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冀人版六年級科學下冊課時精選15.人造地球衛星一、填空題1.工人叔叔蓋房子時,利用垂線砣來檢驗墻壁是否垂直,是因為地球表面和地球周圍的物體都受到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通信衛星可以實現全球范圍內的_______________、電視轉播等功能。3.人造衛星按用途可分為科學衛星、_______________衛星和技術試驗衛星等。4.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多顆_______________衛星組成,為用戶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5.衛星發射時,需要借助_______________的推力克服地球引力,進入預定軌道。6.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造地球衛星在_______________、軍事、通信、科研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二、選擇題7.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由( )發射成功的。A.美國 B.蘇聯 C.中國 D.英國8.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運行的動力主要來自( )。A.太陽能 B.火箭的推力 C.地球的引力 D.自身攜帶的燃料9.以下哪種衛星主要用于氣象觀測?( )A.通信衛星 B.導航衛星 C.氣象衛星 D.偵察衛星10.人造衛星在太空中工作,需要具備特殊的性能,以下哪一項不是其必備性能?( )A.耐輻射 B.耐高溫 C.耐潮濕 D.能適應真空環境11.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 )。A.神舟一號 B.嫦娥一號 C.東方紅一號 D.北斗一號12.衛星通信利用的是( )。A.紫外線 B.紅外線 C.電磁波 D.超聲波13.全球定位系統(GPS)主要依靠( )衛星實現定位功能。A.通信 B.導航 C.氣象 D.偵察14.人造地球衛星的軌道形狀通常是( )A.圓形 B.橢圓形 C.拋物線形 D.不規則形15.為了節省燃料,人造衛星發射時一般會選擇向( )方向發射。A.東 B.西 C.南 D.北16.下列關于人造地球衛星的說法,錯誤的是( )。A.衛星的軌道高度越高,運行速度越快B.不同用途的衛星,其搭載的設備不同C.衛星在太空中可能會受到太空垃圾的威脅D.人造衛星能為人類提供多種服務三、判斷題17.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飛行而不會落下來,是因為地球的引力。( )18.坐在電視機前,觀看足球比賽實況轉播,是導航衛星的功勞。( )19.向上踢起的毽子最終會落回地面,這是因為毽子很重。( )20.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飛行一段時間之后就會落下來。( )21.通信衛星可以讓我們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能收看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視節目。( )22.太空垃圾對人造衛星不會造成危害。( )23.所有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行軌道都相同。( )24.人造衛星在太空中不需要維護。( )四、連線題25.下列人造衛星分別屬于什么類型?連一連。“東方紅四號” 遙感衛星“慧眼”×射線 導航衛星“風云四號” 通信衛星“北斗” 天文衛星“高分三號” 氣象衛星五、簡答題26.說一說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六、實驗題27.根據實驗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當乒乓球做圓周運動時,握棉線的手有什么感覺?(2)如果棉線越長,乒乓球質量越大,轉動速度越快,手受到的力又會怎樣?(3)如果沒有繩子、乒乓球還會繞手做圓周運動嗎?通過這個實驗你得出了什么結論?七、綜合題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近年來,我國在人造地球衛星領域取得了眾多成果。高分系列衛星擁有高分辨率的相機,能夠對地球表面進行詳細觀測,廣泛應用于國土普查、環境監測等領域;海洋衛星專門用于監測海洋環境,如海洋溫度、海流、海洋污染等;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為我國及全球氣象預報提供了關鍵數據,提高了天氣預報的準確性。這些衛星的成功發射和運行,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1)根據材料,列舉我國不同類型人造地球衛星的用途。(2)結合材料,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對我國發展的重要性。參考答案1.地球引力2.通信3.應用4.導航5.火箭6.民用7.B8.C9.C10.C11.C12.C13.B14.B15.A16.A17.√18.×19.×20.×21.√22.×23.×24.×25.26.意義:促進通信發展,實現全球即時通信;助力氣象預報,提高災害預警能力,減少損失;用于資源勘探,了解資源分布;推動軍事發展,提升偵察、導航等能力;激發科學探索熱情,帶動航天技術及相關產業進步。27.(1)當乒乓球做圓周運動時,握棉線的手有向外拉的感覺。(2)手受到的拉力會增大。(3)如果沒有繩子,乒乓球不會繞手做圓周運動。實驗說明乒乓球做圓周運動必須受到一個指向圓心的力,由此我們想到人造地球衛星的運動與地球引力、運動速度和本身的質量等因素有關。28.(1)高分系列衛星:用于國土普查、環境監測;海洋衛星:監測海洋溫度、海流、海洋污染等海洋環境;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為氣象預報提供數據。(2)重要性:經濟上,助力資源勘探、國土普查,為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依據;環保上,監測環境和海洋污染,助力環保決策;防災減災上,提高氣象預報準確性,提前應對災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