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冀人版六年級科學下冊課時精選19.科學技術對建筑物的影響一、填空題1._______________促進了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的發展。2.不同地區建筑物結構不同,除了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有關外,還與建筑物所處地區的氣候、環境、人們的生活方式及_______________有關。3.古時候,人類為尋找遠處的食物,用獸皮做成可移動的_______________,是人類最早建造的房屋。4.科技發展促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的建筑技術出現。5.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明了很多建筑新技術,這些新技術降低了_______________,提高了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推動了建筑物的發展變化,但是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7.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建筑機器人、太陽能技術等_______________的出現,以及各種_______________的使用,高層建筑和大跨度建筑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二、選擇題8.陜西窯洞,是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一種建筑結構。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更多的陜西人住進了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樓房。影響住宅發生巨大改變的根本因素是( )。A.科學技術的發展 B.人力的發展 C.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9.比較山洞、窩棚、古代建筑和現代建筑,我們發現建筑材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下列描述概括得最全面的是( )。A.墻體材料從石、磚變成了混凝土B.門窗從天然木材變成了鋼鐵、鋁合金、塑料、玻璃等材料C.從簡單的天然材料變成各種各樣的現代建筑材料10.下圖的建筑物的功能是( )。A.居住 B.防洪 C.祭祀11.小智和小伙伴對于工程建造提出自己看法,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深圳很少發生地震,在深圳建造的工程不需要考慮抗震性B.深圳灣大橋的建造用到了力、材料、測量等相關科學知識及技術的支持C.工程的關鍵是把它建造出來,不需要設計圖12.古時候,人類可能最早居住的地方是( ) 。A.洞穴 B.樹巢 C.帳篷13.建筑的發展順序是 ( )。A.手工操作、半手工操作、機械化、自動化B.手工操作、半手工操作、自動化、機械化C.機械化、手工操作、半手工操作、自動化14.普通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的承重對比實驗中,需要控制的變量是( )。A.有無水泥 B.有無鋼筋 C.水量的多少15.在氣候多雨的環境中生活,最適宜搭建的民居是( )。A.陜西窯洞 B.四川民居 C.傣族竹樓16.修建地鐵時地下巨大的孔洞是用“盾構機”挖掘的,如下圖。回顧過去的施工技術,建筑技術的發展趨勢是( )。A.人力代替機械 B.從人力走向機械化、自動化 C.自動化返回人力三、判斷題17.19世紀以前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磚、木頭、混凝土。( )18.人類最早建造的房屋是木屋。( )19.智能空調實現了語音控制、電量管理、睡眠模式、預約控制、信息提示等智能技術。( )20.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明了很多建筑新技術,如建筑機器人和 3D 打印建筑材料等,這些新技術既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又提高了建筑的質量。( )21.用質地、形狀、大小相同的紙搭出結構不同的紙橋,這些紙橋的承載力是各不相同的。( )22.除了氣候之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承對建筑物的特點有一定的影響。( )23.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建筑物的發展變化,帶來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四、簡答題24.2022年北京冬奧會北京主賽區的標志性場館——國家速滑館呈橢圓形,因此混凝土結構建設難度非常大,再加上場館采用了全冰面設計,因此對混凝土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多方反復討論,項目團隊最終研發了鋼纖維高性能混凝土.抗凍混凝土和補償收縮混凝土。這三種混凝土抗凍、微膨脹、高強度、易泵送,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賽道和場地的抗凍及收縮補償功能。結合上述資料,說說國家速滑館在建設中是如何體現科學技術與建筑物關系的。五、實驗題25.磊磊想探究“不同形狀的紙橋哪種受力大”,下圖是他畫的拱形橋、平面橋示意圖。(1)磊磊是通過 實驗來進行驗證的、實驗的相同條件是 。不同條件是 。(2)磊磊記錄了不同橋面坍塌時各放墊圈的數量橋面形狀 拱形 平面墊圈數量(個) 12 5分析實驗數據,實驗結論是 。六、綜合題26.現代樓房很多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人們先把鋼筋捆扎或焊接成骨架,然后澆筑水泥、大沙、石子和水混合成的混凝土。這種結構牢固嗎?它是怎么發明的?樂樂決定查閱資料尋找答案。資料卡:有一次,法國人約瑟夫-莫尼爾摔碎了一個花盆。他發現盆雖然摔成了瓦片,但盆里的泥土和花的根部卻抱成一團,并沒有散開。他仔細觀察,發現根系在泥土中彎彎曲曲互相勾連,使松散的泥土抱成一團。莫尼爾受植物根系的啟發,先用細小的鋼筋模擬根系,編織成花盆的形狀,然后在鋼筋外面抹上水泥和大沙的混合砂漿。待干燥后發現,這種花盆果然比瓦盆堅硬牢固。于是,他將自己的發明申請了專利,后來被運用到建筑中。(1)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原型是什么?鋼筋有什么作用?(2)中國古代建筑通常是木質結構,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出現了磚瓦結構,現代建筑更多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建筑。請寫一寫哪些因素影響了建筑物結構的變化。27.學校科技節要舉行蘿卜搭高比賽,利用一根蘿卜和150根牙簽搭高,誰搭得高,誰獲勝。如果你參加比賽,想獲得好成績,你會怎么做?請在正面方框里寫出設計方案,可以圖形結合,并寫一寫這樣設計的理由。材料 一根蘿卜、150根牙簽、水果刀我的設 計方案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科學技術2.文化傳承3.帳篷4.建筑機器人 太陽能技術 3D打印5.工程的成本 建筑的質量6.科學技術的進步7.高新建筑技術 新型建筑材料8.A9.C10.C11.B12.A13.A14.B15.C16.B17.×18.×19.√20.√21.√22.√23.×24.國家速滑館對混凝土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項目團隊最終研發了鋼纖維高性能混凝土.抗凍混凝土和補償收縮混凝土三種混凝土,它們抗凍、微膨脹、高強度、易泵送,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賽道和場地的抗凍及收縮補償功能。這說明了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建筑新材料、新技術的發明,從而推動建筑物的發展。25.對比 橋墩之間的距離、橋墩的高度、紙的種類和大小 橋面形狀不同,一個是平面,另一個是拱形 拱形紙橋比平面紙橋承載量大26.(1)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原型是植物的根系、鋼筋的作用是提高延性和抗裂性。(2)影響建筑結構變化的因素有建筑材料的更新和建筑技術的發展,另外還與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有關。27.設計方案:將蘿卜切成多個薄片,然后用牙簽將這些薄片垂直疊加起來,形成一個高塔結構。每層薄片之間用牙簽固定,確保穩定性。這樣設計的理由:將蘿卜切成薄片可以增加蘿卜的高度利用率,使得搭建的高度最大化;牙簽用來固定每層薄片,增加結構的穩定性,防止倒塌;薄片之間的牙簽連接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的支撐結構,確保塔的整體平衡。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