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一章 不等式與不等式組1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第2課時《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初中數學代數領域的重要內容.它承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體系,在方程的基礎上,將等號變為不等號,研究數量之間的不等關系.本節課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2課時,主要內容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它是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之后進行的.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是對不等式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和應用,體現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力工具,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同時也為后續學習二元一次不等式組、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知識奠定基礎.學生能夠理解用字母表示數、代數式的概念以及等式的基本性質,這些知識和技能可以類比遷移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學習中. 學生也已經初步接觸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了解了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會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這使得他們在學習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時,能夠更好地理解不等式模型的建立和解的意義. 在思維能力方面,初中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對于一些具體的、直觀的實際問題,他們能夠通過分析數量關系來建立數學模型,但對于一些較為復雜、抽象的問題,可能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能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熟練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2.通過分析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系,建立不等式模型,訓練學生的分析問題和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3.通過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認識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重點: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難點: 通過分析實際問題中的不等關系,建立不等式模型.復習回顧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義是什么?含有一個未知數,且含有未知數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數的次數都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驟是什么 根據不等式的性質,通過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化為1等步驟,將不等式逐步化為 (或 )的形式.師生活動:教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設計意圖:復習舊知,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探究新知活動: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問題:小華打算在星期天與同學去登山,計劃上午7點出發,到達山頂后休息2h,下午4點以前必須回到出發點. 如果他們去時的平均速度是3km/h,回來時的平均速度是4km/h,他們最遠能登上哪座山頂(圖中數字表示出發點到山頂的路程)?思考:問題中不等關系是什么?答: 上午7點到下午4點之間總共相隔9 h,即所用時間應小于或等于9 h.不等關系:去時所花時間+休息時間+回來所花時間≤9h.答:設從出發點到山頂的距離為x km,則他們去時所花時間為 h,回來所花時間為 h.他們在山頂休息了2 h,又上午7點到下午4點之間總共相隔9 h.根據題意得 ,解得:.因此要滿足下午4點以前必須返回出發點,小華他們最遠能登上D山頂.問題: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實際問題的步驟有哪些?答: (1)審:認真審題,分清已知量、未知量;(2)找:要抓住題中的關鍵字找出題中的不等關系;(3)設:設出適當的未知數;(4)列:根據題中的不等關系列出不等式;(5)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6)答:檢驗是否符合題意,寫出答案.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指定學生回答,全班集體交流.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找出不等關系,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建立不等式模型的過程.應用新知【教材例題】例1七年級舉辦古詩詞知識競賽,共有20道題,每一題答對得10分,答錯或不答都扣5分.如果規定初賽成績超過90分晉級決賽,那么至少要答對多少題才能成功晉級?師適當引導題中不等關系:不等關系:初賽成績>90分.答:解:設初賽答對了道題.根據題意,得.去括號,得.移項,合并同類項,得.系數化為1,得.由應為正整數,可得至少為13.答:初賽至少要答對13道題才能成功晉級.例2 某市去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0.320 t標準煤,如果計劃使今年萬元區生產總值能耗比去年的下降率不小于5%,那么這個市今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至多為多少?分析:解:設這個市今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t標準煤.根據題意,列得不等式.去分母,得.移項,合并同類項,得.系數化為1,得.答:這個市今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至多為0.304 t標準煤.師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指定學生回答,全班集體交流.設計意圖:通過例題,進一步鞏固加深學生對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練習某工程隊計劃在10天內修路6 km.施工前2天修完1.2 km后,計劃發生變化,準備至少提前2天完成修路任務,以后幾天內平均每天至少要修路多少?分析:本題不等關系為(10-2-2)天修路總路程+已修路程≥6 km.答:解:設以后幾天內平均每天修路 km .(10-2-2)x+1.2≥6.解這個不等式得.答:以后幾天內平均每天至少要修路0.8 km.一家商店以每輛340元的進價購入一批自行車共150輛,并以每輛450元的價格銷售.兩個月后,自行車的銷售額已超過這批自行車進貨的總費用,這時至少已售出多少輛自行車?分析:本題不等關系為已售自行車的銷售額>150輛自行車進貨的總費用.答:解: 設已售出 輛自行車,根據題意,得450x>150×340,解這個不等式.由于必須是整數,所以至少需要售出114輛自行車.答:至少已售出114輛自行車.師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解題過程,以小組形式討論后,由學生代表展示,教師點評.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加強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培養應用意識,鍛煉運用能力和解題能力.【限時訓練】1.某商品原價500元,出售時標價為900元,要保持利潤不低于26%,則最低可打 ( )A. 六折 B. 七折 C. 八折 D. 九折解:設最低可打折出售,根據題意,列得不等式,解這個不等式.故選B.2.小穎準備用21元錢買筆和筆記本.已知每支筆3元,每個筆記本2.2元,她買了2個筆記本.她最多還能買 支筆. 分析:本題不等關系為買筆的費用+買筆記本的費用≤21元.解:設她還能買支筆,根據題意,列得不等式.解這個不等式.因為只能取正整數,所以小穎最多還能買5支筆.3.有3人攜帶會議材料乘坐電梯,這3人的體重共210kg,每捆材料重20kg,電梯最大負荷1050kg,則該電梯在此3人乘坐的情況下最多能搭載 捆材料. 分析:本題不等關系為3人的重量+材料質量≤電梯最大負荷.解:設該電梯最多還能搭載捆材料,根據題意,列得不等式,解這個不等式.答:所以該電梯最多還能搭載42捆材料.4.某商店5月1日舉行促銷優惠活動,當天到該商店購買商品有兩種方案,方案一:用168元購買會員卡成為會員后,憑會員卡購買商店內任何商品,一律按商品價格的八折優惠;方案二:若不購買會員卡,則購買商店內任何商品,一律按商品價格的九五折優惠.已知小敏5月1日前不是該商店的會員.(1)若小敏不購買會員卡,所購買商品的價格為120元時,實際應支付多少元?(2)請幫小敏算一算,所購買商品的價格在什么范圍時,采用方案一更合算?解:(1)(元).答:實際應支付114元.(2)設所購買的商品的價格為x元時,采用方案一更合算,根據題意,得,解這個不等式,得.所以小敏所購買商品的價格超過1120元時,采用方案一更合算.師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解題過程,指定學生講解.設計意圖:設置分層作業,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關注差異,使學生獲得各自的發展,加深學生對知識進一步理解的同時,擴展學生的思維,讓優秀生有施展的舞臺.課堂總結師生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講的內容.1.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2.請你說一說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3.在使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設計意圖: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本節課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和數學表達能力,而這些能力的發展是不均衡的,部分學生可能在理解題意、找出不等關系以及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等方面存在障礙,例如“至少”“至多”“不超過”“不少于”等,準確理解這些詞語所表達的不等關系是解題的關鍵.另外,在根據不等式的解來確定實際問題的答案時,學生可能會忽略實際問題的限制條件.例如,實際問題中涉及到人數、物品數量等通常為正整數,而不等式的解可能是一個取值范圍,學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解進行合理的取舍和解釋.這種兩極分化的課堂表現不僅影響了整體教學進度,也給教學帶來了較大挑戰.基于以上反思,后續教學需做出多方面調整.在教學設計上,增加學生自主探究環節,例如在給出實際問題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一段時間,嘗試自行列出不等式,然后再進行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給予適時引導.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分層作業,為基礎薄弱的學生提供更多基礎鞏固性練習,幫助他們夯實基礎;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拓展性題目,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同時,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分析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如何通過列表、畫圖等方式梳理數量關系,逐步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每個學生在這一知識板塊的學習中都能獲得成長與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