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組“生態保護”主題句段01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02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是民之所愿;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是民之所盼;鳥語花香、田園風光,是民之所望。03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04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共同夢想。05人類對自然的任何傷害最終都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如果人類非要與自然為敵,那么就應了董卿的那句話——“槍響之后,沒有贏家。”06人類必須順從自然,而不可違逆自然,反對逆天而行,主張天人一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宗旨。如果把人創造的文化比喻為一株參天大樹,是自然提供了大樹賴以生長的陽光、雨露和土壤,對此當念茲在茲。07錦繡中華大地,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造就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08掌握了核裂變、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今人,似乎可以得心應手地“改造自然”,但人類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09“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在極其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漸脫穎而出成為萬物的靈長,但是無論如何進化,人類都不可能超脫自然而獨立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始終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自詡為自然的主宰者,而要尊重順從自然、敬畏自然、熱愛自然,維系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諧關系。10理性的人類應當深懷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效法自然、善待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視萬物為友朋,引人類為同胞。11野生動物在生態環境中有其存在的位置和功能,作為同等生存在自然中的成員,人類對其應該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護,與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才是生態文明時代應有的美好場景。12建設生態文明,中國是重要的貢獻者。建設生態文明,中國是堅決的行動派。建設生態文明,中國是堅定的引領者。13人類技術的進步,近幾十年主要體現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當面對地震、颶風、海嘯、森林大火時,卻只能仰天長嘆。對地球而言,自然災害只是一個青春痘,一個噴嚏,但對人類而言,卻是塌天之禍,在這個星球上,自然法則永遠稱霸一切,人類不過是種渺小的存在。14縱然人類的科技和文明,足以在面對每一次的災難時不再慌張失措,但未知永遠存在,常存敬畏,便會有福;心存傲慢,必招禍患。15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弗朗西斯·培根16“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物質生活再富足,若沒有“看得見的山,望得見的水,記得住的鄉愁”的環境,一切都將索然無味。17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美景,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托。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18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我們從自己,從現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棒接下去。19我們往往只欣賞自然,很少考慮與自然共生存。——王爾德20人與人的碰撞只能觸發生活的精明,人與自然的交流才能開啟生命的智慧。——周國平。精彩開頭結尾:精彩開篇:1、“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從前,我們面向大海,便想起春暖花開,立于青山,便念起青山嫵媚。如今,海洋依然寬闊,漂浮著的卻是工業污染;天空依然高遠,朦朧著的卻是層層霧霾。2、清晨步小徑,陰陰似塵起,一天霾霧撥難開。一碧蒼穹杳無跡,云高天闊成追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順乎自然生,背乎自然亡,和諧共生,方能繁榮昌盛。精彩結尾:1、在發展之路上的岔道口,利益在左,生態在右,無論偏頗于哪一方都并非十分妥當。唯有開創一條新的道路,生態與利益齊飛,發展共環境一色,方能在社會的建設之路上行穩致遠。2、人與自然天地繁衍,文明也因自然而發祥,一如文人騷客,造化靈秀,傾于文筆;一如當權攬者,順勢時養正安民,修成政令。如今的我們堅信綠水青山的信念,黃沙荒原的毛烏素在民族力量下重現著昔日光芒,綠色奇跡正在大地上演。自然永遠不是一個局外人,它始終與我們密切相關。3、“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我們欣賞著春有百花秋望月的美景,享受著夏有涼風冬聽雪的意境,也應當盡力守護著它們。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要青山不改,愿綠水長流。連接中考:油船泄漏了!“我的石油!”船主哀嚎。“我的假期!”游客嘆惜。“海水又被污染了,可憐的魚!還有海鳥……”環境保護者陷入了沉思。“我們一起把油污清理干凈!”志愿者們說。“不能讓這樣的悲劇重演!”“……”更多的聲音傳來。仔細想想,諸如此類的事件中,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正在決定大自然的未來。再仔細想想,現實生活中,我們一個細小的想法或一個小小的舉動都將決定大自然的美好未來。請以“決定大自然的美好未來”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以寫記敘性文章,也可以寫議論性文章。要求:(1)題目自擬,文章不少于500字;(2)不要套作,不得抄襲;(3)不要出現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以下寫作助手可供你參考。寫作助手 ⊙可以宣傳身邊那些有環保意識、關心自然的美好行為,傳播正能量。 ⊙可以敘述生活中那些傷害大自然的事件,以警醒人們,引起人們反思。 ⊙可以發揮想象,創作跟大自然的未來有關的故事,引起人們對大自然命運的思考。 ⊙可以針對與大自然有關的某些言論或現象,提出觀點并論證,增強人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愛它,就不要傷害它你曾經嘗過美味可口的魚翅嗎?你知道它是鯊魚的魚鰭嗎?為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漁夫捕獲鯊魚,割下魚鰭,再將仍然活著的鯊魚丟回大海,任其痛苦地死去。這事件引發了人類道德上的爭議,加上由于長期過度捕撈,雪上加霜,使得鯊魚數量銳減,國際間因此掀起了一波波保護生態的行動。天地萬物,浩繁不可勝數,人自詡為“萬物之靈”,主宰著這偌大的世界,但卻不懂得尊重生命。由于人類的貪婪和自私,不計后果的過度的獵捕漁獲、不斷砍伐林木等等破壞自然生態的行為,不但造成了資源的枯竭,也使動物們面臨了棲息地的變遷及瀕臨絕種的試煉,更讓地球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浩劫,若再不改善,最終生物也將全數走向滅絕。學者曾經指出:動物與人類是一環扣著一環、息息相關的,試想:如果沒有昆蟲做為媒介,幫忙傳播花粉及種子,世界上怎會有五彩繽紛的花朵和供人們享用的甜美果實呢?所以,“尊重生命個體”“珍惜自然環境”將是值得我們持續探討和關心的課題。我們該如何做好“護生”?近年來,有些團體主張“放生”即“護生”,但保護生態并非無謂的放生,若放生不當(如放生環境不適當或是放生外來種等)反而會干擾自然生態的平衡。我想,正確做法應該是從源頭做起,要做好環境、動物福利及保護等相關工作,才是保護生態的好方法吧!例如設立動物保護區或成立相關安置機構等。目前政府及民間單位,也正朝著這方向努力著,陸續針對保護類物種,在其棲息地設立保護區,達到保護及保護生態的目的。此外,在飼養寵物前,一定要先衡量自己的經濟狀況、能力是否許可并深思熟慮,要謹記“愛它,就不要丟棄它;養不起,就不要剝奪它的生存權”這句話,千萬不要因自己一時的心血來潮或覺得它可愛,就毫不考慮的飼養,日后一旦棄養,將導致流浪動物的增加,衍生出許多棘手的問題,事后的補救和處理,都將事倍功半。所以,政府也應該要思考設置相關管理辦法,懲處這些棄養者,并將流浪動物送至專門的收容機構,讓它們也能擁有一個溫馨美滿的動物之家,享受活著的權利、尊嚴。樹立保護生態的正確觀,懷抱慈悲心,平等看待一切生命,不因生命大小或貴賤而加以區別,盡可能保護每一條生命,并從愛護“生命個體”擴展到愛護“大自然”,將愛心、信心、耐心付諸于行動,發揮人類高等的智慧,讓地球這個“大地之母”能永續發展,永遠朝氣蓬勃、生生不息!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警示人們,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基礎的條件,是人類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對上面兩段話你有什么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文章。要求:(1)題目自擬,文章不少于500字;(2)不要套作,不得抄襲;(3)不要出現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享受自然,回饋自然朝陽從東方冉冉升起,給我們帶來了光明,送來了溫暖。它從不吝嗇自己所擁有的,把一切都奉獻給了人間——像無私的父母,把最好的給了自己的孩子,從不為自己著想。雨水潛入大地,滋潤了萬物,孕育出無限生機。它把最真摯的心獻給了人類,甚至成為人類肌體的一部分,被人們視為生命之源;它為萬物洗去了污垢,不惜留給自己骯臟;它承載起一艘艘航船,將它們送想要去的每一個地方……微風從你身邊拂過,給你捎來花草的馨香,給了你解除不安與燥熱的清涼。微風,總是把自己最溫柔的一面奉獻給人們,尤其在你遭遇坎坷和挫折的時候,它會如同親人一般投給你一個鼓勵的眼神,默默地撫慰著你疲憊的心靈,將你的精神滋養………………自然賦予了我們一切。它給了我們生命以及生命賴以存在的各種條件。對待自然,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用感恩的心態對待它,用真誠的回饋報答它。令人遺憾的是,在人類羽翼漸豐之后,不少人變得妄自尊大,他們自詡為“大自然的主人”,把向大自然無限索取視為天賜特權——他們肆意砍伐森林,任意捕殺生物,恣意開采礦藏……卻從來沒有想到過要給自然任何補償。如今多少地方,陽光不再柔和,雨水不再純凈,微風變得粗暴,空氣滿含霧霾,水源變得混濁,草原變成荒漠,瘟疫肆虐擴張……自然生態急劇惡化。須知,當人們對大自然只知道索取而沒有回饋,再富有也會變得貧瘠,再繁茂也會變得荒涼,再美麗也會變得丑陋,再健康也會百孔千瘡……藍天白云變成了霧霾沉沉,鳥語花香變成了死寂肅殺,綠水青山變成了荒山禿嶺……再加上山洪頻發,干旱頻仍,氣候變暖,疾病流行……這是大自然在遭受肆虐后對人類發出的警告和報復——它提醒我們,如果不加收斂,人類最終毀滅掉的將會是我們自身!人們常常將各種災難歸入“自然災害”,殊不知諸如風沙、霧霾、洪水、泥石流以及流行性傳染病之類能給人帶來滅頂之災的禍患,追根溯源很多都是人類在“自作孽”!沒有對植被的破壞,何來風沙泥石流?沒有過多的廢氣排放,何來溫室效應?沒有無節制的污水排放,何來多種水生物種的滅絕?……人類在抱怨各種災害、嗟嘆自然報復的時候實在應該反躬自問:這些到底與我們有沒有關系?我在這一場場災難的形成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自然沒有對我們變臉,“一闊臉就變”的是人類自身。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當人類完全明白了這一點并且以自身的行動踐行這一道理的時候,世界,一定會呈現出最美的模樣!03.感動有力量,平凡亦閃光。那些平凡善舉,給了我們最多感動!當我們在感動之余,更應該推己及人,由感動而行動,傳遞光、散發熱,讓整個社會擁有更多陽光與希望。04.精心呵護好每一次凡人善舉,使正能量得到正反饋,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向上向善的價值取向。從過去“扶不扶”的猶豫不決到現在“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執著堅定,離不開宣傳引導,更離不開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此次事件從社交媒體發布短視頻到官媒打call,從全網尋人到頒發獎勵,形成了以善意傳遞善意的濃濃溫情。在記錄、傳播、推廣平民英雄中,營造了崇德向善、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05.助人為樂,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讓我們以點滴善意鏈動社會文明,以實際行動描繪精神圖譜,讓凡人善舉成為時代風景,讓見義勇為蔚然成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