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科學中考沖刺模擬卷(一)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題3分,共45分)1.石松毛是一種矮小植物,淡綠色,莖單生,基部有假根,葉簇生于莖頂。據此判斷,該植物屬于( )A.藻類植物 B.蕨類植物 C.苔蘚植物 D.裸子植物2.如圖是清明餅制作的幾個環節,其中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br/>A.榨取菜汁B.揉和面團C.炒熟肉餡 D.包裹餅團3.如圖所示,在一個厚壁玻璃筒里放入一塊浸有少量乙醚的可燃物,用力把活塞快速壓下,可燃物就會燃燒起來,據此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所選可燃物的著火點應點較高B.活塞壓縮筒內氣體,使乙醚汽化放熱C.緩慢壓下活塞也能得到相同實驗結果D.活塞壓縮筒內氣體時做功,使氣體內能增大4.芋艿(俗稱毛芋)是一種常見的食品,新鮮芋艿在去皮時會出現一種白色的汁液,汁液內含有一種堿性物質,沾上它會奇癢難忍,下列廚房中的物質止癢效果最好的是( ?。?br/>A.食醋 B.白酒 C.純堿 D.食鹽水5.我國運動員全紅嬋在巴黎奧運會女子10米跳臺決賽中再創佳績,成功衛冕金牌。如圖所示為其跳水動作分解圖,運動員不考慮空氣阻力,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在跳臺靜止站立時,跳臺對她的支持力和她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B.上升到B點時,她的動能達到最小C.由B點下落至C點,她的慣性始終不變D.入水后,隨著速度減小,她的動能全部轉化為重力勢能6.只用一種物質就將稀硫酸、食鹽水、澄清石灰水三種液體鑒別出來,供選擇的是①pH試紙、②酚酞試液、③稀鹽酸、④碳酸鈉溶液,其中能完成鑒別的是( ?。?br/>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7.初春時節,氣溫變化多端,多發“倒春寒”天氣。“倒春寒”來臨時,人體對外界溫度的適應過程如圖所示,圖中的①和②分別是( )A.大腦 血液 B.小腦 皮膚C.下丘腦 骨骼肌 D.腦干 神經細胞8.如圖所示,利用桔槔從井里汲水,它的前端A系一水桶,后端B系一配重物,O為支點。當人沿著AC方向向下拉時,拉力F1的力臂是( ?。?br/>A.OA B.OB C.OC D.OD9.某廢液中含有硝酸銀和硝酸銅,為回收利用和減少污染,往廢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鐵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向濾渣中加入少量稀鹽酸,產生氣泡,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濾渣中一定含有銀,可能含有銅B.濾渣中一定含有銀和銅,可能含有鐵C.濾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亞鐵,一定沒有硝酸銀和硝酸銅D.濾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亞鐵,可能含有硝酸銀和硝酸銅10.如圖為課本中人體肺部結構示意圖,其中箭頭a、b血液及其流動方向,箭頭c、d代表氣體及其流動方向。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br/>A.肺部有大量的肺泡,增加了肺部氣體交換的面積B.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很薄,有利于肺部氣體交換C.a為靜脈血,b為動脈血D.c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d氣體中的高11.人體血液日夜奔流在血管中,把各器官、系統聯系在一起。如圖為心臟及相連血管結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①為肺靜脈,里面流的是動脈血B.②與③之間的瓣膜是房室瓣C.③處周圍的肌肉最為發達D.①②③④結構中血液含氧量最高的是④12.如圖甲所示是健身蹦床,原理如圖乙所示。電源電壓不變,R1為定值電阻,壓力傳感器R的阻值隨壓力增加而減小。在運動者從與蹦床接觸至下落到最低點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蹦床受到的壓力逐漸變小B.運動者的速度逐漸變小C.電流表A的示數逐漸變小,電壓表V的示數逐漸變大D.R1消耗的功率逐漸變大,整個電路消耗的功率逐漸變大13.2024年冬季,我國多地出現流感高水平流行。鼻腔流感疫苗為3~17歲孩童帶來福音,使用時無需注射只需鼻噴,就可以在7天后得到保護。以下有關說法正確的( ?。?br/>A.鼻噴藥物通過血液循環,最先到達心臟的左心房B.噴鼻腔流感疫苗后,就再也不會得流感了C.鼻噴流感疫苗在免疫反應中相當于抗體D.流感高發期,教室經常開窗通風,屬于預防措施中的“保護易感人群”14.如圖為探究電流熱效應的裝置,甲乙兩套裝置中各有兩個相同的透明容器,其中密封著液體和一段電阻絲(阻值在圖中已標出),U形管中裝有等量的液體,接通電源,觀察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圖甲探究的是電流的熱效應與電阻大小的關系B.圖乙探究的是電流的熱效應與電流強弱的關系C.本實驗用到的實驗方法有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D.實驗不需要控制容器內的液體質量和種類相同15.現有鹽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質量與滴入Na2CO3溶液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滴加碳酸鈉溶液質量為a~c克時,溶液中發生反應為CaCl2+Na2CO3═2NaCl+CaCO3↓B.滴加碳酸鈉溶液質量至b克時,溶液中含三種溶質C.滴加碳酸鈉溶液質量至a克時,溶液中溶質質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質質量大D.滴加碳酸鈉溶液質量至c克時,溶液呈中性二.填空題(共7小題,每空2分,共40分)16.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了豐富的化學知識。(1)《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金、銅、鐵、鋅等金屬,這些金屬中能與稀鹽酸反應的有 (寫化學式)。(2)古典籍中有“銀針驗毒”的記載。請你對相關化學方程式配平:4Ag+2H2S+O2=2 +2H2O(3)我國是最早應用濕法冶銅的國家:用鐵與“膽水”(含CuSO4的溶液)反應獲得銅,其原理為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17.制作蛋糕胚、全麥面包所用面粉的主要營養素是糖類。如圖為糖類進入人體后的部分示意圖,糖類最終被消化的場所在 (選填“a”、“b”或“c”)處;消化為葡萄糖后,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流經腎小球后,血液中葡萄糖的量將 (選填“升高”、“下降”或“不變”)。18.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1)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位于東經100.3°、北緯40.97°,即圖中的 點。(2)4月25日這一天酒泉的晝夜長短情況是 (選填“晝長夜短”、“晝短夜長”或“晝夜等長”)。(3)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與空氣劇烈摩擦,表面溫度急劇升高,這是通過 的方式改變內能。19.舊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回收與利用是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1)回收手機組件中的銅時,可將其先轉化為硫酸銅,再往硫酸銅溶液中加入 (列舉一種金屬單質),以提取單質銅。(2)氧化銦(In2O3)摻雜錫(Sn)形成的特殊材料常用于制造液晶顯示器及手機觸摸屏,氧化銦中銦(In)元素的化合價為 。(3)將質量為240克的某品牌手機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手機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80厘米2,則該手機對桌面的壓強為 帕。20.如圖甲所示的拆解器是玩樂高的工具之一,圖乙為某次拆解過程,若作用在A點上的力為54N,并瞬間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2cm。(1)圖乙所示使用拆解器時,拆解器相當于 杠桿。(2)在本次使用拆解器的過程中,人體消耗了 能轉化成機械能,對拆解器做了 J的功。21.人體的各器官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圖中①﹣③代表人體內相關生理過程,請據圖回答問題:(1)小黃早餐食用了雞蛋、牛奶和面包,其中蛋白質在消化道內最終被分解為 。(2)若尿檢發現尿液中有葡萄糖,可能是圖中[ ](填序號)出現異常。(3)血液具有運輸功能,人體細胞所需要的氧氣由血液中的 運輸。22.小科對一包固體粉末中的成分進行鑒別,粉末中可能含有CaCO3、NaCl、Na2CO3、K2SO4、KOH、CaCl2中的一種或幾種,實驗操作步驟及現象如圖所示。試回答下列問題:(1)僅由步驟Ⅰ可知,固體粉末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2)步驟Ⅱ中分離出B和C的操作稱為 。(3)結論:固體粉末中一定含有 。三.實驗探究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40分)23.學習酸堿中和反應時,很多同學對其產生探究興趣,以下是他們的探究過程,請你一起完成:(1)小金同學將固體氫氧化鈉放入裝有稀硫酸的試管中并振蕩,試管壁發燙,于是他得出酸堿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的結論。小華同學認為小金的推理不合理,他的理由是 。(2)小華同學將實驗加以改進:將稀硫酸慢慢滴入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氫氧化鈉溶液的溫度隨著加入的稀硫酸質量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從而驗證了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的是放熱反應。由圖可知:B點對應溶液的pH (填“>”“<”或“=”)7,C點對應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有 。(3)小科同學認為氫氧化鈉溶液與稀硫酸混合沒有明顯現象,于是他想借助下列溶液來驗證反應是否真的發生,其中可行的是 (填字母編號)。A.無色酚酞試液B.FeCl3C.BaCl2D.KNO324.小金同學想實驗探究甲烷氣體還原氧化銅的生成物情況。資料:黃色粉末碳化鋁(Al4C3)與鹽酸或硫酸在常溫下可發生劇烈反應成甲烷氣體。(1)如圖為小金設計的實驗裝置,如果用碳化鋁與酸反應來制取甲烷氣體,則以下氣體發生裝置中可以選用的是 。(2)乙裝置中的濃硫酸的作用是 。(3)點燃丙中酒精燈之前要把甲、乙、丙裝置中的空氣排出,甲中產生氣體后活塞K1、K2的關閉情況為 。A.K1、K2都關閉 B.K1、K2都打開 C.K1關閉,K2打開 D.K1打開,K2關閉(4)把甲、乙、丙裝置中的空氣排出后,點燃丙中酒精燈,加熱一段時間停止加熱,繼續通氣,直到冷卻。實驗過程中記錄的實驗數據如表:裝置 丙 丁 戊 己實驗前裝置總質量/g 210 397.8 371.5 365實驗后裝置總質量/g 207.2 399.6 372.6 365若裝置丙中的氧化銅只還原成銅,根據實驗數據,請寫出丙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5.用圖1所示電路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待測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為2.5V,額定功率小于1W,電源為兩節干電池,滑動變阻器R的規格為“20Ω 1A”。請回答:(1)請你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在圖1中把電路連接完整,要求滑片向右移動,燈泡變亮。(2)正確連接完電路,閉合開關,向右逐漸移動滑片,小燈泡逐漸變亮,突然小燈泡熄滅,電流表示數幾乎為零,電壓表示數接近3V,原因是小燈泡 (填“短路”或“斷路”)。(3)排除故障后,閉合開關,緩慢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同時觀察 表示數的變化,當小燈泡正常發光時,電流表示數如圖2所示,記錄數據并算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4)小燈泡用久了,鎢絲會變細,在2.5V電壓下,小燈泡的實際功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額定功率。26.將酒敞口放置,酒精度(酒中酒精的體積百分比)會變化嗎?小科認為:只要確定酒的密度是否變化就能作出判斷。于是利用身邊的物品,動手制作“密度秤”來測量酒的密度。步驟Ⅰ:按圖甲制作好秤桿,提起提紐,移動秤砣(小螺母),當秤桿水平平衡時用筆將此時秤砣的懸掛點B標記為“0”刻度(單位:g/cm3)步驟Ⅱ:按圖乙所示,將大螺母浸沒在水中(大螺母必須浸沒且不碰底),提起提紐,移動秤砣,當秤桿水平平衡時用筆將此時秤砣的懸掛點C標記為“1”刻度。再將BC兩刻度之間分為10等份。步驟Ⅲ:測量酒的密度。(1)應用:小科用該密度秤分別測出瓶蓋剛打開和敞口一段時間后酒的密度約為0.92g/cm3和0.96g/cm3,已知酒精密度為0.8g/cm3,應用密度知識可判斷出其酒精度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2)反思:在制作和測量過程中,大螺母必須浸沒的目的是 ;(3)拓展:小科若要測量食鹽水的密度,他應先在密度秤上增加大于1的刻度,請你寫出利用直尺和筆標定刻度的過程: 。27.在學習了“循環系統”相關內容后,同學們利用實驗室里的導管、4個塑料瓶,試管、注射器等材料制作了如圖所示的模型,以模擬人體的血液循環。塑料瓶①③、②④之間有旋塞,且均裝有石蕊溶液。甲、乙注射器里裝有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1)該模型中與瓶③相連的塑料管a模擬的血管是 (選填“肺動脈”或“主動脈”)。(2)為“血液”提供動力時,用手擠壓瓶③與瓶④,此時旋塞應該處于 狀態(填“打開”或“關閉”)。(3)若紅色溶液模擬動脈血,藍色溶液模擬靜脈血,將甲、乙注射器里的溶液適量注入試管后,均能顯示相應顏色。則甲注射器里應裝 溶液(選填“鹽酸”或“氫氧化鈉”)。(4)針對該模型設計了如下評價量表(節選)。該模型設計合理,血液流向正確,因此“指標一”被評為優秀;你認為“指標二”應被評為 。評價指標 優秀 良好 待改進指標一 設計合理,血液流向正確 設計欠合理,但血液流向正確 血液流向不正確指標二 能較好模擬體循環和肺循環路徑,材料能體現靜、動脈血的變化 能模擬體循環和肺循環路徑,但材料不能體現靜、動脈血的變化 不能模擬體循環和肺循環路徑四.解答題(共5小題,第28題6分,第29、30、31題8分,第32題5分,共35分)28.“魚一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生態農業模式,其運行原理為:①魚類排泄物和殘餌被硝化濾池內的微生物(硝化細菌)分解為含氮、磷等無機鹽;②蔬菜根系吸收水中養分,凈化水體;③凈化后的水循環回魚池重復利用。該系統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可持續循環,模式圖如下。請回答:(1)該“魚一菜共生”生態系統中,魚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菜生長需要的能量最終來源于 。(2)在該系統中,若魚群數量過多,水中溶解氧含量會顯著下降,除魚群自身消耗氧氣外,還與分解者 作用消耗大量氧氣有關。(3)與傳統農業相比,下列屬于魚一菜共生系統的優勢有 。①減少化肥使用,更環保②需要頻繁換水,更加麻煩③循環利用水,更加節約④該模式只適用南方豐水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29.我國著名化工專家侯德榜創立了“侯氏制堿法”,促進了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步驟Ⅰ中反應的原理是NaCl+NH3+CO2+H2O═NH4Cl+NaHCO3。過濾出碳酸氫鈉晶體,再受熱分解得到產品。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1)通常狀況下,NH3的溶解度遠大于CO2的溶解度。為了提高產率,吸氨碳化塔中應該先通入的是 (填“NH3”或“CO2”)。(2)將碳酸氫鈉固體加熱分解,生成純堿、二氧化碳和水,寫出該反應的方程式: 。(3)為檢測產品純度,質檢員取樣進行了如圖2所示實驗。請計算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30.圖1是某興趣小組設計的一款“高空修枝”工具的示意圖。使用時,一只手握緊桿子保持靜止,另一只手用F1的力緩慢拉繩子,帶動滑輪組工作,在A點產生的拉力為F2從而使修剪刀繞O點轉動,其刀口對樹枝的力為F3。請回答:(1)為了剪斷較粗較硬的枝條,使用該工具時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寫一種)。(2)用90N的拉力作用在繩子自由端時,A點受到繩子的拉力是多少?(3)某時刻,彈簧處于原長,若修剪刀的刀口對樹枝施加的力F3'為735牛,F3'是樹枝對刀口的力(如圖2),此時繩子端需施加的力F1'為多大?(已知OB=7厘米,OC=2厘米,滑輪中各股繩子視為平行,工具自重和摩擦忽略不計。)31.如圖所示是市場上某速熱電熱水器的工作原理簡圖,通過轉動開關S可以實現冷水、溫水和熱水之間的切換,能做到5秒出熱水,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1)要使出水口出溫水,應將開關S轉到 位置(填“12”“23”或“34”)。(2)電熱水器出溫水時的功率為550W,求電阻R1的阻值。(3)已知R1=3R2,在一次使用過程中,小科使用了2分鐘熱水,求電熱水器消耗的電能。32.如圖所示,在一個密閉的容器里,放著一盆新鮮、生長旺盛的綠色植物,它的旁邊放著一杯氫氧化鋇溶液,溶液中懸浮著一個塑料小球?,F將容器放在黑暗處,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哪些什么現象?結合所學知識,解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提示:同一溶液的密度隨溶質質量分數的減小而減小)2025年科學中考沖刺模擬卷(一)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5小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C C D A D A C C C C D題號 12 13 14 15答案 D A D B一.選擇題(共15小題)1.【分析】苔蘚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有莖和葉,但是莖中沒有導管,葉中沒有葉脈,即沒有輸導組織,根是假根,吸水能力、保水能力較差。【解答】解:苔蘚植物有莖和葉,葉中沒有葉脈,有假根。石松毛是一種矮小植物,淡綠色,莖單生,基部有假根,葉簇生于莖頂。所以這種植物最可能是苔蘚植物。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2.【分析】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化學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物理變化?;瘜W變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是: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解答】解:A、榨取菜汁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B、揉和面團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C、炒熟肉餡過程中生成能食用的新物質,屬于化學變化;故選項正確;D、包裹餅團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選項錯誤;故選:C。3.【分析】做功可以使內能與機械能之間進行轉化: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會增加;物體對外做功,物體內能會減少。物體的內能與其本身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內能越大。【解答】解:A、當把活塞迅速壓下去后,活塞壓縮氣體做功,氣體的內能增加,溫度也會隨之升高,當溫度達到可燃物的燃點時,會看到可燃物燃燒,所選可燃物的著火點應點較低,故A錯誤;B、活塞壓縮筒內氣體,使乙醚汽化,汽化吸收熱量,故B錯誤;C、緩慢壓下活塞,溫度上升較慢,得不到相同的實驗效果,故C錯誤;D、活塞壓縮筒內氣體時做功,使氣體內能增大,故D正確。故選:D。4.【分析】根據題意,新鮮芋艿在去皮時會出現一種白色的汁液,汁液內含有一種堿性物質﹣皂角甙,可根據中和反應,所選的物質應該能與堿反應且對皮膚無副作用。【解答】解:新鮮芋艿汁液內含有一種堿性物質,所選的物質應該能與堿反應且對皮膚無副作用。A、食醋顯酸性,能與堿性物質發生反應,故選項正確;B、白酒顯中性,不符合要求,故選項錯誤;C、純堿顯堿性,不符合要求,故選項錯誤;D、食鹽水顯中性,不符合要求,故選項錯誤;故選:A。5.【分析】(1)物體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時處于平衡狀態,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受到平衡力作用;(2)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量、速度;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3)慣性與質量有關,與速度無關;(4)不考慮空氣阻力,機械能守恒。【解答】解:A、在跳臺靜止站立時,她處于平衡狀態,跳臺對她的支持力和她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故A正確;B、上升到B點時,質量不變,速度最小,動能最小,故B正確;C、由B點下落至C點,她的質量不變,她的慣性不變,故C正確;D、入水后,隨著速度減小,她的動能轉化為一部分內能,故D錯誤。故選:D。6.【分析】鑒別物質時,首先對需要鑒別的物質的性質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據性質的不同,選擇適當的試劑,出現不同的現象的才能鑒別。【解答】解:①稀硫酸顯酸性,食鹽水顯中性,澄清石灰水顯堿性,pH試紙可以測定溶液的酸堿度,根據酸堿度的不同,可以鑒別三種物質。②稀硫酸顯酸性,食鹽水顯中性,澄清石灰水顯堿性,酚酞試液遇堿性物質變紅色,遇酸性、中性物質不變色,分別滴加酚酞試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是澄清石灰水,不能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是稀硫酸和食鹽水,再將足量稀硫酸和食鹽水分別滴加至變紅的是澄清石灰水中,能使紅色消失的是稀硫酸,不能使紅色消失的是食鹽水,可以鑒別。③稀鹽酸與稀硫酸、食鹽水均不反應,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但無明顯現象,無法鑒別。④碳酸鈉溶液與稀硫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氣泡產生;與食鹽水不反應,無明顯現象;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產生碳酸鈣沉淀,有白色沉淀生成,可以鑒別三種物質。能完成鑒別的是①②④。故選:A。7.【分析】人體體溫調節是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共同作用的結果。寒冷環境中,神經系統感知寒冷刺激,通過反射弧調節骨骼肌收縮增加產熱,同時激素調節方面,腎上腺素和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促進新陳代謝,增加產熱【解答】解: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當寒冷刺激時,皮膚感受器感受刺激并將興奮傳至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在安靜狀態下,人體主要以內臟器官產熱為主;在運動時,主要以骨骼肌產熱為主。通過產熱增加來維持體溫相對穩定。故圖中①和②分別是下丘腦和骨骼肌,C正確,ABD錯誤。故選:C。8.【分析】力臂的概念:力臂是指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解答】解:圖中的支點是O,力臂是指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故圖中OC是拉力F1的力臂。故選:C。9.【分析】根據鐵的金屬活動性比銀、銅強,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鐵粉,鐵先與AgNO3溶液反應生成硝酸亞鐵溶液和銀,AgNO3反應完,若還有鐵粉,才能與Cu(NO3)2溶液反應生成硝酸亞鐵溶液和銅,進行分析解答。【解答】解:鐵的金屬活動性比銀、銅強,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鐵粉,鐵先與AgNO3溶液反應生成硝酸亞鐵溶液和銀,AgNO3反應完,若還有鐵粉,才能與Cu(NO3)2溶液反應生成硝酸亞鐵溶液和銅。充分反應后過濾,向濾渣中加入少量稀鹽酸,產生氣泡,說明鐵過量,濾渣中含有銀、銅、鐵,濾液中只含有硝酸亞鐵。故選:C。10.【分析】由圖可知:a表示動脈血,b表示靜脈血,c表示呼出的氣體,d表示吸入的氣體。【解答】解:A、肺泡數量多,增加了肺泡與血液間氣體交換的表面積,A正確。B、肺泡壁和肺部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構成,有利于肺部的氣體交換,B正確。C、血液循環路線如圖所示: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進入血液。這樣血液由含氧少的靜脈血變成含氧豐富的動脈血。因此圖中a表示動脈血,b表示靜脈血,C錯誤。D、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的成分表:氣體成分 吸入氣體(%) 呼出氣體(%)氮氣 78 78氧氣 21 16二氧化碳 0.03 4水 0.07 1.1其他氣體 0.9 0.9c呼出的氣體和d吸入的氣體相比,其變化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氣含量減少,D正確。故選:C。11.【分析】觀圖可知:①肺靜脈,②左心房,③左心室,④右心室。【解答】解:A、①是肺靜脈,內流動脈血,A正確。B、②心房左與③左心室之間有房室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B正確。C、③左心室是體循環的起點,輸送血液路線最長,壓力最大,所以左心室壁最厚,肌肉最為發達,C正確。D、肺循環的路線為: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在肺循環中,從右心室攝入肺動脈的靜脈血,流經肺部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肺泡中的氧進入血液,這樣,靜脈血就變成了動脈血,因此①肺靜脈的血液含氧量最高,D錯誤。故選:D。12.【分析】由圖可知,該電路為串聯電路,電流表測量電路中的電流,電壓表測量R1兩端的電壓;(1)在人從與蹦床接觸至下落到最低點過程中,蹦床受到的壓力增大,根據壓力的變化判定壓敏電阻阻值的變化,根據歐姆定律分析電路中電流和電壓表示數的變化;(2)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質量、速度,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3)根據P=UI=I2R判定R1和電路消耗的功率。【解答】解:由圖可知,該電路為串聯電路,電流表測量電路中的電流,電壓表測量R1兩端的電壓;AC、在人從與蹦床接觸至下落到最低點過程中,蹦床受到的壓力增大,壓敏電阻的阻值減小,總電阻減小,根據歐姆定律可知,電路中的電流變大,即電流表示數變大;根據U=IR可知,R1兩端的電壓變大,即電壓表V示數變大,故AC錯誤;B、在人從與蹦床接觸至下落到最低點過程中,質量不變,速度先變大后變小,動能先變大后變小,故B錯誤;D、電路中的電流變大,R1的電阻不變,根據P=UI=I2R知R1消耗的功率逐漸變大;電源電壓不變,電路中的電流變大,根據P=UI可知,電路消耗的總功率逐漸變大,故D正確。故選:D。13.【分析】(1)預防傳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2)非特異性免疫是生來就有的,能對多種病原體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線;特異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線,產生抗體,消滅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對特定的病原體有防御作用,是患過這種病或注射過疫苗后獲得的。(3)抗原是指能夠刺激人體免疫細胞產生抗體的病原體或異物;抗體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后,能夠刺激淋巴細胞產生一種抵抗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由此產生的免疫屬于特異性免疫。【解答】解:A、鼻噴藥物由肺部毛細血管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經肺靜脈最先到達心臟的左心房,A正確。B、噴鼻腔流感疫苗后,得流感的幾率會大大降低,B錯誤。C、鼻噴流感疫苗在免疫反應中相當于抗原,C錯誤。D、流感高發期,教室經常開窗通風,屬于預防措施中的“切斷傳播途徑”,D錯誤。故選:A。14.【分析】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流大小、電阻大小、通電時間有關,探究電流產生熱量跟電阻關系時,控制通電時間和電流不變;探究電流產生熱量跟電流關系時,控制通電時間和電阻不變,體現了控制變量法的應用;實驗中通過觀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反映密閉容器內溫度的變化,這是轉換法的應用。【解答】解:A、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兩電阻串聯,通過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不同,故該裝置用來探究電流熱效應與電阻的關系,故A正確;B、圖乙中,右側兩電阻并聯后再與左側電阻串聯,容器內兩電阻大小相等,根據并聯和串聯電路電流的規律,通過左側容器中電阻的電流大于通過右側容器中電阻的電流,而通電時間相同,故乙實驗可以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關系,故B正確;C、要探究電熱與電阻的關系,需要控制通過電阻的電流與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的阻值不同;探究電熱與電流的關系,需要控制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通過電阻的電流不同,故用到控制變量法;實驗中通過觀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變化反映密閉容器內溫度的變化,這是轉換法的應用;故C正確;D、利用控制變量法可知,實驗過程中需要控制容器內的液體質量和種類相同,故D錯誤。故選:D。15.【分析】根據物質的性質以及物質間的反應結合圖象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鹽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則開始是碳酸鈉和鹽酸反應,鹽酸反應完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產生沉淀。A、滴加碳酸鈉溶液質量為a~c克時,溶液中發生反應為CaCl2+Na2CO3=2NaCl+CaCO3↓,正確;B、滴加碳酸鈉溶液質量至b克時,含有的溶質有氯化鈉和氯化鈣兩種,不是三種,錯誤;C、滴加碳酸鈉溶液質量至a克時,氯化氫變成了氯化鈉,溶質質量增大,故溶液中溶質質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質質量大,正確;D、滴加碳酸鈉溶液質量至c克時,鹽酸反應完了,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故溶液呈中性,正確;故選:B。二.填空題(共7小題)16.【分析】(1)根據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位于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酸中的氫,進行分析解答。(2)由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目均不變,進行分析解答。(3)根據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進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金、銅、鐵、鋅等金屬中,鐵、鋅的位置排在氫的前面,能與稀鹽酸反應,其化學式為Zn、Fe。(2)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反應前銀、氫、硫、氧原子個數分別為4、4、2、2,反應后的生成物中銀、氫、硫、氧原原子個數分別為0、4、0、2,根據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目不變,則2X分子中含有4個銀原子和2個硫原子,則每個X分子由2個銀原子和1個硫原子構成,則物質X的化學式為Ag2S。(3)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uSO4═FeSO4+Cu。故答案為:(1)Zn、Fe;(2)Ag2S;(3)Fe+CuSO4═FeSO4+Cu。17.【分析】(1)圖中的a食道、b胃、c小腸。(2)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叫消化。營養物質由消化道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叫做吸收。淀粉的消化開始于口腔,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分解成麥芽糖,進入小腸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質的消化開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對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進入小腸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的消化開始于小腸,脂肪先被膽汁乳化成脂肪微粒,最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解答】解:淀粉的消化開始于口腔,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分解成麥芽糖,進入小腸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葡萄糖。如圖為糖類進入人體后的部分示意圖,糖類最終在c小腸處被徹底分解成葡萄糖。血液流經腎小球的毛細血管網時,由于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過濾)作用,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尿素等物質都可以濾過(過濾)到腎小囊腔,形成原尿。所以葡萄糖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流經腎小球后,血液中葡萄糖的量將下降。故答案為:c;下降18.【分析】(1)根據經度和緯度的示數確認方向和定位;(2)根據晝夜長短變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進行分析;(3)改變系統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進行分析。【解答】解:(1)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位于東經100.3°、北緯40.97°,即圖中的B點;(2)4月25日地球運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與夏至日位置之間,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動,酒泉晝長夜短,晝漸長,夜漸短。因此4月25日這一天酒泉的晝夜長短情況是晝長夜短;(3)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克服摩擦做功,返回艙的機械能轉化為內能,使返回艙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這是通過做功的方式改變它的內能。故答案為:(1)B;(2)晝長夜短;(3)做功。19.【分析】(1)利用置換反應硫酸銅中的銅置換出來;(2)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據此計算氧化銦中銦(In)元素的化合價;(3)根據重力公式計算質量為240克的某品牌手機的重力,該手機對桌面的壓力等于自身重力,根據壓強公式計算該手機對桌面的壓強。【解答】解:(1)回收手機組件中的銅時,可將其先轉化為硫酸銅,再往硫酸銅溶液中加入鐵,把銅置換出來,以提取單質銅;(2)氧化銦(In2O3)中氧元素是﹣2價,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所以氧化銦中銦(In)元素的化合價為 =+3;(3)質量為240克的某品牌手機的重力G=mg=240×10﹣3kg×10N/kg=2.4N,該手機對桌面的壓力等于自身重力,該手機對桌面的壓強為p300Pa。故答案為:(1)鐵;(2)+3;(3)300。20.【分析】(1)比較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確定杠桿的分類;(2)根據能量轉化的知識解答;根據W=Fs計算對拆解器做的功。【解答】解:(1)根據乙圖可知,使用拆解器時,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為省力杠桿;(2)在本次使用拆解器的過程中,人體消耗了化學能轉化成機械能;對拆解器做的功:W=Fs=54N×0.02m=1.08J。故答案為:( 1 )省力;(2)化學;1.08。21.【分析】圖中的①營養物質的吸收、②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濾過(過濾)作用、③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解答】解:(1)蛋白質的消化開始于胃,在胃中胃液對蛋白質進行初步消化,進入小腸后被腸液和胰液徹底分解成氨基酸。所以小黃早餐食用了雞蛋、牛奶和面包,其中蛋白質在消化道內最終被分解為氨基酸。(2)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會被腎小管重新吸收,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這些物質進入腎小管周圍的毛細血管,被送回血液。所以若尿檢發現尿液中有葡萄糖,可能是圖中③腎小管出現異常。(3)血液中的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輸氧氣。血液具有運輸功能,人體細胞所需要的氧氣由血液中的紅細胞運輸。故答案為:(1)氨基酸(2)③(3)紅細胞22.【分析】碳酸鈣難溶于水,碳酸鈉和氯化鈣不能共存,碳酸根離子和鋇離子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氫氧化鉀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鉀和水,碳酸鉀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鉀;取樣品,溶于足量水,得到無色溶液,所以一定不含碳酸鈣,加入氯化鋇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加硫酸會生成無色氣體,所以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鈉,一定不含氯化鈣,無色溶液C中通入二氧化碳會生成白色沉淀,所以樣品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鉀,題中的現象不能確定是否含有硫酸鉀、氯化鈉;據此分析解答。【解答】解:(1)碳酸鈣難溶于水,僅由步驟Ⅰ可知,固體粉末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質是CaCO3;(2)步驟Ⅱ中分離出B(固體)和C(液體)的操作稱為過濾;(3)結論:固體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KOH。故答案為:(1)CaCO3;(2)過濾;(3)Na2CO3、KOH。三.實驗探究題(共5小題)23.【分析】(1)根據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進行分析解答。(2)根據隨著反應的進行,溫度升高,進行分析解答。(3)根據借助溶液來驗證反應是否真的發生,要證明溶液的酸堿性發生了改變,進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將固體氫氧化鈉放入裝有稀硫酸的試管中并振蕩,試管壁發燙,于是他得出酸堿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的結論,由于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故小華同學認為小金的推理不合理。(2)稀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溫度升高,說明該反應是放熱反應,當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的溫度最高,則B點對應溶液的pH=7,C點是恰好完全反應后繼續滴加稀硫酸,稀硫酸過量,對應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有硫酸、硫酸鈉。(3)A、無色酚酞溶液遇堿性溶液變紅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不變色,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試液,溶液變紅色,再滴加稀硫酸,過程中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說明氫氧化鈉和稀硫酸發生了反應,該選項可行。B、氯化鐵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可根據是否產生紅褐色沉淀驗證反應是否真的發生,該選項可行。C、氯化鋇能和稀硫酸、硫酸鈉均能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白色沉淀,該選項不可行。D、硝酸鉀不能和氫氧化鈉、硫酸反應,也不能和硫酸鈉反應,該選項不可行。故答案為:(1)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2)=;硫酸、硫酸鈉;(3)AB。24.【分析】(1)根據黃色粉末碳化鋁(Al4C3)與鹽酸或硫酸在常溫下可發生劇烈反應成甲烷氣體,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體的滴加速率,從而控制反應速率來分析解答;(2)根據濃硫酸具有吸水性,且與甲烷不反應,可用濃硫酸干燥甲烷來分析解答;(3)根據為保證排出裝置內的空氣,且不影響后續測定,應先讓甲產生氣體,然后K1打開,K2關閉來分析解答;(4)根據題中數據來分析解答。【解答】解:(1)黃色粉末碳化鋁(Al4C3)與鹽酸或硫酸在常溫下可發生劇烈反應成甲烷氣體,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體的滴加速率,從而控制反應速率,得到平穩氣流,則用碳化鋁與酸反應來制取甲烷氣體,發生裝置中可以選用的是B;(2)濃硫酸具有吸水性,且與甲烷不反應,可用濃硫酸干燥甲烷,則乙裝置中的濃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干燥甲烷氣體;(3)為保證排出裝置內的空氣,且不影響后續測定,應先讓甲產生氣體,然后K1打開,K2關閉,故選:D;(4)丙裝置中減少的質量為氧化銅中氧元素的質量,則氧元素的質量為210g﹣207.2g=2.8g,故氧化銅的質量為2.8g÷(100%)=14g,氧化銅只還原成銅,則銅的質量為14g﹣2.8g=11.2g,裝置丁中增加的質量就是生成水的質量,則生成水的質量為399.6g﹣397.8g=1.8g,1.8g水中氫元素的質量為1.8g100%=0.2g,根據反應前后氫元素質量不變,則消耗甲烷的質量為0.2g÷(100%)=0.8g,0.8g甲烷中碳元素的質量為0.8g﹣0.2g=0.6g,若碳元素全部轉化為二氧化碳,則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0.6g÷(100%)=2.2g,裝置戊中增加的質量就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則二氧化碳的質量為372.6g﹣371.5g=1.1g,說明消耗的甲烷中的碳元素沒有全部生成二氧化碳,則還會生成一氧化碳,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一氧化碳的質量為14g+0.8g﹣11.2g﹣1.8g﹣1.1g=0.7g,化學計量數=物質質量÷相對分子質量,則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中CuO、CH4、Cu、H2O、CO2、CO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7:2:7:4:1:1,則丙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7CuO+2CH47Cu+4H2O+CO2+CO。故答案為:(1)B;(2)吸收水分,干燥甲烷氣體;(3)D;(4)7CuO+2CH47Cu+4H2O+CO2+CO。25.【分析】(1)根據燈泡額定電壓確定電壓表量程,將電壓表并聯在燈泡兩端;滑片向右移動,燈泡變亮,說明電路中電流變大,滑動變阻器阻值變小,據此確定滑動變阻器選用的下端接線柱;(2)閉合開關,向右逐漸移動滑片,小燈泡逐漸變亮,突然小燈泡熄滅,電流表示數幾乎為零,說明電路可能斷路,電壓表示數接近3V,說明電壓表與電源連通,電壓表被串聯在電路中,則與電壓表并聯的電路以外的電路是完好的,則與電壓表并聯的電路斷路了;(3)當電壓表的示數達到小燈泡的額定電壓時,小燈泡正常發光;(4)電阻大小與導體的橫截面積有關,小燈泡用久了,鎢絲會變細,電阻將變大,根據P,在2.5V電壓下,小燈泡實際功率小于額定功率。【解答】解:(1)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為2.5V,故電壓表選用小量程并聯在燈泡兩端;滑片向右移動,燈泡變亮,說明電路中電流變大,滑動變阻器阻值變小,故滑動變阻器選用右下接線柱與電源串聯在電路中,如下圖所示:;(2)閉合開關,向右逐漸移動滑片,小燈泡逐漸變亮,突然小燈泡熄滅,電流表示數幾乎為零,說明電路可能斷路,電壓表示數接近3V,說明電壓表與電源連通,電壓表被串聯在電路中,則與電壓表并聯的電路以外的電路是完好的,則與電壓表并聯的電路斷路了,即原因是小燈泡斷路;(3)閉合開關,緩慢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同時觀察電壓表示數的變化,當電壓表示數為2.5V時,小燈泡正常發光;(4)電阻大小與導體的橫截面積有關,小燈泡用久了,鎢絲會變細,電阻將變大,根據P可知,在2.5V電壓下,小燈泡實際功率小于額定功率。故答案為:(1)見解答圖;(2)斷路;(3)電壓;(4)小于。26.【分析】(1)剛打開和敞口一段時間后酒的密度約為0.92g/cm3和0.96g/cm3,酒精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酒的密度變大說明酒精變少了,據此分析其酒精度的變化情況。(2)根據題意,一開始兩邊杠桿平衡,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出杠桿平衡的表達式,完全浸沒后,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出杠桿平衡的表達式,兩式聯立,變形可得ρ液的表達式,根據題意,想讓刻度按照距離均勻等分,則ρ液與ΔL必須為線性關系,據此分析。(3)因為刻度均勻,故使用刻度尺,測量0~1之間的距離為L0在“1”左邊距離L0的位置標上“2”,并將1~2等分為10份,分別標上1.1~1.9 刻度。若總距離不足以標到“2”,則根據桿的實際總長度相應改變最大值,據此分析。【解答】解:(1)剛打開和敞口一段時間后酒的密度約為0.92g/cm3和0.96g/cm3,酒精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酒的密度變大說明酒精變少了,其酒精度變小。(2)根據題意,一開始兩邊杠桿平衡,根據杠桿平衡條件有m大螺母gL1=m小螺母gL2,完全浸沒后,有m大螺母gL1﹣ρ液gV排=m小螺母gL2′,兩式聯立,變形可得ρ液(L2﹣L2′),根據題意,想讓刻度按照距離均勻等分,則p液與ΔL必須為線性關系,所以為定值,則V必須為定值,所以每次大螺母都必須浸沒。(3)因為刻度均勻,故使用刻度尺,測量0~1之間的距離為L0,在“1”左邊距離L0的位置標上“2”,并將1~2等分為10份,分別標上1.1~1.9 刻度。若總距離不足以標到“2”,則根據桿的實際總長度相應改變最大值。故答案為:變?。灰娊獯疬^程;見解答過程。27.【分析】(1)當石蕊溶液遇到鹽酸等酸性物質時,溶液會呈現紅色;在石蕊溶液內加入氫氧化鈉等強堿溶液呈現藍色。(2)人體血液循環圖:(3)圖中的瓶①模擬右心房、瓶②模擬左心房、瓶③模擬右心室、瓶④模擬左心室、a模擬肺動脈。【解答】解:(1)瓶③模擬右心室,該模型中與瓶③右心室相連的塑料管a模擬的血管是肺動脈。(2)旋塞模擬房室瓣,房室瓣保證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不會倒流。為“血液”提供動力時,用手擠壓瓶③右心室與瓶④左心室,此時旋塞應該處于關閉狀態,防止血液倒流回瓶①右心房和瓶②左心房中。(3)在石蕊溶液內加入氫氧化鈉等強堿溶液呈現藍色。甲注射器里應裝氫氧化鈉溶液使試管內的溶液呈現藍色,用于模擬靜脈血。(4)能較好模擬體循環和肺循環路徑,材料能體現靜、動脈血的變化,所以“指標二”應被評為優秀。故答案為:(1)肺動脈(2)關閉(3)氫氧化鈉(4)優秀四.解答題(共5小題)28.【分析】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組成,其中生物部分主要由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主要是動物)、分解者(主要是細菌、真菌)組成。非生物部分主要有陽光,空氣,水等。【解答】解:(1)魚屬于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菜能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故菜生長需要的能量最終來源于太陽能。(2)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故在該系統中,若魚群數量過多,水中溶解氧含量會顯著下降,除魚群自身消耗氧氣外,還與分解者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氣有關。(3)與傳統農業相比,下列屬于魚一菜共生系統的優勢有:①減少化肥使用,更環保;③循環利用水,更加節約,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選:B。故答案為:(1)消費者;太陽能;(2)呼吸;(3)B。29.【分析】(1)根據氨氣溶于水形成堿性環境,便于二氧化碳的吸收來分析;(2)根據碳酸氫鈉在加熱的條件下分解生成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來分析;(3)根據碳酸鈣沉淀的質量和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來分析。【解答】解:(1)通常狀況下,NH3的溶解度遠大于CO2的溶解度。為了提高產率,吸氨碳化塔中應該先通入的是NH3,形成堿性環境,便于二氧化碳的吸收。(2)碳酸氫鈉在加熱的條件下分解生成純堿(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HCO3Na2CO3+H2O+CO2↑。(3)設5.5g純堿樣品中Na2CO3的質量為x。Na2CO3+Ca(OH)2=CaCO3↓+2NaOH106 100x 5gx=5.3g則純堿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為:100%≈96.4%。答:純堿樣品中Na2CO3的質量分數為96.4%。故答案為:(1)NH3;(2)2NaHCO3Na2CO3+H2O+CO2↑;(3)96.4%。30.【分析】(1)由題意結合圖示知,修剪刀相當于一個杠桿,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分析解答;(2)由圖1知,滑動組有三段繩子拉A點,根據FA=nF1計算A點受到繩子的拉力;(3)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可得F2,再根據FA=nF1可計算F1的大小。【解答】解:(1)由題意結合圖示知,修剪刀相當于一個杠桿,作用在A點的力F2為動力,F3為阻力,O為支點,OB為動力臂,OC為阻力臂,由杠桿的平衡條件知,F2×OB=F3×OC,剪斷較粗較硬的枝條需要要較大的力F3,所以可以增大動力F2,則增大拉繩子的力F1,還可以減小阻力臂OC,即盡量將樹枝靠近支點O;(2)由圖1知,滑動組拉A點的繩子的段數n=3,所以A點受到繩子的拉力:F2=3F1=3×90N=270N;(3)由杠桿的平衡條件知,F2′×OB=F3'×OC,即:F2′×7cm=735N×2cm,解得:F2′=210N,工具自重和摩擦忽略不計,對上面定滑輪受力分析,F2′=3F1′,則F1′F2′210N=70N。答:(1)盡量將樹枝靠近支點O;(2)A點受到繩子的拉力為270N;(3)此時繩子端需施加的力F1'為70N。31.【分析】(1)分析轉換時電路的連接,根據并聯電阻小于任一電阻結合分析;(2)S連接23時,出水為溫水,由求解;(3)加熱時,R1與R2并聯,根據P,在電壓不變時,電功率與電阻成反比,得出P2大小,根據W= Pt得出電熱水器消耗的電能。【解答】解:(1)由圖中可知,開關S連接12時,沒有電阻接入電路,連接23時,開關S連接R1,開關S連接34時,R1與R2并聯;根據并聯電阻小于任一電阻和可知,S連接23時電阻較大,功率較小,出水為溫水;(2)S連接23時,出水為溫水,此時只有R1接入電路(3)加熱時,R1與R2并聯。已知 R1=3R2,根據P,在電壓不變時,電功率與電阻成反比,故P1:P2=R2:R1=1:3P2=3P1=3×550W=1650W電熱水器消耗的電能W= Pt= (550W+1650W)×2×60S=2.64×105J。故答案為:(1)23;(2)電阻R1的阻值為88Ω;(3)電熱水器消耗的電能2.64×105J。32.【分析】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呼吸作用。【解答】解: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必備條件是光,呼吸作用在有光和無光的條件下都能進行。故將容器放在黑暗處,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氫氧化鋇溶液變渾濁,塑料小球下沉的現象。原因是:黑暗中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白色碳酸鋇沉淀和水,溶液變渾濁;同時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減小,同一溶液溶質質量分數減小,溶液密度減小,氫氧化鋇溶液的密度減小,導致塑料小球所受浮力減小,導致塑料小球浸沒在溶液中。故答案為:觀察到的現象是:氫氧化鋇溶液變渾濁,塑料小球下沉。原因是:黑暗中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白色碳酸鋇沉淀和水,溶液變渾濁;同時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減小,同一溶液溶質質量分數減小,溶液密度減小,氫氧化鋇溶液的密度減小,導致塑料小球所受浮力減小,導致塑料小球浸沒在溶液中。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