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小學科學【素養測評】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生命世界》測試基礎卷題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總分得分一、知識廣場(每空 1 分,共 10 分)英國科學家( )最早觀察到了細胞,他用自制顯微鏡看到的其實是細胞的( )。細胞的形態多種多樣,( )呈兩面凹的圓餅狀,有利于運輸氧氣。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極廣,( )、( )、( )…… 都有微生物。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發霉的方法有( )、( )、( )等。( )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單位。二、判斷大廳(每題 2 分,共 20 分)所有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草履蟲是一種常見的單細胞生物,它通過鞭毛進行運動。( )只要食物上出現了霉斑,就不能再食用了。( )細菌對人類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觀察微生物時,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把標本放在陽光下。( )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 )病毒比細菌小得多,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里。( )把水果放在冰箱里冷藏,是為了降低水果的呼吸作用,同時抑制微生物的生長。( )我們周圍的垃圾和污水的處理要靠微生物,如果沒有微生物,地球將成為垃圾的世界。( )為了更好地觀察細胞,我們可以在載玻片上滴加碘酒,對標本進行染色。( )三、選擇樂園(每題 2 分,共 30 分)細胞中,能獨立完成營養、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的是( )。A. 紅細胞 B. 草履蟲細胞 C. 神經細胞下列微生物中,屬于病毒的是( )。A. 大腸桿菌 B. 噬菌體 C. 青霉菌制作饅頭時,使饅頭膨大松軟的是( )。A. 乳酸菌 B. 酵母菌 C. 霉菌要觀察細菌的形態,應該使用( )。A. 放大鏡 B. 光學顯微鏡 C. 電子顯微鏡下列環境中,最容易使鐵生銹的是( )。A. 干燥的沙漠 B. 潮濕的海邊 C. 寒冷的南極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都具有的結構是( )。A.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 B. 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C. 細胞壁、葉綠體、液泡為了探究霉菌生長與水分的關系,小明準備了兩塊相同的面包,一塊烘干后放在干燥的環境中,另一塊保持濕潤,都放在相同的溫度下。這個實驗中,改變的條件是( )。A. 溫度 B. 水分 C. 面包的種類下列關于微生物的說法,錯誤的是( )。A. 微生物對人類都是有害的B. 微生物可以分解動植物的遺體C.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很快下列方法中,不能有效防止衣物發霉的是( )。A. 經常晾曬 B. 保持衣物干燥 C. 往衣柜里放樟腦丸并密封D. 衣物洗凈后直接放入衣柜酸奶是一種有益的酸性乳品,泡菜也是特色小吃,它們是人們利用了( )的發酵作用。A. 大腸桿菌 B. 酵母菌 C. 乳酸菌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由( )組成。A. 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B. 細胞壁、細胞膜和細胞核C. 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 19 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細胞學說的主要建立者是( )。A. 施萊登和施旺 B. 羅伯特 胡克 C. 列文虎克下列關于發霉的說法,正確的是( )。A. 食物發霉是因為空氣中的灰塵落在食物上B. 食物發霉是因為溫度太低C. 食物發霉是因為霉菌在食物上生長繁殖下列不屬于單細胞生物的是( )。A. 變形蟲 B. 海帶 C. 衣藻小明在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發現視野中有一個污點,他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標本,污點都不動,由此可以判斷污點在( )上。A. 目鏡 B. 物鏡 C. 玻片標本四、問題城堡(每題 4 分,共 20 分)請簡要說明細胞對于生命體的重要意義。舉例說明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應用。為什么說霉菌對人類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簡述病毒的特點以及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預防食物發霉?五、科學探究(8 分)小明想要探究溫度對霉菌生長的影響,他設計了如下實驗:實驗材料:新鮮面包、塑料袋、冰箱、恒溫箱。實驗步驟:將新鮮面包平均分成兩份,分別放入兩個相同的塑料袋中,扎緊袋口。把其中一袋面包放在冰箱冷藏室(4℃),另一袋放在恒溫箱中,設置溫度為 25℃。每天觀察并記錄兩袋面包上霉菌的生長情況。(1)在這個實驗中,小明改變的條件是( ),保持不變的條件有( )(至少寫出兩個)。(3 分)(2)請預測實驗結果:( )。(2 分)(3)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3 分)六、拓展長廊(2 個,共 12 分)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微生物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6 分)2.假設你是一名科學家,正在研究一種新型病毒。請你簡要描述一下你可能會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以及研究的意義。(6 分)答案以及解析一、知識廣場羅伯特 胡克 、細胞壁解析:羅伯特 胡克是細胞的發現者,他當時觀察軟木塞切片,看到的小室實際是死亡植物細胞的細胞壁。這一發現開啟了人類對細胞的認識。紅細胞解析:紅細胞獨特的形態增加了表面積,使其能更高效地攜帶和運輸氧氣,體現了細胞形態與功能的適應性。空氣中、土壤里、動植物的體內和體表解析:微生物生存能力強,幾乎無處不在,這些常見的地方都為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真空包裝、放干燥劑、低溫保存解析:這些方法分別通過減少氧氣、降低濕度、降低溫度等方式,抑制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從而達到防霉目的。細胞解析:顯微鏡下像積木一樣的小格子,就是組成生命體的細胞。二.判斷大廳1.×解析:病毒是一類特殊的生物,它沒有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遺傳物質組成,所以并非所有生物體都由細胞構成。2.×解析:草履蟲通過纖毛進行運動,而不是鞭毛。纖毛的擺動使草履蟲在水中游動。3.√解析:食物上出現霉斑,表明霉菌已在食物上生長,霉菌可能會產生毒素,食用后可能危害人體健康,所以不能再食用。4.×解析:細菌對人類既有危害,如導致疾病;也有好處,如制作酸奶用到的乳酸菌,以及幫助人體消化的腸道有益菌等。5.×解析:觀察微生物通常在顯微鏡下進行,陽光直射會使視野過亮,反而不利于觀察,應使用顯微鏡的光源進行照明調節。6.×解析:只有植物綠色部分的細胞才有葉綠體,如植物的根部細胞就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7.√解析:病毒個體極其微小,結構簡單,沒有代謝系統,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依靠宿主細胞才能開展生命活動。8.√解析:低溫環境可減緩水果的呼吸速率,減少營養物質消耗,同時低溫也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延長水果保鮮期。9.√解析: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作為分解者,能分解垃圾和污水中的有機物,使其無害化并參與物質循環,對環境凈化至關重要。10.√解析:細胞本身顏色較淺,在顯微鏡下不易觀察,滴加碘酒等染色劑可使細胞結構對比度增強,便于清晰觀察細胞結構。三、選擇樂園1.B解析: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能獨立完成營養、呼吸、排泄等各項生命活動。紅細胞和神經細胞是多細胞生物體內的細胞,只能執行特定功能,需與其他細胞協作完成生命活動。2.B解析:噬菌體是一類專門寄生在細菌內的病毒。大腸桿菌是細菌,青霉菌是真菌,它們都具有細胞結構,與病毒結構不同。3.B解析: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分解糖類,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制作饅頭時,酵母菌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在面團中形成許多小孔,使饅頭膨大松軟。乳酸菌用于制作酸奶等,霉菌一般會使食物發霉變質,與饅頭制作無關。4.B解析:細菌個體微小,放大鏡放大倍數不足以看清細菌形態。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通常在幾百倍到上千倍,可滿足觀察細菌形態的需求。電子顯微鏡主要用于觀察更微小的結構,如病毒、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等,觀察細菌一般無需用到電子顯微鏡。5.B解析:鐵生銹是鐵與空氣中的氧氣、水發生的復雜化學反應。潮濕的海邊空氣中水汽含量高,鹽分也較多,能加速鐵的銹蝕。干燥的沙漠缺水,寒冷的南極溫度低,都不利于鐵快速生銹。6.B解析: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是動植物細胞共有的結構。細胞壁、葉綠體、液泡是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動物細胞沒有。7.B解析:該實驗目的是探究霉菌生長與水分的關系,所以設置的變量是水分,一塊面包烘干保持干燥,另一塊保持濕潤,其他條件如溫度、面包種類等都相同,以便準確探究水分對霉菌生長的影響。8.A解析:如前面所述,微生物對人類既有有益的一面,如參與食品制作、環境凈化等,也有有害的一面,如引發疾病,A 選項說法錯誤。微生物具有分解動植物遺體的作用,且繁殖速度通常很快,B、C 選項說法正確。9.D解析:經常晾曬、保持衣物干燥可去除衣物中的水分,不利于霉菌生長;往衣柜里放樟腦丸并密封,樟腦丸可驅蟲防霉,同時密封環境減少了霉菌接觸的機會。衣物洗凈后直接放入衣柜,若未完全干燥,殘留水分會為霉菌生長提供條件,容易使衣物發霉。10.C解析:乳酸菌在無氧條件下,能將糖類轉化為乳酸,使牛奶變成酸奶,蔬菜制成泡菜,賦予其獨特的風味和口感。大腸桿菌一般與疾病相關,酵母菌主要用于釀酒、發面等,與酸奶和泡菜制作無關。11.A解析: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其結構僅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遺傳物質組成,這是病毒區別于其他具有細胞結構生物的重要特征。12.A解析:施萊登和施旺共同提出了細胞學說,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羅伯特 胡克發現了細胞,列文虎克用自制顯微鏡觀察到了多種微生物,但細胞學說主要由施萊登和施旺建立。13.C解析:食物發霉是由于霉菌在食物上生長繁殖,霉菌利用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適宜條件下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見的霉斑。空氣中灰塵不是食物發霉的主要原因,溫度太低一般會抑制霉菌生長,而不是導致發霉。14.B解析:變形蟲和衣藻都是單細胞生物,一個細胞就能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海帶是多細胞藻類植物,由多個細胞組成不同的組織和結構,共同完成生命活動。15.B解析:用顯微鏡觀察時,污點可能存在于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上。轉動目鏡,若污點移動,則污點在目鏡上;移動玻片標本,若污點移動,則污點在玻片標本上;若轉動目鏡和移動玻片標本,污點都不動,則污點在物鏡上。四.問題城堡1. 答案: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單位。生物體的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等生命活動都離不開細胞。單細胞生物依靠單個細胞就能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多細胞生物則由眾多細胞相互協作,不同細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共同維持生物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如人體的神經細胞負責傳遞信息,紅細胞運輸氧氣等。所以細胞是生命體結構和功能的基礎。解析:從細胞是基本單位出發,闡述單細胞和多細胞生物中細胞與生命活動的關系,說明細胞對生命體的重要性。2. 答案:在食品制作中,微生物應用廣泛。如制作饅頭、面包時利用酵母菌發酵,酵母菌分解糖類產生二氧化碳,使面團膨脹松軟;釀醋利用醋酸菌,醋酸菌將酒精氧化為醋酸,賦予醋獨特風味;制作酸奶和泡菜利用乳酸菌,乳酸菌在無氧條件下將糖類轉化為乳酸,使酸奶和泡菜具有酸味和獨特口感。(4 分)解析:列舉常見食品制作實例,說明不同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及發酵產物對食品的影響。3.答案:霉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如青霉素就是從青霉菌中提取出來的,它是一種重要的抗生素,能治療多種疾病;一些霉菌還可用于制作腐乳等傳統發酵食品,賦予食品獨特風味。有害的方面,霉菌會使食物發霉變質,造成食物浪費;霉菌還可能引發人體疾病,如皮膚癬菌可引起皮膚病;在一些工業產品、建筑材料上生長,會造成損壞。(4 分)解析:分別從醫藥、食品制作和危害食物、人體健康及工業產品等方面舉例說明霉菌的兩面性。4.答案:病毒的特點:個體極其微小,比細菌還小;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遺傳物質組成;不能獨立生活,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里。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一方面,病毒會給人類帶來危害,引發多種疾病,如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引發新冠肺炎等。另一方面,病毒也有有益之處,如利用病毒制成疫苗,可預防相應疾病;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作為載體運輸基因。(4 分)解析:先闡述病毒特點,再從危害和有益兩方面舉例說明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5.答案:預防食物發霉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控制濕度,將食物放在干燥環境中,如使用干燥劑,避免食物受潮;二是調節溫度,低溫保存食物,如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抑制霉菌生長;三是減少氧氣接觸,采用真空包裝食物,隔絕氧氣,使需氧型霉菌難以生長;四是保持食物清潔,食用前洗凈,避免食物表面殘留雜質為霉菌提供養分;五是盡快食用,縮短食物存放時間,減少發霉機會。(4 分)解析:從濕度、溫度、氧氣、清潔及存放時間等方面闡述預防食物發霉的方法及原理。五、科學探究答案:(1)溫度;面包的種類、面包的質量、塑料袋的類型等。解析:該實驗目的是探究溫度對霉菌生長的影響,所以改變的條件是溫度。為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除溫度外,其他可能影響霉菌生長的因素如面包的種類、質量、盛裝面包的塑料袋類型等都應保持不變。(2)放在恒溫箱(25℃)中的面包上霉菌生長速度比放在冰箱冷藏室(4℃)中的面包快。解析:一般來說,霉菌在適宜溫度范圍內生長較快,25℃接近霉菌生長的適宜溫度,而 4℃溫度較低,會抑制霉菌生長,所以預測恒溫箱中的面包霉菌生長快。(3)在一定范圍內,溫度影響霉菌的生長速度,適宜溫度下霉菌生長較快,低溫會抑制霉菌生長。解析:通過對比不同溫度下霉菌生長情況,得出溫度對霉菌生長速度的影響結論。六.拓展長廊1. 答案:微生物在環境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污水處理方面,微生物能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將其轉化為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無害物質,實現污水凈化。例如,好氧細菌在有氧條件下分解污水中的糖類、蛋白質等,降低污水的化學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在垃圾處理中,微生物可參與堆肥過程,將有機垃圾分解為腐殖質,制成肥料,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此外,微生物還能降解土壤中的農藥殘留、石油污染物等有害物質,修復被污染的土壤,恢復土壤生態功能。(6 分)解析:從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土壤修復等方面舉例說明微生物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及原理。2. 答案:研究方面病毒的形態結構:利用電子顯微鏡等高端設備,細致觀察病毒的大小、形狀、外殼組成以及內部結構。病毒的形態各異,如球狀、桿狀、蝌蚪狀等,外殼的結構特點以及內部遺傳物質的包裝形式,這些特征對于認識病毒的特性、分類以及與宿主細胞的相互作用方式至關重要。例如,冠狀病毒呈球形,其表面有類似皇冠的刺突蛋白,這些刺突蛋白在病毒感染宿主細胞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了解這些結構信息,為后續深入研究病毒的功能和作用機制奠定基礎。病毒的遺傳物質:深入分析病毒的核酸類型,確定是 DNA 還是 RNA 病毒,并對其基因序列進行測定和分析。基因序列蘊含著病毒的遺傳信息,決定了病毒的各種生物學特性,包括病毒的復制方式、感染宿主的特異性、抗原性等。通過基因序列分析,可以發現病毒的變異情況,追蹤病毒的傳播路徑,同時為疫苗研發和特效藥物設計提供關鍵靶點。比如,在新冠病毒研究中,對其基因序列的快速解析,為全球疫苗研發和疫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病毒的傳播途徑:綜合運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包括對患者的密切接觸者追蹤、發病情況統計、地域傳播特征分析等,結合實驗室研究,確定病毒的傳播方式。病毒常見的傳播途徑有空氣傳播、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糞 - 口傳播等。明確傳播途徑是制定有效防控措施的關鍵,例如,如果確定為空氣傳播,就需要加強通風、要求公眾佩戴口罩等;若是接觸傳播,則要強調環境清潔和個人衛生習慣。只有精準掌握傳播途徑,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疫情防控,切斷病毒傳播鏈條。病毒的致病機制:探究病毒如何入侵宿主細胞,這涉及到病毒表面蛋白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的特異性結合過程,以及隨后病毒進入細胞內的機制。此外,研究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如何利用宿主細胞的資源進行自身復制,干擾宿主細胞正常的代謝活動,以及引發宿主免疫系統的反應等。了解致病機制對于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開發有效的抗病毒藥物至關重要。例如,了解到某些病毒通過抑制宿主細胞的免疫應答來實現自身的大量繁殖,就可以研發藥物來增強宿主的免疫反應,對抗病毒感染。研究意義預防和控制病毒傳播:通過對病毒傳播途徑的研究,能夠制定科學、精準的防控策略。例如,明確了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后,世界各國采取了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加強環境消毒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遏制了病毒的傳播。此外,對病毒遺傳物質的研究有助于及時發現病毒的變異情況,評估變異對傳播能力和致病性的影響,從而調整防控策略,防止疫情的大規模擴散,保護公眾健康。為疫苗研發提供依據:對病毒的形態結構、遺傳物質和致病機制的深入了解,是疫苗研發的基礎。疫苗的設計原理通常是基于病毒的關鍵抗原成分,使人體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并產生免疫記憶,從而在真正感染病毒時迅速做出反應。例如,基于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結構,研發出了多種類型的疫苗,這些疫苗在全球范圍內的接種,大大降低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發病率和重癥率。準確的病毒研究信息能夠提高疫苗研發的成功率和效率,縮短研發周期,盡快為公眾提供有效的防護手段。開發特效藥物:了解病毒的致病機制和遺傳信息,可以發現病毒在感染過程中的關鍵靶點,為開發特效抗病毒藥物提供方向。藥物可以針對病毒入侵細胞、復制、裝配等關鍵環節進行干預,阻斷病毒的生命周期,達到治療感染的目的。例如,針對艾滋病病毒的逆轉錄酶和蛋白酶等靶點,開發出了一系列抗艾滋病藥物,顯著延長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特效藥物的開發能夠為病毒感染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手段,減輕患者痛苦,降低死亡率。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