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科學期中試卷(1.1-3.2)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科學期中試卷(1.1-3.2)

資源簡介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科學期中試卷(1.1-3.2)
1.(2024七上·金東期中)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以下是小科觀察校園生物時提出的問題,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
A.含羞草什么環境中葉片會合攏 B.校園中哪種植物最具觀賞性
C.麻雀的哪些身體結構適于飛行 D.蜻蜓在下雨前為什么會低飛
2.(2024七上·金東期中)實驗操作不僅要科學規范,還要關注環保、安全等問題。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聞氣味 B.加熱液體
C.滴加液體 D.處理廢棄藥品
3.(2024七上·金東期中)北京時間2024年5月3日10時22分,太陽爆發了一個強耀斑。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太陽大氣層由內往外分別色球層、光球層和日冕層
B.太陽耀斑是太陽最劇烈的活動現象之一
C.太陽活動周期約為11年
D.耀斑發出的強大短波輻射,會造成地球電離層的急劇變化
4.(2024七上·金東期中)科學上用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等級對生物進行逐級分類。在下列選項中,各生物間共同特征最多的是(  )
A.薔薇目植物 B.雙子葉植物綱植物
C.薔薇屬植物 D.薔薇科植物
5.(2024七上·金東期中)如圖Ⅰ、Ⅱ、Ⅲ表示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表格中符合如圖邏輯關系的是(  )
選項 Ⅰ Ⅱ Ⅲ
A 界 門 綱
B 脊椎動物 爬行類 哺乳類
C 種子植物 藻類 苔蘚類
D 恒溫動物 魚類 兩棲類
A.A B.B C.C D.D
6.(2024七上·金東期中)以下對動物結構、生理和功能關系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
A.魚的體形呈梭形——減少游泳時水的阻力
B.鳥類的骨骼愈合、薄、中空——減輕體重,便于飛翔
C.青蛙的皮膚裸露濕潤,內含豐富血管——便于消化吸收營養物質
D.人體皮膚的皮下組織主要是脂肪——緩沖撞擊、儲藏能量
7.(2024七上·金東期中)秋冬季節,校園里的銀杏樹葉子會變黃掉落,為美麗校園增添了一抹亮色。影響銀杏落葉的主要生態因素是(  )
A.光照 B.溫度 C.水分 D.土壤
8.(2024七上·金東期中)智能手機具有顯示步數的功能,那手機是如何計步的呢 小科認為:手機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變化的傳感器。小科提出這種觀點屬于科學探究中的哪個環節(  )
A.提出問題 B.收集證據 C.建立假設 D.得出結論
9.(2024七上·金東期中)為了比較蘋果汁和橙汁中維生素C含量的多少,小明取2只小燒杯,分別加入藍色的淀粉一碘溶液(維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膠頭滴管分別滴入2種果汁。要得出正確結論,實驗過程中需要控制相同的條件是(  )
①小燒杯中淀粉一碘溶液的濃度 ②小燒杯中淀粉一碘溶液的質量
③膠頭滴管滴出果汁的滴數 ④膠頭滴管滴出每1滴果汁的體積
⑤榨取蘋果汁和橙子汁的體積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0.(2024七上·金東期中)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航天員順利入住“天宮”。當宇航員在太空回望地球時,能看到的(  )
A.能辨方位的經緯網 B.巨大的球體
C.繞月球公轉 D.傾斜的地軸
11.(2024七上·金東期中)金魚藻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常生長于湖泊、池塘、水溝等靜水處,可作為豬、魚及家禽飼料。金魚藻的莖細柔、葉輪生、花小、種子有堅硬的外殼。金魚藻屬于 (  )
A.藻類植物 B.苔蘚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2.(2024七上·金東期中)如圖所示是一種兒童常用退燒藥劑及配套的量杯,七年級同學小張發燒就醫后醫生建議他每次用藥10mL。在量取10mL退燒藥水時,小張仰視讀數,那么他實際所量取藥水可能是(  )
A.8mL B.9mL C.10mL D.11mL
13.(2024七上·金東期中)小科想測出塑料空盒的體積,他做了下面四個步驟:①往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如圖①);②將空塑料盒放入量筒中(如圖②);③將塑料空盒拿出,將小鐵塊放入量筒中(如圖③);④將小鐵塊放入塑料空盒內部,將塑料盒放入量筒中(如圖④)。則上述四個步驟中可測出塑料空盒體積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2024七上·金東期中)一人從赤道上向正東走了,再向正北走,又向正西走,最后又向正南走了,此時他在(  )
A.出發點 B.出發點的東面
C.出發點的西面 D.出發點的南面
15.(2024七上·金東期中)某刻度均勻但讀數不準的溫度計,用它測量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時,示數是5℃。當冰熔化后,水的溫度升高到某一數值時,發現它的示數恰好與真實溫度相等;讓水溫再升高10℃,而溫度計的示數只增加了9℃。那么,當用此溫度計去測量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時,示數變為(  )
A.95℃ B.96℃ C.97℃ D.98℃
16.(2024七上·金東期中)用恰當的儀器名稱填空。
(1)取用少量液體用的是   。
(2)可以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的玻璃儀器是   。
(3)經常用來配制溶液和作為較多量試劑的反應容器是   。在操作時,經常會用   來進行攪拌。
17.(2024七上·金東期中)地球上艷麗多姿的生物是和它們生存的環境相適應的。
如:①常綠闊葉樹冬季落葉;②仙人掌的葉退化成刺;③鳥類的前肢變成翼;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綿羊在冬季到來之前會長出致密的毛;⑤鯽魚身體呈紡錘形,長有許多鰭;⑥荷花的葉柄和莖中都有孔道。
在以上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中,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是   (填序號,下同);與寒冷環境相適應的是   ;與干旱環境相適應的是   。
18.(2024七上·金東期中)辛棄疾的古詞中描寫到“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詞句中提到了哪些生物?   、   (任選兩種)。你判斷他們為生物的依據是   、   (任填兩項)。
19.(2024七上·金東期中)請完成以下測量工具的讀數:
(1)如圖a,體溫計的量程為   ,此時體溫計的示數是   ℃。
(2)如圖b,用溫度計測量冬天某一日晚上的氣溫,此時溫度計的示數為   ℃。
(3)如圖c,小科使用兩把刻度尺測量同一木塊的長度,則精確度高的那把尺測量的長度為   cm。
20.(2024七上·金東期中) 2023年2月15日晚,金星與海王星相合上演了一趟”結伴游”,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行星極近現象,兩顆行星彼此靠近的是由于   (“自轉”或”公轉”)運動;從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可以推測金星的自轉方向是   。
21.(2024七上·金東期中)
小科路過一座大橋時,發現橋面有條寬窄相同的裂縫,他用刻度尺測得裂縫某處寬為 7.00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為得到該裂縫的平均寬度,小科應在裂縫的   (選填“同一”或“不同”)位置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22.(2024七上·金東期中)小科在實驗室進行“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
(1)小科按照正確的方法完成臨時裝片的制作后,接下來他想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如圖是使用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正確操作順序是   。
(2)如圖序號①~⑤為顯微鏡的目鏡和物鏡,小科選擇①和④組合,此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   倍。
(3)完成以上正確操作后,小科先后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圖甲、乙兩個物像,從物像甲到物像乙,小科操作的具體過程是:①將裝片向   移動,使物像位于視野中央;②換用高倍物鏡,放大圖像,并調節光圈,增大視野亮度;③調節   ,使物像清晰。
23.(2024七上·金東期中)從“細胞”的發現到細胞學說的建立,經歷了近200年。
材料一:1665年,胡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塞時發現了許多蜂窩狀的小室,他將其命名為“細胞”,后來發現他當時看到的只是細胞壁。
材料二:19世紀40年代,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通過對部分動植物組織的觀察,并結合前人的大量研究,分析歸納提出,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材料三:1858年,德國科學家魏爾肖進一步提出:所有的細胞都來自己經存在的活細胞。在此基礎上,人們進行了理論概括,形成了細胞學說。
(1)細胞學說揭示了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   的基本單位。
(2)魏爾肖提出“一切細胞來自于細胞”,說明新細胞是由原來的細胞   產生的。
(3)結合細胞學說的發展史,以下觀點正確的有____。(可多選)
A.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技術可以促進科學發展
B.胡克將細胞壁當成了細胞,他的發現沒有任何科學價值
C.細胞學說是以科學家們的研究為基礎,運用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形成的
D.經過200年的發展,細胞學說已非常完善,因此不需要再發展
24.(2024七上·金東期中)事件一: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目標是實現著陸火星。
事件二:2021年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歷經23天,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壤安全著陸。
(1)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方向、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十分薄弱,密度僅為地球大氣密度的1%。根據以上信息,你認為下列推測正確的是____。
A.火星上也有四季變化
B.火星的一天比地球的一天約長一倍
C.在火星上也能看到太陽的東升西落
D.火星表面晝夜溫差比地球上大
(2)火星屬于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在如圖的太陽系示意圖中代表火星的是   (填字母)。
(3)水星位于日、地之間,地球上可看到水星從太陽的圓面上通過,這種天文奇觀被稱為“水星凌日”。在地球上人們還能觀看到八大行星中除水星外的   星凌日現象。
25.(2024七上·金東期中)某同學欲測量一根細銅絲的直徑,他的實驗步驟如下:
A.將細銅絲拉直,用刻度尺測出細銅絲的長度;
B.用刻度尺測出圓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
C.用銅絲的長度L1除以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
D.將細銅絲緊密排繞在鉛筆桿上;
E.數出排繞在鉛筆桿上的細銅絲的圈數n。
(1)以上步驟中,沒有必要的步驟是   ,錯誤的步驟應更正為   。
(2)某同學共測三次,而每次都將銅絲重新繞過,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讀數,結果三次讀數都不同,產生誤差的原因有____。(選填選項前的字母,至少有一個選項正確)
A.銅絲本身粗細不均勻;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
C.每次排繞的松緊程度不相同;
D.讀數時由于粗心,小數點記錯位置。
(3)用密繞法測同一根細銅絲直徑,如圖所示,甲圖是密繞在錐形圓珠筆上,乙圖是密繞在圓柱形鉛筆上,兩種方法測量結果相比較____。
A.甲偏大; B.甲偏小;
C.甲、乙一樣; D.都有可能。
26.(2024七上·金東期中)為了研究管道中水流動快慢與管道傾角的關系,某科學興趣小組按下圖甲進行實驗。
①將軟管A端與水龍頭連接,在軟管B端與管道接觸處放置泡沫粒,調節管道傾角為10°。調節水龍頭使水流速最大時,讓水流沖擊B端泡沫粒,記錄泡沫粒經過長度為60厘米管道到達水槽所用的時間。重復4次實驗并計算平均值。
②改變管道傾角,使其分別為20°、30°,重復步驟①。
③記錄數據如下表。
組別 管道傾角 流經時間(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1 10° 4.0 4.1 3.9 4.0
2 20° 2.5 2.4 2.4 2.43
3 30° 1.3 1.4 1.4 1.37
(1)該實驗是通過   來比較水流的快慢;
(2)本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
(3)據研究發現,水流速度越大,對土壤的侵蝕力度就越大。請結合實驗數據判斷圖26乙中哪個地區土壤侵蝕最嚴重   。
27.(2024七上·金東期中)為了觀察顯微鏡下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小科操作如下:
①取一片菠菜葉的下表皮,捎帶些葉肉,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
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取葉片放入生理鹽水中,蓋上蓋玻片。
③先在低倍鏡下找到葉片細胞,后用高倍鏡觀察葉綠體。
④用鉛筆畫一個葉綠體形態和分布清楚的葉肉細胞圖。
⑤將器材放回原處,清理桌面
(1)小明也在做觀察葉綠體的實驗,他在步驟①中選擇洋蔥內表皮取代菠菜葉完成實驗,你覺得合理嗎,為什么?   
(2)是否可以直接用高倍鏡尋找葉綠體,為什么?   
(3)小明發現小科的上述步驟中存在一處錯誤,請你指出并改正。   
(4)在視野中,可以觀察到圖像中的細胞質在流動,其方向是逆時針,那么實物中的細胞質流動方向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   
28.(2024七上·金東期中)苔蘚植物葉片光合作用需要水分,這些水分是哪個部位吸收的?小科在學習后知道了苔蘚植物的葉能吸收水分,那么,它的假根能吸水嗎?小科想用實驗的方法驗證一下苔蘚植物的根是否具有吸水的能力。請你幫忙完成實驗。(苔蘚植物的葉很薄,只有一層細胞,容易觀察到其內部顏色。)
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嗎?
做出假設:苔蘚植物的根不能吸收水分。
設計實驗方案:
①取一燒杯清水,向里面滴一滴紅墨水。
②準備兩個培養皿,分別倒入少量稀釋過的紅墨水,編號為A和B。
③選取生長狀況良好的苔蘚植物,分為兩份,一份放入A培養皿,讓根與液面接觸,而不要讓葉片與液面接觸;一份放入B培養皿讓根不與液面接觸,而葉片與液面接觸。
④一段時間后,用清水洗去表面沾的紅墨水,觀察現象并記錄。
(1)B培養皿的作用是   
(2)若假設成立,其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3)完成實驗后,小科認為所有用孢子繁殖的植物的根均不能吸收水分,你認為正確嗎?為什么?   
29.(2024七上·金東期中)為探究影響蚊子繁殖快慢的因素,有人做了如下實驗:取600只同種類、成年的健康蚊子,隨機平均分成6組,分別放置在不同溫度的養蚊籠內飼養,并放置水缸和清水(如圖)。定期記錄蚊子的產卵數并統計蟲卵孵化率,結果如下表:
溫度/℃ 15 20 25 30 35 40
產卵數/個 0 1500 2200 1800 1000 0
孵化率/% 0 60 85 83 75 0
(1)由實驗結果可知,隨溫度升高,蚊子產卵數的變化情況是   。
(2)根據表格,小明推測實驗中20℃時養蚊籠內繁殖后蚊子的數量會比35℃時更多,他的依據是   。
(3)小明發現水邊的蚊子特別多,若要探究蚊子產卵數與水是否有關,該補充的實驗是   。(寫出簡要的實驗方案)
30.(2024七上·金東期中)小科在學習溫度的測量后,利用身邊常見的器具,自制了一個溫度計,制作過程如下:
①在快用完的紅墨水瓶中裝滿水
②在墨水瓶蓋上打孔,然后在蓋上插進一根兩端開口的吸管,并用熱熔膠固定密封
③觀察墨水瓶分別置于熱水、冷水中,吸管內有色液柱的液面高度變化
(1)小科發現該溫度計還沒有標刻度,如何完成?   
(2)溫度改變時,液面變化不明顯,如何改進?   
(3)改進后,量出0℃和100℃的距離是50厘米,用自制溫度計測量30℃的溫水,顯示細管中液面在距離0℃刻度14.7厘米處。根據以下評價表,請評價此溫度計屬于評價表中的   (選填“優秀”“良好”或“合格”),請簡要說明原因   。
等級 優秀 良好 合格
溫度計的準確性 誤差在0.2℃以內 誤差在0.5℃以內 誤差在1℃以內
31.(2024七上·金東期中)2024年3月7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首次報告了微塑料廣泛存在于動脈粥樣斑塊患者,使人類心腦血管病風險增加。“微塑料”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物,在塑料制品生產和使用中會大量產生。納米級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也易被蚯蚓等土壤動物攝入。因其在生物體內難以分解,從而會影響動植物生長及人類健康。圖為微塑料的遷移示意圖。
(1)納米微塑料的粒徑一般在1納米至100納米之間。5毫米=   納米。
(2)寫出圖中微塑料遷移到人體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3)微塑料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寫出一條減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32.(2024七上·金東期中)2024年的21號臺風康妮給浙江的部分地區帶來了豐富的降水,緩解了秋旱,某同學查閱資料發現2024年11月1日8時到2日8時的臺風中心在一天內不同時間的位置如表,請據表中信息完成以下任務。
時間 1日8時 1日14時 1日20時 2日2時 2日8時
經緯度 26°N,121°E 27°N,122°E 30°N,124°E 32°N,127°E 32°N,132°E
(1)在圖中標出經緯度和表中不同時間臺風中心的位置。
(2)據此描述這一天中臺風康妮的移動方向。
33.(2024七上·金東期中)我國很早就開始嘗試對植物進行分類。例如: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記錄了上千種動植物,并分類。以下是選自《本草綱目》的動物,請設計一個表解形式的二歧分類檢索表,從形態特征上對它們進行分類。
兔:補中益氣,熱氣濕痹,止渴健脾。
蟹:解結散血,養筋益氣,與紫蘇同煮去寒性。
鯉魚:下水氣,利小便。
烏賊魚:墨魚,益氣強志,益人。
甲魚:補損瘀血,補氣補陰。
34.(2024七上·金東期中)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
互花米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1979年出于保護海岸所需,被引入我國。引入初期雖然發揮了較好的生態功能,但如今互花米草已成為沿海灘涂危害最大的入侵植物。
互花米草的結構特點和生理特性(如圖)使其具有較強的繁殖力和適應性,加之我國缺少控制其生長和擴散的本土天敵,從1985年到2021年,互花米草在我國的分布面積從增長到。互花米草的快速擴張嚴重侵占了本土植物的棲息地,造成濕地植物多樣性明顯下降;高大密集的草場影響了以光灘(泥沙、石塊為主的海灘)為主要棲息地和覓食場所的鳥類的生存,導致鳥類的種類和數量減少;搶占光灘后,互花米草還會改變該地區的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質,使沙蠶、青蛤等底棲生物大量死亡;另外,互花米草的存在使泥沙迅速積累、灘面上升,影響了船只航行,降低了江河入海口的泄洪能力。
目前,治理互花米草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但均難以取得滿意效果。2022年,我國發布了《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計劃(2022~2025年)》,力爭通過科學治理,到2025年使互花米草的清除率達到90%以上,確保濱海濕地生物安全,提高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1)我國最初引入互花米草的目的是保護海岸,其適合防御風浪的特點有   (寫一條即可)。
(2)互花米草迅速擴張并成為優勢植物,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寫一條理由。   。
(3)互花米草與本土植物間存在   關系。(選填“競爭”、“互利共生”)
(4)為防治互花米草,下列治理措施可行的是哪些?   
①圍塘蓄水,進行水淹防治 ②持續噴灑高毒性除草劑
③盲目從國外引入天敵,生物防治 ④購買專業機械,破壞根系
(5)防治互花米草后該濕地的相關數據如圖所示。請你比較防治前后鳥類種類變化與鳥類數量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果。   
35.(2024七上·金東期中)修正帶是學生們常用的文具之一,它可以把寫錯的字進行涂改,為學習和工作提供了方便。小科同學看到書桌上修正帶的包裝盒上寫著“30m”,他想:修正帶帶芯紙的實際總長度是否與說明相符呢?于是他決定測量修正帶帶芯紙的長度。帶芯紙很長,不可能將紙全部放開拉直了再用尺測量。他思考了之后有了辦法:
①首先測出修正帶帶芯的內外半徑,內半徑記為r,外半徑記為R。
②拉出一段修正帶帶芯紙, ▲ ,算出拉開后帶芯紙的厚度,記為d。
③計算修正帶帶芯紙的總長度L= ▲ 。
(1)在②的橫線處寫出測拉開后修正帶帶芯紙的厚度的方法。
(2)用題中所給的字母表示總長度L。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認識科學
【解析】【分析】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夠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
【解答】 A.含羞草什么環境中葉片會合攏,研究含羞草的特性,有科學研究價值,是研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的方法,屬于科學問題。
B.校園中哪種植物最具觀賞性,是人的感覺,沒有科學研究價值,不屬于科學問題。
C.麻雀的哪些身體結構適于飛行,研究麻雀的形態結構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征,有科學研究價值,屬于科學問題。
D.蜻蜓在下雨前為什么會低飛,研究下雨前引起蜻蜓低飛的原因,有科學研究價值,屬于科學問題。
故選B。
2.【答案】A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
【解析】【分析】根據常見實驗操作的規范分析判斷。
【解答】 A.聞氣體的氣味時,應用手在瓶口輕輕的扇動,使極少量的氣體飄進鼻子中,不能將鼻子湊到集氣瓶口去聞氣體的氣味,故A正確;
B.加熱液體時,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故B錯誤;
C.使用膠頭滴管滴加少量液體時,注意膠頭滴管不能伸入到試管內或接觸試管內壁,應垂直懸空在試管口上方滴加液體,防止污染膠頭滴管,故C錯誤;
D.處理廢棄藥品,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否則可能會腐蝕下水道、污染地下水,要倒入廢液缸內,集中分類處理,故D錯誤。
故選A。
3.【答案】A
【知識點】太陽的結構與概況
【解析】【分析】 太陽活動周期是太陽黑子數及其它現象的準周期變化。太陽活動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陽風。太陽大氣層由內往外分別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耀斑發出的強大短波輻射,會造成地球電離層的急劇變化。
【解答】A.太陽大氣層由內往外分別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故A錯誤符合題意;
B.太陽耀斑是一種最劇烈的太陽活動,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太陽活動周期是太陽黑子數及其它現象的準周期變化,約為11年,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耀斑發出的強大短波輻射,會造成地球電離層的急劇變化,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A。
4.【答案】C
【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
【解析】【分析】生物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
【解答】 薔薇目植物,屬于同目植物;雙子葉植物綱植物,屬于同綱植物;薔薇屬植物,屬于同屬植物;薔薇科植物,屬于同科植物;
故分類單位最小的是薔薇屬植物,共同特征最多。
故選C。
5.【答案】B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
【解析】【分析】圖中Ⅰ包含Ⅱ和Ⅲ,Ⅱ和Ⅲ是并列關系。
【解答】A.生物分類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A不符合圖示;
B.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B符合圖示;
C.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藻類和苔蘚類屬于孢子植物,C不符合圖示;
D.魚類和兩棲動物是并列關系,但是魚類和兩棲動物的體溫都不恒定,屬于變溫動物,D不符合圖示。
故答案為:B。
6.【答案】C
【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解析】【分析】 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每一種生物都有與環境或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
【解答】 A.魚的體形呈梭形--減少游泳時水的阻力,故A正確不合題意;
B.鳥類的骨骼愈合、薄、中空--減輕體重,便于飛翔,故B正確不合題意;
C.青蛙的皮膚裸露濕潤,內含豐富血管--便于青蛙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而不是便于消化吸收營養物質,故C錯誤符合題意;
D.人體皮膚的皮下組織主要是脂肪--緩沖撞擊、儲藏能量,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7.【答案】B
【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解析】【分析】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光、溫度、水、空氣等非生物因素,另一類是生物因素。
【解答】 秋冬季季節,氣溫降低,銀杏葉子為防止進行蒸騰作用而被凍傷死亡,所以會掉落,是對寒冷環境的適應。影響銀杏落葉的主要生態因素是溫度。
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8.【答案】C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
【解析】【分析】根據對科學探究環節的認識判斷即可。
【解答】 智能手機具有顯示步數的功能,那手機是如何計步的呢 小科認為:手機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變化的傳感器。 則小科提出這種觀點屬于科學探究中的建立假設,故C正確,而A、B、D錯誤。
故選C。
9.【答案】B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 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 比較蘋果汁和橙汁中維生素C含量的多少,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條件都應該是相同的,本實驗的變量是蘋果汁與橘子汁,必需控制的是:小燒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濃度、小燒杯中淀粉-碘溶液的質量、膠頭滴管滴出每1滴果汁的體積(保證每滴體積相等),最終根據滴數來判斷含量高低,不需要控制的條件是膠頭滴管滴出果汁的滴數、榨取蘋果汁和橙子汁的體積。
故選B。
10.【答案】B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 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解答】地軸、經緯網都是人為定義的,在地球中并不真實存在,故AD錯誤;
當宇航員在太空回望地球時,能看到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故B正確;
地球是繞太陽進行公轉,故C錯誤。
故選B。
11.【答案】D
【知識點】種子植物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屬于種子植物,是比較高等的類群,體內都有輸導組織,為植株輸送大量的營養物質。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體內都有導管,根系發達,都適應陸地生活,被子植物的種子外有果皮包被,果皮保護著種子。裸子植物的種子外無果皮包被著,裸露。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結種子,都用種子繁殖后代。
【解答】金魚藻的種子有堅硬的外殼,說明金魚藻的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屬于被子植物,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2.【答案】D
【知識點】體積的測量
【解析】【分析】根據“俯視大仰視小”的規律分析判斷。
【解答】在量取10mL退燒藥水時,小張仰視讀數,那么他讀出的示數偏小,而實際所量取藥水的體積偏大,即大于10mL,故D正確,而A、B、C錯誤。
故選D。
13.【答案】D
【知識點】體積的測量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結合“排水法”測固體體積的方法判斷。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①中為量筒內水的體積,④中為塑料盒和水的總體積,則塑料盒的體積V=V4-V1,即通過①④可以測出塑料盒的體積。
故選D。
14.【答案】C
【知識點】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
【解析】【分析】 (1)在地球儀上,緯線的長度不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從赤道向北向南緯線的長度越來越短,在南北兩極縮小為點.經線是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
(2)地圖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指示方向,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向;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用經緯網定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沒有指向標與經緯網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確定方向。
【解答】 在地球儀上,緯線是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緯線的長度不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從赤道向北向南緯線的長度越來越短,在南北兩極縮小為點。一人在赤道上依次向正東、正北、正西、正南各走200千米,仿佛回到原點,但要知道緯線圈的長度都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向南向北緯線越來越短,因此從赤道出發,向正東走、再向正北走時,緯線圈變短,再向西走時,由于緯線圈變短,因此就會偏西些,所以順著經線向南走,就會發現處于原點的西面,
故C正確,而A、B、D錯誤。
故選C。
15.【答案】A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根據描述找到實際溫度和顯示溫度的數量關系,據此推算即可。
【解答】 根據題意可知,水溫增加10℃,溫度計的示數只增加了9℃,
因為溫度計的刻度是均勻的,所以一個格就表示,
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 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被定為0℃。
純水沸騰時的溫度被定為100℃,則在實際溫度0~100℃間,該溫度計共有個刻度,
由于用不準的溫度計測量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時,溫度計的示數是5℃,因此用此溫度計去測量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時的示數為:90℃+5℃=95℃,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6.【答案】(1)膠頭滴管
(2)試管
(3)燒杯;玻璃棒
【知識點】常用儀器的名稱
【解析】【分析】 根據常見化學儀器的名稱、用途解答。
【解答】 (1)取用少量液體的儀器是膠頭滴管。
(2)以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的玻璃儀器是試管。
(3)經常用來配制溶液和作為較多量的試劑的反應容器是燒杯;在操作時,經常會用玻璃棒來進行攪拌,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
17.【答案】③;①④;②
【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解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
【解答】①常綠闊葉樹冬季落葉、減少水分的散失,這是為了適應寒冷環境。
②仙人掌的葉退化成刺,減少水分的散失這是一種適應干旱環境的特征;
③鳥類的前肢變成翼是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征。
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綿羊在冬季到來之前會長出致密的毛利于保暖,這是為了適應寒冷環境。
⑤鯽魚身體呈紡錘形,長有許多鰭,是與水生環境相適應的。
⑥荷花的葉柄和莖中都有孔道,都是與水生環境相適應的。
則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是 ③ ;與寒冷環境相適應的是 ①④ ;與干旱環境相適應的是②。
18.【答案】蟬;蛙(鵲);生長和繁殖;遺傳和變異(合理即可)
【知識點】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夠進行呼吸作用,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7、生物能遺傳和變異。
【解答】 辛棄疾的古詞中描寫到“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根據生物特征,詞中提到了鵲、蟬、蛙、水稻四種生物。這四種生物都能夠新陳代謝、生長和繁殖、遺傳和變異,并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等特征,因此屬于生物。
故答案為:蟬;蛙(水稻、鵲);遺傳和變異;生長和繁殖(合理即可)。
19.【答案】(1)35~42℃;37.5℃
(2)-4℃
(3)2.40cm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 (1)使用體溫計時,先觀察體溫計的分度值,再觀察液柱液面所對應示數;
(2)使用溫度計時,先觀察溫度計的分度值,再觀察0刻度線的位置,確定溫度計的讀數時零上還是零下;
(3)使用刻度尺時,先觀察量程、分度值、單位,再觀看物體是否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讀數時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1)由圖(a)可知,體溫計的量程為35~42℃,體溫計的分度值是0.1℃,此時體溫計的示數為37.5℃;
(2)由圖(b)可知,0℃在上,10℃在下,液柱液面在0℃和10℃之間,說明此時溫度在零下,由液柱液面可知,此時溫度為-4℃;
(3)由圖(c)可知,第一把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第二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故第二把刻度尺更精準,此時物體的長度為2.40cm。
20.【答案】公轉;自東向西
【知識點】太陽系的組成
【解析】【分析】太陽系是由太陽、八大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和星際物質組成,八大行星繞著太陽公動。自轉是指繞著球體中軸轉動,球體在空間的相對位置不動。在地球上看太陽是東升西落,因為地球在自西向東自轉。
【解答】 兩顆行星彼此靠近,說明行星間的距離在變小,是由于公轉運動引起的。從金星看太陽是西 升東落,可以推測金星的自轉方向是自東向西。
21.【答案】毫米(mm);不同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1)一個正確的長度的測量結果,包括準確值和估讀值。從右邊數起,第一位為估讀數字,而第二位所在的單位就是刻度值的最小刻度值;
(2)為了減小測量誤差,我們可以在不同位置多次測量,然后將測量結果相加除以次數的度平均值即可。
【解答】(1)根據裂縫寬度7.00cm可知,從右邊數,第二個“0”所在的單位為m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mm;
(2)為得到該裂縫的平均寬度,小科應在裂縫的不同位置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22.【答案】(1)④①③②
(2)50
(3)左下;細準焦螺旋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1)根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解答;
(2)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
(3)低倍物鏡更換高倍物鏡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找到物像→移動裝片,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觀察→調節反光鏡或光圈,使視野變亮;同時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清晰。顯微鏡觀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動方向與物像的移動方向相反;細準焦螺旋能小幅度的升降鏡筒,使物像更清晰。
【解答】 (1)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取鏡和安放→對光調光→調焦觀察→整理收納。故圖中故正確的順序是④對光→①放置玻片標本→③下降鏡筒→②尋找物像。
(2)由圖可知,目鏡①是5×,物鏡④是10×。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于目鏡放大倍數乘以物鏡放大倍數,故選擇①和④組合,此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5×10=50倍。
(3) 小科先后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圖甲、乙兩個物像,從物像甲到物像乙,小科操作的具體過程是: ①將裝片向左下移動,使物像位于視野中央;②換用高倍物鏡,放大圖像,并調節光圈,增大視野亮度;③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3.【答案】(1)功能
(2)分裂
(3)A;C
【知識點】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
【解析】【分析】細胞學說是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內容:1、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產生。意義:證明了動植物界具有統一性。
【解答】(1)細胞學說揭示了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魏爾肖提出“一切細胞來自于細胞”,說明新細胞是由原來的細胞分裂產生的。
(3)A、細胞學說的建立離不開顯微鏡的發明,故說明科學發現的過程與工具和儀器技術有關,技術可以促進科學發展,A正確;
B、胡克將細胞壁當成了細胞,但他的發現也有科學價值,為后續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B錯誤;
C、根據材料分析可知,細胞學說是以眾多科學家的研究為基礎,運用觀察、分析等方法形成的,C正確;
D、科學學說的建立過程是一個不斷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雖然經過200年的發展,細胞學說只是較為完善,因此仍然需要再發展,D錯誤。
故答案為:AC。
24.【答案】(1)A;C;D
(2)C
(3)金
【知識點】太陽系的組成;行星及其衛星
【解析】【分析】火星是地球上人類可以探測的最近的行星,表層 具有與地球最相近的環境。人類從20世紀60年代起, 就開始了火星探測。人類也希望有一天能移居火星生 活,實現人類真正走出地球的夢想。
【解答】(1) 有自轉軸傾角,所以有四季, 自轉周期與地球相近, 自轉方向與地球相近,太陽也東升西落 。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十分薄弱,密度僅為地球大氣密度的1%,所以火星表面晝夜溫差比地球上大,故答案為:ACD。
(2)火星外側有小行星帶,所以代表火星的是C。
(3)只有水星和金星位于日、地之間,它們都可觀測到凌日現象。
25.【答案】(1)A;用銅絲繞圈總長度L2除以細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
(2)A;B;C
(3)C
【知識點】特殊測量方法
【解析】【分析】 (1)在測量中,遇到比較小的物理量無法直接測量的話,要用積少成多法。
(2)在測量過程中,由于測量的人或工具的原因,導致測量值與物體的真實值之間存在差異,叫誤差。
(3)只要纏繞的密集程度相同,那么測量精度相同,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 (1)在測量細銅絲的直徑實驗中,不需要測出細銅絲的長度,即沒有必要的步驟是A。
實驗中利用累積法測量銅絲的直徑,因此應該用圓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除以銅絲的圈數才能得到細銅絲的直徑,即更改為:圓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L2除以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 。
(2)A.銅絲自身可能粗細不夠均勻,會導致誤差的產生,故A符合題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在測量中會產生誤差,故B符合題意;
C.人在繞線的時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緊程度不同,會產生誤差,故C符合題意;
D.讀數時由于粗心,小數點記錯位置,屬于測量錯誤,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BC。
(3)用密繞法測同一根細銅絲直徑,如圖所示,甲圖是密繞在錐形圓珠筆上,乙圖是密繞在圓柱形鉛筆上,因為都做到了密繞,因此兩種方法測量結果相比較是一樣的,
故選C。
26.【答案】(1)泡沫粒經過長度為60厘米管道到達水槽的時間
(2)管道傾角在10~30°范圍內,水流動快慢隨管道傾角的增大而加快
(3)A
【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
【解析】【分析】(1)水流的流經距離相同時,用的時間越短,則水流速度越大;
(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水流速度與傾角大小的關系;
(3)水流速度越大,傾角越大,則對土壤的侵蝕越大,根據圖片分析。
【解答】 (1),故該實驗是通過測量水的流經時間來比較水流快慢的;
(2)由表中數據可知,水流的流經距離相同,傾角越大,流經時間約小,那么得到結論:管道傾角在10~30°范圍內, 水流動快慢隨管道傾角的增大而加快 ;
(3)由圖可知,AD圖水平傾角最大,水流速度最大,A圖降水量大于D圖降水量,沖刷時間更長,土壤便蝕最嚴重。
27.【答案】(1)不合理,洋蔥內表皮細胞內無葉綠體
(2)不能,高倍鏡放大倍數大,視野小,視野暗,很難找到像
(3)②不應該用生理鹽水,應用清水
(4)逆時針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1)根據洋蔥表皮沒有葉綠體分析;
(2)根據高倍鏡和低倍鏡中視野大小、明暗程度和找像的容易程度分析;
(3)生理鹽水會對細胞壁的形狀產生影響;
(4)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倒像。
【解答】 (1)洋蔥鱗片葉的內表皮細胞無色透明,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在步驟①中選擇洋蔥內表皮取代菠菜葉不合理,原因是洋蔥內表皮細胞內無葉綠體。
(2)使用顯微鏡時,直接用高倍鏡觀察容易找不到目標,因為高倍鏡的視野較小,且精準調整難度較大。因此,通常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再換用高倍鏡進行詳細觀察,這樣更容易定位到具體的觀察對象,同時也能保證目標細胞居中、清晰。
(3)菠菜葉下表皮細胞有細胞壁,細胞壁具有保護和支持的作用,因此,制作菠菜葉下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不能使用生理鹽水,需要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4)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倒像。因此當視野中的細胞質流動方向為逆時針時,實際的流動方向也是逆時針。
28.【答案】(1)對照
(2)A組葉片不變紅,B組葉片變紅
(3)不正確;蕨類也是孢子植物,其根能吸收水分/不正確;該實驗只能證明實驗中苔蘚植物的根無法吸水,沒有用其他苔蘚植物完成實驗,不具有普遍性。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 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
(2)根據假設對葉片是否變紅進行推測;
(3)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不能根據一種植物的特征就推斷其它植物的特征。
【解答】 (1)通過讓苔蘚植物的葉片與紅墨水接觸,在B培養皿觀察葉片是否變色,確認葉片能否吸水,而在A培養皿中,根與紅墨水接觸;若僅B葉片變色則證明根不能吸水。因此,B培養皿用于排除其他變色因素,作用是對照。
(2)假設是苔蘚植物的根不能吸收水分。為了驗證假設,我們通過實驗觀察根和葉片的吸水效果。如果假設成立,只有接觸紅墨水的葉片能吸收水分產生顏色變化,而根部不能,因此B培養皿中因葉片接觸液體而變色,A培養皿中因根部接觸液體而無色變化。
(3)我認為不正確,理由是: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并不能因為苔蘚植物的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就推測所有用孢子繁殖的植物均不能吸水,比如,蕨類植物的根是能夠吸收水分的。實驗結論需要針對具體植物進行科學的驗證后才能下結論。
29.【答案】(1)先增加后減小(或25℃左右產卵數最多)
(2)20℃時繁殖后蚊子的數量是1500×60%=900個; 35℃時繁殖后蚊子的數量是1000×75%=750個
(3)取100只同種類、成年的健康蚊子,不放置水缸和清水(1分) ,置于25℃的養蚊籠內飼養
【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
【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分析蚊子產卵數與溫度的變化規律;
(2)根據表格數據,利用產卵數×孵化率計算出蚊子的個數,然后比較即可;
(3)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設計對照實驗即可。
【解答】 (1)根據表格中數據可知,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隨著水溫升高,蚊子產卵數先增多后減少。
(2)根據表格,20℃時養蚊籠內繁殖后蚊子的數量是:1500×60%=900個;35℃時養蚊籠內繁殖后蚊子的數量是:1000×75%=750個,因此小明推測實驗中20℃時養蚊籠內繁殖后蚊子的數量會比35℃時更多。
(3)若要再增加一組實驗來探究蚊子的產卵數與水的關系,實驗變量是水分,故應該取100只同種類、成年的健康蚊子,放置在25℃的養蚊籠內飼養,不放置水缸和清水,定期記錄蚊子的產卵數并統計蟲卵孵化率。
30.【答案】(1)將溫度計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管內液面穩定后,標記此時位置為0℃,再將溫度計放在沸水中,管內液面穩定后,標記此時位置為100℃。再100℃和0℃之間均勻分為n格
(2)換更細的吸管
(3)良好;由題可得,1cm對應溫度為2℃,那么14.7cm應為29.4℃,與30℃相差0.6℃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1)溫度計上的刻度是均勻的,只要確定0℃和100℃的位置,然后將其中平均刻度即可;
(2)根據V=SL可知,液體的體積變化越大,吸管越細,則變化相同的溫度時液柱的變化越明顯;
(3)根據條件計算出誤差范圍,再與表格數據對照即可。
【解答】 (1)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0℃,沸水的溫度是100℃,因此將溫度計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管內液面穩定后,標記此時位置為0℃,再將溫度計放在沸水中,管內液面穩定后,標記此時位置為100℃。在100℃和0℃之間均勻分為n格。
(2)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工作的,為了使液面變化明顯可以換更細的吸管、換熱脹冷縮更明顯的液體、把墨水瓶換成更大的容器。
(3)已知0℃和100℃的距離是50厘米,則1厘米表示的溫度是:,
則距離0℃刻度14.7厘米表示的溫度是:t=(14.7cm-0cm)×2℃/cm=29.4℃,
與30℃相差0.6℃,
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屬于合格。
31.【答案】(1)
(2)植物→昆蟲→家禽→人類
(3)回收利用塑料廢棄物,禁止隨意堆放、傾倒;推廣使用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購物袋等
【知識點】單位換算;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 (1)高級單位化低級單位,乘以進率;低級單位化高級單位,除以進率;
(2)根據食物鏈組成進行分析;
(3)根據減少微塑料污染的方法進行分析
【解答】 (1)毫米化鈉米,為高級單位化低級單位,乘以進率106,即5毫米=5.0×106納米;
(2)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最高級消費者。觀察圖可知,微塑料能夠進入植物體內,然后經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在圖中微塑料遷移到人體內存在以下幾條食物鏈:植物→人類、植物→昆蟲→家禽→人類、植物→家禽→人類。則最長的食物鏈為:植物→昆蟲→家禽→人類;
(3)減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有多種。例如,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這樣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微塑料的產生;加強對塑料制品生產、使用和回收的管理,能夠有效控制塑料制品在各個環節產生微塑料的可能性;研發可降解塑料等,可降解塑料在環境中能夠分解,從而減少微塑料的殘留。
32.【答案】(1)
(2)東北向正東方向移動
【知識點】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
【解析】【分析】 (1)在經緯網上,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可依據經緯度的變化規律,確定東西經度、南北緯度。可利用經緯網確定方向。
(2)將得到的臺風中心的點連接起來,從而確定臺風的移動方向。
【解答】 (1)在經緯網上,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據此在圖中標出經緯度及表中不同時間臺風中心的位置即可,如下圖所示:
(2)在經緯網地圖上,用經緯網定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此次臺風的移動方向是先向東北再向正東方向移動。
33.【答案】
【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
【解析】【分析】 動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動物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這些特征共同構成了動物分類的基礎,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動物的多樣性和進化關系 。
【解答】 二歧分類檢索表首先根據動物是否具有脊柱將其分為兩大類,然后分別根據生活環境、身體特征、生殖方式等進一步細分。對于無脊柱的動物,則考慮其身體是否分節、是否具有軟體等特征進行分類。這樣的分類方式有助于我們更系統地理解和識別不同的動物種類。兔、甲魚、鯉魚體內都有脊椎。其中兔和甲魚用肺呼吸,甲魚卵生,兔胎生。鯉魚用鰓呼吸。蟹和烏賊魚體內都無脊椎,其中的蟹體外有外骨骼,烏賊魚體外無外骨骼。
故答案為:
1a有脊椎……………………………2
1b無脊椎……………………………3
2a肺呼吸……………………………4
2b鰓呼吸……………………………鯉魚
3a有外骨骼…………………………蟹
3b無外骨骼…………………………烏賊魚
4a胎生………………………………兔
4b卵生………………………………甲魚
即:
34.【答案】(1)高約2米,生長密集,每平方米可達200多株,抗風防浪能力強
(2)自身:繁殖力強,每平方米互花米草能產生幾百萬粒種子;環境:沒有天敵
(3)競爭
(4)④
(5)治理后水鳥和非水鳥的種類沒有明顯變化,但治理示范區的水鳥數量明顯增加,非水鳥的數量略有減少。
【知識點】植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的轉換原理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分析互花米草適合防御風浪的原因;
(2)根據圖片分析互花米草迅速擴張并成為優勢植物的原因;
(3)互花米草也會占據土地,吸收營養,這點和本地植物相同,據此分析二者的關系;
(4)根據互花米草的生長特點,結合環境保護的知識判斷;
(5)分析圖表得出結論。
【解答】 (1)由題圖可知:高約2米,生長密集,每平方米可達200多株,抗風防浪能力強。互花米草具有高大的植株和密集的生長方式,這種結構能夠有效阻擋和減緩風浪的沖擊,提供良好的海岸保護能力。這也是我國引入其作為海岸防護植物的原因之一。
(2)互花米草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每平方米可以產生數百萬粒種子,加之我國缺乏有效的天敵來限制其生長,使其可以迅速擴張并成為優勢植物。高效的種子產量和傳播能力使其能夠快速占領空間,排擠本土植物,進一步推動擴張。
(3)互花米草通過快速擴張占據本土植物的棲息地,導致濕地植物多樣性下降,表現為競爭關系。
(4)①水淹防治可以有效地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長,故①正確;
②持續噴灑高毒性除草劑可能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不宜長時間使用,故②錯誤;
③盲目從國外引入天敵存在生態風險,可能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故③錯誤;
④使用專業機械破壞根系也是有效的方法,故④正確。
故①④符合題意,②③不符合題意。
故選①④。
(5)根據圖示,治理示范區內水鳥的種類和數量高于對照區,說明防治后水鳥的生境改善;非水鳥種類變化不明顯,但數量也有所增加,說明整體鳥類生存環境有所好轉。
35.【答案】(1)測量出它的長度,此時帶芯紙的外半徑減小到;
(2)
【知識點】特殊測量方法
【解析】【分析】利用面積公式可以求得帶芯紙的厚度,計算修正帶帶芯紙的總長度。
【解答】 ②拉出一段修正帶帶芯紙,測量出它的長度L0,此時帶芯紙的外半徑減小到R0, 算出拉開后帶芯紙的厚度,記為d ;
③利用面積公式可以求得帶芯紙的厚度,dL0=π(R2-R02),
即;
計算修正帶帶芯紙的總長度:Ld=π(R2-r2),
即。
1 / 1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科學期中試卷(1.1-3.2)
1.(2024七上·金東期中)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以下是小科觀察校園生物時提出的問題,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
A.含羞草什么環境中葉片會合攏 B.校園中哪種植物最具觀賞性
C.麻雀的哪些身體結構適于飛行 D.蜻蜓在下雨前為什么會低飛
【答案】B
【知識點】認識科學
【解析】【分析】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夠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
【解答】 A.含羞草什么環境中葉片會合攏,研究含羞草的特性,有科學研究價值,是研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的方法,屬于科學問題。
B.校園中哪種植物最具觀賞性,是人的感覺,沒有科學研究價值,不屬于科學問題。
C.麻雀的哪些身體結構適于飛行,研究麻雀的形態結構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征,有科學研究價值,屬于科學問題。
D.蜻蜓在下雨前為什么會低飛,研究下雨前引起蜻蜓低飛的原因,有科學研究價值,屬于科學問題。
故選B。
2.(2024七上·金東期中)實驗操作不僅要科學規范,還要關注環保、安全等問題。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聞氣味 B.加熱液體
C.滴加液體 D.處理廢棄藥品
【答案】A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
【解析】【分析】根據常見實驗操作的規范分析判斷。
【解答】 A.聞氣體的氣味時,應用手在瓶口輕輕的扇動,使極少量的氣體飄進鼻子中,不能將鼻子湊到集氣瓶口去聞氣體的氣味,故A正確;
B.加熱液體時,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故B錯誤;
C.使用膠頭滴管滴加少量液體時,注意膠頭滴管不能伸入到試管內或接觸試管內壁,應垂直懸空在試管口上方滴加液體,防止污染膠頭滴管,故C錯誤;
D.處理廢棄藥品,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否則可能會腐蝕下水道、污染地下水,要倒入廢液缸內,集中分類處理,故D錯誤。
故選A。
3.(2024七上·金東期中)北京時間2024年5月3日10時22分,太陽爆發了一個強耀斑。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太陽大氣層由內往外分別色球層、光球層和日冕層
B.太陽耀斑是太陽最劇烈的活動現象之一
C.太陽活動周期約為11年
D.耀斑發出的強大短波輻射,會造成地球電離層的急劇變化
【答案】A
【知識點】太陽的結構與概況
【解析】【分析】 太陽活動周期是太陽黑子數及其它現象的準周期變化。太陽活動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陽風。太陽大氣層由內往外分別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耀斑發出的強大短波輻射,會造成地球電離層的急劇變化。
【解答】A.太陽大氣層由內往外分別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故A錯誤符合題意;
B.太陽耀斑是一種最劇烈的太陽活動,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太陽活動周期是太陽黑子數及其它現象的準周期變化,約為11年,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耀斑發出的強大短波輻射,會造成地球電離層的急劇變化,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A。
4.(2024七上·金東期中)科學上用界、門、綱、目、科、屬、種七個等級對生物進行逐級分類。在下列選項中,各生物間共同特征最多的是(  )
A.薔薇目植物 B.雙子葉植物綱植物
C.薔薇屬植物 D.薔薇科植物
【答案】C
【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
【解析】【分析】生物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
【解答】 薔薇目植物,屬于同目植物;雙子葉植物綱植物,屬于同綱植物;薔薇屬植物,屬于同屬植物;薔薇科植物,屬于同科植物;
故分類單位最小的是薔薇屬植物,共同特征最多。
故選C。
5.(2024七上·金東期中)如圖Ⅰ、Ⅱ、Ⅲ表示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表格中符合如圖邏輯關系的是(  )
選項 Ⅰ Ⅱ Ⅲ
A 界 門 綱
B 脊椎動物 爬行類 哺乳類
C 種子植物 藻類 苔蘚類
D 恒溫動物 魚類 兩棲類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識點】常見的脊椎動物
【解析】【分析】圖中Ⅰ包含Ⅱ和Ⅲ,Ⅱ和Ⅲ是并列關系。
【解答】A.生物分類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A不符合圖示;
B.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B符合圖示;
C.種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藻類和苔蘚類屬于孢子植物,C不符合圖示;
D.魚類和兩棲動物是并列關系,但是魚類和兩棲動物的體溫都不恒定,屬于變溫動物,D不符合圖示。
故答案為:B。
6.(2024七上·金東期中)以下對動物結構、生理和功能關系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
A.魚的體形呈梭形——減少游泳時水的阻力
B.鳥類的骨骼愈合、薄、中空——減輕體重,便于飛翔
C.青蛙的皮膚裸露濕潤,內含豐富血管——便于消化吸收營養物質
D.人體皮膚的皮下組織主要是脂肪——緩沖撞擊、儲藏能量
【答案】C
【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解析】【分析】 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每一種生物都有與環境或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
【解答】 A.魚的體形呈梭形--減少游泳時水的阻力,故A正確不合題意;
B.鳥類的骨骼愈合、薄、中空--減輕體重,便于飛翔,故B正確不合題意;
C.青蛙的皮膚裸露濕潤,內含豐富血管--便于青蛙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而不是便于消化吸收營養物質,故C錯誤符合題意;
D.人體皮膚的皮下組織主要是脂肪--緩沖撞擊、儲藏能量,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C。
7.(2024七上·金東期中)秋冬季節,校園里的銀杏樹葉子會變黃掉落,為美麗校園增添了一抹亮色。影響銀杏落葉的主要生態因素是(  )
A.光照 B.溫度 C.水分 D.土壤
【答案】B
【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解析】【分析】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光、溫度、水、空氣等非生物因素,另一類是生物因素。
【解答】 秋冬季季節,氣溫降低,銀杏葉子為防止進行蒸騰作用而被凍傷死亡,所以會掉落,是對寒冷環境的適應。影響銀杏落葉的主要生態因素是溫度。
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8.(2024七上·金東期中)智能手機具有顯示步數的功能,那手機是如何計步的呢 小科認為:手機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變化的傳感器。小科提出這種觀點屬于科學探究中的哪個環節(  )
A.提出問題 B.收集證據 C.建立假設 D.得出結論
【答案】C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
【解析】【分析】根據對科學探究環節的認識判斷即可。
【解答】 智能手機具有顯示步數的功能,那手機是如何計步的呢 小科認為:手機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變化的傳感器。 則小科提出這種觀點屬于科學探究中的建立假設,故C正確,而A、B、D錯誤。
故選C。
9.(2024七上·金東期中)為了比較蘋果汁和橙汁中維生素C含量的多少,小明取2只小燒杯,分別加入藍色的淀粉一碘溶液(維生素C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然后用膠頭滴管分別滴入2種果汁。要得出正確結論,實驗過程中需要控制相同的條件是(  )
①小燒杯中淀粉一碘溶液的濃度 ②小燒杯中淀粉一碘溶液的質量
③膠頭滴管滴出果汁的滴數 ④膠頭滴管滴出每1滴果汁的體積
⑤榨取蘋果汁和橙子汁的體積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
【解析】【分析】 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 比較蘋果汁和橙汁中維生素C含量的多少,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條件都應該是相同的,本實驗的變量是蘋果汁與橘子汁,必需控制的是:小燒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濃度、小燒杯中淀粉-碘溶液的質量、膠頭滴管滴出每1滴果汁的體積(保證每滴體積相等),最終根據滴數來判斷含量高低,不需要控制的條件是膠頭滴管滴出果汁的滴數、榨取蘋果汁和橙子汁的體積。
故選B。
10.(2024七上·金東期中)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航天員順利入住“天宮”。當宇航員在太空回望地球時,能看到的(  )
A.能辨方位的經緯網 B.巨大的球體
C.繞月球公轉 D.傾斜的地軸
【答案】B
【知識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解析】【分析】 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解答】地軸、經緯網都是人為定義的,在地球中并不真實存在,故AD錯誤;
當宇航員在太空回望地球時,能看到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故B正確;
地球是繞太陽進行公轉,故C錯誤。
故選B。
11.(2024七上·金東期中)金魚藻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常生長于湖泊、池塘、水溝等靜水處,可作為豬、魚及家禽飼料。金魚藻的莖細柔、葉輪生、花小、種子有堅硬的外殼。金魚藻屬于 (  )
A.藻類植物 B.苔蘚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D
【知識點】種子植物
【解析】【分析】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屬于種子植物,是比較高等的類群,體內都有輸導組織,為植株輸送大量的營養物質。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體內都有導管,根系發達,都適應陸地生活,被子植物的種子外有果皮包被,果皮保護著種子。裸子植物的種子外無果皮包被著,裸露。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結種子,都用種子繁殖后代。
【解答】金魚藻的種子有堅硬的外殼,說明金魚藻的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屬于被子植物,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2.(2024七上·金東期中)如圖所示是一種兒童常用退燒藥劑及配套的量杯,七年級同學小張發燒就醫后醫生建議他每次用藥10mL。在量取10mL退燒藥水時,小張仰視讀數,那么他實際所量取藥水可能是(  )
A.8mL B.9mL C.10mL D.11mL
【答案】D
【知識點】體積的測量
【解析】【分析】根據“俯視大仰視小”的規律分析判斷。
【解答】在量取10mL退燒藥水時,小張仰視讀數,那么他讀出的示數偏小,而實際所量取藥水的體積偏大,即大于10mL,故D正確,而A、B、C錯誤。
故選D。
13.(2024七上·金東期中)小科想測出塑料空盒的體積,他做了下面四個步驟:①往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如圖①);②將空塑料盒放入量筒中(如圖②);③將塑料空盒拿出,將小鐵塊放入量筒中(如圖③);④將小鐵塊放入塑料空盒內部,將塑料盒放入量筒中(如圖④)。則上述四個步驟中可測出塑料空盒體積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識點】體積的測量
【解析】【分析】根據圖片結合“排水法”測固體體積的方法判斷。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①中為量筒內水的體積,④中為塑料盒和水的總體積,則塑料盒的體積V=V4-V1,即通過①④可以測出塑料盒的體積。
故選D。
14.(2024七上·金東期中)一人從赤道上向正東走了,再向正北走,又向正西走,最后又向正南走了,此時他在(  )
A.出發點 B.出發點的東面
C.出發點的西面 D.出發點的南面
【答案】C
【知識點】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
【解析】【分析】 (1)在地球儀上,緯線的長度不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從赤道向北向南緯線的長度越來越短,在南北兩極縮小為點.經線是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
(2)地圖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指示方向,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向;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用經緯網定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沒有指向標與經緯網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確定方向。
【解答】 在地球儀上,緯線是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緯線的長度不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從赤道向北向南緯線的長度越來越短,在南北兩極縮小為點。一人在赤道上依次向正東、正北、正西、正南各走200千米,仿佛回到原點,但要知道緯線圈的長度都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向南向北緯線越來越短,因此從赤道出發,向正東走、再向正北走時,緯線圈變短,再向西走時,由于緯線圈變短,因此就會偏西些,所以順著經線向南走,就會發現處于原點的西面,
故C正確,而A、B、D錯誤。
故選C。
15.(2024七上·金東期中)某刻度均勻但讀數不準的溫度計,用它測量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時,示數是5℃。當冰熔化后,水的溫度升高到某一數值時,發現它的示數恰好與真實溫度相等;讓水溫再升高10℃,而溫度計的示數只增加了9℃。那么,當用此溫度計去測量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時,示數變為(  )
A.95℃ B.96℃ C.97℃ D.98℃
【答案】A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根據描述找到實際溫度和顯示溫度的數量關系,據此推算即可。
【解答】 根據題意可知,水溫增加10℃,溫度計的示數只增加了9℃,
因為溫度計的刻度是均勻的,所以一個格就表示,
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 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被定為0℃。
純水沸騰時的溫度被定為100℃,則在實際溫度0~100℃間,該溫度計共有個刻度,
由于用不準的溫度計測量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時,溫度計的示數是5℃,因此用此溫度計去測量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時的示數為:90℃+5℃=95℃,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6.(2024七上·金東期中)用恰當的儀器名稱填空。
(1)取用少量液體用的是   。
(2)可以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的玻璃儀器是   。
(3)經常用來配制溶液和作為較多量試劑的反應容器是   。在操作時,經常會用   來進行攪拌。
【答案】(1)膠頭滴管
(2)試管
(3)燒杯;玻璃棒
【知識點】常用儀器的名稱
【解析】【分析】 根據常見化學儀器的名稱、用途解答。
【解答】 (1)取用少量液體的儀器是膠頭滴管。
(2)以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的玻璃儀器是試管。
(3)經常用來配制溶液和作為較多量的試劑的反應容器是燒杯;在操作時,經常會用玻璃棒來進行攪拌,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
17.(2024七上·金東期中)地球上艷麗多姿的生物是和它們生存的環境相適應的。
如:①常綠闊葉樹冬季落葉;②仙人掌的葉退化成刺;③鳥類的前肢變成翼;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綿羊在冬季到來之前會長出致密的毛;⑤鯽魚身體呈紡錘形,長有許多鰭;⑥荷花的葉柄和莖中都有孔道。
在以上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中,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是   (填序號,下同);與寒冷環境相適應的是   ;與干旱環境相適應的是   。
【答案】③;①④;②
【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解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或行為。
【解答】①常綠闊葉樹冬季落葉、減少水分的散失,這是為了適應寒冷環境。
②仙人掌的葉退化成刺,減少水分的散失這是一種適應干旱環境的特征;
③鳥類的前肢變成翼是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特征。
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綿羊在冬季到來之前會長出致密的毛利于保暖,這是為了適應寒冷環境。
⑤鯽魚身體呈紡錘形,長有許多鰭,是與水生環境相適應的。
⑥荷花的葉柄和莖中都有孔道,都是與水生環境相適應的。
則與飛翔生活相適應的是 ③ ;與寒冷環境相適應的是 ①④ ;與干旱環境相適應的是②。
18.(2024七上·金東期中)辛棄疾的古詞中描寫到“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詞句中提到了哪些生物?   、   (任選兩種)。你判斷他們為生物的依據是   、   (任填兩項)。
【答案】蟬;蛙(鵲);生長和繁殖;遺傳和變異(合理即可)
【知識點】識別生物與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夠進行呼吸作用,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5、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7、生物能遺傳和變異。
【解答】 辛棄疾的古詞中描寫到“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根據生物特征,詞中提到了鵲、蟬、蛙、水稻四種生物。這四種生物都能夠新陳代謝、生長和繁殖、遺傳和變異,并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等特征,因此屬于生物。
故答案為:蟬;蛙(水稻、鵲);遺傳和變異;生長和繁殖(合理即可)。
19.(2024七上·金東期中)請完成以下測量工具的讀數:
(1)如圖a,體溫計的量程為   ,此時體溫計的示數是   ℃。
(2)如圖b,用溫度計測量冬天某一日晚上的氣溫,此時溫度計的示數為   ℃。
(3)如圖c,小科使用兩把刻度尺測量同一木塊的長度,則精確度高的那把尺測量的長度為   cm。
【答案】(1)35~42℃;37.5℃
(2)-4℃
(3)2.40cm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 (1)使用體溫計時,先觀察體溫計的分度值,再觀察液柱液面所對應示數;
(2)使用溫度計時,先觀察溫度計的分度值,再觀察0刻度線的位置,確定溫度計的讀數時零上還是零下;
(3)使用刻度尺時,先觀察量程、分度值、單位,再觀看物體是否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讀數時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1)由圖(a)可知,體溫計的量程為35~42℃,體溫計的分度值是0.1℃,此時體溫計的示數為37.5℃;
(2)由圖(b)可知,0℃在上,10℃在下,液柱液面在0℃和10℃之間,說明此時溫度在零下,由液柱液面可知,此時溫度為-4℃;
(3)由圖(c)可知,第一把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第二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故第二把刻度尺更精準,此時物體的長度為2.40cm。
20.(2024七上·金東期中) 2023年2月15日晚,金星與海王星相合上演了一趟”結伴游”,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行星極近現象,兩顆行星彼此靠近的是由于   (“自轉”或”公轉”)運動;從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可以推測金星的自轉方向是   。
【答案】公轉;自東向西
【知識點】太陽系的組成
【解析】【分析】太陽系是由太陽、八大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和星際物質組成,八大行星繞著太陽公動。自轉是指繞著球體中軸轉動,球體在空間的相對位置不動。在地球上看太陽是東升西落,因為地球在自西向東自轉。
【解答】 兩顆行星彼此靠近,說明行星間的距離在變小,是由于公轉運動引起的。從金星看太陽是西 升東落,可以推測金星的自轉方向是自東向西。
21.(2024七上·金東期中)
小科路過一座大橋時,發現橋面有條寬窄相同的裂縫,他用刻度尺測得裂縫某處寬為 7.00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為得到該裂縫的平均寬度,小科應在裂縫的   (選填“同一”或“不同”)位置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答案】毫米(mm);不同
【知識點】長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1)一個正確的長度的測量結果,包括準確值和估讀值。從右邊數起,第一位為估讀數字,而第二位所在的單位就是刻度值的最小刻度值;
(2)為了減小測量誤差,我們可以在不同位置多次測量,然后將測量結果相加除以次數的度平均值即可。
【解答】(1)根據裂縫寬度7.00cm可知,從右邊數,第二個“0”所在的單位為m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mm;
(2)為得到該裂縫的平均寬度,小科應在裂縫的不同位置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22.(2024七上·金東期中)小科在實驗室進行“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
(1)小科按照正確的方法完成臨時裝片的制作后,接下來他想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如圖是使用顯微鏡的幾個操作步驟,正確操作順序是   。
(2)如圖序號①~⑤為顯微鏡的目鏡和物鏡,小科選擇①和④組合,此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   倍。
(3)完成以上正確操作后,小科先后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圖甲、乙兩個物像,從物像甲到物像乙,小科操作的具體過程是:①將裝片向   移動,使物像位于視野中央;②換用高倍物鏡,放大圖像,并調節光圈,增大視野亮度;③調節   ,使物像清晰。
【答案】(1)④①③②
(2)50
(3)左下;細準焦螺旋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1)根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解答;
(2)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
(3)低倍物鏡更換高倍物鏡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找到物像→移動裝片,將物像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觀察→調節反光鏡或光圈,使視野變亮;同時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清晰。顯微鏡觀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玻片的移動方向與物像的移動方向相反;細準焦螺旋能小幅度的升降鏡筒,使物像更清晰。
【解答】 (1)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取鏡和安放→對光調光→調焦觀察→整理收納。故圖中故正確的順序是④對光→①放置玻片標本→③下降鏡筒→②尋找物像。
(2)由圖可知,目鏡①是5×,物鏡④是10×。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于目鏡放大倍數乘以物鏡放大倍數,故選擇①和④組合,此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5×10=50倍。
(3) 小科先后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圖甲、乙兩個物像,從物像甲到物像乙,小科操作的具體過程是: ①將裝片向左下移動,使物像位于視野中央;②換用高倍物鏡,放大圖像,并調節光圈,增大視野亮度;③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23.(2024七上·金東期中)從“細胞”的發現到細胞學說的建立,經歷了近200年。
材料一:1665年,胡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塞時發現了許多蜂窩狀的小室,他將其命名為“細胞”,后來發現他當時看到的只是細胞壁。
材料二:19世紀40年代,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通過對部分動植物組織的觀察,并結合前人的大量研究,分析歸納提出,植物和動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材料三:1858年,德國科學家魏爾肖進一步提出:所有的細胞都來自己經存在的活細胞。在此基礎上,人們進行了理論概括,形成了細胞學說。
(1)細胞學說揭示了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   的基本單位。
(2)魏爾肖提出“一切細胞來自于細胞”,說明新細胞是由原來的細胞   產生的。
(3)結合細胞學說的發展史,以下觀點正確的有____。(可多選)
A.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技術可以促進科學發展
B.胡克將細胞壁當成了細胞,他的發現沒有任何科學價值
C.細胞學說是以科學家們的研究為基礎,運用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形成的
D.經過200年的發展,細胞學說已非常完善,因此不需要再發展
【答案】(1)功能
(2)分裂
(3)A;C
【知識點】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
【解析】【分析】細胞學說是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內容:1、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產生。意義:證明了動植物界具有統一性。
【解答】(1)細胞學說揭示了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魏爾肖提出“一切細胞來自于細胞”,說明新細胞是由原來的細胞分裂產生的。
(3)A、細胞學說的建立離不開顯微鏡的發明,故說明科學發現的過程與工具和儀器技術有關,技術可以促進科學發展,A正確;
B、胡克將細胞壁當成了細胞,但他的發現也有科學價值,為后續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B錯誤;
C、根據材料分析可知,細胞學說是以眾多科學家的研究為基礎,運用觀察、分析等方法形成的,C正確;
D、科學學說的建立過程是一個不斷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雖然經過200年的發展,細胞學說只是較為完善,因此仍然需要再發展,D錯誤。
故答案為:AC。
24.(2024七上·金東期中)事件一: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目標是實現著陸火星。
事件二:2021年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歷經23天,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壤安全著陸。
(1)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方向、周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周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十分薄弱,密度僅為地球大氣密度的1%。根據以上信息,你認為下列推測正確的是____。
A.火星上也有四季變化
B.火星的一天比地球的一天約長一倍
C.在火星上也能看到太陽的東升西落
D.火星表面晝夜溫差比地球上大
(2)火星屬于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在如圖的太陽系示意圖中代表火星的是   (填字母)。
(3)水星位于日、地之間,地球上可看到水星從太陽的圓面上通過,這種天文奇觀被稱為“水星凌日”。在地球上人們還能觀看到八大行星中除水星外的   星凌日現象。
【答案】(1)A;C;D
(2)C
(3)金
【知識點】太陽系的組成;行星及其衛星
【解析】【分析】火星是地球上人類可以探測的最近的行星,表層 具有與地球最相近的環境。人類從20世紀60年代起, 就開始了火星探測。人類也希望有一天能移居火星生 活,實現人類真正走出地球的夢想。
【解答】(1) 有自轉軸傾角,所以有四季, 自轉周期與地球相近, 自轉方向與地球相近,太陽也東升西落 。火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十分薄弱,密度僅為地球大氣密度的1%,所以火星表面晝夜溫差比地球上大,故答案為:ACD。
(2)火星外側有小行星帶,所以代表火星的是C。
(3)只有水星和金星位于日、地之間,它們都可觀測到凌日現象。
25.(2024七上·金東期中)某同學欲測量一根細銅絲的直徑,他的實驗步驟如下:
A.將細銅絲拉直,用刻度尺測出細銅絲的長度;
B.用刻度尺測出圓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
C.用銅絲的長度L1除以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
D.將細銅絲緊密排繞在鉛筆桿上;
E.數出排繞在鉛筆桿上的細銅絲的圈數n。
(1)以上步驟中,沒有必要的步驟是   ,錯誤的步驟應更正為   。
(2)某同學共測三次,而每次都將銅絲重新繞過,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讀數,結果三次讀數都不同,產生誤差的原因有____。(選填選項前的字母,至少有一個選項正確)
A.銅絲本身粗細不均勻;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
C.每次排繞的松緊程度不相同;
D.讀數時由于粗心,小數點記錯位置。
(3)用密繞法測同一根細銅絲直徑,如圖所示,甲圖是密繞在錐形圓珠筆上,乙圖是密繞在圓柱形鉛筆上,兩種方法測量結果相比較____。
A.甲偏大; B.甲偏小;
C.甲、乙一樣; D.都有可能。
【答案】(1)A;用銅絲繞圈總長度L2除以細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
(2)A;B;C
(3)C
【知識點】特殊測量方法
【解析】【分析】 (1)在測量中,遇到比較小的物理量無法直接測量的話,要用積少成多法。
(2)在測量過程中,由于測量的人或工具的原因,導致測量值與物體的真實值之間存在差異,叫誤差。
(3)只要纏繞的密集程度相同,那么測量精度相同,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 (1)在測量細銅絲的直徑實驗中,不需要測出細銅絲的長度,即沒有必要的步驟是A。
實驗中利用累積法測量銅絲的直徑,因此應該用圓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除以銅絲的圈數才能得到細銅絲的直徑,即更改為:圓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L2除以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 。
(2)A.銅絲自身可能粗細不夠均勻,會導致誤差的產生,故A符合題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勻,在測量中會產生誤差,故B符合題意;
C.人在繞線的時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緊程度不同,會產生誤差,故C符合題意;
D.讀數時由于粗心,小數點記錯位置,屬于測量錯誤,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BC。
(3)用密繞法測同一根細銅絲直徑,如圖所示,甲圖是密繞在錐形圓珠筆上,乙圖是密繞在圓柱形鉛筆上,因為都做到了密繞,因此兩種方法測量結果相比較是一樣的,
故選C。
26.(2024七上·金東期中)為了研究管道中水流動快慢與管道傾角的關系,某科學興趣小組按下圖甲進行實驗。
①將軟管A端與水龍頭連接,在軟管B端與管道接觸處放置泡沫粒,調節管道傾角為10°。調節水龍頭使水流速最大時,讓水流沖擊B端泡沫粒,記錄泡沫粒經過長度為60厘米管道到達水槽所用的時間。重復4次實驗并計算平均值。
②改變管道傾角,使其分別為20°、30°,重復步驟①。
③記錄數據如下表。
組別 管道傾角 流經時間(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1 10° 4.0 4.1 3.9 4.0
2 20° 2.5 2.4 2.4 2.43
3 30° 1.3 1.4 1.4 1.37
(1)該實驗是通過   來比較水流的快慢;
(2)本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
(3)據研究發現,水流速度越大,對土壤的侵蝕力度就越大。請結合實驗數據判斷圖26乙中哪個地區土壤侵蝕最嚴重   。
【答案】(1)泡沫粒經過長度為60厘米管道到達水槽的時間
(2)管道傾角在10~30°范圍內,水流動快慢隨管道傾角的增大而加快
(3)A
【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
【解析】【分析】(1)水流的流經距離相同時,用的時間越短,則水流速度越大;
(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水流速度與傾角大小的關系;
(3)水流速度越大,傾角越大,則對土壤的侵蝕越大,根據圖片分析。
【解答】 (1),故該實驗是通過測量水的流經時間來比較水流快慢的;
(2)由表中數據可知,水流的流經距離相同,傾角越大,流經時間約小,那么得到結論:管道傾角在10~30°范圍內, 水流動快慢隨管道傾角的增大而加快 ;
(3)由圖可知,AD圖水平傾角最大,水流速度最大,A圖降水量大于D圖降水量,沖刷時間更長,土壤便蝕最嚴重。
27.(2024七上·金東期中)為了觀察顯微鏡下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小科操作如下:
①取一片菠菜葉的下表皮,捎帶些葉肉,放入盛有清水的培養皿中。
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取葉片放入生理鹽水中,蓋上蓋玻片。
③先在低倍鏡下找到葉片細胞,后用高倍鏡觀察葉綠體。
④用鉛筆畫一個葉綠體形態和分布清楚的葉肉細胞圖。
⑤將器材放回原處,清理桌面
(1)小明也在做觀察葉綠體的實驗,他在步驟①中選擇洋蔥內表皮取代菠菜葉完成實驗,你覺得合理嗎,為什么?   
(2)是否可以直接用高倍鏡尋找葉綠體,為什么?   
(3)小明發現小科的上述步驟中存在一處錯誤,請你指出并改正。   
(4)在視野中,可以觀察到圖像中的細胞質在流動,其方向是逆時針,那么實物中的細胞質流動方向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   
【答案】(1)不合理,洋蔥內表皮細胞內無葉綠體
(2)不能,高倍鏡放大倍數大,視野小,視野暗,很難找到像
(3)②不應該用生理鹽水,應用清水
(4)逆時針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
【解析】【分析】(1)根據洋蔥表皮沒有葉綠體分析;
(2)根據高倍鏡和低倍鏡中視野大小、明暗程度和找像的容易程度分析;
(3)生理鹽水會對細胞壁的形狀產生影響;
(4)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倒像。
【解答】 (1)洋蔥鱗片葉的內表皮細胞無色透明,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在步驟①中選擇洋蔥內表皮取代菠菜葉不合理,原因是洋蔥內表皮細胞內無葉綠體。
(2)使用顯微鏡時,直接用高倍鏡觀察容易找不到目標,因為高倍鏡的視野較小,且精準調整難度較大。因此,通常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再換用高倍鏡進行詳細觀察,這樣更容易定位到具體的觀察對象,同時也能保證目標細胞居中、清晰。
(3)菠菜葉下表皮細胞有細胞壁,細胞壁具有保護和支持的作用,因此,制作菠菜葉下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不能使用生理鹽水,需要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4)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倒像。因此當視野中的細胞質流動方向為逆時針時,實際的流動方向也是逆時針。
28.(2024七上·金東期中)苔蘚植物葉片光合作用需要水分,這些水分是哪個部位吸收的?小科在學習后知道了苔蘚植物的葉能吸收水分,那么,它的假根能吸水嗎?小科想用實驗的方法驗證一下苔蘚植物的根是否具有吸水的能力。請你幫忙完成實驗。(苔蘚植物的葉很薄,只有一層細胞,容易觀察到其內部顏色。)
提出問題:苔蘚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嗎?
做出假設:苔蘚植物的根不能吸收水分。
設計實驗方案:
①取一燒杯清水,向里面滴一滴紅墨水。
②準備兩個培養皿,分別倒入少量稀釋過的紅墨水,編號為A和B。
③選取生長狀況良好的苔蘚植物,分為兩份,一份放入A培養皿,讓根與液面接觸,而不要讓葉片與液面接觸;一份放入B培養皿讓根不與液面接觸,而葉片與液面接觸。
④一段時間后,用清水洗去表面沾的紅墨水,觀察現象并記錄。
(1)B培養皿的作用是   
(2)若假設成立,其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3)完成實驗后,小科認為所有用孢子繁殖的植物的根均不能吸收水分,你認為正確嗎?為什么?   
【答案】(1)對照
(2)A組葉片不變紅,B組葉片變紅
(3)不正確;蕨類也是孢子植物,其根能吸收水分/不正確;該實驗只能證明實驗中苔蘚植物的根無法吸水,沒有用其他苔蘚植物完成實驗,不具有普遍性。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 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
(2)根據假設對葉片是否變紅進行推測;
(3)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不能根據一種植物的特征就推斷其它植物的特征。
【解答】 (1)通過讓苔蘚植物的葉片與紅墨水接觸,在B培養皿觀察葉片是否變色,確認葉片能否吸水,而在A培養皿中,根與紅墨水接觸;若僅B葉片變色則證明根不能吸水。因此,B培養皿用于排除其他變色因素,作用是對照。
(2)假設是苔蘚植物的根不能吸收水分。為了驗證假設,我們通過實驗觀察根和葉片的吸水效果。如果假設成立,只有接觸紅墨水的葉片能吸收水分產生顏色變化,而根部不能,因此B培養皿中因葉片接觸液體而變色,A培養皿中因根部接觸液體而無色變化。
(3)我認為不正確,理由是: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并不能因為苔蘚植物的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就推測所有用孢子繁殖的植物均不能吸水,比如,蕨類植物的根是能夠吸收水分的。實驗結論需要針對具體植物進行科學的驗證后才能下結論。
29.(2024七上·金東期中)為探究影響蚊子繁殖快慢的因素,有人做了如下實驗:取600只同種類、成年的健康蚊子,隨機平均分成6組,分別放置在不同溫度的養蚊籠內飼養,并放置水缸和清水(如圖)。定期記錄蚊子的產卵數并統計蟲卵孵化率,結果如下表:
溫度/℃ 15 20 25 30 35 40
產卵數/個 0 1500 2200 1800 1000 0
孵化率/% 0 60 85 83 75 0
(1)由實驗結果可知,隨溫度升高,蚊子產卵數的變化情況是   。
(2)根據表格,小明推測實驗中20℃時養蚊籠內繁殖后蚊子的數量會比35℃時更多,他的依據是   。
(3)小明發現水邊的蚊子特別多,若要探究蚊子產卵數與水是否有關,該補充的實驗是   。(寫出簡要的實驗方案)
【答案】(1)先增加后減小(或25℃左右產卵數最多)
(2)20℃時繁殖后蚊子的數量是1500×60%=900個; 35℃時繁殖后蚊子的數量是1000×75%=750個
(3)取100只同種類、成年的健康蚊子,不放置水缸和清水(1分) ,置于25℃的養蚊籠內飼養
【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
【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分析蚊子產卵數與溫度的變化規律;
(2)根據表格數據,利用產卵數×孵化率計算出蚊子的個數,然后比較即可;
(3)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設計對照實驗即可。
【解答】 (1)根據表格中數據可知,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隨著水溫升高,蚊子產卵數先增多后減少。
(2)根據表格,20℃時養蚊籠內繁殖后蚊子的數量是:1500×60%=900個;35℃時養蚊籠內繁殖后蚊子的數量是:1000×75%=750個,因此小明推測實驗中20℃時養蚊籠內繁殖后蚊子的數量會比35℃時更多。
(3)若要再增加一組實驗來探究蚊子的產卵數與水的關系,實驗變量是水分,故應該取100只同種類、成年的健康蚊子,放置在25℃的養蚊籠內飼養,不放置水缸和清水,定期記錄蚊子的產卵數并統計蟲卵孵化率。
30.(2024七上·金東期中)小科在學習溫度的測量后,利用身邊常見的器具,自制了一個溫度計,制作過程如下:
①在快用完的紅墨水瓶中裝滿水
②在墨水瓶蓋上打孔,然后在蓋上插進一根兩端開口的吸管,并用熱熔膠固定密封
③觀察墨水瓶分別置于熱水、冷水中,吸管內有色液柱的液面高度變化
(1)小科發現該溫度計還沒有標刻度,如何完成?   
(2)溫度改變時,液面變化不明顯,如何改進?   
(3)改進后,量出0℃和100℃的距離是50厘米,用自制溫度計測量30℃的溫水,顯示細管中液面在距離0℃刻度14.7厘米處。根據以下評價表,請評價此溫度計屬于評價表中的   (選填“優秀”“良好”或“合格”),請簡要說明原因   。
等級 優秀 良好 合格
溫度計的準確性 誤差在0.2℃以內 誤差在0.5℃以內 誤差在1℃以內
【答案】(1)將溫度計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管內液面穩定后,標記此時位置為0℃,再將溫度計放在沸水中,管內液面穩定后,標記此時位置為100℃。再100℃和0℃之間均勻分為n格
(2)換更細的吸管
(3)良好;由題可得,1cm對應溫度為2℃,那么14.7cm應為29.4℃,與30℃相差0.6℃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
【解析】【分析】(1)溫度計上的刻度是均勻的,只要確定0℃和100℃的位置,然后將其中平均刻度即可;
(2)根據V=SL可知,液體的體積變化越大,吸管越細,則變化相同的溫度時液柱的變化越明顯;
(3)根據條件計算出誤差范圍,再與表格數據對照即可。
【解答】 (1)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0℃,沸水的溫度是100℃,因此將溫度計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管內液面穩定后,標記此時位置為0℃,再將溫度計放在沸水中,管內液面穩定后,標記此時位置為100℃。在100℃和0℃之間均勻分為n格。
(2)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工作的,為了使液面變化明顯可以換更細的吸管、換熱脹冷縮更明顯的液體、把墨水瓶換成更大的容器。
(3)已知0℃和100℃的距離是50厘米,則1厘米表示的溫度是:,
則距離0℃刻度14.7厘米表示的溫度是:t=(14.7cm-0cm)×2℃/cm=29.4℃,
與30℃相差0.6℃,
根據表格數據可知,屬于合格。
31.(2024七上·金東期中)2024年3月7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首次報告了微塑料廣泛存在于動脈粥樣斑塊患者,使人類心腦血管病風險增加。“微塑料”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物,在塑料制品生產和使用中會大量產生。納米級微塑料能被植物的根吸收,也易被蚯蚓等土壤動物攝入。因其在生物體內難以分解,從而會影響動植物生長及人類健康。圖為微塑料的遷移示意圖。
(1)納米微塑料的粒徑一般在1納米至100納米之間。5毫米=   納米。
(2)寫出圖中微塑料遷移到人體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3)微塑料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寫出一條減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
   
【答案】(1)
(2)植物→昆蟲→家禽→人類
(3)回收利用塑料廢棄物,禁止隨意堆放、傾倒;推廣使用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購物袋等
【知識點】單位換算;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 (1)高級單位化低級單位,乘以進率;低級單位化高級單位,除以進率;
(2)根據食物鏈組成進行分析;
(3)根據減少微塑料污染的方法進行分析
【解答】 (1)毫米化鈉米,為高級單位化低級單位,乘以進率106,即5毫米=5.0×106納米;
(2)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最高級消費者。觀察圖可知,微塑料能夠進入植物體內,然后經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在圖中微塑料遷移到人體內存在以下幾條食物鏈:植物→人類、植物→昆蟲→家禽→人類、植物→家禽→人類。則最長的食物鏈為:植物→昆蟲→家禽→人類;
(3)減少微塑料污染的措施有多種。例如,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這樣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微塑料的產生;加強對塑料制品生產、使用和回收的管理,能夠有效控制塑料制品在各個環節產生微塑料的可能性;研發可降解塑料等,可降解塑料在環境中能夠分解,從而減少微塑料的殘留。
32.(2024七上·金東期中)2024年的21號臺風康妮給浙江的部分地區帶來了豐富的降水,緩解了秋旱,某同學查閱資料發現2024年11月1日8時到2日8時的臺風中心在一天內不同時間的位置如表,請據表中信息完成以下任務。
時間 1日8時 1日14時 1日20時 2日2時 2日8時
經緯度 26°N,121°E 27°N,122°E 30°N,124°E 32°N,127°E 32°N,132°E
(1)在圖中標出經緯度和表中不同時間臺風中心的位置。
(2)據此描述這一天中臺風康妮的移動方向。
【答案】(1)
(2)東北向正東方向移動
【知識點】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
【解析】【分析】 (1)在經緯網上,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可依據經緯度的變化規律,確定東西經度、南北緯度。可利用經緯網確定方向。
(2)將得到的臺風中心的點連接起來,從而確定臺風的移動方向。
【解答】 (1)在經緯網上,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據此在圖中標出經緯度及表中不同時間臺風中心的位置即可,如下圖所示:
(2)在經緯網地圖上,用經緯網定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此次臺風的移動方向是先向東北再向正東方向移動。
33.(2024七上·金東期中)我國很早就開始嘗試對植物進行分類。例如: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記錄了上千種動植物,并分類。以下是選自《本草綱目》的動物,請設計一個表解形式的二歧分類檢索表,從形態特征上對它們進行分類。
兔:補中益氣,熱氣濕痹,止渴健脾。
蟹:解結散血,養筋益氣,與紫蘇同煮去寒性。
鯉魚:下水氣,利小便。
烏賊魚:墨魚,益氣強志,益人。
甲魚:補損瘀血,補氣補陰。
【答案】
【知識點】生物的分類方法和分類單位
【解析】【分析】 動物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動物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這些特征共同構成了動物分類的基礎,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動物的多樣性和進化關系 。
【解答】 二歧分類檢索表首先根據動物是否具有脊柱將其分為兩大類,然后分別根據生活環境、身體特征、生殖方式等進一步細分。對于無脊柱的動物,則考慮其身體是否分節、是否具有軟體等特征進行分類。這樣的分類方式有助于我們更系統地理解和識別不同的動物種類。兔、甲魚、鯉魚體內都有脊椎。其中兔和甲魚用肺呼吸,甲魚卵生,兔胎生。鯉魚用鰓呼吸。蟹和烏賊魚體內都無脊椎,其中的蟹體外有外骨骼,烏賊魚體外無外骨骼。
故答案為:
1a有脊椎……………………………2
1b無脊椎……………………………3
2a肺呼吸……………………………4
2b鰓呼吸……………………………鯉魚
3a有外骨骼…………………………蟹
3b無外骨骼…………………………烏賊魚
4a胎生………………………………兔
4b卵生………………………………甲魚
即:
34.(2024七上·金東期中)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
互花米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1979年出于保護海岸所需,被引入我國。引入初期雖然發揮了較好的生態功能,但如今互花米草已成為沿海灘涂危害最大的入侵植物。
互花米草的結構特點和生理特性(如圖)使其具有較強的繁殖力和適應性,加之我國缺少控制其生長和擴散的本土天敵,從1985年到2021年,互花米草在我國的分布面積從增長到。互花米草的快速擴張嚴重侵占了本土植物的棲息地,造成濕地植物多樣性明顯下降;高大密集的草場影響了以光灘(泥沙、石塊為主的海灘)為主要棲息地和覓食場所的鳥類的生存,導致鳥類的種類和數量減少;搶占光灘后,互花米草還會改變該地區的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質,使沙蠶、青蛤等底棲生物大量死亡;另外,互花米草的存在使泥沙迅速積累、灘面上升,影響了船只航行,降低了江河入海口的泄洪能力。
目前,治理互花米草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但均難以取得滿意效果。2022年,我國發布了《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計劃(2022~2025年)》,力爭通過科學治理,到2025年使互花米草的清除率達到90%以上,確保濱海濕地生物安全,提高濕地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1)我國最初引入互花米草的目的是保護海岸,其適合防御風浪的特點有   (寫一條即可)。
(2)互花米草迅速擴張并成為優勢植物,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寫一條理由。   。
(3)互花米草與本土植物間存在   關系。(選填“競爭”、“互利共生”)
(4)為防治互花米草,下列治理措施可行的是哪些?   
①圍塘蓄水,進行水淹防治 ②持續噴灑高毒性除草劑
③盲目從國外引入天敵,生物防治 ④購買專業機械,破壞根系
(5)防治互花米草后該濕地的相關數據如圖所示。請你比較防治前后鳥類種類變化與鳥類數量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果。   
【答案】(1)高約2米,生長密集,每平方米可達200多株,抗風防浪能力強
(2)自身:繁殖力強,每平方米互花米草能產生幾百萬粒種子;環境:沒有天敵
(3)競爭
(4)④
(5)治理后水鳥和非水鳥的種類沒有明顯變化,但治理示范區的水鳥數量明顯增加,非水鳥的數量略有減少。
【知識點】植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的轉換原理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分析互花米草適合防御風浪的原因;
(2)根據圖片分析互花米草迅速擴張并成為優勢植物的原因;
(3)互花米草也會占據土地,吸收營養,這點和本地植物相同,據此分析二者的關系;
(4)根據互花米草的生長特點,結合環境保護的知識判斷;
(5)分析圖表得出結論。
【解答】 (1)由題圖可知:高約2米,生長密集,每平方米可達200多株,抗風防浪能力強。互花米草具有高大的植株和密集的生長方式,這種結構能夠有效阻擋和減緩風浪的沖擊,提供良好的海岸保護能力。這也是我國引入其作為海岸防護植物的原因之一。
(2)互花米草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每平方米可以產生數百萬粒種子,加之我國缺乏有效的天敵來限制其生長,使其可以迅速擴張并成為優勢植物。高效的種子產量和傳播能力使其能夠快速占領空間,排擠本土植物,進一步推動擴張。
(3)互花米草通過快速擴張占據本土植物的棲息地,導致濕地植物多樣性下降,表現為競爭關系。
(4)①水淹防治可以有效地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長,故①正確;
②持續噴灑高毒性除草劑可能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不宜長時間使用,故②錯誤;
③盲目從國外引入天敵存在生態風險,可能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故③錯誤;
④使用專業機械破壞根系也是有效的方法,故④正確。
故①④符合題意,②③不符合題意。
故選①④。
(5)根據圖示,治理示范區內水鳥的種類和數量高于對照區,說明防治后水鳥的生境改善;非水鳥種類變化不明顯,但數量也有所增加,說明整體鳥類生存環境有所好轉。
35.(2024七上·金東期中)修正帶是學生們常用的文具之一,它可以把寫錯的字進行涂改,為學習和工作提供了方便。小科同學看到書桌上修正帶的包裝盒上寫著“30m”,他想:修正帶帶芯紙的實際總長度是否與說明相符呢?于是他決定測量修正帶帶芯紙的長度。帶芯紙很長,不可能將紙全部放開拉直了再用尺測量。他思考了之后有了辦法:
①首先測出修正帶帶芯的內外半徑,內半徑記為r,外半徑記為R。
②拉出一段修正帶帶芯紙, ▲ ,算出拉開后帶芯紙的厚度,記為d。
③計算修正帶帶芯紙的總長度L= ▲ 。
(1)在②的橫線處寫出測拉開后修正帶帶芯紙的厚度的方法。
(2)用題中所給的字母表示總長度L。
【答案】(1)測量出它的長度,此時帶芯紙的外半徑減小到;
(2)
【知識點】特殊測量方法
【解析】【分析】利用面積公式可以求得帶芯紙的厚度,計算修正帶帶芯紙的總長度。
【解答】 ②拉出一段修正帶帶芯紙,測量出它的長度L0,此時帶芯紙的外半徑減小到R0, 算出拉開后帶芯紙的厚度,記為d ;
③利用面積公式可以求得帶芯紙的厚度,dL0=π(R2-R02),
即;
計算修正帶帶芯紙的總長度:Ld=π(R2-r2),
即。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涂县| 封丘县| 锡林郭勒盟| 巴林右旗| 乐安县| 崇阳县| 江阴市| 鄯善县| 白城市| 公安县| 陇川县| 阜城县| 浙江省| 剑阁县| 米林县| 玉屏| 连山| 黄大仙区| 迭部县| 名山县| 峨眉山市| 成都市| 宿松县| 外汇| 和平县| 满洲里市| 丹棱县| 肃南| 阳曲县| 神农架林区| 玛沁县| 航空| 东光县| 马公市| 库尔勒市| 伊宁市| 衡阳县| 唐海县| 分宜县| 合阳县| 延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