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3.2.1物態(tài)變化(第1課時)教學設計——物質的三態(tài)、熱和熱量【核心概念】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學習內容與要求】1.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用物質粒子模型簡要解釋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了解建立模型的思想方法。2.能的形式、轉移與轉化:知道可用熱量來量度熱傳遞過程中的內能變化。【教學目標】1.能從體積和形狀的角度了解物質的三態(tài);知道固體可以分為晶體和非晶體;知道物質三態(tài)微觀區(qū)別;2.了解熱量的概念及單位;知道影響一定質量的某種物質的熱量變化的因素;3.會區(qū)分溫度、熱量和熱(內)能這三個概念;4.能用物質粒子模型簡要解釋物質的三態(tài)。5.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實例的分析,了解溫度及熱量的關系;【教學思路】以生活中常見物質如水為例,說明物質存在三態(tài)。然后從宏觀(體積和形狀)角度分析不同狀態(tài)時各有的特征。接著學生通過活動建立三態(tài)物質粒子模型,從微觀粒子角度去理解物質三態(tài),并能根據固體粒子的排列方式是否規(guī)則去區(qū)分晶體和非晶體。以冷水與熱水相互接觸為例,從生活經驗可知冷熱水的溫度變化,并通過探索實踐活動分析水溫變化的原因,引入熱能、熱量的概念,了解熱量的單位。進而理解影響一定質量的物質熱量變化的因素。在探索實踐活動中,練習酒精燈的使用,并掌握使用酒精燈的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項。【教學過程】引言:自然界中物質可呈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三種狀態(tài),在什么條件下物質的狀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變化時有什么特點?(引入主題:物質的特性——物態(tài)變化)一、復習舊知,激發(fā)疑問,引入學習任務【復習】教師在講臺上展示一塊冰1.舉例說明物質存在三態(tài)如水、食用油等。2.以水為例說明三態(tài)變化與溫度變化等因素有關。【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這一性質是否有相同的規(guī)律呢?我們需要學習物質三態(tài)具有的特征。二、新知展開,圍繞任務,引導問題解決(一)物質的三態(tài)以冰以及教室中的物體如玻璃、空氣、礦泉水為例進行分析。【活動1】觀察室內固體物質如粉筆、桌椅。結論: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不隨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微觀解釋:粒子排列非常緊密,每個粒子都處在某一固定位置上(如圖),但并不靜止而是不停地小范圍振動。拓展深化:盡管固體的粒子排列非常緊密,有些固體中的粒子以整齊、有規(guī)則的方式排列著,這類固體稱為晶體,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有些固體中的粒子沒有規(guī)則地排列著,這類固體稱為非晶體,沒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閱讀教材:P106圖3.2-2、3,了解常見的晶體和非晶體。【活動2】將水倒入不同形狀的容器中結論:液體具有流動性,有一定的體積,但沒有一定的形狀。。微觀解釋:構成液體的粒子緊密地排列著,可以自由移動(如圖)。【活動3】將等質量的有色氣體分別充入兩個不同體積的容器中結論:氣體具有彌散性,沒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且易改變。微觀解釋:構成氣體的每一個粒子都會向各個方向運動,氣體中的粒子可以到達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滿提供給它們的所有空間(如圖)。【歸納總結】試列表比較物質的三態(tài)特征。【拓展應用】嘗試畫出冰、水、水蒸氣的粒子模型。【過渡】水的三種狀態(tài)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溫度的變化。溫度改變的原因是什么呢?(二)熱與熱量【探索活動】1.在小燒杯里裝約1/3杯的熱水,在大燒杯里裝1/2杯的冷水,分別用溫度計測出熱水和冷水的溫度。2.如圖所示,將小燒杯放到大燒杯內,使小燒杯浮在水中,每過1min,分別測出兩個燒杯中的水溫,把測量結果記錄在表中。時間/min 1 2 3 4 5小燒杯里的水溫/℃大燒杯里的水溫/℃3.分析引起兩個燒杯中水溫變化的原因。【實驗現(xiàn)象】熱水的溫度逐漸下降,冷水的溫度逐漸上升,最后兩者的溫度相等。【實驗分析】將小燒杯放到大燒杯內的水中時,通過接觸使溫度高的熱水放出能量而降低溫度,溫度低的冷水吸收能量而升高溫度。最后兩者的溫度相等,此時稱熱水與冷水達成熱平衡。【歸納結論】科學上將這種能量叫做熱能,又稱內能。內能的傳遞方向由高溫處傳向低溫處。高溫物體放出熱能,低溫物體吸收熱能。【新概念】熱量:科學上,物體吸收或放出熱能的多少叫作熱量,用符號Q表示。熱量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它是為紀念英國科學家焦耳(J.P.Joule)而命名的。更大的單位是千焦(KJ).【思考與討論】某種物質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以水為例)【歸納結論】1.物體的質量;2.溫度的變化量。即:物體升高一定的溫度,質量越大,吸收的熱量越多。物體降低一定的溫度,質量越大,放出的熱量越多。【概念辨析】區(qū)分溫度、熱(內)能、熱量三個概念。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通常反映物體內部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激烈程度。熱量是指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內能的多少。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內能轉移的多少,它反映了熱傳遞過程中,內能轉移的數(shù)量,是內能轉移多少的量度,是一個過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來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內能是物體的一個能量狀態(tài),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能量,是一個狀態(tài)量。(三)酒精燈的使用閱讀P108-109相關內容,練習酒精燈使用規(guī)范。1.正確方式點燃與熄滅酒精燈。酒精燈要用火柴點燃,用燈帽蓋滅。2.認識酒精燈火焰的外焰、內焰和焰心。3.在酒精燈各層火焰中,溫度最高的是外焰。用酒精燈加熱物體時,用外焰加熱,物體在外焰處溫度升高最快。4.用酒精燈加熱試管中的少量液體。點燃酒精燈,將試管夾夾在距試管口約 1/3處,并將試管口朝上,傾斜大約45°放置于外焰加熱。5.加熱時,應先使試管底部均勻受熱,然后集中加熱;試管口不要對著自己或他人。三、總結歸納,理清概念,落實課堂任務(一)基礎知識:1.說說物質三態(tài)具有哪些特征,請從物質的體積、形狀及粒子角度進行描述。2.固體可以分為哪兩類?分類標準是什么?試舉例說明。3.什么是熱能 什么是熱量?試比較溫度、熱能和熱量三個概念。4.說說如何規(guī)范使用酒精燈及注意事項。(二)隨堂任務:例1.如圖所示的示意圖形象地反映了物質的氣、液、固三態(tài)分子排列的特點。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甲是液態(tài) B.乙是氣態(tài) C.丙是液態(tài) D.甲是固態(tài)【答案】A【解析】甲圖中分子間的距離略大,約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態(tài)分子的特點相似;乙圖中分子間的距離很小,約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態(tài)分子的特點相似;丙圖中分子間的距離很大,約束力幾乎沒有,分子的位置極度散亂,和氣態(tài)分子特點相似。例2.關于熱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熱量是溫度的改變量 B.熱量是物體具有的能量多少C.熱水比冷水含的熱量多 D.熱量是熱傳遞中能量的轉移量【答案】D【解析】熱量是一過程量,是熱傳遞中能量的轉移量,不是溫度的該變量,描述它的術語是“吸收”和“放出”,不能說“含有”“具有”,故D正確,例3.關于溫度、熱量、內能,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0℃的冰沒有內能B.冰熔化時雖然溫度保持不變,但它的內能增加C.物體的溫度越高,所含的熱量越多D.只要物體的溫度不變,物體的內能就一定不變【答案】B【解析】(1)任何物體在任何溫度下都具有內能。(2)晶體熔化過程中,吸收熱量,溫度不變,但內能增加;(3)熱量是一個過程量,只有熱傳遞過程中才能談熱量,物體在一種狀態(tài)下不能談熱量。例4.酒精燈是實驗室中常用的加熱儀器。某科技小組 同學對酒精燈各層火焰溫度的高低進行了如下探究:①點燃酒精燈,仔細觀察酒精燈火焰的分層情況;②取出一根小木棒,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燈火焰中,片刻后取出;③觀察小木棒的變化(如圖乙所示);④熄滅酒精燈,整理器材。(1)圖甲所示是兩位同學點燃與熄滅酒精燈的操作,其中錯誤的是_________;(2)第③步觀察到小木棒外焰灼燒部分顏色最深,實驗結論是___________的溫度最高。【答案】B 外焰【解析】(1)點燃酒精燈時應用火柴點燃,不能用燃著的酒精燈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燈,或造成酒精失火,熄滅酒精燈時,利用隔絕氧氣的原理用燈帽蓋滅,所以兩位同學點燃與熄滅酒精燈的操作,其中錯誤的是B,故填B。(2)小木棒外焰灼燒部分顏色最深,該部分接觸酒精燈火焰的外焰部分,說明酒精燈火焰的外焰的溫度最高,故填外焰。【板書設計】【課后任務】1.完成作業(yè)本上相應內容。2.查閱關于焦耳的科學史料。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第2節(jié) 物態(tài)變化(第1課時)同步作業(yè)(教師版)——物質的三態(tài)、熱和熱量1.科學實驗要操作規(guī)范、保障安全。下列有關酒精燈的使用正確的是( )A. B. C. D.【答案】A2.下列物質具有一定體積但沒有一定形狀的是( )A.玻璃 B.空氣 C.水 D.手機【答案】C3.甲、乙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后達到熱平衡,此時具有相同的( )A.密度 B.溫度 C.體積 D.熱量【答案】B4.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主要是由于( )A.變成了新的分子 B.分子的大小發(fā)生了變化C.分子的質量發(fā)生了變化 D.分子間的空隙大小發(fā)生了變化【答案】D5.水受熱變成水蒸氣的過程中,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水分子運動加快 B.水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大C.水分子數(shù)目增多了 D.水分子沒有變成其它分子【答案】C6.如圖所示,液體注進不同的玻璃杯中,具有不同的形狀,說明液體具有( )A.固定的形狀 B.固定的體積C.不定的形狀 D.不定的體積【答案】C7.關于熱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熱量是溫度的改變量 B.熱量是物體具有的能量多少C.熱水比冷水含的熱量多 D.熱量是熱傳遞中能量的轉移量【答案】D8.下列固體物質中屬于晶體的是( )A.玻璃 B.石蠟 C.松香 D.食鹽【答案】D【解析】玻璃、石蠟和松香在熔化時沒有固定的熔點,屬于非晶體;食鹽有固定的熔點,屬于晶體。9.液氧轉化為氧氣的過程中,發(fā)生的變化是( )A.混合物變?yōu)榧儍粑?B.分子間的空隙增大C.分子種類發(fā)生變化 D.分子總數(shù)增加【答案】B【解析】液氧是由氧分子構成,屬于純凈物;液氧汽化成氧氣,氧分子間的空隙增大,分子種類沒有發(fā)生變化,分子個數(shù)也沒有發(fā)生變化。10.下列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的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吸收熱量,溫度一定升高 B.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熱量多C.熱傳遞過程中,熱量由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 D.物體的內能增加,一定是從外界吸收了熱量【答案】C11.如圖所示,用一個卡通小人代表一個分子,建立甲、乙、丙三種物質的微觀模型。(1)圖乙模型代表液體,則圖甲模型代表 體,圖丙模型代表 體(選填“氣”“液”或“固”)。(2)物質密度與其內部粒子排列緊密程度 (選填“有關”或“無關”),理由是 。(3)用卡通小人的微觀模型,解釋“氣體沒有固定的體積”: 。【答案】(1)固;氣;(2)有關;內部粒子排列越緊密,物質的密度越大;(3)氣體分子間距離很大能自由地在所處空間到處運動,充滿所能到達的全部空間。【解析】(1)由示意圖可知:甲物質分子間隙較小,排列緊密,為固體,乙物質分子間隙較大,為液體,丙物質分子間隙最大,為氣體;(2)已知甲、乙、丙三種物質的密度關系是ρ甲>ρ乙>ρ丙,說明物質的密度與其內部粒子排列緊密程度有關,并且內部粒子排列緊密程度越大,間隙越小,物質密度越大;(3)氣體沒有固定的體積。原因:氣體分子間距離很大能自由地在所處空間到處運動,充滿所能到達的全部空間。12.酒精燈是實驗室中常用的加熱儀器,某組同學對酒精燈火焰溫度進行如下探究。(I)定性研究:甲同學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燈火焰中,1~2s后取出。觀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顯碳化。(1)由上述現(xiàn)象得出結論:火焰的 溫度最高。(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學在老師指導下,分別利用高溫傳感器測得酒精燈各層火焰平均溫度, 記錄如下。火焰層 平均溫度/℃乙 丙焰心 432 598內焰 666 783外焰 520 667(2)乙和丙同學記錄結果的方法是 。(3)由上表得出結論: (填“焰心”、“內焰”或“外焰”)溫度最高。結合定量研究結論,下列圖示中加熱方法(試管夾未畫出)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號)。(Ⅲ)交流反思: 不僅酒精燈的各層火焰溫度不同, 而且相同火焰層溫度也有差異。(4)造成乙、丙兩同學所測相同火焰層溫度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寫出一點即可) 。【答案】外焰 表格記錄法 內焰 a 酒精濃度/露出酒精燈的燈芯長度/燈芯的粗細或空氣的流動等(合理即可)【解析】(1)在實驗中,位于外焰的部分明顯碳化,這說明酒精燈的外焰溫度最高;(2)乙和丙同學記錄結果的方法是表格記錄法;(3)根據表格數(shù)據可知:使用酒精燈加熱時,實際上內焰溫度最高。為防止因試管受熱不均勻而引起的試管炸裂,加熱時試管應傾斜45°角,符合的只有a;(4)屬于實驗誤差分析,可以從從酒精自身原因;酒精燈的構造,燈芯的長短等角度找原因。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第2節(jié) 物態(tài)變化(第1課時)同步作業(yè)(學生版)——物質的三態(tài)、熱和熱量1.科學實驗要操作規(guī)范、保障安全。下列有關酒精燈的使用正確的是( )A. B. C. D.2.下列物質具有一定體積但沒有一定形狀的是( )A.玻璃 B.空氣 C.水 D.手機3.甲、乙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后達到熱平衡,此時具有相同的( )A.密度 B.溫度 C.體積 D.熱量4.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主要是由于( )A.變成了新的分子 B.分子的大小發(fā)生了變化C.分子的質量發(fā)生了變化 D.分子間的空隙大小發(fā)生了變化5.水受熱變成水蒸氣的過程中,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水分子運動加快 B.水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大C.水分子數(shù)目增多了 D.水分子沒有變成其它分子6.如圖所示,液體注進不同的玻璃杯中,具有不同的形狀,說明液體具有( )A.固定的形狀 B.固定的體積C.不定的形狀 D.不定的體積7.關于熱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熱量是溫度的改變量 B.熱量是物體具有的能量多少C.熱水比冷水含的熱量多 D.熱量是熱傳遞中能量的轉移量8.下列固體物質中屬于晶體的是( )A.玻璃 B.石蠟 C.松香 D.食鹽9.液氧轉化為氧氣的過程中,發(fā)生的變化是( )A.混合物變?yōu)榧儍粑?B.分子間的空隙增大C.分子種類發(fā)生變化 D.分子總數(shù)增加10.下列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的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吸收熱量,溫度一定升高 B.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熱量多C.熱傳遞過程中,熱量由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 D.物體的內能增加,一定是從外界吸收了熱量11.如圖所示,用一個卡通小人代表一個分子,建立甲、乙、丙三種物質的微觀模型。(1)圖乙模型代表液體,則圖甲模型代表 體,圖丙模型代表 體(選填“氣”“液”或“固”)。(2)物質密度與其內部粒子排列緊密程度 (選填“有關”或“無關”),理由是 。(3)用卡通小人的微觀模型,解釋“氣體沒有固定的體積”: 。12.酒精燈是實驗室中常用的加熱儀器,某組同學對酒精燈火焰溫度進行如下探究。(I)定性研究:甲同學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燈火焰中,1~2s后取出。觀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顯碳化。(1)由上述現(xiàn)象得出結論:火焰的 溫度最高。(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學在老師指導下,分別利用高溫傳感器測得酒精燈各層火焰平均溫度, 記錄如下。火焰層 平均溫度/℃乙 丙焰心 432 598內焰 666 783外焰 520 667(2)乙和丙同學記錄結果的方法是 。(3)由上表得出結論: (填“焰心”、“內焰”或“外焰”)溫度最高。結合定量研究結論,下列圖示中加熱方法(試管夾未畫出)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號)。(Ⅲ)交流反思: 不僅酒精燈的各層火焰溫度不同, 而且相同火焰層溫度也有差異。(4)造成乙、丙兩同學所測相同火焰層溫度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寫出一點即可)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3張PPT)第2節(jié) 物態(tài)變化(第1課時)——物質的三態(tài)、熱和熱量 / 讓教學更有效引言:自然界中物質可呈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三種狀態(tài),在什么條件下物質的狀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變化時有什么特點?(引入主題:物質的特性——物態(tài)變化)【復習】【復習】教師在講臺上展示一塊冰1.舉例說明物質存在三態(tài)如水、食用油等。2.以水為例說明三態(tài)變化與溫度變化等因素有關。一、復習舊知,提出問題,引入學習任務【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這一性質是否有相同的規(guī)律呢?我們需要學習物質三態(tài)具有的特征。(一)物質的三態(tài)二、新知展開,圍繞任務,引導問題解決拓展深化:盡管固體的粒子排列非常緊密,有些固體中的粒子以整齊、有規(guī)則的方式排列著,這類固體稱為晶體,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有些固體中的粒子沒有規(guī)則地排列著,這類固體稱為非晶體,沒有規(guī)則的幾何外形。【活動1】觀察室內固體物質如粉筆、桌椅。結論: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不隨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微觀解釋:粒子排列非常緊密,每個粒子都處在某一固定位置上(如圖),但并不靜止而是不停地小范圍振動。以冰以及教室中的物體如玻璃、空氣、礦泉水為例進行分析。閱讀教材:P106圖3.2---2、3,了解常見的晶體和非晶體。【活動2】將100毫升的水倒入不同形狀的容器中。現(xiàn)象:水的形狀與容器形狀相同。結論:液體具有流動性,有一定的體積,但沒有一定的形狀。微觀解釋:構成液體的粒子緊密地排列著,可以自由移動(如圖)。【活動3】將等質量的有色氣體分別充入兩個不同體積的容器中現(xiàn)象:有色氣體充滿整個容器。結論:氣體具有彌散性,沒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且易改變。微觀解釋:構成氣體的每一個粒子都會向各個方向運動,氣體中的粒子可以到達容器中的任何位置,能充滿提供給它們的所有空間(如圖)。【歸納總結】試列表比較物質的三態(tài)特征。【拓展應用】嘗試畫出冰、水、水蒸氣的粒子模型。固態(tài) 液態(tài) 氣態(tài)體積形狀粒子運動狀況【過渡】水的三種狀態(tài)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溫度的變化。溫度改變的原因是什么呢?(二)熱與熱量【探索活動】1. 在小燒杯里裝約1/3杯的熱水,在大燒杯里裝1/2杯的冷水,分別用溫度計測出熱水和冷水的溫度。2. 如圖所示,將小燒杯放到大燒杯內,使小燒杯浮在水中,每過1min,分別測出兩個燒杯中的水溫,把測量結果記錄在表中。3.分析引起兩個燒杯中水溫變化的原因。【實驗現(xiàn)象】熱水的溫度逐漸下降,冷水的溫度逐漸上升,最后兩者的溫度相等。 【實驗分析】將小燒杯放到大燒杯內的水中時,通過接觸使溫度高的熱水放出能量而降低溫度,溫度低的冷水吸收能量而升高溫度。最后兩者的溫度相等,此時稱熱水與冷水達成熱平衡。 熱量:科學上,物體吸收或放出熱能的多少叫作熱量,用符號Q表示。熱量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它是為紀念英國科學家焦耳(J.P.Joule)而命名的。更大的單位是千焦(KJ).【概念引入】科學上將這種能量叫做熱能,又稱內能。內能的傳遞方向由高溫處傳向低溫處。高溫物體放出熱能,低溫物體吸收熱能。【思考與討論1】某種物質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以水為例)1.物體的質量;2.溫度的變化量。物體升高一定的溫度,質量越大,吸收的熱量越多。物體降低一定的溫度,質量越大,放出的熱量越多。【思考與討論2】概念辨析:區(qū)分溫度、熱(內)能、熱量三個概念。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通常反映物體內部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的激烈程度。熱量是指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內能的多少。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內能轉移的多少,它反映了熱傳遞過程中,內能轉移的數(shù)量,是內能轉移多少的量度,是一個過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來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內能是物體的一個能量狀態(tài),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能量,是一個狀態(tài)量。(三)酒精燈的使用1.正確方式點燃與熄滅酒精燈。酒精燈要用火柴點燃,用燈帽蓋滅。2.認識酒精燈火焰的外焰、內焰和焰心。3.在酒精燈各層火焰中,溫度最高的是外焰。用酒精燈加熱物體時,用外焰加熱,物體在外焰處溫度升高最快。閱讀P108-109相關內容,練習酒精燈使用規(guī)范。4.用酒精燈加熱試管中的少量液體。點燃酒精燈,將試管夾夾在距試管口約 1/3處,并將試管口朝上,傾斜大約45°放置于外焰加熱。5.加熱時,應先使試管底部均勻受熱,然后集中加熱;試管口不要對著自己或他人。三、總結歸納,理清概念,落實課堂任務(一)基礎知識:1.說說物質三態(tài)具有哪些特征,請從物質的體積、形狀及粒子角度進行描述。2.固體可以分為哪兩類?分類標準是什么?試舉例說明。3.什么是熱能 什么是熱量?試比較溫度、熱能和熱量三個概念。4.說說如何規(guī)范使用酒精燈及注意事項。(二)隨堂任務:例1 如圖所示的示意圖形象地反映了物質的氣、液、固三態(tài)分子排列的特點。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甲是液態(tài) B.乙是氣態(tài) C.丙是液態(tài) D.甲是固態(tài)【答案】A【解析】甲圖中分子間的距離略大,約束力很小,分子的位置不固定,和液態(tài)分子的特點相似;乙圖中分子間的距離很小,約束力很大,分子的位置固定,和固態(tài)分子的特點相似;丙圖中分子間的距離很大,約束力幾乎沒有,分子的位置極度散亂,和氣態(tài)分子特點相似。例2.關于熱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熱量是溫度的改變量 B.熱量是物體具有的能量多少C.熱水比冷水含的熱量多 D.熱量是熱傳遞中能量的轉移量【答案】D【解析】熱量是一過程量,是熱傳遞中能量的轉移量,不是溫度的該變量,描述它的術語是“吸收”和“放出”,不能說“含有”“具有”,故D正確,例3. 關于溫度、熱量、內能,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0℃的冰沒有內能B.冰熔化時雖然溫度保持不變,但它的內能增加C.物體的溫度越高,所含的熱量越多D.只要物體的溫度不變,物體的內能就一定不變【答案】B【解析】(1)任何物體在任何溫度下都具有內能。(2)晶體熔化過程中,吸收熱量,溫度不變,但內能增加;(3)熱量是一個過程量,只有熱傳遞過程中才能談熱量,物體在一種狀態(tài)下不能談熱量。例4. 酒精燈是實驗室中常用的加熱儀器。某科技小組 同學對酒精燈各層火焰溫度的高低進行了如下探究:①點燃酒精燈,仔細觀察酒精燈火焰的分層情況;②取出一根小木棒,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燈火焰中,片刻后取出;③觀察小木棒的變化(如圖乙所示);④熄滅酒精燈,整理器材。(1)圖甲所示是兩位同學點燃與熄滅酒精燈的操作,其中錯誤的是_________;(2)第③步觀察到小木棒外焰灼燒部分顏色最深,實驗結論是___________的溫度最高。【答案】B 外焰【板書設計】第2節(jié) 物態(tài)變化(第1課時) 【課后任務】1.完成作業(yè)本上相應內容。2.查閱關于科學家焦耳的科學史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任務學習設計】3.2.1物態(tài)變化(1) 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任務學習設計】3.2.1物態(tài)變化(1) 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任務學習設計】3.2.1物態(tài)變化(1) 教學設計 (1).docx 【任務學習設計】3.2.1物態(tài)變化(1).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