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節 保護土壤考點一、土壤污染與保護(一)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指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人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土壤質量的惡化,從而發生危害人類生存和健康的現象。(二)土壤污染的種類(1)化學污染: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廢水與固體廢物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導致土壤的化學污染,從而破壞土壤的結構。①農藥會在土壤中積累殘留,種植的農作物中若有農藥殘留,會直接危害人畜健康。②長期施氮肥,會使土壤板結,破壞土壤結構;過量施磷肥,引起土壤中鋅、鐵、磷呈不溶態而不能利用。(2)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進入土壤造成的污染。(3)物理污染:如核反應給土壤帶來的輻射性污染。(三)土壤資源的流失(1)耕地被蠶食:由于各國工業化的發展,大片良田被占,成為工業園區,土壤資源在一年年被蠶食。(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全球環境中存在的大問題。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國土面積約占全世界土地總面積的6.8%,而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積的14.2%。據2005年全國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約45億噸。黃土高原是我國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每年被沖刷走了大量的氮、磷、鉀元素,相當于流失了數量相當可觀的化肥。(3)土地沙漠化:由于過度放牧等原因,我國的沙漠化現象嚴重,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在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一帶,華北、西北地區大中城市的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威脅。目前,頻頻出現的沙塵暴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4)土壤鹽漬化: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堿化。我國的鹽漬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干旱、半于旱和半濕潤地區,具有分布范圍廣、面積大、類型多等特點。土壤的鹽漬化嚴重影響了耕地的質量,導致農業減產。(四)保護土壤(1)保護土壤的措施①加強對工業三廢的管理,減少工業三廢的排放,并且要經過無害化處理后,才能排放。②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提倡使用有機肥,對病蟲害實現綜合防治,提倡以蟲治蟲。③通過生物降解凈化土壤,如蚯蚓能降解農藥和重金屬、蜈蚣草能吸收大量含磷和砷有毒化合物。④生態環境薄弱地區進行退耕還林、植樹種草、草原牲畜數量的控制等。(2)積極宣傳保護環境從我做起①植樹造林。②禁止亂扔塑料袋。③積極宣傳保護環境的知識等。典例1:目前,我國各地采用的垃圾處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人土中后很快就被細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們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來,不僅延緩了垃圾的消失時間,而且將大量垃圾埋入土中,會對環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這是“垃圾袋裝化”最大的弊端。根據材料回答問題:(1)垃圾在土中降解,細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2)“垃圾袋裝化”的最大弊端是對環境造成危害,其原因是 。(3)世界上較先進的垃圾處理方法是將垃圾進行分類,將鋼鐵、有色金屬、玻璃陶瓷、塑料等統統分開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處理,你認為這種方法的好處是 。【答案】(1)分解有機物(2)塑料不易被分解,破壞土壤結構(3)變廢為寶,綜合利用【解析】生態系統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和土壤等.它們為生物提供能量、營養和生存空間.生物成分包括生態系統中的全部生物.根據獲得營養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其中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消費者包括各種動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真菌等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細菌等微生物營腐生生活,能夠將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應屬于分解者.【解答】(1)細菌等微生物營腐生生活,能夠將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2)塑料袋是難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質,因而用“垃圾袋裝化”造成了土壤污染,主要原因是塑料不易被分解,破壞了土壤的機構;(3)垃圾分類,可以將不同的類型垃圾進行分類處理,有利于分類處理,能夠達到變廢為寶,綜合利用的效果。故答案為:(1)分解有機物;(2)塑料不易被分解,破壞土壤的結構;(3)變廢為寶,綜合利用。變式1:(2023七下·寧海期中)下列人類活動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B.在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C.在干旱地區噴灌或滴灌D.在適宜的耕地上玉米與大豆套種【答案】B【解析】各種化肥農藥的濫用會造成土壤污染 。【解答】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B、濫用化肥,導致土壤成分發生改變,污染土壤。C:在干旱地區噴灌或滴灌,是農業節約用水的方法,發揮水的最大效能,合理。D:在適宜的耕地上玉米與大豆套種 ,充分利用土壤,合理的措施。故選B。變式2: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于對土壤的 和 。對土壤污染最常見的是各種生產、生活廢棄物的任意排放, 的大量使用,它們都會造成土壤的 污染。【答案】污染;過度開發;農藥、化肥;化學【解析】根據威脅土壤資源的原因進行解答。【解答】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于對土壤的污染和過度開發。對土壤污染最常見的是各種生產、生活廢棄物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它們都會造成土壤的化學污染。故答案為:污染;過度開發;農藥、化肥;化學。變式3:在與水平面成15°角的傾斜木板上,分別鋪上5cm厚的有草皮土壤和無草皮土壤,用灑水壺取等量的水以同樣的方式淋澆,如圖所示。(1) 實驗表明:裸地的水土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可知 對土壤有保護作用。(2)請你提出一條防治黃河上游水土流失的措施: 。【答案】(1)草皮(2)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解析】此題考查的是研究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可以從植被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保護的措施方面來切入分析。【解答】(1)同樣的傾斜角度,用等量的水和同樣的方式淋澆,裸地比有草皮的土壤水土流失嚴重,說明草皮對土壤有保護作用。(2)黃河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主要原因是黃土高原植被稀少。因此,治理黃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問題可以采取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措施。1.醫院排放的污水對土壤最可能造成( )。A.化學污染 B.鹽漬化 C.生物污染 D.重金屬污染【答案】C【解析】土壤生物污染是指病原體和帶病等有害生物種群從外界侵入土壤,破壞土壤生態系統的平衡,引起土壤質量下降的現象。有害生物種群來源是用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施肥、生活污水、垃圾、醫院含有病原體的污水和工業廢水(作農田灌溉或作為底泥施肥),以及病畜尸體處理不當等。【解答】醫院排放的污水對土壤最可能造成生物污染,故ABD錯誤,C正確。故答案為:C。2.下列會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的是( )A.露天堆放礦渣B.施用化肥C.酸雨D.用醫院含有病原體的污水灌溉農田【答案】D【解析】土壤污染是指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入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質量惡化、功能降低的現象。引起土壤污染的來源有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物質排放,化肥、農藥、畜禽糞便,城鄉生活廢水、農家肥等,廢棄物焚燒等。【解答】土壤生物污染,是指病原體和帶病等有害生物種群從外界侵入土壤,破壞土壤生態系統的平衡,引起土壤質量下降的現象。用醫院含有病原體的污水灌溉農田會導致病原體污染土壤。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3.(2024八下·臨海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土壤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A.焚燒廢棄垃圾 B.分類回收垃圾C.積極植樹造林 D.合理使用農藥【答案】A【解析】垃圾焚燒即通過適當的熱分解、燃燒、熔融等反應,使垃圾經過高溫下的氧化進行減容,成為殘渣或者熔融固體物質的過程,可能導致止重金屬、有機類污染物等再次排入環境介質中。【解答】A、焚燒廢棄垃圾,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做法不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正確。B、分類回收垃圾,能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做法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錯誤。C、積極植樹造林,能吸收有害氣體和粉塵,做法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錯誤。D、合理使用農藥 ,能減少環境污染,做法利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故選項錯誤。故答案為:A。4.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因缺乏有機質,結構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結構破壞、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內聚力作用使土面變硬的現象。下列不會導致土壤板結的是( )A.施有機肥 B.長期單一的偏施化肥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農田土壤質地黏重,耕作層淺【答案】A【解析】解答本題要充分理解各種化肥的性質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對相關方面的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因缺乏有機質,結構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結構破壞、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內聚力作用使土面變硬的現象。【解答】A:施有機肥,不會導致土壤板結。B:長期單一的偏施化肥,會導致土壤板結。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會導致土壤板結。D:農田土壤質地黏重,耕作層淺,會導致土壤板結。故選A。5.下列不會引起土壤污染的是( )A.塑料膜使用后不注意回收B.在農業生產中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C.大量工業廢渣放在土壤中D.大量植物的枯枝敗葉爛在田里【答案】D【解析】土壤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的污染,它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是人類的第一號敵人,還有,一些未經處理的廢舊電池等也會污染陸地,乃至地下水等。【解答】A、塑料膜使用后不回收,未降解會污染土壤和水資源,A錯誤;B、在農業生產中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會污染土壤和水資源,B錯誤;C、大量工業廢渣排放在土壤中,會污染土壤和水資源,C錯誤;D、大量植物的枯枝敗葉爛在田里會被分解者分解成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被綠色植物重新吸收利用,不會污染土壤,D正確。故答案為:D。6.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是重要的資源。 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A.土壤中有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B.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C.稻草還田能夠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物D.土壤資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脅在于過度開發和土壤污染【答案】C【解析】①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②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解答】A.土壤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植物(生產者)、動物(消費者)、微生物(分解者),故A正確,但不符合題意;B.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它們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的遺體遺物中含有有機物,細菌和真菌會分解動植物遺體或動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機物來生成無機物,供給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故B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還田的有機物必須經細菌和真菌分解成無機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故C錯誤,但符合題意;D.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人們的過度開發導致土壤貧瘠,土壤污染引起土壤質量惡化,影響植物的產量和質量,故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7.(2024八下·嵊州期末)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土壤,而土壤資源是有限的,下列活動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A.將廢棄農用塑料埋入土壤 B.實行稻草還田C.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D.過量施用化肥【答案】B【解析】保護土壤的三種方法:1.合理使用化肥,增施有機肥。2.對糞便、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再隨便填埋到土壤里。3.養殖蚯蚓一類的動物,來進行對土壤的保護。【解答】A.將廢棄農用塑料埋入土壤,不利于土壤保護,A錯誤;B.實行稻草還田 ,有利于增加土壤中的無機鹽和有機物成分,利于保護土壤,B正確;C.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不利于土壤保護,C錯誤;D.過量施用化肥 ,不利于土壤保護,D錯誤;故答案為:B8.土壤污染。1)物理污染:核反應帶來的放射性污染。2)化學污染: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廢水,固體廢物的任意排放, 的大量使用等。3)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對土壤產生的污染。【答案】農藥、化肥【解析】土壤的污染和過度開發是造成土壤資源破壞的最大威脅。【解答】土壤污染:化學污染物。包括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前者如汞、鎘、鉛、砷等重金屬,過量的氮、磷植物營養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種化學農藥、石油及其裂解產物,以及其他各類有機合成產物等。以上種種都可能導致土壤的化學污染,破壞土壤結構;生物污染指帶有各種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衛生設施(包括醫院)排出的廢水、廢物以及廄肥等。9.“沙漠和荒漠化”是2006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了研究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小科做了以下實驗: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別堆在玻璃箱的兩側,在A坡種上草皮(如圖),用灑水壺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對兩個坡面灑水。實驗過程中,如果觀察到 ,這就說明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據此,請你提出一個保護土壤的具體措施: 。【答案】A坡匯入引水溝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較多;植樹造林(合理即可)【解析】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雨水不能就地消納、順勢下流、沖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時流失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當、地面植被遭破壞、耕作技術不合理、土質松散、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土壤耕作層被侵蝕、破壞,使土地肥力日趨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庫,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導致水旱災害發生,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水土流失對山區農業生產及下游河道帶來嚴重威脅。【解答】讀圖A坡植被多,B坡植被少,實驗過程中,小紅觀察到A坡匯入引水溝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的比較多,故這說明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減少水土流失,保護土壤的最有效措施。10.某學校科侵蝕學興趣小組利用課外時間圍繞“影響水土流失的因素”開展課題研究。過程一:查閱相關資料后,水土流失與坡度的關系如圖①所示。過程二:實驗探究水土流失與植被的關系(如圖②)。請根據其研究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由過程一得到的結論是 。(2)過程二中,甲、乙、丙中沙土最多的是 ,得到的結論是 。(3)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生態建設措施是 (寫一條即可)。【答案】(1)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嚴重;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輕(2)丙;同等降雨量,同等坡度,植物越繁茂,水土流失越少(3)植樹種草【解析】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加之人們濫墾濫伐、過度放牧等破壞地表植被的行為,使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解答】(1)由實驗探究一得到的結論是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嚴重。(2)實驗探究二中,控制甲、乙、丙三組實驗坡度大小、流水沖刷量等保持一致的原因是在相同條件下做實驗。讀圖可知,三組中水土流失最少的是丙組。由此可知,地表植被覆蓋率高,水土流失不嚴重;地表植被稀疏,地表土壤缺乏植被保護,易被流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3)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11.近期,重金屬鉻因“毒膠囊”再次引起關注。小宏想知道鉻對玉米生長是否有影響,他做了如下實驗:在裝有同樣肥沃土壤的甲、乙兩個花盆中,同時移入生長同樣健壯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澆水,乙盆澆等量的、含一定濃度的含鉻溶液。兩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長狀況如圖所示。該實驗重復做三次,現象一致。(1)這是一組________實驗,研究的問題是________。(2)玉米幼苗要求“同時移入”“同樣健壯”,是為了________。(3)實驗結論是________。【答案】(1)對照;鉻對玉米生長是否有影響(2)控制變量(3)含鉻溶液影響玉米幼苗正常生長【解析】控制變量在進行科學實驗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實驗因素(自變量)以外的所有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這些變量不是本實驗所要研究的變量,所以又稱無關變量、無關因子、非實驗因素或非實驗因子。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 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1)甲組實驗裝置正常澆水,而乙組實驗裝置澆的是含有鉻的溶液,然后通過對照兩周后的植物生長情況,從而研究鉻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故答案為:對照;鉻對玉米生長是否有影響;(2)該實驗主要是為了研究鉻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因此其變量是有無鉻,所以其他的量都要控制相同;故答案為:控制變量;(3)由圖中可知,正常澆水的玉米生長情況比澆含鉻溶液的玉米高很多,所以鉻會抑制植物的生長;故答案為:含鉻的溶液影響玉米幼苗正常生長思維導圖典例分析舉一反三課后鞏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節 保護土壤考點一、土壤污染與保護(一)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指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進人土壤并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土壤質量的惡化,從而發生危害人類生存和健康的現象。(二)土壤污染的種類(1)化學污染: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廢水與固體廢物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導致土壤的化學污染,從而破壞土壤的結構。①農藥會在土壤中積累殘留,種植的農作物中若有農藥殘留,會直接危害人畜健康。②長期施氮肥,會使土壤板結,破壞土壤結構;過量施磷肥,引起土壤中鋅、鐵、磷呈不溶態而不能利用。(2)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進入土壤造成的污染。(3)物理污染:如核反應給土壤帶來的輻射性污染。(三)土壤資源的流失(1)耕地被蠶食:由于各國工業化的發展,大片良田被占,成為工業園區,土壤資源在一年年被蠶食。(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全球環境中存在的大問題。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國土面積約占全世界土地總面積的6.8%,而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積的14.2%。據2005年全國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約45億噸。黃土高原是我國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每年被沖刷走了大量的氮、磷、鉀元素,相當于流失了數量相當可觀的化肥。(3)土地沙漠化:由于過度放牧等原因,我國的沙漠化現象嚴重,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在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一帶,華北、西北地區大中城市的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威脅。目前,頻頻出現的沙塵暴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4)土壤鹽漬化: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堿化。我國的鹽漬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干旱、半于旱和半濕潤地區,具有分布范圍廣、面積大、類型多等特點。土壤的鹽漬化嚴重影響了耕地的質量,導致農業減產。(四)保護土壤(1)保護土壤的措施①加強對工業三廢的管理,減少工業三廢的排放,并且要經過無害化處理后,才能排放。②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提倡使用有機肥,對病蟲害實現綜合防治,提倡以蟲治蟲。③通過生物降解凈化土壤,如蚯蚓能降解農藥和重金屬、蜈蚣草能吸收大量含磷和砷有毒化合物。④生態環境薄弱地區進行退耕還林、植樹種草、草原牲畜數量的控制等。(2)積極宣傳保護環境從我做起①植樹造林。②禁止亂扔塑料袋。③積極宣傳保護環境的知識等。典例1:目前,我國各地采用的垃圾處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人土中后很快就被細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們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來,不僅延緩了垃圾的消失時間,而且將大量垃圾埋入土中,會對環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這是“垃圾袋裝化”最大的弊端。根據材料回答問題:(1)垃圾在土中降解,細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2)“垃圾袋裝化”的最大弊端是對環境造成危害,其原因是 。(3)世界上較先進的垃圾處理方法是將垃圾進行分類,將鋼鐵、有色金屬、玻璃陶瓷、塑料等統統分開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處理,你認為這種方法的好處是 。變式1:(2023七下·寧海期中)下列人類活動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在荒山上大量種植樹木B.在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C.在干旱地區噴灌或滴灌D.在適宜的耕地上玉米與大豆套種變式2:土壤資源的最大威脅來自于對土壤的 和 。對土壤污染最常見的是各種生產、生活廢棄物的任意排放, 的大量使用,它們都會造成土壤的 污染。變式3:在與水平面成15°角的傾斜木板上,分別鋪上5cm厚的有草皮土壤和無草皮土壤,用灑水壺取等量的水以同樣的方式淋澆,如圖所示。(1) 實驗表明:裸地的水土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可知 對土壤有保護作用。(2)請你提出一條防治黃河上游水土流失的措施: 。1.醫院排放的污水對土壤最可能造成( )。A.化學污染 B.鹽漬化 C.生物污染 D.重金屬污染2.下列會引起生物性土壤污染的是( )A.露天堆放礦渣B.施用化肥C.酸雨D.用醫院含有病原體的污水灌溉農田3.(2024八下·臨海期末)2024年6月5日是第53個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環境日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土壤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土壤的是( )A.焚燒廢棄垃圾 B.分類回收垃圾C.積極植樹造林 D.合理使用農藥4.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因缺乏有機質,結構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結構破壞、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內聚力作用使土面變硬的現象。下列不會導致土壤板結的是( )A.施有機肥 B.長期單一的偏施化肥C.暴雨造成水土流失 D.農田土壤質地黏重,耕作層淺5.下列不會引起土壤污染的是( )A.塑料膜使用后不注意回收B.在農業生產中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C.大量工業廢渣放在土壤中D.大量植物的枯枝敗葉爛在田里6.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搖籃,是重要的資源。 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A.土壤中有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B.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C.稻草還田能夠增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物D.土壤資源是有限的,其最大威脅在于過度開發和土壤污染7.(2024八下·嵊州期末)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賴于土壤,而土壤資源是有限的,下列活動有利于保護土壤的是A.將廢棄農用塑料埋入土壤 B.實行稻草還田C.用工業廢水直接灌溉農田 D.過量施用化肥8.土壤污染。1)物理污染:核反應帶來的放射性污染。2)化學污染:工農業生產和生活廢水,固體廢物的任意排放, 的大量使用等。3)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蟲和病毒對土壤產生的污染。9.“沙漠和荒漠化”是2006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了研究植被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小科做了以下實驗: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別堆在玻璃箱的兩側,在A坡種上草皮(如圖),用灑水壺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對兩個坡面灑水。實驗過程中,如果觀察到 ,這就說明植被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據此,請你提出一個保護土壤的具體措施: 。10.某學校科侵蝕學興趣小組利用課外時間圍繞“影響水土流失的因素”開展課題研究。過程一:查閱相關資料后,水土流失與坡度的關系如圖①所示。過程二:實驗探究水土流失與植被的關系(如圖②)。請根據其研究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由過程一得到的結論是 。(2)過程二中,甲、乙、丙中沙土最多的是 ,得到的結論是 。(3)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生態建設措施是 (寫一條即可)。11.近期,重金屬鉻因“毒膠囊”再次引起關注。小宏想知道鉻對玉米生長是否有影響,他做了如下實驗:在裝有同樣肥沃土壤的甲、乙兩個花盆中,同時移入生長同樣健壯的玉米幼苗,甲盆正常澆水,乙盆澆等量的、含一定濃度的含鉻溶液。兩周以后,玉米幼苗生長狀況如圖所示。該實驗重復做三次,現象一致。(1)這是一組________實驗,研究的問題是________。(2)玉米幼苗要求“同時移入”“同樣健壯”,是為了________。(3)實驗結論是________。思維導圖典例分析舉一反三課后鞏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下第四章 第6節 保護土壤 舉一反三(原卷版).doc 八下第四章 第6節 保護土壤 舉一反三(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