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冀人版六年級科學下冊課時精選10.工程師的發明創造基礎知識一、填空題1._______________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_______________是殲-20戰斗機的總設計師。2.現在,隨著新型材料的不斷出現,粘扣被廣泛應用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行業等各個領域。3._______________是瑞典著名化學家、科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制造商和炸藥的發明者。4.常見的仿生有_______________仿生、_______________仿生、結構仿生、色彩仿生等。仿生學的發展,加速了人類_______________的進程。5.1935年,英國科學家_______________發明了既能發射無線電波,又能接收反射波的裝置它能在很遠的距離就探測到_______________的行動,這是世界上第一臺實用雷達。6.人腦具有極強的_______________能力,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能夠完成不同的任務。二、選擇題7.“中國天眼”(FAST)工程從1994年開始啟動選址,到預研究、立項、可行性研究,再到2016年落成,歷經22年終于建成世界上最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此工程的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是( )。A.詹天佑 B.南仁東 C.茅以升 D.錢學森8.評價仿生建筑模型的要點應包括( )等方面。A.模型大小、制作成本、整體效果B.制作時間、綠色環保、整體效果C.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制作難度、整體效果9.世界上第一臺實用雷達是( )發明的。A.瓦特 B.伯烈特與杜武 C.赫茲10.利用聲音引發振動、振動發聲等原理,發明了留聲機的是( )。A.張衡 B.愛迪生 C.瓦特11.( )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錢塘江大橋的設計者。A.楊偉 B.茅以升 C.錢學森12.因為發現并研制出青蒿素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是( )。A.屠呦呦 B.楊偉 C.鐘南山13.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先生主持設計并制造了中國第一枚導彈。下列選項中該導彈沒有應用的原理是( )。A.反沖 B.雷達 C.反射14.下列工程師與發明家中,( )發現并成功研制出青蒿素。A.諾貝爾 B.馮·諾依曼 C.屠呦呦三、判斷題15.1935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實用雷達。( )16.飛機的發明使人類的出行變得更加便捷,并廣泛應用于勘測、救災等領域。( )17.青蒿素可以用來治療瘧疾。( )18.愛迪生利用材料的導電性、導熱性等性能的原理,發明了電燈。( )19.袁隆平成功研制出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詹天佑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有“中國鐵路之父”之稱。( )21.智能家居利用了物聯網的原理,將手機等終端和家居利用互聯網連接起來,提升了家居的安全性、便利性和智能性( )四、連線題22.我敬佩的科學家。①伽利略 a反射望遠鏡②牛頓 b折射望遠鏡③屠呦呦 c飛機④萊特兄弟 d青蒿素拓展提升五、簡答題23.很多建筑的結構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類似的原型。請你舉出三個這樣的例子。24.請舉例說明工程師和發明家依據科學原理進行的發明創造。六、綜合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錢學森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1955年回國后就投身我國航天事業當中,領銜規劃了中國航天發展的戰略藍圖,為我們航天事業、國防科技發展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始終以一種勇攀科技高峰的創新精神,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謀中國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25.錢學森被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錢學森的科學成就:(1)利用_______________以及雷達、紅外制的原理制造出中國_______________。(2)利用_______________、無線通信等原理,制造出中國_______________。27.我們應學習錢學森身上的哪些科學精神?參考答案1.袁隆平 楊偉2.生活 高科技3.諾貝爾4.形態 功能 發明創造5.瓦特 飛機6.邏輯思維 結構 功能7.B8.C9.A10.B11.B12.A13.C14.C15.×16.√17.√18.√19.×20.√21.√22.23.(1) 中國國家體育場的原型是鳥窩。(2)火車站站臺立柱的原型是麥稈。(3)趙州橋的原型是雞蛋。24.錢學森利用反沖以及雷達、紅外制導的原理制造出中國第一枚導彈,利用地球引力、無線通信等原理,制造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愛迪生利用聲音引發振動、振動發聲等原理,發明了留聲機,利用材料的導電性、導熱性等性能的原理,發明了電燈;瓦特利用能量轉換原理,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改良了蒸汽機;萊特兄弟利用伯努利原理,使機翼產生升力,制造出飛機。25.中國航天之父 中國導彈之父 26.反沖 第一枚導彈 地球引力 第一顆人造衛星 27.不畏艱難,勇攀科技高峰的創新精神,以及熱愛祖國的精神品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