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小學階段質量監測六年級科學試題[滿分:100分時間:50分鐘]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請將正確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1.看新聞的時候,左下角方框內會有新聞主播手語同步播報,方便有()障礙人士能第一時間通過手語“聽”到新聞的內容。A.聽覺B.視覺C.言語D.觸覺2.在學校開展的“探索人體奧秘”科學項目式學習中,小科做了一個實驗:他事先蒙上眼睛,品嘗蘋果,過一會他一邊嗅檸檬一邊吃蘋果,現象及結論正確的是()。A.前后吃到的蘋果味道相同B.人體感知環境的器官各自分工明確,互不影響C.蒙上眼睛的目的是排除視覺的干擾D.實驗證明嗅覺和味覺有時互相影響3.海洋是一個巨大的寶庫,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下列做法不屬于利用海洋資源的()A.海水淡化B.海水養殖C.潮汐發電D.制造塑料4.“望聞問切”是中醫用來診斷疾病的四種方法,“切”指摸脈象,一般用(),因為此處的神經分布較多。A.手掌B.指尖C.手背D.手臂5.在“模擬鼓膜振動實驗”中,當同學們對著紙筒說話時,觀察到棉球會跳動。這個現象主要說明的是()。A.聲音可以通過空氣傳播B.鼓膜能將聲波轉化為振動C.耳朵具有收集聲音的功能D.聲音傳播需要介質6.在所有的被子植物中,又可分為兩大類,即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下列屬于單子葉植物的是()。A.小麥B.海帶C.花生D.松樹7.下列現象不屬于動物行為與環境變化相適應的是()。A.蚯蚓挖穴松土,并吞食土壤B.變色龍的體色會變成周圍環境的顏色C.旱季,缺水后的肺魚會在泥洞中進行夏眠D.小兔子夏天脫毛8.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來源于()。A.未被細菌分解的植物或動物的遺骸B.被泥沙覆蓋的植物C.被細菌分解的植物或動物的遺骸D.被細菌分解的海洋生物9.天然氣在我們的生活中用途十分廣泛,以下選項中不能夠體現天然氣用途的是()。A.制造化肥B.在工業上進行切割作業C.硬化路面D.作為汽車的清潔燃料,助力減少尾氣排放小學六年級科學試卷第1頁共6頁10.眼睛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健康的眼睛晶狀體調節力強,遠近物體都能看得清。晶狀體的凸度()時,人眼能看見近處的物體。A.較大B.較小C.不變化D.無法確定11.家里的過期食品應該投入使用后的玻璃瓶應該投入。正確答案是()。A.廚余垃圾箱可回收垃圾箱B.廚余垃圾箱其他垃圾箱C.其他垃圾箱有害垃圾箱D.其他垃圾箱其他垃圾箱12.下列對秸稈的處理方法不合適的是()。A.飼養家畜B.造紙C.就地焚燒D.制造沼氣13.科學家利用現代技術檢測,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由0.028%上升到0.056%,全球平均氣溫可上升1.5℃到4℃。為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我們應提倡使用的能源是()。A.風能、煤、電能B.太陽能、煤、潮汐能C.太陽能、風能、水能D.潮汐能、核能、天然氣14.嶗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些自然資源,在合理開發的條件下,消耗速度和恢復速度能達到平衡,或者能夠為人們反復利用,屬于可再生資源。下列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的是()。A.動物資源B.水資源C.森林資源D.礦產資源15.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發明了鉆木取火技術。在小學的科學課堂上,老師重現了這一過程,其中主要的能量轉換是()。A.機械能轉換成熱能B.熱能轉換成機械能C.機械能轉換成光能D.生物能轉換成聲能16.小科同學喝完飲料后,他應該把易拉罐扔進帶有(標志的垃圾桶。A.17.下列事例中,屬于動能轉換成勢能的是(A.熟透的蘋果從樹上落下來B.從高山山上流下來的水帶動水輪機轉動C.用力把小球往空中向上拋起D.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18.把生活中能量的各種表現形式及轉換進行匯總,總結出能量是一切活動的源泉,這是在()。A.制定方案B.收集證據C.概括D.選擇器材小學六年級科學試卷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