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石棉縣中學 2024-2025 學年下期期中初一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每題 2 分,共 20 分)1.下列學生的行為表現,你認為能體現青春期生理發展特點的是( )A.小丹:總覺得自己長大了,開始和別人有不同的意見了B.小雅:開始關注和了解異性,愿意與班級中的異性交往說話C.小君:考試沒考好時,自己暗示自己“繼續努力,我一定可以的”D.小偉:這幾天,我發現自己個子長高一大截,聲音也變粗了2.《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包含了“批判質疑”素養。批判性思維被納入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是因為批判性思維( )①表現在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表達不同觀點,敢于向權威挑戰②有助于我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探索解決方案③能調動我們的經驗,激發我們新的學習動機,促使我們解決問題,改進現狀④既要有質疑的勇氣,也要考慮他人的感受,知道怎樣的批判更容易被人接受A.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 ②③3.2020 年 5 月 29 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袁隆平、鐘南山、葉培建等 25 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弘揚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大家對創新創造的思考和實踐,體現了新時代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矢志報國的情懷。”這啟示我們青少年( )①要敢于打破常規,開發創造潛力②關注他人和社會,看重創造的意義和價值,做一名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創造者③用智慧和雙手去嘗試、探索、實踐④等自己長大了成為科學家后再進行創新創造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4.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下列名言中,與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蘊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A.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C.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D.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5.2020 年 3 月 12 日,中國青年報報道,自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市先后成立 1218支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來自首都各行各業的兩萬余名團員青年,紛紛投身戰“疫”,打響了這場“首都保衛戰”。這啟示我們讓青春飛揚、實現青春夢想,需要我們擁有( )①激蕩的青春活力②自信的青春熱情③自強的青春態度④高超的醫學知識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6.面對滿地落花,我們一切順利時,會有“草木之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的感受;而當我們備受冷落時,則會引出“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憂傷情緒。這說明情緒會隨著( )A. 生理周期的變化而變化 B. 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C. 人生境遇的變化而變化 D. 個人志趣的變化而變化7.《黃帝內經》中有“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恐傷腎、思傷脾”的記載,這說明①情緒與人的身心健康有關 ②要積極主動調控情緒③同一情緒對人的影響不同 ④情緒只對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有一位中學生這樣描述自己:“情緒高漲起來像火山爆發一樣,情緒低落時像泄氣的皮球;上午還興高采烈,下午卻悶悶不樂。”這告訴我們青春期的情緒具有A.表現性,有時會帶上表演痕跡 B.細膩性,會沉浸在某種情緒中C.閉鎖性,會掩飾自己情緒感受 D.波動性,情緒體驗常常不穩定9.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疫情,不少民眾對此感到恐慌,情緒緊張。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 表達情緒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B. 要學會調節情緒,做情緒的主人C. 要學會消除情緒對自己的影響 D. 任何恐慌情緒都會導致身體患病10.“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容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下列詩句與之蘊含的情感相一致的是A.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B.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C.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D.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簡答題(19 分)11.我們應該怎樣積極面對和正確處理青春期的矛盾心理?(4 分)12.當我們受了委屈,感到無比憤怒時,應學會用哪些方法來控制自己的情緒?(5 分)13.體味美好情感有哪些重要意義及怎樣獲得美好情感?(5 分)14.在于異性同學交往中,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與異性交往有什么重要意義?(5 分)三、辨析題(5 分)(僅作判斷,不說明理由者不得分)15.初中生小鵬認為,在與異性交往過程中,對異性的欣賞和向往就是愛情。你贊同小鵬的看法嗎?為什么?(5 分)四、綜合探究題(6 分)16. 電影《焦裕祿》中有這樣的鏡頭:焦裕祿一到蘭考,正值無數災民“大逃亡”。此情此景,使這位新上任的縣委書記百感交集,他對縣委一班人說:“黨把這個縣 36 萬群眾交給了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正是這位有著“知恥”之心的縣委書記,抱病帶領全縣干群奮力拼搏,終于征服了風沙、鹽堿和洪澇這三大災害。真可謂:“知恥者,近乎勇。”為官知羞,惠及于民。(1)行己有恥的含義是什么?(2 分)(2)結合材料分析,“行己有恥”是為人處世的底線,青春的我們應怎樣做一個“行己有恥”的人?(4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