現
變式1:(2024八下·柯橋期末)“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出自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中詩句,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高貴品質。而紹興鏡湖十里荷塘的荷花也將在2024年的夏天盡情綻放。請問以下哪種土壤適合荷花的生長( ?。?br/>A.砂土類土壤 B.黏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D.各種土壤都適宜
變式2:(2024八下·武義期末)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
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
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
變式3:(2023八下·婺城期末)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經過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許多優良性狀的“超級雜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鹽堿地上種植的“海水稻”,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請回答:
(1)“超級雜交水稻”最適宜的是中性、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壤環境,要求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所以應選擇   (填”砂土類”、“黏土類”或“壤土類”)土壤種植。
(2)在海邊的鹽堿地上,一般作物因為缺少水分難以生存,而“海水稻”能在鹽堿地生長,可能是其細胞液的濃度比常見植物細胞液的濃度要   。
專題三、根、莖的結構與功能
根的結構與功能
結構 特點 功能或作用
根尖 根冠 細胞壁薄,外層細胞排列比較疏松,內部細胞小、排列緊密 主要起保護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斷地生長
分生區 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細胞質濃,細胞排列緊密 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使細胞數目不斷增加。分生區產生細胞大部分成為伸長區細胞,進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結構
伸長區 細胞逐漸停止分裂能較快生長 使根不斷伸長
根毛區 向外突起形成不同長度的根毛,根毛細胞壁極薄液泡較大 大量根毛擴大根的吸收面積,保證了植物能吸收足夠的營養。根毛區是根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重要部位
莖的結構與功能
結構 特點 功能或作用
莖 樹皮 位于莖的外層,靠近內側的是韌皮部,韌皮部內含有篩管 具有保護作用;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
形成層 只有2~3層細胞組成,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 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
木質部 位于莖中央,質地較硬含有導管 對莖的直立起決定作用;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髓 細胞體積較大,細胞壁比較薄 貯藏營養物質
典例1:某同學做了如圖所示實驗,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十幾小時后,植物的莖橫切面上變紅色的部位是   。
(2)植物體承擔運輸功能的是根、莖、葉中的導管和篩管。其中導管位于   ,負責運輸   。
(3)縱切枝條,發現越往上紅色越淺,這是因為(  )
A.上面水太多,把紅色沖淡了
B.上面的紅墨水隨水分蒸發
C.水分、無機鹽是從下往上運輸的,越往上越少
D.這是枝條自身的一個特點,不是水分引起的
變式1:(2023八下·路橋期末)市售“藍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用染料澆灌,花像吸水一樣將著色劑吸入開出藍花。莖運輸著色劑的部位是( ?。?br/>A.木質部 B.髓 C.形成層 D.韌皮部
變式2:(2023八下·路橋期末)市售“藍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用染料澆灌,花像吸水一樣將著色劑吸入開出藍花。莖運輸著色劑的部位是( ?。?br/>A.木質部 B.髓 C.形成層 D.韌皮部
變式3:(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圖甲是植物根尖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圖甲中標號②所示部位叫   ,顯示細胞伸長最快的部位是標號   所示的部分。
(2)圖乙是“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圖解,其中A所示的是  ?。ㄌ罱Y構名稱),B 的主要功能是   ,
(3)圖乙中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  ?。ㄟx填序號)。
A.葉中篩管→莖中篩管→根中篩管 B.根中篩管→莖中篩管→葉中篩管
C.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 D.葉中等管→莖中導管→根中導管
1.(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將過濾得到的土壤浸出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
A.無機鹽 B.水分 C.腐殖質 D.有機質
2.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  )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
3.為證明土壤微生物對植物遺體有分解作用,某小組的同學提出了下列四種方案,四種方案的共同點是將同一種樹的落葉分成甲.乙兩組,實驗過程中滴加蒸餾水,使樹葉保持潮濕。下列更能說明問題的方案是(  )
A.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B.甲組滅菌后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C.將樹葉滅菌后再分組,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D.將樹葉滅菌后再分組,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接種上細菌后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4.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小明利用校園花壇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個實驗,下列有關實驗的分析正確的是(  )
A.甲圖: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當快要浸沒土壤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剛好浸沒為止。讀出注入水的體積,可以通過計算大致確定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B.乙圖: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
C.丙圖: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燒的無機鹽
D.丁圖:為檢驗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可以取一定質量潮濕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可以觀察到土壤顏色發生變化并發現土壤質量減少
5.(2024七上·拱墅期末)發生在喀喇昆侖山和岡底斯山山區的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讓很多國人開始關注遠在新疆、西藏邊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線可以表示該河谷的是( ?。?br/>A. B.
C. D.
6.(2024七下·義烏開學考)自然條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個方面,在如圖所示的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從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發生泥石流災害的是( ?。?br/>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2023七上·東陽期末)某??茖W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戶外活動專業人員的帶領下到學校附近開展野外考察活動,如圖所示為考察區域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B地為峭壁,適合畢巖
B.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C.從E點爬到山頂A比從C點爬到山頂A更容易
D.在地圖上D到F的直線距離為3厘米,兩地的實際距離為3千米
8.(2024七上·臨平期末)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根據該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r/>A.E處的地形為鞍部
B.D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
C.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米
D.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BC
9.(2023·杭州)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現象是長期進化形成的。下列有關植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根毛細胞向外突起擴大吸收面積,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
B.根、莖和葉脈中的導管相互連通,有利于有機物的運輸
C.仙人掌的葉呈針狀,有利于減少因蒸騰作用過多失水
D.葉片向光面與背光面相比,前者葉肉細胞中葉綠體多,有利于光合作用
10.(2023八下·新昌期末)如圖是果樹的一段枝條,長有大小相同的兩個果實,現對枝條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環剝。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果實A能繼續長大,原因是運輸無機鹽的篩管未被切斷
B.果實B不能繼續長大,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篩管
C.枝條上1、2、3、4四處中,會出現明顯腫脹的部位是2處
D.枝條上部的葉片會萎蔫,因為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導管被切斷
11.(2024七上·杭州期末)根據如圖所示的某地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
(2)圖中畫了甲河的四條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條是錯誤的,并說明理由  ?。?。
12.(2023八下·杭州期末)圖一是綠色植物葉片橫切面結構示意圖,圖二是細胞結構示意圖,圖三是氣孔的關閉和開放兩種狀態示意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一中②所示細胞與圖二中   (填”甲”或”乙”)細胞結構相似;
(2)圖一中⑤的結構名稱是   ,它是植物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
(3)夏天正午陽光過強時,保衛細胞失水,氣孔往往處于圖三中   (填”甲”或”乙”)所示的狀態。
13.(2024八下·武義期末)為了探究植物的生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進行了如下的實驗:選取相同的花盆和同樣的植物,按下表給定的條件進行(+號的個數代表澆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時間的長短或施同種肥料的多少).
號碼 選用的土壤 澆水量 光照時間 施肥量
1 壤土 +++ ++++ +++
2 粘土 +++ ++++ +++
3 壤土 +++ ++++ ++
4 粘土 +++ ++ ++
5 壤土   ++++ +++
(1)對比1、2號盆中的植物的生長情況,研究的應是   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為了研究施肥多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應對   盆植物生長情況作比較;
(3)比較2號和4號植物的生長情況,能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為什么?   
14.(2024七上·西湖期末)“山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弊x懂等高線地形圖不僅有利于我們選擇爬山路線,也能幫助我們在面臨危險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1)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2)小柯認為,從圖中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   地比較容易。
(3)若圖中虛線處發生泥石流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則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填序號)。
15.(2024七下·義烏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號執行月背采樣任務,將帶回月壤進行科學研究。
(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   等成分;
(2)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經過的階段如下,按順序可排列為②④⑥  ??;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生長
(3)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____。
A.無色無味 B.化學性質不活潑
C.空氣中含量最多 D.沸點較低
16.(2022九下·杭州模擬)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驗證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運輸,設計了如下實驗。
【實驗材料和器具】新鮮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若干,燒杯(或礦泉水瓶),紅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鏡等。
【實驗步驟】
①取 ▲ 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再分別按表中的3種處理方法處理。
②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分別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并用3個夾子將各組枝條分別固定(B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木質部部分浸入紅墨水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縱切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縱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中。
【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記錄被染色的部位)
A.自然帶葉枝條(不作處理) ×××
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 ×××
C.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 ×××
【表達與交流】
(1)請補充①中橫線上的內容   。
(2)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的目的是   。
(3)將處理好的枝條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4)若實驗結論成立,則A組的實驗現象是   且  ?。籆組實驗現象是都不變紅。
17.(2024七上·衢州期末)元旦期間,某校組織部分學生前往市內研學基地開展研學游活動,右圖為該區域等高線地形圖。
(1)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   處;
(2)小溪B的流向是   ;
(3)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   。
18.(2024七上·溫州期末)如圖是我市某公園的等高線地形圖,小明班級開展了登山的主題研學活動。同學們計劃分兩批從1、2兩條路線登山。
(1)小明觀察發現,有部分等高線的海拔未標出。據圖推測C處的海拔為   米。
(2)若要選出一個地勢平坦開闊的地方,作為1、2兩條路線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A還是B,結合等高線特點說明理由:   。
(3)研學后,小明利用紅薯、刀片、記號筆、竹簽等材料繪制等高線地形圖。他將半個紅薯模擬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簽串好在白紙上依次描出每片紅薯的邊緣線,繪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兩種切法合理的是   。(選填"乙"或"丙")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課后鞏固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容城县| 马山县| 灵山县| 乌拉特中旗| 深泽县| 宁河县| 弥渡县| 镇坪县| 四子王旗| 湘潭县| 蒙阴县| 兰考县| 南江县| 广丰县| 新巴尔虎左旗| 平远县| 武夷山市| 朝阳市| 彩票| 白城市| 绵阳市| 多伦县| 麻江县| 满城县| 灌南县| 大新县| 年辖:市辖区| 广南县| 昌江| 凉城县| 泰来县| 彰化县| 贵定县| 洛隆县| 衡阳县| 祁连县| 双城市| 澄迈县| 格尔木市| 政和县| 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