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3張PPT)期末素養測評卷時間· 60分鐘 滿分· 100分2025年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要求)1.(2024·肇慶質檢)“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一棵參天大樹也是由種子的_______發育而來的( ) A.營養物質 B.水分 C.無機鹽 D.胚【解析】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D2.(2024·湛江質檢)“寒來暑往,秋收冬藏。”而播種大多在春季進行,這是因為種子的萌發需要( )A.充足的空氣 B.適量的水 C.適宜的溫度 D.適宜的光照C【解析】冬天氣溫低,春天的氣溫比冬天高,溫度適宜種子萌發,所以播種大都在春季進行,如果改為冬季播種,將不利于絕大多數種子萌發,這是因為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3.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時,可以選擇的實驗材料是( )A.干癟的花生種子 B.平常吃的大米C.曬干的綠豆種子 D.炒熟的瓜子C【解析】干癟的花生種子不能為種子的萌發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A錯誤。平常吃的大米去掉了胚,不能萌發,B錯誤。曬干的綠豆種子自身結構完整,若提供適宜的外界條件則能夠萌發,C正確。炒熟的瓜子胚已經死亡,不能萌發,D錯誤。4.下表為某同學用綠豆種子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實驗設計,他探究的環境條件是( )罐頭瓶 實驗材料 處理 環境①號瓶 干燥的綠豆種子+濕潤的棉絮 擰緊瓶蓋 室溫②號瓶 干燥的綠豆種子+大量的清水 擰緊瓶蓋 室溫A.溫度 B.空氣 C.水 D.陽光B【解析】由表格可知,②號瓶的種子接觸不到空氣,而①號瓶的種子能接觸到空氣,故兩組中唯一的變量就是空氣。因此本實驗探究的環境條件是空氣, B正確。5.農業生產上,播種前應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選三五粒種子測定以免浪費 B.應盡量挑個大飽滿的種子C.應當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 D.要在低溫的條件下測定C【解析】用三五粒種子測定種子的發芽率,偶然性較大,測定的實驗數據不準確,A錯誤。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時,由于檢測數量太多,不可能對檢測對象逐一檢測,應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設置重復組,取平均值作為測定結果,挑個大的種子測發芽率違背隨機抽樣的要求,B錯誤,C正確。種子萌發必須具備適宜的內在條件和外界條件,所以應在適宜的溫度下測定發芽率,D錯誤。6.桃、菜豆的可食用部分分別屬于( )A.果實、果實 B.果實、果皮 C.果皮、果實 D.種皮、果皮C【解析】菜豆的種子和果皮我們一起食用,即果實;桃子的可食用部分屬于果皮。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B.銀杏是裸子植物,有花、果實和種子C.準備移栽的茄子秧根部總是帶著一個土坨,這是為了避免水分的散失D.植物體的所有細胞都有葉綠體和線粒體A【解析】植物的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銀杏是裸子植物,種子裸露在外,種子外無果皮包被,即裸子植物沒有果實;準備移栽的茄子秧根部總是帶有一個土坨,這是為了保護幼根免受傷害,以利于其生長、吸收水分;植物體的細胞有的有葉綠體和線粒體,有的無葉綠體只有線粒體,如植物根尖及表皮的一些細胞中無葉綠體。8.從種子萌發成幼苗,長成植株,到開花、結出種子,完成了被子植物的一個生命周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中,既要進行細胞分裂,也要進行細胞分化B.植株生長過程中,從土壤中吸收的營養物質只包括水和無機鹽C.植株生長過程中,吸收的水除部分用于蒸騰作用外,主要用于光合作用等D.蒸騰作用可以拉動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也有利于降低葉面溫度C【解析】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基礎,是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中不斷進行的兩個生命活動,前者使細胞數目增多,后者形成各種組織,故A正確。植物的根能從土壤中吸收的物質就是水分和無機鹽,植物體獲得的有機物是葉綠體利用水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不是從土壤中吸收的,故B正確。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主要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僅僅剩下小部分用于植物的各項生命活動,故C錯誤。蒸騰作用能促進根對水分的吸收、促進水分和無機鹽向上運輸、有利于降低葉面溫度,故D正確。9.下列有關“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淀粉)”的實驗描述,錯誤的是( )A.進行實驗時,先將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B.將摘下的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燒杯中直接加熱C.滴加碘液并漂洗后,葉片遮光部分不變藍,見光部分變藍D.該實驗說明了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B【解析】酒精隔水加熱可溶解葉綠素,使葉片脫色。直接加熱酒精會很危險,會有爆炸的可能性。10.下列關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總是同時進行B.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分別在葉肉細胞和植株全身細胞中進行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儲存能量D.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機物能在呼吸作用中被利用D【解析】光合作用在有光的條件下進行,而呼吸作用每時每刻都在進行,A錯誤;光合作用進行的場所主要是葉綠體,而呼吸作用進行的場所主要是線粒體,B錯誤;光合作用儲存能量,呼吸作用釋放能量,C錯誤;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機物是光合作用所制造的,二者互相聯系,D正確。11.如圖為一個豌豆莢,內有豌豆種子。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豌豆屬于被子植物B.a由子房發育而來C.b由胚珠發育而來D.該豌豆花的胚珠數不少于6個B【解析】豌豆的種子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A正確。豌豆莢(果實)由子房發育而來,a果皮由子房壁發育而來,b種子由胚珠發育而來,B錯誤,C正確。胚珠發育成種子,由圖可知豌豆果實中有6粒種子,故該豌豆花的胚珠數不少于6個,D正確。12.將適量萌發種子裝入一個保溫瓶并密封,一段時間后,下列相關指標會下降的組合是( )①瓶內溫度 ②瓶內二氧化碳濃度 ③種子有機物的含量 ④種子所含化學能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D【解析】種子萌發過程中消耗的營養物質來自種子內部,種子在萌發過程中主要進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因此將適量萌發種子裝入一個保溫瓶并密封,一段時間后,瓶內溫度上升、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種子有機物的含量下降、所含化學能下降。13.(2024·深圳期末)某生物活動小組為了探究環境條件對玉米種子萌發的影響,取300粒玉米種子,隨機分為三組,每組100粒,在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的情況下進行實驗,實驗設計及結果如圖所示。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該實驗的變量一共有三個:光照、黑暗、溫度B.第1組和第2組的實驗結果相同,不能作對照C.第1組有未萌發的種子,原因可能是在休眠期D.該實驗說明玉米種子萌發需要光照和適宜的溫度C【解析】該實驗的變量是光照和溫度,A錯誤。第1組和第2組只有光照一個條件不同,其余條件都相同,可以構成對照實驗,B錯誤。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和自身條件,第1組的種子具備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結果還有沒萌發的種子,原因可能是不具備自身條件,如胚不完整、胚受到損傷等,C正確。第1組和第2組的變量是光照,但是兩組種子的萌發率都超過90%,說明光照不會影響種子的萌發;第1組和第3組的變量是溫度,第1組萌發率超過90%,第3組萌發率為10%左右,說明溫度能夠影響種子的萌發,D錯誤。14.如圖曲線表示光照強度與綠色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間的關系。下列對該曲線的分析,正確的是( )A.曲線AB段綠色植物不進行光合作用B.曲線BC段綠色植物只進行光合作用C.B點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D.整段曲線表明,隨光照強度遞增,光合作用增強C【解析】曲線AB段和BC段綠色植物既進行光合作用,也進行呼吸作用,AB段呼吸作用占優勢,BC段光合作用占優勢,A、B錯誤;B點表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同,于是呼吸作用產生的CO2剛好全部用于光合作用,表現為植物沒有從外界吸收CO2,故C正確; 曲線從A到C表明,隨光照強度遞增,光合作用增強,但是光照強度大于D點對應的光照強度后光合作用趨于穩定,故D錯誤。15.(2024·江門質檢)小方課后制作了如圖實驗裝置,檢查裝置密閉良好后放在適宜的環境中。一段時間后,U形管中的紅墨水左邊高于右邊(如圖所示),出現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枝條進行了( )A.光合作用 B.蒸騰作用 C.呼吸作用 D.分解作用B【解析】一段時間后,U形管中的紅墨水左邊高于右邊,出現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枝條進行了蒸騰作用,將針筒內的水分散失到空氣中,致使針筒內的氣壓減小,所以U形管右側的液面明顯下降。16.如圖為葉片結構示意圖,下列對相關結構和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 )A.①③為上皮組織,具有保護作用B.②為薄壁組織,能制造營養C.④是葉脈,能運輸水、無機鹽和有機物D.⑤是氣孔,其開、閉由保衛細胞控制A【解析】①③分別是上表皮和下表皮,均是保護組織,而上皮組織是動物中的組織,不會出現在植物中,A錯誤。②是葉肉,細胞內有葉綠體,通過光合作用能制造營養物質,屬于薄壁組織,B正確。④是葉脈,含有導管和篩管,導管運輸水、無機鹽,篩管運輸有機物,均為輸導組織,起運輸養料的作用,C正確。散布在表皮細胞中的由半月形的保衛細胞組成的⑤是氣孔,氣孔的大小是由保衛細胞控制的,氣孔是葉片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也是植物體蒸騰失水的“門戶”,D正確。17.“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我們要感謝母親給予我們生命,銘記母親的恩情。下列有關人的生殖的敘述,錯誤的是( )A.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逐漸發育成胚泡B.胚泡逐漸發育成胚胎,胚胎在母體卵巢內發育成胎兒C.一般來說,受精卵到第38周時,胎兒發育成熟D.成熟的胎兒從母體陰道產出,母親在分娩時常伴隨劇烈的疼痛B【解析】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不斷進行細胞分裂,逐漸發育成胚泡;胚泡緩慢移動到子宮中,并附著在子宮內膜上,胚泡中的細胞繼續分裂、分化,逐漸發育成胚胎,胚胎在母體子宮中發育成胎兒;母體懷孕38周左右,胎兒就發育成熟,成熟的胎兒從母體的陰道產出的過程稱為分娩,母親在分娩時常伴隨劇烈的疼痛。18.青春期發育的特點不包括( )A.身高突增 B.出現月經、遺精等現象C.男女性別的形成 D.性意識開始萌動C【解析】青春期發育的顯著特點是身高突增,性器官發育迅速,出現月經、遺精等現象。進入青春期后,隨著身體的發育,性意識也開始萌動。男女性別的差異在受精卵形成時就已經產生了。19.下列關于食物所含營養物質的敘述,最合理的是( )A.食物所含營養物質的種類都相同B.食物中主要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C.食物中主要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D.食物所含各種營養物質的比例都相同B【解析】食物中含有六大類營養物質: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每一類營養物質都是人體所必需的,不同食物所含的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比例不同。20.下列有關人體消化與吸收的敘述,錯誤的是( )A.維生素主要在小腸內被消化和吸收B.手術后的病人適量補充蛋白質類食物有利于傷口的愈合C.細嚼饅頭有甜味,有甜味的物質是麥芽糖D.每天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可以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A【解析】維生素是小分子物質,不用消化,可以被直接吸收;蛋白質是建造和修復身體的原料,人體的生長發育、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等都離不開蛋白質。手術后的病人,需要修復和更新細胞,應該多吃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淀粉在口腔內被初步消化成麥芽糖,因此細嚼饅頭有甜味;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無機鹽。21.如圖是淀粉分解成麥芽糖的示意圖,此消化過程可能發生的部位是( )A.口腔、胃B.口腔、小腸C.胃、小腸D.口腔、胃、小腸B【解析】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分解為麥芽糖,當淀粉和麥芽糖進入小腸后,淀粉等糖類物質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圖示表示淀粉被消化成麥芽糖的過程,所以此消化過程可能發生的部位是口腔和小腸。22.小腸是消化道中的主要消化器官,能消化淀粉、蛋白質、脂肪等大分子物質,這是因為小腸中有( )A.多種消化酶 B.鹽酸 C.小腸絨毛 D.膽汁A【解析】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很長,小腸壁內表面有很多環形皺襞,皺襞上有很多小腸絨毛,增大了與食物的接觸面積;小腸內有多種消化液,如腸液、胰液和膽汁等,內含多種消化酶,能夠消化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23.如圖為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示意圖(a、b代表過程,c、d代表物質),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外界氣體通過b過程到達肺部依次經過鼻、咽、喉、氣管、支氣管B.進行過程a時,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均處于舒張狀態C.c代表的是二氧化碳,d代表氧氣D.血管甲代表肺動脈,內流動脈血D【解析】由題圖可知:a代表呼氣過程,b代表吸氣過程,c代表二氧化碳,d代表氧氣,血管甲代表肺動脈,血管乙代表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血管丙代表肺靜脈。當吸入的氣體進入肺泡時,肺泡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然后隨著呼氣排出體外。可見,通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所以血管甲代表的是肺動脈,內流靜脈血。24.關于呼吸系統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支氣管壁很薄,可進行氣體交換B.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C.呼吸道可以溫暖、濕潤、清潔空氣D.人體吸入的氧最終送到組織細胞A【解析】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支氣管是氣體的通道,不能進行氣體交換;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呼吸道能使到達肺部的氣體變得清潔、溫暖和濕潤;人體通過呼吸從外界獲得的氧,進入人體之后,隨著血液循環運輸,最終進入組織細胞,參與分解體內的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能量。25.如圖表示人體內肺泡周圍氣體交換和運輸的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在人體內只有肺泡周圍才能進行氣體交換B.肺泡內的氣體進入血液需要經過三層細胞C.血液流經肺泡后由動脈血變為靜脈血D.肺泡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氣體擴散D【解析】人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A錯誤;肺泡外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所以肺泡內的氣體進入血液需要經過兩層細胞,B錯誤;經過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血液由靜脈血變為動脈血,C錯誤;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來完成的,D正確。26.如圖甲表示某人在一次平靜呼吸中肺內氣壓的變化曲線,圖乙為肺泡與毛細血管之間的氣體交換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圖甲中,曲線BC段是呼氣過程B.圖甲中,B點時肺內氣壓等于外界氣壓C.圖乙中,外界氣體按照c方向進入肺泡時,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應處于舒張狀態D.圖乙中,a是二氧化碳、b是氧氣C【解析】圖甲中BC段肺內氣壓大于外界氣壓,表示呼氣過程,A正確;圖甲中的B點是吸氣的末端,此時肺內氣壓等于外界氣壓,B正確;圖乙中,外界氣體按照c方向進入肺泡時表示吸氣過程,此時膈肌與肋骨間的肌肉都是處于收縮狀態,C錯誤;圖乙表示肺泡內的氣體交換,a是二氧化碳的擴散,b是氧氣的擴散,D正確。27.一位貧血患者突患闌尾炎,到醫院緊急救治。其血常規化驗結果可能不在正常范圍的是( )A.紅細胞、血小板 B.紅細胞、白細胞 C.血漿、白細胞 D.血小板、白細胞B【解析】貧血患者紅細胞明顯減少,患闌尾炎時白細胞明顯增多,因此血常規化驗結果不在正常范圍的是紅細胞和白細胞。28.下列關于血管的敘述,錯誤的是( )A.流靜脈血的血管叫靜脈 B.人手臂上的“青筋”是靜脈C.動脈的管壁較厚,彈性較大 D.毛細血管中紅細胞只能單行通過A【解析】靜脈里流動的不一定是靜脈血,如肺動脈里流的是靜脈血,肺靜脈里流的是動脈血;成年人手臂上的一條條“青筋”實際上是在手臂上分布較淺的靜脈;動脈的管壁較厚,彈性較大,血流速度快;毛細血管管腔非常細,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29.某A型血的癌癥患者在化療過程中,血小板大量減少,危及生命。為救治該患者需要馬上輸血。下列關于輸血與血型的說法有誤的是( )A.根據“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應給該病人輸入血小板B.若血庫缺乏A型血,為及時救治病人,可快速輸入O型血C.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獻血200~400 mL是不會影響健康的D.健康的成年人應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獻愛心B【解析】根據“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應給該病人輸入血小板,提高病人輸血治療的效果,A正確。輸血以輸同型血為原則,但在緊急情況下O型血可以輸給任何血型的人,但要緩慢地輸入,防止發生紅細胞凝集反應,B錯誤。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獻血200~400 mL是不會影響健康的,C正確。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提倡18~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D正確。30.如圖為健康人的腎單位模式圖。下列表述有誤的是( )A.腎單位是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B.腎單位是由②③和④共同組成的C.血液在③處發生濾過作用后,每天可形成約180升原尿D.④能把部分葡萄糖、大部分水和無機鹽重新吸收回①D【解析】題圖為腎單位的結構模式圖,腎單位是構成腎臟的基本單位,包含③腎小球、②腎小囊和④腎小管三部分。尿液的形成分兩個階段,即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腎小管能把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重新吸收回血液。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40分)31.(10分)圖1表示人體部分代謝(呼吸、消化、泌尿、循環)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關系圖,圖中字母A、B、C、D表示心臟四個腔,①~⑥表示相關血管,a、b、c、d表示相關物質,1~3表示構成腎單位的相關結構,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物質c由小腸進入小腸毛細血管的過程叫作_____,小腸與此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之一是內表面具有皺襞和小腸_____。(2)若圖2曲線表示人平靜呼吸時肺容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則圖1中b物質進入肺泡的時間在圖2中為___段。此時膈肌處于_____狀態。(3)圖1小腸處吸收的物質c中,人體的重要能源物質是_______,它最先到達心臟的[__]_______,而正常人尿液中沒有這種物質,這與腎單位中發生的腎小管的 _______作用有關。如果有人的尿液中出現了大分子蛋白質,可能是腎單位中[__]_______發生了病變,通透性增大。(4)圖1里①~⑥表示的血管中流動脈血的有_____(填數字)。血管③腎靜脈與血管⑤內的物質成分相比,明顯減少的物質有___________(填兩種)。吸收絨毛ac收縮葡萄糖A右心房重吸收1腎小球⑤⑥氧氣、尿素【解析】(1)c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人體循環系統,人體內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是小腸,小腸具有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有小腸很長,一般長5~6米,小腸的內表面有許多皺襞和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吸收營養物質的面積。(2)膈肌與肋骨間的肌肉收縮,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徑均增大,膈頂部下降,胸廓的容積擴大,肺隨之擴張,造成肺內氣壓減小,小于外界大氣壓,外界氣體進入肺內,完成吸氣。所以,若圖2曲線表示人平靜呼吸時肺容量隨時間變化情況,則圖1中b物質進入肺泡(吸氣過程)的過程在圖2中為ac段(ac段肺容量增大,是吸氣過程),此時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處于收縮狀態。(3)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是組成細胞的主要物質,并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糖類是重要的能源物質,能為人體提供能量。故圖1小腸處吸收的營養物質c中,人體的主要供能物質是葡萄糖,葡萄糖在小腸吸收后隨下腔靜脈最先進入心臟的右心房。尿的形成要經過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通過腎小球的濾過作用,除大分子的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會濾過到腎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大部分水、部分無機鹽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無機鹽和水等由腎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正常人尿液中沒有葡萄糖這種物質,這與腎單位中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有關。如果尿液中出現蛋白質,可能是1腎小球發生了病變。(4)動脈血和靜脈血主要根據血液中含氧量的多少來區分,當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時,血液中含氧量高,呈鮮紅色,此時的血叫動脈血;當血紅蛋白與氧氣分離后,血液中含氧量低,呈暗紅色,此時的血叫靜脈血。圖1中,①~⑥表示的血管中流動脈血的有⑤腎動脈、⑥肺靜脈。血液流經腎后,形成尿液,尿的形成包括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個過程。尿液含有水、無機鹽、尿素等代謝廢物。血管③腎靜脈與血管⑤腎動脈內的物質成分相比,明顯減少的物質有氧氣、營養物質和尿素等代謝廢物。32.(10分)(2024·河源期末)我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等我國多家科研團隊于2021年在我國天津種植出了海水稻,并獲得了大豐收,其畝產量達到756.48公斤,超過普通水稻的全國平均畝產水平。請分析回答:(注:[ ]填寫字母,橫線上填寫文字)。(1)圖一是水稻種子的結構示意圖,在水稻種子萌發時,主要由圖中[__]_____提供營養物質,萌發過程中首先突破種皮的是圖中的[f]_____。c、d、e、f組成___,是新植物體的幼體。(2)為了檢測水稻種子發芽情況,挑選400粒飽滿、大小相近的水稻種子,將4個玻璃瓶放倒,在每個玻璃瓶下放兩張餐巾紙,在餐巾紙上方放100粒水稻種子,分4組進行如圖二處理。①過一段時間后,種子能夠萌發的是__瓶。②對比B、C瓶,可以研究___________是種子萌發的條件,本對照實驗組中__瓶是對照組。對比B、D瓶,變量為___________,可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實驗中每瓶選擇100粒水稻種子而不是幾粒種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b胚乳胚根胚B適宜的溫度B充足的空氣種子萌發需要充足的空氣避免偶然性(3)為驗證海水稻的畝產量超過普通水稻的全國平均畝產水平,在設計實驗時,我們應提出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水能促進種子的萌發嗎(合理即可)【解析】(1)水稻屬于單子葉植物,營養物質儲存在b胚乳中,為種子的萌發提供營養物質。種子萌發過程中首先突破種皮的是圖中的f胚根,發育成根。c子葉、d胚芽、e胚軸、f胚根組成胚,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2)①種子萌發的條件是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充足的空氣,過一段時間后,種子能萌發的是B瓶,因為B瓶的環境條件適宜種子萌發,在本實驗中起對照作用。②對照實驗具有變量的唯一性,對比B、C瓶,變量是溫度,其中B瓶為對照組,可以研究適宜的溫度是種子萌發的條件。對比B、D瓶,變量為空氣,可得出結論:種子萌發需要充足的空氣。③如果只用幾粒種子做實驗,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說明問題,本實驗每瓶用100粒種子做實驗,可以避免偶然性。(3)提出問題就是指我們要研究的課題。為驗證海水稻的畝產量超過普通水稻的全國平均畝產水平,在設計實驗時,我們應提出的問題是:海水能促進種子的萌發嗎 (合理即可)33.(10分)某生物興趣小組在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中,實驗過程如題圖所示。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該實驗的變量是_____。兩組實驗除變量不同外,其他實驗條件都相同,這樣的實驗叫作_________。該實驗需要重復多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滴加碘液后,預測兩支試管的顏色變化:試管①_____;試管②_______。試管②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測一致,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該實驗“37 ℃水浴”是為了模擬_________________。(5)如果繼續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則可另外設置一支試管,在該試管中加入饅頭的狀態應該是_______,其他條件與試管②_____。唾液對照實驗減小實驗誤差,使實驗結果更準確變藍不變藍唾液淀粉酶能將淀粉消化成麥芽糖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人體內的口腔溫度饅頭塊相同【解析】(1)①號試管與②號試管都加入等量的饅頭碎屑,不同的是第二步驟加入的物質,①號試管是清水,②號試管是等量的唾液,其變量是唾液。兩組實驗除變量不同外,其他實驗條件都相同,這樣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此實驗需要重復多次,目的是減小實驗誤差,使實驗結果更準確。(2)①號試管是清水,5~10分鐘后,冷卻,滴加稀碘液,振蕩試管,變藍色。說明了試管內的饅頭沒有被消化。由于②號試管中有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將淀粉消化成麥芽糖,麥芽糖遇碘不變藍;①號試管中的淀粉沒有發生變化,遇碘變藍。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淀粉遇碘變藍,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對淀粉有消化作用。(3)①號和②號試管作對照時,變量是唾液,唾液中的淀粉酶能消化淀粉,通過該實驗可以得出的實驗結論是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4)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 ℃,在該溫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將實驗裝置置于37 ℃溫度環境下是為了模擬人體內的口腔溫度。(5)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對照實驗。如果繼續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應以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為變量形成對照實驗。則可另外設置一支試管,在該試管中加入饅頭的狀態應該是饅頭塊,其他條件與試管②相同。34.(10分)甲圖是植物葉片形態及生理活動示意圖,其中a、b表示氣體,箭頭表示物質在植物體內運輸及氣體進出葉片的方向;乙圖是葉片結構示意圖,其中①②表示結構名稱;丙圖是地上的落葉。請回答下列問題:(1)葉片的結構包括表皮、[①______和葉脈三部分。(2)綠色植物利用光能以[a]_________和水為原料,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釋放[b]_____。(3)植物體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_______,釋放能量。這一生理活動主要在細胞的________內進行。(4)植物體從根吸收的水分,絕大部分以水蒸氣的狀態通過葉片上的[②]_____散失到大氣中,這一過程叫作_____作用。在該過程中,水分和無機鹽通過_____(填“導管”或“篩管”)被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葉肉二氧化碳氧氣有機物線粒體氣孔蒸騰導管(5)小潘同學在美麗的校園漫步,發現道路上的落葉大多是正面朝下(丙圖),從葉片的結構(乙圖)分析,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樹葉的正面細胞排列緊密,背面細胞排列疏松,樹葉正面重,背面輕【解析】(1)葉片包括表皮、葉肉、葉脈三部分。(2)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這個過程就叫光合作用。故葉片中的a和b分別代表二氧化碳和氧氣。在這一過程中,綠色植物吸收a,釋放b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3)植物體呼吸作用的表達式: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所以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這一生理活動主要在細胞的線粒體內進行。(4)植物體從根吸收的水分,絕大部分以水蒸氣的狀態通過葉片上的②氣孔散失到大氣中,這一過程叫作蒸騰作用。在該過程中,水分和無機鹽通過導管被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5)葉片的正面細胞排列緊密,包含著很多葉綠體,背面細胞排列疏松,內含葉綠體較少,樹葉正面重背面輕,所以飄落地面的時候,背面常常向上,正面就朝下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