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八下科學第3章 空氣與生命(1-4節)培優卷(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八下科學第3章 空氣與生命(1-4節)培優卷(含解析)

資源簡介

八下科學第三單元1-4節培優卷
一、選擇題
1.下列對化學基本觀念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能量觀:天然氣燃燒放出大量的熱
B.分類觀:過氧化氫和水從組成上看都屬于氧化物
C.微粒觀:二氧化碳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
D.守恒觀:鎂帶燃燒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和原子數目均不變
2.在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過程中,下列圖象能正確表示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br/>A.B.C. D.
3.利用圖1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用壓強傳感器測定的壓強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br/>A.實驗前圖1瓶中裝水的主要作用是吸熱并吸收五氧化二磷
B.圖1中表明氧氣含量的現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左右
C.圖2中a點到b點是由于反應產熱使瓶內壓強增大
D.圖2中b點對應的操作是打開彈簧夾
4.以下相關實驗的現象或操作正確的是:①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②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③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白煙;④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⑤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在試管口需要放一團棉花;⑥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一有氣泡冒出時就應馬上收集,以免浪費;⑦二氧化錳可以作所有實驗的催化劑。正確的是(  )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⑦
5.某校興趣小組同學將課本“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裝置(如甲圖)改進為新的實驗裝置(如乙圖),下列有關改進后的裝置評價不恰當的是( ?。?br/>A.在密閉容器中進行,環境污染少B.裝置簡潔,操作簡單,節約藥品
C.實驗中活塞先向左移,后向右移D.更方便推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6.如圖是我國古代使用的火折子,制作時將草紙緊緊卷成筒狀塞入竹筒中,其中加入硫磺、磷、硝酸鉀等物質,點燃后蓋上竹筒帽,將竹筒帽上的小孔a與竹筒上的小孔b對準,觀察到小孔中有煙霧冒出。再次使用時,只需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輕輕一吹,草紙就立即燃燒起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火折子中的硫磺、磷均為可燃物,燃燒時發生了化合反應
B.點燃后蓋上竹筒帽子不應全部密封,可以防止火星熄滅
C.對準小孔a和小孔b可使少量空氣進入,也可防止可燃物徹底熄滅
D.打開竹筒帽對著火星吹,是為了使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7.用如圖裝置制取一定量的氧氣,并進一步研究物質燃燒的條件(已知白磷的著火點為40℃,紅磷的著火點為240℃)。實驗時,室溫為18℃,C、E、F中的白磷都浸沒在水中,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實驗中發生燃燒的只有C中的白磷
B.裝置A中的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應速率
C.裝置A 中二氧化錳在反應中起催化作用且參與化學反應
D.只有通過C、D對比才能得出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8.很多科學實驗都要用到水,下列實驗中對水的作用的說法錯誤的是( ?。?br/>選項 A B C D
實驗裝置
水的作用 吸收放出的二氧化硫 提供所需的溫度,隔絕空氣 溶解鐵絲燃燒后的生成物 觀察進入鐘罩內水的體積,確定其中氧氣體積
A.A B.B C.C D.D
9.加熱試管中一定質量的高錳酸鉀固體使其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下列能正確反映該過程中各科學量隨時間變化的圖像是(  )
.B.C. D.
10.中國科學家已實現由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其中一步重要反應的物質轉化如圖所示。已知參加反應a的各物質分子個數比為1:1:1:1,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H2O2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
B.甲醛分子中碳、氫、氧原子的個數比為1:2:1
C.甲醛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高于甲醇,反應b屬于分解反應
D.為使甲醇持續轉化為甲醛,反應b不需要補充H2O2
11.一定條件下,在一密閉容器內發生某化學反應,并測得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x的值為9 B.該反應中氧氣與水的質量變化之比為6:5
C.W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D.W中碳、氫元素質量比為3:1
12.“三效催化轉換器”可將汽車尾氣中有毒氣體處理為無毒氣體。如圖是該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其中不同的球體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br/>A.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分B.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不變
C.生成物中有單質D.參與反應的兩種分子的個數比為3:2
13.如圖所示為實驗室常見的一些裝置,關于裝置的選擇和使用錯誤的是(  )
A.甲裝置既可以作為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也可以作為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
B.乙裝置可作為利用干燥的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
C.丙裝置測量氧氣體積時,瓶內裝滿水,氣體從b端進入,另一端與量筒相連
D.若鹽酸和石灰石足量,選擇甲、丙兩種裝置,導管c接導管a可以收集到一瓶CO2
14.如圖,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大燒杯中燃著兩支高低不同的蠟燭,實驗時打開止水夾,移開玻璃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觀察到高處的蠟燭先熄滅
B.不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
C.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降低了蠟燭的著火點
D.去掉燒杯中的一支蠟燭,也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
15.某興趣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CO2的性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1、3紙花變色,2、4紙花不變色
B.上方木條先熄滅,下方木條后熄滅
C.對比1、3紙花的現象,說明CO2的密度比空氣大
D.對比3、4紙花的現象,說明CO2能與水發生反應
16.一定條件下,密閉容器中發生了某一化學反應,涉及的物質為甲、乙、丙、丁,如圖為各物質在反應前和反應后某時刻的質量關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x的值是31 B.甲、丁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可能為7:11
C.丁可能為單質 D.反應中消耗甲和乙的質量比為7:4
17.某化學學習小組用如圖所示實驗驗證質量守恒定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做甲實驗時,若取用紅磷的量不足,對實驗結果沒有影響
B.乙實驗中最后天平不平衡,此現象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
C.丙實驗的反應在敞口容器中進行仍成功驗證了質量守恒定律,原因是該反應不消耗氣體也不產生氣體
D.進行丁實驗時,如果在燃著的鎂條上方罩上玻璃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來稱量,理論上生成物的質量等于參加反應的鎂條的質量
18.對下列實驗中出現的異?,F象分析合理的是( ?。?br/>選項 異?,F象 分析
A 制取CO2氣體時,始終收集不到CO2 收集CO2的集氣瓶沒蓋玻璃片
B 利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氣不純 收集氧氣前集氣瓶內水沒有裝滿
C 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集氣瓶瓶底炸裂 用于引燃的火柴太長了
D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時,進入集氣瓶中的水過少 燃燒匙內放置的紅磷過量了
A.A B.B C.C D.D
19.某化合物完全燃燒,需要4.8g氧氣,同時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2.7 g水,則該化合物中(  )
A.只含碳、氫兩種元素 B.只含碳、氧兩種元素
C.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 D.無法確定
20.某化學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裝置驗證二氧化碳的相關性質。實驗步驟如下:
關閉K1和K2,加熱c,通入足量二氧化碳,觀察現象;
一段時間后,打開K2,繼續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觀察現象;
打開K1,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觀察現象;
停止通入二氧化碳,停止加熱。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個數有(  )
①步驟I中b、d處紙花均不變色:
②步驟II中b、d處紙花均變色;
③步驟Ⅲ中燒杯內高的蠟燭先熄滅,低的蠟燭后熄滅;
④只通過步驟II中的現象可以說明二氧化碳能與水發生反應:
⑤只通過步驟III中的現象可以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
⑥只通過步驟Ⅲ中的現象可以說明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A.1 B.2 C.3 D.4
二、填空題
21.在一個密閉容器中,有a、b、c、d四種物質,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關系如圖刻度紙所示(例如:a的質量為5g,d的質量為2g)。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反應,反應結束后,再次測得各物質的質量變化,并通過刻度的移動來表示,且記錄在同一張刻度紙上:刻度線Ⅰ向右移動9格;刻度線Ⅱ向左移動8格;刻度線Ⅲ向左移動8格。
(1)該反應的類型是   。
(2)a、b變化的質量比為   。
22.汽車尾氣凈化裝置中裝有鉑催化劑,尾氣在催化劑表面反應的微觀過程如圖所示。
(1)反應I中的反應物分子有   種。
(2)此凈化裝置可以消除   (填化學式)對空氣的污染。
23.“火立熄”滅火球是一種新型滅火裝置,火災發生時將球滾入火中或將滅火球固定在容易發生火災的場所,滅火球遇明火后燃燒表層纏繞的滅火引線,隨后驅動內核爆發裝置自動噴灑干粉,達到自動滅火的效果.其干粉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氫銨,磷酸二氫銨在受熱時,能夠生成多種化合物,同時吸收大量的熱.
(1)磷酸二氫銨受熱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   .
(2)該滅火球的滅火原因是  ?。?br/>24.棉花在化學實驗中經常被使用,如圖所示的兩組實驗都用到棉花,其中圖甲為用高錳酸鉀制氧氣實驗,圖乙為鐵粉和水蒸氣反應實驗。
(1)圖甲實驗與圖乙實驗中,棉花的作用是不同的。請判斷圖甲實驗中棉花的作用是  ??;
(2)圖甲實驗和圖乙實驗中,氣體產物也是不同的。實驗進行之后,圖乙實驗試管中原有的鐵粉變成了另一種黑色物質(經鑒定和鐵在氧氣中燃燒的產物一樣),水槽處一個個氣泡均附著在液面之上(水槽中加入肥皂水),肥皂泡內氣體為自然界中最輕氣體,試寫出圖乙實驗中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25.如圖甲所示,將白磷和紅磷分裝于Y形試管的兩個支管中,管口套一只小氣球。將兩個支管同時伸入熱水相同深度處,可觀察到a處的白磷燃燒,b處的紅磷及c處的白磷均不燃燒。
(1)比較a、b處的現象可以得出,燃燒的條件之一是   。
(2)圖乙中能正確反映氣球內的氣壓(p)隨反應時間(t)而發生變化的圖象是   。
26.思維模型的建構既方便問題的解決,又能促進深度學習。請完成如下問題:
(1)如圖甲,是“氣密性檢查”類問題建構的思維模型。圖乙所示中,把導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該操作屬于上述思維模型中   。
(2)如圖丙,是選擇“氣體發生裝置”類問題構建的思維模型。實驗室用氯酸鉀制取氧氣時應選用圖丁中   裝置,該選擇基于思維模型中“判斷反應物狀態”是固體反應、“判斷反應條件”是   。
(3)如圖戊,是選擇“氣體收集裝置”類問題構建的思維模型,請補充完整   。
27.質量守恒定律是化學反應中的重要規律,請運用此規律回答下列問題
(1)某純凈物X在空氣中完全燃燒,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則X的化學式為  ??;若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8.8g,則X中碳元素的質量為   g。
(2)如圖是某化學變化的微觀示意圖。
根據微觀示意圖,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8.碳的化學性質及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是初中科學的主要內容。
(1)對圖1實驗現象描述正確的是____。
A.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B.產生大量白煙
C.發出藍紫色火焰 D.發出白光,放出熱量
(2)小明用圖2裝置制取二氧化碳,請指出該裝置的錯誤:   。
(3)如圖3,向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入約1/3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觀察到的現象是   。
29.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許多結論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我們在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時做過的一些實驗如圖所示,請回答相關問題:
(1)如圖甲,當往裝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里通入二氧化碳時,可觀察到   。
(2)圖乙所示的實驗目的是   。
(3)圖丙所示的實驗說明了二氧化碳   (填物理性質)。
30.用如圖實驗驗證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已知:白磷的著火點為40℃。
(1)實驗1,能驗證可燃物燃燒需要O2的現象是  ??;
(2)實驗2,①中紙片燃燒,②中紙片未燃燒,②中紙片未燃燒的原因是   。
三、實驗探究題
31.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裝置氣密性良好;白磷足量;用凸透鏡聚光照射使白磷燃燒)。
(1)【實驗原理】以下是某學習小組建立的解決“測量混合氣體中某種氣體成分體積分數”類問題的思維模型:
實驗中屬于“轉化或吸收待測氣體,減小體系內壓強”這思維模型環節的步驟是____;(用字母表示)
A.塞緊瓶塞并關閉彈簧夾B.凸透鏡照射使白磷燃燒C.打開彈簧夾讓水進入集氣瓶
(2)【藥品替換】某小組同學選擇含鐵粉的食品脫氧劑(常溫下可直接與氧氣反應)替換白磷進行實驗,最后得到了理想的實驗效果。用氧氣傳感器測得用兩種不同藥品做實驗時集氣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并得到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乙所示。
根據圖乙信息說明替換藥品后實驗的優勢為   ,從而提高了實驗結果的精確度;
(3)【裝置改進】在替換藥品的基礎上,同學們還對裝置進行了優化;如圖丙,錐形瓶的體積;在量筒中加入體積為的紅墨水,導管的一端浸入量筒液面以下;將食品脫氧劑平鋪在拱型支架上,放入錐形瓶中,并迅速塞緊塞子,使瓶中導管末端伸入維形瓶底部;數小時后,待量筒液面不再下降,讀出量筒讀數為;
則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可用、、表示為   。
32.圖甲是一款潛水艇緊急供氧設備的結構示意圖,產氧藥塊主要成分是氯酸鈉,需要鎂粉氧化放熱啟動并維持反應進行,快速產生氧氣。
(1)啟動時,鎂粉(Mg)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鎂(MgO)。其化學方程式為   。
(2)產氧藥塊反應會產生極少量有毒的氯氣,推測圖甲中試劑X應具有的性質是   。
(3)氯酸鈉受熱分解生成氯化鈉和氧氣。mg氯酸鈉分解過程中各物質質量變化如圖乙所示,選擇a、b、c,d、m中的部分數據,列出它們的等式關系以體現質量守恒定律:   。
33.我們都知道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收集方法不宜用排水法,那么如何改進才能使用排水法來收集二氧化碳呢?針對該問題進行以下探究活動。
時間/h 0 0.5 6 12 24 48
CO2體積/mL(排水法) 100 98.5 85.5 77 66 59
CO2體積/mL(排食鹽水法) 100 99 93 90.5 89 88
【活動一】探究CO2在水和食鹽水(模擬海水)中的溶解情況。相同條件下,該小組分別用排水法、排食鹽水法收集CO2(如圖1),待收集100mLCO2后,移出導管,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并記錄量筒內CO2體積。重復實驗,所測數據平均值如下表:
(1)圖1中儀器A的名稱是   。
(2)由上表數據可知:相同條件下,等體積水和食鹽水吸收CO2更多的是  ?。ㄌ睢八被颉笆雏}水”)。
(3)【活動二】探究植物油隔離對CO2在水中溶解情況的影響。
用兩個量筒分別收集100mLCO2倒置于水槽中,向其中一個量筒內注入少量植物油,使CO2與水被植物油隔開(CO2與植物油不反應),測得量筒內CO2體積隨時間變化曲線如圖2。分析該圖可得出的結論是   。
(4)為檢驗有植物油隔離時CO2是否會進入水中,請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證明:   。
34. 為比較相同濃度的FeCl3溶液和CuSO4溶液對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組進行了如下探究:
(1)請寫出H2O2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br/>[定性探究]
(2)如圖甲,可通過觀察    來定性比較兩者的催化效果.
[定量探究]
(3)如圖乙,實驗前檢查該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   ?。勘容^兩者的催化效果,可測量生成等體積氣體所需的   ?。?br/>[深入探究]
(4)在FeCl3溶液中,究竟是哪種離子起催化作用呢?
猜想1:鐵離子(Fe3+)起催化作用;
猜想2:    起催化作用;
猜想3:    起催化作用
請設計實驗,驗證猜想1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及結論
             
四、綜合題
35.資料顯示,將新制的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H2O2溶液,加熱到80℃時,才有較多氧氣產生。而相同質量5%的H2O2溶液加入催化劑,常溫下就會立即產生氧氣,反應速度快、所需時間短。
(1)小科同學按圖甲裝置進行實驗,當試管中有大量氣泡出現時,伸入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并未復燃。為此,他利用圖乙裝置收集氣體,再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木條復燃。那么圖甲實驗中帶火星木條未復燃的原因是   。除了圖乙的方法收集氧氣外,還可用   法收集。
(2)小金同學利用催化劑使H2O2溶液分解制取氧氣,圖丙是他設計的氣體發生裝置,請你指出一處錯誤:   。
(3)兩位同學采用相同質量5%的H2O2溶液,圖丁虛線表示小科采用加熱分解制取氧氣的曲線,請你在該圖中用實線畫出小金利用催化劑制取氧氣的大致曲線(假定兩種方法)H2O2均完全分解) 。
36.北京冬奧會水下機器人火炬對接,讓無數網友看到了“水火相容”的情景。某校科學興趣小組對此情景展開了相關活動。
查閱資料:火炬燃料丙烷的著火點:450℃;
丙烷燃燒的實際溫度400-900℃,取決于測定點相對火焰的位置。
劇烈的燃燒反應能噴涌出高壓熾熱氣體,能形成一個球形的氣體罩
(1)“水火相容”:將裝有某氣體的大試管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管口罩住白磷(如圖甲所示),結果觀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觀,則大試管中所裝的氣體可能是   。
(2)“水火不容”:將大試管向上移動一定高度,燃燒的白磷就熄滅了,其原因是:   。
(3)小組同學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火炬模型,請結合材料說明該火炬能在水中持續燃燒的理由:   。
37.閱讀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問題。
北京時間2024年4月25日20時58分,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在太空中,如何補充航天員所需的氧氣和處理呼出的二氧化碳呢?
方式一:在空間站中,利用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電能,通過電解水制備氧氣,化學方程式為:,再利用分子吸附技術,吸收航天員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時利用艙內外壓強差實現二氧化碳的脫附,將其排入太空。
方式二:通過專用風機將座艙空氣引入凈化罐,利用過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鈉和氧氣,將空氣凈化后再重新流回艙內供航天員使用。
(1)一個航天員一天需要消耗約800克氧氣,請計算至少需要電解多少克水來提供。
(2)兩種不同的方式各有優點,請你說出它們各自的一條優點?!?  
38.某學校的學習小組對當地的石灰石礦區進行調查,測定石灰石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該石灰石樣品,把稀鹽酸分四次加入,測量過程所得數據見下表(已知石灰石樣品中含有的二氧化硅等雜質不溶于水,不與稀鹽酸反應).請計算:
序號 加入稀鹽酸的質量/g 剩余固體的質量/g
第1次 20 11
第2次 20 6
第3次 20 2.8
第4次 20 n
(1)上表中n的數值為  ?。?br/>(2)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3)求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39.為確定某大理石樣品的純度,某興趣小組進行如下實驗:稱取該大理石(主要成分是,雜質不參加反應)加入燒杯中,向其中逐漸加入稀鹽酸至完全反應.反應結束后,稱量燒杯的總質量(溶解的氣體忽略不計),有關數據記錄如下表.
  燒杯 大理石 稀鹽酸 反應后燒杯及其中物質總質量
質量(克) 85 15 50 145.6
請完成下列問題:
(1)實驗中通過   現象來判斷大理石中已經完全反應.
(2)實驗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質量為   克,該大理石樣品的純度是多少?(列式計算,結果精確到)   
(3)實驗中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請做出判斷并說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據燃燒放熱分析;
B、根據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為氧元素的化合物為氧化物分析;
C、根據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其分子由原子構成分析;
D、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 不變分析。
【解答】A、 天然氣燃燒放出大量的熱 ,不符合題意;
B、 過氧化氫和水都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從組成上看都屬于氧化物 ,不符合題意;
C、 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 ,符合題意;
D、 鎂帶燃燒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和原子數目均不變 ,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據加熱一定量的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可知:氧氣的質量逐漸增加,當高錳酸鉀反應完,則不變;剩余固體的質量逐漸減小,當高錳酸鉀分解完畢則不變;鉀元素和錳元素存在于固體中,其質量不變,而固體的質量逐漸減小直到反應完,則不變分析質量分數的變化。
【解答】A、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質量不變,鉀元素存在于固體中,其質量不變,但固體的質量逐漸減小直到反應完不變,因此鉀元素的質量分數逐漸增大,故錯誤;
B、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質量不變,錳元素存在于固體中,其質量不變,但固體的質量逐漸減小直到反應完不變,因此錳元素的質量分數逐漸增大至不變,故正確;
C、剩余固體的質量逐漸減小,當高錳酸鉀分解完畢,則不再減小,剩余固體不會是0,故錯誤;
D、隨著反應的進行,氧氣的質量逐漸增加,當高錳酸鉀反應完,則保持不變而不會減小,故錯誤。
故答案為:B。
3.【答案】D
【解析】【分析】 在裝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欲用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所選除氧劑要具備以下特征:本身能夠在空氣中燃燒(只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本身的狀態為非氣體;生成物為非氣態。該實驗一般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裝置的氣密性好;②所用試劑必須是足量;③讀數時一定要冷卻到室溫,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A.圖1瓶中水可以吸收燃燒釋放的熱量,同時能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氣,故A正確不合題意;
B.圖1中,氧氣約占總體積的五分之一,即燃燒結束后空氣的體積減小五分之一,那么表明氧氣含量的現象是瓶中水面上升至1處,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圖2中a點到b點是紅磷燃燒放出了大量的熱,使瓶內壓強增大,故C正確不合題意;
D.圖2中b點時反應結束,此時不再有熱量產生,那么溫度開始降低,氣壓開始下降,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4.【答案】A
【解析】【分析】根據不同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結合氧氣的制取方法和原理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 ①根據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故①正確。
②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是實驗結論而不是實驗現象,故②錯誤。
③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故③正確;
④細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故④正確;
⑤用氯酸鉀制取氧氣時不用在試管口放棉花,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用在試管口放棉花,故⑤正確;
⑥導管口開始有氣泡冒出時,不宜立即收集,因為開始排出的氣體是空氣;待導管口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再開始收集,故⑥錯誤;
⑦二氧化錳可以做某些反應的催化劑,不是所有反應的催化劑,故⑦錯誤。
故選A。
5.【答案】C
【解析】【分析】比較甲乙兩圖,確定改進裝置的優缺點。
【解答】A.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體不會逸散到空氣中,對環境污染少,故A正確不合題意;
B.裝置簡潔,操作簡單,節約藥品,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實驗中,白磷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導致管內壓強增大,則活塞先向右移;反應結束后,溫度下降,氣壓減小,活塞向左移動,故C錯誤符合題意;
D.將反應前后,活塞左測所對刻度的減少量就是其中氧氣的體積,則更方便推算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6.【答案】D
7.【答案】D
【解析】【分析】 根據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二者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以及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進行分析。
【解答】 A.產生氧氣后,則B到F的裝置中的白磷或紅磷能發生燃燒的是C,是因為C中溫度達到了白磷的著火點,且接觸氧氣,D中沒有達到紅磷的著火點,E中沒有達到白磷的著火點,F中白磷沒有接觸氧氣,因此三者沒有發生燃燒,故A正確不合題意;
B.裝置A中通過控制分液漏斗的活塞,可控制過氧化氫溶液的加入速率,進而控制反應速率,故B正確不合題意;
C.裝置A中二氧化錳在反應中起催化作用,且催化劑都參與化學反應,只是反應后將其釋放出來,故C正確不合題意;
D.通過C和D、C和E對比都能得出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8.【答案】C
【解析】【分析】根據常見實驗中水的作用分析判斷。
【解答】 A.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夠溶于水,能和水反應生成亞硫酸,因此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環境,故A正確不合題意;
B.水的作用是提供所需的溫度(使溫度達到白磷的著火點),隔絕空氣,故B正確不合題意;
C.水的作用是冷卻濺落熔融物,防止集氣瓶炸裂,故C錯誤符合題意;
D.水的作用是觀察進入鐘罩內水的體積,確定其中氧氣體積,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9.【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據生成物質量從原點起增加分析;
B、根據生成物仍有固體分析;
C、根據鉀元素質量守恒分析;
D、根據二氧化錳為生成物分析。
【解答】A、高錳酸鉀制氧氣,氧氣搟怪不得反應時間從原點起增加,至反應結束保持不變,不符合題意;
B、高錳酸鉀分解生成物錳酸鉀、二氧化錳仍是固體,固體質量不會減小至0,不符合題意;
C、高錳酸鉀分解,固體中鉀元素質量保持不變,符合題意;
D、二氧化錳為生成物,固體中二氧化錳質量從原點起增加,至反應結束保持不變,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0.【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分析;
B、根據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分析;
C、根據元素質量分數=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相對分子質量分析;
D、根據反應物的各原子未完全生成所需要物質分析。
【解答】A、H2O2中氫元素化合價為+1價,由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知,氧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 ,不符合題意;
B、 參加反應a的各物質分子個數比為1:1:1:1,則由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可知,甲醛的化學式為CH2O,甲醛分子中碳、氫、氧原子的個數比為1:2:1 ,不符合題意;
C、 甲醛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甲醇中氧元素質量分數為,甲醛中氧元素質量分數高于甲醇,反應b為過氧化氫反應生成水和氧氣,屬于分解反應 ,不符合題意;
D、 因反應過程中生成水消耗了氫、氧元素,所以為使甲醇持續轉化為甲醛,反應b需要補充H2O2 ,符合題意;
故選D。
11.【答案】D
【解析】【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計算出x的值;
(2)將反應前后氧氣和水的質量相減,然后求出它們的比值;
(3)二氧化碳的質量×碳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出碳元素的質量,水的質量×氫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出氫元素的質量,將二者相加與W的質量相比,從而確定W的元素組成。
(4)計算出碳和氫的質量然后作比即可。
【解答】A.根據反應前后元素質量守恒得到:x=(1g+20g+8g)-(8g+11g)=10g,故A錯誤;
B.該反應中,氧氣的質量減少:20g-8g=12g,水的質量增加了:10g-1g=9g,則氧氣與水的質量變化之比為:12g:9g=4:3,故B錯誤;
C、11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質量為:,
9g水中含有氫元素的質量為:,、
所含碳、氫元素的質量和:3g+1g=4g<8g,
該物質中含氧元素的質量為:8g-4g=4g,
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故C錯誤;
D.W中碳、氫元素質量比為3g:1g=3:1,故D正確。
故選D。
12.【答案】D
【解析】【分析】由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和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各物質反應的微粒個數關系是:
即在解題前先將兩側相同的物質消去,其為過量的反應物,未參與反應。
【解答】A、由微粒的變化可知,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分,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由微粒的變化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不變,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由生成物的微觀構成可知,有一種物質的分子是由同種的原子構成的,屬于單質,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由上述圖示可知,參加反應的兩種分子的個數比為2:2=1:1,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3.【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據氧氣和二氧化碳制取原理及發生裝置選擇分析;
B、根據高錳酸鉀制氧氣的發生裝置特點分析;
C、根據氣體的密度小于水,排水收集氣體時短導管進氣分析;
D、根據二氧化碳密度小于水分析。
【解答】A、 甲裝置既可以作為過氧化氫分解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也可以作為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 ,不符合題意;
B、高錳酸鉀制氧氣需加熱, 乙裝置可作為利用干燥的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 ,不符合題意;
C、 丙裝置測量氧氣體積時,需用氣體排出丙中液體,量取排出液體體積好為收集氧氣體積,則瓶內裝滿水,氣體從c端進入,另一端與量筒相連 ,符合題意;
D、 若鹽酸和石灰石足量,選擇甲、丙兩種裝置,因二氧化碳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則導管c接導管a可以收集到一瓶CO2 ,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4.【答案】D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能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無色無味的氣體,滅有毒;燃燒的三個條件:第一可燃物;第二達到著火點;第三,有助燃劑
【解答】A.因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將觀察到低處的蠟燭先熄滅,A錯誤;
B. 移開玻璃片,實驗現象更明顯,因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更有利于其下降,B錯誤;
C. 蠟燭會熄滅,是因為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但是其不能降低了蠟燭的著火點,C錯誤;
D. 去掉燒杯中的一支蠟燭,也能得出同樣的實驗結論 ,D正確;
故答案為:D
15.【答案】D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
【解答】A、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則可觀察到1號和3號紙花不變色,2號和4號紙花變色,A錯誤;
B、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則可觀察到下端燃著的木條先熄滅,上端燃著的木條后熄滅,B錯誤;
C、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變色,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則可觀察到1號和3號紙花不變色,說明CO2不能使干燥的紙花褪色,C錯誤;
D、對比3號和4號或1號和2號則可知二氧化碳能和水發生化學反應,D正確。
故選:D。
16.【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據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總和不變分析;
B、根據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確定參與反應或生成的質量,由物質質量比=相對分子質量×分子個數之比分析;
C、根據化合反應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分析;
D、根據反應前后物質質量差即為參加反應或生成的物質質量分析。
【解答】A、由題中數據分析可知,反應后甲的質量減小了20g-13g=7g,故甲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質量為7g;同理可以確定乙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質量為20g-16g=4g;丙的質量不變,可能作該反應的催化劑;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丁應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質量為7g+4g=11g。x的數值為20+11=31,不符合題意;
B、參加反應的甲、丁的質量比為7g:11g=7:11,若甲、丁的化學計量數相同,則甲、丁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為7:11,不符合題意;
C、該反應的反應物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變一”的形式,屬于化合反應,丁是化合反應的生成物,不可能是單質,符合題意;
D、反應中消耗甲和乙的質量比為7g:4g=7:4,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7.【答案】D
【解析】【分析】化學反應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即參加反應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物質的質量之和,是因為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原子的種類、總個數不變。
【解答】A、做甲實驗時,若取用紅磷的量不足,對實驗的結果沒有影響,因為無論紅磷是否完全反應,裝置內外的物質滅火交換,天平都保持平衡,選項正確;
B、乙實驗中,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產生的氣體逸散到空氣中,反應后剩余物質的質量減小,所以最后天平不平衡,但反應屬于化學變化,仍能夠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選項正確;
C、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此反應不消耗氣體也不生成氣體,所以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選項正確;
D、如果在燃著的鎂條上方罩上玻璃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來稱量,由于鎂條與氧氣結合產生氧化鎂質量增加,則生成物質量大于參加反應的鎂條的質量,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D。
18.【答案】B
【解析】【分析】熟悉常見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的實驗原理、注意事項是解答此類試題的關鍵。
【解答】A、制取CO2氣體時,收集CO2的集氣瓶沒蓋玻璃片,不會導致始終收集不到CO2,故選項說法錯誤。
B、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氣,但是O2不純,可能是因為通入氧氣前集氣瓶內水沒有裝滿,故選項說法正確。
C、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集氣瓶瓶底炸裂,可能是因為集氣瓶的底部沒有放少量的水或鋪一層細沙;引燃的火柴太長,不會導致集氣瓶瓶底炸裂,故選項說法錯誤。
D、紅磷過量,是正確的存在,不會導致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時進入集氣瓶中的水過少,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B。
19.【答案】C
【解析】【分析】根據化學反應前后物質質量總和不變,反應前后元素質量和種類不變分析。
【解答】 某化合物完全燃燒,需要4.8g氧氣,同時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2.7 g水,則該化合物的質量為4.4+2.7-4.8=2.3g,其中碳元素質量為,氫元素質量為,由此可知還含有2.3g-1.2g-0.3g=0.8g氧元素。
故選C。
20.【答案】B
【解析】【分析】根據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變紅,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不可燃,不助燃來分析。
【解答】①步驟Ⅰ中b只是接觸二氧化碳,則紙花不變紅;d處只是與水接觸,紙花不變色,故①正確。
②步驟Ⅱ中 b 先只是接觸二氧化碳,則小花不變紅;打開 K2,b 處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產生碳酸,紙花變色;d 處只接觸水,紙花不變色;故②錯誤。
③二氧化碳不燃燒,不支持燃燒;步驟Ⅲ中燒杯內低的蠟燭先熄滅,因為先接觸二氧化碳,高的蠟燭后熄滅,后接觸二氧化碳;故③錯誤。
④步驟Ⅱ中打開 K2,b 處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產生碳酸,紙花變色;d處只接觸水,紙花不變色;但是沒有證明只有二氧化碳接觸小花;所以要結合步驟I,才能證明二氧化碳能與水發生反應;故④錯誤。
⑤只通過步驟Ⅲ中的現象不能說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因為下層蠟燭先接觸二氧化碳的,所以先熄滅,上層的蠟燭后接觸二氧化碳,所以后熄滅,故⑤錯誤。
⑥只通過步驟Ⅲ中的現象可以說明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故⑥正確。
故①⑥正確,故選:B。
21.【答案】(1)分解反應
(2)9:17
【解析】【分析】(1)反應后質量增加的屬于生成物,反應后質量減少的屬于反應物,反應后質量不變可能屬于催化劑,據此確定反應類型;
(2)將a、b的質量變化作比即可。
【解答】(1)由圖示可知,每一格的質量為1g;反應前a的質量為5g,b的質量為22g-5g=17g;c的質量為28g-22g=6g;d的質量為30g-28g=2g。
反應后,刻度線Ⅰ右移9格,a物質質量增加9g;刻度線Ⅱ左移8格,同時刻度線Ⅰ右移9格,則b物質質量減少了:8g+9g=17g;刻度線Ⅲ左移8格,同時刻度線Ⅱ左移8格,則c物質質量不變;刻度線Ⅲ左移8格,d物質的質量增加了8g,則該反應可表示為b→a+d。
那么該反應類型為分解反應。
(2)a、b的質量變化之比為:9g:17g=9:17。
22.【答案】(1)2
(2)CO、NO
【解析】【分析】(1)通過觀察微觀示意圖,確定反應 I 中不同種類的反應物分子,數出其種類數量。
(2)根據微觀示意圖分析反應前后物質的變化,找出原本會污染空氣,經凈化裝置反應后被消除的物質,結合常見空氣污染物確定化學式。
【解答】(1)觀察反應 I 的微觀示意圖,可看到存在由不同原子構成的兩種分子,所以反應 I 中的反應物分子有 2 種。
(2)從微觀示意圖可知,反應前存在一氧化碳(CO)和一氧化氮(NO) ,這兩種物質都是空氣污染物。經過凈化裝置反應后,它們轉化為了二氧化碳和氮氣,所以此凈化裝置可以消除CO、NO對空氣的污染。
23.【答案】(1)H2O;分解反應
(2)反應吸熱,降低溫度,噴灑干粉隔離氧氣
【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分析;
(2)根據隔離氧氣和降溫的滅火原理分析。
【解答】(1)由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可知,該反應方程式為。該反應為一種物質生成三種物質,屬于分解反應。
(2) 該滅火球的滅火原因是反應吸熱,降低溫度,噴灑干粉隔離氧氣。
故答案為:(1)H2O;分解反應;(2)反應吸熱,降低溫度,噴灑干粉隔離氧氣。
24.【答案】(1)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2)3Fe+4H2OFe3O4+4H2↑
【解析】【分析】(1)在高錳酸鉀分解時,生成的氧氣可能會將粉末帶入導管,從而使導管發生堵塞。在導管口塞入棉花,可以阻擋粉末進入導管,避免發生爆炸事故。
(2)根據題目描述確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據此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答】(1)甲實驗中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2)鐵粉生成的黑色物質為四氧化三鐵,自然界最輕的氣體為氫氣,則鐵和水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和氫氣,則反應的方程式為: 3Fe+4H2OFe3O4+4H2↑ 。
25.【答案】(1)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2)B
【解析】【分析】(1)根據燃燒需溫度達到著火點分析;
(2)根據變化時裝置內壓強先變大后減小分析。
【解答】(1)a處白磷燃燒,b處白磷不燃燒,由此可得出燃燒需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
(2)磷燃燒放熱,且消耗裝置內氧氣,氣球內氣壓應先變大后減小,且最終小于原始壓強,B圖像可表示壓強變化。
故答案為:(1) 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2)B。
26.【答案】構建封閉體系;A;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和加熱;密度
27.【答案】C2H4;2.4;
【解析】【分析】(1)①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個數保持不變,據此推算X的化學式;
②碳元素的質量=二氧化碳的質量×碳元素的質量分數。
(2)根據微觀示意圖確定反應物和生成物,以及反應條件,進而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答】(1)①根據化學方程式 可知,生成物中含有2個C原子,4個H原子,6個O原子;反應物中已經含有6個O原子,所以X中需要含有2個C原子,4個H原子,所以化學式為:C2H4;
②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質量即為X物質中碳元素質量,胡;
(2)根據微觀示意圖可知,去掉反應前后共有的2個碳原子,那么應該是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水分子,反應后生成了一個一氧化碳分子和一個氫分子,所以化學方程式是:。
28.【答案】(1)D
(2)長頸漏斗的下端沒有伸入液面下;應采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氣體
(3)軟塑料瓶變癟
【解析】【分析】(1)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
(2)用碳酸鈣與鹽酸反應制備二氧化碳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氣體收集裝置的要求進行分析;
(3)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塑料瓶內氣體壓強減小。
【解答】(1)木炭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故選:D;
(2)小明用圖2裝置制取二氧化碳,長頸漏斗的下端沒有伸入液面下,導致產生的氣體從長頸漏斗中逸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的密度,應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但是圖示采用了向下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氣體;
(3)二氧化碳能夠溶于水,如圖3,向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入約一體積的水,立即旋緊瓶蓋,振蕩,觀察到的現象是軟塑料瓶變癟。
29.【答案】(1)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滿
(3)密度比空氣大
【解析】【分析】根據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分析
【解答】(1)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因此現象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如圖,將燃著的木條置于集氣瓶口,是為了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滿,故填: 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滿
(3)如圖,底層蠟燭先熄滅,上層蠟燭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因此說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的物理性質。
30.【答案】(1)實驗1,①中白磷不能接觸氧氣,不燃燒
(2)水吸收了部分熱量,使溫度未達到紙片的著火點
【解析】【分析】根據燃燒的條件分析實驗;
【解答】(1)實驗1,①中白磷不能接觸氧氣,不燃燒,②中白磷接觸氧氣,能燃燒,能證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氧氣。故填: 實驗1,①中白磷不能接觸氧氣,不燃燒
(2) 實驗2,①中紙片燃燒,②中紙片未燃燒,由燃燒的條件可知,②中紙片未燃燒的原因是水吸收了部分熱量,使溫度未達到紙片的著火點。故填: 水吸收了部分熱量,使溫度未達到紙片的著火點 。
31.【答案】(1)B
(2)食品脫氧劑能使集氣瓶中氧氣消耗更徹底
(3)(-)/
【解析】【分析】(1)分析哪個步驟可以減小裝置內部的氣壓即可;
(2)根據圖乙可知,使用白磷最終可以使氧氣的體積分數減小到3%,而使用脫氧劑可以使氧氣的體積分數減小到接近0%,據此分析換用藥品后的優勢。
(3)氧氣的體積分數=。
【解答】(1)A.塞緊瓶塞并關閉彈簧夾,對裝置內的氣壓沒有影響,故A不合題意;
B.凸透鏡照射使白磷燃燒,消耗里面的氧氣,減小里面的氣壓,故B符合題意;
C.打開彈簧夾讓水進入集氣瓶,會使集氣瓶內的氣壓增大,故C不合題意。
故選B。
(2)根據圖乙信息說明替換藥品后實驗的優勢為食品脫氧劑能使集氣瓶中氧氣消耗更徹底,從而提高了實驗結果的精確度;
(3)根據題意可知,量筒內水的體積的減小量就是錐形瓶內氧氣的體積,即氧氣體積為V2-V3;
而錐形瓶內空氣的體積為V1,
那么錐形瓶內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
32.【答案】(1)
(2)吸收氯氣,但不吸收氧氣
(3)(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1)鎂粉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鎂。
(2)產氧藥塊反應會產生極少量有毒的氯氣,通過試劑,氯氣被吸收,氧氣排出,故推測題圖甲中試劑能吸收氯氣,但不吸收氧氣。
(3)氯酸鈉受熱分解生成氯化鈉和氧氣。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1)鎂粉與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鎂,其化學方程式為。
(2)產氧藥塊反應會產生極少量有毒的氯氣,通過試劑,氯氣被吸收,氧氣排出,故推測題圖甲中試劑能吸收氯氣,但不吸收氧氣。
(3)氯酸鈉受熱分解生成氯化鈉和氧氣,化學方程式為;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生成氣體的質量即為固體減少的質量,由題圖乙可知,,即,即;則;所以能體現質量守恒定律的關系式有。
33.【答案】(1)長頸漏斗
(2)水
(3)植物油可以減緩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4)取量筒內的水少量于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變為紅色,說明二氧化碳進入水中
【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確定所指儀器的名稱;
(2)根據表格數據比較相同時間內二氧化碳體積的減小量大小即可;
(3)根據圖2分析有無植物油時二氧化碳的體積減小速度的變化即可;
(4)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能夠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成紅色,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1) 圖1中儀器A的名稱是長頸漏斗;
(2)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時間為6min時,排水法減小體積14.5mL,而排食鹽水法減小體積7mL,則: 相同條件下,等體積水和食鹽水吸收CO2更多的是水。
(3)根據圖2可知,有植物油的二氧化碳體積的減小速度變小,那么得到: 植物油可以減緩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
(4)為檢驗有植物油隔離時CO2是否會進入水中,實驗方案可以為:取量筒內的水少量于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變為紅色,說明二氧化碳進入水中。
34.【答案】2H2O22H2O+O2↑;產生氣泡的速率;先將分液漏斗的活塞關閉,然后用雙手緊握錐形瓶的外壁,然后觀察注射器的活塞是否向外移動,若向外移動,說明該裝置的氣密性是良好的;時間;氯離子(Cl﹣);水分子(H2O);取少量的過氧化氫溶液,向其中滴加氯化鈉溶液,觀察現象;若觀察到沒有迅速產生氣泡,說明氯離子沒有催化作用,是鐵離子所起的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1)過氧化氫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分解為氧氣和水,故填:2H2O22H2O+O2↑;
(2)比較兩種物質對過氧化氫分解速率的影響,可以觀察二者產生氣泡的速率;故填:產生氣泡的速率;
(3)檢查該裝置的氣密性,可先將分液漏斗的活塞關閉,然后用雙手緊握錐形瓶的外壁,然后觀察注射器的活塞是否向外移動,若向外移動,說明該裝置的氣密性是良好的;催化劑的催化效果越好,反應產生氣體的速率越快,可通過測量產生等體積的氧氣所需要的時間來分析,所需時間越短,催化效果越好;故填:先將分液漏斗的活塞關閉,然后用雙手緊握錐形瓶的外壁,然后觀察注射器的活塞是否向外移動,若向外移動,說明該裝置的氣密性是良好的;時間;
(4)氯化鐵溶液中存在鐵離子、氯離子和水分子,故猜想可能是鐵離子或氯離子或水分子所起的催化作用;檢驗是否是鐵離子所起的催化作用,可以選擇氯化鈉溶液來進行檢驗.故答案為:氯離子(Cl﹣);水分子(H2O);
實驗操作:取少量的過氧化氫溶液,向其中滴加氯化鈉溶液,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及結論:若觀察到沒有迅速產生氣泡,說明氯離子沒有催化作用,是鐵離子所起的催化作用.
【分析】(1)過氧化氫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分解為水和氧氣;
(2)催化效果越好,產生氣泡的速率越快;
(3)根據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以及比較催化效果的方法來分析;
(4)氯化鐵溶液中存在鐵離子、氯離子和水分子.要想驗證是否是鐵離子的催化作用,可選擇其他含鐵離子的可溶性鹽來進行實驗.
35.【答案】(1)加熱過氧化氫溶液的同時,溶液中水蒸氣隨氧氣一起逸出,氧氣的量較少;向上排空氣
(2)長頸漏斗的下端未伸入液面以下
(3)
【解析】【分析】(1)根據加熱溶液會產生大量水蒸氣,氧氣的收集方法分析;
(2)根據有長頸漏斗的制氣裝置要防止氣體從長頸漏斗逸出分析;
(3)根據催化劑只改變反應速率,不影響生成物質量分析。
【解答】(1) 加熱過氧化氫溶液的同時,溶液中水蒸氣隨氧氣一起逸出,氧氣的量較少 ,所以帶火星木條未復燃,氧氣除排水法收集外,還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2)圖丙中長頸漏斗的下端未伸入液面以下錯誤;
(3)催化劑可加快過氧化氫分解,但不改變產生氧氣質量,圖像為。
故答案為:(1) 加熱過氧化氫溶液的同時,溶液中水蒸氣隨氧氣一起逸出,氧氣的量較少 ;向上排空氣;(2) 長頸漏斗的下端未伸入液面以下 ;(3)。
36.【答案】氧氣或空氣或助燃劑;隔絕氧氣;點火處一定范圍內丙烷燃燒的實際溫度大于450℃,溫度達到丙烷的著火點,同時可燃物丙烷和助燃劑氧氣充分接觸,劇烈的燃燒反應,噴涌出的高壓熾熱氣體就像一個無形的保護罩,阻止水流入侵,從而維持燃燒。
【解析】【分析】(1)燃燒需要可燃物、可燃物與氧氣(或空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著火點,三者缺一不可。
(2)將大試管向上移動一定高度,試管內氣壓減小,外面的水進入后將蠟燭浸沒,從而隔絕空氣;
(3)根據燃燒的條件的知識解答。
【解答】(1)白磷燃燒需要消耗氧氣,則“水火相容”的大試管中所裝的氣體可能是氧氣或空氣或助燃劑;
(2)將大試管向上移動一定高度,燃燒的白磷就熄滅了,其原因是:隔絕氧氣;
(3) 火炬能在水中持續燃燒的理由: 點火處一定范圍內丙烷燃燒的實際溫度大于450℃,溫度達到丙烷的著火點,同時可燃物丙烷和助燃劑氧氣充分接觸,劇烈的燃燒反應,噴涌出的高壓熾熱氣體就像一個無形的保護罩,阻止水流入侵,從而維持燃燒。
37.【答案】(1)解:設大約需要水的質量為x,

36 32
x 800g

解得:x=900g。
(2)電能來自于太陽能,屬于清潔能源
【解析】【分析】 (1)根據氧氣的質量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來分析。
(2)根據兩種方式的特點分析。
【解答】(2)由題干可知,方式一:在空間站中,利用太陽能電池板提供的電能,通過電解水制備氧氣,再利用分子吸附技術,吸收航天員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時利用艙內外壓強差實現二氧化碳的脫附,將其排入太空,優點是利用清潔太陽能制備氧氣,同時利用分子吸附技術,處理二氧化碳;
方式二:過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鈉和氧氣,這種二氧化碳的處理方式比起空間站的處理方式,優點是吸收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同時生成氧氣。
38.【答案】(1)6.8
(2)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
(3)解:設20g稀鹽酸中含有HCl的質量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5g x
x=3.65g
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解析】【分析】 (1)根據圖表中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解答;
(2)由雜質的質量計算出碳酸鈣的質量,然后根據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進行計算;
(3)根據第一或第二次反應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圖示中的信息可知,第一、二次加入20g稀鹽酸,固體的質量都是減少5g,說明20g稀鹽酸只能和5g碳酸鈣反應,第三次加入20g稀鹽酸,固體減少了3.2g,說明碳酸鈣反應完了,剩下的6.8g是雜質,所以n=6.8。
39.【答案】(1)氣泡不再產生
(2)4.4;解:設該大理石樣品的純度為x克答:該大理石的純度為.
(3)不能,因為反應生成的硫酸鈣是微溶的,析出的沉淀會附著在大理石表面,阻礙反應的進行.
【解析】【分析】 (1)根據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鈣反應完全是加入稀鹽酸至過量來分析解答;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求出二氧化碳的質量,由二氧化碳的質量求出碳酸鈣的質量,進而求出碳酸鈣的純度來分析解答;
(3)根據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的進一步發生來分析解答。
【解答】 (1)碳酸鈣與鹽酸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鈣反應完全時加入稀鹽酸至過量,則實驗中通過氣泡不再產生現象來判斷大理石中CaCO3已經完全反應;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85克+15克+50克-145.6克=4.4克,
設大理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為x,
CaCO3+2HCl=CaCl2+CO2↑+H2O
100 44
x 4.4克
;
解得:x=10g;
則該大理石樣品的純度是。
(3)由于碳酸鈣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的進一步發生,所以實驗中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州市| 三都| 阿图什市| 山丹县| 阳信县| 博湖县| 林周县| 化德县| 永康市| 建德市| 乌审旗| 汝州市| 南阳市| 彩票| 报价| 当雄县| 齐齐哈尔市| 雷波县| 胶州市| 滦平县| 郸城县| 昌黎县| 常德市| 称多县| 上饶市| 云南省| 肃宁县| 伊川县| 成安县| 北宁市| 龙海市| 彭泽县| 应城市| 西平县| 聊城市| 清水河县| 伽师县| 淮北市| 乐亭县| 开远市| 阳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