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檢測試卷七年級(科學)親愛的同學:歡迎參加考試!請你認真審題,積極思考,細心答題,發揮最佳水平。答題時,請注意以下幾點:1.本卷共8頁,兩大題,18小題。全卷100分,考試時間100分鐘。2.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3.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每小題3分,共30分。)如圖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水中微生物,它是( ▲ )。A.草履蟲 B.衣藻 C.酵母菌 D.大腸桿菌如圖為女性生殖系統的部分結構示意圖,產生卵細胞的部位是( ▲ )。A.① B.② C.③ D.④我國科學家發明了一款新型植物莖流傳感器(如圖),可直接貼附在莖稈、葉片等表面,監測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及分配情況。由此推測,該傳感器可監測的植物組織是( ▲ )。A.保護組織 B.輸導組織 C.分生組織 D.機械組織油菜進入開花季節,田間一片金黃,油菜花爭相怒放,濃郁花香令人陶醉。如圖是校生物興趣小組解剖油菜花的展示圖。下列說法和步驟不正確的是( ▲ )。A.用鑷子依次取下萼片、花瓣,放在紙上觀察B.用鑷子取下雄蕊,用顯微鏡觀察其形態和結構C.用解剖刀剖開雌蕊,用放大鏡觀察里面的胚珠D.由圖可知,油菜花是兩性花下列分別盛有不同物質的容器中,所盛物質屬于單質的是( ▲ )。尿素在醫療及農業上有重要的應用,工業上以二氧化碳和氨氣為原料生產尿素,其反應過程如圖所示,據此回答5-7題:上述反應中,“ ”表示的化學式是( ▲ )。A.H2O B.CO2 C.CH4N2O D.C2H4NO尿素生產中伴隨副產物縮二脲生成,化學式為CH2N2CO。下列關于縮二脲說法正確的是( ▲ )。A.一個縮二脲分子中含有1個N2分子B.縮二脲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8gC.縮二脲分子由碳、氫、氧、氮四種元素組成D.縮二脲分子中碳、氫、氧、氮的原子個數比為2:2:1:2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可以生活在人胃中的細菌,對腸胃傷害較大,且具有傳染性。臨床上醫生通過讓受檢者口服14C標記的尿素膠囊進行呼氣試驗檢測,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14C和12C化學性質不同 B.14C和12C的中子數相同C.14C和12C屬于同位素 D.14C和12C的核外電子數分別為8和6如圖表示玉米種子和菜豆種子的結構示意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圖乙是玉米種子的剖面圖,是沿著圖丙中的A線剖開的B.菜豆種子的胚是由①②③④組成,由胚珠發育而來C.在種子萌發過程中,甲和乙中的②發育成根D.在圖乙上滴加碘液,⑥部分會變藍,說明⑥內含有淀粉圖甲是鋰和鈉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圖乙是鋰原子的構成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鋰和鈉元素位于同一周期B.鈉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2.99C.鈉和鋰元素的根本區別是電子層數不同D.微觀粒子a的名稱是質子二、非選擇題(11題8分,12題題7分,13題8分,14題9分,15題8分,16題8分,17題11分,18題11分,共8題70分)青春期是身體快速生長發育的時期,七年級的同學正處于這個時期,了解相關知識,有利于我們健康的度過青春期。進入青春期,女生出現月經和男生出現 ▲ 現象,說明女生和男生的生殖器官已經初步發育成熟。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點。身體增高除了與遺傳、飲食等因素有關,還與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有關。如圖所示為人體一天內生長激素的分泌情況,由圖可知,當睡眠時段為 ▲ 時,一天內各個時間點生長激素的分泌量均較多,有利于身高的增長。脊柱側彎在青少年中發病率為2%-3%,如果長期姿勢不良、缺乏運動都可能會導致脊柱側彎。科研人員將有輕度癥狀的七年級學生60人分成甲、乙兩組,甲組進行康復體操干預訓練,乙組不訓練。12周后測定肺活量和Cobb角等體現脊柱側彎癥狀的指標并記錄平均值,請回答下列問題:組別指標 肺活量(mL) Cobb角(°)實驗前 實驗后 實驗前 實驗后甲組 2365 2684 14.6 2.8乙組 2404 2499 14.6 15.4上表說明通過康復體操訓練可以緩解脊柱側彎的癥狀,依據是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重視脊柱側彎的防治。下列有關建議,你認為合理的是 ▲ 。A.經常習慣性蹺著二郎腿寫作業 B.在脊柱側彎初期及時進行治療C.適當進行體育運動,如拉單杠 D.經常彎腰駝背趴在桌子上聽課果肉汁多味美的西瓜作為夏季消暑的一種主要水果,廣受人們的喜愛。科研人員通過實驗不同嫁接方法對西瓜的生長狀況及果實品質的影響,實驗方法和結果如下圖表所示。注:維生素C與可溶性糖含量越高,品質越好檢測指標 自根嫁接 單砧木(葫蘆砧) 單砧木(南瓜砧) 雙砧木成活率/% 82.47 98.08 96.16 87.07單瓜質量/kg 0.70 0.74 0.89 1.34品 質 維生素C/μg (100g)-1 0.61 0.77 0.47 1.06可溶性糖/μg g﹣1 68.46 76.36 63.87 79.64嫁接成功最關鍵的操作環節是砧木與接穗的 ▲ 緊密結合。通過雙砧木嫁接方式獲得的果實是 ▲ 。A.葫蘆 B.南瓜 C.西瓜 D.三種都有結合果農的需求及表中數據,從成活率、單瓜質量、果實品質角度,你會建議哪種嫁接方式,并闡述理由: ▲ 。如圖甲、乙所示,某科學興趣小組的成員分別給寫著“Na”和“Cl”的小球各貼上一塊小磁體,將兩者靠近,模擬鈉和氯結合形成氯化鈉的過程。氯化鈉是由 ▲ 構成(選填“分子”、“原子”和“離子”)。若該小組的“Na”模型是貼了一個小磁體的小球,在此基礎上另外選了一個“X”小球,貼了兩個小磁體,它可能與兩個“Cl”小球結合,如圖丙所示,則“X”小球可能是 ▲ (選“氫離子”或“鈣離子”),并說明理由 ▲ 。該興趣小組的成員針對模型的科學性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評價量表。氯化鈉微粒模型評價量表評價指標 優秀 合格 待改進指標一 設計合理,有創意,結構完整 結構完整 結構不完整指標二 可多次模擬,效果明顯 能模擬,效果一般 無法模擬小組成員討論后認為,兩球之間用小磁體吸合的方案比兩球之間用雙面膠粘貼的方案好,理由是 ▲ 。蠶豆是一種雜糧作物,為了研究播種深度對蠶豆種子萌發及幼苗早期生長的影響,學校太空育種社團進行了如下實驗:選大小均勻、飽滿無損的蠶豆種子,分別按4cm、6cm、8cm、10cm播種深度,等間距播種到四個相同容器箱中,每箱各播種150粒。實驗期間各箱中環境條件保持一致;以幼苗出土2cm左右為出苗標準,每隔24小時測定各箱中的出苗率,數據處理后如圖2所示;播種第10天,取出幼苗烘干,稱取整株干重(主要是有機物),取平均值后繪制成圖3。根據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小科采摘了一個飽滿的蠶豆豆莢,將其剝開如圖所甲所示,推測其雌蕊的子房中含有多枚 ▲ 。該實驗的變量是播種深度,實驗中有遵循“控制單一變量”原則的操作是哪一步 ▲ (填寫實驗步驟序號)。結合圖2和圖3,請你幫助小科選擇合適深度播種蠶豆并說明理由 ▲ 。圖中甲、乙兩圖表示蠶豆個體發育中胚和子葉的發育情況,其中表示子葉發育的曲線是 ▲ 。病毒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與人類關系密切。病毒的發現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德國科學家麥爾提取患病煙草葉片汁液,注射到健康植株葉脈中,結果健康煙草出現了病斑,他將該病命名為“煙草花葉病”,并推測這種病由細菌引起。俄國科學家伊萬諾夫斯基進行了實驗,過程如下:荷蘭微生物學家貝杰林克繼續研究,開展了如下兩個實驗:人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煙草花葉病毒。赫爾希和蔡斯兩位科學家進行了 “噬菌體病毒侵染細菌”實驗:根據以上史料,回答下列問題:細菌細胞有細胞壁、細胞膜和細胞質等結構,但沒有 ▲ ,稱之為原核生物。如果麥爾的推測成立,伊萬諾夫斯基的實驗結果應該是 ▲ 。對于貝杰林克的實驗,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應將患病煙草葉片汁液接種于多個培養基B.導致煙草患病的“病原體”能在細菌培養基上獨立生活C.初步推測導致煙草患病的“病原體”不是細菌D.稀釋汁液致病性未減弱可能是“病原體”在植物體內進行了繁殖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病毒侵染細菌”實驗中,觀察到細菌細胞內繁殖出與親代一樣的子代噬菌體,說明 ▲ 是病毒的遺傳物質。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經歷了湯姆生、盧瑟福和波爾等提出的模型的過程.【材料一】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一個α粒子內含2 個質子)轟擊金箔實驗,發現以下現象,如圖甲。現象1: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運動方向;現象2:少部分α粒子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現象3:極少數α粒子被彈了回來。【材料二】自從丹麥科學家玻爾建立了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子模型后,許多科學家進一步深入研究,找到了核外電子排布的許多規律。其中最基本的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是“288”規律,即當一個原子核外有許多電子分層排布時,先排第一層且最多排兩個,再排第二層且最多排8個……最外層最多排8個電子。根據α 粒子散射實驗,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 α 粒子數量,并繪制成圖像(如圖乙)。其中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數據是 ▲ 點。圖丙為地殼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子模型,則X= ▲ 。若離子A2-和B3+核外電子數相等,則元素B與氯元素結合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是 ▲ 。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 (選填序號)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C.盧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達到了完美的境界D.根據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子模型可知,第一層電子排布一定是兩個某興趣小組同學對生活中的水展開了項目式學習探究【項目一】探究水分子的運動1827年,英國科學家布朗發現水中的花粉顆粒不停的在做無規則運動,即布朗運動,花粉顆粒的無規則運動是受水分子撞擊引起,有力佐證了水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興趣小組探究進行了不同水溫下的布朗運動:使用碳顆粒和純凈水制成的物質,通過顯微鏡觀察碳顆粒的運動情況,每隔20s記錄碳顆粒位置,繪制得到甲、乙兩幅圖。若圖甲、乙中碳顆粒大小相同,則圖中水溫較高的是并說明理由 ▲ 。【項目二】探究影響水電解速度的因素為探究不同電壓和不同濃度氫氧化鈉溶液對水電解速率的影響,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裝置進行電解水實驗,測量并記錄產生20ml氫氣所需時間。電解水過程中未發生改變的微粒是 ▲ (填“分子”或“原子”)加入氫氧化鈉后,水中會產生自由移動的陰離子,增強了水的導電性,該陰離子是 ▲ (填符號)。①電解濃度為5%的氫氧化鈉溶液時,電壓越大,電解水的速率越 ▲ (選填“快”或“慢”);上述實驗中,電解水速率最快的條件是 ▲ 。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成因。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替代、碳減排、碳封存、碳循環是實現“碳中和”的四種主要途徑。科學家預測,到2050年,四種途徑對全球“碳中和”的貢獻率如圖所示。【資料一】碳封存是通過工業設備捕獲二氧化碳,將其壓縮成液態或固態并注入地下深處(如枯竭的煤礦床或油氣田)進行長期儲存。部分二氧化碳還可能與巖石中的礦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進一步增強封存的穩定性。【資料二】碳替代主要通過用清潔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氫氣是碳替代的重要能源之一。我國科學家研究的一種儲氫、釋氫材料為固體AlH3,其原理是利用AlH3與H2O發生反應(AlH3中H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生成Al(OH)3和H2,。“碳達峰”與“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 (填字母序號)。A.碳原子 B.二氧化碳 C.碳單質碳封存技術中,二氧化碳氣體能被壓縮成液態或固態,從微觀角度分析,不變的是分子的種類和大小,改變的是分子的 ▲ 。碳封存過程中,CO2與巖層中的礦物質形成MgCO3,若CO2中的碳元素全部進入MgCO3,則形成840 kg MgCO3,可封存CO2質量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 ▲在一個化學反應中,如果有一種元素化合價升高,同時就有另一種元素化合價降低。小科閱讀完資料二后提出猜想:AlH3與H2O反應生成Al(OH)3和O2,請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分析小科的猜想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2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檢測試卷七年級(科學)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每小題3分,共30分。)1 2 3 4 5 6 7 8 9 10A A B B A C D C C B二、非選擇題(11題8分,12題題8分,13題7分,14題9分,15題8分,16題8分,17題11分,18題11分,共8題70分)11.(1)遺精 (2)21:00-7:00(3)①肺活量變大,Cobb角變小②BC12.(1)形成層 (2)D(3)能選擇并說明理由得2分;能對不同方案進行比較并說明理由得3分。13.(1)離子(2)鈣離子一個Ca2+帶兩個單位正電荷,一個Cl-帶一個單位負電荷,故需要兩個Cl-才能保持電中性(從化合價角度分析也可)(3)方便拆卸、可以多次模擬等14.(1)胚珠 (2)①(3)4cm(1分)種子出芽早且出芽率高、制造有機物多(寫出一點得1分,寫出2點得2分)(4)d15.(1)細胞核 (2)健康煙葉上沒有出現病斑(3)ACD (4)DNA16.(1)A (2)6 (3)AlCl3 (4)AB17.(1)乙圖;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2)原子 (3)OH-(4)①快 ②10%NaOH溶液,電壓為12V18.(1)B (2)間隙(3)440Kg(4)不合理,因為如果生成Al(OH)3和O2,則氫元素化合價升高,氧元素化合價升高,鋁元素化合價不變,沒有化合價降低的元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七年級(科學)檢測試卷.docx 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中七年級(科學)檢測試卷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