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錦繡育才教育集團2025年中考科學一模模擬測試卷(一)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錦繡育才教育集團2025年中考科學一模模擬測試卷(一)

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錦繡育才教育集團2025年中考科學一模模擬測試卷(一)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2025·拱墅模擬)在幽門螺旋桿菌C-14呼吸實驗中受檢者口服尿素C-14膠囊后,如果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其產生的尿素酶能迅速將尿素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氨氣,二氧化碳經過血液進入肺,而排出體外,將排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收集后在儀器上檢測,即可判斷胃內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下列關于C-14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C是一種碳的同位素分子 B.1個 4C中含有6個質子
C.1個 4C中含有7個中子 D. 4CO2的相對分子質量是44
2.(2025·拱墅模擬)統計兩種蜥蜴在不同溫度下孵化出的后代中雄蜥蜴的百分比,結果如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蜥蜴胎生、哺乳,幼體成活率高
B.從體溫調節上看,蜥蜴屬于恒溫動物
C.控制好蜥蜴的孵化溫度可以使后代的雌雄比例為1:1
D.蜥蜴后代的性別只取決于孵化溫度,與蜥蜴種類無關
3.(2025·拱墅模擬)在空中噴灑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種方法,干冰使空氣中的水蒸氣變成小冰粒,冰粒下降過程中變成雨滴。其中水蒸氣為成冰粒、冰粒變成雨滴的物態變化過程分別屬于(  )
A.凝華、熔化 B.升華、熔化 C.升華、液化 D.凝華、液化
4.(2025·拱墅模擬)小明在電影院里看電影,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br/>A.光在銀幕上發生的是漫反射
B.放映時,畫面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C.放映時,銀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實像
D.放映時,膠片到放映機鏡頭的距離大于2倍焦距
5.(2025·拱墅模擬)分類法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分類正確的是(  )
A.純凈物:純凈的空氣、水、可樂
B.由原子構成的物質:氫氣、氮氣、汞
C.空氣污染物:NO2、SO2、CO2
D.氧化物:冰、四氧化三鐵、過氧化氫
6.(2025·拱墅模擬)中國是茶文化之鄉,中國茶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爸蟛琛边^程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茶水沸騰時,吸收熱量,溫度升高
B.茶水入嘴時很燙是因為茶水含有的熱量多
C.壺嘴冒出的“白氣”是汽化形成的現象
D.茶香撲鼻,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7.(2025·拱墅模擬)現代馬的進化過程有比較完整的化石證據。右圖是馬及其前肢的進化過程示意圖,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br/>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唯一證據
B.現代馬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來的
C.現代馬的形態、前肢特征是主動適應環境的結果
D.從始祖馬到現代馬是人工選擇的結果
8.(2025·拱墅模擬)浙江某學校勞動實踐基地利用氣霧栽培技術立體種植蔬菜(如圖),蔬菜產量比傳統技術提高10倍以上。氣霧栽培是把植物的根系完全暴露在空氣中,營養液以氣霧的方式直接噴到根上,更利于吸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營養液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
B.蔬菜利用種子繁殖屬于無性生殖
C.營養液的濃度大于根毛細胞液的濃度
D.根吸收的水分主要通過蒸騰作用散失
9.(2025·拱墅模擬)小金為了獲知某化肥(主要成分為NH4HCO3,雜質不含氮元素)的含氮量,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測定。已知:NH,HCO3=△=NH3↑+CO2↑+H2O,裝置B、C和D中試劑均足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化肥能促使農作物莖稈粗壯
B.裝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應生成的CO2
C.裝置C的作用是吸收反應生成的水
D.根據裝置B和C反應前后質量差都能計算化肥中的含氮量
10.(2025·拱墅模擬)將一個質量為 275g 的土豆放入容器內的水中, 土豆下沉后靜止在容器底部, 如圖 1。小明設法在土豆上 插入幾個輕質的粗吸管后做成了一個“吸管土豆”, 再次放回水中后“吸管土豆”浮了起來,最終漂浮 在水面上, 如圖 2 (忽略吸管重力, 取 g= 10N/k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1中靜止的土豆所受浮力等于2.75N
B.土豆上插入吸管后增大了排開水的體積從而增大了所受的浮力
C.圖2中土豆浮起后其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力比在圖1中時大
D.“吸管土豆”漂浮時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11.(2025·拱墅模擬)在研究物質的導電性時,采用如圖所示的實驗電路。用酒精燈對著取自白熾燈的玻璃芯柱加熱,燈泡L會慢慢亮起來。對此,以下敘述中正確的是( ?。?br/>A.玻璃芯柱和燈泡L是并聯的
B.電壓表的示數將逐漸變大
C.通過燈泡的電流要比通過玻璃芯柱的電流大
D.加熱過程中,玻璃芯柱的電阻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12.(2025·拱墅模擬)浙江省某中學的同學感覺近段時間的白天一天比一天更長了,那么這段時間地球運行的位置變化是圖中的(圖中涂黑部分表示黑夜)(  )。
A.a→b→c B.b→c→d C.c→d→a D.d→a→b
13.(2025·拱墅模擬)分析推理是科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NaO2反應生成Na2CO3和H2O→堿都能和CO2反應生成鹽和H2O
B.物質和氧氣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氧化反應是指物質和氧氣發生的反應
C.金屬Fe在硫酸銅溶液中能置換出Cu→金屬Na也能在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Cu
D.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
14.(2025·拱墅模擬)環境溫度穩定在25℃,在t1時環境溫度從25℃驟降到10℃并穩定一段時間,記錄人體散熱變化曲線如圖所示。請據圖分析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當環境溫度為25℃時,產熱量等于散熱量
B.t1到t2時,散熱量增加是由于體溫與環境溫度相差增大造成
C.t2以后,由于體溫調節,散熱量減少
D.t3以后,散熱量大于產熱量
15.(2025·拱墅模擬)如圖是同學日常訓練的場景,在體育鍛煉中涉及到的科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1分鐘跳繩——人將自身的化學能幾乎都轉化為機械能
B.立定跳遠——人用力蹬地才能起跳,蹬地時,地面對人的支持力等于人的重力
C.擲鉛球——在最高點是實心球的重力勢能不為零,動能也不為零
D.800米測試——加速沖刺過程中,人的動能和勢能均增大
二、填空題(本大題有7小題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2025·拱墅模擬)錦繡項目化小組開展“自制制氧機”的工程實踐活動。
【探秘原理】市場上的制氧機按制氧原理主要分三類:空氣分離制氧、電解水制氧和化學試劑制氧。
(1)某品牌制氧機以空氣為原料,當空氣經過分子篩時,氮氣和氧氣分離,獲得高濃度的氧氣,其微觀示意圖如圖甲所示。則該制氧機制得的“氧氣”屬于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2)若要通過分解反應制備氧氣,一定不能選用的反應物是____(填字母);
A.氯酸鉀(KClO3) B.氯化銨(NH4 C.過氧化氫(H2O2)
(3)【自制制氧機】項目小組利用飲料瓶、吸管、輸液管等廢舊物品設計并制作了如圖乙裝置。
裝置中一個是制氧倉,放入制氧劑后可產生氧氣;另一個是加濕倉,氧氣經過該倉后變得清潔濕潤。則   瓶為加濕倉。
17.(2025·拱墅模擬)膳食均衡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大多可以從食物中獲得。
(1)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質的是____(填序號)。
A.牛肉 B.米飯 C.蘋果
(2)為了防止骨質疏松,人體必須攝入足夠量的   元素。
(3)均衡膳食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有效方法之一,經消化后的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管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叫吸收。圖中   (填序號)生理活動表示吸收。
18.(2025·拱墅模擬)天富北監鹽場在宋代名聲較大,制鹽過程主要有:刮取海灘咸泥(取含鹽泥土)、海水澆淋咸泥(溶解)、攤平暴曬、鹽鹵煎鹽(結晶)過程。
(1)依據鹽(氯化鈉)的溶解度特點,鹽鹵煎鹽是利用   (選填“蒸發結晶”或“冷卻熱飽和溶液結晶”)。
(2)鹽場經上述過程制得的鹽是   (選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3)小錦同學用提純得到的精鹽配制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16%的氯化鈉溶液。經檢驗所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br/>A.盛裝溶液的試劑瓶用蒸餾水潤洗
B.量取水讀數時俯視
C.稱量精鹽時誤將精鹽放在右盤
19.(2025·拱墅模擬)如圖是一種手搖發電的手電筒,當手沿箭頭方向來回搖動時,燈泡就能發光。這個手電筒殼內有線圈,搖動時,可以感受到有一個物塊在來回運動,小明猜想這個物塊是磁體,依據是:磁體運動時,閉合線圈切割磁感線產生   ,線圈相當于電路中的   (填“用電器”或“電源”)。若發電功率為80w,給一個額定電壓是5v,電池容量是3200mAh的手機充電,從20%充到70%需要   小時.
20.(2025·拱墅模擬)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者常用的觀察器具:
(1)在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物體時,觀察的材料必須是   。
(2)觀察小金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圖甲中濕紗布是為了遮光
B.必須在高倍鏡下才能看到血液流動情況
C.圖乙的三種血管中,3為小動脈
D.最好選擇顏色淺的部位觀察
21.(2025·拱墅模擬)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需要證據的支持。在新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的假說不斷被解釋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說。關于地球的構造理論的發展主要有:①大陸漂移說;②海底擴張說;③板塊構造學說。
(1)20世紀初,魏格納根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凹凸吻合現象,大膽的提出假說“大陸漂移說”,以下證據支持他假說的是   (填序號)。
①許多國家的動物園中都有大熊貓
②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
③舌羊齒植物化石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
(2)在如圖所示的洋中脊處,板塊在不斷的   (填“張裂”或“碰撞”)。
(3)板塊構造學說”之所以能被大多數學者認可,是因為它能很好地解釋地球上的許多現象,從“板塊構造學說’角度分析我國四川省多地震的原因是   。
22.(2025·拱墅模擬)坐動車、飛機時“大包小包”均需過安檢,如圖質量為10千克的行李箱放在安檢機的傳送帶上進行傳送。
(1)小實將行李箱剛放到水平向右勻速運動的傳送帶上時,行李箱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為   。
(2)若該行李箱底部與傳送帶接觸面積為500厘米2,則傳送帶受到的壓強是   帕。
(3)當包裹和傳送帶一起以0.5米/秒的速度向右勻速直線運動了10秒,傳動帶對包裹做功的大小為   焦。
三、實驗與探究題(本大題有5小題,共40分)
23.(2025·拱墅模擬)學校生物興趣小組同學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顏色變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變化,原理如圖1所示。依據這一原理,同學們進行實驗,處理及結果如圖2所示。
(1)比較甲、乙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  ?。灰医M的作用   。
(2)有同學質疑,光照是否會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為繼續探究這個問題,小金同學接下來的實驗操作是:取一支相同的試管丙,   ,置于光照下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若BTB水溶液顏色呈現   ,則證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
24.(2025·拱墅模擬)如圖所示為“頂針”,是民間常用的縫紉用品,一般為鐵質或銅制,套在手指上,能頂著針尾,手指發力來穿透衣物。小云發現媽媽的縫紉盒里也有一個頂針,剛學完密度知識的小云設計了兩個不同的方案鑒定頂針的材料,查閱完資料得知
方案一:利用天平和量筒測量。實驗操作如下:
①小云將頂針放在調節好的天平左盤,天平重新平衡時,砝碼和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甲所示;
②再將頂針放入傾斜的裝滿水的燒杯中,如圖乙所示,用量筒測出小燒杯中溢出的水的體積,如圖丙所示。(頂針大于量筒口)
方案二:利用電子秤測量。實驗操作如下:
①給燒杯中裝入適量水,按電子秤清零鍵,如圖a;
②用細線懸掛頂針,慢慢放入燒杯的水中,不接觸燒杯底部,如圖b,此時電子秤的示數為m1;
③慢慢松開細線,使頂針沉底,如圖c,此時電子秤的示數為m2。
(1)用頂針套在手指上推針的目的是通過   減小對手指的壓強,
(2)方案一中測量的頂針的質量為   。方案二中測出頂針的密度ρ=   (用已知量和測量量表示,水的密度為ρ水).
(3)你認為(選填“方案一”或“方案二”)的測量方法更精確,理由是:   。
25.(2025·拱墅模擬)某興趣小組在學習了雙氧水分解制取氧氣的實驗后,知道催化劑(MnO2)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到底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呢 他們設計并進行了以下四次實驗。
實驗次數次數 H2O2溶液質量分數/% H2O2溶液用量/mL 催化劑(MnO2)用量/g 反應溫度/℃ 收集氣體體積/mL 所需時間/s
① 30 5 0 85 2 3.8
② 15 2 0.1 20 2 2.8
③ 5 2 0.1 20 2 7.4
④ 30 5 0 55 2 10.5
(1)請寫出雙氧水分解制氧氣的化學方程式   。
(2)實驗中同學們是通過比較   的方式比較化學反應的速率。
(3)由以上實驗得出的結論是____(可多選)。
A.H2O2溶液質量分數越高,反應速率越快
B.反應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
C.催化劑用量越多,反應速率越快
D.H2O2溶液用量越多,反應速率越快
(4)通過查閱資料,他們還發現許多金屬鹽(如等)對雙氧水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那么,鐵鹽和銅鹽的催化作用哪個強呢 他們設計了如圖的實驗,并以兩支試管中產生氣泡的快慢來判斷結果,小寧同學提出將溶液改為溶液更合理。仿照小寧思路,你認為還可以作何改進    。
26.(2025·拱墅模擬)據史料記載,歐姆曾用圖甲電路來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該電路中溫差電源的電壓與溫差成正比。當電路中有電流通過時,小磁針偏轉,轉動手柄,使小磁針回到原位置,記錄手柄轉過角度。改變電源溫差,利用同一鐵絲多次實驗得出表1數據;控制電源溫差不變,用粗細相同、長度不同的鐵絲多次實驗得出表2(已知:手柄轉過角度與電流大小成正比,粗細相同的鐵絲電阻阻值與其長度成正比)。
實驗組別 1 2 3 4
電源溫差(攝氏度) 20 40 60 80
手柄轉過角度(度) 50 100 150 200
表2
實驗組別 1 2 3 4
鐵絲長度(英寸) 2 4 6 10
手柄轉過角度(度) 305 281.5 259 224
(1)分析表1中數據,可以得到的初步結論是   。
(2)對表2中數據分析發現,無法得出通過鐵絲的電流與鐵絲電阻成反比的結論;于是在鐵絲兩端連接一個電壓表,重復實驗,發現當鐵絲長度改變時,電壓表示數也發生改變,據此分析電流與鐵絲電阻不成反比的原因;為了解決上述原因   ,請提出改進的方法   。
27.(2025·拱墅模擬)為了更好更有意義地研究化學,興趣小組同學開展了探究NaOH與CO2是否發生反應的實驗,設計過程如下:
【方案一】從反應物角度探究NaOH與(是否發生反應。
(1)小劉設計圖1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試管中,一段時間后打開止水夾K,觀察到B中導管紅墨水液面上升。小劉認為此現象不足以證明NaOH與發生了反應,他的理由是   。
(2)小施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圖2所示裝置驗證小劉的觀點。實驗時分別迅速將注射器內的液體全部注入到裝滿的甲乙燒瓶中,關閉注射器活塞,測得燒瓶內壓強與時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
①乙裝置注射器中的液體X為   。
②該實驗能證明NaOH與(發生反應的依據是   。
【方案二】從生成物角度探究NaOH與CO2是否發生反應。
【查閱資料】常溫下,NaOH與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g)如表所示。
NaOII Na2CO3
17.3 <0.01
小陳根據上述資料設計如表所示實驗證明NaOH與CO2發生反應。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將
CO2氣體通入到    中 觀察到溶液變渾濁 NaOH與CO2發生反應
四、綜合題(本大題有5小題,共35分)
28.(2025·拱墅模擬)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尋找新家園的故事。影片中有觀點質疑,用飛船運載人類進行幾千年的流浪過程中,無法長期維持生態平衡。早在1991年,科學家在封閉建筑內,建造了一個生態系統,它被用于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他們很快就遇到了農作物產糧不足、氧氣濃度下降、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等問題,導致這一實驗失敗。
(1)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角度分析,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
(2)能量在食物鏈或食物網的流動過程中,會導致能量在傳遞過程中逐漸減少的因素有(  )
A.植物產生枯枝敗葉被微生物分解
B.動物的糞便和尸體被微生物分解
C.各個生物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
29.(2025·拱墅模擬)《天工開物》記載古法造紙術的流程是原料浸泡、蒸煮、抄制、烘干。興趣小組根據記載,利用回收的廢紙進行“制造再生紙”跨學科實踐活動,在蒸煮時加入了氫氧化鈉。造紙后,為處理剩余的廢液進行如下探究活動。
【查閱資料】①BaCl2+Na2CO3=BaCO3↓+2NaCl;②BaCl2溶液呈中性;
③堿石灰是氫氧化鈉與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任務一】廢液成分分析
【提出猜想】推測廢液中含有氫氧化鈉和碳酸鈉中的一種或兩種
【實驗設計與實施】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步驟1:取少量廢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鋇稀溶液。 ____ 廢液中有Na2CO3
步驟2:取少量步驟1中的上層清液于試管中,加入適量無色酚酞試液。 溶液變紅 廢液中有NaOH
【任務二】廢液中碳酸鈉含量測定
興趣小組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取100g廢液樣品放入裝置A的錐形瓶中,先通入一會兒N2,然后稱量裝置C、D的質量,再向錐形瓶中滴加足量稀硫酸,至不再產生氣體,繼續通一會兒N2后,測得裝置C、D分別增重4.1g和0.3g。
(1)錐形瓶中不再產生氣體后,需要繼續通一會兒N2,其原因是   。
(2)廢液中碳酸鈉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保留到0.1%)。
(3)如果缺少裝置B,會使測定的碳酸鈉含量   (填“偏大”或“偏小”)。
30.(2025·拱墅模擬)圖甲是用某款3D打印筆進行立體繪畫時的場景,打印筆通電后,筆內電阻絲發熱使筆內繪畫材料熔化;加熱電路簡化后如圖乙所示,電源電壓恒為6V,R1和為發熱電阻絲,高溫擋和低溫擋的功率比為4:3,R1=4Ω,忽略電阻絲阻值隨溫度變化,求:
(1)低溫檔工作時,通過R1的電流;
(2)低溫擋的功率;
(3)R2的電阻值。
31.(2025·拱墅模擬)某沙漠植物的種子包裹在多層鱗片狀果莢中(如圖1),果莢遇水膨脹開裂釋放種子,干旱時閉合保護種子。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果莢的吸水膨脹行為是長期適應沙漠環境的結果。
①種植這種植物的沙漠土壤中應含有較少的   (選填“砂?!薄胺凵傲!被颉梆ち!?。
②果莢在干旱時閉合,對種子存活的意義是   (寫一點)。
(2)科學家模仿果莢結構,用吸水性凝膠制成“智能種子包”(如圖2),用于沙漠播種。
①種子萌發時,細胞呼吸消耗有機物并釋放能量,請寫出細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   。
②與傳統播種方式相比,“智能種子包”在雨季自動釋放種子的優勢是   (寫一點)。
32.(2025·拱墅模擬)桔槔是《天工開物》中記載的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如圖所示,硬桿用細繩懸掛在樹上,桿可繞O點自由旋轉且與樹之間無作用力,用細繩將重力為20N、容積為的桶懸掛在B端,在A端重120N的拗石輔助下,人可輕松將一桶水從井中提,OA:OB=3:2;懸掛桶的繩子始終保持在豎直方向上,忽略桿和繩的重力。
(1)桶裝滿水時,求水的質量;
(2)空桶在井中漂浮時,求桶排開水的體積;
(3)某人用桔槔將裝滿水的桶提出水面(忽略桶外壁沾水)后,將水桶提升1.5米,桔槔始終處于平衡狀態,共用時10秒。求水桶離開水面后人對水桶做功的功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同位素;元素的概念;相對分子質量
【解析】【分析】 A.根據同位素的判斷方法來分析;
B.根據元素的概念來分析;
C.根據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來分析;
D.根據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方法來分析。
【解答】 A.14C是一種碳的同位素原子,故A錯誤;
B.碳元素的原子序數為6,根據“原子序數=質子數”可知,1個14C中含有6個質子,故B正確;
C.1個14C中含有的中子數為14-6=8,故C錯誤;
D.14CO2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4+16×2=46,故D錯誤。
故選B。
2.【答案】C
【知識點】體溫的控制;動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
【解析】【分析】 基因型決定表現型,表現型是基因型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題意和圖形分析可知:孵化溫度對蜥蜴的性別有影響。
【解答】 A.蜥蜴屬于爬行動物,生殖方式是卵生,胎生,故A錯誤;
B.蜥蜴的體溫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屬于變溫動物,故B錯誤;
C.據圖分析可知,控制好蜥蜴的孵化溫度可以使后代的雄性占50%,即雌雄比例為1:1,故C正確;
D.蜥蜴的性別決定取決于孵化溫度,說明環境因素對生物性狀的影響較大,但是表現型是基因型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故D錯誤。
故選C。
3.【答案】A
【知識點】熔化與熔化現象;凝華及凝華現象
【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的初始態和終末態確定物態變化的名稱。
【解答】干冰吸收空氣中的熱量,從而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從氣態變成固態發生凝華現象,形成小冰粒。
下降過程中,小冰粒吸收熱量從固態變成液態發生熔化過程,變成雨滴。
故A正確,而B、C、D錯誤。
故選A。
4.【答案】D
【知識點】鏡面反射與漫反射;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
【解析】【分析】A.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發生漫反射,反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
BCD.根據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和應用分析判斷。
【解答】 A.為了是各個方向都能看到銀幕上的像,光在銀幕上發生的是漫反射,故A正確不合題意;
B.人的眼睛相當于照相機,畫面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戌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故B正確不合題意;
C.電影放映機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放映時,膠片到放映機鏡頭的距離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5.【答案】D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氧化物
【解析】【分析】A. 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凈物,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組成;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
B.根據物質組成的知識判斷;
C.空氣污染的途徑主要有兩個:有害氣體和粉塵。有害氣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氣體;粉塵主要指一些固體小顆粒;
D.氧化物是指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 A.純凈的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等物質,屬于混合物;可樂中含有水及多種溶于水的物質,屬于混合物,故A錯誤;
B.氫氣是由氫分子構成,氮氣是由氮分子構成,汞是由汞原子構成,故B錯誤;
C.CO2屬于空氣成分,不屬于空氣污染物,故C錯誤;
D.冰、四氧化三鐵、過氧化氫都是由兩種元素組成且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都屬于氧化物,故D正確。
故選D。
6.【答案】D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沸騰及沸騰條件;液化及液化現象;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A.根據液體沸騰的特點判斷;
B.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C.根據物質的初始態和終末態確定物態變化的名稱;
D.根據分子運動的知識判斷。
【解答】 A.茶水沸騰時吸收熱量,溫度不變,故A錯誤;
B. 茶水入嘴時很燙是因為茶水含有的的溫度高, 故B錯誤;
C.水沸騰時壺口冒出的“白氣”,即高溫水蒸氣遇到外部較冷的空氣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故C錯誤;
D.茶香撲鼻是茶分子擴散的結果,表明分子不停無規則運動,故D正確。
故選D。
7.【答案】B
【知識點】生物進化的理論
【解析】【分析】 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最有力的證據,根據化石材料所了解的從始(祖)馬到現代馬的整個發展過程,分析解答。
【解答】 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重要證據,但是不是唯一證據,故A錯誤;
B.馬進化歷程證實了物種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故B正確;
C.任何生物都不能主動適應環境,故C錯誤。
D.從始祖馬到現代馬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故D錯誤。
故選B。
8.【答案】D
【知識點】蒸騰作用;植物的無性生殖;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區別
【解析】【分析】 傳統的種植業是離不開土壤的。這是因為土壤能給植物提供水和天機鹽,還對植株起到固著作用。其實,只要給植物提供它所需要的水和無機鹽,并將植株固定住,注意通氣,植物離開土壤也能成活。
【解答】 A.營養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無機鹽,屬于無機物,故A錯誤;
B.蔬菜開花后,經過傳粉、受精,形成受精卵,胚珠發育成種子,種子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發育形成的,所以用種子繁殖屬于有性生殖,故B錯誤;
C.根據滲透作用原理,細胞液的濃度>周圍溶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所以氣霧栽培時要保證根毛吸水,營養液的濃度應小于根毛細胞液的濃度,故C錯誤;
D.根吸收的水分除一部分用于完成自身的生理活動,其余大部分主要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故D正確。
故選D。
9.【答案】D
【知識點】氣體裝置的裝配、連接、選擇與氣密性檢查;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A.根據氮肥的作用來分析解答;
B.根據氫氧化鈉固體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來分析解答;
C.根據濃硫酸是吸收反應生成的氨氣來分析解答;
D.根據氫氧化鈉固體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濃硫酸能吸收氨氣來分析解答。
【解答】 A.鉀肥能促使農作物莖稈粗壯,NH4HCO3是氮肥,則該化肥能促使農作物莖稈粗壯的說法錯誤,故A錯誤;
B.氫氧化鈉不僅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還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裝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應生成的H2O和CO2,故B錯誤;
C.濃硫酸能與堿性氣體氨氣反應,則裝置C的作用是吸收反應生成的氨氣,故C錯誤;
D.裝置B增加的質量是二氧化碳和水的質量,裝置C增加的質量是氨氣的質量,故D正確;
故選D。
10.【答案】B
【知識點】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液體壓強計算公式的應用
【解析】【分析】(1)(4)根據浮沉條件分析;
(2)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判斷;
(3)根據p=ρ液gh比較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變化,根據F=pS比較壓力變化。
【解答】A.土豆的重力G=mg=0.275kg×10N/kg=2.75N。土豆在水中下沉,則它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即浮力小于2.75N,故A錯誤;
B.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可知,吸管增大了土豆排開水的體積,從而增大了土豆受到的浮力,故B正確;
C.圖2中土豆浮起后,它的下表面所在的深度減小,根據p=ρ液gh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減小。根據F=pS可知,土豆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減小,故C錯誤;
D.“吸管土豆”漂浮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故D錯誤。
故選B。
11.【答案】B
【知識點】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辨別;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歐姆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A.用電器首尾相連為串聯,并排連接電路兩點之間為并聯;
C.再利用串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分析;
D.從題可知,用酒精燈對著玻璃芯柱加熱,燈泡L會慢慢亮起來,從而可以判斷出電路中電流的變化,利用公式判斷出電路中電阻的變化,再根據串聯電路電阻的特點判斷出,在加熱過程中,玻璃芯柱電阻的變化。
B.從圖可知,電壓表測量的是燈泡兩端的電壓,已判斷出電路中電流的變化,而燈泡的電阻不變,可利用公式U=IR判斷出電壓表示數的變化。
【解答】 A.根據圖片可知,玻璃芯柱和燈泡L是串聯的,故A錯誤;
C.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因此通過燈泡的電流等于通過玻璃芯柱的電流,故C錯誤;
D.用酒精燈對著玻璃芯柱加熱,燈泡L會慢慢亮起來,則電路中的電流變大。而電源電壓不變,由公式可知,電路中的總電阻變小。而燈泡的電阻不變,由串聯電路電阻的特點可知,玻璃芯柱的電阻變小。加熱過程中,玻璃芯柱的電阻隨溫度升高而變小,故D錯誤。
B.從圖可知,電壓表測量的是燈泡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變大,而燈泡的電阻不變,由公式U=IR可知,燈泡兩端的電壓變大,即電壓表示數變大,故B正確。
故選B。
12.【答案】C
【知識點】地球公轉;晝夜長短變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的,當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時,這一天稱為冬至日,為12月22日,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地區有極夜現象;當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時,這一天稱為夏至日,為6月22日,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地區有極晝現象;當太陽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時,這一天稱為春分日,為3月21日,全球晝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為秋分日,為9月23日,全球晝夜平分。
【解答】浙江省位于北半球,從冬至日經過春分日到夏至日的半年時間里,該地晝漸長、夜漸短,此時間段也就是軌道圖上的c→d→a。
故答案為:C。
13.【答案】D
【知識點】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氧化反應;金屬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堿的化學性質分析判斷;
B.根據氧化反應的特征分析判斷;
C.根據金屬的化學性質分析判斷;
D.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是化合物。
【解答】 A.并不是堿都能和CO2反應生成鹽和H2O,如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銅不能發生反應,故A錯誤;
B.氧化反應不是指物質和氧氣發生的反應,如氫氣和氧化銅反應,氫氣發生了氧化反應,故B錯誤;
C.金屬Fe在硫酸銅溶液中能置換出Cu,但金屬Na的金屬活動性很強,不能在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Cu,在硫酸銅溶液中先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氫氧化鈉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故C錯誤;
D.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則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故D正確。
故選D。
14.【答案】D
【知識點】體溫的控制
【解析】【分析】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產熱和散熱達到動態平衡以維持自身的體溫不變。
【解答】A.外界溫度變化時,正常人體溫不變,故產熱量等于散熱量。
B.當人體皮膚溫度高于環境溫度時,會加速皮膚熱量散失,并且溫差越大,熱量散失越多。
C.溫度降低后,由于人體體溫調節中樞的作用,使人體散熱量減少,以維持體溫。
D.t3后當體溫穩定時,產熱量等于散熱量。
故答案為:D
15.【答案】C
【知識點】力與運動的關系;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
【解析】【分析】A.根據能量轉化的知識判斷;
B.根據力與運動的關系判斷;
CD.動能與質量和速度有關,重力勢能與質量和高度有關。
【解答】 A.跳繩的過程中,人將自身的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和內能,故A錯誤;
B.人用力蹬地才能起跳,即人做加速運動,那么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即F-G>0,因此地面對人的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故A錯誤;
C.在最高點時,鉛球球的高度最大,質量不變,則重力勢能最大;由于水平方向上速度不為零,因此動能不為零,故C正確;
D.加速沖刺過程中,人的質量不變,速度變大,動能增大,高度不變,重力勢能不變,故D錯誤。
故選C。
16.【答案】(1)混合物
(2)B
(3)A
【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
【解析】【分析】(1)只有一種物質組成純凈物,多種物質組成混合物;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保持不變;
(3)根據圖乙分析兩個瓶子在制取氧氣中的用途判斷。
【解答】 (1)根據圖片可知,空氣通過分子篩后,仍有少量氮氣分子存在,所以制得的氧氣中含少量氮氣,屬于混合物;
(2)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要通過分解反應制備氧氣,反應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而氯化銨不含氧元素;
故選B。
(3)加濕倉氧氣要通過長管進入水中,充分接觸潤濕后再由短管導出,因此選擇A瓶。
17.【答案】(1)A
(2)鈣
(3)①
【知識點】食物與營養;消化系統的組成
【解析】【分析】(1)根據常見食物富含營養素的知識判斷;
(2)鈣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中,使骨和牙齒堅硬,缺乏鈣,幼兒和青少年會患佝僂病,老年人會患骨質疏松癥;
(3)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小腸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各種營養物質主要在小腸等處被吸收后,隨著內壁血管中的血液運往全身。
【解答】 (1)牛肉富含蛋白質,米飯富含糖類(淀粉),蘋果富含維生素。
故選A。
(2)老年人會患骨質疏松癥,故人體每天應攝入足夠量的鈣元素。
(3)圖中①是指營養物質經消化系統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過程,所以①過程表示吸收過程。
18.【答案】(1)蒸發結晶
(2)混合物
(3)A;C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結晶的概念與方法;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
【解析】【分析】 (1)根據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進行分析;
(2)根據鹽場經上述過程制得的鹽中還含有可溶性雜質進行分析;
(3)根據所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小,可能是溶劑多了,或溶質少了進行分析。
【解答】 (1)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鹽鹵煎鹽是利用蒸發結晶的原理;
(2)鹽場經上述過程制得的鹽中還含有可溶性雜質,屬于混合物;
(3)A.盛裝溶液的試劑瓶用蒸餾水潤洗,溶劑多了,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故A符合題意;
B.量取水讀數時俯視,溶劑少了,溶質質量分數偏大,故B不合題意;
C.稱量精鹽時誤將精鹽放在右盤,氯化鈉少了,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故C符合題意。
故選AC。
19.【答案】感應電流;電源;0.1
【知識點】基本電路與電路圖;電磁感應;電功計算公式的應用;電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
【解析】【分析】(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
(2)用電器消耗電能,電源提供電能;
(3)首先根據W=UItη計算從20%到70%需要的電能,然后根據計算需要的時間。
【解答】(1) 該手電筒有線圈,使用時將它來回搖晃,線圈在磁場中就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此時線圈中有感應電流產生,所以手電筒里面的物塊應該是磁鐵,線圈相當于電路中的電源,此手電筒發電是電磁感應現象;
(2)額定電壓是5V,電池容量是3200mAh的手機充電,從20%充到70%時消耗的電能為:W=UItη=5V×3.2A×3600s×(70%-20%)=28800J;
需要的時間為:。
20.【答案】(1)薄而透明
(2)D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心臟和血管
【解析】【分析】(1)用顯微鏡觀察物體時,光線要能穿過物體才行。
(2)A.濕紗布可以為魚提供水分;
B.根據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判斷;
C. 血液從較粗的主干流向較細的分支的血管是動脈,血液由較細的分支匯集而成的較粗的血管是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是毛細血管。圖中,1是動脈、2是毛細血管、3是靜脈;
D.顏色越淺,越接近透明。
【解答】 (1)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物體時,被觀察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光線才能透過標本進入人的視野,才能使人看清物像。
(2)A.濕紗布的目的是保持小金魚濕潤,防止干燥,維持魚的呼吸,而不是為了遮光,故A錯誤;
B.觀察血液流動通常使用低倍顯微鏡即可,過高的倍數可能會影響觀察視野,故B錯誤;
C.圖乙中3的血液由較細的分支匯集而成的較粗的血管,是靜脈,故C錯誤;
D.顏色淺的部位更易于觀察血液流動,故D正確。
故選D。
21.【答案】(1)②③
(2)張裂
(3)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災害
【知識點】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解析】【分析】(1) 大陸漂移假說是魏格納提出的,其依據主要有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的吻合性、生物的相同性和巖層的相似性。
(2)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
(3)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
【解答】(1) ①“許多國家的動物園中都有大熊貓”與人們喜愛大熊貓有關,與“大陸漂移”無關,故A不合題意;
②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能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故B符合題意;
③人們在印度、南極洲、澳大利亞、南美和非洲的巖層中,都發現了距今2億年前的舌羊齒植物化石,所以將上述幾塊陸地拼合起來,古老地層基本上也對接,能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故C符合題意。
故選②③。
(2) 在如圖所示的洋中脊處,板塊在不斷張裂。
(3)我國四川省多地震災害的原因是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災害。
22.【答案】(1)水平向右
(2)2000
(3)0
【知識點】摩擦力的存在;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力是否做功的判斷
【解析】【分析】 (1)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2)根據公式計算傳送帶受到的壓強;
(3)做功的要素: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②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解答】 (1)行李箱剛放到水平向右勻速運動的傳送帶上時,因為行李箱具有慣性會具有水平向左的運動趨勢,因此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2)傳送帶受到的壓強;
(3)當行李箱隨傳送帶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兩物體間無摩擦力,因此未做功。
23.【答案】(1)黑藻的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二氧化碳;作對照
(2)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氣體至溶液顏色變為黃色,不加入黑藻;黃色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 (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 (1)甲黑藻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減少使BTB水溶液變為藍綠色;乙黑藻在黑暗環境中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變為黃色,因此比較甲、乙組實驗結果,說明黑藻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乙組的作用是作對照,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
(2)光照是否會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實驗唯一不同的變量是光照。因此“為回應這一質疑,應在上述實驗基礎上補充一組實驗”和甲形成對照試驗。實驗方案是:取一支相同的試管丙,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氣體至溶液顏色變為黃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條件下一段時間,觀察溶液顏色變化。若BTB水溶液顏色呈現黃色,則證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
24.【答案】(1)增大受力面積
(2)17.8;
(3)方案二, 將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時,小燒杯壁會有殘留,導致體積測量誤差較大
【知識點】密度公式的應用;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
【解析】【分析】 (1)壓強大小跟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增大壓強的方法: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2)方案一:物體的質量等于砝碼的質量加游碼的示數;方案二:將裝有適量水的燒杯放在電子秤上,打開開關并歸零,手提細線拴住頂針,浸沒在水中,如圖b,記下此時電子秤示數為m1;m1為頂針排開水的質量,然后可求得頂針排開水的體積;把頂針接觸杯底,手放開細線,如圖c,記下此時電子秤示數為m2,m2為頂針的質量,然后利用密度公式可求得頂針密度;
(3)方案二測量結果更精確,因為方案一在測量體積時,將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時小燒杯壁會有殘留,導致體積測量誤差較大。
【解答】 (1)用頂針套在手指上推針,是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2)方案一:頂針的質量m=10g+5g+2.8g=17.8g;
由圖b可知,頂針受的浮力等于頂針對水的作用力即電子秤的增加的重力,
F浮力=m1g,
頂針排水體積為,
因為全部浸沒,所以頂針的體積,
由開始打開開關并歸零,則項針的質量為m2,
則頂針的密度。
(3)方案二測量結果更精確,因為方案一在測量體積時,將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時,小燒杯壁會有殘留,導致體積測量誤差較大。
25.【答案】(1)
(2)收集相等體積氣體需要的時間
(3)A
(4)將氯化鐵溶液改為硫酸鐵溶液
【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收集相同體積氣體需要的時間越長,則化學反應速率越低;
(3)從表格數據提取信息,然后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
(4)根據兩種物質的陰離子種類分析解答。
【解答】 (1)雙氧水分解制氧氣的化學方程式是。
(2)實驗中同學們是通過比較的方式比較收集相等體積氣體需要的時間化學反應的速率。
(3)A.對比②③可知,H2O2溶液質量分數越高,反應速率越快,故A正確;
B.對比①④可知,反應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故B正確;
C.沒有對比試驗能夠證明,催化劑(MnO2)用量越多,反應速率越快,故C錯誤;
D.沒有對比試驗能夠證明,H2O2溶液用量越多,反應速率越快,故D錯誤。
故選AB。
(4)小寧同學提出將CuSO4溶液改為CuCl2溶液更合理,目的是為了使溶液中的陰離子相同。
26.【答案】(1)使用同一導體時,手柄轉過角度與電源溫差的比值相等
(2)電路中銅絲、水銀也會分走一部分電壓,沒有控制鐵絲兩端電壓相同;添加一個滑動變阻器與鐵絲串聯
【知識點】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實驗
【解析】【分析】 (1)分析題表1數據得出結論。
(2)圖乙電路中,當鐵絲長度改變時,鐵絲的阻值發生變化,根據串聯電路的分壓特點可知,電路中的銅絲、水銀會分走部分電壓,據此分析;為了控制鐵絲兩端電壓相同,可以在圖乙電路中,添加一個滑動變阻器與鐵絲串聯。
【解答】 (1)根據題表1數據分析可知,使用同一鐵絲實驗時,手柄轉過角度隨電源溫差增大而增大,手柄轉過角度與電源溫差的比值不變,則手柄轉過角度與電源溫差成正比關系,所以可以得到的初步結論是使用同一導體時,手柄轉過角度與電源溫差的比值相等。
(2)圖乙電路中,當鐵絲長度改變時,鐵絲的阻值發生變化,根據串聯電路的分壓特點可知,電路中的銅絲、水銀會分走部分電壓,使得每次實驗鐵絲兩端電壓不同,所以電壓表示數也發生改變,電流與鐵絲電阻不成反比。
為了控制鐵絲兩端電壓相同,可以在圖乙電路中,添加一個滑動變阻器與鐵絲串聯,通過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鐵絲兩端電壓保持不變。
27.【答案】(1)二氧化碳會溶于水并與水反應
(2)45mL蒸餾水;最終甲燒瓶內壓強比乙燒瓶更小;NaOH的乙醇溶液
【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 【方案一】
(1)結合二氧化碳溶解性和水反應進行分析;
(2)①45mL蒸餾水;②最終甲燒瓶內壓強比乙燒瓶更小
【方案二】結合對照實驗進行分析。
【解答】 【方案一】
(1)因為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也可以和水反應,導致壓強減?。?br/>(2)①為了控制變量,加入的體積應該是45mL;
②因為二氧化碳既可以和溶液中的水反應,也可以和氫氧化鈉反應,所以最后甲中壓強減小的比乙更厲害;
【方案二】為了驗證上述實驗,需要將水換成其他溶劑,所以將二氧化碳通入到氫氧化鈉的乙醇溶液中。
28.【答案】(1)該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動調節能力弱
(2)C
【知識點】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解析】【分析】 (1)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一般來說,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個營養級,營養級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鏈中營養級越低,相對數量越多,含有的能量越多;營養級越高,相對數量越少,含有的能量越少。
【解答】 (1)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角度來看,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該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因此自動調節能力弱。故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該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動調節能力弱。
(2)A、植物未被利用的有機物(如枯枝、敗葉)經分解者分解,能量以熱能形式散失,未流入下一營養級,從而損失了能量,故A符合題意;
B、動物攝入的能量部分以糞便形式排出,尸體和糞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釋放,未傳遞到更高營養級,從而損失了能量,故B符合題意;
C.所有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將部分有機物轉化為熱能散失,這是能量遞減的核心原因(約80%-90%的能量在每級傳遞中損耗),故C符合題意。
故選C。
29.【答案】(1)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防止部分氣體殘留在裝置中,影響實驗結果
(2)10.6%
(3)偏大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 【任務一】根據實驗結論分析;
【任務二】(1)根據需要繼續通一會兒氮氣,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分析;
(2)根據裝置C、D中增加的質量為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結合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
(3)根據如果缺少裝置B,氣體從A裝置中攜帶出的水蒸氣會被D裝置吸收分析。
【解答】 【任務一】 取少量廢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鋇稀溶液,氯化鋇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和氯化鈉,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廢液中含碳酸鈉,且足量的氯化鋇溶液能將碳酸鈉除盡;
【任務二】 (1)錐形瓶中不再產生氣體后,需要繼續通一會兒氮氣,原因是: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防止部分氣體殘留在裝置中,影響實驗結果;
(2)裝置C用來吸收二氧化碳,裝置D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故裝置C、D中增加的質量為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則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4.1g+0.3g=4.4g;
設廢液中碳酸鈉的溶質質量分數是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100gx 4.4g
;
解答:x=10.6%;
(3)如果缺少裝置B,氣體從A裝置中攜帶出的水蒸氣會被D裝置吸收,導致測得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偏大,則計算出的碳酸鈉的含量偏大。
30.【答案】(1)解:電源電壓恒為6V,R1=4Ω,
低溫檔時只有R1單獨工作,則通過R1的電流為:;
(2)解:只閉合S1時低溫擋工作,此時電路為只有R1的簡單電路,
則低溫擋的功率為:;
(3)解:因為高溫擋和低溫擋的功率比為4:3,
所以,
S1、S2都閉合時為高溫擋,此時R1、R2并聯,
因R1前后電壓不變,電阻不變,所以功率不變,
故R2的功率為:P2=P高-P低=12W-9W=3W,
則R2的電阻值為:。
【知識點】歐姆定律及其應用;電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
【解析】【分析】 (1)低溫擋時根據求出此時線路中的電流。
(2)根據P=I2R求出此時的電功率。
(3)根據高溫擋和低溫擋的功率比為4:3,可求出高檔時的電功率和R2的功率,根據求出R2。
31.【答案】(1)黏粒;保護種子免受風沙侵蝕、機械損傷以及動物的啃食等外界因素的傷害,使種子在惡劣的干旱環境中保持完整,提高種子的存活率(或減少種子與外界干燥空氣的接觸面積,降低種子水分的散失速度,防止種子過度失水而失去活性)
(2)有機物(貯存能量)+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能讓種子精準地在最有利于其生長的環境條件下開始萌發(或能提高種子的發芽率、或能提高幼苗的成活率等)
【知識點】種子萌發的過程與必要條件
【解析】【分析】(1)①黏粒不利于植物固定根系,鎖定水分;
②可從外界風沙侵蝕、機械損傷和動物啃食的角度分析果莢閉合的意義;
(2)①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②可從提高發芽率和成活率的角度分析。
【解答】 (1)①種植這種植物的沙漠土壤中應含有較少的黏粒,以保持水分和固定植物的根系。
②果莢在干旱時閉合,對種子存活的意義是:保護種子免受風沙侵蝕、機械損傷以及動物的啃食等外界因素的傷害,使種子在惡劣的干旱環境中保持完整,提高種子的存活率;減少種子與外界干燥空氣的接觸面積,降低種子水分的散失速度,防止種子過度失水而失去活性。
(2)①種子萌發時,細胞呼吸消耗有機物并釋放能量,細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是:有機物(貯存能量)+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②與傳統播種方式相比,“智能種子包”在雨季自動釋放種子的優勢是:能讓種子精準地在最有利于其生長的環境條件下開始萌發、能提高種子的發芽率、能提高幼苗的成活率等。
32.【答案】(1)解:桶裝滿水時水的質量:m水=ρ水V=1.0×103kg/m3×2.8×10-2m3=28kg;
(2)解:空桶在井中漂浮時,受到的浮力F浮=G桶=20N,
由F浮=ρ水gV排可得,桶排開水的體積:;
(3)解:水的重力G水=m水g=28kg×10N/kg=280N,
桶和水的總重力G總=G桶+G水=20N+280N=300N,
由杠桿平衡條件可得:G拗石×OA=(G總-F)×OB,
即:120N×3=(300N-F)×2,
解得作用在此人手上的拉力F=120N,
拉力做功W=Fs=120N×1.5m=180J,
人對水桶做功的功率。
【知識點】密度公式的應用;阿基米德原理;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
【解析】【分析】 (1)已知水桶的容積,由密度公式變形可求得桶裝滿水時水的質量;
(2)空桶在井中漂浮時,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由F浮=ρ水gV排公式變形可求得桶排開水的體積;
(3)根據G=mg求得水的重力,由杠桿平衡條件可求得B端繩子的拉力,根據力的平衡條件求得手對繩子的拉力,根據W=Fs得到拉力做功,根據得到人對水桶做功的功率。
1 / 1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錦繡育才教育集團2025年中考科學一模模擬測試卷(一)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2025·拱墅模擬)在幽門螺旋桿菌C-14呼吸實驗中受檢者口服尿素C-14膠囊后,如果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其產生的尿素酶能迅速將尿素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氨氣,二氧化碳經過血液進入肺,而排出體外,將排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收集后在儀器上檢測,即可判斷胃內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下列關于C-14的說法正確的是( ?。?br/>A.C是一種碳的同位素分子 B.1個 4C中含有6個質子
C.1個 4C中含有7個中子 D. 4CO2的相對分子質量是44
【答案】B
【知識點】同位素;元素的概念;相對分子質量
【解析】【分析】 A.根據同位素的判斷方法來分析;
B.根據元素的概念來分析;
C.根據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來分析;
D.根據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方法來分析。
【解答】 A.14C是一種碳的同位素原子,故A錯誤;
B.碳元素的原子序數為6,根據“原子序數=質子數”可知,1個14C中含有6個質子,故B正確;
C.1個14C中含有的中子數為14-6=8,故C錯誤;
D.14CO2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4+16×2=46,故D錯誤。
故選B。
2.(2025·拱墅模擬)統計兩種蜥蜴在不同溫度下孵化出的后代中雄蜥蜴的百分比,結果如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蜥蜴胎生、哺乳,幼體成活率高
B.從體溫調節上看,蜥蜴屬于恒溫動物
C.控制好蜥蜴的孵化溫度可以使后代的雌雄比例為1:1
D.蜥蜴后代的性別只取決于孵化溫度,與蜥蜴種類無關
【答案】C
【知識點】體溫的控制;動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
【解析】【分析】 基因型決定表現型,表現型是基因型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題意和圖形分析可知:孵化溫度對蜥蜴的性別有影響。
【解答】 A.蜥蜴屬于爬行動物,生殖方式是卵生,胎生,故A錯誤;
B.蜥蜴的體溫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屬于變溫動物,故B錯誤;
C.據圖分析可知,控制好蜥蜴的孵化溫度可以使后代的雄性占50%,即雌雄比例為1:1,故C正確;
D.蜥蜴的性別決定取決于孵化溫度,說明環境因素對生物性狀的影響較大,但是表現型是基因型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故D錯誤。
故選C。
3.(2025·拱墅模擬)在空中噴灑干冰是人工降雨的一種方法,干冰使空氣中的水蒸氣變成小冰粒,冰粒下降過程中變成雨滴。其中水蒸氣為成冰粒、冰粒變成雨滴的物態變化過程分別屬于( ?。?br/>A.凝華、熔化 B.升華、熔化 C.升華、液化 D.凝華、液化
【答案】A
【知識點】熔化與熔化現象;凝華及凝華現象
【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的初始態和終末態確定物態變化的名稱。
【解答】干冰吸收空氣中的熱量,從而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從氣態變成固態發生凝華現象,形成小冰粒。
下降過程中,小冰粒吸收熱量從固態變成液態發生熔化過程,變成雨滴。
故A正確,而B、C、D錯誤。
故選A。
4.(2025·拱墅模擬)小明在電影院里看電影,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光在銀幕上發生的是漫反射
B.放映時,畫面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
C.放映時,銀幕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實像
D.放映時,膠片到放映機鏡頭的距離大于2倍焦距
【答案】D
【知識點】鏡面反射與漫反射;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
【解析】【分析】A.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發生漫反射,反射光線射向四面八方;
BCD.根據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和應用分析判斷。
【解答】 A.為了是各個方向都能看到銀幕上的像,光在銀幕上發生的是漫反射,故A正確不合題意;
B.人的眼睛相當于照相機,畫面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戌的像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故B正確不合題意;
C.電影放映機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放映時,膠片到放映機鏡頭的距離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5.(2025·拱墅模擬)分類法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分類正確的是(  )
A.純凈物:純凈的空氣、水、可樂
B.由原子構成的物質:氫氣、氮氣、汞
C.空氣污染物:NO2、SO2、CO2
D.氧化物:冰、四氧化三鐵、過氧化氫
【答案】D
【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氧化物
【解析】【分析】A. 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凈物,混合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組成;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
B.根據物質組成的知識判斷;
C.空氣污染的途徑主要有兩個:有害氣體和粉塵。有害氣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氣體;粉塵主要指一些固體小顆粒;
D.氧化物是指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
【解答】 A.純凈的空氣中含有氧氣、氮氣等物質,屬于混合物;可樂中含有水及多種溶于水的物質,屬于混合物,故A錯誤;
B.氫氣是由氫分子構成,氮氣是由氮分子構成,汞是由汞原子構成,故B錯誤;
C.CO2屬于空氣成分,不屬于空氣污染物,故C錯誤;
D.冰、四氧化三鐵、過氧化氫都是由兩種元素組成且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都屬于氧化物,故D正確。
故選D。
6.(2025·拱墅模擬)中國是茶文化之鄉,中國茶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爸蟛琛边^程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茶水沸騰時,吸收熱量,溫度升高
B.茶水入嘴時很燙是因為茶水含有的熱量多
C.壺嘴冒出的“白氣”是汽化形成的現象
D.茶香撲鼻,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答案】D
【知識點】溫度及溫度的測量;沸騰及沸騰條件;液化及液化現象;分子的定義與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A.根據液體沸騰的特點判斷;
B.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C.根據物質的初始態和終末態確定物態變化的名稱;
D.根據分子運動的知識判斷。
【解答】 A.茶水沸騰時吸收熱量,溫度不變,故A錯誤;
B. 茶水入嘴時很燙是因為茶水含有的的溫度高, 故B錯誤;
C.水沸騰時壺口冒出的“白氣”,即高溫水蒸氣遇到外部較冷的空氣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故C錯誤;
D.茶香撲鼻是茶分子擴散的結果,表明分子不停無規則運動,故D正確。
故選D。
7.(2025·拱墅模擬)現代馬的進化過程有比較完整的化石證據。右圖是馬及其前肢的進化過程示意圖,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唯一證據
B.現代馬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來的
C.現代馬的形態、前肢特征是主動適應環境的結果
D.從始祖馬到現代馬是人工選擇的結果
【答案】B
【知識點】生物進化的理論
【解析】【分析】 在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化石是最有力的證據,根據化石材料所了解的從始(祖)馬到現代馬的整個發展過程,分析解答。
【解答】 A.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重要證據,但是不是唯一證據,故A錯誤;
B.馬進化歷程證實了物種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故B正確;
C.任何生物都不能主動適應環境,故C錯誤。
D.從始祖馬到現代馬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故D錯誤。
故選B。
8.(2025·拱墅模擬)浙江某學校勞動實踐基地利用氣霧栽培技術立體種植蔬菜(如圖),蔬菜產量比傳統技術提高10倍以上。氣霧栽培是把植物的根系完全暴露在空氣中,營養液以氣霧的方式直接噴到根上,更利于吸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營養液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
B.蔬菜利用種子繁殖屬于無性生殖
C.營養液的濃度大于根毛細胞液的濃度
D.根吸收的水分主要通過蒸騰作用散失
【答案】D
【知識點】蒸騰作用;植物的無性生殖;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區別
【解析】【分析】 傳統的種植業是離不開土壤的。這是因為土壤能給植物提供水和天機鹽,還對植株起到固著作用。其實,只要給植物提供它所需要的水和無機鹽,并將植株固定住,注意通氣,植物離開土壤也能成活。
【解答】 A.營養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無機鹽,屬于無機物,故A錯誤;
B.蔬菜開花后,經過傳粉、受精,形成受精卵,胚珠發育成種子,種子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發育形成的,所以用種子繁殖屬于有性生殖,故B錯誤;
C.根據滲透作用原理,細胞液的濃度>周圍溶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所以氣霧栽培時要保證根毛吸水,營養液的濃度應小于根毛細胞液的濃度,故C錯誤;
D.根吸收的水分除一部分用于完成自身的生理活動,其余大部分主要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故D正確。
故選D。
9.(2025·拱墅模擬)小金為了獲知某化肥(主要成分為NH4HCO3,雜質不含氮元素)的含氮量,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裝置進行測定。已知:NH,HCO3=△=NH3↑+CO2↑+H2O,裝置B、C和D中試劑均足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該化肥能促使農作物莖稈粗壯
B.裝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應生成的CO2
C.裝置C的作用是吸收反應生成的水
D.根據裝置B和C反應前后質量差都能計算化肥中的含氮量
【答案】D
【知識點】氣體裝置的裝配、連接、選擇與氣密性檢查;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A.根據氮肥的作用來分析解答;
B.根據氫氧化鈉固體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來分析解答;
C.根據濃硫酸是吸收反應生成的氨氣來分析解答;
D.根據氫氧化鈉固體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濃硫酸能吸收氨氣來分析解答。
【解答】 A.鉀肥能促使農作物莖稈粗壯,NH4HCO3是氮肥,則該化肥能促使農作物莖稈粗壯的說法錯誤,故A錯誤;
B.氫氧化鈉不僅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還能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裝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應生成的H2O和CO2,故B錯誤;
C.濃硫酸能與堿性氣體氨氣反應,則裝置C的作用是吸收反應生成的氨氣,故C錯誤;
D.裝置B增加的質量是二氧化碳和水的質量,裝置C增加的質量是氨氣的質量,故D正確;
故選D。
10.(2025·拱墅模擬)將一個質量為 275g 的土豆放入容器內的水中, 土豆下沉后靜止在容器底部, 如圖 1。小明設法在土豆上 插入幾個輕質的粗吸管后做成了一個“吸管土豆”, 再次放回水中后“吸管土豆”浮了起來,最終漂浮 在水面上, 如圖 2 (忽略吸管重力, 取 g= 10N/k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1中靜止的土豆所受浮力等于2.75N
B.土豆上插入吸管后增大了排開水的體積從而增大了所受的浮力
C.圖2中土豆浮起后其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力比在圖1中時大
D.“吸管土豆”漂浮時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答案】B
【知識點】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液體壓強計算公式的應用
【解析】【分析】(1)(4)根據浮沉條件分析;
(2)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判斷;
(3)根據p=ρ液gh比較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變化,根據F=pS比較壓力變化。
【解答】A.土豆的重力G=mg=0.275kg×10N/kg=2.75N。土豆在水中下沉,則它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即浮力小于2.75N,故A錯誤;
B.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力=ρ液gV排可知,吸管增大了土豆排開水的體積,從而增大了土豆受到的浮力,故B正確;
C.圖2中土豆浮起后,它的下表面所在的深度減小,根據p=ρ液gh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減小。根據F=pS可知,土豆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減小,故C錯誤;
D.“吸管土豆”漂浮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故D錯誤。
故選B。
11.(2025·拱墅模擬)在研究物質的導電性時,采用如圖所示的實驗電路。用酒精燈對著取自白熾燈的玻璃芯柱加熱,燈泡L會慢慢亮起來。對此,以下敘述中正確的是( ?。?br/>A.玻璃芯柱和燈泡L是并聯的
B.電壓表的示數將逐漸變大
C.通過燈泡的電流要比通過玻璃芯柱的電流大
D.加熱過程中,玻璃芯柱的電阻隨溫度升高而增大
【答案】B
【知識點】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辨別;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歐姆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A.用電器首尾相連為串聯,并排連接電路兩點之間為并聯;
C.再利用串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分析;
D.從題可知,用酒精燈對著玻璃芯柱加熱,燈泡L會慢慢亮起來,從而可以判斷出電路中電流的變化,利用公式判斷出電路中電阻的變化,再根據串聯電路電阻的特點判斷出,在加熱過程中,玻璃芯柱電阻的變化。
B.從圖可知,電壓表測量的是燈泡兩端的電壓,已判斷出電路中電流的變化,而燈泡的電阻不變,可利用公式U=IR判斷出電壓表示數的變化。
【解答】 A.根據圖片可知,玻璃芯柱和燈泡L是串聯的,故A錯誤;
C.在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因此通過燈泡的電流等于通過玻璃芯柱的電流,故C錯誤;
D.用酒精燈對著玻璃芯柱加熱,燈泡L會慢慢亮起來,則電路中的電流變大。而電源電壓不變,由公式可知,電路中的總電阻變小。而燈泡的電阻不變,由串聯電路電阻的特點可知,玻璃芯柱的電阻變小。加熱過程中,玻璃芯柱的電阻隨溫度升高而變小,故D錯誤。
B.從圖可知,電壓表測量的是燈泡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變大,而燈泡的電阻不變,由公式U=IR可知,燈泡兩端的電壓變大,即電壓表示數變大,故B正確。
故選B。
12.(2025·拱墅模擬)浙江省某中學的同學感覺近段時間的白天一天比一天更長了,那么這段時間地球運行的位置變化是圖中的(圖中涂黑部分表示黑夜)(  )。
A.a→b→c B.b→c→d C.c→d→a D.d→a→b
【答案】C
【知識點】地球公轉;晝夜長短變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的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的,當太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時,這一天稱為冬至日,為12月22日,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地區有極夜現象;當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時,這一天稱為夏至日,為6月22日,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地區有極晝現象;當太陽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時,這一天稱為春分日,為3月21日,全球晝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時為秋分日,為9月23日,全球晝夜平分。
【解答】浙江省位于北半球,從冬至日經過春分日到夏至日的半年時間里,該地晝漸長、夜漸短,此時間段也就是軌道圖上的c→d→a。
故答案為:C。
13.(2025·拱墅模擬)分析推理是科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NaO2反應生成Na2CO3和H2O→堿都能和CO2反應生成鹽和H2O
B.物質和氧氣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氧化反應是指物質和氧氣發生的反應
C.金屬Fe在硫酸銅溶液中能置換出Cu→金屬Na也能在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Cu
D.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D
【知識點】單質和化合物的區別;氧化反應;金屬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堿的化學性質分析判斷;
B.根據氧化反應的特征分析判斷;
C.根據金屬的化學性質分析判斷;
D.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是化合物。
【解答】 A.并不是堿都能和CO2反應生成鹽和H2O,如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銅不能發生反應,故A錯誤;
B.氧化反應不是指物質和氧氣發生的反應,如氫氣和氧化銅反應,氫氣發生了氧化反應,故B錯誤;
C.金屬Fe在硫酸銅溶液中能置換出Cu,但金屬Na的金屬活動性很強,不能在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Cu,在硫酸銅溶液中先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氫氧化鈉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故C錯誤;
D.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則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故D正確。
故選D。
14.(2025·拱墅模擬)環境溫度穩定在25℃,在t1時環境溫度從25℃驟降到10℃并穩定一段時間,記錄人體散熱變化曲線如圖所示。請據圖分析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當環境溫度為25℃時,產熱量等于散熱量
B.t1到t2時,散熱量增加是由于體溫與環境溫度相差增大造成
C.t2以后,由于體溫調節,散熱量減少
D.t3以后,散熱量大于產熱量
【答案】D
【知識點】體溫的控制
【解析】【分析】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人主要依靠自身的產熱和散熱達到動態平衡以維持自身的體溫不變。
【解答】A.外界溫度變化時,正常人體溫不變,故產熱量等于散熱量。
B.當人體皮膚溫度高于環境溫度時,會加速皮膚熱量散失,并且溫差越大,熱量散失越多。
C.溫度降低后,由于人體體溫調節中樞的作用,使人體散熱量減少,以維持體溫。
D.t3后當體溫穩定時,產熱量等于散熱量。
故答案為:D
15.(2025·拱墅模擬)如圖是同學日常訓練的場景,在體育鍛煉中涉及到的科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1分鐘跳繩——人將自身的化學能幾乎都轉化為機械能
B.立定跳遠——人用力蹬地才能起跳,蹬地時,地面對人的支持力等于人的重力
C.擲鉛球——在最高點是實心球的重力勢能不為零,動能也不為零
D.800米測試——加速沖刺過程中,人的動能和勢能均增大
【答案】C
【知識點】力與運動的關系;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轉移;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
【解析】【分析】A.根據能量轉化的知識判斷;
B.根據力與運動的關系判斷;
CD.動能與質量和速度有關,重力勢能與質量和高度有關。
【解答】 A.跳繩的過程中,人將自身的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和內能,故A錯誤;
B.人用力蹬地才能起跳,即人做加速運動,那么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即F-G>0,因此地面對人的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故A錯誤;
C.在最高點時,鉛球球的高度最大,質量不變,則重力勢能最大;由于水平方向上速度不為零,因此動能不為零,故C正確;
D.加速沖刺過程中,人的質量不變,速度變大,動能增大,高度不變,重力勢能不變,故D錯誤。
故選C。
二、填空題(本大題有7小題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2025·拱墅模擬)錦繡項目化小組開展“自制制氧機”的工程實踐活動。
【探秘原理】市場上的制氧機按制氧原理主要分三類:空氣分離制氧、電解水制氧和化學試劑制氧。
(1)某品牌制氧機以空氣為原料,當空氣經過分子篩時,氮氣和氧氣分離,獲得高濃度的氧氣,其微觀示意圖如圖甲所示。則該制氧機制得的“氧氣”屬于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2)若要通過分解反應制備氧氣,一定不能選用的反應物是____(填字母);
A.氯酸鉀(KClO3) B.氯化銨(NH4 C.過氧化氫(H2O2)
(3)【自制制氧機】項目小組利用飲料瓶、吸管、輸液管等廢舊物品設計并制作了如圖乙裝置。
裝置中一個是制氧倉,放入制氧劑后可產生氧氣;另一個是加濕倉,氧氣經過該倉后變得清潔濕潤。則   瓶為加濕倉。
【答案】(1)混合物
(2)B
(3)A
【知識點】制取氧氣的原理;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
【解析】【分析】(1)只有一種物質組成純凈物,多種物質組成混合物;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保持不變;
(3)根據圖乙分析兩個瓶子在制取氧氣中的用途判斷。
【解答】 (1)根據圖片可知,空氣通過分子篩后,仍有少量氮氣分子存在,所以制得的氧氣中含少量氮氣,屬于混合物;
(2)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要通過分解反應制備氧氣,反應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而氯化銨不含氧元素;
故選B。
(3)加濕倉氧氣要通過長管進入水中,充分接觸潤濕后再由短管導出,因此選擇A瓶。
17.(2025·拱墅模擬)膳食均衡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大多可以從食物中獲得。
(1)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質的是____(填序號)。
A.牛肉 B.米飯 C.蘋果
(2)為了防止骨質疏松,人體必須攝入足夠量的   元素。
(3)均衡膳食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有效方法之一,經消化后的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管壁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叫吸收。圖中   (填序號)生理活動表示吸收。
【答案】(1)A
(2)鈣
(3)①
【知識點】食物與營養;消化系統的組成
【解析】【分析】(1)根據常見食物富含營養素的知識判斷;
(2)鈣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中,使骨和牙齒堅硬,缺乏鈣,幼兒和青少年會患佝僂病,老年人會患骨質疏松癥;
(3)食物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最終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夠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小腸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各種營養物質主要在小腸等處被吸收后,隨著內壁血管中的血液運往全身。
【解答】 (1)牛肉富含蛋白質,米飯富含糖類(淀粉),蘋果富含維生素。
故選A。
(2)老年人會患骨質疏松癥,故人體每天應攝入足夠量的鈣元素。
(3)圖中①是指營養物質經消化系統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的過程,所以①過程表示吸收過程。
18.(2025·拱墅模擬)天富北監鹽場在宋代名聲較大,制鹽過程主要有:刮取海灘咸泥(取含鹽泥土)、海水澆淋咸泥(溶解)、攤平暴曬、鹽鹵煎鹽(結晶)過程。
(1)依據鹽(氯化鈉)的溶解度特點,鹽鹵煎鹽是利用   (選填“蒸發結晶”或“冷卻熱飽和溶液結晶”)。
(2)鹽場經上述過程制得的鹽是   (選填“純凈物”或“混合物”)。
(3)小錦同學用提純得到的精鹽配制10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16%的氯化鈉溶液。經檢驗所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br/>A.盛裝溶液的試劑瓶用蒸餾水潤洗
B.量取水讀數時俯視
C.稱量精鹽時誤將精鹽放在右盤
【答案】(1)蒸發結晶
(2)混合物
(3)A;C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結晶的概念與方法;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區別
【解析】【分析】 (1)根據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進行分析;
(2)根據鹽場經上述過程制得的鹽中還含有可溶性雜質進行分析;
(3)根據所配制的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偏小,可能是溶劑多了,或溶質少了進行分析。
【解答】 (1)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鹽鹵煎鹽是利用蒸發結晶的原理;
(2)鹽場經上述過程制得的鹽中還含有可溶性雜質,屬于混合物;
(3)A.盛裝溶液的試劑瓶用蒸餾水潤洗,溶劑多了,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故A符合題意;
B.量取水讀數時俯視,溶劑少了,溶質質量分數偏大,故B不合題意;
C.稱量精鹽時誤將精鹽放在右盤,氯化鈉少了,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故C符合題意。
故選AC。
19.(2025·拱墅模擬)如圖是一種手搖發電的手電筒,當手沿箭頭方向來回搖動時,燈泡就能發光。這個手電筒殼內有線圈,搖動時,可以感受到有一個物塊在來回運動,小明猜想這個物塊是磁體,依據是:磁體運動時,閉合線圈切割磁感線產生   ,線圈相當于電路中的   (填“用電器”或“電源”)。若發電功率為80w,給一個額定電壓是5v,電池容量是3200mAh的手機充電,從20%充到70%需要   小時.
【答案】感應電流;電源;0.1
【知識點】基本電路與電路圖;電磁感應;電功計算公式的應用;電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
【解析】【分析】(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
(2)用電器消耗電能,電源提供電能;
(3)首先根據W=UItη計算從20%到70%需要的電能,然后根據計算需要的時間。
【解答】(1) 該手電筒有線圈,使用時將它來回搖晃,線圈在磁場中就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此時線圈中有感應電流產生,所以手電筒里面的物塊應該是磁鐵,線圈相當于電路中的電源,此手電筒發電是電磁感應現象;
(2)額定電壓是5V,電池容量是3200mAh的手機充電,從20%充到70%時消耗的電能為:W=UItη=5V×3.2A×3600s×(70%-20%)=28800J;
需要的時間為:。
20.(2025·拱墅模擬)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者常用的觀察器具:
(1)在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物體時,觀察的材料必須是   。
(2)觀察小金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圖甲中濕紗布是為了遮光
B.必須在高倍鏡下才能看到血液流動情況
C.圖乙的三種血管中,3為小動脈
D.最好選擇顏色淺的部位觀察
【答案】(1)薄而透明
(2)D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心臟和血管
【解析】【分析】(1)用顯微鏡觀察物體時,光線要能穿過物體才行。
(2)A.濕紗布可以為魚提供水分;
B.根據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判斷;
C. 血液從較粗的主干流向較細的分支的血管是動脈,血液由較細的分支匯集而成的較粗的血管是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血管是毛細血管。圖中,1是動脈、2是毛細血管、3是靜脈;
D.顏色越淺,越接近透明。
【解答】 (1)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物體時,被觀察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光線才能透過標本進入人的視野,才能使人看清物像。
(2)A.濕紗布的目的是保持小金魚濕潤,防止干燥,維持魚的呼吸,而不是為了遮光,故A錯誤;
B.觀察血液流動通常使用低倍顯微鏡即可,過高的倍數可能會影響觀察視野,故B錯誤;
C.圖乙中3的血液由較細的分支匯集而成的較粗的血管,是靜脈,故C錯誤;
D.顏色淺的部位更易于觀察血液流動,故D正確。
故選D。
21.(2025·拱墅模擬)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需要證據的支持。在新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的假說不斷被解釋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說。關于地球的構造理論的發展主要有:①大陸漂移說;②海底擴張說;③板塊構造學說。
(1)20世紀初,魏格納根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凹凸吻合現象,大膽的提出假說“大陸漂移說”,以下證據支持他假說的是   (填序號)。
①許多國家的動物園中都有大熊貓
②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
③舌羊齒植物化石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大陸
(2)在如圖所示的洋中脊處,板塊在不斷的   (填“張裂”或“碰撞”)。
(3)板塊構造學說”之所以能被大多數學者認可,是因為它能很好地解釋地球上的許多現象,從“板塊構造學說’角度分析我國四川省多地震的原因是   。
【答案】(1)②③
(2)張裂
(3)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災害
【知識點】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解析】【分析】(1) 大陸漂移假說是魏格納提出的,其依據主要有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的吻合性、生物的相同性和巖層的相似性。
(2)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
(3)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
【解答】(1) ①“許多國家的動物園中都有大熊貓”與人們喜愛大熊貓有關,與“大陸漂移”無關,故A不合題意;
②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能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故B符合題意;
③人們在印度、南極洲、澳大利亞、南美和非洲的巖層中,都發現了距今2億年前的舌羊齒植物化石,所以將上述幾塊陸地拼合起來,古老地層基本上也對接,能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故C符合題意。
故選②③。
(2) 在如圖所示的洋中脊處,板塊在不斷張裂。
(3)我國四川省多地震災害的原因是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災害。
22.(2025·拱墅模擬)坐動車、飛機時“大包小包”均需過安檢,如圖質量為10千克的行李箱放在安檢機的傳送帶上進行傳送。
(1)小實將行李箱剛放到水平向右勻速運動的傳送帶上時,行李箱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為   。
(2)若該行李箱底部與傳送帶接觸面積為500厘米2,則傳送帶受到的壓強是   帕。
(3)當包裹和傳送帶一起以0.5米/秒的速度向右勻速直線運動了10秒,傳動帶對包裹做功的大小為   焦。
【答案】(1)水平向右
(2)2000
(3)0
【知識點】摩擦力的存在;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力是否做功的判斷
【解析】【分析】 (1)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2)根據公式計算傳送帶受到的壓強;
(3)做功的要素: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②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解答】 (1)行李箱剛放到水平向右勻速運動的傳送帶上時,因為行李箱具有慣性會具有水平向左的運動趨勢,因此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2)傳送帶受到的壓強;
(3)當行李箱隨傳送帶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兩物體間無摩擦力,因此未做功。
三、實驗與探究題(本大題有5小題,共40分)
23.(2025·拱墅模擬)學校生物興趣小組同學用黑藻探究光合作用是否以二氧化碳作為原料。BTB(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顏色變化可反映出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變化,原理如圖1所示。依據這一原理,同學們進行實驗,處理及結果如圖2所示。
(1)比較甲、乙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   ;乙組的作用   。
(2)有同學質疑,光照是否會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為繼續探究這個問題,小金同學接下來的實驗操作是:取一支相同的試管丙,   ,置于光照下靜置一段時間后觀察。若BTB水溶液顏色呈現   ,則證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
【答案】(1)黑藻的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二氧化碳;作對照
(2)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氣體至溶液顏色變為黃色,不加入黑藻;黃色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 (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 (1)甲黑藻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減少使BTB水溶液變為藍綠色;乙黑藻在黑暗環境中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使BTB水溶液變為黃色,因此比較甲、乙組實驗結果,說明黑藻光合作用吸收了水中的二氧化碳。乙組的作用是作對照,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
(2)光照是否會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實驗唯一不同的變量是光照。因此“為回應這一質疑,應在上述實驗基礎上補充一組實驗”和甲形成對照試驗。實驗方案是:取一支相同的試管丙,向BTB水溶液中吹入氣體至溶液顏色變為黃色,不加入黑藻,置于光照條件下一段時間,觀察溶液顏色變化。若BTB水溶液顏色呈現黃色,則證明光照不引起BTB水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減少。
24.(2025·拱墅模擬)如圖所示為“頂針”,是民間常用的縫紉用品,一般為鐵質或銅制,套在手指上,能頂著針尾,手指發力來穿透衣物。小云發現媽媽的縫紉盒里也有一個頂針,剛學完密度知識的小云設計了兩個不同的方案鑒定頂針的材料,查閱完資料得知
方案一:利用天平和量筒測量。實驗操作如下:
①小云將頂針放在調節好的天平左盤,天平重新平衡時,砝碼和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甲所示;
②再將頂針放入傾斜的裝滿水的燒杯中,如圖乙所示,用量筒測出小燒杯中溢出的水的體積,如圖丙所示。(頂針大于量筒口)
方案二:利用電子秤測量。實驗操作如下:
①給燒杯中裝入適量水,按電子秤清零鍵,如圖a;
②用細線懸掛頂針,慢慢放入燒杯的水中,不接觸燒杯底部,如圖b,此時電子秤的示數為m1;
③慢慢松開細線,使頂針沉底,如圖c,此時電子秤的示數為m2。
(1)用頂針套在手指上推針的目的是通過   減小對手指的壓強,
(2)方案一中測量的頂針的質量為   。方案二中測出頂針的密度ρ=   (用已知量和測量量表示,水的密度為ρ水).
(3)你認為(選填“方案一”或“方案二”)的測量方法更精確,理由是:   。
【答案】(1)增大受力面積
(2)17.8;
(3)方案二, 將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時,小燒杯壁會有殘留,導致體積測量誤差較大
【知識點】密度公式的應用;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
【解析】【分析】 (1)壓強大小跟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增大壓強的方法: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2)方案一:物體的質量等于砝碼的質量加游碼的示數;方案二:將裝有適量水的燒杯放在電子秤上,打開開關并歸零,手提細線拴住頂針,浸沒在水中,如圖b,記下此時電子秤示數為m1;m1為頂針排開水的質量,然后可求得頂針排開水的體積;把頂針接觸杯底,手放開細線,如圖c,記下此時電子秤示數為m2,m2為頂針的質量,然后利用密度公式可求得頂針密度;
(3)方案二測量結果更精確,因為方案一在測量體積時,將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時小燒杯壁會有殘留,導致體積測量誤差較大。
【解答】 (1)用頂針套在手指上推針,是在壓力一定時,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2)方案一:頂針的質量m=10g+5g+2.8g=17.8g;
由圖b可知,頂針受的浮力等于頂針對水的作用力即電子秤的增加的重力,
F浮力=m1g,
頂針排水體積為,
因為全部浸沒,所以頂針的體積,
由開始打開開關并歸零,則項針的質量為m2,
則頂針的密度。
(3)方案二測量結果更精確,因為方案一在測量體積時,將溢出的水倒入量筒中時,小燒杯壁會有殘留,導致體積測量誤差較大。
25.(2025·拱墅模擬)某興趣小組在學習了雙氧水分解制取氧氣的實驗后,知道催化劑(MnO2)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到底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呢 他們設計并進行了以下四次實驗。
實驗次數次數 H2O2溶液質量分數/% H2O2溶液用量/mL 催化劑(MnO2)用量/g 反應溫度/℃ 收集氣體體積/mL 所需時間/s
① 30 5 0 85 2 3.8
② 15 2 0.1 20 2 2.8
③ 5 2 0.1 20 2 7.4
④ 30 5 0 55 2 10.5
(1)請寫出雙氧水分解制氧氣的化學方程式   。
(2)實驗中同學們是通過比較   的方式比較化學反應的速率。
(3)由以上實驗得出的結論是____(可多選)。
A.H2O2溶液質量分數越高,反應速率越快
B.反應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
C.催化劑用量越多,反應速率越快
D.H2O2溶液用量越多,反應速率越快
(4)通過查閱資料,他們還發現許多金屬鹽(如等)對雙氧水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那么,鐵鹽和銅鹽的催化作用哪個強呢 他們設計了如圖的實驗,并以兩支試管中產生氣泡的快慢來判斷結果,小寧同學提出將溶液改為溶液更合理。仿照小寧思路,你認為還可以作何改進    。
【答案】(1)
(2)收集相等體積氣體需要的時間
(3)A
(4)將氯化鐵溶液改為硫酸鐵溶液
【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收集相同體積氣體需要的時間越長,則化學反應速率越低;
(3)從表格數據提取信息,然后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
(4)根據兩種物質的陰離子種類分析解答。
【解答】 (1)雙氧水分解制氧氣的化學方程式是。
(2)實驗中同學們是通過比較的方式比較收集相等體積氣體需要的時間化學反應的速率。
(3)A.對比②③可知,H2O2溶液質量分數越高,反應速率越快,故A正確;
B.對比①④可知,反應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故B正確;
C.沒有對比試驗能夠證明,催化劑(MnO2)用量越多,反應速率越快,故C錯誤;
D.沒有對比試驗能夠證明,H2O2溶液用量越多,反應速率越快,故D錯誤。
故選AB。
(4)小寧同學提出將CuSO4溶液改為CuCl2溶液更合理,目的是為了使溶液中的陰離子相同。
26.(2025·拱墅模擬)據史料記載,歐姆曾用圖甲電路來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該電路中溫差電源的電壓與溫差成正比。當電路中有電流通過時,小磁針偏轉,轉動手柄,使小磁針回到原位置,記錄手柄轉過角度。改變電源溫差,利用同一鐵絲多次實驗得出表1數據;控制電源溫差不變,用粗細相同、長度不同的鐵絲多次實驗得出表2(已知:手柄轉過角度與電流大小成正比,粗細相同的鐵絲電阻阻值與其長度成正比)。
實驗組別 1 2 3 4
電源溫差(攝氏度) 20 40 60 80
手柄轉過角度(度) 50 100 150 200
表2
實驗組別 1 2 3 4
鐵絲長度(英寸) 2 4 6 10
手柄轉過角度(度) 305 281.5 259 224
(1)分析表1中數據,可以得到的初步結論是   。
(2)對表2中數據分析發現,無法得出通過鐵絲的電流與鐵絲電阻成反比的結論;于是在鐵絲兩端連接一個電壓表,重復實驗,發現當鐵絲長度改變時,電壓表示數也發生改變,據此分析電流與鐵絲電阻不成反比的原因;為了解決上述原因   ,請提出改進的方法   。
【答案】(1)使用同一導體時,手柄轉過角度與電源溫差的比值相等
(2)電路中銅絲、水銀也會分走一部分電壓,沒有控制鐵絲兩端電壓相同;添加一個滑動變阻器與鐵絲串聯
【知識點】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實驗
【解析】【分析】 (1)分析題表1數據得出結論。
(2)圖乙電路中,當鐵絲長度改變時,鐵絲的阻值發生變化,根據串聯電路的分壓特點可知,電路中的銅絲、水銀會分走部分電壓,據此分析;為了控制鐵絲兩端電壓相同,可以在圖乙電路中,添加一個滑動變阻器與鐵絲串聯。
【解答】 (1)根據題表1數據分析可知,使用同一鐵絲實驗時,手柄轉過角度隨電源溫差增大而增大,手柄轉過角度與電源溫差的比值不變,則手柄轉過角度與電源溫差成正比關系,所以可以得到的初步結論是使用同一導體時,手柄轉過角度與電源溫差的比值相等。
(2)圖乙電路中,當鐵絲長度改變時,鐵絲的阻值發生變化,根據串聯電路的分壓特點可知,電路中的銅絲、水銀會分走部分電壓,使得每次實驗鐵絲兩端電壓不同,所以電壓表示數也發生改變,電流與鐵絲電阻不成反比。
為了控制鐵絲兩端電壓相同,可以在圖乙電路中,添加一個滑動變阻器與鐵絲串聯,通過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鐵絲兩端電壓保持不變。
27.(2025·拱墅模擬)為了更好更有意義地研究化學,興趣小組同學開展了探究NaOH與CO2是否發生反應的實驗,設計過程如下:
【方案一】從反應物角度探究NaOH與(是否發生反應。
(1)小劉設計圖1所示裝置進行實驗,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試管中,一段時間后打開止水夾K,觀察到B中導管紅墨水液面上升。小劉認為此現象不足以證明NaOH與發生了反應,他的理由是   。
(2)小施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圖2所示裝置驗證小劉的觀點。實驗時分別迅速將注射器內的液體全部注入到裝滿的甲乙燒瓶中,關閉注射器活塞,測得燒瓶內壓強與時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
①乙裝置注射器中的液體X為   。
②該實驗能證明NaOH與(發生反應的依據是   。
【方案二】從生成物角度探究NaOH與CO2是否發生反應。
【查閱資料】常溫下,NaOH與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g)如表所示。
NaOII Na2CO3
17.3 <0.01
小陳根據上述資料設計如表所示實驗證明NaOH與CO2發生反應。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將
CO2氣體通入到    中 觀察到溶液變渾濁 NaOH與CO2發生反應
【答案】(1)二氧化碳會溶于水并與水反應
(2)45mL蒸餾水;最終甲燒瓶內壓強比乙燒瓶更??;NaOH的乙醇溶液
【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 【方案一】
(1)結合二氧化碳溶解性和水反應進行分析;
(2)①45mL蒸餾水;②最終甲燒瓶內壓強比乙燒瓶更小
【方案二】結合對照實驗進行分析。
【解答】 【方案一】
(1)因為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也可以和水反應,導致壓強減?。?br/>(2)①為了控制變量,加入的體積應該是45mL;
②因為二氧化碳既可以和溶液中的水反應,也可以和氫氧化鈉反應,所以最后甲中壓強減小的比乙更厲害;
【方案二】為了驗證上述實驗,需要將水換成其他溶劑,所以將二氧化碳通入到氫氧化鈉的乙醇溶液中。
四、綜合題(本大題有5小題,共35分)
28.(2025·拱墅模擬)科幻影片《流浪地球》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尋找新家園的故事。影片中有觀點質疑,用飛船運載人類進行幾千年的流浪過程中,無法長期維持生態平衡。早在1991年,科學家在封閉建筑內,建造了一個生態系統,它被用于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他們很快就遇到了農作物產糧不足、氧氣濃度下降、二氧化碳濃度上升等問題,導致這一實驗失敗。
(1)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角度分析,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
(2)能量在食物鏈或食物網的流動過程中,會導致能量在傳遞過程中逐漸減少的因素有( ?。?br/>A.植物產生枯枝敗葉被微生物分解
B.動物的糞便和尸體被微生物分解
C.各個生物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
【答案】(1)該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動調節能力弱
(2)C
【知識點】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解析】【分析】 (1)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一般來說,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個營養級,營養級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食物鏈中營養級越低,相對數量越多,含有的能量越多;營養級越高,相對數量越少,含有的能量越少。
【解答】 (1)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角度來看,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該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因此自動調節能力弱。故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該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動調節能力弱。
(2)A、植物未被利用的有機物(如枯枝、敗葉)經分解者分解,能量以熱能形式散失,未流入下一營養級,從而損失了能量,故A符合題意;
B、動物攝入的能量部分以糞便形式排出,尸體和糞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釋放,未傳遞到更高營養級,從而損失了能量,故B符合題意;
C.所有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將部分有機物轉化為熱能散失,這是能量遞減的核心原因(約80%-90%的能量在每級傳遞中損耗),故C符合題意。
故選C。
29.(2025·拱墅模擬)《天工開物》記載古法造紙術的流程是原料浸泡、蒸煮、抄制、烘干。興趣小組根據記載,利用回收的廢紙進行“制造再生紙”跨學科實踐活動,在蒸煮時加入了氫氧化鈉。造紙后,為處理剩余的廢液進行如下探究活動。
【查閱資料】①BaCl2+Na2CO3=BaCO3↓+2NaCl;②BaCl2溶液呈中性;
③堿石灰是氫氧化鈉與氧化鈣的固體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任務一】廢液成分分析
【提出猜想】推測廢液中含有氫氧化鈉和碳酸鈉中的一種或兩種
【實驗設計與實施】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步驟1:取少量廢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鋇稀溶液。 ____ 廢液中有Na2CO3
步驟2:取少量步驟1中的上層清液于試管中,加入適量無色酚酞試液。 溶液變紅 廢液中有NaOH
【任務二】廢液中碳酸鈉含量測定
興趣小組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取100g廢液樣品放入裝置A的錐形瓶中,先通入一會兒N2,然后稱量裝置C、D的質量,再向錐形瓶中滴加足量稀硫酸,至不再產生氣體,繼續通一會兒N2后,測得裝置C、D分別增重4.1g和0.3g。
(1)錐形瓶中不再產生氣體后,需要繼續通一會兒N2,其原因是   。
(2)廢液中碳酸鈉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保留到0.1%)。
(3)如果缺少裝置B,會使測定的碳酸鈉含量   (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防止部分氣體殘留在裝置中,影響實驗結果
(2)10.6%
(3)偏大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 【任務一】根據實驗結論分析;
【任務二】(1)根據需要繼續通一會兒氮氣,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分析;
(2)根據裝置C、D中增加的質量為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結合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
(3)根據如果缺少裝置B,氣體從A裝置中攜帶出的水蒸氣會被D裝置吸收分析。
【解答】 【任務一】 取少量廢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鋇稀溶液,氯化鋇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和氯化鈉,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廢液中含碳酸鈉,且足量的氯化鋇溶液能將碳酸鈉除盡;
【任務二】 (1)錐形瓶中不再產生氣體后,需要繼續通一會兒氮氣,原因是:使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防止部分氣體殘留在裝置中,影響實驗結果;
(2)裝置C用來吸收二氧化碳,裝置D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故裝置C、D中增加的質量為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則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4.1g+0.3g=4.4g;
設廢液中碳酸鈉的溶質質量分數是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100gx 4.4g
;
解答:x=10.6%;
(3)如果缺少裝置B,氣體從A裝置中攜帶出的水蒸氣會被D裝置吸收,導致測得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偏大,則計算出的碳酸鈉的含量偏大。
30.(2025·拱墅模擬)圖甲是用某款3D打印筆進行立體繪畫時的場景,打印筆通電后,筆內電阻絲發熱使筆內繪畫材料熔化;加熱電路簡化后如圖乙所示,電源電壓恒為6V,R1和為發熱電阻絲,高溫擋和低溫擋的功率比為4:3,R1=4Ω,忽略電阻絲阻值隨溫度變化,求:
(1)低溫檔工作時,通過R1的電流;
(2)低溫擋的功率;
(3)R2的電阻值。
【答案】(1)解:電源電壓恒為6V,R1=4Ω,
低溫檔時只有R1單獨工作,則通過R1的電流為:;
(2)解:只閉合S1時低溫擋工作,此時電路為只有R1的簡單電路,
則低溫擋的功率為:;
(3)解:因為高溫擋和低溫擋的功率比為4:3,
所以,
S1、S2都閉合時為高溫擋,此時R1、R2并聯,
因R1前后電壓不變,電阻不變,所以功率不變,
故R2的功率為:P2=P高-P低=12W-9W=3W,
則R2的電阻值為:。
【知識點】歐姆定律及其應用;電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
【解析】【分析】 (1)低溫擋時根據求出此時線路中的電流。
(2)根據P=I2R求出此時的電功率。
(3)根據高溫擋和低溫擋的功率比為4:3,可求出高檔時的電功率和R2的功率,根據求出R2。
31.(2025·拱墅模擬)某沙漠植物的種子包裹在多層鱗片狀果莢中(如圖1),果莢遇水膨脹開裂釋放種子,干旱時閉合保護種子。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果莢的吸水膨脹行為是長期適應沙漠環境的結果。
①種植這種植物的沙漠土壤中應含有較少的   (選填“砂?!薄胺凵傲!被颉梆ち!?。
②果莢在干旱時閉合,對種子存活的意義是   (寫一點)。
(2)科學家模仿果莢結構,用吸水性凝膠制成“智能種子包”(如圖2),用于沙漠播種。
①種子萌發時,細胞呼吸消耗有機物并釋放能量,請寫出細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   。
②與傳統播種方式相比,“智能種子包”在雨季自動釋放種子的優勢是   (寫一點)。
【答案】(1)黏粒;保護種子免受風沙侵蝕、機械損傷以及動物的啃食等外界因素的傷害,使種子在惡劣的干旱環境中保持完整,提高種子的存活率(或減少種子與外界干燥空氣的接觸面積,降低種子水分的散失速度,防止種子過度失水而失去活性)
(2)有機物(貯存能量)+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能讓種子精準地在最有利于其生長的環境條件下開始萌發(或能提高種子的發芽率、或能提高幼苗的成活率等)
【知識點】種子萌發的過程與必要條件
【解析】【分析】(1)①黏粒不利于植物固定根系,鎖定水分;
②可從外界風沙侵蝕、機械損傷和動物啃食的角度分析果莢閉合的意義;
(2)①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②可從提高發芽率和成活率的角度分析。
【解答】 (1)①種植這種植物的沙漠土壤中應含有較少的黏粒,以保持水分和固定植物的根系。
②果莢在干旱時閉合,對種子存活的意義是:保護種子免受風沙侵蝕、機械損傷以及動物的啃食等外界因素的傷害,使種子在惡劣的干旱環境中保持完整,提高種子的存活率;減少種子與外界干燥空氣的接觸面積,降低種子水分的散失速度,防止種子過度失水而失去活性。
(2)①種子萌發時,細胞呼吸消耗有機物并釋放能量,細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達式是:有機物(貯存能量)+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②與傳統播種方式相比,“智能種子包”在雨季自動釋放種子的優勢是:能讓種子精準地在最有利于其生長的環境條件下開始萌發、能提高種子的發芽率、能提高幼苗的成活率等。
32.(2025·拱墅模擬)桔槔是《天工開物》中記載的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如圖所示,硬桿用細繩懸掛在樹上,桿可繞O點自由旋轉且與樹之間無作用力,用細繩將重力為20N、容積為的桶懸掛在B端,在A端重120N的拗石輔助下,人可輕松將一桶水從井中提,OA:OB=3:2;懸掛桶的繩子始終保持在豎直方向上,忽略桿和繩的重力。
(1)桶裝滿水時,求水的質量;
(2)空桶在井中漂浮時,求桶排開水的體積;
(3)某人用桔槔將裝滿水的桶提出水面(忽略桶外壁沾水)后,將水桶提升1.5米,桔槔始終處于平衡狀態,共用時10秒。求水桶離開水面后人對水桶做功的功率。
【答案】(1)解:桶裝滿水時水的質量:m水=ρ水V=1.0×103kg/m3×2.8×10-2m3=28kg;
(2)解:空桶在井中漂浮時,受到的浮力F浮=G桶=20N,
由F浮=ρ水gV排可得,桶排開水的體積:;
(3)解:水的重力G水=m水g=28kg×10N/kg=280N,
桶和水的總重力G總=G桶+G水=20N+280N=300N,
由杠桿平衡條件可得:G拗石×OA=(G總-F)×OB,
即:120N×3=(300N-F)×2,
解得作用在此人手上的拉力F=120N,
拉力做功W=Fs=120N×1.5m=180J,
人對水桶做功的功率。
【知識點】密度公式的應用;阿基米德原理;功的計算公式的應用;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
【解析】【分析】 (1)已知水桶的容積,由密度公式變形可求得桶裝滿水時水的質量;
(2)空桶在井中漂浮時,受到的浮力等于其重力,由F浮=ρ水gV排公式變形可求得桶排開水的體積;
(3)根據G=mg求得水的重力,由杠桿平衡條件可求得B端繩子的拉力,根據力的平衡條件求得手對繩子的拉力,根據W=Fs得到拉力做功,根據得到人對水桶做功的功率。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水县| 宿松县| 颍上县| 封开县| 嵊州市| 清苑县| 思南县| 锦州市| 广灵县| 盐池县| 博湖县| 布尔津县| 台州市| 石门县| 汉阴县| 旬阳县| 石阡县| 钦州市| 武鸣县| 横峰县| 延寿县| 乌审旗| 大邑县| 定襄县| 湖南省| 攀枝花市| 海阳市| 大新县| 富源县| 南投县| 汾阳市| 广灵县| 海宁市| 应城市| 慈利县| 石台县| 和田县| 金湖县| 高台县| 茶陵县| 西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