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章 相交線與平行線7.5平行線的性質第1課時平行線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后續學習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基礎,也是以后研究平移以及幾何推理等內容的基礎.本節課所探究的是平行線的性質,這是證明角相等或角計算的重要方法,不但可以為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提供了轉化的方法,還為今后三角形相似、全等的知識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其他學科里面也有廣泛應用,尤其是物理學科里的光學部分,牽涉到折射反射的問題,經常遇到平行光束,借助平行線的理論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光學,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至關重要在七年級上學期,學生對幾何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已經歷了一些探索、發現的數學活動,并積累了一些直觀活動經驗,具備了一定的圖形的識別能力和借助圖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感受了推理說明的必要性;同時七年級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合作交流,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學習的經驗,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而且初中生本身好勝、好強的特點,也為他們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礎1.經歷探究平行線性質定理的過程,掌握平行線的性質定理.2.理解并靈活運用平行線的性質定理解決有關問題.3.提高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說理能力.4.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互幫互助的良好品質,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重點:熟練掌握平行線的性質定理難點:理解并靈活運用平行線的性質定理解決有關問題情境導入活動一:展示圖片,引入新課.圖中為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為8層圓柱形建筑,目前,它與地面所成的較小的角為∠1=85°,它與地面所成的較大的角∠3是多少度呢?設計意圖:展示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設置懸念,吸引學生興趣.一起探究活動二:回顧舊知.平行線的判定方法是什么?答: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思考:反過來,如果兩條直線平行,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么關系呢 設計意圖:利用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直線平行的條件的互逆關系自然引入新課,學生不覺得突兀,極易猜想出結論.活動三:平行線的性質如圖,已知直線a∥b,且被直線c所截.(1)猜想同位角∠1與∠5的大小有什么關系,用量角器量一量,驗證你的猜想.(2)圖中其他的同位角是否也相等呢 和同學互相交流.師生活動:學生動手操作,用量角器進行測量發現∠1 =∠5.設計意圖:根據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猜想、證明等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 形成的角的關系.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猜想: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追問:(3)請畫一條直線d,使它和a,b都相交.量一量其中任意一對同位角,看其大小有什么關系.師生活動: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用三角板作出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并用用量角器進行測量.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畫,讓學生明確平行線的性質探究中,以兩條直線平行為前提.每位同學所畫的平行線及截線的位置不同,為總結平行線的性質做好鋪墊.結論:平行線性質定理1: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簡稱為: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思考:你能用幾何語言來描述這個定理嗎?∵ a∥b(已知)∴ ∠1=∠5(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師生活動:學生用幾何符號語句描述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的推導過程,不妥之處,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在學生得到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后,梳理過程,它是由兩直線平行,進而得到同位角相等,充分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設計意圖:為了得到問題的結論,老師向學生設置了幾個小問題作為梯子,把問題簡單化,把問題已有知識化,同時這也是轉化思想的滲透,學生有了這些問題,得到結論就容易多了.如圖,直線AB∥CD,AB,CD被直線EF所截,∠1=∠2嗎?師生活動:學生交流后,小組進行展示,教師做補充.∠1=∠2,理由如下:∵ AB∥CD(已知)∴∠2=∠3(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又∵ ∠1=∠3(對頂角相等)∴ ∠1=∠2(等量代換).結論:平行線性質定理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簡稱為: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思考:你能用幾何語言來描述這個定理嗎?∵ AB∥CD(已知)∴ ∠1=∠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設計意圖:讓學生先做出合乎情理的猜想,然后討論,最后理論驗證進而得到問題的結論,這樣知識的形成合乎學生的認知,同時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到渠成的獲得知識.思考:如圖,直線AB∥CD,AB,CD被直線EF所截,∠1與∠2互補嗎?師生活動:學生交流后,小組進行展示,教師做補充.∠1與∠2互補,理由如下:∵ AB∥CD(已知)∴∠1=∠3(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又∵ ∠3+∠2=180°(平角的定義)∴ ∠1+∠2=180°(等量代換)所以,∠1與∠2互補.結論:平行線性質定理3: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簡稱為: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思考:你能用幾何語言來描述這個定理嗎?∵ AB∥CD(已知)∴ ∠1+∠2=180°(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思考:還有其他的說理方法嗎?∵ AB∥CD(已知)∴∠1=∠4(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又∵ ∠4+∠2=180°(平角的定義)∴ ∠1+∠2=180°(等量代換)所以,∠1與∠2互補.設計意圖:在前面的探究中,學生基本可以敘述出平行線的性質,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糾正,并加以強調,加深學生對平行線的理解和記憶.應用舉例例1如圖,a∥b,c∥d,∠1=73°.求∠2和∠3的度數.解:∵ a∥b (已知),∴ ∠1=∠2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1=73° (已知),∴ ∠2=73° (等量代換).∵ c∥d (已知),∴ ∠2+∠3=180° (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3=180°-∠2 (等式的性質).∴ ∠3=180°-73°=107° (等量代換).師生活動:先由學生獨立完成,后由教師和學生一起補充完善,.設計意圖:設置例題的目的,一是鞏固對平行線性質定理的認識,二是引導學生體會基本的演繹說理的形式.例2.小芳想知道作業紙上兩相交直線AB,CD 所夾銳角的大小,但發現其交點不在作業紙內,無法直接測量.小亮提供了如下間接的測量方案:①如圖,畫一直線 GH,分別交 AB,CD 于點E,F;②利用尺規作∠HEN=∠CFG;③測量∠NEB 的度數即可.小亮的方案可行嗎 為什么 解:小亮的方案可行.理由如下:∵∠HEN=∠CFG(已知),∴EN∥CD,(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NEB等于直線AB,CD所夾的銳角測量∠NEB的大小即可,所以,小亮的方案可行.師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后嘗試解答.設計意圖:熟練掌握平行線的三個性質定理,強化訓練,從具體的圖形中進行辨析,訓練學生圖形分割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課堂練習1.如圖,已知AB∥CD,∠1=110°,求∠2,∠3,∠4的度數.解:∵AB∥CD(已知),∴∠2=∠1=110°,(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又∵∠2+∠3=180°(平角的定義)∴∠3=180°-∠2=70°∴∠4=∠3=70°(對頂角相等).2.下面給出了命題 “如圖,如果∠B=∠C,那么∠A+∠1=180°”的說理過程,請補充完整.∵ ∠B=∠C ( ),∴ ∥ ( ).∴ ∠A+∠1=180° ( ).解:∵ ∠B=∠C (已知),∴ AB ∥ CD (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 ∠A+∠1=180° (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3.如圖,AB∥DC,AC∥BD,且∠1=60°,求∠2,∠3,∠4的度數.解:4.如圖,已知一工件ABCD,它的下半部已經殘缺,只知道AD∥BC,并且量得∠A=115°,∠D=99°.你能算出殘缺的下半部中∠B 和∠C 兩個角的度數嗎 請說明理由.解:能算出.∠B=65°,∠C=81°∵AD//BC,∠A=115°,∠D=99°,(已知)∴∠B=180°-∠A=65°,∠C=180°-∠D=81°.(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學以致用,及時獲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調動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課堂總結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說說你的體會.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的歸納、總結,把零碎的知識點和認知過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課堂檢測1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C+∠D=180°,∠A-∠B=40°,則∠B=______.解∵∠C+∠D=180°,(已知)∴AD∥BC,(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A+∠B=180°,(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又∵∠A-∠B=40°,(已知)∴40°+∠B+∠B=180°,(等量代換)∴∠B=70°(等式的性質)故答案為70°.2.將一副三角板按如圖所示的方式疊放在一起.若AC∥DE,則∠BCE 為多少度 解:∵AC∥DE,∴∠ACD =∠CDE =30°,∵∠ACB=45°,∴∠DCB=∠ACB-∠ACD=15°∵∠DCE=90°,∴∠BCE=∠DCE-∠DCB=75°,所以∠BCE 為75度.3.如圖,直線AD∥BC,AB∥DC,∠1=120°,求∠2的度數.解:∵ AD //BC,∠1=120°,(已知)∴∠ABC=∠1=120°(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AB//DC(已知),∴∠ABC十∠2=180(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2=180°-∠ABC=60°(等式性質).4.如圖,點B,C,D 在同一條直線上,∠A=∠B.如果CE∥AB,那么∠1=∠2.請將下列說理過程補充完整.∵ CE∥AB (已知),∴ ∠1=∠ ( ),∠2=∠ ( ).∵ ∠A=∠B (已知),∴ ∠1=∠2 ( ).解:∵ CE∥AB (已知),∴ ∠1=∠ B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2=∠ A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A=∠B (已知),∴ ∠1=∠2 (等量代換).實踐作業:你能求出“情境”中的比薩斜塔與地面所成的較大的角∠3是多少度嗎?動手試一試.初中數學的關鍵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也得到進步和發展,遵循這些原理的基礎上,再明確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在課程設計的時候,我依據以上原則,根據知識的重難點,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對平行線的性質進行探索,并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三線八角,通過測量,驗證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再在此基礎上,通過合情推理來得到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的結論.而例題的訓練,一是鞏固對平行線性質定理的認識,二是引導學生體會基本的演繹說理的形式.整體來說,我認為教學環節基本合理,重難點突出,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學觀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