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5】高考生物二輪復習考點突破專題七生命活動的調節(3份課件+1份練習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5】高考生物二輪復習考點突破專題七生命活動的調節(3份課件+1份練習含答案)

資源簡介

 專題七
專題練
基礎達標測試
一、選擇題
1.(2024·北京卷)人體在接種流腦滅活疫苗后,血清中出現特異性抗體,發揮免疫保護作用。下列細胞中,不參與此過程的是(  )
A.樹突狀細胞     B.輔助性T細胞
C.B淋巴細胞 D.細胞毒性T細胞
【答案】 D
【解析】 流腦滅活疫苗屬于抗原,會通過樹突狀細胞攝取呈遞給輔助性T細胞,輔助性T細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發生變化并與 B淋巴細胞結合,同時抗原和B淋巴細胞接觸,然后大部分B淋巴細胞會增殖分化為漿細胞,漿細胞產生并分泌抗體,細胞毒性T細胞沒有參與此過程,其參與細胞免疫過程,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故選D。
2.(2024·北京卷)在北京馬拉松比賽42.195 km的賽程中,運動員的血糖濃度維持在正常范圍,在此調節過程中不會發生的是(  )
A.血糖濃度下降使胰島A細胞分泌活動增強
B.下丘腦—垂體分級調節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胰高血糖素與靶細胞上的受體相互識別并結合
D.胰高血糖素促進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
【答案】 B
【解析】 血糖濃度下降時,胰島A 細胞的活動增強,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通過體液運輸,與靶細胞膜上的相應受體相互識別并結合,將信息傳遞給靶細胞,促進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體液調節,同時血糖濃度的下降,還能刺激下丘腦的某個區域興奮,通過交感神經調節胰島A 細胞,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促進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神經—體液調節,A、C、D不符合題意;血糖調節過程中,沒有涉及垂體,B符合題意。故選B。
3.(2024·湖南卷)一名甲狀腺疾病患者某抗體檢測呈陽性,該抗體可與促甲狀腺激素(TSH)競爭TSH受體,阻斷受體功能。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該患者可能有怕冷、反應遲鈍等癥狀
B.該抗體的靶細胞位于垂體上
C.該患者TSH分泌增多
D.該患者免疫自穩能力異常
【答案】 B
【解析】 抗體可與促甲狀腺激素(TSH)競爭TSH受體,阻斷受體功能,從而使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減少,而甲狀腺激素具有促進物質代謝和能量轉換,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的作用,因此該患者可能有怕冷、反應遲鈍等癥狀,A正確;促甲狀腺激素作用的靶細胞為甲狀腺細胞,該抗體可與TSH競爭TSH受體,阻斷受體功能,說明該抗體的靶細胞為甲狀腺細胞,B錯誤;在甲狀腺激素分泌的過程中,存在分級調節和負反饋調節,該患者的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這會導致垂體分泌的TSH增多,C正確;免疫自穩是指機體清除衰老或損傷的細胞,進行自身調節,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功能,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對自身的抗原物質不產生免疫反應,該病是抗體對甲狀腺細胞的受體產生了免疫反應,說明該患者的免疫自穩功能異常,D正確。故選B。
4.(2024·山東卷)瞳孔開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圍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當抓捏面部皮膚時,會引起瞳孔開大肌收縮,導致瞳孔擴張,該反射稱為瞳孔皮膚反射,其反射通路如圖所示,其中網狀脊髓束是位于腦干和脊髓中的神經纖維束。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面部皮膚感受器→傳入神經①→腦干→網狀脊髓束→脊髓(胸段)→傳出神經②→瞳孔開大肌
A.該反射屬于非條件反射
B.傳入神經①屬于腦神經
C.傳出神經②屬于軀體運動神經
D.若完全阻斷脊髓(頸段)中的網狀脊髓束,該反射不能完成
【答案】 C
【解析】 該反射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神經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腦干和脊髓)參與,屬于非條件反射,A正確;由腦發出的神經為腦神經,腦神經主要分布在頭面部,負責管理頭面部的感覺和運動,故傳入神經①屬于腦神經,B正確;瞳孔開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圍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經系統支配,自主神經系統不包括軀體運動神經,傳出神經②屬于內臟運動神經,C錯誤;反射活動需要經過完整的反射弧,若完全阻斷脊髓(頸段)中的網狀脊髓束,則該反射活動不完整,該反射不能完成,D正確。故選C。
5.(2024·河北卷)某同學足球比賽時汗流浹背,賽后適量飲水并充分休息。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足球比賽中支氣管擴張,消化液分泌增加
B.運動所致體溫升高的恢復與皮膚血流量、汗液分泌量增多相關
C.大量出汗后適量飲用淡鹽水,有助于維持血漿滲透壓的相對穩定
D.適量運動有助于減少和更好地應對情緒波動
【答案】 A
【解析】 足球比賽中,處于興奮狀態,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表現為心跳加快,支氣管擴張,但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會受到抑制,A錯誤;正常機體產熱量=散熱量,運動時體溫升高,產熱量增加,為了達到體溫的相對穩定,散熱量也會增加,主要通過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與此同時,汗腺分泌汗液增多,以此來增加散熱量,B正確;大量出汗不僅丟失了大量的水分,同時也丟失了無機鹽,通過適量飲用淡鹽水,有助于維持血漿滲透壓的相對穩定,C正確;情緒是大腦的高級功能之一,消極情緒到一定程度就產生抑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適量運動有助于減少和更好地應對情緒波動,D正確。故選A。
6.(2024·浙江1月卷)坐骨神經可以支配包括腓腸肌在內的多塊骨骼肌。取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將電位表的兩個電極置于坐骨神經表面Ⅱ、Ⅲ兩處,如圖甲。在坐骨神經Ⅰ處,給一個適當強度的電刺激,指針偏轉情況如圖乙,其中h1>h2,t1<t3。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h1和h2反映Ⅱ處和Ⅲ處含有的神經纖維數量
B.Ⅱ處的神經纖維數量比Ⅲ處的多可導致h1>h2
C.神經纖維的傳導速度不同可導致t1<t3
D.兩個電極之間的距離越遠t2的時間越長
【答案】 A
【解析】 坐骨神經包含很多條神經纖維,多條神經纖維興奮,電位可以疊加,可以反映出指針的偏向程度,但是不完全和神經纖維的數量有關,指針偏向幅度還和傳導速度有關,神經纖維傳導速度有快有慢,興奮傳導到t3的時候,可能部分神經纖維的興奮還沒傳到,沒有到達疊加的最大值,也會導致指針的轉向幅度減小,A錯誤;Ⅱ處興奮的神經纖維數量比Ⅲ處的多,可導致動作電位峰值h1>h2,B正確;神經纖維的傳導速度不同,可導致t17.(2024·浙江1月卷)某快遞小哥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勇救落水者時,體內會發生系列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冷覺感受器興奮,大腦皮層產生冷覺
B.物質代謝減慢,產熱量減少
C.皮膚血管舒張,散熱量減少
D.交感神經興奮,心跳減慢
【答案】 A
【解析】 感受器接受刺激,產生冷覺的部位是大腦皮層,A正確;寒冷刺激,冷覺感受器感受刺激產生興奮,物質代謝加快,產熱量增加,B錯誤;寒冷刺激,冷覺感受器感受刺激產生興奮,興奮傳至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交感神經可支配血管,使其收縮,血流量減少,減少機體散熱,C錯誤;寒冷條件下,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D錯誤。故選A。
8.(2024·湖南卷)抗原呈遞細胞(APC)可以通過某類受體識別入侵病原體的獨特結構而誘發炎癥和免疫反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APC的細胞膜上存在該類受體
B.該類受體也可以在溶酶體膜上
C.誘發炎癥和免疫反應過強可能會引起組織損傷
D.APC包括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漿細胞等
【答案】 D
【解析】 抗原呈遞細胞通過細胞表面的受體來識別病原體,因此APC的細胞膜上存在該類受體,A正確;抗原呈遞細胞吞噬病原體后,吞噬泡會與溶酶體結合,從而使該類受體出現在溶酶體膜上,B正確;誘發炎癥和免疫反應過強時,免疫系統可能攻擊自身物質或結構,進而引起組織損傷,C正確;漿細胞不屬于抗原呈遞細胞,D錯誤。故選D。
9.(2024·湛江模擬)人對杉樹花粉過敏是常見的過敏現象。花粉作為抗原進入某些人身體后,他們的體內會產生大量能與該抗原結合的蛋白質IgE,該種蛋白還可與體內少數可以表達特定受體FcER1的肥大細胞等結合并相互作用,從而引起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等癥狀。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IgE并不是與機體內所有的細胞都可以結合的
B.根據過敏反應發生的原理,IgE的量越多,過敏癥狀越嚴重
C.IgE與肥大細胞結合后,產生組胺等其他化學物質,導致組織液中蛋白質含量下降,引起局部組織水腫
D.過敏反應產生的抗體與正常機體產生的抗體的存在位置不同
【答案】 C
【解析】 由題干可知,IgE可與體內少數可以表達特定受體FcER1的肥大細胞等結合并相互作用,A正確;根據過敏反應發生的原理,IgE的量越多,結合的肥大細胞越多,產生的組胺等物質越多,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等,使過敏癥狀加重,B正確;IgE與肥大細胞結合后產生組胺和其他化學物質,從而引起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強,使血漿中的蛋白質進入組織液,導致組織液中蛋白質含量增多,組織液滲透壓增大,血漿中的水大量滲入到組織液中,引起局部組織水腫,C錯誤;過敏反應產生的抗體一般分布在某些細胞表面,而正常機體產生的抗體分布在體液中,D正確。
10.(2024·荊州模擬)下列有關植物激素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長素在植物體內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
B.摘除植物的頂芽可以解除較高濃度生長素對側芽的抑制
C.赤霉素主要促進細胞分裂,利于植株生長、種子果實發育
D.農業生產上,植物生長調節劑對環境無影響,可隨意使用
【答案】 B
【解析】 在植物幼嫩的部位,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而在胚芽鞘的尖端能發生橫向運輸,在成熟植物組織中可以通過輸導組織進行非極性運輸,A錯誤;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在側芽部位積累,使側芽部位的生長素濃度過高抑制側芽發育,摘除頂芽可以解除頂端優勢,B正確;赤霉素主要促進細胞伸長,C錯誤;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均有影響,D錯誤。
10.(多選)(2024·南京模擬)下列有關免疫細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淋巴細胞包括B細胞、T細胞、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等
B.巨噬細胞幾乎分布于全身各種組織,可吞噬和呈遞抗原
C.B細胞和T細胞分別只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中起作用
D.通常一個B細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后只產生一種特異性的抗體
【答案】 BD
【解析】 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屬于免疫細胞,不屬于淋巴細胞,A錯誤;巨噬細胞幾乎分布于全身各種組織,具有吞噬消化、處理和呈遞抗原的功能,B正確;B細胞在體液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T細胞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中起作用,C錯誤;通常一個B細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后只產生一種特異性的抗體,只針對一種特定的病原體,D正確。
11.(2024·濟寧模擬)科學家在對黃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實驗研究中發現,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細胞的伸長,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細胞的伸長,生長素對細胞生長調節的機理如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生長素具有低濃度促進細胞伸長、高濃度抑制細胞伸長的作用
B.高濃度的生長素能調節基因的表達,促進乙烯的合成,乙烯增多又抑制了生長素的作用
C.植物體中能合成生長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長素
D.生長素和乙烯對細胞的伸長生長作用效果相反
【答案】 D
【解析】 生長素具有低濃度促進細胞伸長、高濃度抑制細胞伸長的作用,A正確;由圖可知,高濃度的生長素促進乙烯的合成,乙烯增多又抑制了生長素促進切段細胞伸長的作用,各類激素的合成都是受基因控制的,B正確;植物體中的各個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生長素的主要部位是幼嫩的葉、芽和發育中的種子,有的部位不能合成生長素(如無尖端的胚芽鞘就不能合成),C正確;高濃度的生長素通過促進乙烯的合成,增加乙烯的量來抑制細胞的伸長,低濃度的生長素能促進細胞的伸長,不能說二者作用效果相反,D錯誤。
11.(多選)(2024·濟寧模擬)科學家在對黃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實驗研究中發現,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細胞的伸長,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細胞的伸長,生長素對細胞生長調節的機理如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生長素具有低濃度促進細胞伸長、高濃度抑制細胞伸長的作用
B.高濃度的生長素能調節基因的表達,促進乙烯的合成,乙烯增多又抑制了生長素的作用
C.植物體中能合成生長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長素
D.生長素和乙烯對細胞的伸長生長作用效果相反
【答案】 ABC
【解析】 生長素具有低濃度促進細胞伸長、高濃度抑制細胞伸長的作用,A正確;由圖可知,高濃度的生長素促進乙烯的合成,乙烯增多又抑制了生長素促進切段細胞伸長的作用,各類激素的合成都是受基因控制的,B正確;植物體中的各個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生長素的主要部位是幼嫩的葉、芽和發育中的種子,有的部位不能合成生長素(如無尖端的胚芽鞘就不能合成),C正確;高濃度的生長素通過促進乙烯的合成,增加乙烯的量來抑制細胞的伸長,低濃度的生長素能促進細胞的伸長,不能說二者作用效果相反,D錯誤。
12.(2024·遵義模擬)如圖表示甲、乙、丙三種植物激素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甲可與細胞分裂素協同促進細胞分裂
B.乙為脫落酸,可抑制細胞分裂并促進氣孔關閉
C.甲、乙的含量比值會影響花的性別分化
D.與丙作用相同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結構都與丙相似
【答案】 D
【解析】 甲是赤霉素,其和細胞分裂素都具有促進細胞分裂的作用,二者具有協同作用,A正確;乙促進種子休眠,抑制植株生長,是脫落酸,抑制細胞分裂并促進氣孔關閉,B正確;黃瓜莖端赤霉素(甲)和脫落酸(乙)的比值影響花的性別分化,二者比值低有利于形成雌花,C正確;丙是生長素,與生長素作用相同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結構不一定都與其相似,如NAA,D錯誤。
12.(多選) (2024·保定模擬)當不明物體突然向你飛來時,你會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不受控制地眨眼并躲避,籃球運動員在球場上卻一直緊盯籃球、積極拼搶,上述過程中神經系統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神經系統由腦、脊髓以及它們發出的傳出神經組成
B.驚嚇引起的心跳等內臟器官活動變化受自主神經系統支配,不受意識控制
C.籃球運動員積極拼搶時,運動神經的活動占據優勢,感覺神經的活動占據次要位置
D.腦干是調節呼吸、心臟功能的基本活動中樞,是維持生命的必要中樞
【答案】 BD
【解析】 神經系統由腦、脊髓以及與腦相連的腦神經和與脊髓相連的脊神經構成,包含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A錯誤。由驚嚇所引起的心跳與呼吸的變化是由內臟運動神經控制的,是不隨意的,B正確。籃球運動員積極拼搶時,首先通過感覺神經將信息傳送給大腦進行分析預判,再通過運動神經支配肌肉運動,二者同等重要,C錯誤。腦干是連接脊髓和腦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許多維持生命的必要中樞,D正確。
二、非選擇題
13.(2024·洛陽質檢)水平衡和鹽平衡的調節過程密切相關,通常稱為滲透壓調節,Na+濃度在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問題:
(1)抗利尿激素(ADH)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對水的通透性,ADH分泌的有效刺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DH可與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上的________________結合,最終促進水的重吸收,推測抗利尿激素對血容量和血壓的影響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調節,調節過程如圖所示。
腎素能將血漿中的血管緊張素原水解為血管緊張素Ⅰ,由此可知,腎素并不是激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球小動脈的牽張感受器在入球小動脈內血流減少時興奮,而腎小管的致密斑感受器在腎小管管腔液中鈉含量減少時興奮,兩個過程均能增加腎素的釋放。據此推測,醛固酮分泌增加的有效刺激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醛固酮具有保鈉的作用,與此功能相關,水的重吸收量會________,最終對血漿的________、血容量和血壓產生影響。
【答案】 (1)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 特異性受體 使血容量增加、血壓升高
(2)激素起調節作用,而腎素起催化作用 細胞外液量減少和血鈉含量降低
(3)增加 滲透壓
【解析】 (1)若飲水不足或吃的食物過咸時,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位于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受到刺激,產生渴覺的同時,促使垂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與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促進對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排出減少,保留體內水分,以維持滲透壓的平衡,所以抗利尿激素可使血容量增加、血壓升高。(2)激素起調節作用,而腎素起催化作用,所以腎素不是激素。細胞外液量減少和血鈉(腎小管管腔液中的鈉)含量降低是醛固酮分泌增加的有效刺激。(3)醛固酮具有保鈉的作用,則導致血漿滲透壓上升,最終會導致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增加,影響了血漿的滲透壓、血容量和血壓。
14.(2024·襄樊模擬)人體運動需要對肌群進行精準的調控來實現。當人的一只腳踩到釘子時,會引起同側腿屈曲和對側腿伸展,表現出交互神經支配,從而使人既避開了損傷性刺激,又不會跌倒(如圖1)。該調節過程涉及多個中樞神經元,為多突觸反射。請回答下列問題:
(1)當釘子造成的傷害性刺激引起①興奮時,興奮處神經纖維膜兩側的電位表現為__________。屈(腿)反射的反射弧中,效應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當興奮傳遞到神經元②時,興奮在②上進行________向傳遞,并引起②的軸突末梢釋放________神經遞質,使下一個神經元的膜內外電位差的絕對值________(填“變大”或“變小”),最終使屈反射中的伸肌舒張。
(3)在上述過程中,此人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同時下丘腦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增加,使垂體分泌的_______________增多,從而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協同調節血糖、血壓以應對該緊急情況。
(4)突觸是神經元之間或神經元與效應器之間在功能上發生聯系的部位,通常通過化學方式傳遞信息。在伸腿反射中,參與該反射的突觸可存在于________(用圖1中的字母表示)。與膝跳反射相比,圖1中的反射所需要的時間較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學研究發現,在甲殼類、魚類以及哺乳類動物的某些部位還存在著通過電信號傳遞的電突觸(如圖2)。與化學突觸相比,電突觸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負內正 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支配的屈肌和伸肌
(2)單 抑制性 變大
(3)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4)A、B 多突觸反射需要經過較多的突觸延擱
(5)傳遞速度快,信號傳遞方式為電信號→電信號,傳遞方向是雙向的
【解析】 (1)興奮處神經纖維膜外的鈉離子內流,產生動作電位,表現為外負內正;反射弧中的效應器是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體,在屈腿反射中,表現為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支配的屈肌和伸肌。(2)由于興奮只能由突觸前膜傳到突觸后膜,所以在②上只能進行單向傳遞;②是抑制性中間神經元,所以當其興奮時,會釋放抑制性神經遞質,抑制下一個神經元興奮,使下一個神經元的膜內外電位差的絕對值變大,使屈反射中的伸肌舒張。(3)下丘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作用于垂體,促進垂體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于腎上腺,使其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這是分級調節。(4)由于突觸是神經元和神經元或肌肉的連接部位,位于神經中樞和效應器的位置,所以位于圖1中A和B的位置;由于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傳遞花費的時間遠大于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所以與膝跳反射相比,該反射過程需要經過突觸數目較多,有較多的突觸延擱,因此花費的時間長。(5)化學突觸的信號傳遞借助于神經遞質,需要發生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化,電突觸的信號傳遞方式為電信號→電信號,傳遞速度比化學突觸的信號傳遞速度快。電突觸中突觸前膜和突觸后膜緊密接觸,由離子通道連接,結合圖示可知,興奮在電突觸處的傳遞具有雙向性的特點。
15.(2024·邯鄲模擬)Ⅰ.科研人員利用苦馬豆來研究鹽脅迫下6-BA和ABA對苦馬豆抗鹽性的影響。
(1)植物生命活動受到多種因素的調節,最重要的是植物激素調節,激素與________特異性結合后發揮調節作用。此外,環境中光、溫度等的變化也能作為________調節植物生長。
(2)實驗采用完全隨機分組設計,以不同濃度的NaCl進行脅迫,2周后,結果如圖所示。
圖中隨著NaCl濃度的增大,苦馬豆生長速率總體變化趨勢為________。對照組中苦馬豆在高鹽脅迫下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生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6-BA和ABA處理后,苦馬豆生長速率相對于對照組而言,變化趨勢為____________________,該結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苦馬豆素(SW)是苦馬豆體內合成的一種生物堿,有抗腫瘤功能。科研人員利用食道癌細胞進行了相關研究。
(3)研究發現加入一定濃度SW后癌細胞的數量顯著低于對照組,對此有人猜測SW可能通過抑制DNA復制來影響癌細胞的增殖。請你根據猜測從下列選項中選出實驗組所需的材料、試劑、處理方法和檢測指標________。
A.食道癌細胞
B.正常細胞
C.細胞培養液
D.含SW的細胞培養液
E.3H標記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
F.3H標記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G.細胞內的放射性強度
H.培養液中癌細胞的數量
若猜測成立,則實驗結果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受體 信號
(2)降低 能 高鹽脅迫下,對照組苦馬豆生長速率一直大于零 下降速率變慢 6-BA和ABA都能提高苦馬豆的抗鹽性,6-BA的效果更好
(3)A、D、E、G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細胞內的放射性強度顯著降低
【解析】 (1)激素與受體特異性結合后發揮調節作用。環境中光、溫度等的變化作為信號調節植物生長。(2)圖中隨著NaCl濃度的增大,苦馬豆生長速率整體呈下降趨勢。由于高鹽脅迫下對照組苦馬豆生長速率一直大于零,因而對照組中苦馬豆在高鹽脅迫下能生長。經6-BA和ABA處理后,其生長速率相對對照組而言,變化趨勢為下降速率變慢。實驗目的是利用苦馬豆來研究高鹽脅迫下6-BA和ABA對苦馬豆抗鹽性的影響,所以實驗結論為6-BA和ABA都能提高苦馬豆的抗鹽性,6-BA的效果更好。(3)猜測SW可能通過抑制DNA復制來影響癌細胞的增殖,實驗組應選擇癌細胞,培養液中加入SW,細胞DNA復制需要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利用3H標記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通過檢測細胞內放射性強度來反映DNA復制情況,所以實驗組選A、D、E、G。若SW抑制DNA復制,則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細胞內的放射性強度顯著降低。
能力達標測試
一、選擇題
1.(2024·甘肅卷)高原大氣中氧含量較低,長期居住在低海拔地區的人進入高原后,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濃度顯著升高,從而提高血液的攜氧能力。此過程主要與一種激素——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有關,該激素是一種糖蛋白。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低氧刺激可以增加人體內EPO的生成,進而增強造血功能
B.EPO能提高靶細胞血紅蛋白基因的表達并促進紅細胞成熟
C.EPO是構成紅細胞膜的重要成分,能增強膜對氧的通透性
D.EPO能與造血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并啟動信號轉導
【答案】 C
【解析】 分析題意,人體缺氧時,EPO生成增加,并使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濃度顯著升高,從而提高血液的攜氧能力,A正確;長期居住在低海拔地區的人進入高原后,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濃度會顯著升高,從而提高血液的攜氧能力,據此推測,該過程中EPO能提高靶細胞血紅蛋白基因的表達,使血紅蛋白增多,并促進紅細胞成熟,使紅細胞數目增加,B正確;EPO是一種激素,激素不參與構成細胞膜,C錯誤;EPO是一種激素,其作為信號分子能與造血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并啟動信號轉導,進而引發靶細胞生理活動改變,D正確。故選C。
2.(2024·山東卷)機體存在血漿K+濃度調節機制,K+濃度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從而促進細胞攝入K+,使血漿K+濃度恢復正常。腎臟排鉀功能障礙時,血漿K+濃度異常升高,導致自身胰島素分泌量最大時依然無法使血漿K+濃度恢復正常,此時胞內攝入K+的量小于胞外K+的增加量,引起高鉀血癥。已知胞內K+濃度總是高于胞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高鉀血癥患者神經細胞靜息狀態下膜內外電位差增大
B.胰島B細胞受損可導致血漿K+濃度升高
C.高鉀血癥患者的心肌細胞對刺激的敏感性改變
D.用胰島素治療高鉀血癥,需同時注射葡萄糖
【答案】 A
【解析】 高鉀血癥患者細胞外的K+濃度大于正常個體,因此患者神經細胞靜息狀態下K+外流比正常個體的神經細胞K+外流減少,膜內外電位差減小,A錯誤;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由于胰島素能促進細胞攝入K+,因此胰島素分泌減少會導致血漿K+濃度升高,B正確;高鉀血癥患者心肌細胞的靜息電位絕對值減小,更容易產生動作電位,因此對刺激的敏感性發生改變,C正確;胰島素能促進細胞攝入K+,使血漿K+濃度恢復正常,同時胰島素能降低血糖,因此用胰島素治療高鉀血癥時,為防止出現胰島素增加導致的低血糖,需同時注射葡萄糖,D正確。故選A。
3.(2024·廣東卷)研究發現,耐力運動訓練能促進老年小鼠大腦海馬區神經發生,改善記憶功能。下列生命活動過程中,不直接涉及記憶功能改善的是 (  )
A.交感神經活動增加 B.突觸間信息傳遞增加
C.新突觸的建立增加 D.新生神經元數量增加
【答案】 A
【解析】 記憶是腦的高級功能,而交感神經活動占據優勢,心跳加快,支氣管擴張,不直接涉及記憶功能改善,A符合題意;短時記憶可能與神經元之間即時的信息交流有關,尤其是與大腦皮層下一個形狀像海馬的腦區有關,長時記憶可能與突觸形態及功能的改變以及新突觸的建立有關,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
4.(2024·湖南卷)細胞所處的內環境變化可影響其興奮性、膜電位達到閾電位(即引發動作電位的臨界值)后,才能產生興奮。如圖所示,甲、乙和丙表示不同環境下靜息電位或閾電位的變化情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正常環境中細胞的動作電位峰值受膜內外鈉離子濃度差影響
B.環境甲中鉀離子濃度低于正常環境
C.細胞膜電位達到閾電位后,鈉離子通道才開放
D.同一細胞在環境乙中比丙中更難發生興奮
【答案】 C
【解析】 動作電位的產生主要與鈉離子順濃度梯度內流有關,細胞內外鈉離子濃度差會影響動作電位峰值,A正確;靜息電位的產生主要與鉀離子順濃度梯度外流有關,細胞外鉀離子濃度降低時,膜兩側鉀離子濃度差增大,鉀離子外流增多,靜息電位的絕對值增大,環境甲中鉀離子濃度低于正常環境,B正確;細胞膜電位達到閾電位前,鈉離子通道就已經開放,C錯誤;分析題圖可知,與環境丙相比,細胞在環境乙中閾電位與靜息電位的差值更大,受到刺激后更難發生興奮,D正確。故選C。
5.(2024·長沙模擬)人體體溫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調節過程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刺激傳遞至下丘腦,再通過神經遞質作用于胰島B細胞使之分泌胰島素的過程為神經—體液調節
B.下丘腦→垂體→甲狀腺→甲狀腺激素的過程,體現了激素的分級調節
C.血糖濃度升高使胰島素分泌增加,胰島素起效果后,會通過相關途徑使胰島素分泌量減少
D.抗體2作用于靶細胞上的胰島素的受體,則該患者體內血糖濃度、胰島素濃度均可能偏高
【答案】 A
【解析】 刺激傳遞至下丘腦,再通過神經遞質作用于胰島B細胞使之分泌胰島素的過程為反射,屬于神經調節,A錯誤;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甲狀腺激素的過程,體現了激素的分級調節,B正確;血糖濃度升高使胰島素分泌增加,經胰島素作用后,血糖濃度降低,胰島素分泌明顯減少(反饋調節),C正確;抗體2與受體結合后,胰島素無法與受體結合,不能發揮作用,使血糖濃度無法降低,故該患者體內血糖濃度、胰島素濃度均可能偏高,D正確。
6.(2024·忻州模擬)如圖為血糖調節過程示意圖,其中甲、乙、丙為腺體或細胞,A、B、C為激素。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圖中甲為下丘腦,其通過分泌相應的促激素作用于乙,使乙分泌激素A
B.激素B通過促進肝糖原分解及血糖進入組織細胞氧化分解以升高血糖濃度
C.激素C和B可協同升高血糖濃度,激素C還可與甲狀腺激素協同促進產熱
D.激素A和B的作用結果會反過來影響A 和B的分泌,此過程為正反饋調節
【答案】 C
【解析】 圖中甲為下丘腦,其通過有關神經調節(乙胰島B細胞),使乙分泌激素A胰島素,以達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錯誤;激素B胰高血糖素通過促進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以升高血糖濃度,血糖進入組織細胞氧化分解會使血糖濃度降低,B錯誤;激素C腎上腺素和B胰高血糖素可協同升高血糖濃度,激素C還可與甲狀腺激素協同促進產熱,C正確;激素A胰島素和B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結果會反過來影響A 和B的分泌,此過程為負反饋調節,D錯誤。
7.(2024·山東卷)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結構模式圖如圖所示。HBV與肝細胞吸附結合后,脫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進入肝細胞后再脫去由核心抗原組成的衣殼,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釋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細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樹突狀細胞識別HBV后只發揮其吞噬功能
B.輔助性T細胞識別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細胞
C.根據表面抗原可制備預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
D.核心抗原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的過程屬于細胞免疫
【答案】 C
【解析】 樹突狀細胞屬于抗原呈遞細胞,樹突狀細胞識別HBV后,能夠攝取、處理加工抗原,并將抗原信息暴露在細胞表面,以便呈遞給其他免疫細胞,A錯誤;細胞毒性T細胞識別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細胞,B錯誤;由題干信息可知,HBV與肝細胞吸附結合后,才脫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因此根據表面抗原可制備預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C正確;核心抗原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的過程屬于體液免疫,D錯誤。故選C。
8.(2023·浙江卷)某人的左眼球嚴重損傷,醫生建議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時摘除,右眼會因自身免疫而受損。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在人體發育過程中,眼球內部的抗原性物質已被完全清除
B.正常情況下,人體內不存在能識別眼球內部抗原的免疫細胞
C.眼球損傷后,眼球內部的某些物質釋放出來引發特異性免疫
D.左眼球損傷后釋放的抗原性物質運送至右眼球引發自身免疫
【答案】 C
【解析】 晶狀體與人體其他組織是隔離的,在人體發育過程中,眼球內部的抗原性物質并未完全清除,A錯誤;晶狀體與人體其他組織是隔離的,破裂后晶狀體蛋白進入血液成為自身抗原,引起免疫,因此人體內存在能識別眼球內部抗原的免疫細胞,B錯誤;晶狀體與人體其他組織是隔離的,破裂后晶狀體蛋白進入血液成為自身抗原,引起特異性免疫,C正確;破裂后晶狀體蛋白進入血液成為自身抗原,細胞產生的抗體隨體液運輸,攻擊另一只眼球中的晶狀體蛋白,屬于體液免疫,是一種自身免疫病,D錯誤。故選C。
9. (2024·湖南卷)脫落酸(ABA)是植物響應逆境脅迫的信號分子,NaCl和PEG6000(PEG6000不能進入細胞)皆可引起滲透脅迫。圖a為某水稻種子在不同處理下基因R的相對表達量變化,圖b為該基因的突變體和野生型種子在不同處理下7天時的萌發率。研究還發現無論在正常還是逆境下,基因R的突變體種子中ABA含量皆高于野生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NaCl、PEC6000和ABA對種子萌發的調節機制相同
B.滲透脅迫下種子中內原ABA的含量變化先于基因R的表達變化
C.基因R突變體種子中ABA含量升高可延長種子貯藏壽命
D.基因R突變可能解除了其對ABA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
【答案】 A
【解析】 由題可知,ABA是植物響應逆境脅迫的信號分子,NaCl和PEG6000可以引起滲透脅迫,促進ABA的合成,進而促進基因R的表達,而ABA可以直接促進基因R的表達,因此NaCl、PEC6000和ABA對種子萌發的調節機制不同,A錯誤;由圖a可知,滲透脅迫會先促進內源ABA的合成,內源ABA含量的升高又會促進基因R的表達,B正確;ABA的存在會抑制種子的萌發,因此基因R突變體種子中ABA含量升高可延長種子貯藏壽命,C正確;無論在正常還是逆境下,基因R突變體種子中ABA的含量皆高于野生型,可能是因為基因R突變解除了其對ABA生物合成的抑制,導致ABA的合成量增加,D正確。故選A。
10.(2024·蘇州模擬)癌癥是當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員利用與癌細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進行了抗腫瘤的免疫學研究。研究人員進行的系列實驗如下:免疫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懸液,連續4周;空白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緩沖液,連續4周。取免疫組和空白組小鼠的血清分別與iPSC、DB7(一種癌細胞)和MEF(一種正常體細胞)混合,檢測三種細胞與血清中抗體的結合率,結果見下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iPSC DB7 MEF
免疫組 77 82 8
空白組 10 8 9
A.免疫組數值明顯高于空白組數值,說明iPSC刺激小鼠產生了特異性抗體
B.表中DB7和iPSC與免疫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檢測數據無明顯差異,說明DB7和iPSC的表面有共同的抗原
C.表中MEF實驗數據表明該細胞表面沒有相應抗原與血清抗體結合
D.給免疫組和空白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形成腫瘤。隨后空白組小鼠腫瘤體積逐漸增大,免疫組小鼠腫瘤體積逐漸縮小,由此推測:抗iPSC抗體介導的體液免疫可以殺死癌細胞
【答案】 D
【解析】 由表格數據分析可知:免疫組數值明顯高于空白組數值,說明iPSC刺激小鼠產生了特異性抗體,A正確;表中DB7和iPSC與免疫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檢測數據無明顯差異,說明DB7和iPSC的表面有共同的抗原,從而使得DB7可與iPSC刺激小鼠產生的特異性抗體結合,B正確;表中MEF實驗數據與空白組相近,表明該細胞表面沒有與iPSC的表面相同的抗原,即沒有相應抗原與血清抗體結合,C正確;結合選項信息可推測:免疫組血清中有能與腫瘤結合的細胞毒性T細胞,這屬于細胞免疫,D錯誤。
10.(多選)(2024·南通模擬)干旱可誘導植物體內脫落酸(ABA)增加,以減少失水。科學家發現一種分泌型短肽(C)在此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為探究干旱促進ABA合成的機制,科學家用0.1 μmol/L的C或ABA處理野生型擬南芥根部后,檢測葉片氣孔開度,結果如圖1所示。已知N是催化ABA生物合成的關鍵酶,野生型與C基因缺失突變體擬南芥在干旱處理時植物體內N基因表達量和ABA含量如圖2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C是由特定器官合成分泌的一種植物激素
B.圖1實驗的自變量為C和ABA,因變量為氣孔開度
C.C由其前體肽加工而成,該前體肽首先在游離的核糖體上合成
D.據圖2推測,C可能通過促進N基因表達,進而促進ABA合成
【答案】 CD
【解析】 植物激素不是由植物的特定器官產生的,A錯誤;根據圖1實驗數據可知,本實驗的自變量為C、ABA和處理時間,因變量為氣孔開度,B錯誤;C作為一種分泌型短肽,其由前體肽加工(經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而成,且該前體肽首先在游離的核糖體上合成,C正確;由圖2可知,干旱處理條件下,C基因缺失突變體中的N基因表達量和ABA含量均顯著低于野生型,可推測C可能通過促進N基因表達,進而促進ABA合成,而ABA可降低氣孔開度,D正確。
11.(2024·濟寧模擬)CO(CONSTANS)基因是監測日照長度,調控植物開花的重要基因,長日照條件下,某植物韌皮部細胞中的CO蛋白會結合在成花素基因靠近RNA聚合酶作用的部位,從而激發該基因表達出成花素,并運輸到莖頂端,促進植物開花。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CO蛋白能促進開花,說明它是一種植物激素
B.植物開花受到外界環境和相關基因共同作用
C.CO蛋白與DNA片段結合,調控基因的轉錄
D.成花素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需要消耗ATP
【答案】 A
【解析】 CO能調控基因的表達,促進開花,是一種光周期輸出因子,并不能證明CO是一種植物激素,A錯誤;植物開花受到外界環境(光照)和相關基因(CO基因和成花素基因)共同作用,B正確;由題意可知,CO蛋白會結合在成花素基因(DNA片段)靠近RNA聚合酶作用的部位,調控該基因的轉錄,激發該基因的表達,C正確;成花素是基因表達產物,是一種蛋白質(多肽),大分子運輸需要消耗ATP,故成花素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需要消耗ATP,D正確。
11.(多選)(2024·湖南卷)為研究CO2、O2和H+對呼吸運動的作用(以肺泡通氣為檢測指標)及其相互影響,進行了相關實驗。動脈血中CO2分壓(PCO2)、O2分壓(PO2)和H+濃度三個因素中,一個改變而另兩個保持正常時的肺泡通氣效應如圖a,一個改變而另兩個不加控制時的肺泡通氣效應如圖b。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一定范圍內,增加PCO2、H+濃度和PO2均能增強呼吸運動
B.pH由7.4下降至7.1的過程中,PCO2逐漸降低
C.PO2由60 mmHg下降至40 mmHg的過程中,PCO2和H+濃度逐漸降低
D.CO2作用于相關感受器,通過體液調節對呼吸運動進行調控
【答案】 BC
【解析】 根據圖a分析,一定范圍內,增加PCO2、H+濃度及降低PO2均能增大肺泡通氣,增強呼吸運動,A錯誤;pH由7.4下降至7.1時,與圖a相比,圖b中相應曲線增加幅度減小,應是通過PCO2降低和PO2升高對肺泡通氣進行了調節,B正確;PO2由60 mmHg下降至40 mmHg時,與圖a相比,圖b中相應曲線增加幅度減小,應是通過PCO2降低和pH升高(H+濃度降低)對肺泡通氣進行了調節,C正確;CO2作用于相關感受器,通過神經調節對呼吸運動進行調控,D錯誤。故選BC。
12.(2024·信陽模擬)煙草種子需要在有光的條件下才能萌發。野生型與突變體(此突變體為光敏色素合成相關的chromophore基因突變所造成)煙草于白光中種植后的發芽率如圖所示,并且檢測其種子內所含脫落酸(ABA)的濃度,結果如圖的右上角。下列相關推測錯誤的是(  )
A.脫落酸(ABA)含量升高不利于煙草種子萌發
B.這種突變體煙草光敏色素功能異常,感受光信息的能力下降
C.煙草細胞通過光敏色素調控與ABA代謝相關的基因的表達
D.這種突變體煙草種子發芽率較低,是因為發芽的速度較慢
【答案】 D
【解析】 脫落酸(ABA)有抑制種子萌發的作用,A正確;植物靠光受體感受光信息,光敏色素是常見的光受體,突變體感受光信息的能力下降,B正確;突變體煙草細胞的光敏色素異常,而ABA含量高于野生型,可推測出煙草細胞通過光敏色素調控與ABA代謝相關的基因的表達,C正確;由圖可知,突變體煙草種子發芽率較低、發芽速度慢,經過一定時間浸水后也并沒有提升至與野生型相同,因此其發芽慢并不是發芽率低的原因,D錯誤。
12.(多選) (2024·河北卷)假性醛固酮減少癥(PP)患者合成和分泌的醛固酮未減少,但表現出醛固酮缺少所致的滲透壓調節異常。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人體內的Na+幾乎全部由小腸吸收獲取,主要經腎隨尿排出
B.抗利尿激素增多與患PP均可使細胞外液增多
C.血鈉含量降低可使腎上腺合成的醛固酮減少
D.PP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腎小管和集合管對Na+的轉運異常
【答案】 BC
【解析】 人體內Na+幾乎全部由小腸吸收,主要經腎隨尿排出,其排出特點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排出量幾乎等于攝入量,A正確;患PP導致滲透壓減小,細胞吸水減少,導致細胞外液增多,B錯誤;當血鉀升高或血鈉含量降低時,可使腎上腺分泌醛固酮,即腎上腺合成的醛固酮增多,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鈉的重吸收和鉀的分泌,C錯誤;由題意可知,PP患者合成和分泌的醛固酮未減,其病因可能是腎小管和集合管對 Na+ 的轉運異常,D正確。故選BC。
二、非選擇題
13.(2024·湖南卷)葡萄糖進入胰島B細胞后被氧化,增加ATP的生成,引起細胞膜上ATP敏感性K+通道關閉,使膜兩側電位差變化,促使Ca2+通道開放,Ca2+內流,刺激胰島素分泌。進食后,由小腸分泌的腸促胰島素(GLP-1)和(GIP)依賴于葡萄糖促進胰島素分泌,稱為腸促胰島素效應。人體內的GLP-1和GIP易被酶D降解,人工研發的類似物功能與GLP-1和GIP一樣,但不易被酶D降解。回答下列問題:
(1)胰島素需要通過________運輸作用于靶細胞。藥物甲只能與胰島B細胞膜表面特異性受體結合,作用于ATP敏感性K+通道,促進胰島素分泌。使用藥物甲后,胰島B細胞內________(填“K+”“Ca2+”或“K+和Ca2+”)濃度增大;過量使用會產生嚴重不良反應,該不良反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與正常人比較,患者A和B的腸促胰島素效應均減弱,血糖異常升高。使用藥物甲后,患者A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而患者B血糖無改善,患者B可能有________分泌障礙。
(3)研究發現,與正常人比較,患者A的GLP-1表達量較低但其受體數量無變化,而GIP表達量無變化但其受體數量明顯下降。若從①GIP類似物②GLP-1類似物③酶D激活劑中篩選治療患者A的候選新藥,首選________(填序號)。若使用該候選藥,發生(1)所述不良反應的風險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使用藥物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體液 K+和Ca2+ 機體出現低血糖癥狀
(2)胰島素
(3)② 小于 GLP-1發揮作用依賴于葡萄糖,當胰島素分泌導致血糖濃度下降時,GLP-1不會持續發揮作用
【解析】 (1)胰島素是一種激素,在體內激素通過體液運輸到身體各處發揮作用。由題可知,胰島素分泌時ATP敏感性K+通道關閉,Ca2+通道開放,藥物甲只能與胰島B細胞膜表面特異性受體結合,促進胰島素分泌,因此會減少K+外流,同時會促進Ca2+內流,從而導致細胞內的K+和Ca2+濃度都增大。過量使用藥物甲會促使胰島素大量釋放,從而使得血糖濃度持續下降,導致機體可能出現低血糖癥狀。(2)藥物甲的作用是促進胰島素的分泌,使用藥物甲后血糖濃度無改善,說明對于該患者藥物甲喪失促使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因此患者B可能有胰島素分泌障礙。(3)根據題意分析,該患者體內的GLP-1表達量較低,即含量少,因此可以選擇GLP-1類似物;患者GIP表達量無變化,因此使用GIP類似物不會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使用酶D激活劑會促使GLP-1和GIP的降解,不利用疾病的治療。因此,首選的藥物是GLP-1類似物。使用GLP-1類似物一般不會導致低血糖癥,其原因是GLP-1發揮作用依賴于葡萄糖,當胰島素分泌導致血糖濃度下降時,GLP-1不會持續發揮作用,因此不會引起胰島素持續分泌,避免了低血糖癥的發生。
14. (2024·甘肅卷)機體心血管活動和血壓的相對穩定受神經、體液等因素的調節。血壓是血管內血液對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人在運動、激動或受到驚嚇時血壓突然升高,機體會發生減壓反射(如下圖)以維持血壓的相對穩定。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減壓反射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反射活動過程中,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__________形式傳導,在神經元之間通過__________傳遞。
(3)血壓升高引起的減壓反射會使支配心臟和血管的交感神經活動________。
(4)為了探究神經和效應器細胞之間傳遞的信號是電信號還是化學信號,科學家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①制備A、B兩個離體蛙心,保留支配心臟A的副交感神經,剪斷支配心臟B的全部神經;②用適當的溶液對蛙的離體心臟進行灌流使心臟保持正常收縮活動,心臟A輸出的液體直接進入心臟B。
刺激支配心臟A的副交感神經,心臟A的收縮變慢變弱(收縮曲線見下圖)。預測心臟B收縮的變化,補全心臟B的收縮曲線,并解釋原因: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壓力感受器→傳入神經→心血管中樞→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心臟和血管
(2) 神經沖動 突觸
(3)減弱
(4)見解析圖 支配心臟A的副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的化學物質,隨灌流液在一定時間后到達心臟B,使心臟B跳動變慢
【解析】 (1)減壓反射的反射弧:壓力感受器→傳入神經→心血管中樞→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心臟和血管。(2)上述反射活動過程中,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神經沖動或電信號的形式傳導,在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結構傳遞。(3)血壓升高引起的減壓反射會使支配心臟和血管的交感神經活動減弱。(4)支配心臟A的副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可隨灌流液在一定時間后到達心臟B,使心臟B跳動變慢,故心臟B的收縮曲線如下:
15.(2024·青島模擬)惡性腫瘤往往先向淋巴結初始轉移形成淋巴結轉移瘤,再經淋巴結實現遠端轉移。科學家開展實驗探索腫瘤初始轉移的機制以及淋巴結轉移對遠端轉移的影響。
(1)正常情況下,原位瘤細胞轉移至淋巴結會激活NK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前者非特異性殺傷瘤細胞,后者則在輔助T細胞分泌的____________的作用下,經______________過程產生新的細胞毒性T細胞裂解瘤細胞。
(2)將原位瘤細胞FO和淋巴結轉移的瘤細胞LN6等量接種于同一健康小鼠體內進行研究,過程如圖1。
①已知FO和LN6的增殖能力無顯著差異,圖1結果說明____________向淋巴結轉移的能力更強。
②為排除紅綠熒光蛋白可能存在的檢測差異干擾實驗結果,需增設一組實驗,大致思路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探究原位瘤細胞初始轉移的機制,科研人員又開展了如下實驗:
①將FO中編碼MHC-1分子關鍵蛋白的基因敲除,再將其接種于小鼠體內,發現其向淋巴結轉移的能力降低,但去除該小鼠的NK細胞后其轉移能力恢復。說明NK細胞通過識別__________(填“高表達”或“低表達”)的MHC-1殺傷瘤細胞。
②PD-L1可與T細胞表面的特定蛋白結合,抑制其殺傷作用。進一步研究表明原位瘤細胞通過調節MHC-1分子和PD-L1的表達量,抑制NK和T細胞的殺傷作用,以增強轉移能力。請在表格中填寫“高”或“低”,將支持上述結論的實驗結果補充完整。
腫瘤細胞的類型 MHC-1分子表達量 PD-L1分子表達量
來自于正常小鼠的淋巴結轉移瘤
來自于T細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結轉移瘤 低
來自于T和NK細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結轉移瘤 低
(4)細胞因子TGF-β能促進調節性T細胞的增殖,從而加強后者對輔助T細胞的抑制作用。科研人員將FO和LN6接種在野生型小鼠體內,檢測該小鼠血清中的TGF-β濃度和瘤細胞遠端轉移率(圖2);又將不同類型的瘤細胞混合DT毒素(可清除調節性T細胞)接種于小鼠體內,檢測瘤細胞的遠端轉移率(圖3)。
綜合上述相關信息和免疫學相關知識可知,淋巴結轉移可________(填“促進”或“抑制”)遠端轉移,其可能的機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細胞因子 分裂(增殖)分化
(2)LN6 對FO轉入紅色熒光蛋白基因,對LN6轉入綠色熒光蛋白基因,重復上述實驗。
(3)低表達 表格見解析
(4)促進 原位瘤細胞發生淋巴結轉移后誘導機體釋放的TGF-β增多,TGF-β促進調節性T細胞增殖,后者抑制輔助T細胞的功能,抑制機體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從而促進瘤細胞的遠端轉移。
【解析】 (1)輔助性T細胞能分泌細胞因子,加強免疫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在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的作用下,經分裂(增殖)分化過程產生新的細胞毒性T細胞裂解瘤細胞。(2)①由圖1可知,每組小鼠的紅色熒光細胞的百分比都比綠色熒光細胞的百分比高,FO和LN6的增殖能力無顯著差異,圖1結果說明LN6向淋巴結轉移的能力更強。②為排除紅綠熒光蛋白可能存在的檢測差異干擾實驗結果,需增設一組實驗,大致思路為對FO轉入紅色熒光蛋白基因,對LN6轉入綠色熒光蛋白基因,重復上述實驗。(3)①FO中編碼MHC-1分子關鍵蛋白的基因敲除,MHC-1分子關鍵蛋白減少,發現其向淋巴結轉移的能力降低,但去除該小鼠的NK細胞后其轉移能力恢復,說明NK細胞通過識別低表達的MHC-1殺傷瘤細胞。②NK細胞通過識別低表達的MHC-1殺傷瘤細胞,所以來自于T細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結轉移瘤和來自于正常小鼠的淋巴結轉移瘤中MHC-1分子表達量高,從而抑制NK細胞的殺傷作用,PD-L1可與T細胞表面的特定蛋白結合,抑制其殺傷作用,所以來自于T細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結轉移瘤和來自于T和NK細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結轉移瘤中PD-L1分子表達量低,來自于正常小鼠的淋巴結轉移瘤中PD-L1分子表達量高。表格如下所示。
腫瘤細胞的類型 MHC-1分子表達量 PD-L1分子表達量
來自于正常小鼠的淋巴結轉移瘤 高 高
來自于T細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結轉移瘤 高 低(給出)
來自于T和NK細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結轉移瘤 低(給出) 低
(4)接種LN6野生型小鼠體內小鼠血清中的TGF-β濃度和瘤細胞遠端轉移率高于接種FO野生型小鼠,所以淋巴結轉移可促進遠端轉移,其可能的機制是原位瘤細胞發生淋巴結轉移后誘導機體釋放的TGF-β增多,TGF-β促進調節性T細胞增殖,后者抑制輔助性T細胞的功能,抑制機體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從而促進瘤細胞的遠端轉移。
16.(2024·淮安檢測)植物體的生長發育過程與周圍環境息息相關。不利于植物生長的環境被認為是脅迫因素,這種脅迫可以分為生物性脅迫和非生物性脅迫。非生物性脅迫包括高溫干旱、低溫凍害、鹽脅迫等。其中土壤的鹽脅迫是一種常見的非生物脅迫,在農業生產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請根據下列有關“鹽脅迫下植物激素對水稻種子萌發”的相關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赤霉素(GA)具有解除休眠,________(填“促進”或“抑制”)種子萌發的作用,GA1和GA4是水稻中主要的有活性GA,為了進一步驗證鹽脅迫與GA在影響種子萌發時的關系,生物學家做了如下實驗:
①根據上面的實驗A能夠得到的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據上面的實驗B能夠得到的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水稻種子中儲備最多的物質是淀粉。淀粉顆粒能被α-淀粉酶水解為有機小分子,為種子萌發提供營養和能量,為了研究鹽脅迫對種子萌發的抑制作用是不是由α-淀粉酶活性的改變所引起的,我們分別定量檢測蒸餾水(對照)、120 mM NaCl、120 mM NaCl+50 μM GA處理后水稻種子中α-淀粉酶活性。結果如圖所示:
根據上面的實驗能夠得到NaCl與α-淀粉酶活性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促進 ①NaCl處理(鹽脅迫)顯著降低了水稻種子中內源GA1和GA4的含量 ②NaCl處理顯著抑制種子萌發,但是GA處理能緩解鹽脅迫對種子萌發的抑制作用
(2)NaCl處理能顯著降低α-淀粉酶活性,且隨時間的延長降低程度逐漸升高
【解析】 (1)赤霉素的主要作用:促進細胞伸長,從而引起植株增高;促進細胞分裂與分化;促進種子萌發、開花和果實發育。根據實驗A的實驗結果分析可知,NaCl處理的實驗組,種子體內產生的GA1和GA4含量都顯著降低;根據實驗B的實驗結果分析可知,添加NaCl的實驗組,種子萌發率明顯下降,添加GA后種子萌發率相比NaCl處理的組回升很多,幾乎與對照組相同,說明GA處理能緩解鹽脅迫對種子萌發的抑制作用。(2)在不同的處理時間下,120 mM NaCl處理下的α-淀粉酶活性比對照組低,且隨著處理時間的增加,酶活性降低程度增加。可知NaCl處理能顯著降低α-淀粉酶活性,且隨時間的延長降低程度逐漸升高。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90張PPT)
專題七 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三講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5.6 植物生命活動受到多種因素的調節,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物激素的調節
5.6.1 概述科學家經過不斷的探索,發現了植物生長素,并揭示了它在調節植物生長時表現出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的特性
5.6.2 舉例說明幾種主要植物激素的作用,這些激素可通過協同、相抗衡等方式共同實現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5.6.3 舉例說明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脫落酸和乙烯等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長調節劑在生產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5.6.4 概述其他因素參與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如光、重力和溫度等
1.“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可體現植物的向光性。 (  )
提示:√
2.達爾文實驗證明了植物向光彎曲生長是由生長素造成的。 (  )
提示:× 達爾文證明了胚芽鞘的尖端受單側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長區傳遞了某種“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具體是什么形式,并未確定。
3.溫特的實驗進一步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確實是由一種化學物質引起的,并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  )
提示:√
4.在胚芽鞘、芽、幼葉和幼根中,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稱為極性運輸,極性運輸是一種協助擴散。 (  )
提示:× 極性運輸是一種主動運輸。
5.幼嫩的細胞對生長素敏感,衰老細胞則比較遲鈍;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表現為根>莖>芽。 (  )
提示:× 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表現為根>芽>莖。
6.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一定不同。 (  )
提示:× 低于最適濃度和高于最適濃度的兩個不同濃度,有可能對同一器官表現出相同的作用效果;低于感受閾值的兩個不同濃度,影響效果均為0。
7.植物莖的背地生長體現了生長素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的特性。 (  )
提示:× 莖背地生長的過程中,近地側生長素濃度高,促進生長的作用強,并沒有表現出抑制生長的特性。
8.生長素在從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的極性運輸過程中,會消耗能量。 (  )
提示:√
9.噴施適量調環酸鈣溶液能縮短水稻基部節間長度,若調環酸鈣噴施不足,可噴施赤霉素進行補救。 (  )
提示:× 赤霉素可促進植株長高,調環酸鈣抑制水稻長高,因此噴施赤霉素不能補救調環酸鈣使用不足帶來的損失。
10.提高脫落酸含量可解除種子的休眠。 (  )
提示:× 降低脫落酸含量或提高赤霉素含量可解除種子的休眠。
11.用一定濃度的6-BA(細胞分裂素類調節劑)抑制馬鈴薯發芽,以延長儲藏期。 (  )
提示:× 細胞分裂素類調節劑可促進發芽。
12.用一定濃度的萘乙酸(生長素類調節劑)處理離體的花卉枝條,可促進生根。 (  )
提示:√
13.頂端優勢體現了生長素既可促進生長也可抑制生長。 (  )
提示:√
14.去頂芽或抑制頂芽的生長素運輸可促進側芽生長。 (  )
提示:√
15.給果樹噴施適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實產量。 (  )
提示:√
16.用乙烯利處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統一采摘。 (  )
提示:√
17.植物的所有生理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進行。 (  )
提示:√
18.用PP333(赤霉素合成抑制劑)處理水稻可使植株矮化,增強抗倒伏能力。 (  )
提示:√
19.杏樹開花體現了植物生長發育的季節周期性。 (  )
提示:√
20.激素的產生和分布是基因表達調控的結果,與環境因素無關。 (  )
提示:× 激素的產生和分布既受基因表達的調控,也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1.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在合成部位上的主要區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長素發揮作用的途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索生長素類調節劑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時,先做預實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動物激素是由專門的內分泌腺或內分泌細胞分泌的,植物體內沒有專門分泌激素的腺體
首先與細胞內某種蛋白質(生長素受體)特異性結合,引發細胞內發生一系列信號轉導過程,進而誘導特定基因的表達,從而產生效應
可以為進一步的實驗摸索條件,也可以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4.植物表現頂端優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植物生長調節劑比植物激素效果更持久的原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麥種子經適當的高溫處理后更易萌發的原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頂芽產生的生長素逐漸向下運輸,枝條上部的側芽附近生長素濃度較高,由于側芽對生長素濃度比較敏感,因此它的發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現出頂端優勢
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植物激素的作用,但植物體內沒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長時間發揮作用
在高溫條件下脫落酸容易降解,小麥種子經適當高溫處理后,脫落酸抑制種子萌發的作用解除,所以更容易萌發
7.赤霉素和生長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什么相似之處?不同點又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歸納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異同點。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者都具有促進細胞伸長、誘導細胞分化,影響花、果實發育等作用。不同點:赤霉素有促進細胞分裂、促進種子萌發的作用,而生長素不能單獨完成細胞分裂進程,不能促進種子萌發等
①不同點:植物激素是由植物體內產生的,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植物體內有相關的酶,可以分解植物激素;而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植物體內一般沒有相關的酶分解它。②相同點:都是微量、高效的有機物,均能對植物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
核心考點一
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分布及其生理作用
1.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分析
2.向光性的原理
3.植物莖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1)表現
(2)解釋:“淀粉—平衡石假說”
4.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曲線分析
(1)植物同一器官對生長素敏感程度曲線分析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敏感程度曲線分析
(3)不同植物對生長素敏感程度曲線分析
常考題型一 生長素的發現及作用機理
1. (2023·山東卷)擬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長素分布不均引起的,以其幼苗為實驗材料進行向光性實驗,處理方式及處理后4組幼苗的生長、向光彎曲情況如圖表所示。由該實驗結果不能得出的是(  )
分組 處理 生長情況 彎曲情況
甲 不切斷 正常 彎曲
乙 在①處切斷 慢 彎曲
丙 在②處切斷 不生長 不彎曲
丁 在③處切斷 不生長 不彎曲
A.結構Ⅰ中有產生生長素的部位
B.①②之間有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
C.甲組的①②之間有生長素分布不均的部位
D.②③之間無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
【答案】 D
【解析】 據表格和題圖可知,不切斷任何部位,該幼苗正常彎曲生長,但在①處切斷,即去除結構Ⅰ,生長變慢,推測結構Ⅰ中有產生生長素的部位,A不符合題意;據表格可知,在①處切斷,該幼苗緩慢生長且彎曲,而在②處切斷后,該幼苗不能生長,推測①②之間含有生長素,且具有感光部位,推測可能是受到單側光照射后,①②之間生長素分布不均,最終導致生長不均勻,出現彎曲生長,B、C不符合題意;在②處切斷和在③處切斷,兩組實驗結果相同,幼苗都不生長、不彎曲,說明此時不能產生生長素,也無法得出有無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D符合題意。故選D。
2. (2023·全國甲卷)植物激素是一類由植物體產生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下列關于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轉變成生長素
B.生長素可以從產生部位運輸到其他部位發揮作用
C.生長素和乙烯可通過相互作用共同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
D.植物體內生長素可以作為催化劑直接參與細胞代謝過程
【答案】 D
【解析】 生長素的產生部位主要是植物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色氨酸是合成生長素的原料,A正確;植物激素都是由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的,B正確;植物激素之間相互協調、互相配合共同影響植物生命活動,調節植物生長發育,C正確;生長素是信號分子,不是催化劑,不直接參與細胞代謝,D錯誤。故選D。
3. (2022·海南卷)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可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將患惡苗病的水稻葉片汁液噴灑到正常水稻幼苗上,結實率會降低
B.植物組織培養中,培養基含生長素、不含細胞分裂素時,易形成多核細胞
C.矮壯素處理后,小麥植株矮小、節間短,說明矮壯素的生理效應與赤霉素的相同
D.高濃度2,4-D能殺死雙子葉植物雜草,可作為除草劑使用
【答案】 C
【解析】 將患惡苗病的水稻葉片汁液噴灑到正常水稻幼苗上,會使正常水稻幼苗營養生長過于旺盛,由于光合產物過多的用于營養生長,因此結實率會降低,A正確;生長素主要促進細胞核的分裂,細胞分裂素主要促進細胞質的分裂,植物組織培養中,培養基含生長素、不含細胞分裂素時,易形成多核細胞,B正確;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伸長,從而引起植物的增高,而矮壯素處理后,小麥植株矮小、節間短,說明矮壯素的生理效應與赤霉素的相反,C錯誤;高濃度2,4-D能殺死雙子葉植物雜草,而對農作物(單子葉植物)起到促進作用,可作為除草劑使用,D正確。故選C。
4. (2023·天津卷)研究人員探究植物根部生長素運輸情況,得到了生長素運輸方向示意圖(圖1)
(1)生長素從根尖分生區運輸到伸長區的運輸類型是__________。
(2)圖2是正常植物和某蛋白N對應基因缺失型的植物根部大小對比及生長素分布對比,據此回答:
①N蛋白基因缺失,會導致根部變短,并導致生長素在根部________處(填“表皮”或“中央”)運輸受阻。
②如圖3,在正常植物細胞中,PIN2蛋白是一種主要分布在植物頂膜的蛋白,推測其功能是將生長素從細胞________運輸到細胞___________,根據圖3,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細胞中,PIN2蛋白分布特點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上述研究,推測N蛋白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而促進了伸長區細胞伸長。
【答案】 (1)極性運輸(主動運輸)
(2)中央 頂膜 側膜和底膜 頂膜處最多,側膜和細胞質中也有分布
(3)促進生長素從細胞質和側膜等部位向伸長區細胞頂膜集中
【解析】 (1)據圖可知,生長素從根尖分生區運輸到伸長區是從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屬于極性運輸,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2)①分析圖2,N蛋白缺失型個體的根部明顯縮短,且據生長素的分布情況可知,伸長區中央部分的生長素較少,據此可推測生長素在根部中央運輸受阻。②據圖3可知,正常型個體和N蛋白缺失型個體頂膜的PIN2蛋白含量相同,側膜和細胞質中沒有分布,結合圖1推測,其功能是將生長素從細胞頂膜運輸至側膜和底膜;而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細胞中,PIN2蛋白分布特點為:頂膜處最多,側膜和細胞質中也有分布,但是相對較少,其中細胞質中含量最少。(3)根據上述研究,正常型個體只有頂膜有PIN蛋白分布,而N蛋白缺失型個體則在多處都有分布,推測N蛋白的作用是:促進生長素從細胞質和側膜等部位向伸長區細胞頂膜集中,從而促進了伸長區細胞伸長。
1.與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相關的實驗歸納
(1)驗證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
(2)驗證胚芽鞘中生長素的橫向運輸發生在尖端
(3)驗證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只能從形態學上端向形態學下端運輸
2.探究重力和單側光對生長素分布的影響程度
3.頂端優勢產生原因的實驗探究
常考題型二 生長素的作用特點
5. (2024·河北卷)水稻在苗期會表現出頂端優勢,其分蘗相當于側枝。AUX1是參與水稻生長素極性運輸的載體蛋白之一。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AUX1缺失突變體的分蘗可能增多
B.分蘗發生部位生長素濃度越高越有利于分蘗增多
C.在水稻的成熟組織中,生長素可進行非極性運輸
D.同一濃度的生長素可能會促進分蘗的生長,卻抑制根的生長
【答案】 B
【解析】 AUX1缺失突變體導致生長素不能正常運輸,頂端優勢消失,分蘗可能增多,A正確;分蘗發生部位生長素濃度過高時會對分蘗產生抑制,導致分蘗減少,B錯誤;在成熟組織中,生長素可以通過韌皮部進行非極性運輸,C正確;根對生長素的敏感程度高于芽,同一濃度的生長素可能會促進分蘗的生長,卻抑制根的生長,D正確。故選B。
6. (2021·全國甲卷)生長素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等多種生理功能。下列與生長素有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植物生長的“頂端優勢”現象可以通過去除頂芽而解除
B.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可以運到側芽附近從而抑制側芽生長
C.生長素可以調節植物體內某些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植物生長
D.在促進根、莖兩種器官生長時,莖是對生長素更敏感的器官
【答案】 D
【解析】 頂端優勢產生的原因是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枝條上部的側芽部位生長素濃度較高,側芽對生長素濃度比較敏感,因而使側芽的發育受到抑制,可以通過摘除頂芽的方式解除植株頂端優勢,A、B正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生長素能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是通過調控某些基因的表達來影響植物生長的,C正確;根、莖兩種器官對生長素的反應敏感程度有明顯差異,其中根對生長素最敏感,D錯誤。故選D。
7. (2020·江蘇卷)為提高銀杏枝條扦插成活率,采用800 mg/L吲哚丁酸(IBA)浸泡枝條1小時,然后將其插入苗床。下圖為誘導生根過程的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枝條下切面的愈傷組織是細胞脫分化形成的  
B.愈傷組織的形成有利于分化出更多的不定根
C.不定根的分化是枝條內多種激素共同調控的結果
D.新生的不定根中生長素濃度可能高于800 mg/L
【答案】 D
【解析】 愈傷組織的形成是枝條下切面細胞脫分化的結果,A正確;愈傷組織的形成有利于根原基發生,從而產生更多的不定根,B正確;枝條內存在多種植物激素,不定根的分化是多種激素共同調控的結果,C正確;根對生長素敏感,低濃度促進根的生長,高濃度抑制其生長,故新生的不定根中生長素濃度應低于800 mg/L,D錯誤。故選D。
8. (2024·北京卷)植物通過調節激素水平協調自身生長和逆境響應(應對不良環境的系列反應)的關系,研究者對其分子機制進行了探索。
(1)生長素(IAA)具有促進生長的作用,脫落酸(ABA)可提高抗逆性并抑制莖葉生長,兩種激素均作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調節植物生長及逆境響應。
(2)TS基因編碼的蛋白(TS)促進IAA的合成。研究發現,擬南芥受到干旱脅迫時,TS基因表達下降,生長減緩。研究者用野生型(WT)和TS基因功能缺失突變株(ts)進行實驗,結果如圖甲。
圖甲結果顯示,TS基因功能缺失導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探究TS影響抗旱性的機制,研究者通過實驗,鑒定出一種可與TS結合的酶BG。已知BG催化ABA-葡萄糖苷水解為ABA。提取純化TS和BG,進行體外酶活性測定,結果如圖乙。由實驗結果可知TS具有抑制BG活性的作用,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了證明TS通過抑制BG活性降低ABA水平,可檢測野生型和三種突變株中的ABA含量。請在圖丙“(____)”處補充第三種突變株的類型,并在圖中相應位置繪出能證明上述結論的結果。
(5)綜合上述信息可知,TS能精細協調生長和逆境響應之間的平衡,使植物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請完善TS調節機制模型(從正常和干旱兩種條件任選其一,以未選擇的條件為對照,在方框中以文字和箭頭的形式作答)(略)。
【答案】 (1)信息 (2)IAA含量降低,生長減緩;干旱處理下,植株生存率提高
(3)在0~2μg的濃度范圍內,隨著TS濃度的升高,BG活性逐漸降低
(4)見解析圖 (5)見解析圖
【解析】 (1)兩種植物激素均作為信息分子,參與調節植物生長及逆境響應。(2)由圖甲可知,TS基因缺失會導致 IAA含量降低,植株生長減緩,同時在干旱條件下,TS基因功能缺失突變株(ts)生存率比正常植株生存率更高。(3)由圖乙可知,在0~2 μg的濃度范圍內,隨著TS濃度的升高, BG活性逐漸降低,證明TS具有抑制BG活性的作用。(4)根據圖可知,還需要在圖丙中補充TS、BG功能缺失突變株(ts+ bg)實驗組,因為TS是通過BG發揮調節功能,所以如果BG無法發揮功能,是否存在TS對實驗結果幾乎沒有影響,該組與bg組結果相同,相應的圖如右:
(5)由上述信息可知,TS基因能精細協調生長和逆境響應之間的平衡,使植物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圖如下:
1.利用“三看法”判斷生長素的作用特點
2.生長素作用特點易錯點
(1)生長素的“低濃度”與“高濃度”是相對的,具體數值隨植物種類及同一植物體內器官的不同而不同,如雙子葉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度高于單子葉植物的。而同一植物體中,根、芽、莖對生長素的敏感度依次減弱,即莖的敏感度最低。
(2)生長素“分布多”不一定就是“高濃度”,如幼苗橫放時,近地側生長素分布多,對根來說是高濃度,對莖來說卻還在低濃度范圍內。
(3)要對頂端優勢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頂芽產生的生長素會源源不斷地往下運輸。離頂芽越近的側芽積累的生長素越多,抑制作用越強;離頂芽越遠的側芽積累的生長素越少,抑制作用越弱。
核心考點三
植物激素的作用及植物生長發育的整體調控
1.五類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及作用
2.植物激素間的相互關系
(1)明確植物激素的兩大作用
(2)生長素與乙烯的相互作用機理
(3)生長素與赤霉素的相互作用機理
(4)植物各器官中同時存在多種植物激素,決定器官生長、發育的不是某種激素的絕對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對含量。
(5)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同種激素的調節往往表現出一定的順序性。
3.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乙烯利 用于果實催熟
α-萘乙酸、2,4-D 用于促進插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及除草
青鮮素 保持果蔬鮮綠,延長儲存時間
赤霉素 解除種子休眠,誘導大麥種子無須萌發就產生α-淀粉酶,用于啤酒生產
4.環境因素參與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
5.植物生命活動中多個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常考題型一 植物激素的作用及相互關系
1. (2024·全國甲卷)植物生長發育受植物激素的調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赤霉素可以誘導某些酶的合成促進種子萌發
B.單側光下生長素的極性運輸不需要載體蛋白
C.植物激素可與特異性受體結合調節基因表達
D.一種激素可通過誘導其他激素的合成發揮作用
【答案】 B
【解析】 赤霉素主要合成部位是未成熟的種子、幼根和幼芽,赤霉素能促進植物的生長,可以誘導某些酶的合成促進種子萌發,A正確;生長素的極性運輸屬于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并消耗能量,B錯誤;植物激素與受體特異性結合,引發細胞內發生一系列信號轉導過程,進而誘導特定基因的表達,從而產生效應,C正確;調節植物生命活動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調節的,因此一種激素可通過誘導其他激素的合成發揮作用,D正確。故選B。
2. (2024·浙江6月卷)干旱脅迫下,植物體內脫落酸含量顯著增加,赤霉素含量下降。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干旱脅迫下脫落酸含量上升,促進氣孔開放
B.干旱脅迫下植物含水量上升,增強抗旱能力
C.干旱脅迫下,脫落酸受體缺失突變體較耐干旱
D.干旱脅迫下,葉面噴施赤霉素不利于植物抗旱
【答案】 D
【解析】 干旱脅迫下,植物體內的脫落酸含量顯著增加,促使氣孔關閉,避免蒸騰失水,A錯誤;干旱脅迫下,植物含水量下降,避免失水過多,增強抗旱能力,B錯誤;干旱脅迫下,脫落酸受體缺失突變體因脫落酸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氣孔不能正常關閉,一般不耐旱,C錯誤;干旱脅迫下,葉面噴施赤霉素促進植株生長,不利于植物抗旱,D正確。故選D。
3. (2024·山東卷)擬南芥的基因S與種子萌發有關。對野生型和基因S過表達株系的種子分別進行不同處理,處理方式及種子萌發率(%)如表所示,其中MS為基本培養基,WT為野生型,OX為基因S過表達株系,PAC為赤霉素合成抑制劑。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MS MS+脫落酸 MS+PAC MS+PAC+赤霉素
培養時間 WT OX WT OX WT OX WT OX
24小時 0 80 0 36 0 0 0 0
36小時 31 90 5 72 3 3 18 18
A.MS組是為了排除內源脫落酸和赤霉素的影響
B.基因S通過增加赤霉素的活性促進種子萌發
C.基因S過表達減緩脫落酸對種子萌發的抑制
D.脫落酸和赤霉素在擬南芥種子的萌發過程中相互拮抗
【答案】 B
【解析】 擬南芥植株自身會產生脫落酸和赤霉素,MS為基本培養基,不含脫落酸和赤霉素,作為對照可以排除內源脫落酸和赤霉素的影響,A正確;與MS組相比, MS+PAC(PAC為赤霉素合成抑制劑)組種子萌發率明顯降低,這說明基因S通過促進赤霉素的合成來促進種子萌發,B錯誤;與MS組相比,MS+脫落酸組種子萌發率明顯降低,但其中的基因S過表達的OX下降幅度較小,這說明基因S過表達可減緩脫落酸對種子萌發的抑制,C正確;綜上分析,赤霉素能促進擬南芥種子的萌發、脫落酸能抑制擬南芥種子的萌發,因此脫落酸和赤霉素在擬南芥種子的萌發過程中相互拮抗,D正確。故選B。
4. (2023·新課標卷)植物的生長發育受多種因素調控。回答下列問題。
(1)細胞增殖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基礎。細胞增殖具有周期性,細胞周期中的分裂間期為分裂期進行物質準備,物質準備過程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物細胞分裂是由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協同作用完成的。在促進細胞分裂方面,生長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細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給黑暗中生長的幼苗照光后幼苗的形態出現明顯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光信號的受體有________(答出1點即可),除了光,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環境因素還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
【答案】 (1)DNA分子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2)促進細胞核的分裂 促進細胞質的分裂 (3)光敏色素 溫度、重力
【解析】 (1)細胞周期中的分裂間期為分裂期進行物質準備,物質準備過程主要包括DNA分子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2)在促進細胞分裂方面,生長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核的分裂,而細胞分裂素主要表現在促進細胞質的分裂,二者協調促進細胞分裂的完成,表現出協同作用。(3)植物能對光作出反應,是因為其具有能接受光信號的分子,給黑暗中生長的幼苗照光后幼苗的形態出現明顯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光信號的受體有光敏色素,光敏色素接受光照后,結構發生改變,該信息傳導到細胞核,進而調控基因的表達,表現出生物學效應;除了光,溫度(如植物代謝會隨溫度不同而有旺盛和緩慢之分)、重力等環境因素也會參與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
植物激素間表現出協同作用和作用效果相反的實例
1.表現出協同效應的植物激素實例
植物生長 細胞分裂素、生長素、赤霉素
果實生長 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
果實成熟 乙烯、脫落酸
延緩衰老 生長素、細胞分裂素
2.作用效果相反的植物激素實例
器官脫落 生長素抑制花的脫落,脫落酸促進葉、花、果實的脫落
種子發芽 赤霉素、細胞分裂素促進種子發芽,脫落酸抑制種子發芽
葉片衰老 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抑制葉片衰老,脫落酸促進葉片衰老
頂端優勢 濃度過高的生長素抑制側芽生長,細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可解除頂端優勢
常考題型二 環境因素的調節作用及實驗探究
5. (2024·遼寧卷)為研究土壤中重金屬砷抑制擬南芥生長的原因,研究者檢測了高濃度砷酸鹽處理后擬南芥根的部分指標。據圖分析,下列推測錯誤的是(  )
A.砷處理6 h,根中細胞分裂素的含量會減少
B.砷處理抑制根的生長可能與生長素含量過高有關
C.增強LOG2蛋白活性可能緩解砷對根的毒害作用
D.抑制根生長后,植物因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能力下降而影響生長
【答案】 A
【解析】 分析圖1可知,砷處理6 h,細胞分裂素水解酶基因相對表達量遠低于細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相對表達量,根中細胞分裂素的含量會增加,A錯誤;結合圖2、3推測,與空白對照組相比,砷處理組生長素含量高但是根長度短,砷處理抑制根的生長可能與生長素含量過高有關,B正確;結合圖1,隨著砷處理時間的延長,LOG2基因相對表達量減少,推測增強LOG2蛋白活性可能緩解砷對根的毒害作用,C正確;根可吸收水和無機鹽,抑制根生長后,植物因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能力下降而影響生長,D正確。故選A。
6. (2024·安徽卷)植物生命活動受植物激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的調節。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菊花是自然條件下秋季開花的植物,遮光處理可使其延遲開花
B.玉米倒伏后,莖背地生長與重力引起近地側生長素含量較低有關
C.組織培養中,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濃度比值高時能誘導根的分化
D.土壤干旱時,豌豆根部合成的脫落酸向地上運輸可引起氣孔關閉
【答案】 D
【解析】 菊花是自然條件下秋季開花的植物,菊花是短日照植物,遮光處理可使其促進開花,A錯誤;玉米倒伏后,莖背地生長與重力引起近地側生長素含量較高有關,B錯誤;組織培養中,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濃度比值高時能誘導芽的分化,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濃度比值低時能誘導根的分化,C錯誤;土壤干旱時,豌豆根部合成的脫落酸向地上運輸可引起氣孔關閉,以減少水分蒸騰,D正確。故選D。
7. (2024·湖北卷)氣孔是指植物葉表皮組織上兩個保衛細胞之間的孔隙。植物通過調節氣孔大小,控制CO2進入和水分的散失,影響光合作用和含水量。科研工作者以擬南芥為實驗材料,研究并發現了相關環境因素調控氣孔關閉的機理(圖1)。已知ht1基因、rhc1基因各編碼蛋白甲和乙中的一種,但對應關系未知。研究者利用野生型(wt)、ht1基因功能缺失突變體(h)、rhc1基因功能缺失突變體(r)和ht1/rhc1雙基因功能缺失突變體(h/r),進行了相關實驗,結果如圖2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保衛細胞液泡中的溶質轉運到胞外,導致保衛細胞________(填“吸水”或“失水”),引起氣孔關閉,進而使植物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填“增大”或“不變”或“減小”)。
(2)圖2中的wt組和r組對比,說明高濃度CO2時rhc1基因產物________(填“促進”或“抑制”)氣孔關閉。
(3)由圖1可知,短暫干旱環境中,植物體內脫落酸含量上升,這對植物的積極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實驗結果判斷:編碼蛋白甲的基因是________(填“ht1”或“rhc1”)。
【答案】 (1) 失水 減小 (2)促進
(3)干旱條件下脫落酸含量升高,促進葉片脫落,抑制氣孔開放,能夠減少蒸騰作用,保存植物體內水分,使植物能夠在干旱中生存
(4)rhc1
【解析】 (1)保衛細胞液泡中的溶質轉運到胞外,導致細胞液的滲透壓降低,保衛細胞失水引起氣孔關閉。氣孔關閉后,CO2吸收減少,光合速率減小。(2)r組是rhc1基因功能缺失突變體,即缺少rhc1基因產物,wt組能正常表達rhc1基因產物。分析圖2,高濃度CO2時,wt組氣孔開放度低于r組,說明rhc1基因產物能促進氣孔關閉。(3)脫落酸是植物生長抑制劑,它能夠抑制細胞的分裂和種子的萌發,還能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干旱條件下脫落酸含量升高,促進葉片脫落,抑制氣孔
開放,能夠減少蒸騰作用,保存植物體內水分,使植物能夠在干旱中生存。(4)分析圖2可知,高濃度CO2時,r組氣孔開放度均高于wt組、h組和h/r組,結合圖1分析,高濃度CO2時蛋白甲經過一系列調控機制最終使氣孔關閉。r組是rhc1基因功能缺失突變體,高濃度CO2時,r組氣孔開放度高,說明缺失rhc1基因編碼的蛋白質不能夠引起氣孔關閉,由此推測,rhc1基因編碼的是蛋白甲。
8. (2023·全國乙卷)植物的氣孔由葉表皮上兩個具有特定結構的保衛細胞構成。保衛細胞吸水體積膨大時氣孔打開,反之關閉,保衛細胞含有葉綠體,在光下可進行光合作用。已知藍光可作為一種信號促進保衛細胞逆濃度梯度吸收K+。有研究發現,用飽和紅光(只用紅光照射時,植物達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紅光強度)照射某植物葉片時,氣孔開度可達最大開度的60%左右。回答下列問題。
(1)氣孔的開閉會影響植物葉片的蒸騰作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等生理過程。
(2)紅光可通過光合作用促進氣孔開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組發現在飽和紅光的基礎上補加藍光照射葉片,氣孔開度可進一步增大,因此他們認為氣孔開度進一步增大的原因是,藍光促進保衛細胞逆濃度梯度吸收K+。請推測該研究小組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某種除草劑能阻斷光合作用的光反應,用該除草劑處理的葉片在陽光照射下氣孔________(填“能”或“不能”)維持一定的開度。
【答案】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葉綠體中的葉綠素對紅光有較高的吸收峰值,紅光照射下保衛細胞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使保衛細胞的滲透壓上升,細胞吸水膨脹,氣孔開放
(3)藍光作為信號能促進保衛細胞逆濃度梯度吸收K+,使保衛細胞滲透壓上升,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
(4)不能
【解析】 (1)氣孔是植物體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通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與蒸騰作用中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都是經過氣孔進出植物葉肉細胞的,故氣孔開閉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等生理過程。(2)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紅光照射下保衛細胞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使細胞的滲透壓上升,促進保衛細胞吸水,細胞體積膨脹,氣孔開放。(3)題中顯示,藍光可作為一種信號促進保衛細胞逆濃度梯度吸收K+,當細胞內K+濃度升高時,細胞內滲透壓升高,有利于保衛細胞吸水促使氣孔開放,因此,在飽和紅光的基礎上補加藍光照射葉片,氣孔開度可進一步增大。(4)光反應可為暗反應的進行提供
ATP和NADPH,某種除草劑能阻斷光合作用的光反應,暗反應因缺少ATP和NADPH不能進行,導致光合速率下降,合成的有機物減少,導致保衛細胞滲透壓下降,吸水能力下降,氣孔開度減小,故在使用該除草劑的條件下,給予光照不能使氣孔維持一定的開度。
植物激素調節實驗探究中“對照實驗”的設置
1.要證明兩種激素“各自”的作用,就應該將“分別加有兩種激素”的實驗組與“無激素”的空白對照組比較。
2.要證明兩種激素的“協同作用”,就應該將“同時加兩種激素”的實驗組與“加單一激素”的實驗組進行對照(此時仍需設置“蒸餾水”處理的空白對照組)。(共103張PPT)
專題七 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二講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
5.3 神經系統能夠及時感知機體內、外環境的變化,并作出反應調控各器官、系統的活動,實現機體穩態
5.3.1 概述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為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其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5.3.2 闡明神經細胞膜內外在靜息狀態具有電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動作電位,并沿神經纖維傳導
5.3.3 闡明神經沖動在突觸處的傳遞通常通過化學傳遞方式完成
5.3.4 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級神經中樞和腦中相應的高級神經中樞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共同調控器官和系統的活動,維持機體的穩態
5.3.5 舉例說明中樞神經系統通過自主神經來調節內臟的活動
5.3.6 簡述語言活動和條件反射是由大腦皮層控制的高級神經活動
5.4 內分泌系統產生的多種類型的激素,通過體液傳送而發揮調節作用,實現機體穩態
5.4.1 說出人體內分泌系統主要由內分泌腺組成,包括垂體、甲狀腺、胸腺、腎上腺、胰島和性腺等多種腺體,它們分泌的各類激素參與生命活動的調節
5.4.2 舉例說明激素通過分級調節、反饋調節等機制維持機體的穩態,如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節和血糖平衡的調節等
5.4.3 舉例說出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相互協調共同維持機體的穩態,如體溫調節和水鹽平衡的調節等
5.4.4 舉例說明其他體液成分參與穩態的調節,如二氧化碳對呼吸運動的調節等
1.看見食物后,小狗產生視覺,該過程屬于非條件反射。 (  )
提示:× 感覺的產生發生于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沒有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參與,不屬于完整的反射活動。
2.CO2刺激呼吸運動加深加快的過程不需要依賴完整的反射弧。 (  )
提示:× CO2刺激呼吸運動加深加快屬于反射活動,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3.條件反射消退不是簡單喪失,而是把原先引起興奮性效應的信號轉變為無關信號。 (  )
提示:× 條件反射的消退是把原先引起興奮性效應的信號轉變為抑制性效應的信號。
4.學生參加適度的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有利于突觸釋放遞質進行興奮的雙向傳遞。 (  )
提示:× 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因此突觸處一般只能單向傳遞信號。
5.乙酰膽堿是一種神經遞質,在突觸間隙中經擴散到達突觸后膜。 (  )
提示:√
6.視網膜內神經元興奮時,膜外Na+濃度高于膜內。 (  )
提示:√
7.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方向與膜外電流方向相反。 (  )
提示:√
8.阻斷興奮性神經遞質與受體的結合,突觸后膜電位差變大。 (  )
提示:× 阻斷興奮性神經遞質與受體的結合,突觸后膜會保持靜息電位不變。當抑制性神經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時,會引起突觸后膜兩側的電位差擴大。
9.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結構基礎和作用方式都不同,但是都存在分級調節。 (  )
提示:√
10.甲狀腺激素缺乏一定會影響腦的發育。 (  )
提示:× 成年后腦的發育已經完成,甲狀腺激素缺乏不會再影響腦的發育,但是會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和人體的代謝活動。
11.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膀胱會因肌肉收縮而縮小。 (  )
提示:√
12.飲食缺碘會影響下丘腦和垂體的功能,引起甲狀腺組織增生。 (  )
提示:√
13.給切除垂體的小鼠注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其代謝可恢復正常。 (  )
提示:× 切除垂體后,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已失去靶器官,無法發揮作用。
14.給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機體對寒冷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弱。 (  )
提示:√
15.腎上腺素分泌增加會使動物警覺性提高、呼吸頻率減慢、心率減慢。 (  )
提示:× 腎上腺素會使呼吸頻率和心率均加快。
16.大量出汗時,垂體感受到細胞外液滲透壓變化,使大腦皮層產生渴覺。 (  )
提示:× 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感受細胞外液滲透壓變化。
17.脫水反應也會引起機體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這是一種反饋調節。 (  )
提示:√
18.在室外寒冷環境中進行比賽時,運動員機體的產熱量小于散熱量。 (  )
提示:× 當體溫維持恒定時,產熱量即等于散熱量。
19.跳操過程中,汗腺分泌增加,垂體細胞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 (  )
提示:×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合成和分泌,收集于垂體中,由垂體完成釋放。
20.肝糖原和肌糖原能被分解為葡萄糖,以維持血糖平衡。 (  )
提示:× 肌糖原不再分解為葡萄糖。
1.手指被針尖扎了一下,縮手動作在前,感覺到疼痛在后,其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神經系統興奮性角度分析Na+-K+泵運輸Na+和K+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縮手動作在前,可以使機體迅速避開有害刺激,避免機體受到損害;之后產生感覺,有助于機體對刺激的利弊作出判斷與識別,可以使機體更靈活、更有預見性地對環境變化作出應對,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
維持Na+濃度膜外高于膜內和K+濃度膜內高于膜外,有利于靜息電位的維持和動作電位的形成,并有利于神經沖動的正常產生
3.為什么大腦皮層運動代表區范圍的大小不與軀體中相應部位的大小相關,而是與軀體運動的精細復雜程度相關?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精細復雜的運動需要大腦皮層大量的傳出神經元控制,而支配精細復雜運動的每個運動神經元支配的肌纖維少,故需要運動神經元的數量多,因而在大腦皮層中所占面積大
4.某些成年人受到外傷或老年人患腦梗死后,意識喪失,并出現像嬰兒一樣的“尿床”現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臨床上通過抽取血樣來檢測內分泌疾病的原理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傷或腦梗死傷及了控制排尿的高級中樞(即大腦皮層)或大腦與脊髓之間的神經傳導通路,致使高級中樞對排尿這種低級中樞的控制作用喪失
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過體液運輸,隨血液流經全身
6.不要等渴了再喝水,其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的人喜歡吃清淡的食物,炒菜時放鹽極少。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對他的健康可能會有什么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人意識到渴了,說明機體細胞外液滲透壓已經升高,機體已經在調動心臟、腎等器官以及泌尿系統、循環系統等調節滲透壓,會引起一系列問題,如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壓升高、酸中毒等,長期如此,會對機體健康造成影響
長期食鹽攝入不足,會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影響細胞內外滲透壓的平衡
8.人在恐懼、劇痛、失血等緊急情況下,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表現出警覺性提高、反應靈敏、物質代謝加快、呼吸頻率提高和心率加速等應激反應。請分析此例中,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聯系,并解釋這些應激反應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情況下,支配內臟的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交感神經一方面使心跳加快、呼吸頻率提高,另一方面促進相關內分泌腺活動,使腎上腺素等相關激素水平升高,激素調節使相關內臟活動加強,物質代謝加快,警覺性等應激反應提高,適應能力增強。在這一系列調節中,既有神經調節又有體液調節,二者相互協調配合,大大提高了機體應激反應的能力
核心考點一
神經調節
1.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機體對內外刺激所產生的規律性應答反應。反射包括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類型。
比較項目 非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
產生 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控制中心 大腦皮層之下的各級中樞 大腦皮層
比較項目 非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
刺激 具體刺激物的直接刺激 非條件刺激物的信號(如食物和敵害的形象等)
聯系和意義 條件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基礎上通過學習和訓練而建立的;條件反射的不斷維持需要非條件刺激的強化。條件反射使機體具有更強的預見性、靈活性和適應性,大大提高了動物應對復雜環境變化的能力
(2)反射弧
興奮傳導 組織結構 結構特點 功能 結構破壞后的結果
感受器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

傳出神經

效應器 感受器 感覺神經末梢的特殊結構 將內外刺激的信息轉變成興奮 既無感覺
又無效應
傳入神經 感覺神經元 將興奮由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 既無感覺
又無效應
神經中樞 調節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經元群 對傳入的興奮進行分析和綜合 既無感覺
又無效應
興奮傳導 組織結構 結構特點 功能 結構破壞后的結果
感受器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

傳出神經

效應器 傳出神經 運動神經元 將興奮由神經中樞傳出至效應器 只有感覺
無效應
效應器 傳出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等 對內外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 只有感覺
無效應
興奮傳導 組織結構 結構特點 功能 結構破壞后的結果
相互聯系 ①反射弧的各部分是由反射活動連接起來的,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②反射弧中任何一個環節中斷,反射都不能發生,因此必須保證反射弧結構的完整性
2.興奮的傳導和傳遞
(1)興奮產生的機制與特點
(2)Na+、K+與膜電位變化的關系
(3)理清興奮在神經元間傳遞的過程
①神經元間傳遞的相關問題
②藥物或有毒、有害物質阻斷突觸處神經沖動傳遞的三大原因
a.藥物或有毒、有害物質阻止神經遞質的合成或釋放。
b.藥物或有毒、有害物質使神經遞質失活。
c.突觸后膜上受體位置被某種有毒物質或抗體占據,使神經遞質不能和后膜上的受體結合。
(4)探究興奮在反射弧中傳導特點的實驗方案設計
3.判斷電流計指針偏轉(兩電極均在神經細胞膜外)
4.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1)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分級調節
軀體運動分級調節示意圖
(2)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分級調節
①參與調節的神經結構
②實例:排尿反射
常考題型一 興奮的產生、傳導和傳遞
1. (2024·甘肅卷)圖甲是記錄蛙坐骨神經動作電位的實驗示意圖。在圖示位置給予一個適宜電刺激,可通過電極1和2在電位記錄儀上記錄到如圖乙所示的電位變化。如果在電極1和2之間的M點阻斷神經動作電位的傳導,給予同樣的電刺激時記錄到的電位變化圖是(  )
【答案】 B
【解析】 在圖示位置給予一個適宜電刺激,由于興奮先后到達電極1和電極2,則電位記錄儀會發生兩次方向相反的偏轉,可通過電極1和2在電位記錄儀上記錄到如圖乙所示的電位變化;如果在電極1和2之間的M點阻斷神經動作電位的傳導,興奮只能傳導至電極1,無法傳至電極2,只發生一次偏轉,對應的圖形應是圖乙中的前半段,B符合題意。故選B。
2. (2024·浙江6月卷)以槍烏賊的巨大神經纖維為材料,研究了靜息狀態和興奮過程中,K+、Na+的內向流量與外向流量,結果如圖所示。外向流量指經通道外流的離子量,內向流量指經通道內流的離子量。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興奮過程中,K+外向流量大于內向流量
B.興奮過程中,Na+內向流量小于外向流量
C.靜息狀態時,K+外向流量小于內向流量
D.靜息狀態時,Na+外向流量大于內向流量
【答案】 A
【解析】 由圖可知:興奮過程中,K+外向流量大于內向流量,Na+內向流量大于外向流量,A正確,B錯誤;靜息狀態時,K+外向流量大于內向流量,Na+外向流量小于內向流量,C、D錯誤。故選A。
3. (2024·廣東卷)輕微觸碰時,興奮經觸覺神經元傳向脊髓抑制性神經元,使其釋放神經遞質 GABA。正常情況下,GABA作用于痛覺神經元引起Cl-通道開放,Cl-內流,不產生痛覺;患帶狀皰疹后,痛覺神經元上Cl- 轉運蛋白(單向轉運Cl-)表達量改變,引起Cl-的轉運量改變,細胞內Cl-濃度升高,此時輕觸引起GABA作用于痛覺神經元后,Cl- 經Cl- 通道外流,產生強烈痛覺。針對該過程(如圖)的分析,錯誤的是(  )
A.觸覺神經元興奮時,在抑制性神經元上可記錄到動作電位
B.正常和患帶狀皰疹時,Cl-經Cl-通道的運輸方式均為協助擴散
C.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是興奮性的
D.患帶狀皰疹后Cl-轉運蛋白增多,導致輕觸產生痛覺
【答案】 D
【解析】 觸覺神經元興奮時,會釋放興奮性神經遞質作用于抑制性神經元,抑制性神經元興奮,在抑制性神經元上可記錄到動作電位,A正確;離子通道進行的跨膜運輸方式是協助擴散,故正常和患帶狀皰疹時,Cl-經Cl-通道的運輸方式是協助擴散,B正確;GABA作用于痛覺神經元引起Cl-通道開放,Cl-內流,此時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患帶狀皰疹后,Cl-經Cl-通道外流,相當于形成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此時GABA作用的效果是興奮性的,C正確;據圖可知,Cl-轉運蛋白會將Cl-運出痛覺神經元,患帶狀皰疹后痛覺神經元上Cl-轉運蛋白(單向轉運Cl-)表達量改變,引起Cl-的轉運量改變,細胞內Cl-濃度升高,說明運出細胞的Cl-減少,據此推測應是轉運蛋白減少所致,D錯誤。故選D。
4. (2024·浙江1月卷)科學研究揭示,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共享某些信息分子和受體,共同調節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維持內環境穩態,即神經—體液—免疫網絡調節。以家兔為實驗動物,進行了一系列相關研究。(注:迷走神經的中樞位于延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阿托品為乙酰膽堿阻斷劑)回答以下問題:
(1)加入抗凝劑的家兔血液在試管里靜置一段時間出現分層現象,上層是淡黃色的________,T細胞集中于中層。與紅細胞觀察和技術不同,T細胞需要先________后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和計數。培養T細胞時提供恒定濃度的CO2,使培養pH維持在中性偏________。
(2)血液T細胞百分率和T細胞增殖能力可以反映細胞免疫功能的強弱。刺激迷走神經,血液T細胞百分率和T細胞增殖能力都顯著上升;剪斷迷走神經,血液T細胞百分率和T細胞增殖能力都顯著下降。基于上述結果,迷走神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靜脈注射阿托品后,血液T細胞百分率和T細胞增殖能力顯著下降,說明T細胞膜存在____________受體。
(3)剪斷一側迷走神經后,立即分別刺激外周端(遠離延髓一端)和中樞端(靠近延髓一端)血液T細胞百分率和T細胞增殖能力都顯著上升,說明迷走神經含有____________纖維。
(4)用結核菌素接種家兔,免疫細胞分泌的______________作用于迷走神經末梢的受體,將________信號轉換成相應的電信號,迷走神經傳入沖動顯著增加,而____________________傳遞免疫反應的信息,調節免疫反應。
(5)雌激素能調節體液免疫。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受垂體分泌的______________調節,通過檢測血液B細胞百分率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等指標來反映外源雌激素對體液免疫的調節作用。
【答案】 (1) 血漿 染色 堿性 (2)增強和維持細胞免疫力 乙酰膽堿 (3)傳入和傳出 (4)免疫活性物質 化學 神經中樞/延髓等 (5)促性腺激素 抗體和B細胞的增殖能力
【解析】 (1)因加入了抗凝劑,家兔血液在試管里靜置一段時間,上層是淡黃色的血漿;紅細胞有顏色,T細胞沒有顏色,與紅細胞觀察和技術不同,T細胞需要先染色后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和計數,培養動物細胞適宜的pH為7.2~7.4,所以培養T細胞時培養pH維持在中性偏堿性。(2)由題意可知:刺激迷走神經,血液T細胞百分率和T細胞增殖能力都顯著上升;剪斷迷走神經,血液T細胞百分率和T細胞增殖能力都顯著下降,而血液T細胞百分率和T細胞增殖能力可以反映細胞免疫功能的強弱,所以迷走神經具有增強和維持細胞免疫力的作用。阿托品為乙酰膽堿阻斷劑,靜脈注射阿托品后,血液T細胞百分率和T細胞增殖能力顯
著下降,說明T細胞膜存在乙酰膽堿受體。(3)剪斷一側迷走神經后,刺激外周端(遠離延髓一端)引起血液T細胞百分率和T細胞增殖能力顯著上升,說明迷走神經含有傳出纖維,刺激中樞端(靠近延髓一端)血液T細胞百分率和T細胞增殖能力顯著上升,說明迷走神經含有傳入纖維。(4)用結核菌素接種家兔,免疫細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質等作用于迷走神經末梢的受體,將化學信號轉換成相應的電信號,迷走神經傳入沖動顯著增加,而神經中樞(延髓)傳遞免疫反應的信息,調節免疫反應。(5)雌激素能調節體液免疫。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受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調節,前面提到血液T細胞百分率和T細胞增殖能力可以反映細胞免疫功能的強弱,所以通過檢測血液B細胞百分率、抗體和B細胞的增殖能力等指標可以反映外源雌激素對體液免疫的調節作用。
【特別提醒】
1.有關靜息電位與動作電位的易錯點
(1)細胞內外K+濃度、Na+濃度對神經電位的影響不同:細胞內液中K+濃度主要影響神經元靜息電位的大小;細胞外液中Na+濃度主要影響受刺激神經元的動作電位大小。
(2)興奮產生和傳導中K+、Na+的運輸方式不同:①靜息電位產生時,K+由高濃度到低濃度運輸,需要轉運蛋白的協助,屬于協助擴散;②動作電位產生時,Na+內流需要轉運蛋白,同時從高濃度到低濃度運輸,屬于協助擴散;③恢復靜息電位時,起初的K+外流是協助擴散,但隨后的Na+-K+泵排Na+吸K+是逆濃度梯度運輸,為消耗能量的主動運輸。
2.有關神經調節的2個“≠”
(1)離體神經纖維上興奮傳導≠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興奮傳導
①離體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是雙向的。
②在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的神經沖動只能來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體內,興奮在神經纖維上是單向傳導的。
(2)產生感覺≠完成反射
一切感覺無一不是形成于大腦皮層,其產生路徑為感受器→傳入神經→上行傳導至大腦皮層,可見傳出神經及效應器受損時仍可產生感覺,但感受器或傳入神經及神經中樞受損時將不形成感覺。
常考題型二 神經調節的高級功能和實驗分析
5. (2024·全國甲卷)人體消化道內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過程受神經和體液調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進食后若副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可抑制消化液分泌
B.唾液分泌條件反射的建立需以非條件反射為基礎
C.胃液中的鹽酸能為胃蛋白酶提供適宜的pH環境
D.小腸上皮細胞通過轉運蛋白吸收腸腔中的氨基酸
【答案】 A
【解析】 副交感神經活動增強,促進胃腸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A錯誤;條件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和訓練而建立的。即唾液分泌條件反射的建立需以非條件反射為基礎,B正確;胃蛋白酶的最適pH為1.5,胃液中的鹽酸能為胃蛋白酶提供適宜的pH環境,C正確;小腸上皮細胞吸收氨基酸的方式通常為主動運輸,過程中需要轉運蛋白,D正確。故選A。
6. (2024·甘肅卷)條件反射的建立提高了人和動物對外界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是人和高等動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實驗犬看到盆中的肉時唾液分泌增加是先天具有的非條件反射
B.有人聽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條件反射,與大腦皮層言語區的S區有關
C.條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產生了抑制性效應的結果
D.條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腦皮層參與,條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腦皮層參與
【答案】 C
【解析】 實驗犬看到盆中的肉時唾液分泌增加,是后天性行為,需在大腦皮層的參與下完成的高級反射活動,屬于條件反射,A錯誤;有人聽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條件反射,與大腦皮層言語區的H區(聽覺性語言中樞)有關,B錯誤;條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條件反射的簡單喪失,而是神經中樞把原先引起興奮性效應的信號轉變為產生抑制性效應的信號,使得條件發射逐漸減弱直至消失,因此條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產生了抑制性效應的結果,C正確;條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腦皮層參與,而條件反射的消退也是一個新的學習過程,也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D錯誤。故選C。
7. (2024·河北卷)心率為心臟每分鐘搏動的次數。心肌P細胞可自動產生節律性動作電位以控制心臟搏動。同時,P細胞也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受體阻斷劑A和B能與各自受體結合,并分別阻斷兩類自主神經的作用,以受試者在安靜狀態下的心率為對照,檢測了兩種受體阻斷劑對心率的影響,結果如圖。
回答下列問題:
(1)調節心臟功能的基本中樞位于________。大腦皮層通過此中樞對心臟活動起調節作用,體現了神經系統的________調節。
(2)心肌P細胞能自動產生動作電位,不需要刺激,該過程涉及Ca2+的跨膜轉運。神經細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________跨膜轉運的增加,進而形成膜電位為________的興奮狀態。上述兩個過程中離子跨膜轉運方式相同,均為________。
(3)據圖分析,受體阻斷劑A可阻斷________神經的作用。興奮在此神經與P細胞之間進行傳遞的結構為________。
(4)自主神經被完全阻斷時的心率為固有心率。據圖分析,受試者在安靜狀態下的心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固有心率。若受試者心率為每分鐘90次,比較此時兩類自主神經的作用強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腦干 分級  (2) Na+ 外負內正 協助擴散 (3)副交感 突觸
(4) 小于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經作用更強
【解析】 (1)調節心臟功能的基本中樞位于腦干。大腦皮層通過此中樞對心臟活動起調節作用,體現了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2)神經細胞只有受刺激后,才引起Na+跨膜轉運的增加,進而形成膜電位為外負內正的興奮狀態。上述兩個過程中離子跨膜轉運方式相同,均為協助擴散。(3)交感神經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強,副交感神經使心跳減慢、減弱,據圖分析可知,與對照組相比,當受體阻斷劑A與受體結合后,心率比安靜時明顯加快,而受體阻斷劑B與受體結合后,心率下降,所以受體阻斷劑A可阻斷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受體阻斷劑B可阻斷交感神經的作用。此神經與P細胞之間在反射弧中可以作為效應器,故興奮在此
神經與P細胞之間進行傳遞的結構為突觸。(4)自主神經被完全阻斷時的心率為固有心率,與對照組相比,受體阻斷劑A和B同時處理時為固有心率,說明安靜狀態下心率小于固有心率。交感神經可以使心跳加快、加強,副交感神經使心跳減慢、減弱,安靜狀態下心率為每分鐘65次,交感神經能使其每分鐘增加115-65=50次,副交感神經能使其每分鐘降低65-50=15次,如果兩者作用強度相等,理論上應該是每分鐘65+50-15=100次,若受試者心率為每分鐘90次,與被完全阻斷作用時偏低,據此推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都起作用,副交感神經作用更強。
8. (2024·遼寧卷)“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熟悉的歌聲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哼唱。聽歌和唱歌都涉及到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回答下列問題。
(1)聽歌跟唱時,聲波傳入內耳使聽覺感受細胞產生______________,經聽神經傳入神經中樞,再通過中樞對信息的分析和綜合后,由________支配發聲器官唱出歌聲,該過程屬于神經調節的________(填“條件”或“非條件”)反射活動。
(2)唱歌時,呼吸是影響發聲的重要因素,需要有意識地控制“呼”與“吸”。換氣的隨意控制由________和低級中樞對呼吸肌的分級調節實現。體液中CO2濃度變化會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和外周化學感受器,從而通過神經系統對呼吸運動進行調節。切斷動物外周化學感受器的傳入神經前后,讓動物短時吸入CO2(5%CO2和95%O2),檢測肺通氣量的變化,結果如圖1。據圖分析,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失歌癥者先天唱歌跑調卻不自知,為檢測其對音樂的感知和學習能力,對正常組和失歌癥組進行“前測—訓練—后測”的實驗研究,結果如圖2。從不同角度分析可知,與正常組相比,失歌癥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僅分析失歌癥組后測和前測音樂感知準確率的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應該鼓勵失歌癥者積極學習音樂和訓練歌唱。
【答案】 (1)神經沖動(興奮) 傳出神經 條件 (2)大腦皮層 肺通氣量主要受中樞化學感受器控制
(3) 失歌癥組前測和訓練后測對音樂感知準確率均較低,失歌癥組訓練后對音樂感知準確率的提升更大 失歌癥組后測比前測音樂感知準確率有一定的提高
【解析】 (1)聽歌跟唱時,聲波傳入內耳使聽覺感受細胞產生神經沖動(興奮),經聽神經傳入神經中樞,再通過中樞對信息的分析和綜合后,由傳出神經支配發聲器官唱出歌聲,該過程屬于神經調節的條件反射活動,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2)唱歌時,呼吸是影響發聲的重要因素,需要有意識地控制“呼”與“吸”。換氣的隨意控制由高級中樞(腦干)和低級中樞對呼吸肌的分級調節實現。切斷動物外周化學感受器的傳入神經前后,讓動物短時吸入CO2(5%CO2和95%O2),據圖分析,神經切斷前后,肺通氣量先增加后下降。(3)對正常組和失歌癥組進行“前測—訓練—后測”的實驗研究,結果如圖2。從不同角度分析可知,與
正常組相比,失歌癥組前測和訓練后測對音樂感知準確率均較低,失歌癥組訓練后對音樂感知準確率的提升更大。僅分析失歌癥組后測和前測音樂感知準確率的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失歌癥組后測比前測音樂感知準確率有一定的提高,因此,應該鼓勵失歌癥者積極學習音樂和訓練歌唱。
神經系統分級調節概念圖
核心考點二
體液調節
1.主要動物激素的來源及關系
2.血糖的調節機制
(1)血糖濃度較高時
(2)血糖濃度較低時
(3)促進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
(4)糖尿病類型及發病原因
3.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1)圖中a、b、c分別為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促甲狀腺激素(TSH)和甲狀腺激素。
(2)下丘腦、垂體和甲狀腺之間存在的這種分層調控屬于分級調節。
(3)當激素c含量增多時,抑制下丘腦和垂體分泌相應的激素,進而使激素c分泌減少,該調節方式屬于(負)反饋調節。
(4)若注射過量激素b,則激素c分泌量增加,激素a分泌量減少。
(5)若切除垂體,則三種激素分泌量減少的是激素b、c。
(6)若將圖中的甲狀腺改為性腺,則激素a、c分別是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和性激素。
4.下丘腦在體溫、水鹽和血糖調節中的作用圖解
常考題型一 激素調節的特點和原理
1. (2024·遼寧卷)梅尼埃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眩暈、聽力下降,并伴有內耳淋巴水腫。檢測正常人及該病患者急性發作期血清中相關激素水平的結果如下表,臨床上常用利尿劑(促進尿液產生)進行治療。下列關于該病患者的敘述錯誤的是(  )
組別 抗利尿激素濃度/(ng·L-1) 醛固酮濃度/(ng·L-1)
正常對照組 19.83 98.40
急性發病組 24.93 122.82
A.內耳的聽覺感受細胞生存的內環境穩態失衡會影響聽力
B.發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
C.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調控
D.急性發作期使用利尿劑治療的同時應該保持低鹽飲食
【答案】 B
【解析】 內環境穩態是細胞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內耳的聽覺感受細胞生存的內環境穩態失衡會影響聽力,A正確;發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使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B錯誤;醛固酮的分泌可受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調控,存在分級調節,C正確;利尿劑能促進尿液產生,急性發作期使用利尿劑治療的同時應該保持低鹽飲食,避免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不利于尿液的排出,D正確。故選B。
2. (2024·全國甲卷)甲狀腺激素在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甲狀腺激素受體分布于人體內幾乎所有細胞 
B.甲狀腺激素可以提高機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C.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可使細胞代謝速率加快
D.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會使血中TSH含量減少
【答案】 D
【解析】 甲狀腺激素幾乎可以作用于人體所有細胞,因此其受體分布于人體內幾乎所有細胞,A正確;甲狀腺激素可以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提高機體神經系統的興奮性,B正確;甲狀腺激素能促進新陳代謝,因此其分泌增加可使細胞代謝速率加快,C正確;甲狀腺激素對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和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SH)存在負反饋調節,因此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會使血中促甲狀腺激素(TSH)含量增加,D錯誤。故選D。
3. (2024·河北卷)甲狀腺激素在肝臟中激活其β受體,使機體產生激素G,進而促進胰島素分泌。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腎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與胰島素在血糖調節中的作用相抗衡
B.甲狀腺激素能升高血糖,也可通過激素G間接降低血糖
C.血糖濃度變化可以調節胰島素分泌,但不能負反饋調節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
D.激素G作用于胰島B細胞促進胰島素分泌屬于體液調節
【答案】 C
【解析】 腎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與胰島素(降血糖)在血糖調節中的作用相抗衡,A正確;甲狀腺激素能升高血糖,由題干信息可知,甲狀腺激素也可激活肝臟中的β受體,使機體產生激素G,進而促進胰島素分泌,間接降低血糖,B正確;血糖濃度降低時,會通過調節作用促進胰高血糖素分泌從而升高血糖,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結果(血糖升高)會通過負反饋調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錯誤;激素G作用于胰島B細胞促進胰島素分泌通過體液運輸實現,屬于體液調節,D正確。故選C。
4. (2024·浙江1月卷)越野跑、馬拉松等運動需要大量消耗糖、脂肪、水和無機鹽等物質。運動員到達終點時,下列各種激素水平與正常的相比。正確的是(  )
A.抗利尿激素水平高,胰高血糖素水平低
B.抗利尿激素水平低,甲狀腺激素水平高
C.胰島素水平高,甲狀腺激素水平低
D.胰島素水平低,胰高血糖素水平高
【答案】 D
【解析】 越野跑、馬拉松等運動后,體內血糖大量消耗,血糖降低,胰島素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含量上升,促進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此時,機體代謝旺盛,甲狀腺激素水平高,同時機體大量排汗,導致水分減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A、B、C錯誤,D正確。故選D。
1.激素功能的研究方法歸納
(1)一般思路
(2)方法示例
①驗證甲狀腺激素的生理功能
a.飼喂法
b.摘除法和注射法
②驗證胰島素的生理功能
(3)實驗成功關鍵點
①根據激素的化學本質,選擇不同的實驗方法:
下丘腦、垂體和胰島分泌的激素多為多肽類或蛋白質類,多肽類、蛋白質類激素易被消化酶所分解,故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口服。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固醇類激素和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等氨基酸衍生物類激素既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
②動物分組的基本要求:選擇性別、年齡、體重、生長狀況相似的平均分組,每組要有數量相等的多只動物。
③實驗設計時要注意設置對照實驗,控制變量個數,保證單一變量。
④進行注射實驗時空白對照組應注射生理鹽水(不可用蒸餾水),進行飼喂實驗時,空白對照組可使用蒸餾水。
2.激素調節中的“四、二、二”
常考題型二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5. (2024·湖北卷)為探究下丘腦對哺乳動物生理活動的影響,某學生以實驗動物為材料設計一系列實驗,并預測了實驗結果,不合理的是(  )
A.若切除下丘腦,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可導致機體脫水
B.若損傷下丘腦的不同區域,可確定散熱中樞和產熱中樞的具體部位
C.若損毀下丘腦,再注射甲狀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
D.若僅切斷大腦皮層與下丘腦的聯系,短期內恒溫動物仍可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
【答案】 C
【解析】 下丘腦可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尿量,若切除下丘腦,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可導致機體脫水,A正確;體溫調節中樞位于下丘腦,因此損傷下丘腦的不同區域,可確定散熱中樞和產熱中樞的具體部位,B正確;甲狀腺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腦,抑制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若損毀下丘腦,則甲狀腺激素無法作用于下丘腦,C錯誤;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若僅切斷大腦皮層與下丘腦的聯系,短期內恒溫動物仍可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D正確。故選C。
6. (2024·安徽卷)人在睡夢中偶爾會出現心跳明顯加快、呼吸急促,甚至驚叫。如果此時檢測這些人的血液,會發現腎上腺素含量明顯升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睡夢中出現呼吸急促和驚叫等生理活動不受大腦皮層控制
B.睡夢中驚叫等應激行為與腎上腺髓質分泌的腎上腺素有關
C.睡夢中心跳加快與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弱有關
D.交感神經興奮促進腎上腺素釋放進而引起心跳加快,屬于神經—體液調節
【答案】 A
【解析】 睡夢中出現呼吸急促和驚叫等生理活動受大腦皮層控制,A錯誤;睡夢中驚叫屬于應激行為,與腎上腺髓質分泌的腎上腺素有關,B正確;交感神經的活動主要保證人體緊張狀態時的生理需要,睡夢中心跳加快與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弱有關,C正確;交感神經興奮時,腎上腺髓質分泌的腎上腺素增加,可以提高機體的代謝水平,屬于神經—體液調節,D正確。故選A。
7. (2024·浙江6月卷)人體受到低血糖和危險等刺激時,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作出相應反應,以維持人體自身穩態和適應環境。其中腎上腺發揮了重要作用,調節機制如圖。
回答下列問題:
(1)遭遇危險時,交感神經促進腎上腺髓質分泌兒茶酚胺類激素,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血流量________等生理效應,有助于機體做出快速反應。從反射弧的組成分析,交感神經屬于________。交感神經纖維末梢與________形成突觸,支配腎上腺髓質的分泌。
(2)危險引起的神經沖動還能傳到________,該部位的某些神經細胞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該激素作用于腺垂體,最終促進糖皮質激素水平上升,該過程體現了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具有________調節的特點。
(3)兒茶酚胺類激素和糖皮質激素均為小分子有機物。兒茶酚胺類激素具有較強的親水性,不進入細胞,其受體位于________。糖皮質激素屬于脂溶性物質,進入細胞后與受體結合,產生的復合物與DNA特定位點結合,從而影響相關基因的________。糖皮質激素具有促進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組織細胞利用葡萄糖等作用,在血糖濃度調節方面與胰島素具有________(填“協同”或“拮抗”)作用。
(4)去甲腎上腺素屬于腎上腺髓質分泌的兒茶酚胺類激素,也是某些神經元分泌的神經遞質。下列關于激素和神經遞質的敘述,錯誤的是哪一項?________。
A.均可作為信號分子
B.靶細胞都具有相應受體
C.都需要隨血流傳送到靶細胞
D.分泌受機體內、外因素的影響
(5)長期較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停藥前應逐漸減量。下列分析合理的有哪幾項?________。
A.長期較大劑量用藥可引起腎上腺皮質萎縮
B.立即停藥可致體內糖皮質激素不足
C.停藥前可適量使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D.逐漸減量用藥有利于腎上腺皮質功能恢復
【答案】 (1) 增加 傳出神經 腎上腺髓質 (2)下丘腦 分級 (3)細胞膜上 轉錄(表達) 拮抗 (4)C (5)ABCD
【解析】 (1)遭遇危險時,交感神經促進腎上腺髓質分泌兒茶酚胺類激素,引起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血壓升高、肌肉血流量增加等生理效應,有助于機體做出快速反應。從反射弧的組成分析,交感神經屬于傳出神經。交感神經纖維末梢與腎上腺髓質形成突觸,支配腎上腺髓質的分泌。(2)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由下丘腦分泌,因此危險引起的神經沖動還能傳到下丘腦,使其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該激素作用于腺垂體,使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最終促進糖皮質激素水平上升,該過程中存在下丘腦—垂體—靶腺體軸,體現了糖皮質激素
的分泌具有分級調節的特點。(3)兒茶酚胺類激素具有較強的親水性,不進入細胞,故其受體位于細胞膜上。糖皮質激素屬于脂溶性物質,進入細胞后與受體結合,產生的復合物與DNA特定位點結合,從而影響相關基因的表達。胰島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糖皮質激素具有促進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組織細胞利用葡萄糖等作用,因此在血糖濃度調節方面與胰島素具有拮抗作用。(4)激素和神經遞質都可作為信號分子,A正確;激素和神經遞質都與相關受體結合,引起靶細胞相關的生理活動,B正確;激素隨血流傳送到靶細胞,神經遞質通過組織液運輸到達靶細胞,C錯誤;激素和神經遞質的分泌都受機體內、外因素的影響,
D正確。故選C。(5)長期較大劑量用藥,體內糖皮質激素的濃度很高,可通過負反饋調節導致自身激素合成減少,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減少,可引起腎上腺皮質萎縮,A正確;由于長期較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自身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減少,腎上腺皮質功能較弱,自身分泌糖皮質激素不足,立即停藥會導致體內糖皮質激素不足,B正確;由于體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較低,停藥前可適量使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C正確;為了避免血中糖皮質激素水平的突然降低,逐漸減量用藥以促使自身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恢復,D正確。故選ABCD。
8. (2024·山東卷)由肝細胞合成分泌、膽囊儲存釋放的膽汁屬于消化液,其分泌與釋放的調節方式如圖所示。
(1)圖中所示的調節過程中,迷走神經對肝細胞分泌膽汁的調節屬于神經調節,說明肝細胞表面有______________。肝細胞受到信號刺激后,發生動作電位,此時膜兩側電位表現為____________。
(2)機體血漿中大多數蛋白質由肝細胞合成。肝細胞合成功能發生障礙時,組織液的量________(填“增加”或“減少”)。臨床上可用藥物A競爭性結合醛固酮受體增加尿量,以達到治療效果,從水鹽調節角度分析,該治療方法使組織液的量恢復正常的機制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研究下丘腦所在通路膽汁釋放量是否受小腸Ⅰ細胞所在通路的影響,據圖設計以下實驗,已知注射各試劑所用溶劑對實驗檢測指標無影響。
實驗處理:一組小鼠不做注射處理,另一組小鼠注射________(填序號)。
①ACh抑制劑 ②CCK抗體 ③ACh抑制劑+CCK抗體
檢測指標:檢測兩組小鼠的________。
實驗結果及結論:若檢測指標無差異,則下丘腦所在通路不受影響。
【答案】 (1)乙酰膽堿受體 外負內正
(2) 增加 藥物A競爭性結合醛固酮受體,抑制醛固酮的作用,減少腎小管和集合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使細胞外液的滲透壓降低
(3) ② Ach含量
【解析】 (1)迷走神經對肝細胞分泌膽汁的調節屬于神經調節,說明肝細胞表面有神經遞質Ach的受體。發生動作電位時膜兩側電位表現為外負內正。(2)肝細胞合成功能發生障礙時,血漿蛋白減少,血漿滲透壓降低,水分大量滲透到組織液,組織液的量增加,導致組織水腫。藥物A競爭性結合醛固酮受體,減少醛固酮的作用,從而減少腎小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增加尿量,使組織液的量恢復正常。(3)由圖可知,小腸Ⅰ細胞所在通路相關的物質是CCK,即自變量是是否注射CCK,然后檢測兩組小鼠的Ach釋放量。
人體生命活動調節的三種模型(共87張PPT)
專題七 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講 內環境穩態與免疫
5.1 內環境為機體細胞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機體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5.1.1 說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等細胞外液共同構成高等動物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
5.1.2 闡明機體細胞生活在內環境中,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同時也參與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5.1.3 簡述機體通過呼吸、消化、循環和泌尿等系統參與內、外環境間的物質交換
5.2 內環境的變化會引發機體的自動調節,以維持內環境的穩態
5.2.1 以血糖、體溫、pH和滲透壓等為例,闡明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保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以保證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5.2.2 舉例說明機體不同器官、系統協調統一地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是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基礎
5.3 免疫系統能夠抵御病原體的侵襲,識別并清除機體內衰老、死亡或異常的細胞,實現機體穩態
5.3.1 舉例說明免疫細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質等是免疫調節的結構與物質基礎
5.3.2 概述人體的免疫包括生來就有的非特異性免疫和后天獲得的特異性免疫
5.3.3 闡明特異性免疫是通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兩種方式,針對特定病原體發生的免疫應答
5.3.4 舉例說明免疫功能異常可能引發疾病,如過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1.心肌細胞內的CO2濃度低于它所生活的內環境中的。 (  )
提示:× 心肌細胞內的CO2需要通過自由擴散進入周圍的內環境中,所以心肌細胞內的CO2濃度高于它所生活的內環境中的。
2.運動時,丙酮酸轉化成乳酸的過程發生在組織液中。 (  )
提示:× 丙酮酸轉化成乳酸的過程屬于無氧呼吸的第二階段,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
3.組織液中的O2可以通過自由擴散進入組織細胞中。 (  )
提示:√
4.血管中的藥物需經組織液進入肌細胞。 (  )
提示:√
5.淋巴細胞是內環境的組成成分。 (  )
提示:× 內環境由細胞外液組成,不包括任何細胞。
6.細胞進行正常代謝的場所是內環境。 (  )
提示:× 細胞代謝是指細胞內的化學反應。
7.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系統的調節下,通過各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來維持的。 (  )
提示:× 內環境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
8.靜脈輸入白蛋白配合抗利尿劑對于快速緩解組織水腫具有較好的效果。 (  )
提示:× 快速緩解組織水腫應配合使用利尿劑,通過促進排尿排出體內多余水分。
9.血漿蛋白進入組織液會引起組織腫脹。 (  )
提示:√
10.因疾病而切除了甲狀腺的患者可通過注射TSH來維持穩態。 (  )
提示:× 切除了甲狀腺的患者,TSH就失去了靶器官,注射TSH沒有作用。
11.內環境的穩態就是指其理化性質的動態平衡。 (  )
提示:× 內環境的穩態既包括其理化性質的動態平衡,也包括其各種化學成分的相對穩定。
12.病原體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質分子,就不會使人體產生抗體。 (  )
提示:× 能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抗原大多數是蛋白質,但是也有非蛋白類的抗原可引發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反應。
13.漿細胞產生的抗體和輔助性T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都能與抗原特異性結合。 (  )
提示:× 細胞因子在免疫調節中發揮信息分子的作用,不與抗原結合。
14.癌癥的發生與免疫系統的免疫自穩功能低下或失調有關。 (  )
提示:× 癌癥的發生與免疫系統的免疫監視功能低下或失調有關。
15.與水痘的發病機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蕁麻疹反應,是免疫系統的監視功能過強的表現。 (  )
提示:× 花粉引起的蕁麻疹反應屬于過敏反應,是免疫防御功能過強的表現。
16.病原體經吞噬細胞處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體產生抗體。 (  )
提示:√
17.細胞毒性T細胞與靶細胞密切接觸使其裂解的過程屬于細胞免疫。 (  )
提示:√
18.機體抵抗新冠病毒時,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共同發揮作用。 (  )
提示:√
19.接種滅活疫苗一段時間后,人體產生的細胞毒性T細胞開始攻擊靶細胞。 (  )
提示:× 滅活疫苗無法侵染到細胞內,不會引起細胞免疫。
20.結核分支桿菌可引發機體的細胞免疫,細胞毒性T細胞與結核分支桿菌直接接觸,導致該菌裂解死亡。 (  )
提示:× 結核分支桿菌可寄生在細胞內,因此可引發機體的細胞免疫,但是細胞毒性T細胞裂解靶細胞后,只是將結核分支桿菌暴露出來,抗體進而與之結合,或被其他細胞吞噬掉。
1.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穩態讓每一個細胞分享,又靠所有細胞共建的含義: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營養不良導致組織水腫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質含量很少
細胞和內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細胞依賴于內環境,也參與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
蛋白質攝入不足,血漿蛋白減少,血漿的滲透壓下降,組織液滲透壓相對升高,導致組織水腫
4.非特異性免疫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分別是如何體現對某種病原體的特異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機體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類特定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體液免疫是靠兩個信號保證對某種病原體有特異性的,即病原體與B細胞接觸形成的第一信號,以及輔助性T細胞傳遞的第二信號。細胞免疫依靠細胞毒性T細胞識別宿主細胞表面分子的特異性變化,保證針對某種病原體的特異性
6.HIV攻擊的對象主要是輔助性T細胞,為什么最終患者會死于嚴重感染或惡性腫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為HIV直接殺死的是在免疫系統中起重要作用的輔助性T細胞,當輔助性T細胞被殺死之后,免疫系統基本處于癱瘓狀態,不能有效地清除病原體或癌變的細胞,所以最終患者會死于嚴重感染或惡性腫瘤
7.疫苗必須包含一個完整的病原體嗎?為什么?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疫苗不必包含一個完整的病原體。一般情況下,引起免疫反應的并不是整個病原體,而是病原體所含有的抗原。因此,可以利用病原體的某些成分(如蛋白質、多糖莢膜類)及其產物制備疫苗。隨著免疫學、生物技術等的發展,DNA疫苗已經在臨床中使用
8.設計一種用來預防多種疾病的疫苗,這種想法可行嗎?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行。因為免疫反應具有特異性,不同疫苗可以引發不同的免疫過程,產生不同的記憶細胞。理論上,制備聯合疫苗時要保證其中含有不同的有效抗原成分。臨床應用中已有不少聯合疫苗,如百白破疫苗可以同時預防百日咳、白喉、破傷風
核心考點一
內環境的組成及穩態
1.利用圖示理解內環境及其穩態
2.內環境中的成分及生理過程:
(1)內環境中的成分:
(2)內環境中的生理過程:
3.“四看法”排除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
4.圖解法分析人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5.內環境穩態失調引起的健康問題:
常考題型一 內環境的組成與理化性質
1. (2024·遼寧卷)為研究禁食對機體代謝的影響,研究者用大鼠開展持續7天禁食(正常飲水)的實驗研究,結果發現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謝產物)的水平顯著升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為檢驗內環境穩態的指標
B.禁食初期交感神經興奮,支配胰島A細胞使血糖回升
C.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來源于組織細胞碎片的分解
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來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謝
【答案】 D
【解析】 內環境的穩態包括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血清中尿素、尿酸作為代謝產物,可作為檢驗內環境穩態的指標,A正確;禁食初期血糖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支配胰島A細胞使血糖回升,B正確;尿酸為嘌呤核苷酸代謝產物,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來源于組織細胞碎片(DNA、RNA)的分解,C正確;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來源于蛋白質的分解代謝,D錯誤。故選D。
2. (2023·湖北卷)2023年4月,武漢馬拉松比賽吸引了全球約26 000名運動員參賽。賽程中運動員出現不同程度的出汗、脫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關于比賽中運動員生理狀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血漿中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
B.大量補水后,內環境可恢復穩態
C.交感神經興奮增強,胃腸平滑肌蠕動加快
D.血漿滲透壓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減少
【答案】 D
【解析】 參賽運動員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過多時會刺激腦干中的呼吸中樞,使呼吸加深加快,將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A錯誤;運動過程中由于出汗增加,脫水會伴隨著無機鹽的丟失,如果此時只喝水不補充鹽,穩態遭到破壞后會引起細胞代謝紊亂,B錯誤;劇烈運動會使交感神經興奮,交感神經興奮會導致胃腸蠕動變慢,C錯誤;血漿滲透壓升高,刺激位于下丘腦的滲透壓感受器,使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并經垂體釋放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加強,使尿量減少,D正確。故選D。
3. (2022·廣東卷)在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運動員的科學訓練和比賽期間需要監測一些相關指標,下列指標中不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的是(  )
A.血紅蛋白   B.血糖
C.腎上腺素 D.睪酮
【答案】 A
【解析】 血紅蛋白位于紅細胞內,細胞內的物質不屬于內環境成分,A符合題意;血糖屬于營養物質,可存在于內環境中,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B不符合題意;腎上腺素、睪酮屬于激素,作為調節物質(信號分子)可存在于內環境中,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C、D不符合題意。故選A。
4. (2024·浙江6月卷)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下列關于淋巴細胞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只存在于淋巴 B.只存在于血漿和淋巴
C.只存在于血漿和組織液 D.存在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
【答案】 D
【解析】 毛細淋巴管內的淋巴液匯集到淋巴管中,經過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所以血漿和淋巴液中都有淋巴細胞;細胞免疫過程中,細胞毒性T細胞需要進入組織液裂解被病原體侵染的靶細胞,因此淋巴細胞也可分布在組織液中,D正確,A、B、C錯誤。故選D。
【特別提醒】 (1)與物質交換直接相關的器官有皮膚,系統有呼吸、消化、循環和泌尿四大系統。
(2)內環境的“內”與“外”是相對的,從細胞的角度看就是細胞外液,從人體角度看細胞外液就是內環境。
(3)健康人的內環境中每一種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中,并不只是溫度、pH、滲透壓和血糖。
(4)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都具有信息分子。基因表達、器官、種群和生物圈都存在穩態現象。
(5)血漿蛋白≠血紅蛋白:血漿蛋白是血漿中蛋白質的總稱,屬于內環境的成分;而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內,不是內環境的成分。
(6)內環境達到穩態時,人未必不得病(如紅綠色盲患者)。
(7)注意區分細胞液、細胞內液與細胞外液:①細胞液特指植物細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質。②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為針對多細胞動物的兩個概念,細胞內液是細胞內的液體,而細胞外液是細胞的生存環境,它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液等,也稱之為內環境。
常考題型二 內環境中的生理、生化反應
B.細胞呼吸生成ATP的過程與磷酸鹽體系有關
C.緩沖體系的成分均通過自由擴散方式進出細胞
D.過度劇烈運動會引起乳酸中毒說明緩沖體系的調節能力有限
【答案】 C
6. (2022·海南卷)缺氧是指組織氧供應減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導致組織代謝、功能和形態結構異常變化的病理過程。動脈血氧分壓與肺泡通氣量(基本通氣量為1)之間的關系如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動脈血氧分壓從60 mmHg降至20 mmHg的過程中,肺泡通氣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組織供氧
B.生活在平原的人進入高原時,肺泡通氣量快速增加,過度通氣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缺氧時,人體肌細胞可進行無氧呼吸產生能量
D.缺氧時,機體內產生的乳酸與血液中的H2CO3發生反應,以維持血液pH的穩定
【答案】 D
【解析】 觀察圖示,動脈血氧分壓從60 mmHg降至20 mmHg的過程中,肺泡通氣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氣增多,以增加組織供氧,A正確;高原上缺乏氧氣,生活在平原的人進入高原時,動脈血氧分壓會降低,肺泡通氣量會快速增加,過度通氣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確;在缺氧條件下,人體肌細胞可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并釋放能量,C正確;缺氧時,機體內產生的乳酸與血液中的NaHCO3發生反應,以維持血液pH的穩定,D錯誤。故選D。
7. (2023·湖南卷)甲狀旁腺激素(PTH)和降鈣素(CT)可通過調節骨細胞活動以維持血鈣穩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CT可促進成骨細胞活動,降低血鈣
B.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時,可引起骨質疏松
C.破骨細胞活動異常增強,將引起CT分泌增加
D.長時間的高血鈣可導致甲狀旁腺增生
【答案】 D
【解析】 由題圖可知,CT增加,使成骨細胞活動增強,導致骨量增加,使血鈣下降,A正確;由題圖可知,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則PTH增加,破骨細胞活動增強,使骨量下降,引起骨質疏松,B正確;由題圖可知,破骨細胞活動異常增強,會導致血鈣異常升高,通過負反饋調節使甲狀腺C細胞分泌CT增加,C正確;由題圖可知,長時間高血鈣,會引起負反饋調節,促進甲狀腺C細胞分泌增加,而非甲狀旁腺增生,D錯誤。故選D。
8. (2023·浙江1月卷)我們說話和唱歌時,需要有意識地控制呼吸運動的頻率和深度,這屬于隨意呼吸運動;睡眠時不需要有意識地控制呼吸運動,人體仍進行有節律性的呼吸運動,這屬于自主呼吸運動。人體呼吸運動是在各級呼吸中樞相互配合下進行的,呼吸中樞分布在大腦皮層、腦干和脊髓等部位。體液中的O2、CO2和H+濃度變化通過刺激化學感受器調節呼吸運動。回答下列問題:
(1)人體細胞能從血漿、__________和淋巴液等細胞外液獲取O2,這些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了人體的內環境。內環境的相對穩定和機體功能系統的活動,是通過內分泌系統、________系統和免疫系統的調節實現的。
(2)自主呼吸運動是通過反射實現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效應器。化學感受器能將O2、CO2和H+濃度等化學信號轉化為________信號。神經元上處于靜息狀態的部位,受刺激后引發Na+________而轉變為興奮狀態。
(3)人屏住呼吸一段時間后,動脈血中的CO2含量增大,pH變________,CO2含量和pH的變化共同引起呼吸加深加快。還有實驗發現,當吸入氣體中CO2濃度過大時,會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等現象,原因是CO2濃度過大導致呼吸中樞________。
(4)大腦皮層受損的“植物人”仍具有節律性的自主呼吸運動;哺乳動物腦干被破壞,或腦干和脊髓間的聯系被切斷,呼吸停止。上述事實說明,自主呼吸運動不需要位于________的呼吸中樞參與,自主呼吸運動的節律性是位于________的呼吸中樞產生的。
【答案】 (1)組織液 神經 (2)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 電 內流 (3)小 受抑制 (4)大腦皮層 腦干
【解析】 (1)人體的內環境包括血漿、組織液、淋巴液等,人體細胞可從內環境中獲取氧氣。人體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故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是通過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調節實現的。(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化學感受器能將化學信號轉化為電信號。神經元上處于靜息狀態的部位,受刺激后引發Na+內流產生動作電位,從而轉變為興奮
狀態。(3)動脈血中的CO2含量增大,會導致血漿pH變小。CO2濃度過大會導致呼吸中樞受抑制,從而出現呼吸困難、昏迷等現象。(4)大腦皮層受損仍具有節律性的自主呼吸運動,說明自主呼吸運動不需要位于大腦皮層的呼吸中樞參與,而腦干被破壞或腦干和脊髓間的聯系被切斷,呼吸停止,說明自主呼吸運動的節律性是位于腦干的呼吸中樞產生的。
組織水腫產生的常見原因分析
核心考點二
免疫調節
1.免疫系統的三道防線及功能
2.三種免疫功能異常類型
3.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過程及關系圖解
4.六種免疫細胞的功能
5.免疫調節要點歸納
6.信號分子相關知識歸納
常考題型一 免疫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1. (2024·遼寧卷)病毒入侵肝臟時,肝巨噬細胞快速活化,進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應,部分過程示意圖如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肝巨噬細胞既能參與非特異性免疫,也能參與特異性免疫
B.細胞2既可以促進細胞4的活化,又可以促進細胞1的活化
C.細胞3分泌的物質Y和細胞4均可直接清除內環境中的病毒
D.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細胞4的功能將受到抑制
【答案】 C
【解析】 肝巨噬細胞能夠吞噬病原體,也可以呈遞抗原,所以既能參與非特異性免疫,也能參與特異性免疫,A正確;細胞2是輔助性T細胞,在細胞免疫過程中可以促進細胞4細胞毒性T細胞的活化,在體液免疫過程中可以促進細胞1B細胞的活化,B正確;細胞3分泌的物質Y是抗體,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沉淀或細胞集團,不能將病毒清除;細胞4細胞毒性T細胞可裂解靶細胞,使抗原被釋放,但是不能直接清除內環境中的病毒,需要吞噬細胞的吞噬和消化才能清除,C錯誤;病毒在人體內被清除后,活化的細胞毒性T細胞的功能將受到抑制,機體將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D正確。故選C。
2. (2024·甘肅卷)乙腦病毒進入機體后可穿過血腦屏障侵入腦組織細胞并增殖,使機體出現昏睡、抽搐等癥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細胞毒性T細胞被抗原呈遞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激活,識別并裂解乙腦病毒
B.吞噬細胞表面受體識別乙腦病毒表面特定蛋白,通過內吞形成吞噬溶酶體消化降解病毒
C.漿細胞分泌的抗體隨體液循環并與乙腦病毒結合,抑制該病毒的增殖并發揮抗感染作用
D.接種乙腦疫苗可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預防乙腦病毒的感染
【答案】 A
【解析】 細胞毒性T細胞的激活需要靶細胞的接觸和輔助性T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的刺激,不需要抗原呈遞細胞的作用,A錯誤;吞噬細胞表面受體可以識別乙腦病毒表面特定蛋白,并通過內吞形成吞噬溶酶體消化降解病毒,B正確;抗體是漿細胞分泌產生的分泌蛋白,可以通過體液的運輸,并與抗原乙腦病毒結合,抑制該病毒的增殖并發揮抗感染作用(或對人體細胞的黏附),C正確;乙腦疫苗是一種抗原,可以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記憶B細胞和記憶T細胞,預防乙腦病毒的感染,D正確。故選A。
3. (2024·安徽卷)羊口瘡是由羊口瘡病毒(ORFV)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觸性人畜共患傳染病,宿主易被ORFV反復感染,影響畜牧業發展,危害人體健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屬于細胞免疫
B.ORFV感染宿主后被APC和T細胞攝取、處理和呈遞
C.ORFV反復感染可能與感染后宿主產生的抗體少有關
D.輔助性T細胞在ORFV和細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
【答案】 C
【解析】 病毒寄生在細胞中會引起細胞免疫,最終需要體液免疫消滅病毒,即ORFV感染宿主引起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屬于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A錯誤;T細胞不具有攝取、處理、呈遞抗原的功能,B錯誤;ORFV反復感染可能與感染后宿主產生的抗體少,不能徹底消滅相應病毒有關,C正確;B細胞在ORFV和細胞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輔助性T細胞的增殖分化不需要細胞因子,D錯誤。故選C。
4. (2024·全國甲卷)某種病原體的蛋白質A可被吞噬細胞攝入和處理,誘導特異性免疫。回答下列問題。
(1)病原體感染誘導產生漿細胞的特異性免疫方式屬于____________。
(2)溶酶體中的蛋白酶可將蛋白質A的一條肽鏈水解成多個片段,蛋白酶切斷的化學鍵是____________。
(3)不采用熒光素標記蛋白質A,設計實驗驗證蛋白質A的片段可出現在吞噬細胞的溶酶體中,簡要寫出實驗思路和預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體液免疫 (2)肽鍵
(3)實驗思路:以蛋白質A的片段為抗原,制備單克隆抗體,利用差速離心法將吞噬細胞中的溶酶體分離,并提取溶酶體中的蛋白質,利用抗原抗體雜交技術進行檢測
預期結果:出現雜交帶,表明蛋白質A的片段可出現在吞噬細胞的溶酶體中
【解析】 (1)特異性免疫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病原體感染誘導產生漿細胞的特異性免疫方式屬于體液免疫過程中的部分環節。(2)蛋白酶可將蛋白質A的一條肽鏈水解成多個片段,因此蛋白酶切斷的是肽鍵。(3)為驗證蛋白質A的片段可出現在吞噬細胞的溶酶體中,可以以蛋白質A的片段為抗原,制備單克隆抗體,利用差速離心法將吞噬細胞中的溶酶體分離,并提取溶酶體中的蛋白質,利用抗原抗體雜交技術進行檢測,若出現雜交帶,則表明蛋白質A的片段可出現在吞噬細胞的溶酶體中。
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分析判斷
1.一看免疫細胞參與路線
2.二看免疫結果
3.三看抗原的分布或種類
常考題型二 免疫學的應用
5. (2023·湖南卷)某少年意外被銹釘扎出一較深傷口,經查體內無抗破傷風的抗體。醫生建議使用破傷風類毒素(抗原)和破傷風抗毒素(抗體)以預防破傷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傷口清理后,須盡快密閉包扎,以防止感染
B.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可能出現的過敏反應屬于免疫防御
C.注射破傷風類毒素后激活的記憶細胞能產生抗體
D.有效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對人體的保護時間長于注射破傷風類毒素
【答案】 B
【解析】 破傷風桿菌是厭氧菌,傷口清理后,若密閉包扎會導致破傷風桿菌大量繁殖,使病情加重,A錯誤;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出現的過敏反應是機體排除外來異物的一種免疫防護功能,屬于免疫防御,B正確;注射破傷風類毒素(抗原),能激活產生記憶細胞,抗體是漿細胞產生的,C錯誤;有效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抗體),發生的是被動免疫,保護時間較短,而注射破傷風類毒素(抗原),發生的是主動免疫,能激活產生記憶細胞,保護時間較長,D錯誤。故選B。
6. (2022·湖北卷)某腎病患者需進行腎臟移植手術。針對該患者可能出現的免疫排斥反應,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免疫排斥反應主要依賴于T細胞的作用
B.患者在術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劑以抑制免疫細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對患者進行血漿置換,以減輕免疫排斥反應
D.進行腎臟移植前,無需考慮捐獻者與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答案】 D
【解析】 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應主要是細胞免疫的結果,而細胞免疫是以T細胞為主的免疫反應,即免疫排斥反應主要依賴于T細胞的作用,A正確;免疫抑制劑的作用可抑制免疫細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術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劑,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應,B正確;血漿置換術可以去除受者體內天然抗體,避免激發免疫反應,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對患者進行血漿置換,以減輕免疫排斥反應,C正確;實質臟器移植中,供、受者間ABO血型物質不符可能導致強的移植排斥反應,所以在腎臟移植前,應考慮捐獻者與患者是否為同一血型,D錯誤。故選D。
7. (2024·全國甲卷)機體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可導致艾滋病。回答下列問題。
(1)感染病毒的細胞可發生細胞凋亡。細胞凋亡被認為是一種程序性死亡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IV會感染輔助性T細胞導致細胞凋亡,使機體抵抗病原體、腫瘤的特異性免疫力下降,特異性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設計實驗驗證某血液樣品中有HIV,簡要寫出實驗思路和預期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有效措施。接種疫苗在免疫應答方面的優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
【答案】 (1)由基因控制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
(2)輔助性T細胞參與淋巴細胞的活化,分泌的細胞因子可促進淋巴細胞增殖分化,輔助性T細胞凋亡會影響淋巴細胞的活化與增殖
(3)實驗思路一:利用抗HIV抗體,與血液樣品進行抗原抗體雜交實驗;預期結果:若出現雜交帶,則證明血液樣品中含有HIV;
實驗思路二:使用PCR(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檢測樣品中的HIV核酸,產物經電泳與標準DNA進行比對;預期結果:PCR產物經電泳后出現特定條帶,則證明血液樣品中含有HIV
(4)在不使機體患病的條件下使機體產生免疫力;產生的免疫力針對特定病原體;產生的免疫力可保持一定時間
【解析】 (1)細胞凋亡被認為是一種程序性死亡的理由是因為它是一種由基因控制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這種過程對于生物體的發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的維持是必需的。(2)輔助性T細胞在特異性免疫中會接受抗原呈遞細胞的信號,并與B細胞結合,將信號傳遞給B細胞,誘導B細胞活化,同時產生細胞因子,促進B/T細胞的分裂、分化過程,一旦輔助性T細胞受損,會導致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都會減弱。(3)驗證某血液樣品中是否存在HIV,可考慮抗原檢測和核酸檢測兩條途徑。實驗思路一:利用抗HIV抗體,與血液樣品進行抗原抗體雜交實驗;預期結果:若出現雜交帶,則證明血液樣品中含有HIV;實驗思路二:使用
PCR(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檢測樣品中的HIV核酸,產物經電泳與標準DNA進行比對;預期結果:PCR產物經電泳后出現特定條帶,則證明血液樣品中含有HIV。(4)疫苗作為抗原,在免疫應答方面,可以在不使機體患病的條件下使機體產生免疫力;產生的免疫力針對特定病原體;疫苗作用下可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和記憶細胞,抗體和記憶細胞可在一定時間內留存,保持對病原體的免疫力。
8. (2023·湖北卷)我國科學家研制出的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為消滅脊髓灰質炎作出了重要貢獻。某兒童服用含有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的糖丸后,其血清抗體濃度相對值變化如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該疫苗保留了脊髓灰質炎病毒的__________。
(2)據圖判斷,該疫苗成功誘導了機體的________免疫反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發現,實驗動物被脊髓灰質炎病毒侵染后,發生了肢體運動障礙。為判斷該動物的肢體運動障礙是否為脊髓灰質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損傷所致,以電刺激的方法設計實驗,實驗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預期實驗結果和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排除了脊髓灰質炎病毒對該動物骨骼肌的直接侵染作用,確定病毒只侵染了脊髓灰質前角(圖中部位①)。刺激感染和未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動物的感受器,與未感染動物相比,感染動物的神經纖維②上的信息傳導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經—肌肉接頭部位③處的信息傳遞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抗原性 (2)體液 血清中相關抗體濃度相對值增大了 (3)用適宜強度大小的電刺激該動物的效應器(骨骼肌)部位,觀察該動物的肢體運動情況(或骨骼肌是否收縮) 若骨骼肌不收縮(或肢體運動障礙),則脊髓灰質炎病毒可以直接引起骨骼肌功能損傷;若骨骼肌收縮(或肢體運動正常),則脊髓灰質炎病毒不能直接引起骨骼肌功能損傷 (4)電信號傳導受阻 電信號不能轉化為化學信號
【解析】 (1)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保留了該病毒的抗原性,能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2)據圖判斷,該疫苗成功誘導了機體的體液免疫反應,理由是兒童服用含有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的糖丸一段時間后,血清中相關抗體濃度增大了。(3)實驗動物被脊髓灰質炎病毒侵染后,發生了肢體運動障礙。為了判斷該動物的肢體運動障礙是否為脊髓灰質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損傷所致,應以電刺激的方法設計實驗,實驗思路是用適宜強度大小的電刺激該動物的肢體效應器(骨骼肌)部位,觀察該動物的肢體運動情況(或骨骼肌是否收縮)。若骨骼肌不收縮(或肢體運動障礙),則該肢體運動障礙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損傷所致;若骨骼肌收縮(或肢體運動正常),則該肢體運
動障礙不是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骨骼肌功能損傷所致。(4)脊髓灰質炎病毒只侵染了脊髓灰質前角,導致運動神經元功能損傷,失去傳遞電信號以及產生神經遞質的功能。刺激感染和未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動物的感受器,與未感染動物相比,感染動物的神經纖維②受到損傷,不能接受上一個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化學信號的刺激),從而導致神經纖維②不能傳遞電信號(或神經沖動),故感染動物的神經纖維②上的信息傳導變化是電信號傳導受阻。正常情況下,神經—肌肉接頭部位③相當于一個突觸,會發生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變,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動物的神經纖維②功能受損,不能釋放神經遞質,故神經—肌肉接頭部位③處的信息傳遞變化是電信號不能轉化為化學信號。
1.免疫相關的實驗探究
(1)驗證T細胞起細胞免疫作用
①將大小、健康狀況等相同的實驗動物隨機均分為三組,對照組(A組)和實驗組(B1組、B2組)。
②實驗組:切除胸腺,同時給B1組再注入適量T細胞,進行異體皮膚移植。對照組:做切除手術操作,但是不切除胸腺,進行異體皮膚移植。
③觀察移植皮膚生長狀況,A組、B1組移植皮膚被排斥,B2組移植皮膚未被排斥。
(2)抗體專一性證明
①實驗動物(大小、年齡、健康狀況等相同)隨機均分為A、B兩組,同時注射某種流感疫苗。
②一段時間后,對A組注射一定量該種流感病毒、B組注射等量不同種流感病毒,觀察兩組實驗動物的患病情況。
(3)證明血清抗體有治療作用(以破傷風為例)
①實驗鼠(大小、年齡、健康狀況等相同)隨機均分為A、B兩組。
②A、B組注射等量的破傷風毒素,A組再注射從已經獲得破傷風免疫力的小鼠體內分離的血清,B組注射等量生理鹽水。
③觀察兩組小鼠的患病情況。
(4)疫苗免疫預防的有效性檢驗
①將大小、年齡、健康狀況等相同的實驗動物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多個實驗組,每組若干只動物。
②對照組的處理:接種不含疫苗的接種劑,一段時間后再接種病毒。
實驗組的處理:接種疫苗,和對照組等待相同時間后再接種等量病毒。為確定該疫苗的有效濃度,不同實驗組動物需接種不同濃度的病毒疫苗。
③分析實驗結果:統計實驗組和對照組動物的發病率或檢測抗體的生成情況。
2.免疫預防與免疫治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寿县| 甘孜县| 绿春县| 沾益县| 若羌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平果县| 石台县| 济南市| 泸州市| 临安市| 洪湖市| 石景山区| 绥阳县| 旬邑县| 兴义市| 黄石市| 遂昌县| 苏州市| 鄯善县| 兴隆县| 秦安县| 赣州市| 武威市| 左权县| 定日县| 泸水县| 塘沽区| 土默特左旗| 隆林| 焦作市| 澄迈县| 永仁县| 湖南省| 江达县| 仁布县| 新昌县| 大化| 南和县| 黑龙江省|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