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蕭山城區八校聯考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蕭山城區八校聯考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蕭山城區八校聯考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科學試題
1.(2025九下·蕭山月考)下圖是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B.過氧化氫由氫氣和氧氣組成
C.反應前后二氧化錳的化學性質發生了改變
D.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沒有改變
【答案】D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化合反應:其特點是 “多變一”,即多種反應物生成一種生成物。
分解反應:特點是 “一變多”,一種反應物生成多種生成物。
2、物質由元素組成。過氧化氫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不能說由氫氣和氧氣組成。氫氣和氧氣是兩種不同的單質,而過氧化氫是一種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化學性質和組成結構。
3、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不發生變化。在過氧化氫分解的反應中,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加快了過氧化氫分解的速率,但反應前后其化學性質和質量都保持不變。
【解答】A、化合反應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是一種物質生成兩種物質的反應,屬于分解反應,不是化合反應,錯誤;
B、過氧化氫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過氧化氫中并不含有氫氣和氧氣,錯誤;
C、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但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不變。二氧化錳在過氧化氫分解反應中作催化劑,反應前后二氧化錳的化學性質不變,錯誤;
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沒有改變。從微觀示意圖也可以看出,反應前后氫原子和氧原子的種類和數目都沒有變化,正確。
故答案為:D。
2.(2025九下·蕭山月考)厚樸為《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中藥,其樹皮、花和種子皆可入藥。下列關于厚樸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厚樸屬于裸子植物,因為有種子
B.厚樸的花屬于營養器官
C.厚樸樹皮中的導管能運輸有機物
D.厚樸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
【答案】D
【知識點】器官和系統;結構與層次;生態系統的成分
【解析】【分析】1、被子植物: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厚樸有花和種子,且種子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這是判斷厚樸植物類群的關鍵特征,與裸子植物相區別,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也沒有真正的花和果實。裸子植物:如松、柏、銀杏等,它們的胚珠外面無子房壁發育成果皮,種子裸露,無果實。
2、營養器官:植物的根、莖、葉為營養器官,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運輸和制造營養物質,以維持植物的生長和發育。
生殖器官:花、果實和種子屬于生殖器官,與植物的繁殖后代密切相關。厚樸的花是其生殖器官,在繁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如通過傳粉、受精等過程形成果實和種子。
3、導管:存在于植物的木質部,主要功能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從根部向上運輸到莖、葉等器官。
篩管:位于植物的韌皮部,負責運輸有機物,如葉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到植物的其他部位。所以厚樸樹皮中的篩管運輸有機物,而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4、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生產者:能利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厚樸作為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這是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礎。
消費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的異養生物,包括各種動物。
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它們能將動植物遺體和排泄物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促進物質循環。
【解答】A、厚樸能開花、結果,種子有果皮包被。因此厚樸屬于被子植物,不是裸子植物,A錯誤。
B、生殖器官是植物進行繁殖的主要部分,包括花、種子和果實。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通過花的傳粉和受精過程,可以形成種子。種子包含了種皮和胚等結構,具有發育成新植物體的潛力。種子和果皮可組成果實。可見,厚樸的花屬于生殖器官,B錯誤。
C、植物根、莖、葉中的導管和篩管在植物體內形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管道系統,其中導管負責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運輸有機物。可見,厚樸樹皮中的導管不能運輸有機物,C錯誤。
D、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是指能夠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生物。厚樸作為一種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因此它屬于生產者,D正確。
故答案為:D。
3.(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所示為某款玻璃清潔器,它的內外兩部分通過磁性相吸,在清潔玻璃外側時,內側也能同步運動,從而達到清潔玻璃兩面的目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清潔器能吸在玻璃上是因為分子間有引力
B.清潔器在玻璃上靜止時,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C.當增大對清潔器的壓力來清潔較臟的玻璃時,清潔器與玻璃間的摩擦力變大
D.清潔器在玻璃上勻速下滑時,其機械能保持不變
【答案】C
【知識點】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解析】【分析】(1)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2)相互作用力的條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解答】A、清潔器能吸在玻璃上是因為磁極間的相互吸引力,故A錯誤;
B、清潔器在玻璃上靜止時,處于平衡狀態,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故B錯誤;
C、當增大對清潔器的壓力來清潔較臟的玻璃時,根據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可知,清潔器與玻璃間的摩擦力變大,故C正確;
D、清潔器在玻璃上勻速下滑時,質量不變,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小,速度不變,動能不變,機械能減小,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4.(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裝置可用來演示滾擺實驗,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滾擺上升過程中,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B.滾擺下降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快,重力勢能全部轉化為動能
C.滾擺實驗可以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D.若沒有摩擦和空氣阻力,滾擺將一直上下運動
【答案】B
【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
【解析】【分析】動能的影響因素是質量和速度,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質量和高度,動能和勢能統稱機械能。
實驗過程中滾擺會逐漸停下來,機械能轉化成內能。
【解答】A、滾擺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減小,動能減小,高度增大,重力勢能增大,則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滾擺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則重力勢能減小,動能增大,則速度越來越快,由于需要克服摩擦,重力勢能不能全部轉化為動能,故B錯誤,符合題意;
C、由于滾擺上升過程中,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滾擺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所以滾擺實驗演示了動能和重力勢能的互相轉化,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在整個運動的過程中,由于阻力的作用,損失掉一部分機械能,最終滾擺將停下,若沒有摩擦和空氣阻力,滾擺將一直上下運動,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5.(2025九下·蕭山月考)以下各類鹽中,除鉀鹽、鈉鹽、銨鹽能溶于水外,其余大部分不溶于水的鹽是(  )
①磷酸鹽 ②碳酸鹽 ③硝酸鹽 ④硫酸鹽 ⑤鹽酸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⑤
【答案】A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鹽的溶解性規律:鉀鹽鈉鹽銨鹽硝酸鹽都可溶;鹽酸鹽中不溶氯化銀;硫酸鹽中不溶硫酸鋇;碳酸鹽只溶鉀鹽、鈉鹽、銨鹽;據此根據常見鹽的溶解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①除鉀鹽、鈉鹽、銨鹽的磷酸鹽能溶于水外,其余大部分磷酸鹽不溶于水,符合題意;
②除鉀鹽、鈉鹽、銨鹽的碳酸鹽能溶于水外,其余大部分碳酸鹽不溶于水,符合題意;
③所有硝酸鹽都能溶于水,不符合題意;
④硫酸鹽中,硫酸鋇BaSO4不溶于水,硫酸鈣CaSO4、硫酸銀Ag2SO4微溶于水,但整體來說大部分硫酸鹽能溶于水,硫酸鹽不符合題意;
⑤鹽酸鹽中,除氯化銀AgCl不溶于水外,大多數鹽酸鹽能溶于水,鹽酸鹽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6.(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是模擬四沖程熱機工作原理的實驗裝置,當連接起電機使放電針放電時,圓筒內酒精燃燒,產生的燃氣推動軟木塞沖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過程模擬的是吸氣沖程
B.燃氣推動軟木塞沖出的過程,相當于熱機的壓縮沖程
C.燃氣推動軟木塞沖出時,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相當于熱機的做功沖程
D.軟木塞上升到最高點時,動能最大
【答案】C
【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熱機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1)汽油機一個工作循環有四個沖程,分別是吸氣、壓縮、做功和排氣沖程,各沖程的特點不同,因此根據氣門的狀態和活塞的運行方向確定哪個沖程,同時還可參考火花塞的狀態進行判斷;在四沖程內燃機工作過程中有兩個沖程存在能量轉化:一個是壓縮沖程,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另一個是做功沖程,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2)熱值是燃料的一種特性,只決定于燃料的種類,與質量和燃燒情況等無關。
(3)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很多:內能、機械能、化學能、熱能、電能、聲能、核能、風能等,這些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解答】ABC、當連接起電機使放電針放電時,圓筒內酒精燃燒,產生的燃氣推動軟木塞沖出,燃氣推動軟木塞沖出時,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該過程模擬的是做功沖程,故AB錯誤,C正確;
D、軟木塞上升過程中受重力和空氣阻力作用,做減速運動,到最高點時,速度為0,動能最小,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7.(2025九下·蕭山月考)杭州某公園的柳樹因被木蠹蛾的幼蟲蛀食,生長狀況不佳。以往采用化學藥劑涂抹的防治方式,使得具有抗藥性的木蠹蛾數量增加,防治效果不理想。2025 年3月初,園林工作人員投放腫腿蜂成蟲(腫腿蜂是木蠹蛾的天敵之一)進行防治,以蟲治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公園內所有的柳樹構成一個生態系統
B.木蠹蛾的抗藥性僅和環境因素有關
C.腫腿蜂與木蠹蛾構成一條食物鏈:木蠹蛾→腫腿蜂
D.“以蟲治蟲” 的生物防治手段具有高效、可持續等優勢
【答案】D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公園里的柳樹只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不能單獨構成一個生態系統。2、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木蠹蛾抗藥性的產生是其自身遺傳物質發生變異的結果,這種變異為其抗藥性的發展提供了原始材料。
環境因素對木蠹蛾的抗藥性起到了選擇作用,在化學藥劑的長期選擇下,具有抗藥性的木蠹蛾個體更容易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導致抗藥性種群數量增加。因此,木蠹蛾的抗藥性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3、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為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的這種由食物聯結起來的鏈鎖關系。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通常是綠色植物,然后依次是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等。腫腿蜂和木蠹蛾都是消費者,所以 “木蠹蛾→腫腿蜂” 不能構成一條食物鏈。
4、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或一類生物抑制另一種或另一類生物的方法。“以蟲治蟲” 就是生物防治的一種方式。
與化學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高效、可持續、對環境無污染等優勢。它能夠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避免環境污染和對其他有益生物的傷害,同時利用生物之間的自然制約關系,長期有效地控制害蟲數量,維持生態平衡。
【解答】A、該公園內所有的柳樹只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這一部分生物,缺少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不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A錯誤。
B、木蠹蛾的抗藥性不僅和環境因素(化學藥劑的選擇)有關,還與自身的遺傳變異有關,其種群本身就存在抗藥性的變異類型,B錯誤。
C、食物鏈的起始端必須是生產者,而 “木蠹蛾→腫腿蜂” 缺少生產者,不能構成一條完整的食物鏈,C錯誤。
D、“以蟲治蟲” 屬于生物防治手段,與化學藥劑防治相比,不會污染環境,能更有效地控制害蟲數量,且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高效、可持續等優勢,D正確。
故答案為:D。
8.(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是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某種氣體的實驗裝置,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實驗驗證的是金魚藻光合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B.漏斗內放金魚藻,在暗處也能很好地完成實驗
C.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收集到的氣體,木條復燃,說明產生的是氧氣
D.該裝置中,燒杯內的清水沒有作用
【答案】C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的產物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該實驗就是為了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這一產物。
2、光合作用的條件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植物只有在光照下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在暗處,植物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來驅動光合作用的進行,也就不能產生氧氣等產物,所以實驗需要在有光的條件下進行。
3、氧氣的檢驗方法
氧氣具有助燃性,這是氧氣的重要化學性質。利用這一性質,可使用帶火星的木條來檢驗氧氣。如果收集到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該氣體是氧氣。這是一種常用且簡便的氧氣檢驗方法,在很多涉及氧氣生成的實驗中都會用到。
4、實驗裝置中各部分的作用
金魚藻:是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在實驗中作為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是實驗的關鍵材料。
漏斗:用于收集金魚藻光合作用產生的氣體,使氣體能夠集中收集到試管中,便于后續的檢驗。
試管:收集漏斗導出的氣體,為檢驗氣體提供樣品。
燒杯:盛裝清水,一方面為金魚藻提供生存環境,保證其能夠正常進行生命活動;另一方面,水可以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防止外界空氣進入影響實驗結果,同時還能起到一定的保溫和緩沖作用,維持實驗環境的相對穩定。所以燒杯內的清水是有重要作用的。
【解答】A、結合分析可知,該實驗驗證的是金魚藻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不是二氧化碳,A錯誤。
B、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條件,漏斗內放金魚藻,在暗處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無法完成該實驗的目的——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氧氣,B錯誤。
C、氧氣具有助燃性,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收集到的氣體,木條復燃,說明產生的是氧氣,C正確。
D、該裝置中,燒杯內的清水為金魚藻的光合作用提供水分,同時也起到液封的作用,保證裝置的氣密性,使收集到的氣體更純凈,并非沒有作用,D錯誤。
故答案為:C。
9.(2025九下·蕭山月考)在如圖所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實驗開始時,應先通氫氣,再點燃酒精燈
B.實驗結束時,應先熄滅酒精燈,繼續通氫氣至試管冷卻
C.實驗過程中,觀察到黑色固體逐漸變為紅色,說明發生了反應
D.該實驗中,氫氣表現出氧化性
【答案】D
【知識點】還原反應與金屬的冶煉
【解析】【分析】實驗操作步驟及原因
實驗開始時先通氫氣后點燃酒精燈:氫氣具有可燃性,與空氣混合達到一定比例時,遇明火可能會發生爆炸。先通氫氣可以將裝置內的空氣排出,使裝置內形成純凈的氫氣環境,再點燃酒精燈進行加熱,可避免爆炸事故的發生。
實驗結束時先熄滅酒精燈,繼續通氫氣至試管冷卻:反應結束后,若先停止通氫氣,空氣會進入裝置,此時試管內的溫度較高,生成的銅會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重新被氧化為氧化銅。所以先熄滅酒精燈,繼續通氫氣至試管冷卻,能防止生成的銅被氧化,保證實驗得到的產物是純凈的銅。
【解答】A、氫氣具有可燃性,與空氣混合加熱可能會發生爆炸,實驗開始時,先通氫氣,排盡裝置內的空氣,再點燃酒精燈,防止氫氣與空氣混合加熱發生爆炸,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B、實驗結束時,先熄滅酒精燈,繼續通氫氣至試管冷卻,是為了防止生成的銅在較高溫度下被空氣中的氧氣重新氧化成氧化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C、氫氣還原氧化銅生成銅和水,氧化銅是黑色固體,銅是紅色固體。實驗過程中,觀察到黑色固體逐漸變為紅色,說明氧化銅被還原為銅,發生了反應,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D、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反應中,氫氣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使氧化銅被還原,氫氣表現出還原性,而不是氧化性,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0.(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是醫院常見的輸液裝置,以下關于該裝置涉及的科學知識說法正確的是(  )
A.輸液時,藥瓶位置越高,液體滴得越慢,這是因為液體壓強隨深度的減小而減小
B.插在藥瓶上的針頭,其中一個作用是讓空氣進入瓶內,使瓶內氣壓等于外界大氣壓,保證液體順利流出
C.輸液管中的液體勻速下落時,液體的機械能保持不變
D.當瓶內液體減少時,瓶內液體對瓶底的壓強不變
【答案】B
【知識點】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大氣壓的綜合應用
【解析】【分析】1、液體壓強原理:液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動性,所以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其大小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在輸液裝置中,藥瓶位置的高低決定了液體深度h,從而影響液體對針頭處的壓強。
2、大氣壓強原理: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產生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地球周圍包著一層厚厚的空氣,這些空氣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引,同時空氣具有流動性,所以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機械能及其轉化原理:機械能是物體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重力勢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高度有關。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內,機械能守恒,即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但如果有其他力做功,如摩擦力、空氣阻力等,機械能就不守恒,會有一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解答】A、輸液時,藥瓶位置越高,液體滴得越快,這是因為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故A錯誤;
B、插在藥瓶上的針頭,其中一個作用是讓空氣進入瓶內,使瓶內氣壓等于外界大氣壓,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液體可以流出,故B正確;
C、輸液管中的液體勻速下落時,質量不變,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小,速度不變,動能不變,機械能是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因此機械能減小,故C錯誤;
D、當瓶內液體減少時,瓶底所處的深度減小,根據可知,瓶內液體對瓶底的壓強減小,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11.(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是探究焦耳定律的實驗裝置(R甲>R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實驗裝置是探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流大小的關系
B.閉合開關后,甲燒瓶中溫度計示數升高比乙燒瓶快
C.通過甲、乙兩電阻絲的電流不同
D.該實驗運用了控制變量法和類比法
【答案】B
【知識點】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1、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2、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這是因為在串聯電路中,電流只有一條路徑,沒有分支,電荷在電路中依次通過各個元件,不會出現電荷的積累或流失,所以各處的電流大小都相同。
【解答】AC、該裝置由于兩電阻串聯,電流相同,加熱時間相同,故是用于探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多少與電阻大小的關系,故AC錯誤;
B、實驗中通過溫度計示數變化,判斷電流產生熱量的多少,通電一段時間后,由于甲乙兩燒瓶中甲電阻大于乙電阻,則甲電阻絲產生的熱量大于乙電阻絲產生的熱量,因此甲燒瓶中溫度計示數升高比乙燒瓶快,故B正確;
D、該實驗中運用了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12.(2025九下·蕭山月考)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好像一整塊拼好的七巧板,這些板塊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  )
A.日本多火山地震 B.喜馬拉雅山脈在不斷升高
C.荷蘭填海造陸面積不斷擴大 D.紅海面積在逐漸擴大
【答案】C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
【解析】【分析】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對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多火山地震,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A不符合題意;喜馬拉雅山脈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擠壓處,受板塊運動影響在不斷升高,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B不符合題意;填海造陸是人類活動,與板塊構造學說無關,C符合題意;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張裂拉伸地帶,面積在逐漸擴大,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3.(2025九下·蕭山月考)某市有一家工廠處理含銅垃圾的生產流程如下:
在上述回收金屬銅的生產流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流程中A 操作是蒸發
B.黑色固體是氧化銅,發生 B 操作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C.加入鐵屑后得到淺綠色溶液,說明溶液中含有亞鐵離子
D.最終得到的紅色粉末是純凈的銅單質
【答案】C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加熱時銅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銅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銅和銀。
【解答】A、根據流程圖可知,A 操作是灼燒,錯誤;
B、黑色固體是銅在空氣中加熱生成的氧化銅,B 操作是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該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不是置換反應,置換反應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錯誤;
C、含亞鐵離子溶液顯淺綠色,加入鐵屑后,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得到淺綠色溶液,說明溶液中含有亞鐵離子,正確;
D、根據流程圖可知,濾液浸入鐵屑,生成的銅覆蓋在鐵屑的表面,最終得到的紅色粉末是銅和鐵的混合物,不是純凈的銅單質,錯誤。
故答案為:C。
14.(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為人體某反射弧的結構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①是效應器,⑤是感受器
B.該反射弧完成的是條件反射
C.③是神經中樞,受損后反射不能完成
D.刺激②,能產生感覺并引起手臂移動
【答案】C
【知識點】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解析】【分析】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反射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完成,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反射活動都不能完成。
①是感受器,②是傳出神經,③是神經中樞,④是傳入神經,⑤是效應器。
【解答】A、結合分析和題圖可知:①是感受器,負責接收外界刺激;⑤是效應器,負責產生反應,A錯誤。
B、條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過程,在大腦皮層參與下完成的,是一種高級的神經活動,是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而題目中的反射弧結構并未涉及大腦,所以該反射屬于非條件反射,B錯誤。
C、③是神經中樞,是反射弧中處理信息的關鍵部分。如果神經中樞受損,信息無法在中樞進行處理和傳遞,故反射不能完成,C正確。
D、刺激②傳出神經,可以激活傳出神經并使其向效應器發送信號,但由于信號在反射弧上的傳遞是單向的,傳出神經不能把信號傳遞給脊髓、大腦皮層,故人不會產生感覺,D錯誤。
故答案為:C。
15.(2025九下·蕭山月考)宇樹科技的明星產品H1人形機器人在2025年春晚的舞臺上大放異彩。下列相關科學知識說法錯誤的是(  )
A.機器人能做出揮舞道具的動作,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B.機器人身上紅色的服飾能反射紅光,所以我們看到它是紅色的
C.機器人內部的電動機工作時,主要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D.機器人的運動關節處減小摩擦的方法,和給自行車車軸加潤滑油原理相同
【答案】C
【知識點】物體的顏色;力的作用效果;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1、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包括速度大小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
2、對于不透明物體,其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如果物體反射所有色光,看起來就是白色;如果物體吸收所有色光,看起來就是黑色;如果物體只反射某種色光,那么它就呈現出該種色光的顏色。
3、電動機是根據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當電動機通電時,電流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使電動機的轉子轉動,從而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4、減小摩擦的方法有多種,如減小壓力、使接觸面光滑、用滾動代替滑動、使接觸面分離等。給自行車車軸加潤滑油以及機器人運動關節處采用的類似方法,都是通過在接觸面之間形成一層油膜,使兩個接觸面分離,從而減小摩擦力。
【解答】A、機器人能做出揮舞道具的動作,道具因受力運動狀態發生改變,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其反射的色光來決定,機器人身上紅色的服飾能反射紅光,所以我們看到它是紅色的,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機器人內部的電動機工作時,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故C錯誤,符合題意;
D、給自行車車軸加潤滑油是通過使接觸面分離而減小摩擦,與機器人的運動關節處減小摩擦的方法原理相同,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6.(2025九下·蕭山月考)在室溫下完成如下實驗在室溫下,若固體A(不含結晶水)溶于水既不吸熱,也不放熱,且實驗過程中不考慮水的蒸發。請回答:
(1)上述四種溶液中一定屬于不飽和溶液的是   。
(2)四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   。
(3)若固體A為硫酸銅晶體,則溶液①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
【答案】(1)①
(2)①<②=④<③
(3)12.8%
【知識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
【解析】【分析】(1)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這種溶質的溶液;還能繼續溶解這種溶質的溶液,叫做不飽和溶液。
(2)根據溶質質量分數的含義,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不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在室溫下,溶液①溶質全部溶解,再加入5g繼續溶解得到溶液②,溶液①一定為不飽和溶液;溶液②加熱到t℃全部溶解得到溶液③,由說明溶液②中存在不能再溶解的A,一定是飽和溶液,溶液③可能飽和也可能不飽和;溶液③冷卻至室溫得到溶液④,溶液的成分與溶液②相同。上述四種溶液中一定屬于不飽和溶液的是溶液①;
(2)溶液①一定為不飽和溶液,溶液②是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于溶液①,溶液②加熱到t℃全部溶解得到溶液③,溶液③溶質質量分數大于溶液②;溶液②和溶液④都是室溫時,且溶質和溶劑的質量相等,故的溶質質量分數相同。四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①<②=④<③(或③>④=②>①);
(3)若固體A為硫酸銅晶體(CuSO4 5H2O),20g硫酸銅晶體中硫酸銅的質量為;溶液①中溶質為硫酸銅,質量為3.2g,溶液質量=20g+5g=25g,則溶液①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1)不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在室溫下,溶液①溶質全部溶解,再加入5g繼續溶解得到溶液②,溶液①一定為不飽和溶液;溶液②加熱到t℃全部溶解得到溶液③,由說明溶液②中存在不能再溶解的A,一定是飽和溶液,溶液③可能飽和也可能不飽和;溶液③冷卻至室溫得到溶液④,溶液的成分與溶液②相同。上述四種溶液中一定屬于不飽和溶液的是溶液①;
(2)溶液①一定為不飽和溶液,溶液②是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于溶液①,溶液②加熱到t℃全部溶解得到溶液③,溶液③溶質質量分數大于溶液②;溶液②和溶液④都是室溫時,且溶質和溶劑的質量相等,故的溶質質量分數相同。四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①<②=④<③(或③>④=②>①);
(3)若固體A為硫酸銅晶體(CuSO4 5H2O),20g硫酸銅晶體中硫酸銅的質量為;溶液①中溶質為硫酸銅,質量為3.2g,溶液質量=20g+5g=25g,則溶液①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17.(2025九下·蕭山月考)研究發現,茶葉中的茶多酚能促進某些實驗動物皮膚的傷口愈合。
(1)動植物細胞結構不同是在與植物細胞具有   (寫出一點)
(2)不同品種的茶樹植株,在葉片形狀、茶多酚含量等性狀上存在差異,這些性狀是由   決定的。
(3)茶葉中的氟元素能與牙齒表面的羥基磷灰石發生反應,生成更難溶的氟磷灰石,從而增強牙齒的抗腐蝕能力,預防   (填一種課本中的口腔疾病名稱)。
【答案】(1)細胞壁
(2)基因
(3)齲齒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遺傳和變異現象;遺傳物質的傳遞
【解析】【分析】1、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里,染色體是細胞核內的容易被堿性顏料染成深色的物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物質的載體,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遺傳信息、能夠決定生物的某一性狀的片段叫做基因。
2、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液泡,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還有葉綠體。動物細胞的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和線粒體。
【解答】(1)結合分析可知,動植物細胞結構不同在于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葉綠體(植物綠色部分細胞才有)、液泡等結構,而動物細胞沒有。(寫1條即可)
(2)通常,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可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不同品種茶樹植株在葉片形狀、茶多酚含量等性狀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是由基因決定的。
(3)氟元素能增強牙齒抗腐蝕能力,與牙齒健康密切相關,主要預防的是齲齒。齲齒是由于口腔中的細菌分解食物殘渣產生酸性物質,腐蝕牙齒導致的,氟元素形成的氟磷灰石能抵抗這種腐蝕。
(1)結合分析可知,動植物細胞結構不同在于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葉綠體(植物綠色部分細胞才有)、液泡等結構,而動物細胞沒有。(寫1條即可)
(2)通常,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可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不同品種茶樹植株在葉片形狀、茶多酚含量等性狀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是由基因決定的。
(3)氟元素能增強牙齒抗腐蝕能力,與牙齒健康密切相關,主要預防的是齲齒。齲齒是由于口腔中的細菌分解食物殘渣產生酸性物質,腐蝕牙齒導致的,氟元素形成的氟磷灰石能抵抗這種腐蝕。
18.(2025九下·蕭山月考)2025年1月,中國嫦娥六號任務成功從月球背面帶回1935.3克月壤樣品,這是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采樣,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研究團隊通過離子探針技術,測量樣品中204Pb、206Pb和207Pb、206Pb的比值,以及對斜鋯石(主要成分是ZrO2)等含鋯礦物的分析,揭示了月球背面火山活動的詳細歷史。
(1)204Pb、206Pb是兩種不同原子,兩者的區別是原子中   數不同。
(2)ZrO2中Zr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保留一位小數)。
【答案】(1)中子
(2)74.0%
【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
【解析】【分析】(1)原子的構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又包含質子和中子。質子數決定了元素的種類,而同種元素的不同原子,其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這些原子互為同位素。
(2)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步驟
確定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查閱元素周期表,找到化合物中各元素對應的相對原子質量。
計算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根據化合物的化學式,將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乘以其原子個數,然后相加,得到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
計算元素的質量分數:將所求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乘以其在化合物中的原子個數,再除以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最后乘以100%,即可得到該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質量分數。
【解答】(1)204Pb、206Pb都是鉛元素,所以質子數相同,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所以204Pb與206Pb相比,中子數不同;
(2)ZrO2中Zr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1)204Pb、206Pb都是鉛元素,所以質子數相同,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所以204Pb與206Pb相比,中子數不同;
(2)ZrO2中Zr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19.(2025九下·蕭山月考)下雪天后,同學們發現停車位處青磚邊緣表面的雪已經消失,中間泥土表面還有雪。請根據上述現象回答以下問題:
(1)青磚上的雪已經消失了,但是沒有水的痕跡,雪消失時發生的物態變化為   。在此過程中,雪的內能    (選填 “增大”“減小” 或 “不變”);
(2)根據現象解釋青磚邊緣表面的雪已經消失,中間泥土表面還有雪的原因:   。
【答案】(1)(1)升華;增大
(2)泥土中含有水,水的比熱容比青磚大,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溫度少,表面的溫度低,雪化的慢
【知識點】內能;比熱容
【解析】【分析】(1)物質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稱之為升華。
(2)比熱容的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為該物質的比熱容。
【解答】(1)雪消失物質狀態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物態變化為升華。
雪花升華的過程中吸收熱量,內能會增加。
(2)泥土中含有水,水的比熱容比青磚大,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溫度少,表面的溫度低,雪化的慢。
(1)[1]雪消失物質狀態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物態變化為升華。
[2]雪花升華的過程中吸收熱量,內能會增加。
(2)泥土中含有水,水的比熱容比青磚大,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溫度少,表面的溫度低,雪化的慢。
20.(2025九下·蕭山月考)近期多地肺炎支原體感染高發。感染后的癥狀以發熱、咳嗽為主。目前臨床治療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藥物可選抗生素,如阿奇霉素。
(1)從傳染病角度分析,肺炎支原體屬于   。
(2)肺炎支原體主要通過飛沫傳播,戴口罩打噴嚏或咳嗽時捂住口鼻,這屬于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   環節。
(3)隨著抗生素的濫用,近年來出現越來越多的耐藥性肺炎支原體病例,給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耐藥性肺炎支原體的出現,是   的結果。
【答案】(1)病原體
(2)切斷傳播途徑
(3)自然選擇
【知識點】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解析】【分析】(1)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夠在人與人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
(2)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包括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傳染源是指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易感人群是指對某種病原體缺乏抵抗力的健康人。
(3)預防傳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
【解答】(1)從傳染病角度分析,肺炎支原體是能夠引起肺炎的微生物,它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因此屬于病原體。
(2)肺炎支原體主要通過飛沫傳播,這是傳染病的一種常見傳播途徑。戴口罩打噴嚏或咳嗽時捂住口鼻,可以有效減少飛沫的散發,從而阻斷病原體的傳播,因此這屬于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切斷傳播途徑環節。
(3)隨著抗生素的濫用,越來越多的微生物對抗生素產生了抗藥性。耐藥性肺炎支原體的出現,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那些對抗生素敏感的微生物會被殺死,而對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微生物則會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這樣,經過多代的自然選擇,耐藥性的微生物就會越來越多。
(1)從傳染病角度分析,肺炎支原體是能夠引起肺炎的微生物,它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因此屬于病原體。
(2)肺炎支原體主要通過飛沫傳播,這是傳染病的一種常見傳播途徑。戴口罩打噴嚏或咳嗽時捂住口鼻,可以有效減少飛沫的散發,從而阻斷病原體的傳播,因此這屬于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切斷傳播途徑環節。
(3)隨著抗生素的濫用,越來越多的微生物對抗生素產生了抗藥性。耐藥性肺炎支原體的出現,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那些對抗生素敏感的微生物會被殺死,而對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微生物則會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這樣,經過多代的自然選擇,耐藥性的微生物就會越來越多。
21.(2025九下·蕭山月考)2024年1月1日,日本石川縣連續發生多次地震,最強震級達7.6級。
(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   (選填“內力”或“外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引起的震動現象。
(2)日本多發生地震,是因為日本位于   地震帶上。
(3)地震發生時,選擇正確的逃生和自救措施尤為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_。
A.若時間許可要有序快速撤離到室外
B.高層人員應該乘電梯逃生
C.在室內躲到堅固的桌子下或蹲在墻角處
D.迅速進入室內搶運物品
【答案】(1)內力
(2)環太平洋
(3)A;C
【知識點】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解析】【分析】1、地震的成因: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引起的震動現象。地球內部的熱能、重力能等內力作用會使地殼巖石產生變形和應力積累,當應力達到巖石的強度極限時,巖石就會發生斷裂或錯位,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引發地震。
2、世界主要地震帶:全球有兩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 - 喜馬拉雅地震帶。日本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這是一個地震活動極為頻繁的地帶。因為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等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導致地殼運動活躍,巖石變形強烈,所以日本多發生地震。
【解答】(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破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2)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動頻繁,多發生火山地震。
(3)地震發生時,若時間許可要有序快速撤離到室外,A正確;在室內護頭下蹲并躲在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旁邊,C正確;高層人員應保持體力走樓梯逃生通道,不應該乘坐電梯,B錯誤;地震發生時,應迅速逃離室內,不能進入室內搶運物品,D錯誤;
故答案為:AC。
(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破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2)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動頻繁,多發生火山地震。
(3) 地震發生時,若時間許可要有序快速撤離到室外,A正確;在室內護頭下蹲并躲在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旁邊,C正確;高層人員應保持體力走樓梯逃生通道,不應該乘坐電梯,B錯誤;地震發生時,應迅速逃離室內,不能進入室內搶運物品,D錯誤;故選AC。
22.(2025九下·蕭山月考)木塊在兩端開口且足夠長的豎直筒中自由釋放可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若木塊在其右側質量為5千克的物體牽引下則可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繩子質量及滑輪與轉軸、繩子間的摩擦均忽略不計),如圖所示。問:(g取10牛/千克)
(1)當右側物體剛落地時木塊所受到的摩擦為的方向為    。
(2)木塊的質量為千克。   
(3)若右側物體下落20厘米時其重力做的功為焦。   
【答案】豎直向下;2.5;10
【知識點】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物體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是摩擦力。
(2)右側沒有掛物體時木塊向下進行勻速直線運動,木塊受到的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摩擦力作用,這兩個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當右側掛一個物體時,木塊向上進行勻速直線運動,木塊受到豎直向上的拉力和豎直向下的重力和摩擦力作用;前后兩個運動過程的摩擦力大小是不變的。
(3)知道右側物體的質量求出重力,根據W=Gh求出做功。
【解答】(1)右側的物體牽引著木塊勻速向上運動,當右側的物體剛落地時,木塊仍有向上運動的趨勢,所以木塊收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數值向下的。
(2)由于木塊勻速向上運動,木塊的重力等于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即F拉=2G木,
即5kg10N/kg=2G木,G木=25N,則m木=2.5kg.
(3)由G木=m木g=5kg10N/kg=50N.其重力做的功為:W=Gh=50N0.2m=10J。
23.(2025九下·蕭山月考)番茄維生素含量豐富,深受大眾喜愛。某生物興趣小組研究了其生理活動:圖甲中的A、B、C分別表示番茄的某些生理過程,圖乙是大棚內番茄種植密度與有機物制造和消耗的關系圖。為了進一步探究番茄幼苗的生理活動,生物興趣小組設計了圖丙所示的實驗裝置。據圖分析作答:
(1)圖甲中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填寫字母)表示的生理作用。
(2)當播種密度過大或過小時,番茄產量都不理想。分析圖乙曲線可知,種植密度為   時(填“”、“”、“”或“”),有機物積累得最多。
(3)生物興趣小組實驗過程如下:
①首先關閉閥門,在黑暗處放置一段時間后,玻璃管中的紅色小液滴會向   移動。
②將此裝置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后,移到陽光下,打開閥門并移除氫氧化鈉溶液,切斷葉片甲中A與B之間的主葉脈。一段時間后取下葉片甲,除去葉綠素后滴加碘液,實驗現象是:A不變藍,B變藍,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
【答案】B;;左;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呼吸作用是指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3)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通過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過程。
(4)圖甲中,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因此A表示呼吸作用;蒸騰作用釋放水蒸氣,因此B表示蒸騰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因此C表示光合作用。
【解答】(1)B表示蒸騰作用,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蒸騰作用從而促進了生物圈的水循環,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B蒸騰作用。
(2)種植密度為m2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強度差最大,植物體內積累的有機物最多。原因是播種密度影響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效率。
(3)關閉閥門,并放置在黑暗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瓶內氣壓減小,紅墨水在外界氣壓作用下,向左移動。將裝置移至陽光下,移走氫氧化鈉溶液,打開閥門,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由于葉脈被切斷,葉脈有運輸水的功能,因此A葉片處沒有水,B葉片處有水,AB的變量是水,所以一段時間后,甲葉片除去葉綠素后滴加碘液,A不變藍,B變藍,說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24.(2025九下·蕭山月考)隨著我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設,城市垃圾的處理成為了一項重要工程。同學們在老師的組織下,帶著極大的興趣對垃圾的分類、處理、焚燒產物及宣傳活動等展開了項目化學習。
【提出問題】垃圾焚燒產生的氣體中是否含有 SO2、CO、CO2?
【查閱資料】
①SO2能使紅色的品紅溶液褪色,常用于檢驗SO2
②紫紅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可與SO2反應而褪色
③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1)【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垃圾焚燒產生的氣體成分。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將除塵后的氣體通入盛有少量品紅溶液的試管中 紅色褪去 含有   
②將除塵后的氣體先通過圖1裝置后,再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含有CO2
(2)【反思評價】
①步驟②中,氣體先通過1裝置的目的是   。
②小組同學用圖 2 裝置測得焚燒垃圾產生的氣體中 CO 體積分數變化如圖,t1~t2 時間段內 CO 體積分數出現異常的原因是   。
(3)【成果分享】同學們通過各種方式,學到了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分類管理知識。那么,廢舊金屬垃圾的處理方式   。
【答案】(1)二氧化硫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對二氧化碳檢驗形成干擾;瓶內氧氣不足
(3)回收利用(合理即可)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
【解析】【分析】【進行實驗】根據SO2能使紅色的品紅溶液褪色,進行分析;
【反思評價】(1)根據紫紅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可與SO2反應而褪色,常用于除去SO2進行分析;
(2)根據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鈣和水進行分析;
(3)根據一氧化碳體積分數出現異常,可能是因為與可燃物接觸的氧氣不足,導致燃燒不充分進行分析;
【成果分享】根據同學們通過各種方式,學到了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分類管理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1)因為SO2能使紅色的品紅溶液褪色,實驗①中品紅溶液紅色褪去,所以實驗結論是含有二氧化硫(或SO2);
(2)①由于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會干擾CO2的檢驗。步驟②中氣體先通過圖 1 裝置(紫紅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是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對二氧化碳檢驗形成干擾
②在t1~t2時間段內,CO體積分數突然增大,可能是因為垃圾在不完全燃燒時產生了大量CO,導致CO體積分數異常升高;
(3)廢舊金屬垃圾可以進行回收再利用,通過重新冶煉等方式,制成新的金屬制品,這樣既可以節約金屬資源,又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1)因為SO2能使紅色的品紅溶液褪色,實驗①中品紅溶液紅色褪去,所以實驗結論是含有二氧化硫(或SO2);
(2)①由于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會干擾CO2的檢驗。步驟②中氣體先通過圖 1 裝置(紫紅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是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對二氧化碳檢驗形成干擾
②在t1~t2時間段內,CO體積分數突然增大,可能是因為垃圾在不完全燃燒時產生了大量CO,導致CO體積分數異常升高;
(3)廢舊金屬垃圾可以進行回收再利用,通過重新冶煉等方式,制成新的金屬制品,這樣既可以節約金屬資源,又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25.(2025九下·蕭山月考)《禮記》等文獻中記載古人用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石灰石灼燒后的固體、水混合制取氫氧化鉀,用作紡織品漂洗劑。小組同學以“古法制堿”為主題開展了項目式學習。
項目一:實驗室模擬古法制堿
(1)小組同學按如圖所示制堿的流程完成實驗。請寫出步驟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項目二:驗證氫氧化鉀生成
(2)為了證明步驟三反應的發生,小組同學再次設計并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在燒杯中完成步驟三實驗后,取靜置后沉在燒杯底部的少量固體,洗凈后置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   ,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試管中產生氣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固體中含有CaCO3
有同學認為上述實驗結論中的CaCO3均為步驟三反應生成。小德同學卻提出了質疑,他的理由應是   。(實驗過程中得到的相關物質均未變質)
(3)針對是否有KOH生成的疑問,小清同學提出了新思路:可以通過測量溶液pH的變化來證明步驟三反應發生。經測定:常溫下Ca(OH)2飽和溶液的pH為12.7,實驗配制的K2CO3溶液pH為11.3。重新做步驟三實驗,向盛有K2CO3溶液的燒杯中,分3次加入步驟二得到的懸濁液,測得燒杯內混合液pH變化后的數據如表:
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pH 12.2 13.2 14.0
小組同學通過分析以上實驗數據認為可以證明步驟三反應的發生,依據是   。
【答案】K2CO3 + Ca(OH)2 = CaCO3↓+2KOH;稀鹽酸或稀硝酸;步驟一中的碳酸鈣可能未完全反應;混合液的pH逐漸增大,說明有堿性物質生成,則可證明步驟三反應的發生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進行分析。
(2)根據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步驟一中的碳酸鈣可能沒有完全反應進行分析。
(3)根據常溫下Ca(OH)2飽和溶液的pH為12.7,進行分析。
【解答】(1)步驟三是發生的反應是氫氧化鈣與碳酸鉀反應可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K2CO3 + Ca(OH)2 = CaCO3↓+2KOH;
(2)碳酸鈣與鹽酸(或硝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或硝酸鈣)、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該實驗結論是固體中含有CaCO3,實驗現象是固體中含有CaCO3,因此實驗步驟中加入試劑為酸,如稀鹽酸或稀硝酸;
由于步驟一中的碳酸鈣可能未完全反應,則上述實驗結論中的CaCO3也可能來自于步驟一中剩余的碳酸鈣;
(3)常溫下Ca(OH)2 飽和溶液的pH為12.7,實驗室配制的K2CO3溶液pH為11.3,向盛有K2CO3溶液的燒杯中,分3次加入步驟二得到的懸濁液,混合液的pH逐漸增大,說明有堿性物質生成,證明步驟三反應的發生。
26.(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1所示為測量“不同電壓下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實物連接圖.器材規格:電源電壓3V,小燈泡的額定電壓2.5V。
(1)閉合開關,發現兩電表指針處于圖2所示位置,此時電路出現的故障是   ;
(2)故障排除后,按正確操作步驟進行實驗,測量并記錄了5組實驗數據,得到小燈泡兩端的電壓與通過小燈泡的電流的圖像,如圖3所示。據圖推測:圖中陰影部分面積大小表示的含義   ;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規格可能為下列選項中的   ;
A.  B.  C. 
(3)圖4是小燈泡和滑動變阻器的關系圖像.請判斷:曲線1、2、3中哪條符合滑動變阻器實際關系   (選填:“1”或“2”或“3”)。
【答案】(1)燈泡斷路
(2)小燈泡的功率;C
(3)1
【知識點】測定小燈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1)由圖乙可知,電流表示數為0,電路可能斷路,燈泡不會發光,電壓表示數為電源電壓,電壓表與電源連通,則與電壓表并聯的燈之外的電路是連通的,則與電壓表并聯的燈斷路了;
(2)由圖知陰影部分面積等于電壓為0.5V時電壓與電流的乘積,陰影部分面積為電壓為0.5V時的電功率,根據P=UI算出電功率;
由圖,根據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求出當電路中電流最小時變阻器分得的電壓,由歐姆定律求變阻器連入電路中的電阻大小確定變阻器的規格;
(3)燈泡的兩端電壓增加的幅度要大于電流增加的幅度,根據串聯電路特點和圖丁進行分析作答;燈泡燈絲的電阻與溫度有關。
【解答】(1)如圖所示,電流表示數為0,表明電路中可能存在斷路,電壓表示數為3V,表明電壓表到電源兩極為通路,故電路故障可能為燈泡斷路。
(2)圖中橫軸表示燈泡的電流,縱軸為電壓,陰影部分為橫縱軸的乘積,故陰影部分面積大小表示的含義燈泡的功率。
如圖所示,燈泡兩端的最小電流為0.1A,電壓為0.5V,故此時滑動變阻器接入最大阻值為
通過燈泡的最大電流為0.3A,故同時滿足電流和阻值要求的只有 ,故AB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選C。
(3)根據圖像可知,當燈泡兩端電壓為1.5V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也應為
由于燈泡與滑動變阻器是串聯,電流相同,故滑動變阻器的圖像與燈泡的圖像的交點的電壓應為1.5V時,故圖像1符合。
(1)如圖所示,電流表示數為0,表明電路中可能存在斷路,電壓表示數為3V,表明電壓表到電源兩極為通路,故電路故障可能為燈泡斷路。
(2)[1]圖中橫軸表示燈泡的電流,縱軸為電壓,陰影部分為橫縱軸的乘積,故陰影部分面積大小表示的含義燈泡的功率。
[2]如圖所示,燈泡兩端的最小電流為0.1A,電壓為0.5V,故此時滑動變阻器接入最大阻值為
通過燈泡的最大電流為0.3A,故同時滿足電流和阻值要求的只有 ,故AB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選C。
(3)根據圖像可知,當燈泡兩端電壓為1.5V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也應為
由于燈泡與滑動變阻器是串聯,電流相同,故滑動變阻器的圖像與燈泡的圖像的交點的電壓應為1.5V時,故圖像1符合。
27.(2025九下·蕭山月考)在杭州亞運會女子跳水決賽中,中國選手全紅嬋再現“水花消失術”,以438.20的總分奪冠。某項目研究小組為研究運動員入水時其手型與水花高度之間的關系,將雙手合并成尖銳狀做入水動作的人體簡化成楔形體,雙手的尖銳程度由楔形體的斜升角θ(楔形體垂直進入水面時斜邊與水面夾角,見圖)確定。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①取斜升角θ為80°的楔形體,從距離水面一定高度處,使其尖端朝下自由釋放,測量濺起的水花最高高度,重復實驗3次后取平均值,記為L0;
②分別取斜升角θ為60°、45°、30°、20°、10°、4°的相同質量楔形體,重復①操作,記錄下各自濺起的水花高度。若某斜升角θ的楔形體入水時濺起的水花高度為L0,則此次水花的相對高度,整理各次數據見表:
實驗記錄表
實驗組別 1 2 3 4 5 6 7
斜升角θ 80° 60° 45° 30° 20° 10° 4°
水花的相對高度 100% 62.5% 50% 31.3% 25% 12.5% 5%
(1)研究入水時水花高度與斜升角的關系時,除楔形體質量、材料外,還要控制相同的因素有   ;(寫出一點即可)
(2)根據以上實驗數據得出的結論是   ;
(3)由本實驗結論推測,為使激起的水花最小,運動員應以___________姿勢入水;(選填“A”或“B”)
A. B.
(4)實驗中將做入水動作的人體簡化成楔形體的科學方法與下述相同的是___________。
A.研究電流時,用水流來類比電流
B.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關系時,控制受力面積大小相同
C.研究磁場時,引入磁感線來描述磁場的分布
【答案】(1)下落高度
(2)見解析
(3)A
(4)C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實驗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1)根據控制變量思想,結合實際進行猜想,可能與落下高度有關。
(2)分析表格中的斜升角、水花的相對高度,由此可得出結論;
(3)人體簡化成楔形體是建立物理模型法,然后分別分析3個選項即可。
【解答】(1)研究入水時水花高度與斜升角的關系時,除斜升角不同外,其它因素都應相同;因此除控制楔形體質量、材料外,水花的高度還可能與運動員下落高度有關,因此還要控制下落高度相同。
(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可知,物體的質量和下落高度等條件相同時,當斜升角θ在4°~80°范圍內,水花的相對高度隨斜升角θ的減小而減小。
(3)從數據表格可以看出,斜升角越小,水花的相對高度越小,因此運動員應以A姿勢入水。
(4)人體簡化成楔形體是建立物理模型法;
A、研究電流用水流來類比電流是類比法,與題干中不同,故A不符合題意;
B、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關系時,控制受力面積大小相同是控制變量法,與題干中不同,故B不符合題意;
C、引入磁感線來描述磁場的分布是建立物理模型法,與題干相同,故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研究入水時水花高度與斜升角的關系時,除斜升角不同外,其它因素都應相同;因此除控制楔形體質量、材料外,水花的高度還可能與運動員下落高度有關,因此還要控制下落高度相同。
(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可知,物體的質量和下落高度等條件相同時,當斜升角θ在4°~80°范圍內,水花的相對高度隨斜升角θ的減小而減小。
(3)從數據表格可以看出,斜升角越小,水花的相對高度越小,因此運動員應以A姿勢入水。
(4)人體簡化成楔形體是建立物理模型法;
A.研究電流用水流來類比電流是類比法,與題干中不同,故A不符合題意;
B.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關系時,控制受力面積大小相同是控制變量法,與題干中不同,故B不符合題意;
C.引入磁感線來描述磁場的分布是建立物理模型法,與題干相同,故C符合題意。
故選C。
28.(2025九下·蕭山月考)圖中展示的是南方某地區稻-萍-鴨共作生態系統的部分組成成分關系。該生態系統構建了一個良性循環體系,請據此回答問題:
(1)若該生態系統受到重金屬污染,那么體內重金屬積累最多的生物是   。
(2)假設該生態系統中鴨子的食物來源有直接來自水稻,來自害蟲,來自紅萍,若鴨子增重3千克,按能量傳遞效率為10%計算,最多需要消耗水稻   千克。
(3)若因持續暴雨導致該生態系統被洪水淹沒,一段時間后,原有的生態系統將被新的生態系統替代,從生態系統穩定性角度分析,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該農田生態系統更容易遭到破壞的原因是   。
【答案】(1)鴨子
(2)110
(3)該農田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弱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1)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
(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
(3)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入下一個營養級。
(4)在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其濃度隨著營養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這種現象叫生物富集。
(5)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
【解答】(1)在生態系統中,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往往會通過食物鏈逐級積累。由于鴨子在食物鏈中處于較高的營養級,因此鴨子體內重金屬的積累量會最多。
(2)結合題干和題圖信息,該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有:紅萍→鴨子,紅萍→害蟲→鴨子,水稻→害蟲→鴨子,水稻→鴨子。鴨子增重3千克時,食物來源有三部分:直接來自水稻(增重1千克),來自害蟲(增重1千克),來自紅萍(增重1千克),能量在食物鏈中的傳遞效率為10%。鴨子增重3千克時:在食物鏈“紅萍→鴨子”中增重1千克,需要紅萍的重量是1÷10%=10千克;在食物鏈“水稻→鴨子”中增重1千克,需要水稻的重量是1÷10%=10千克;在食物鏈“紅萍和水稻→害蟲→鴨子”中增重1千克時,需要紅萍和水稻的總重量是1÷10%÷10%=100千克。可見,鴨子最少需要消耗水稻:10+0(害蟲只吃紅萍時)=10千克,鴨子最多需要消耗水稻:10+100(害蟲只吃水稻時)=110千克。
(3)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這種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就越穩定;反之,就越弱。可見,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該農田生態系統更容易遭到破壞的原因是:農田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弱。
(1)在生態系統中,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往往會通過食物鏈逐級積累。由于鴨子在食物鏈中處于較高的營養級,因此鴨子體內重金屬的積累量會最多。
(2)結合題干和題圖信息,該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有:紅萍→鴨子,紅萍→害蟲→鴨子,水稻→害蟲→鴨子,水稻→鴨子。鴨子增重3千克時,食物來源有三部分:直接來自水稻(增重1千克),來自害蟲(增重1千克),來自紅萍(增重1千克),能量在食物鏈中的傳遞效率為10%。鴨子增重3千克時:在食物鏈“紅萍→鴨子”中增重1千克,需要紅萍的重量是1÷10%=10千克;在食物鏈“水稻→鴨子”中增重1千克,需要水稻的重量是1÷10%=10千克;在食物鏈“紅萍和水稻→害蟲→鴨子”中增重1千克時,需要紅萍和水稻的總重量是1÷10%÷10%=100千克。可見,鴨子最少需要消耗水稻:10+0(害蟲只吃紅萍時)=10千克,鴨子最多需要消耗水稻:10+100(害蟲只吃水稻時)=110千克。
(3)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這種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就越穩定;反之,就越弱。可見,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該農田生態系統更容易遭到破壞的原因是:農田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弱。
29.(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在兩個錐形瓶中,分別加入3g塊狀碳酸鈣和 3g 碳酸鈣粉末,再各加入5mL10% 的稀鹽酸,連接好傳感器采集數據得到如圖的氣壓 - 時間圖像。
(1)碳酸鈣粉末反應對應的曲線是   。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是   。
(2)若 3g 含雜質5%的碳酸鈣完全反應(雜質不參與反應),理論上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是多少?
(3)在實際生產中,有時會利用碳酸鈣與酸的反應來制備二氧化碳。若要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除了改變碳酸鈣的顆粒大小,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并從化學反應原理的角度解釋這些措施加快反應速率的原因?
【答案】(1)①;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的接觸面積比塊狀碳酸鈣大,反應物接觸面積越大,反應速率越快,相同時間內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壓強增大得越快
(2)設: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是x。
x=1.254g
答: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是1.254g。
(3)①反應物濃度增大,單位體積內接觸面積大,化學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增加稀鹽酸的濃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②升高溫度,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快,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升高反應溫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合理即可)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包括:
反應物濃度(濃度越高,速率越快);
溫度(溫度越高,速率越快);
反應物接觸面積(顆粒越小,接觸面積越大,速率越快);
催化劑(本題反應無需催化劑,但某些反應適用);
攪拌(加速傳質,增加接觸)。
【解答】(1)碳酸鈣粉末反應對應的曲線是①,原因是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的接觸面積比塊狀碳酸鈣大,反應物接觸面積越大,反應速率越快,相同時間內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壓強增大得越快;
(3)一般地反應物濃度增大,單位體積內接觸面積大,化學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增加稀鹽酸的濃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②升高溫度,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快,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升高反應溫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1)碳酸鈣粉末反應對應的曲線是①,原因是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的接觸面積比塊狀碳酸鈣大,反應物接觸面積越大,反應速率越快,相同時間內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壓強增大得越快;
(2)見答案;
(3)一般地反應物濃度增大,單位體積內接觸面積大,化學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增加稀鹽酸的濃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②升高溫度,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快,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升高反應溫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30.(2025九下·蕭山月考)我省實施“清涼工程”,為每個教室安裝了空調。為落實節能降耗,某同學設計并安裝了如圖甲的自動控制模擬電路,實現當氣溫升至30℃時,銜鐵才能被電磁鐵吸下,接通空調線路。熱敏電阻Rt的阻值隨溫度變化情況如圖乙。
實際使用中發現:當氣溫在30℃上下波動時,空調線路會頻繁接通和斷開,影響空調的正常使用。因此該同學在圖甲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定值電阻R0(如圖丙),實現了空調線路接通后,氣溫降低至26℃以下時才自動切斷,回升至30℃后才重新接通。(電路改進前后,銜鐵剛被吸下時,電磁鐵線圈中的電流大小不變;線圈電阻忽略不計)
(1)請計算R0的阻值;
(2)某臺空調制冷時消耗的功率為2340瓦,若連續制冷0.5小時,消耗多少電能?
(3)說出“氣溫從30℃降低至26℃時,空調線路“不斷開”的工作原理。
【答案】(1)根據圖乙可知,當溫度為30℃時,Rt=20歐,根據圖甲可知,銜鐵剛被吸下時線圈的電流
當溫度降為26℃時,Rt'=30歐,此時流過Rt的電流
(2)空調制冷時消耗的電能為
(3)氣溫升至30℃時,銜鐵被吸下,Rt和R0并聯工作。氣溫從30℃下降到26℃,由于R0的作用,線圈的電流一直大于等于0.15安,銜鐵一直被吸引,空調線路不斷開。
【知識點】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
【解析】【分析】(1)根據P=UI求出電路中的最大電流,進而確定選擇允許通過最大電流至少為多少的導線;
(2)根據w=pt求連續制冷0.5小時消耗的電能;
(3)根據圖乙可知溫度為30℃時熱敏電阻Rt的阻值,根據圖甲可知,控制電路為熱敏電阻Rt的簡單電路,根據歐姆定律求出銜鐵剛被吸下時,電磁鐵線圈中的電流;
根據圖乙可知溫度為26℃時熱敏電阻Rt的阻值,根據圖丙可知,銜鐵被吸下時,Rt與R0并聯,根據歐姆定律此時通過Rt的電流,根據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求出通過R0的電流,根據歐姆定律求出R0的阻值,結合圖丙說明工作原理。
【解答】(1)根據圖乙可知,當溫度為30℃時,Rt=20歐,根據圖甲可知,銜鐵剛被吸下時線圈的電流
當溫度降為26℃時,Rt'=30歐,此時流過Rt的電流
(2)空調制冷時消耗的電能為
(3)氣溫升至30℃時,銜鐵被吸下,Rt和R0并聯工作。氣溫從30℃下降到26℃,由于R0的作用,線圈的電流一直大于等于0.15安,銜鐵一直被吸引,空調線路不斷開。
(1)根據圖乙可知,當溫度為30℃時,Rt=20歐,根據圖甲可知,銜鐵剛被吸下時線圈的電流
當溫度降為26℃時,Rt'=30歐,此時流過Rt的電流
(2)空調制冷時消耗的電能為
(3)氣溫升至30℃時,銜鐵被吸下,Rt和R0并聯工作。氣溫從30℃下降到26℃,由于R0的作用,線圈的電流一直大于等于0.15安,銜鐵一直被吸引,空調線路不斷開。
31.(2025九下·蕭山月考)據統計,截至2月23日15時26分,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突破135億。影片中涉及到很多科學知識:
(1)哪吒高速奔跑時,地面會留下深深的腳印,從物理的角度分析,這是因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他用力扔出混天綾,混天綾能在空中繼續飛行,這是由于混天綾具有    ;
(2)申公豹的父親申正道在海里靠閃電移位術打的哪吒招架不住,后來敖丙把海水凍結后,申正道的武力值瞬間降了一大半。臺詞說“冰是不能導電的”,正常情況下,冰不能導電,是因為冰中沒有可以自由移動的   (選填 “分子”“離子” 或 “電子”),不滿足導電的條件;
(3)哪吒和敖丙在長時間的激烈戰斗中,肌肉細胞會進行無氧呼吸來提供額外能量。人體肌肉細胞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乳酸積累會使人產生肌肉酸痛的感覺。從細胞呼吸的角度分析,與有氧呼吸相比,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    (填 “多” 或 “少”),原因是    。
【答案】(1)形狀;慣性
(2)離子
(3)少;無氧呼吸是有機物不徹底氧化分解,還有部分能量儲存在不徹底氧化產物中
【知識點】細胞呼吸;力的作用效果;慣性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或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哪吒高速奔跑時,腳對地面施加力,使地面留下深深的腳印,這體現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慣性: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哪吒用力扔出混天綾,混天綾由于具有慣性,會保持被扔出時的運動狀態,在空中繼續飛行。
(2)物質的導電性:物體導電的關鍵在于是否存在自由移動的電荷,如自由電子或自由離子。正常情況下,冰中主要是水分子通過氫鍵形成規則的晶格結構,離子被束縛在晶格中,不能自由移動,所以冰不導電。
(3)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人體肌肉細胞在劇烈運動時,由于氧氣供應不足,會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同時釋放少量能量。而有氧呼吸能將有機物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大量能量。與有氧呼吸相比,無氧呼吸釋放能量少的原因是有機物分解不徹底,大部分能量還儲存在乳酸等產物中。
【解答】(1)哪吒高速奔跑時,地面會留下深深的腳印,地面因受力形狀發生改變,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由于混天綾具有慣性,因此用力扔出混天綾,混天綾能在空中繼續飛行。
(2)在固態冰中,水分子通過氫鍵形成了規則的晶體結構。這種結構使得冰具有一定的導電性。冰的導電性主要來源于其中的雜質和離子,冰不能導電,是因為冰中沒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離子。
(3)無氧呼吸是有機物不徹底氧化分解,還有部分能量儲存在不徹底氧化產物中,因此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少。
(1)[1]哪吒高速奔跑時,地面會留下深深的腳印,地面因受力形狀發生改變,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由于混天綾具有慣性,因此用力扔出混天綾,混天綾能在空中繼續飛行。
(2)在固態冰中,水分子通過氫鍵形成了規則的晶體結構。這種結構使得冰具有一定的導電性。冰的導電性主要來源于其中的雜質和離子,冰不能導電,是因為冰中沒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離子。
(3)[1][2]無氧呼吸是有機物不徹底氧化分解,還有部分能量儲存在不徹底氧化產物中,因此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少。
32.(2025九下·蕭山月考)桿秤是從我國古代沿用至今的稱量工具。如圖是小明制作的桿科的示意圖,使用時,將待稱物體掛在秤鉤上,用手提起B或C(相當于支點)處的秤紐,移動秤砣在秤桿上的位置D,使秤桿達到水平平衡時可讀出待稱物體的質量。此秤最大稱量是10kg,秤砣最遠可移至E點。秤桿和秤鉤的質量忽略不計,AB、BC、BE的長度如圖所示,求:
(1)提起哪處的秤紐,此秤的稱量最大?并說明理由;
(2)秤砣質量為多少?
(3)當提起C處秤紐稱袋質量為2kg的荔枝時,D與C之間的距離為多少?
【答案】(1)提起B處秤紐時,秤砣離支點B的最遠距離為BE;提起C處秤紐時,秤砣離支點C的最遠距離為CE。因為BE>CE,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在秤砣質量和物體重力一定時,動力臂越長,能稱量的物體質量越大。
(2)已知最大稱量mmax=10kg,秤砣最遠可移至E點,提起B處秤紐時,AB =0.02m=2cm,BE = 0.5m=50cm;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此時物體重力Gmax=mmaxg,作用在A點,力臂為AB;
秤砣重力G砣=m砣g,作用在E點,力臂為BE,即
代入數據為
解得m砣=0.4kg
(3)當提起C處秤紐稱2kg的荔枝時,BC = 0.03m=3cm,設D與C之間的距離為L。根據杠桿平衡條件

解得L = 25cm
【知識點】杠桿的平衡條件
【解析】【分析】(1)我們可以把桿秤抽象為杠桿,則B(C)為支點,A點為阻力作用點,阻力臂為AB(AC);秤砣對桿秤的力為動力。當桿秤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動力臂為B(C)到懸掛秤砣的位置D點的距離。
(2)根據量程結合杠桿的平衡條件為F1l1=F2l2計算秤砣的質量;
(3)根據物體的質量作用在A點的拉力等于所掛物體所受的重力,結合杠桿平衡條件分析。
【解答】(1)提起B處秤紐時,秤砣離支點B的最遠距離為BE;提起C處秤紐時,秤砣離支點C的最遠距離為CE。因為BE>CE,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在秤砣質量和物體重力一定時,動力臂越長,能稱量的物體質量越大。
(2)已知最大稱量mmax=10kg,秤砣最遠可移至E點,提起B處秤紐時,AB =0.02m=2cm,BE = 0.5m=50cm。根據杠桿平衡條件,此時物體重力Gmax=mmaxg,作用在A點,力臂為AB;秤砣重力G砣=m砣g,作用在E點,力臂為BE,即
代入數據為
解得m砣=0.4kg。
(3)當提起C處秤紐稱2kg的荔枝時,BC = 0.03m=3cm,設D與C之間的距離為L。根據杠桿平衡條件

解得L = 25cm。
(1)提起B處秤紐時,秤砣離支點B的最遠距離為BE;提起C處秤紐時,秤砣離支點C的最遠距離為CE。因為BE>CE,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在秤砣質量和物體重力一定時,動力臂越長,能稱量的物體質量越大。
(2)已知最大稱量mmax=10kg,秤砣最遠可移至E點,提起B處秤紐時,AB =0.02m=2cm,BE = 0.5m=50cm。根據杠桿平衡條件,此時物體重力Gmax=mmaxg,作用在A點,力臂為AB;秤砣重力G砣=m砣g,作用在E點,力臂為BE,即
代入數據為
解得m砣=0.4kg。
(3)當提起C處秤紐稱2kg的荔枝時,BC = 0.03m=3cm,設D與C之間的距離為L。根據杠桿平衡條件

解得L = 25cm。
1 / 1浙江省杭州蕭山城區八校聯考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3月月考科學試題
1.(2025九下·蕭山月考)下圖是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的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B.過氧化氫由氫氣和氧氣組成
C.反應前后二氧化錳的化學性質發生了改變
D.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沒有改變
2.(2025九下·蕭山月考)厚樸為《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中藥,其樹皮、花和種子皆可入藥。下列關于厚樸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厚樸屬于裸子植物,因為有種子
B.厚樸的花屬于營養器官
C.厚樸樹皮中的導管能運輸有機物
D.厚樸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
3.(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所示為某款玻璃清潔器,它的內外兩部分通過磁性相吸,在清潔玻璃外側時,內側也能同步運動,從而達到清潔玻璃兩面的目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清潔器能吸在玻璃上是因為分子間有引力
B.清潔器在玻璃上靜止時,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
C.當增大對清潔器的壓力來清潔較臟的玻璃時,清潔器與玻璃間的摩擦力變大
D.清潔器在玻璃上勻速下滑時,其機械能保持不變
4.(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裝置可用來演示滾擺實驗,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滾擺上升過程中,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B.滾擺下降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快,重力勢能全部轉化為動能
C.滾擺實驗可以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D.若沒有摩擦和空氣阻力,滾擺將一直上下運動
5.(2025九下·蕭山月考)以下各類鹽中,除鉀鹽、鈉鹽、銨鹽能溶于水外,其余大部分不溶于水的鹽是(  )
①磷酸鹽 ②碳酸鹽 ③硝酸鹽 ④硫酸鹽 ⑤鹽酸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⑤
6.(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是模擬四沖程熱機工作原理的實驗裝置,當連接起電機使放電針放電時,圓筒內酒精燃燒,產生的燃氣推動軟木塞沖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過程模擬的是吸氣沖程
B.燃氣推動軟木塞沖出的過程,相當于熱機的壓縮沖程
C.燃氣推動軟木塞沖出時,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相當于熱機的做功沖程
D.軟木塞上升到最高點時,動能最大
7.(2025九下·蕭山月考)杭州某公園的柳樹因被木蠹蛾的幼蟲蛀食,生長狀況不佳。以往采用化學藥劑涂抹的防治方式,使得具有抗藥性的木蠹蛾數量增加,防治效果不理想。2025 年3月初,園林工作人員投放腫腿蜂成蟲(腫腿蜂是木蠹蛾的天敵之一)進行防治,以蟲治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公園內所有的柳樹構成一個生態系統
B.木蠹蛾的抗藥性僅和環境因素有關
C.腫腿蜂與木蠹蛾構成一條食物鏈:木蠹蛾→腫腿蜂
D.“以蟲治蟲” 的生物防治手段具有高效、可持續等優勢
8.(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是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某種氣體的實驗裝置,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實驗驗證的是金魚藻光合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B.漏斗內放金魚藻,在暗處也能很好地完成實驗
C.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收集到的氣體,木條復燃,說明產生的是氧氣
D.該裝置中,燒杯內的清水沒有作用
9.(2025九下·蕭山月考)在如圖所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實驗開始時,應先通氫氣,再點燃酒精燈
B.實驗結束時,應先熄滅酒精燈,繼續通氫氣至試管冷卻
C.實驗過程中,觀察到黑色固體逐漸變為紅色,說明發生了反應
D.該實驗中,氫氣表現出氧化性
10.(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是醫院常見的輸液裝置,以下關于該裝置涉及的科學知識說法正確的是(  )
A.輸液時,藥瓶位置越高,液體滴得越慢,這是因為液體壓強隨深度的減小而減小
B.插在藥瓶上的針頭,其中一個作用是讓空氣進入瓶內,使瓶內氣壓等于外界大氣壓,保證液體順利流出
C.輸液管中的液體勻速下落時,液體的機械能保持不變
D.當瓶內液體減少時,瓶內液體對瓶底的壓強不變
11.(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是探究焦耳定律的實驗裝置(R甲>R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該實驗裝置是探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流大小的關系
B.閉合開關后,甲燒瓶中溫度計示數升高比乙燒瓶快
C.通過甲、乙兩電阻絲的電流不同
D.該實驗運用了控制變量法和類比法
12.(2025九下·蕭山月考)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好像一整塊拼好的七巧板,這些板塊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  )
A.日本多火山地震 B.喜馬拉雅山脈在不斷升高
C.荷蘭填海造陸面積不斷擴大 D.紅海面積在逐漸擴大
13.(2025九下·蕭山月考)某市有一家工廠處理含銅垃圾的生產流程如下:
在上述回收金屬銅的生產流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流程中A 操作是蒸發
B.黑色固體是氧化銅,發生 B 操作的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C.加入鐵屑后得到淺綠色溶液,說明溶液中含有亞鐵離子
D.最終得到的紅色粉末是純凈的銅單質
14.(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為人體某反射弧的結構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①是效應器,⑤是感受器
B.該反射弧完成的是條件反射
C.③是神經中樞,受損后反射不能完成
D.刺激②,能產生感覺并引起手臂移動
15.(2025九下·蕭山月考)宇樹科技的明星產品H1人形機器人在2025年春晚的舞臺上大放異彩。下列相關科學知識說法錯誤的是(  )
A.機器人能做出揮舞道具的動作,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B.機器人身上紅色的服飾能反射紅光,所以我們看到它是紅色的
C.機器人內部的電動機工作時,主要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D.機器人的運動關節處減小摩擦的方法,和給自行車車軸加潤滑油原理相同
16.(2025九下·蕭山月考)在室溫下完成如下實驗在室溫下,若固體A(不含結晶水)溶于水既不吸熱,也不放熱,且實驗過程中不考慮水的蒸發。請回答:
(1)上述四種溶液中一定屬于不飽和溶液的是   。
(2)四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   。
(3)若固體A為硫酸銅晶體,則溶液①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
17.(2025九下·蕭山月考)研究發現,茶葉中的茶多酚能促進某些實驗動物皮膚的傷口愈合。
(1)動植物細胞結構不同是在與植物細胞具有   (寫出一點)
(2)不同品種的茶樹植株,在葉片形狀、茶多酚含量等性狀上存在差異,這些性狀是由   決定的。
(3)茶葉中的氟元素能與牙齒表面的羥基磷灰石發生反應,生成更難溶的氟磷灰石,從而增強牙齒的抗腐蝕能力,預防   (填一種課本中的口腔疾病名稱)。
18.(2025九下·蕭山月考)2025年1月,中國嫦娥六號任務成功從月球背面帶回1935.3克月壤樣品,這是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面采樣,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研究團隊通過離子探針技術,測量樣品中204Pb、206Pb和207Pb、206Pb的比值,以及對斜鋯石(主要成分是ZrO2)等含鋯礦物的分析,揭示了月球背面火山活動的詳細歷史。
(1)204Pb、206Pb是兩種不同原子,兩者的區別是原子中   數不同。
(2)ZrO2中Zr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保留一位小數)。
19.(2025九下·蕭山月考)下雪天后,同學們發現停車位處青磚邊緣表面的雪已經消失,中間泥土表面還有雪。請根據上述現象回答以下問題:
(1)青磚上的雪已經消失了,但是沒有水的痕跡,雪消失時發生的物態變化為   。在此過程中,雪的內能    (選填 “增大”“減小” 或 “不變”);
(2)根據現象解釋青磚邊緣表面的雪已經消失,中間泥土表面還有雪的原因:   。
20.(2025九下·蕭山月考)近期多地肺炎支原體感染高發。感染后的癥狀以發熱、咳嗽為主。目前臨床治療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藥物可選抗生素,如阿奇霉素。
(1)從傳染病角度分析,肺炎支原體屬于   。
(2)肺炎支原體主要通過飛沫傳播,戴口罩打噴嚏或咳嗽時捂住口鼻,這屬于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   環節。
(3)隨著抗生素的濫用,近年來出現越來越多的耐藥性肺炎支原體病例,給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耐藥性肺炎支原體的出現,是   的結果。
21.(2025九下·蕭山月考)2024年1月1日,日本石川縣連續發生多次地震,最強震級達7.6級。
(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   (選填“內力”或“外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引起的震動現象。
(2)日本多發生地震,是因為日本位于   地震帶上。
(3)地震發生時,選擇正確的逃生和自救措施尤為重要。下列措施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_。
A.若時間許可要有序快速撤離到室外
B.高層人員應該乘電梯逃生
C.在室內躲到堅固的桌子下或蹲在墻角處
D.迅速進入室內搶運物品
22.(2025九下·蕭山月考)木塊在兩端開口且足夠長的豎直筒中自由釋放可向下做勻速直線運動;若木塊在其右側質量為5千克的物體牽引下則可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繩子質量及滑輪與轉軸、繩子間的摩擦均忽略不計),如圖所示。問:(g取10牛/千克)
(1)當右側物體剛落地時木塊所受到的摩擦為的方向為    。
(2)木塊的質量為千克。   
(3)若右側物體下落20厘米時其重力做的功為焦。   
23.(2025九下·蕭山月考)番茄維生素含量豐富,深受大眾喜愛。某生物興趣小組研究了其生理活動:圖甲中的A、B、C分別表示番茄的某些生理過程,圖乙是大棚內番茄種植密度與有機物制造和消耗的關系圖。為了進一步探究番茄幼苗的生理活動,生物興趣小組設計了圖丙所示的實驗裝置。據圖分析作答:
(1)圖甲中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填寫字母)表示的生理作用。
(2)當播種密度過大或過小時,番茄產量都不理想。分析圖乙曲線可知,種植密度為   時(填“”、“”、“”或“”),有機物積累得最多。
(3)生物興趣小組實驗過程如下:
①首先關閉閥門,在黑暗處放置一段時間后,玻璃管中的紅色小液滴會向   移動。
②將此裝置在黑暗處放置一晝夜后,移到陽光下,打開閥門并移除氫氧化鈉溶液,切斷葉片甲中A與B之間的主葉脈。一段時間后取下葉片甲,除去葉綠素后滴加碘液,實驗現象是:A不變藍,B變藍,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
24.(2025九下·蕭山月考)隨著我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設,城市垃圾的處理成為了一項重要工程。同學們在老師的組織下,帶著極大的興趣對垃圾的分類、處理、焚燒產物及宣傳活動等展開了項目化學習。
【提出問題】垃圾焚燒產生的氣體中是否含有 SO2、CO、CO2?
【查閱資料】
①SO2能使紅色的品紅溶液褪色,常用于檢驗SO2
②紫紅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可與SO2反應而褪色
③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1)【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垃圾焚燒產生的氣體成分。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將除塵后的氣體通入盛有少量品紅溶液的試管中 紅色褪去 含有   
②將除塵后的氣體先通過圖1裝置后,再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含有CO2
(2)【反思評價】
①步驟②中,氣體先通過1裝置的目的是   。
②小組同學用圖 2 裝置測得焚燒垃圾產生的氣體中 CO 體積分數變化如圖,t1~t2 時間段內 CO 體積分數出現異常的原因是   。
(3)【成果分享】同學們通過各種方式,學到了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分類管理知識。那么,廢舊金屬垃圾的處理方式   。
25.(2025九下·蕭山月考)《禮記》等文獻中記載古人用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石灰石灼燒后的固體、水混合制取氫氧化鉀,用作紡織品漂洗劑。小組同學以“古法制堿”為主題開展了項目式學習。
項目一:實驗室模擬古法制堿
(1)小組同學按如圖所示制堿的流程完成實驗。請寫出步驟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項目二:驗證氫氧化鉀生成
(2)為了證明步驟三反應的發生,小組同學再次設計并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在燒杯中完成步驟三實驗后,取靜置后沉在燒杯底部的少量固體,洗凈后置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   ,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試管中產生氣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固體中含有CaCO3
有同學認為上述實驗結論中的CaCO3均為步驟三反應生成。小德同學卻提出了質疑,他的理由應是   。(實驗過程中得到的相關物質均未變質)
(3)針對是否有KOH生成的疑問,小清同學提出了新思路:可以通過測量溶液pH的變化來證明步驟三反應發生。經測定:常溫下Ca(OH)2飽和溶液的pH為12.7,實驗配制的K2CO3溶液pH為11.3。重新做步驟三實驗,向盛有K2CO3溶液的燒杯中,分3次加入步驟二得到的懸濁液,測得燒杯內混合液pH變化后的數據如表:
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pH 12.2 13.2 14.0
小組同學通過分析以上實驗數據認為可以證明步驟三反應的發生,依據是   。
26.(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1所示為測量“不同電壓下小燈泡的電功率”的實物連接圖.器材規格:電源電壓3V,小燈泡的額定電壓2.5V。
(1)閉合開關,發現兩電表指針處于圖2所示位置,此時電路出現的故障是   ;
(2)故障排除后,按正確操作步驟進行實驗,測量并記錄了5組實驗數據,得到小燈泡兩端的電壓與通過小燈泡的電流的圖像,如圖3所示。據圖推測:圖中陰影部分面積大小表示的含義   ;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規格可能為下列選項中的   ;
A.  B.  C. 
(3)圖4是小燈泡和滑動變阻器的關系圖像.請判斷:曲線1、2、3中哪條符合滑動變阻器實際關系   (選填:“1”或“2”或“3”)。
27.(2025九下·蕭山月考)在杭州亞運會女子跳水決賽中,中國選手全紅嬋再現“水花消失術”,以438.20的總分奪冠。某項目研究小組為研究運動員入水時其手型與水花高度之間的關系,將雙手合并成尖銳狀做入水動作的人體簡化成楔形體,雙手的尖銳程度由楔形體的斜升角θ(楔形體垂直進入水面時斜邊與水面夾角,見圖)確定。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①取斜升角θ為80°的楔形體,從距離水面一定高度處,使其尖端朝下自由釋放,測量濺起的水花最高高度,重復實驗3次后取平均值,記為L0;
②分別取斜升角θ為60°、45°、30°、20°、10°、4°的相同質量楔形體,重復①操作,記錄下各自濺起的水花高度。若某斜升角θ的楔形體入水時濺起的水花高度為L0,則此次水花的相對高度,整理各次數據見表:
實驗記錄表
實驗組別 1 2 3 4 5 6 7
斜升角θ 80° 60° 45° 30° 20° 10° 4°
水花的相對高度 100% 62.5% 50% 31.3% 25% 12.5% 5%
(1)研究入水時水花高度與斜升角的關系時,除楔形體質量、材料外,還要控制相同的因素有   ;(寫出一點即可)
(2)根據以上實驗數據得出的結論是   ;
(3)由本實驗結論推測,為使激起的水花最小,運動員應以___________姿勢入水;(選填“A”或“B”)
A. B.
(4)實驗中將做入水動作的人體簡化成楔形體的科學方法與下述相同的是___________。
A.研究電流時,用水流來類比電流
B.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關系時,控制受力面積大小相同
C.研究磁場時,引入磁感線來描述磁場的分布
28.(2025九下·蕭山月考)圖中展示的是南方某地區稻-萍-鴨共作生態系統的部分組成成分關系。該生態系統構建了一個良性循環體系,請據此回答問題:
(1)若該生態系統受到重金屬污染,那么體內重金屬積累最多的生物是   。
(2)假設該生態系統中鴨子的食物來源有直接來自水稻,來自害蟲,來自紅萍,若鴨子增重3千克,按能量傳遞效率為10%計算,最多需要消耗水稻   千克。
(3)若因持續暴雨導致該生態系統被洪水淹沒,一段時間后,原有的生態系統將被新的生態系統替代,從生態系統穩定性角度分析,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該農田生態系統更容易遭到破壞的原因是   。
29.(2025九下·蕭山月考)如圖在兩個錐形瓶中,分別加入3g塊狀碳酸鈣和 3g 碳酸鈣粉末,再各加入5mL10% 的稀鹽酸,連接好傳感器采集數據得到如圖的氣壓 - 時間圖像。
(1)碳酸鈣粉末反應對應的曲線是   。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是   。
(2)若 3g 含雜質5%的碳酸鈣完全反應(雜質不參與反應),理論上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是多少?
(3)在實際生產中,有時會利用碳酸鈣與酸的反應來制備二氧化碳。若要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除了改變碳酸鈣的顆粒大小,還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并從化學反應原理的角度解釋這些措施加快反應速率的原因?
30.(2025九下·蕭山月考)我省實施“清涼工程”,為每個教室安裝了空調。為落實節能降耗,某同學設計并安裝了如圖甲的自動控制模擬電路,實現當氣溫升至30℃時,銜鐵才能被電磁鐵吸下,接通空調線路。熱敏電阻Rt的阻值隨溫度變化情況如圖乙。
實際使用中發現:當氣溫在30℃上下波動時,空調線路會頻繁接通和斷開,影響空調的正常使用。因此該同學在圖甲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定值電阻R0(如圖丙),實現了空調線路接通后,氣溫降低至26℃以下時才自動切斷,回升至30℃后才重新接通。(電路改進前后,銜鐵剛被吸下時,電磁鐵線圈中的電流大小不變;線圈電阻忽略不計)
(1)請計算R0的阻值;
(2)某臺空調制冷時消耗的功率為2340瓦,若連續制冷0.5小時,消耗多少電能?
(3)說出“氣溫從30℃降低至26℃時,空調線路“不斷開”的工作原理。
31.(2025九下·蕭山月考)據統計,截至2月23日15時26分,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突破135億。影片中涉及到很多科學知識:
(1)哪吒高速奔跑時,地面會留下深深的腳印,從物理的角度分析,這是因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他用力扔出混天綾,混天綾能在空中繼續飛行,這是由于混天綾具有    ;
(2)申公豹的父親申正道在海里靠閃電移位術打的哪吒招架不住,后來敖丙把海水凍結后,申正道的武力值瞬間降了一大半。臺詞說“冰是不能導電的”,正常情況下,冰不能導電,是因為冰中沒有可以自由移動的   (選填 “分子”“離子” 或 “電子”),不滿足導電的條件;
(3)哪吒和敖丙在長時間的激烈戰斗中,肌肉細胞會進行無氧呼吸來提供額外能量。人體肌肉細胞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乳酸積累會使人產生肌肉酸痛的感覺。從細胞呼吸的角度分析,與有氧呼吸相比,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    (填 “多” 或 “少”),原因是    。
32.(2025九下·蕭山月考)桿秤是從我國古代沿用至今的稱量工具。如圖是小明制作的桿科的示意圖,使用時,將待稱物體掛在秤鉤上,用手提起B或C(相當于支點)處的秤紐,移動秤砣在秤桿上的位置D,使秤桿達到水平平衡時可讀出待稱物體的質量。此秤最大稱量是10kg,秤砣最遠可移至E點。秤桿和秤鉤的質量忽略不計,AB、BC、BE的長度如圖所示,求:
(1)提起哪處的秤紐,此秤的稱量最大?并說明理由;
(2)秤砣質量為多少?
(3)當提起C處秤紐稱袋質量為2kg的荔枝時,D與C之間的距離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知識點】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化合反應:其特點是 “多變一”,即多種反應物生成一種生成物。
分解反應:特點是 “一變多”,一種反應物生成多種生成物。
2、物質由元素組成。過氧化氫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不能說由氫氣和氧氣組成。氫氣和氧氣是兩種不同的單質,而過氧化氫是一種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化學性質和組成結構。
3、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不發生變化。在過氧化氫分解的反應中,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加快了過氧化氫分解的速率,但反應前后其化學性質和質量都保持不變。
【解答】A、化合反應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反應。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是一種物質生成兩種物質的反應,屬于分解反應,不是化合反應,錯誤;
B、過氧化氫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過氧化氫中并不含有氫氣和氧氣,錯誤;
C、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但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不變。二氧化錳在過氧化氫分解反應中作催化劑,反應前后二氧化錳的化學性質不變,錯誤;
D、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沒有改變。從微觀示意圖也可以看出,反應前后氫原子和氧原子的種類和數目都沒有變化,正確。
故答案為:D。
【知識點】器官和系統;結構與層次;生態系統的成分
【解析】【分析】1、被子植物:具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厚樸有花和種子,且種子有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這是判斷厚樸植物類群的關鍵特征,與裸子植物相區別,裸子植物的種子是裸露的,沒有果皮包被,也沒有真正的花和果實。裸子植物:如松、柏、銀杏等,它們的胚珠外面無子房壁發育成果皮,種子裸露,無果實。
2、營養器官:植物的根、莖、葉為營養器官,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運輸和制造營養物質,以維持植物的生長和發育。
生殖器官:花、果實和種子屬于生殖器官,與植物的繁殖后代密切相關。厚樸的花是其生殖器官,在繁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如通過傳粉、受精等過程形成果實和種子。
3、導管:存在于植物的木質部,主要功能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從根部向上運輸到莖、葉等器官。
篩管:位于植物的韌皮部,負責運輸有機物,如葉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到植物的其他部位。所以厚樸樹皮中的篩管運輸有機物,而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4、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生產者:能利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厚樸作為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同時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這是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礎。
消費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的異養生物,包括各種動物。
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它們能將動植物遺體和排泄物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歸還到無機環境中,促進物質循環。
【解答】A、厚樸能開花、結果,種子有果皮包被。因此厚樸屬于被子植物,不是裸子植物,A錯誤。
B、生殖器官是植物進行繁殖的主要部分,包括花、種子和果實。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通過花的傳粉和受精過程,可以形成種子。種子包含了種皮和胚等結構,具有發育成新植物體的潛力。種子和果皮可組成果實。可見,厚樸的花屬于生殖器官,B錯誤。
C、植物根、莖、葉中的導管和篩管在植物體內形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管道系統,其中導管負責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運輸有機物。可見,厚樸樹皮中的導管不能運輸有機物,C錯誤。
D、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是指能夠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生物。厚樸作為一種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因此它屬于生產者,D正確。
故答案為:D。
【知識點】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解析】【分析】(1)二力平衡的條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2)相互作用力的條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解答】A、清潔器能吸在玻璃上是因為磁極間的相互吸引力,故A錯誤;
B、清潔器在玻璃上靜止時,處于平衡狀態,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故B錯誤;
C、當增大對清潔器的壓力來清潔較臟的玻璃時,根據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可知,清潔器與玻璃間的摩擦力變大,故C正確;
D、清潔器在玻璃上勻速下滑時,質量不變,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小,速度不變,動能不變,機械能減小,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轉化與守恒
【解析】【分析】動能的影響因素是質量和速度,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質量和高度,動能和勢能統稱機械能。
實驗過程中滾擺會逐漸停下來,機械能轉化成內能。
【解答】A、滾擺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減小,動能減小,高度增大,重力勢能增大,則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滾擺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則重力勢能減小,動能增大,則速度越來越快,由于需要克服摩擦,重力勢能不能全部轉化為動能,故B錯誤,符合題意;
C、由于滾擺上升過程中,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滾擺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所以滾擺實驗演示了動能和重力勢能的互相轉化,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在整個運動的過程中,由于阻力的作用,損失掉一部分機械能,最終滾擺將停下,若沒有摩擦和空氣阻力,滾擺將一直上下運動,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5.【答案】A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鹽的溶解性規律:鉀鹽鈉鹽銨鹽硝酸鹽都可溶;鹽酸鹽中不溶氯化銀;硫酸鹽中不溶硫酸鋇;碳酸鹽只溶鉀鹽、鈉鹽、銨鹽;據此根據常見鹽的溶解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①除鉀鹽、鈉鹽、銨鹽的磷酸鹽能溶于水外,其余大部分磷酸鹽不溶于水,符合題意;
②除鉀鹽、鈉鹽、銨鹽的碳酸鹽能溶于水外,其余大部分碳酸鹽不溶于水,符合題意;
③所有硝酸鹽都能溶于水,不符合題意;
④硫酸鹽中,硫酸鋇BaSO4不溶于水,硫酸鈣CaSO4、硫酸銀Ag2SO4微溶于水,但整體來說大部分硫酸鹽能溶于水,硫酸鹽不符合題意;
⑤鹽酸鹽中,除氯化銀AgCl不溶于水外,大多數鹽酸鹽能溶于水,鹽酸鹽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知識點】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熱機的工作原理
【解析】【分析】(1)汽油機一個工作循環有四個沖程,分別是吸氣、壓縮、做功和排氣沖程,各沖程的特點不同,因此根據氣門的狀態和活塞的運行方向確定哪個沖程,同時還可參考火花塞的狀態進行判斷;在四沖程內燃機工作過程中有兩個沖程存在能量轉化:一個是壓縮沖程,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另一個是做功沖程,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2)熱值是燃料的一種特性,只決定于燃料的種類,與質量和燃燒情況等無關。
(3)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很多:內能、機械能、化學能、熱能、電能、聲能、核能、風能等,這些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解答】ABC、當連接起電機使放電針放電時,圓筒內酒精燃燒,產生的燃氣推動軟木塞沖出,燃氣推動軟木塞沖出時,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該過程模擬的是做功沖程,故AB錯誤,C正確;
D、軟木塞上升過程中受重力和空氣阻力作用,做減速運動,到最高點時,速度為0,動能最小,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
【解析】【分析】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公園里的柳樹只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不能單獨構成一個生態系統。2、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木蠹蛾抗藥性的產生是其自身遺傳物質發生變異的結果,這種變異為其抗藥性的發展提供了原始材料。
環境因素對木蠹蛾的抗藥性起到了選擇作用,在化學藥劑的長期選擇下,具有抗藥性的木蠹蛾個體更容易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導致抗藥性種群數量增加。因此,木蠹蛾的抗藥性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3、食物鏈是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為維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的這種由食物聯結起來的鏈鎖關系。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通常是綠色植物,然后依次是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等。腫腿蜂和木蠹蛾都是消費者,所以 “木蠹蛾→腫腿蜂” 不能構成一條食物鏈。
4、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或一類生物抑制另一種或另一類生物的方法。“以蟲治蟲” 就是生物防治的一種方式。
與化學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高效、可持續、對環境無污染等優勢。它能夠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避免環境污染和對其他有益生物的傷害,同時利用生物之間的自然制約關系,長期有效地控制害蟲數量,維持生態平衡。
【解答】A、該公園內所有的柳樹只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這一部分生物,缺少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不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A錯誤。
B、木蠹蛾的抗藥性不僅和環境因素(化學藥劑的選擇)有關,還與自身的遺傳變異有關,其種群本身就存在抗藥性的變異類型,B錯誤。
C、食物鏈的起始端必須是生產者,而 “木蠹蛾→腫腿蜂” 缺少生產者,不能構成一條完整的食物鏈,C錯誤。
D、“以蟲治蟲” 屬于生物防治手段,與化學藥劑防治相比,不會污染環境,能更有效地控制害蟲數量,且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高效、可持續等優勢,D正確。
故答案為:D。
【知識點】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的產物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該實驗就是為了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氧氣這一產物。
2、光合作用的條件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植物只有在光照下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在暗處,植物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來驅動光合作用的進行,也就不能產生氧氣等產物,所以實驗需要在有光的條件下進行。
3、氧氣的檢驗方法
氧氣具有助燃性,這是氧氣的重要化學性質。利用這一性質,可使用帶火星的木條來檢驗氧氣。如果收集到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該氣體是氧氣。這是一種常用且簡便的氧氣檢驗方法,在很多涉及氧氣生成的實驗中都會用到。
4、實驗裝置中各部分的作用
金魚藻:是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在實驗中作為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是實驗的關鍵材料。
漏斗:用于收集金魚藻光合作用產生的氣體,使氣體能夠集中收集到試管中,便于后續的檢驗。
試管:收集漏斗導出的氣體,為檢驗氣體提供樣品。
燒杯:盛裝清水,一方面為金魚藻提供生存環境,保證其能夠正常進行生命活動;另一方面,水可以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防止外界空氣進入影響實驗結果,同時還能起到一定的保溫和緩沖作用,維持實驗環境的相對穩定。所以燒杯內的清水是有重要作用的。
【解答】A、結合分析可知,該實驗驗證的是金魚藻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不是二氧化碳,A錯誤。
B、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條件,漏斗內放金魚藻,在暗處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因此無法完成該實驗的目的——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氧氣,B錯誤。
C、氧氣具有助燃性,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收集到的氣體,木條復燃,說明產生的是氧氣,C正確。
D、該裝置中,燒杯內的清水為金魚藻的光合作用提供水分,同時也起到液封的作用,保證裝置的氣密性,使收集到的氣體更純凈,并非沒有作用,D錯誤。
故答案為:C。
【知識點】還原反應與金屬的冶煉
【解析】【分析】實驗操作步驟及原因
實驗開始時先通氫氣后點燃酒精燈:氫氣具有可燃性,與空氣混合達到一定比例時,遇明火可能會發生爆炸。先通氫氣可以將裝置內的空氣排出,使裝置內形成純凈的氫氣環境,再點燃酒精燈進行加熱,可避免爆炸事故的發生。
實驗結束時先熄滅酒精燈,繼續通氫氣至試管冷卻:反應結束后,若先停止通氫氣,空氣會進入裝置,此時試管內的溫度較高,生成的銅會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重新被氧化為氧化銅。所以先熄滅酒精燈,繼續通氫氣至試管冷卻,能防止生成的銅被氧化,保證實驗得到的產物是純凈的銅。
【解答】A、氫氣具有可燃性,與空氣混合加熱可能會發生爆炸,實驗開始時,先通氫氣,排盡裝置內的空氣,再點燃酒精燈,防止氫氣與空氣混合加熱發生爆炸,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B、實驗結束時,先熄滅酒精燈,繼續通氫氣至試管冷卻,是為了防止生成的銅在較高溫度下被空氣中的氧氣重新氧化成氧化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C、氫氣還原氧化銅生成銅和水,氧化銅是黑色固體,銅是紅色固體。實驗過程中,觀察到黑色固體逐漸變為紅色,說明氧化銅被還原為銅,發生了反應,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
D、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反應中,氫氣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使氧化銅被還原,氫氣表現出還原性,而不是氧化性,說法錯誤,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知識點】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大氣壓的綜合應用
【解析】【分析】1、液體壓強原理:液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動性,所以對容器底部和側壁都有壓強。其大小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在輸液裝置中,藥瓶位置的高低決定了液體深度h,從而影響液體對針頭處的壓強。
2、大氣壓強原理: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產生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地球周圍包著一層厚厚的空氣,這些空氣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引,同時空氣具有流動性,所以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機械能及其轉化原理:機械能是物體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動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重力勢能與物體的質量和高度有關。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內,機械能守恒,即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但如果有其他力做功,如摩擦力、空氣阻力等,機械能就不守恒,會有一部分機械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解答】A、輸液時,藥瓶位置越高,液體滴得越快,這是因為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故A錯誤;
B、插在藥瓶上的針頭,其中一個作用是讓空氣進入瓶內,使瓶內氣壓等于外界大氣壓,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液體可以流出,故B正確;
C、輸液管中的液體勻速下落時,質量不變,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小,速度不變,動能不變,機械能是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因此機械能減小,故C錯誤;
D、當瓶內液體減少時,瓶底所處的深度減小,根據可知,瓶內液體對瓶底的壓強減小,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知識點】影響電流熱效應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1、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2、串聯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這是因為在串聯電路中,電流只有一條路徑,沒有分支,電荷在電路中依次通過各個元件,不會出現電荷的積累或流失,所以各處的電流大小都相同。
【解答】AC、該裝置由于兩電阻串聯,電流相同,加熱時間相同,故是用于探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多少與電阻大小的關系,故AC錯誤;
B、實驗中通過溫度計示數變化,判斷電流產生熱量的多少,通電一段時間后,由于甲乙兩燒瓶中甲電阻大于乙電阻,則甲電阻絲產生的熱量大于乙電阻絲產生的熱量,因此甲燒瓶中溫度計示數升高比乙燒瓶快,故B正確;
D、該實驗中運用了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知識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
【解析】【分析】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對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多火山地震,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A不符合題意;喜馬拉雅山脈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擠壓處,受板塊運動影響在不斷升高,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B不符合題意;填海造陸是人類活動,與板塊構造學說無關,C符合題意;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張裂拉伸地帶,面積在逐漸擴大,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加熱時銅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銅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銅和銀。
【解答】A、根據流程圖可知,A 操作是灼燒,錯誤;
B、黑色固體是銅在空氣中加熱生成的氧化銅,B 操作是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該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不是置換反應,置換反應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錯誤;
C、含亞鐵離子溶液顯淺綠色,加入鐵屑后,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得到淺綠色溶液,說明溶液中含有亞鐵離子,正確;
D、根據流程圖可知,濾液浸入鐵屑,生成的銅覆蓋在鐵屑的表面,最終得到的紅色粉末是銅和鐵的混合物,不是純凈的銅單質,錯誤。
故答案為:C。
【知識點】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解析】【分析】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反射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完成,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反射活動都不能完成。
①是感受器,②是傳出神經,③是神經中樞,④是傳入神經,⑤是效應器。
【解答】A、結合分析和題圖可知:①是感受器,負責接收外界刺激;⑤是效應器,負責產生反應,A錯誤。
B、條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過程,在大腦皮層參與下完成的,是一種高級的神經活動,是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而題目中的反射弧結構并未涉及大腦,所以該反射屬于非條件反射,B錯誤。
C、③是神經中樞,是反射弧中處理信息的關鍵部分。如果神經中樞受損,信息無法在中樞進行處理和傳遞,故反射不能完成,C正確。
D、刺激②傳出神經,可以激活傳出神經并使其向效應器發送信號,但由于信號在反射弧上的傳遞是單向的,傳出神經不能把信號傳遞給脊髓、大腦皮層,故人不會產生感覺,D錯誤。
故答案為:C。
【知識點】物體的顏色;力的作用效果;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1、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包括速度大小的改變和運動方向的改變。
2、對于不透明物體,其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如果物體反射所有色光,看起來就是白色;如果物體吸收所有色光,看起來就是黑色;如果物體只反射某種色光,那么它就呈現出該種色光的顏色。
3、電動機是根據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制成的。當電動機通電時,電流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使電動機的轉子轉動,從而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4、減小摩擦的方法有多種,如減小壓力、使接觸面光滑、用滾動代替滑動、使接觸面分離等。給自行車車軸加潤滑油以及機器人運動關節處采用的類似方法,都是通過在接觸面之間形成一層油膜,使兩個接觸面分離,從而減小摩擦力。
【解答】A、機器人能做出揮舞道具的動作,道具因受力運動狀態發生改變,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不透明物體的顏色,由其反射的色光來決定,機器人身上紅色的服飾能反射紅光,所以我們看到它是紅色的,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機器人內部的電動機工作時,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故C錯誤,符合題意;
D、給自行車車軸加潤滑油是通過使接觸面分離而減小摩擦,與機器人的運動關節處減小摩擦的方法原理相同,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6.【答案】(1)①
(2)①<②=④<③
(3)12.8%
【知識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
【解析】【分析】(1)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繼續溶解這種溶質的溶液;還能繼續溶解這種溶質的溶液,叫做不飽和溶液。
(2)根據溶質質量分數的含義,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不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在室溫下,溶液①溶質全部溶解,再加入5g繼續溶解得到溶液②,溶液①一定為不飽和溶液;溶液②加熱到t℃全部溶解得到溶液③,由說明溶液②中存在不能再溶解的A,一定是飽和溶液,溶液③可能飽和也可能不飽和;溶液③冷卻至室溫得到溶液④,溶液的成分與溶液②相同。上述四種溶液中一定屬于不飽和溶液的是溶液①;
(2)溶液①一定為不飽和溶液,溶液②是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于溶液①,溶液②加熱到t℃全部溶解得到溶液③,溶液③溶質質量分數大于溶液②;溶液②和溶液④都是室溫時,且溶質和溶劑的質量相等,故的溶質質量分數相同。四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①<②=④<③(或③>④=②>①);
(3)若固體A為硫酸銅晶體(CuSO4 5H2O),20g硫酸銅晶體中硫酸銅的質量為;溶液①中溶質為硫酸銅,質量為3.2g,溶液質量=20g+5g=25g,則溶液①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1)不飽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在室溫下,溶液①溶質全部溶解,再加入5g繼續溶解得到溶液②,溶液①一定為不飽和溶液;溶液②加熱到t℃全部溶解得到溶液③,由說明溶液②中存在不能再溶解的A,一定是飽和溶液,溶液③可能飽和也可能不飽和;溶液③冷卻至室溫得到溶液④,溶液的成分與溶液②相同。上述四種溶液中一定屬于不飽和溶液的是溶液①;
(2)溶液①一定為不飽和溶液,溶液②是飽和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于溶液①,溶液②加熱到t℃全部溶解得到溶液③,溶液③溶質質量分數大于溶液②;溶液②和溶液④都是室溫時,且溶質和溶劑的質量相等,故的溶質質量分數相同。四種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①<②=④<③(或③>④=②>①);
(3)若固體A為硫酸銅晶體(CuSO4 5H2O),20g硫酸銅晶體中硫酸銅的質量為;溶液①中溶質為硫酸銅,質量為3.2g,溶液質量=20g+5g=25g,則溶液①的溶質質量分數是。
17.【答案】(1)細胞壁
(2)基因
(3)齲齒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遺傳和變異現象;遺傳物質的傳遞
【解析】【分析】1、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里,染色體是細胞核內的容易被堿性顏料染成深色的物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物質的載體,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遺傳信息、能夠決定生物的某一性狀的片段叫做基因。
2、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線粒體、液泡,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還有葉綠體。動物細胞的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和線粒體。
【解答】(1)結合分析可知,動植物細胞結構不同在于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葉綠體(植物綠色部分細胞才有)、液泡等結構,而動物細胞沒有。(寫1條即可)
(2)通常,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可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不同品種茶樹植株在葉片形狀、茶多酚含量等性狀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是由基因決定的。
(3)氟元素能增強牙齒抗腐蝕能力,與牙齒健康密切相關,主要預防的是齲齒。齲齒是由于口腔中的細菌分解食物殘渣產生酸性物質,腐蝕牙齒導致的,氟元素形成的氟磷灰石能抵抗這種腐蝕。
(1)結合分析可知,動植物細胞結構不同在于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葉綠體(植物綠色部分細胞才有)、液泡等結構,而動物細胞沒有。(寫1條即可)
(2)通常,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可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不同品種茶樹植株在葉片形狀、茶多酚含量等性狀上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是由基因決定的。
(3)氟元素能增強牙齒抗腐蝕能力,與牙齒健康密切相關,主要預防的是齲齒。齲齒是由于口腔中的細菌分解食物殘渣產生酸性物質,腐蝕牙齒導致的,氟元素形成的氟磷灰石能抵抗這種腐蝕。
18.【答案】(1)中子
(2)74.0%
【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
【解析】【分析】(1)原子的構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又包含質子和中子。質子數決定了元素的種類,而同種元素的不同原子,其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這些原子互為同位素。
(2)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步驟
確定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查閱元素周期表,找到化合物中各元素對應的相對原子質量。
計算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根據化合物的化學式,將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乘以其原子個數,然后相加,得到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
計算元素的質量分數:將所求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乘以其在化合物中的原子個數,再除以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最后乘以100%,即可得到該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質量分數。
【解答】(1)204Pb、206Pb都是鉛元素,所以質子數相同,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所以204Pb與206Pb相比,中子數不同;
(2)ZrO2中Zr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1)204Pb、206Pb都是鉛元素,所以質子數相同,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所以204Pb與206Pb相比,中子數不同;
(2)ZrO2中Zr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19.【答案】(1)(1)升華;增大
(2)泥土中含有水,水的比熱容比青磚大,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溫度少,表面的溫度低,雪化的慢
【知識點】內能;比熱容
【解析】【分析】(1)物質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稱之為升華。
(2)比熱容的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為該物質的比熱容。
【解答】(1)雪消失物質狀態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物態變化為升華。
雪花升華的過程中吸收熱量,內能會增加。
(2)泥土中含有水,水的比熱容比青磚大,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溫度少,表面的溫度低,雪化的慢。
(1)[1]雪消失物質狀態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物態變化為升華。
[2]雪花升華的過程中吸收熱量,內能會增加。
(2)泥土中含有水,水的比熱容比青磚大,吸收相同的熱量,升高溫度少,表面的溫度低,雪化的慢。
20.【答案】(1)病原體
(2)切斷傳播途徑
(3)自然選擇
【知識點】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解析】【分析】(1)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夠在人與人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
(2)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包括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傳染源是指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易感人群是指對某種病原體缺乏抵抗力的健康人。
(3)預防傳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
【解答】(1)從傳染病角度分析,肺炎支原體是能夠引起肺炎的微生物,它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因此屬于病原體。
(2)肺炎支原體主要通過飛沫傳播,這是傳染病的一種常見傳播途徑。戴口罩打噴嚏或咳嗽時捂住口鼻,可以有效減少飛沫的散發,從而阻斷病原體的傳播,因此這屬于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切斷傳播途徑環節。
(3)隨著抗生素的濫用,越來越多的微生物對抗生素產生了抗藥性。耐藥性肺炎支原體的出現,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那些對抗生素敏感的微生物會被殺死,而對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微生物則會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這樣,經過多代的自然選擇,耐藥性的微生物就會越來越多。
(1)從傳染病角度分析,肺炎支原體是能夠引起肺炎的微生物,它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因此屬于病原體。
(2)肺炎支原體主要通過飛沫傳播,這是傳染病的一種常見傳播途徑。戴口罩打噴嚏或咳嗽時捂住口鼻,可以有效減少飛沫的散發,從而阻斷病原體的傳播,因此這屬于傳染病預防措施中的切斷傳播途徑環節。
(3)隨著抗生素的濫用,越來越多的微生物對抗生素產生了抗藥性。耐藥性肺炎支原體的出現,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那些對抗生素敏感的微生物會被殺死,而對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微生物則會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這樣,經過多代的自然選擇,耐藥性的微生物就會越來越多。
21.【答案】(1)內力
(2)環太平洋
(3)A;C
【知識點】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解析】【分析】1、地震的成因: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引起的震動現象。地球內部的熱能、重力能等內力作用會使地殼巖石產生變形和應力積累,當應力達到巖石的強度極限時,巖石就會發生斷裂或錯位,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引發地震。
2、世界主要地震帶:全球有兩大地震帶,分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 - 喜馬拉雅地震帶。日本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這是一個地震活動極為頻繁的地帶。因為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等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導致地殼運動活躍,巖石變形強烈,所以日本多發生地震。
【解答】(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破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2)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動頻繁,多發生火山地震。
(3)地震發生時,若時間許可要有序快速撤離到室外,A正確;在室內護頭下蹲并躲在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旁邊,C正確;高層人員應保持體力走樓梯逃生通道,不應該乘坐電梯,B錯誤;地震發生時,應迅速逃離室內,不能進入室內搶運物品,D錯誤;
故答案為:AC。
(1)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生破裂或錯位而引起的震動現象。
(2)日本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活動頻繁,多發生火山地震。
(3) 地震發生時,若時間許可要有序快速撤離到室外,A正確;在室內護頭下蹲并躲在墻角或堅固的桌子旁邊,C正確;高層人員應保持體力走樓梯逃生通道,不應該乘坐電梯,B錯誤;地震發生時,應迅速逃離室內,不能進入室內搶運物品,D錯誤;故選AC。
22.【答案】豎直向下;2.5;10
【知識點】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物體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是摩擦力。
(2)右側沒有掛物體時木塊向下進行勻速直線運動,木塊受到的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摩擦力作用,這兩個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當右側掛一個物體時,木塊向上進行勻速直線運動,木塊受到豎直向上的拉力和豎直向下的重力和摩擦力作用;前后兩個運動過程的摩擦力大小是不變的。
(3)知道右側物體的質量求出重力,根據W=Gh求出做功。
【解答】(1)右側的物體牽引著木塊勻速向上運動,當右側的物體剛落地時,木塊仍有向上運動的趨勢,所以木塊收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數值向下的。
(2)由于木塊勻速向上運動,木塊的重力等于木塊受到的摩擦力,即F拉=2G木,
即5kg10N/kg=2G木,G木=25N,則m木=2.5kg.
(3)由G木=m木g=5kg10N/kg=50N.其重力做的功為:W=Gh=50N0.2m=10J。
23.【答案】B;;左;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呼吸作用是指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3)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通過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到大氣中去的過程。
(4)圖甲中,呼吸作用吸收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因此A表示呼吸作用;蒸騰作用釋放水蒸氣,因此B表示蒸騰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因此C表示光合作用。
【解答】(1)B表示蒸騰作用,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蒸騰作用從而促進了生物圈的水循環,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B蒸騰作用。
(2)種植密度為m2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強度差最大,植物體內積累的有機物最多。原因是播種密度影響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效率。
(3)關閉閥門,并放置在黑暗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釋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瓶內氣壓減小,紅墨水在外界氣壓作用下,向左移動。將裝置移至陽光下,移走氫氧化鈉溶液,打開閥門,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由于葉脈被切斷,葉脈有運輸水的功能,因此A葉片處沒有水,B葉片處有水,AB的變量是水,所以一段時間后,甲葉片除去葉綠素后滴加碘液,A不變藍,B變藍,說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24.【答案】(1)二氧化硫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對二氧化碳檢驗形成干擾;瓶內氧氣不足
(3)回收利用(合理即可)
【知識點】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
【解析】【分析】【進行實驗】根據SO2能使紅色的品紅溶液褪色,進行分析;
【反思評價】(1)根據紫紅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可與SO2反應而褪色,常用于除去SO2進行分析;
(2)根據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白色沉淀碳酸鈣和水進行分析;
(3)根據一氧化碳體積分數出現異常,可能是因為與可燃物接觸的氧氣不足,導致燃燒不充分進行分析;
【成果分享】根據同學們通過各種方式,學到了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分類管理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1)因為SO2能使紅色的品紅溶液褪色,實驗①中品紅溶液紅色褪去,所以實驗結論是含有二氧化硫(或SO2);
(2)①由于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會干擾CO2的檢驗。步驟②中氣體先通過圖 1 裝置(紫紅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是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對二氧化碳檢驗形成干擾
②在t1~t2時間段內,CO體積分數突然增大,可能是因為垃圾在不完全燃燒時產生了大量CO,導致CO體積分數異常升高;
(3)廢舊金屬垃圾可以進行回收再利用,通過重新冶煉等方式,制成新的金屬制品,這樣既可以節約金屬資源,又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1)因為SO2能使紅色的品紅溶液褪色,實驗①中品紅溶液紅色褪去,所以實驗結論是含有二氧化硫(或SO2);
(2)①由于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會干擾CO2的檢驗。步驟②中氣體先通過圖 1 裝置(紫紅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是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對二氧化碳檢驗形成干擾
②在t1~t2時間段內,CO體積分數突然增大,可能是因為垃圾在不完全燃燒時產生了大量CO,導致CO體積分數異常升高;
(3)廢舊金屬垃圾可以進行回收再利用,通過重新冶煉等方式,制成新的金屬制品,這樣既可以節約金屬資源,又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25.【答案】K2CO3 + Ca(OH)2 = CaCO3↓+2KOH;稀鹽酸或稀硝酸;步驟一中的碳酸鈣可能未完全反應;混合液的pH逐漸增大,說明有堿性物質生成,則可證明步驟三反應的發生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進行分析。
(2)根據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步驟一中的碳酸鈣可能沒有完全反應進行分析。
(3)根據常溫下Ca(OH)2飽和溶液的pH為12.7,進行分析。
【解答】(1)步驟三是發生的反應是氫氧化鈣與碳酸鉀反應可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K2CO3 + Ca(OH)2 = CaCO3↓+2KOH;
(2)碳酸鈣與鹽酸(或硝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或硝酸鈣)、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該實驗結論是固體中含有CaCO3,實驗現象是固體中含有CaCO3,因此實驗步驟中加入試劑為酸,如稀鹽酸或稀硝酸;
由于步驟一中的碳酸鈣可能未完全反應,則上述實驗結論中的CaCO3也可能來自于步驟一中剩余的碳酸鈣;
(3)常溫下Ca(OH)2 飽和溶液的pH為12.7,實驗室配制的K2CO3溶液pH為11.3,向盛有K2CO3溶液的燒杯中,分3次加入步驟二得到的懸濁液,混合液的pH逐漸增大,說明有堿性物質生成,證明步驟三反應的發生。
26.【答案】(1)燈泡斷路
(2)小燈泡的功率;C
(3)1
【知識點】測定小燈泡的功率
【解析】【分析】(1)由圖乙可知,電流表示數為0,電路可能斷路,燈泡不會發光,電壓表示數為電源電壓,電壓表與電源連通,則與電壓表并聯的燈之外的電路是連通的,則與電壓表并聯的燈斷路了;
(2)由圖知陰影部分面積等于電壓為0.5V時電壓與電流的乘積,陰影部分面積為電壓為0.5V時的電功率,根據P=UI算出電功率;
由圖,根據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求出當電路中電流最小時變阻器分得的電壓,由歐姆定律求變阻器連入電路中的電阻大小確定變阻器的規格;
(3)燈泡的兩端電壓增加的幅度要大于電流增加的幅度,根據串聯電路特點和圖丁進行分析作答;燈泡燈絲的電阻與溫度有關。
【解答】(1)如圖所示,電流表示數為0,表明電路中可能存在斷路,電壓表示數為3V,表明電壓表到電源兩極為通路,故電路故障可能為燈泡斷路。
(2)圖中橫軸表示燈泡的電流,縱軸為電壓,陰影部分為橫縱軸的乘積,故陰影部分面積大小表示的含義燈泡的功率。
如圖所示,燈泡兩端的最小電流為0.1A,電壓為0.5V,故此時滑動變阻器接入最大阻值為
通過燈泡的最大電流為0.3A,故同時滿足電流和阻值要求的只有 ,故AB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選C。
(3)根據圖像可知,當燈泡兩端電壓為1.5V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也應為
由于燈泡與滑動變阻器是串聯,電流相同,故滑動變阻器的圖像與燈泡的圖像的交點的電壓應為1.5V時,故圖像1符合。
(1)如圖所示,電流表示數為0,表明電路中可能存在斷路,電壓表示數為3V,表明電壓表到電源兩極為通路,故電路故障可能為燈泡斷路。
(2)[1]圖中橫軸表示燈泡的電流,縱軸為電壓,陰影部分為橫縱軸的乘積,故陰影部分面積大小表示的含義燈泡的功率。
[2]如圖所示,燈泡兩端的最小電流為0.1A,電壓為0.5V,故此時滑動變阻器接入最大阻值為
通過燈泡的最大電流為0.3A,故同時滿足電流和阻值要求的只有 ,故AB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選C。
(3)根據圖像可知,當燈泡兩端電壓為1.5V時,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也應為
由于燈泡與滑動變阻器是串聯,電流相同,故滑動變阻器的圖像與燈泡的圖像的交點的電壓應為1.5V時,故圖像1符合。
27.【答案】(1)下落高度
(2)見解析
(3)A
(4)C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實驗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
【解析】【分析】(1)根據控制變量思想,結合實際進行猜想,可能與落下高度有關。
(2)分析表格中的斜升角、水花的相對高度,由此可得出結論;
(3)人體簡化成楔形體是建立物理模型法,然后分別分析3個選項即可。
【解答】(1)研究入水時水花高度與斜升角的關系時,除斜升角不同外,其它因素都應相同;因此除控制楔形體質量、材料外,水花的高度還可能與運動員下落高度有關,因此還要控制下落高度相同。
(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可知,物體的質量和下落高度等條件相同時,當斜升角θ在4°~80°范圍內,水花的相對高度隨斜升角θ的減小而減小。
(3)從數據表格可以看出,斜升角越小,水花的相對高度越小,因此運動員應以A姿勢入水。
(4)人體簡化成楔形體是建立物理模型法;
A、研究電流用水流來類比電流是類比法,與題干中不同,故A不符合題意;
B、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關系時,控制受力面積大小相同是控制變量法,與題干中不同,故B不符合題意;
C、引入磁感線來描述磁場的分布是建立物理模型法,與題干相同,故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研究入水時水花高度與斜升角的關系時,除斜升角不同外,其它因素都應相同;因此除控制楔形體質量、材料外,水花的高度還可能與運動員下落高度有關,因此還要控制下落高度相同。
(2)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可知,物體的質量和下落高度等條件相同時,當斜升角θ在4°~80°范圍內,水花的相對高度隨斜升角θ的減小而減小。
(3)從數據表格可以看出,斜升角越小,水花的相對高度越小,因此運動員應以A姿勢入水。
(4)人體簡化成楔形體是建立物理模型法;
A.研究電流用水流來類比電流是類比法,與題干中不同,故A不符合題意;
B.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關系時,控制受力面積大小相同是控制變量法,與題干中不同,故B不符合題意;
C.引入磁感線來描述磁場的分布是建立物理模型法,與題干相同,故C符合題意。
故選C。
28.【答案】(1)鴨子
(2)110
(3)該農田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弱
【知識點】生態系統的成分;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解析】【分析】(1)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
(2)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
(3)能量在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夠流入下一個營養級。
(4)在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其濃度隨著營養級別的升高而逐步增加,這種現象叫生物富集。
(5)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
【解答】(1)在生態系統中,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往往會通過食物鏈逐級積累。由于鴨子在食物鏈中處于較高的營養級,因此鴨子體內重金屬的積累量會最多。
(2)結合題干和題圖信息,該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有:紅萍→鴨子,紅萍→害蟲→鴨子,水稻→害蟲→鴨子,水稻→鴨子。鴨子增重3千克時,食物來源有三部分:直接來自水稻(增重1千克),來自害蟲(增重1千克),來自紅萍(增重1千克),能量在食物鏈中的傳遞效率為10%。鴨子增重3千克時:在食物鏈“紅萍→鴨子”中增重1千克,需要紅萍的重量是1÷10%=10千克;在食物鏈“水稻→鴨子”中增重1千克,需要水稻的重量是1÷10%=10千克;在食物鏈“紅萍和水稻→害蟲→鴨子”中增重1千克時,需要紅萍和水稻的總重量是1÷10%÷10%=100千克。可見,鴨子最少需要消耗水稻:10+0(害蟲只吃紅萍時)=10千克,鴨子最多需要消耗水稻:10+100(害蟲只吃水稻時)=110千克。
(3)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這種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就越穩定;反之,就越弱。可見,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該農田生態系統更容易遭到破壞的原因是:農田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弱。
(1)在生態系統中,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往往會通過食物鏈逐級積累。由于鴨子在食物鏈中處于較高的營養級,因此鴨子體內重金屬的積累量會最多。
(2)結合題干和題圖信息,該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有:紅萍→鴨子,紅萍→害蟲→鴨子,水稻→害蟲→鴨子,水稻→鴨子。鴨子增重3千克時,食物來源有三部分:直接來自水稻(增重1千克),來自害蟲(增重1千克),來自紅萍(增重1千克),能量在食物鏈中的傳遞效率為10%。鴨子增重3千克時:在食物鏈“紅萍→鴨子”中增重1千克,需要紅萍的重量是1÷10%=10千克;在食物鏈“水稻→鴨子”中增重1千克,需要水稻的重量是1÷10%=10千克;在食物鏈“紅萍和水稻→害蟲→鴨子”中增重1千克時,需要紅萍和水稻的總重量是1÷10%÷10%=100千克。可見,鴨子最少需要消耗水稻:10+0(害蟲只吃紅萍時)=10千克,鴨子最多需要消耗水稻:10+100(害蟲只吃水稻時)=110千克。
(3)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這種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就越穩定;反之,就越弱。可見,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該農田生態系統更容易遭到破壞的原因是:農田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弱。
29.【答案】(1)①;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的接觸面積比塊狀碳酸鈣大,反應物接觸面積越大,反應速率越快,相同時間內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壓強增大得越快
(2)設: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是x。
x=1.254g
答: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是1.254g。
(3)①反應物濃度增大,單位體積內接觸面積大,化學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增加稀鹽酸的濃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②升高溫度,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快,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升高反應溫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合理即可)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包括:
反應物濃度(濃度越高,速率越快);
溫度(溫度越高,速率越快);
反應物接觸面積(顆粒越小,接觸面積越大,速率越快);
催化劑(本題反應無需催化劑,但某些反應適用);
攪拌(加速傳質,增加接觸)。
【解答】(1)碳酸鈣粉末反應對應的曲線是①,原因是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的接觸面積比塊狀碳酸鈣大,反應物接觸面積越大,反應速率越快,相同時間內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壓強增大得越快;
(3)一般地反應物濃度增大,單位體積內接觸面積大,化學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增加稀鹽酸的濃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②升高溫度,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快,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升高反應溫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1)碳酸鈣粉末反應對應的曲線是①,原因是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的接觸面積比塊狀碳酸鈣大,反應物接觸面積越大,反應速率越快,相同時間內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壓強增大得越快;
(2)見答案;
(3)一般地反應物濃度增大,單位體積內接觸面積大,化學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增加稀鹽酸的濃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②升高溫度,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快,反應速率加快,適當升高反應溫度,使該反應更快速地進行。
30.【答案】(1)根據圖乙可知,當溫度為30℃時,Rt=20歐,根據圖甲可知,銜鐵剛被吸下時線圈的電流
當溫度降為26℃時,Rt'=30歐,此時流過Rt的電流
(2)空調制冷時消耗的電能為
(3)氣溫升至30℃時,銜鐵被吸下,Rt和R0并聯工作。氣溫從30℃下降到26℃,由于R0的作用,線圈的電流一直大于等于0.15安,銜鐵一直被吸引,空調線路不斷開。
【知識點】電磁繼電器的組成、原理和特點
【解析】【分析】(1)根據P=UI求出電路中的最大電流,進而確定選擇允許通過最大電流至少為多少的導線;
(2)根據w=pt求連續制冷0.5小時消耗的電能;
(3)根據圖乙可知溫度為30℃時熱敏電阻Rt的阻值,根據圖甲可知,控制電路為熱敏電阻Rt的簡單電路,根據歐姆定律求出銜鐵剛被吸下時,電磁鐵線圈中的電流;
根據圖乙可知溫度為26℃時熱敏電阻Rt的阻值,根據圖丙可知,銜鐵被吸下時,Rt與R0并聯,根據歐姆定律此時通過Rt的電流,根據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求出通過R0的電流,根據歐姆定律求出R0的阻值,結合圖丙說明工作原理。
【解答】(1)根據圖乙可知,當溫度為30℃時,Rt=20歐,根據圖甲可知,銜鐵剛被吸下時線圈的電流
當溫度降為26℃時,Rt'=30歐,此時流過Rt的電流
(2)空調制冷時消耗的電能為
(3)氣溫升至30℃時,銜鐵被吸下,Rt和R0并聯工作。氣溫從30℃下降到26℃,由于R0的作用,線圈的電流一直大于等于0.15安,銜鐵一直被吸引,空調線路不斷開。
(1)根據圖乙可知,當溫度為30℃時,Rt=20歐,根據圖甲可知,銜鐵剛被吸下時線圈的電流
當溫度降為26℃時,Rt'=30歐,此時流過Rt的電流
(2)空調制冷時消耗的電能為
(3)氣溫升至30℃時,銜鐵被吸下,Rt和R0并聯工作。氣溫從30℃下降到26℃,由于R0的作用,線圈的電流一直大于等于0.15安,銜鐵一直被吸引,空調線路不斷開。
31.【答案】(1)形狀;慣性
(2)離子
(3)少;無氧呼吸是有機物不徹底氧化分解,還有部分能量儲存在不徹底氧化產物中
【知識點】細胞呼吸;力的作用效果;慣性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或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哪吒高速奔跑時,腳對地面施加力,使地面留下深深的腳印,這體現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慣性: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哪吒用力扔出混天綾,混天綾由于具有慣性,會保持被扔出時的運動狀態,在空中繼續飛行。
(2)物質的導電性:物體導電的關鍵在于是否存在自由移動的電荷,如自由電子或自由離子。正常情況下,冰中主要是水分子通過氫鍵形成規則的晶格結構,離子被束縛在晶格中,不能自由移動,所以冰不導電。
(3)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人體肌肉細胞在劇烈運動時,由于氧氣供應不足,會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同時釋放少量能量。而有氧呼吸能將有機物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大量能量。與有氧呼吸相比,無氧呼吸釋放能量少的原因是有機物分解不徹底,大部分能量還儲存在乳酸等產物中。
【解答】(1)哪吒高速奔跑時,地面會留下深深的腳印,地面因受力形狀發生改變,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由于混天綾具有慣性,因此用力扔出混天綾,混天綾能在空中繼續飛行。
(2)在固態冰中,水分子通過氫鍵形成了規則的晶體結構。這種結構使得冰具有一定的導電性。冰的導電性主要來源于其中的雜質和離子,冰不能導電,是因為冰中沒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離子。
(3)無氧呼吸是有機物不徹底氧化分解,還有部分能量儲存在不徹底氧化產物中,因此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少。
(1)[1]哪吒高速奔跑時,地面會留下深深的腳印,地面因受力形狀發生改變,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由于混天綾具有慣性,因此用力扔出混天綾,混天綾能在空中繼續飛行。
(2)在固態冰中,水分子通過氫鍵形成了規則的晶體結構。這種結構使得冰具有一定的導電性。冰的導電性主要來源于其中的雜質和離子,冰不能導電,是因為冰中沒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離子。
(3)[1][2]無氧呼吸是有機物不徹底氧化分解,還有部分能量儲存在不徹底氧化產物中,因此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少。
32.【答案】(1)提起B處秤紐時,秤砣離支點B的最遠距離為BE;提起C處秤紐時,秤砣離支點C的最遠距離為CE。因為BE>CE,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在秤砣質量和物體重力一定時,動力臂越長,能稱量的物體質量越大。
(2)已知最大稱量mmax=10kg,秤砣最遠可移至E點,提起B處秤紐時,AB =0.02m=2cm,BE = 0.5m=50cm;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此時物體重力Gmax=mmaxg,作用在A點,力臂為AB;
秤砣重力G砣=m砣g,作用在E點,力臂為BE,即
代入數據為
解得m砣=0.4kg
(3)當提起C處秤紐稱2kg的荔枝時,BC = 0.03m=3cm,設D與C之間的距離為L。根據杠桿平衡條件

解得L = 25cm
【知識點】杠桿的平衡條件
【解析】【分析】(1)我們可以把桿秤抽象為杠桿,則B(C)為支點,A點為阻力作用點,阻力臂為AB(AC);秤砣對桿秤的力為動力。當桿秤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動力臂為B(C)到懸掛秤砣的位置D點的距離。
(2)根據量程結合杠桿的平衡條件為F1l1=F2l2計算秤砣的質量;
(3)根據物體的質量作用在A點的拉力等于所掛物體所受的重力,結合杠桿平衡條件分析。
【解答】(1)提起B處秤紐時,秤砣離支點B的最遠距離為BE;提起C處秤紐時,秤砣離支點C的最遠距離為CE。因為BE>CE,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在秤砣質量和物體重力一定時,動力臂越長,能稱量的物體質量越大。
(2)已知最大稱量mmax=10kg,秤砣最遠可移至E點,提起B處秤紐時,AB =0.02m=2cm,BE = 0.5m=50cm。根據杠桿平衡條件,此時物體重力Gmax=mmaxg,作用在A點,力臂為AB;秤砣重力G砣=m砣g,作用在E點,力臂為BE,即
代入數據為
解得m砣=0.4kg。
(3)當提起C處秤紐稱2kg的荔枝時,BC = 0.03m=3cm,設D與C之間的距離為L。根據杠桿平衡條件

解得L = 25cm。
(1)提起B處秤紐時,秤砣離支點B的最遠距離為BE;提起C處秤紐時,秤砣離支點C的最遠距離為CE。因為BE>CE,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在秤砣質量和物體重力一定時,動力臂越長,能稱量的物體質量越大。
(2)已知最大稱量mmax=10kg,秤砣最遠可移至E點,提起B處秤紐時,AB =0.02m=2cm,BE = 0.5m=50cm。根據杠桿平衡條件,此時物體重力Gmax=mmaxg,作用在A點,力臂為AB;秤砣重力G砣=m砣g,作用在E點,力臂為BE,即
代入數據為
解得m砣=0.4kg。
(3)當提起C處秤紐稱2kg的荔枝時,BC = 0.03m=3cm,設D與C之間的距離為L。根據杠桿平衡條件

解得L = 25cm。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州区| 平阴县| 大英县| 南溪县| 获嘉县| 专栏| 凤山县| 兰坪| 鹤岗市| 郧西县| 德江县| 马山县| 永吉县| 察哈| 丰台区| 贵州省| 中牟县| 抚顺县| 巴中市| 肥东县| 黎平县| 股票| 米易县| 盐山县| 武陟县| 花垣县| 镇原县| 云南省| 城市| 疏勒县| 长顺县| 青岛市| 长兴县| 南召县| 芮城县| 那坡县| 巩留县| 江山市| 松溪县| 饶平县| 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