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第十五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第十五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第十五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1.(2024九上·海曙期中)“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亂丟垃圾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所以我們要將垃圾進行分類處理。鋁制易拉罐應放入下列四個垃圾桶中的(  )
A. B.
C. D.
【答案】A
【知識點】人口增長及其對資源與環境的影響
【解析】【【分析】垃圾的具體分類
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鋁制易拉罐屬于金屬類可回收物,其回收利用價值較高。回收后可經過熔煉等工藝,制成新的鋁制品,節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
有害垃圾:是指對人體健康或者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者潛在危害的生活廢棄物。常見的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如鉛酸電池、鎳鎘電池等)、廢熒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廢油漆及其容器等。這些垃圾需要特殊的處理方法,以防止其中的有害物質泄漏到環境中。
廚余垃圾:也稱為濕垃圾,主要是指家庭中產生的易腐食物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果皮、蛋殼、茶渣、油脂等。廚余垃圾經過處理后可以轉化為有機肥料、沼氣等資源。
其他垃圾:又稱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以外的生活垃圾。例如,用過的紙巾、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一次性餐具等。這類垃圾一般采取填埋、焚燒等方式處理。
【解答】鋁制易拉罐,可回收再利用,屬于可回收物,應投放到可回收物的垃圾桶內,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2.(2024九上·海曙期中)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收集、驗滿、驗證氧氣性質的裝置或操作,其中正確的是(  )
A.制取氧氣 B.收集氧氣
C.驗滿 D.性質檢驗
【答案】B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氧氣的檢驗和驗滿
【解析】【分析】根據氧氣的性質和實驗注意事項分析.
【解答】A、制取氧氣時,為了防止藥品中的水分冷凝后流到試管底部引起炸裂,所以試管口應該略向下傾斜,故A錯誤。
B、收集氧氣時,因為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所以通入氧氣的導管口應該伸到集氣瓶底部,故B正確。
C、驗滿時,應該將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到集氣瓶口處,不應該深入瓶內,故C錯誤。
D、性質檢驗時,將鐵絲放入氧氣燃燒,為了防止高溫熔融物滴落瓶底引起炸裂,所以瓶底應該放入沙子或水,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3.(2024九上·海曙期中)如圖是三星堆發掘的太陽鳥銅像,出土文物往往帶有銅銹。根據銅銹的成分:堿式碳酸銅[化學式為Cu2(OH)2CO3或CuCO3·Cu(OH)2],小科猜想:引起銅銹蝕的因素除了氧氣和水外,可能還有二氧化碳。為證明“銅生銹需要二氧化碳”,下列實驗組合中可行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④ D.③和④
【答案】C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解析】【分析】銅與水、氧氣、二氧化碳同時接觸時容易生銹。
【解答】A、①中銅絲與二氧化碳接觸,不能生銹,②中銅絲與二氧化碳隔絕,不能生銹,不能確定銅生銹是否需要二氧化碳,該選項不正確。
B、①和④中銅絲都與二氧化碳接觸,不能確定銅生銹是否需要二氧化碳,該選項不正確。
C、②中銅絲與二氧化碳隔絕,不能生銹,④中銅絲與二氧化碳接觸,生銹,說明銅生銹需要二氧化碳,該選項正確。
D、③中銅絲與二氧化碳接觸,與氧氣隔絕,不能生銹,④中銅絲與二氧化碳接觸,生銹,不能確定銅生銹是否需要二氧化碳,該選項不正確。
故答案為:C。
4.(2024九上·海曙期中)土壤肥量有一定的標準,技術人員測定了某塊耕地土壤中氮、磷、鉀的含量,測定結果如表,則此塊耕地應施用的化肥是(  )
含氮 含磷 含鉀
土壤肥量標準(g/kg) 0.62 0.34 17.8
耕地測定結果(g/kg) 0.4 0.38 13.6
A.Ca3(PO4)2 B.(NH4)2SO4 C.K2CO3 D.KNO3
【答案】D
【知識點】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根據表中數據分析該地缺少氮和鉀元素,應補充氮、鉀元素的肥料分析。
【解答】由表中數據可知,該地氮和鉀元素缺少,應補充氮、鉀元素的肥料。
A、 Ca3(PO4)2 為磷肥,不符合題意;
B、 (NH4)2SO4 為氮肥,不符合題意;
C、 K2CO3 為鉀肥,不符合題意;
D、 KNO3 為含氮和鉀的復合肥,符合題意;
故選D。
5.(2024九上·海曙期中)2021年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了黃金面具、青銅器、玉琮等500余件文物,其中半張黃金大面具備受矚目。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黃金大面具色澤如新,體現了黃金(  )
A.硬度大 B.耐腐蝕 C.熔點低 D.延展性強
【答案】B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金的化學性質穩定。
【解答】金面具在地下埋藏了多年,仍能保存完好,色澤新,體現了黃金具有耐腐蝕的性質;沒有體現出硬度大、熔點低、延展性強的特性,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6.(2024九上·海曙期中)下列事實可用于判斷X、Y兩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的是(  )
①X能和稀鹽酸反應而Y不能 ②X能從Y的鹽溶液中置換出Y
③在化合物中X顯+3價Y顯+2 ④X能在空氣中燃燒而Y不能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動性越強;活動性強的金屬能夠將弱的金屬從鹽溶液中置換出來,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①X能和稀鹽酸反應而Y不能,說明X的活動性大于氫,而Y的活動性小于氫,最終活動性X>Y;
②X能從Y的鹽溶液中置換出Y,說明X的活動性>Y。
③在化合物中X顯+3價Y顯+2,無法確定二者活動性的強弱;
④X能在空氣中燃燒而Y不能,說明活動性X>Y。
故B正確,而A、C、D錯誤。
故選B。
7.(2024九上·海曙期中)下列化學方程式中,符合題意、書寫正確且基本反應類型正確的是(  )
A.驗證銅的活動性比銀強:——置換反應
B.正常雨水為弱酸性的原因:——化合反應
C.用氫氧化鋁中和胃酸:——復分解反應
D.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分解反應
【答案】B
【知識點】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化合反應:化合反應指的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反應生成一種新物質的反應。其中部分反應為氧化還原反應,部分為非氧化還原反應。此外,化合反應一般釋放出能量。可簡記為A+B=AB.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它的物質的反應叫分解反應。簡稱一分為二,表示為AB=A+B。只有化合物才能發生分解反應。置換反應:一種單質與化合物反應生成另外一種單質和化合物的化學反應,包括金屬與金屬鹽的反應,金屬與酸的反應等。可簡記為AB+C=A+CB.復分解反應: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其實質是:發生復分解反應的兩種物質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換離子,結合成難電離的物質——沉淀、氣體、水(弱電解質),使溶液中離子濃度降低,化學反應即向著離子濃度降低的方向進行。可簡記為AB+CD=AD+CB。
【解答】A. 驗證銅的活動性比銀強:——置換反應 ,因為AgCl是難溶性的沉淀,所以不能置換,A錯誤;
B. 正常雨水為弱酸性的原因:——化合反應 ,B正確;
C. 氫氧化鋁中和胃酸:——復分解反應。方程式配平錯誤,C錯誤;
D. 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分解反應 ,缺少二氧化錳左催化劑,D錯誤;
故答案為:B
8.(2024九上·海曙期中)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下列對勞動項目中涉及的化學知識描述錯誤的是(  )
選項 勞動項目 化學知識
A 小蘇打發面,做包子 碳酸鈉分解產生二氧化碳使面團松軟
B 將洗干凈的鐵鍋擦干水放置 潮濕的鐵鍋在空氣中易生銹
C 用白醋清洗水壺中的水垢 白醋可以溶解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鈣
D 給蔬菜施用草木灰(含K2CO3) 是一種鉀肥K2CO3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A、小蘇打是碳酸氫鈉的俗稱;
B、根據鐵銹蝕的條件來分析;
C、根據酸的化學性質來分析;
D、根據化肥的分類來分析。
【解答】A、小蘇打是碳酸氫鈉的俗稱,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產生二氧化碳使面團松軟,故A說法錯誤;
B、潮濕的鐵鍋在空氣中易生銹,因此將洗干凈的鐵鍋擦干水放置,避免鐵鍋銹蝕,故B說法正確;
C、白醋中的醋酸能與碳酸鈣反應,因此可用白醋清洗水壺中的水垢,故C說法正確;
D、K2CO3中含有農作物需求量大的鉀元素,是一種鉀肥,故D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A。
9.(2024九上·海曙期中)某同學在制備有關物質所設計的途徑中,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非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酸之間的轉化;金屬、金屬氧化物、堿之間的轉化;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還原反應與金屬的冶煉;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 鹽的通性是指比鹽中金屬活潑的金屬加溶于水的鹽生成新金屬和新鹽,酸和鹽生成新酸和新鹽,堿加鹽生成新堿和新鹽。鹽在化學中是指一類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NH4+)與酸根離子結合的化合物。
【解答】A.H2和Cl2燃燒生成HCl;HCl不能直接到Na2SO4;A錯誤;
B.CaO和水反應生成Ca(OH)2;Ca(OH)2和Na2SO4反應可以生成NaOH,B正確;
C.Cu不能直接到Cu(OH)2,所以C錯誤;
D.Fe在空氣中氧化可以生成Fe2O3;但是Fe2O3不能直接變成Fe(OH)3,所以D錯誤;
故答案為:B
10.(2024九上·海曙期中)我們在學習物質變化規律時,常用圖像來描述化學變化中物質量的變化,下列圖線的變化趨勢與實驗操作相對應的是(  )
A.①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
B.②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Zn粉
C.③將通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
D.④向一定量NaOH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
【答案】C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稀硫酸中本身就有水,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水的質量不會從零開始逐漸增大進行分析;
B、根據鋅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進行分析;
C、根據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進行分析;
D、根據碳酸鈉不會與氫氧化鈉反應,會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進行分析。
【解答】A、①稀硫酸中的溶劑是水,所以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混合溶液中水的質量不能從0開始增多,此選項錯誤;
B、②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Zn粉,,反應前后溶液中溶劑的質量不變,反應后溶質質量增多,所以溶液質量增多,此選項錯誤;
C、 ③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水,所以將通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溶液質量會逐漸增多至反應停止,此選項正確;
D、④向一定量NaOH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立即發生反應生成沉淀,圖像的起點位置從原點開始,此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C。
11.(2024九上·海曙期中)一定量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固體,直至過量。小金同學依據實驗事實繪制了如圖所示的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至b段對應溶液的pH逐漸減小 B.b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為氯化鈉
C.a至d段碳酸鈉的質量逐漸增大 D.c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種類最少
【答案】D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一定量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固體,直至過量,此過程在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當稀鹽酸反應完全后,碳酸鈉再和氯化鈣反應,據此分析。
【解答】一定量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固體,直至過量,此過程在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當稀鹽酸反應完全后,碳酸鈉再和氯化鈣反應。由此可知:
A、a至b段是碳酸鈉中和鹽酸反應,對應溶液的pH逐漸增大,故說法錯誤;
B、b點時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此時對應溶液中的溶質為氯化鈉鈉和氯化鈣,故說法錯誤;
C、a至c段氯化鈉的質量逐漸增大,c到d端氯化鈉質量不再增加,故說法錯誤;
D、c點時氯化鈣恰好完全反應,此時對應溶液中的溶質只有氯化鈉,溶質種類最少,故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D。
12.(2024九上·海曙期中)下列對化學基本觀念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能量觀:天然氣燃燒放出大量的熱
B.分類觀:過氧化氫和水從組成上看都屬于氧化物
C.微粒觀:二氧化碳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
D.守恒觀:鎂帶燃燒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和原子數目均不變
【答案】C
【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燃燒與滅火;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常見物質的分類
【解析】【分析】A、根據燃燒放熱分析;
B、根據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為氧元素的化合物為氧化物分析;
C、根據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其分子由原子構成分析;
D、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 不變分析。
【解答】A、 天然氣燃燒放出大量的熱 ,不符合題意;
B、 過氧化氫和水都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從組成上看都屬于氧化物 ,不符合題意;
C、 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 ,符合題意;
D、 鎂帶燃燒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和原子數目均不變 ,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3.(2024九上·海曙期中)有四瓶無色溶液,他們分別是 AgNO3、BaCl2、K2CO3 和 Mg(NO3)2 溶液,僅利用下面試劑就能將他們區別開的是(  )
A.HCl、Na2SO4 B.NaCl、HNO3
C.HNO3、Ba(NO3)2 D.NaCl、NaOH
【答案】A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根據四種物質與兩種試劑反應產生的不同現象來鑒別它們,若兩種物質與同種物質反應的現象相同,則無法鑒別它們.
【解答】A、分別滴加稀鹽酸,產生白色沉淀的溶液是AgNO3溶液,產生氣泡的溶液是K2CO3溶液,無明顯變化的是BaCl2、硝酸鎂溶液,再向無明顯變化的兩種溶液中分別滴加硫酸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的是BaCl2,無明顯變化的是Mg(NO3)2,僅利用所提供的試劑就能將他們區別開,A正確;
B、HNO3與K2CO3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鉀能與BaCl2、AgNO3、Mg(NO3)2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NaCl與AgNO3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與BaCl2、Mg(NO3)2溶液均不反應,不能鑒別BaCl2、Mg(NO3)2溶液,B錯誤;
C、HNO3與K2CO3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鉀能與BaCl2、AgNO3、Mg(NO3)2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Ba(NO3)2與BaCl2、AgNO3、Mg(NO3)2溶液均不反應,不能鑒別,C錯誤;
D、分別滴加氯化鈉溶液,能與氯化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的是AgNO3溶液,再將硝酸銀溶液分別滴加至另外三種溶液中,能產生白色沉淀是BaCl2、K2CO3,無明顯變化的是Mg(NO3)2溶液;BaCl2、K2CO3與NaOH溶液均不反應,無法鑒別BaCl2、K2CO3;D錯誤;
故選A
14.(2024九上·海曙期中)一定條件下,密閉容器中發生了某一化學反應,涉及的物質為甲、乙、丙、丁,如圖為各物質在反應前和反應后某時刻的質量關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x的值是31
B.甲、丁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可能為7:11
C.丁可能為單質
D.反應中消耗甲和乙的質量比為7:4
【答案】C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常見物質的分類
【解析】【分析】反應后質量增加的屬于生成物,反應后質量減少的屬于反應物,反應后質量不變可能屬于催化劑,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反應前后甲的質量減少了20g-13g=7g,故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質量為7g;同理可以確定乙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質量為20g-16g=4g;丙的質量不變,可能作該反應的催化劑,也可能沒有參加反應;由質量守恒定律,丁應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質量為7g+4g=11g,故x的數值為20+11=31。A、由分析可知,x的值是31,此選項正確;
B、參加反應的甲和生成丁的質量比為:(20-13):(31-20)=7:11,如果甲、丁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1:1,則甲、丁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為7:11,此選項正確;
C、甲、乙是反應物,丁是生成物,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丁一定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丁一定是化合物,此選項錯誤;
D、反應中消耗甲和乙的質量比為:(20-13):(20-16)=7:4,此選項正確。
故答案為:C。
15.(2024九上·海曙期中)在相同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足量的Mg、Fe、Zn三種金屬,其發生反應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讀識下圖并判斷下面推理合理的是(  )
①反應速率:Mg>Fe>Zn
②反應生成氫氣質量:Mg=Fe=Zn
③反應后溶液質量:Mg=Fe=Zn
④反應后溶浪溶質質量分數:Mg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根據鎂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鎂和氫氣,鐵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鋅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依據圖象中的數據進行分析。
【解答】鎂、鋅、鐵和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Mg+H2SO4=MgSO4+H2↑
24 98 2
4.8g 0.4g
反應后溶質為:19.6g+4.8g﹣0.4g=24g
溶質質量分數為:×100%
Zn+H2SO4=ZnSO4+H2↑
65 98 2
13g 0.4g
反應后溶質為:19.6+13g﹣0.4g=32.2g
溶質質量分數為:×100%
Fe+H2SO4=FeSO4+H2↑
56 2
11.2g 0.4g
反應后溶質為:19.6g+11.2g﹣0.4g=30.4g
溶質質量分數為:×100%
①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Mg>Zn>Fe,所以反應速率:Mg>Zn>Fe,故錯誤;
②依據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生成氫氣質量:Mg=Fe=Zn,故正確;
③通過推導可知,硫酸中的溶劑質量相等,反應后溶液質量:Mg<Fe<Zn,故錯誤;
④通過計算比較可知,反應后溶液溶質質量分數:Mg<Fe<Zn,故正確.
故答案為:D。
16.(2024九上·海曙期中)小峰同學把自制的一種黃色花汁,分別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試劑中,并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如下表所示。
試劑 稀鹽酸 蔗糖水 蒸餾水 肥皂水 燒堿溶液 石灰水
顏色 紅 黃 黃 綠 綠 綠
請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問題:
(1)該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堿指示劑。
(2)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具有酸的性質),使皮膚紅腫、痛癢。要緩解這種癥狀,簡易可行的辦法是在叮咬處涂抹上述試劑中的   。
(3)若在測量石灰水的pH時,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會使pH偏   (“大”或“小”)。
【答案】可以;肥皂水;小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pH值的測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分析該花汁遇到酸堿度不同的溶液是否出現明顯的顏色變化即可;
(2)根據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解答;
(3)堿溶液被稀釋后堿性減弱,據此分析。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這種花汁遇到酸變成紅色,遇到堿變成綠色,遇到中性溶液呈現黃色,可以判斷溶液的酸堿性,因此可以做酸堿指示劑。
(2)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因此要緩解癥狀就要使用堿性物質與其發生中和反應,故選肥皂水。
(3)根據題意可知,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則溶液被稀釋,堿性變弱,會使測出的pH偏小。
17.(2024九上·海曙期中)請利用質量守恒定律回答下列問題。
(1)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______(填字母)。
①原子數目 ②分子數目 ③元素種類 ④物質種類  ⑤原子種類  ⑥物質的總質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2)建造航母使用了大量的金屬鈦及合金,工業制鈦的反應為,則X的化學式為   。
【答案】(1)B
(2)SO3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元素的種類和質量,物質的總質量來分析;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來分析。
【解答】(1)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①原子數目、③元素種類、⑤原子種類、⑥物質的總質量,②分子數目可能改變,④物質種類一定改變。
故填:B;
(2)根據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含有1個Ti原子,4個F原子,4個H原子,2個S原子,8個O原子,反應后含有4個H原子,4個F原子,1個Ti原子,2個O原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不發生改變,故X中含有1個S原子和3個O原子,X的化學式為SO3。
(1)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①原子數目、③元素種類、⑤原子種類、⑥物質的總質量,②分子數目可能改變,④物質種類一定改變。
故填:B;
(2)根據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含有1個Ti原子,4個F原子,4個H原子,2個S原子,8個O原子,反應后含有4個H原子,4個F原子,1個Ti原子,2個O原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不發生改變,故X中含有1個S原子和3個O原子,X的化學式為SO3。
18.(2024九上·海曙期中)豆腐是我國的傳統食物之一。從大豆到豆腐需經歷磨漿、凝固等過程。
(1)如圖所示,將大豆研磨后倒入紗布,豆渣留在紗布上,豆乳流入下方容器。該過程相當于物質分離方法中的   。
(2)豆乳凝固過程中需要加入硫酸鈣()等凝固劑。按物質的組成分類,屬于化合物中的   。
【答案】過濾;鹽
【知識點】過濾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分離混合物的方法來分析;
(2)根據物質的組成與分類來分析。
【解答】(1)如圖所示,將大豆研磨后倒入紗布,豆渣留在紗布上,豆乳流入下方容器。該過程能將固體與液體分離,相當于物質分離方法中的過濾;
(2)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硫酸鈣由三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化合物,硫酸鈣是由鈣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組成,按物質的組成分類,CaSO4屬于化合物中的鹽。
19.(2024九上·海曙期中)人類對科學規律的認識常需經歷漫長的探索過程,對金屬活動性規律的認識也是如此。小金運用該規律開展實驗,向硝酸銅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鐵粉,溶液質量變化如圖所示。
(1)B點時溶液中所含的金屬陽離子有   。
(2)C點之后,溶液中存在的金屬為   。
【答案】Fe2+、Cu2+;銀、銅、鐵(或Cu、Fe、Ag)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和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并且金屬越活潑,越容易先和鹽溶液反應。
【解答】(1)金屬活動性順序為Fe>Cu>Ag,向硝酸銅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鐵粉,鐵先與AgNO3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銀,AgNO3反應完,鐵才能與Cu(NO3)2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銅,B點時鐵和硝酸銀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中所含的金屬陽離子有Cu2+、Fe2+;
(2)C點鐵和硝酸銅恰好完全反應,則C點之后,鐵剩余,溶液中存在的金屬為銀、銅、鐵。
20.(2024九上·海曙期中)小剛在做“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請根據下圖來回答。
(1)寫出該實驗所涉及的反應方程式   。
(2)裝配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時,需用到圖甲中的儀器有   。(填數字序號)
(3)若高錳酸鉀里有雜質(雜質加熱不分解),為了測定高錳酸鉀的純度,小剛用圖乙所示的量筒來測量產生氧氣的體積,為了使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他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應該是______。
A.檢驗產生的氣體純度之后
B.冒出氣泡連續且均勻時
C.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時
【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
(2)①②④⑥
(3)B
【知識點】氧氣的性質和利用;制取氧氣的原理;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
【解析】【分析】(1)根據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來分析;
(2)根據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裝置來分析;
(3)根據試管內排出的氣體體積等于產生氧氣的體積來分析。
【解答】(1)高錳酸鉀加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2)該反應的反應物是固體,反應條件是加熱,屬于固體加熱型,需用到圖甲中的儀器有①②④⑥;
(3)為了使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小明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應該是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收集,因為要測定高錳酸鉀的純度,應該是收集高錳酸鉀反應產生的所有氣體,因此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要收集。
故答案為:C。
(1)高錳酸鉀加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2)該反應的反應物是固體,反應條件是加熱,屬于固體加熱型,需用到圖甲中的儀器有①②④⑥;
(3)為了使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小明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應該是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收集,因為要測定高錳酸鉀的純度,應該是收集高錳酸鉀反應產生的所有氣體,因此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要收集。
故選C。
21.(2024九上·海曙期中)學習了滅火的原理后,小寧便對各種滅火器產生了興趣,通過請教老師得知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和藥品可以自制小型泡沫滅火器,其原理如圖所示:
(1)請寫出圖中所涉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泡沫滅火器工作時能噴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根據所學知識,試分析泡沫滅火器的滅火原理   。
(3)老師提醒利用家中的一些調味品也可以完成簡易泡沫滅火器的制作,則小寧應選擇食醋和______。
A.蔗糖 B.小蘇打 C.淀粉
【答案】(1)Na2CO3+2HCl=2NaCl+H2O+CO2↑
(2)氣體和液體從滅火器中噴出,覆蓋在可燃物表面,隔絕了空氣
(3)B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鹽的性質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滅火的原理,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酸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二氧化碳,則圖中所涉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
(2)泡沫滅火器工作時能噴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根據所學知識,試分析泡沫滅火器的滅火原理是:氣體和液體從滅火器中噴出,覆蓋在可燃物表面,隔絕了空氣。
(3)A、蔗糖不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B、 小蘇打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符合題意;
C、淀粉不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二氧化碳,則圖中所涉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
(2)泡沫滅火器工作時能噴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根據所學知識,試分析泡沫滅火器的滅火原理是:氣體和液體從滅火器中噴出,覆蓋在可燃物表面,隔絕了空氣。
(3)A. 蔗糖不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B. 小蘇打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符合題意;
C. 淀粉不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22.(2024九上·海曙期中)我國古代紡織業常用氫氧化鉀作漂洗的洗滌劑。古人將貝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灼燒成貝殼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鈣),再與碳酸鉀溶液(可從草木灰中獲得)反應制得氫氧化鉀,生產流程如圖所示:
(1)物質X的化學式為   。
(2)寫出反應④中發生的化學方程式   。
(3)為了減少碳排放,流程中的物質Y可以來源于反應   (選填“①”“②”或“③”)。
【答案】Ca(OH)2;;①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 碳酸鈣高溫分解為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氧化鈣與水反應得到氫氧化鈣(X),氫氧化鈣與碳酸鉀反應得到碳酸鈣和氫氧化鉀,氫氧化鉀與二氧化碳反應得到碳酸鉀和水,據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1)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所以物質X是氫氧化鈣,其化學式為Ca(OH)2;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Y中含有碳元素并能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所以Y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鉀反應生成碳酸鉀和水,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為:;
(3)Y是二氧化碳,反應①是貝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高溫煅燒后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故選①。
23.(2024九上·海曙期中)在工業生產中,常常利用過量的氯化鐵溶液腐蝕銅板的方式來制造電路板,將電路板圖紙繪制在電路原才上,然后將電路部分用其他物質覆蓋,再將其侵入氯化鐵溶液里面,將不需要的銅腐蝕掉,再清洗,即可達到制作電路板的目的。具體流程如下:
【已知:】
(1)混合液中包含的所有溶質   。
(2)反應池中反應前后溶液的顏色變化   。
(3)若污水池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請寫出污水池內任一反應方程式   。
【答案】(1)FeCl2,FeCl3(過量)、CuCl2
(2)由黃色變為淺綠色
(3)FeCl2 +2NaOH =Fe(OH)2↓+2NaCl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方程式Cu+2FeCl3=2FeCl2+CuCl2分析;
(2)根據反應前氯化鐵溶液是黃色的,反應后生成了氯化亞鐵和氯化銅,氯化亞鐵溶液是淺綠色,氯化銅溶液是藍色的分析;
(3)根據氯化銅和氫氧化鈉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分析。
【解答】(1)根據可知,混合液中包含的所有溶質有:FeCl2,FeCl3(過量)、CuCl2;
(2)反應池中反應前氯化鐵溶液為黃色,反應后生成氯化亞鐵溶液為淺綠色,溶液的顏色由黃色變為淺綠色;
(3)混合液中包含的所有溶質有:FeCl2,FeCl3(過量)、CuCl2,氫氧化鈉與FeCl2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亞鐵沉淀和氯化鈉,與FeCl3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與CuCl2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化學方程式分別為:FeCl2 +2NaOH =Fe(OH)2↓+2NaCl 、FeCl3 +3NaOH =Fe(OH)3↓+3NaCl、 CuCl2+2NaOH=Cu(OH)2↓+2NaCl。
(1)根據可知,混合液中包含的所有溶質有:FeCl2,FeCl3(過量)、CuCl2;
(2)反應池中反應前氯化鐵溶液為黃色,反應后生成氯化亞鐵溶液為淺綠色,溶液的顏色由黃色變為淺綠色;
(3)混合液中包含的所有溶質有:FeCl2,FeCl3(過量)、CuCl2,氫氧化鈉與FeCl2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亞鐵沉淀和氯化鈉,與FeCl3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與CuCl2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化學方程式分別為:FeCl2 +2NaOH =Fe(OH)2↓+2NaCl 、FeCl3 +3NaOH =Fe(OH)3↓+3NaCl、 CuCl2+2NaOH=Cu(OH)2↓+2NaCl。
24.(2024九上·海曙期中)某同學針對氧化鈣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1)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如果要證明C中不是水而是一種溶液,可選擇下列   (填序號)進行實驗。
①稀鹽酸 ②酚酞溶液 ③二氧化碳 ④氯化鈉溶液
(3)操作Ⅱ是加入某種物質使無色澄清液出現白色固體,如果加入的是飽和碳酸鈉溶液,白色固體的化學式是   。
【答案】CaO +H2O= CaOH2;②③;CaCO3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堿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氧化鈣與水反應得到氫氧化鈣,反應放熱,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B中白色渾濁為氫氧化鈣固體,過濾后得到澄清的石灰水飽和溶液,加入碳酸鈉后,得到碳酸鈣沉淀,溶液變渾濁,據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1)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O=Ca(OH)2。
(2)酚酞遇堿變紅色,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會生成碳酸鈣沉淀,鹽酸和氫氧化鈣反應沒有明顯現象,氯化鈉不會與氫氧化鈣反應,故選②③。
(3)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會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所以加入的是飽和碳酸鈉溶液,白色固體的化學式是CaCO3。
25.(2024九上·海曙期中)同學們在練習“金屬的化學性質”實驗操作時,發現幾支試管中氣泡產生的速率有快有慢,于是進行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金屬與酸反應的快慢受哪些因素影響呢?
【猜想與假設】猜想一;可能與酸的濃度有關;
猜想二:可能與金屬的種類有關;
猜想三:可能與金屬的形狀有關。
【設計并進行實驗】用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四組實驗。
編號 鹽酸的濃度(均取20mL) 金屬(均取2g) 金屬的形狀 收集50mL氫氣所需時間/s
① 10% 鋁 粉狀 70
② 10% 鐵 片狀 120
③ 10% 鋁 片狀 112
④ 20% 鐵 片狀 110
(1)檢查圖1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關閉分液漏斗活塞,用力將注射器活塞向右拉動一段距離,停止用力后松手,若觀察到   ,則表示氣密性良好。
(2)要比較金屬的形狀對反應快慢的影響,應選擇的實驗編號是   (填序號)。
(3)實驗①中試管外壁發燙,說明鋁與鹽酸的反應是放熱反應,實驗測得該反應中產生氣體的反應速率(υ)與反應時間(t)的關系如圖2所示,你認為在t2—t3時間段內反應速率逐漸減慢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活塞回到原位;①③;鋁與鹽酸反應消耗了鹽酸,鹽酸的濃度變小,因此反應速率逐漸減慢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控制變量法;金屬的化學性質;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密閉裝置檢查氣密性時,利用相同條件下下同樣質量氣體的壓強不變體積不變的原理,來分析是否有氣體泄漏。
(2)要比較金屬形狀對反應速度的影響,要選擇金屬形狀為變量,其他均不變的兩組實驗。
(3)反應物濃度越小,反應速率越慢。
【解答】(1)裝置密封后,拉動活塞,內部體積變大,壓強減少,而松手后,外部大氣壓就將活塞重新回到原位置,保證氣體體積不變,從而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2)要比較金屬形狀對反應速度的影響,要選擇金屬形狀為變量,其他均不變的兩組實驗,故答案為:①③
(3)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物的量和濃度都會減少,根據②③組實驗數據可知,酸的濃度越低,反應速度越慢,故答案為:鋁與鹽酸反應消耗了鹽酸,鹽酸的濃度變小,因此反應速率逐漸減慢。
26.(2024九上·海曙期中)某研究小組利用如圖裝置探究溫度對CO還原的影響(固定裝置略)。
信息1:難溶的碳酸鹽受熱易分解為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信息2:二氧化碳能與鋅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氣體
信息3:酒精燈的加熱溫度為400—500℃,酒精噴燈的火焰溫度可達左右。
(1)裝置B里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其中鋅的化合價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
(2)裝置E的作用是   ,從實驗安全或環保角度考慮,上述實驗裝置可采取的改進措施是   。
(3)若D裝置硬質玻璃管中氧化鐵全部還原成鐵,冷卻后稱量鐵的質量比反應前氧化鐵的質量減少了2.4克,則加入a管中氧化鐵的質量是   克。
【答案】(1)升高
(2)防倒吸;F裝置后接一燃著的酒精燈(合理即可)
(3)8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還原反應與金屬的冶煉
【解析】【分析】(1)根據化合價的規則分析;
(2)根據裝置的特點,一氧化碳有毒分析;
(3)根據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生成鐵和氧氣分析。
【解答】(1)難溶的碳酸鹽受熱易分解為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碳酸鎂受熱分解生成氧化鎂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與鋅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氣體,同時生成氧化鋅,鋅屬于單質,化合價為零,氧化鋅中,氧元素顯-2價,根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鋅的化合價為+2價,裝置B里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其中鋅的化合價升高;
(2)若D處停止加熱后,裝置內的氣壓降低,F中液體易倒吸入D中引起玻璃管炸裂,所以E裝置的作用是防倒吸;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出空氣中,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所以需要在裝置后面接尾氣處理裝置,進行尾氣處理,如F裝置后接一燃著的酒精燈;
(3)裝置D中發生的反應是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生成鐵和氧氣,該反應后固體質量減少的質量即為氧化鐵中氧元素的質量,氧化鐵中氧元素質量為2.4g時,氧化鐵的質量=。
(1)難溶的碳酸鹽受熱易分解為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碳酸鎂受熱分解生成氧化鎂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與鋅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氣體,同時生成氧化鋅,鋅屬于單質,化合價為零,氧化鋅中,氧元素顯-2價,根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鋅的化合價為+2價,裝置B里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其中鋅的化合價升高;
(2)若D處停止加熱后,裝置內的氣壓降低,F中液體易倒吸入D中引起玻璃管炸裂,所以E裝置的作用是防倒吸;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出空氣中,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所以需要在裝置后面接尾氣處理裝置,進行尾氣處理,如F裝置后接一燃著的酒精燈;
(3)裝置D中發生的反應是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生成鐵和氧氣,該反應后固體質量減少的質量即為氧化鐵中氧元素的質量,氧化鐵中氧元素質量為2.4g時,氧化鐵的質量=。
27.(2024九上·海曙期中)科技藝術節上,老師為大家展示了一個科學小實驗——“大象牙膏”,深受震撼的小寧通過調查得知:該實驗的主要原料為30%的過氧化氫溶液、碘化鉀、發泡劑和色素。為探究各化學試劑的作用小科展開了以下實驗:將34g過氧化氫溶液加入到錐形瓶中,并加入少量碘化鉀溶液,觀察到反應十分劇烈,產生大量無色氣泡,放出大量的熱,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
(1)為驗證氣體的成分,小科提出以下猜想一、氣體為氫氣;猜想二、氣體為氧氣;猜想三、氣體為碘蒸氣。小科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中發現   ,證明猜想二正確。
(2)結合氣體的探究結果,小科推測KI在此過程中起催化作用,請試寫出“大象牙膏”所蘊含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3)關于溶液變黃的原因小科百思不得其解,請教老師得知可能產生了碘單質,小科向反應后的錐形瓶中入   證實了老師的說法。
(4)待溶液冷卻至室溫,小科通過稱量計算前后質量變化為4g(過氧化氫分解過程中的副反應忽略不計),則加入的過氧化氫溶液的質量分數為   。
【答案】(1)木條復燃
(2)
(3)淀粉(合理即可)
(4)25%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過氧化氫在催化劑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淀粉遇碘變藍色。
【解答】(1)猜想二正確,說明生成了氧氣,氧氣具有助燃性,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2)過氧化氫溶液在碘化鉀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碘能使淀粉變藍,小科向反應后的錐形瓶中入淀粉,淀粉變藍,證明生成了單質碘;
(4)根據題意,前后質量變化為4g,即生成氧氣的質量,設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為x,
x=8.5g,
加入的過氧化氫溶液的質量分數為:。
(1)猜想二正確,說明生成了氧氣,氧氣具有助燃性,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2)過氧化氫溶液在碘化鉀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碘能使淀粉變藍,小科向反應后的錐形瓶中入淀粉,淀粉變藍,證明生成了單質碘;
(4)根據題意,前后質量變化為4g,即生成氧氣的質量,設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為x,
x=8.5g,
加入的過氧化氫溶液的質量分數為:。
28.(2024九上·海曙期中)一次用餐中,小余同學對“固體酒精”產生好奇,于是她買了一袋,對其進行研究。
【收集資料】通過閱讀標簽及查閱資料,她獲得如下信息:
(1)該固體酒精中含有酒精、氯化鈣、氫氧化鈉三種物質;
(2)酒精的化學式為;
(3)氯化鈣、氯化鋇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問題】
(1)酒精的化學式與相比,都有“”,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顯堿性?
(2)固體酒精中的氫氧化鈉是否變質及變質的程度如何?
【實驗探究】
實驗一:她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試管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未觀察到溶液變色,說明酒精溶液   (選填“顯”或“不顯”)堿性。
實驗二:(1)她先取少量固體酒精于燒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靜置,發現燒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再取沉淀于試管中加稀鹽酸,觀察到   ,說明氫氧化鈉已變質。
(2)她取上述燒杯中上層清液于試管中,先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發現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入幾滴無色酚酞溶液,液體呈紅色,她認為氫氧化鈉部分變質。老師發現后,提示她由該實驗得出的結論不可靠。你認為只要將上述實驗中的澄清石灰水變為   (填化學式)溶液,即可得到氫氧化鈉部分變質的結論。
【拓展應用】除去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的雜質,方法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答案】不顯;有氣泡冒出;CaCl2等;Na2CO3+Ba(OH)2═BaCO3↓+2NaOH(合理即可)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實驗一:顯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變紅色;
實驗二:(1)氫氧化鈉易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碳酸鈉,碳酸鈉能與氯化鈣反應生成了碳酸鈣,碳酸鈣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據此寫出產生氣體的化學方程式;
(2)證明溶液顯堿性不能引入堿性物質;
【拓展應用】對于雜質的去除可以在不引入其它離子的同時,將碳酸根離子生成沉淀,過濾去掉。
【解答】實驗一:顯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變紅色;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未觀察到溶液變色,說明酒精溶液不顯堿性;
實驗二:(1)由于氫氧化鈉易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碳酸鈉,碳酸鈉能與氯化鈣反應生成了碳酸鈣,碳酸鈣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所以氫氧化鈉易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的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
(2)足量澄清石灰水顯堿性,同時生成氫氧化鈉,無法證明氫氧化鈉部分變質,應先滴加足量氯化鈣等能與碳酸鈉反應而又不會影響氫氧化鈉檢驗的試劑除去碳酸鈉,然后再滴加酚酞檢驗氫氧化鈉;滴加氯化鈣時應能觀察到產生白色沉淀,滴加酚酞時應能觀察到溶液變紅,可得氫氧化鈉部分變質;
[拓展應用]如果氫氧化鈉變質了,那么溶液中存在著碳酸鈉,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鋇溶液或氫氧化鈣溶液把碳酸鈉除去,并且不帶入新雜質,碳酸鈉和氫氧化鋇、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為:Na2CO3+Ba(OH)2═BaCO3↓+2NaOH,Na2CO3+Ca(OH)2═CaCO3↓+2NaOH。
29.(2024九上·海曙期中)我國科學家已成功利用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生成甲醇和水。試計算:
(1)甲醇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是   。
(2)該反應中二氧化碳和氫氣分子個數之比為   。
(3)生成128g甲醇消耗的二氧化碳的質量   。(寫出計算過程)
【答案】(1)3:1:4
(2)1:3
(3)設消耗二氧化碳的質量的質量為xx=176g答:消耗二氧化碳的質量的質量為176g。
【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利用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生成甲醇(CH3OH)和水,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生成甲醇的質量,結合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列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二氧化碳質量即可。
【解答】(1)甲醇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是12:(1×4):16=3:1:4;
(2)利用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生成甲醇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所以該反應中二氧化碳和氫氣分子個數之比為1:3;
(1)甲醇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是12:(1×4):16=3:1:4;
(2)利用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生成甲醇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所以該反應中二氧化碳和氫氣分子個數之比為1:3;
(3)見答案。
30.(2024九上·海曙期中)苗苗媽媽買了一瓶鈣片,但說明書某些地方模糊不清。于是苗苗進行探究實驗:取2片鈣片加入50g鹽酸溶液,兩者恰好完全反應(假設鈣片中其他成分不與鹽酸反應),測得玻璃杯中剩余物質的總質量(m)與反應時間(t)的關系如圖所示.
請你幫助苗苗分析回答:
(1)實驗中過程中反應后產生氣體的總質量為   g。
(2)此次實驗中所用鹽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    
(3)請你通過計算,在標簽的最后一行補充上相應內容:   
【答案】1.1;3.65%;1.25;0.5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過程中質量的減少是因為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以求算二氧化碳的質量;
(2)根據二氧化碳的質量和對應的化學方程式求算兩片鈣片中所含碳酸鈣的質量和所用鹽酸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3)根據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質量分數計算。
【解答】(1)由圖可知,反應后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為54g-52.9g=1.1g;
(2)設兩片鈣片所含碳酸鈣的質量為x,所用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y
解得:x=2.5g y=1.825g
所用鹽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答:所用鹽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3.65%;
(3)所以每片鈣片中碳酸鈣的質量為:2.5g÷2=1.25g
可提供鈣元素的質量為:
31.(2024九上·海曙期中)電導率傳感器可輔助探究復分解反應的實質。相同條件下,離子濃度越大,電導率越大,溶液導電性越強。小明將某Ba(OH)2溶液平均分成兩份置于兩個燒杯中并插入電導率傳感器(如圖1),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鈉溶液,測得溶液的導電率變化如圖2所示。請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對甲乙兩條曲線變化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釋。
【答案】甲曲線表示滴加的是稀硫酸,氫氧化鋇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使得溶液中自由移動離子濃度降低,導電率下降,M點時兩者恰好完全反應,此時溶液中無自由移動離子,導電率為零。乙曲線表示滴加的是硫酸鈉,氫氧化鋇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使得溶液中自由移動離子濃度降低,導電率下降,N點時兩者恰好完全反應,此時溶液中自由移動離子只剩鈉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導電率下降到最低點。氫氧化鋇反應完全后,自由移動離子濃度隨滴加溶液質量的增加而增加,溶液導電率重新增大。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氫氧化鋇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導電率的大小與溶液中所含離子的濃度有關。
【解答】甲曲線中,電導率能夠減小到0,是因為氫氧化鋇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時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溶液中不存在能夠自由移動的離子;乙曲線是氫氧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電導率減小過程中,但溶液中能夠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不為零,因此電導率不為零。充分反應后,繼續滴加稀硫酸或硫酸鈉溶液,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增大,電導率又開始增大。
32.(2024九上·海曙期中)在探究酸、堿性質時,小敏的操作過程如圖甲所示,燒杯中固體質量與加入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乙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圖像分析,開始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直到過量的過程,燒杯內的現象是   。
(2)求實驗所用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3)通過計算,得出m的值。   
【答案】一開始無明顯現象,后產生藍色絮狀沉淀,溶液由藍色變無色;解:設稀鹽酸溶液中的溶質質量為x,設氯化銅的質量為y。x=10.95克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100%=7.3%y=20.25克答: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7.3%。;解:設生成氫氧化銅的質量為z。z=14.7克答:m的值為14.7克。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其提供數據可以進行相關方面的計算和判斷。
本題中橫坐標表示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縱坐標表示燒杯中固體的質量。開始時固體是氧化銅,隨著稀鹽酸的加入,氧化銅逐漸溶解,固體質量減少至0。當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時,先與過量的稀鹽酸反應,此時固體質量不變,當稀鹽酸完全反應后,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固體質量開始增加。
【解答】反應開始固體減小到零,發生的反應是氧化銅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開始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固體沒有增加,說明加入氫氧化鈉沒有與生成氯化銅反應,發生的反應是氫氧化鈉溶液與過量的鹽酸反應生在氯化鈉和水;再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固體不斷增加,發生的反應是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水。(1)根據分析可知,一開始無明顯現象,后產生藍色絮狀沉淀,溶液由藍色變無色;
33.(2024九上·海曙期中)某混合溶液由硫酸和硫酸銅溶液組成。興趣小組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取124.5g混合溶液于燒杯中,然后將120gNaOH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應后稱量所得溶液的質量,所測數據如下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質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應后溶液的質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20
每次產生沉淀的質量/g 0 0 m n 9.8 0
(1)上述表格中產生沉淀的質量:m=   ,n=   。
(2)所加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3)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答案】4.9g;9.8g;40%;35.5%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將數據處理后進行分析,結合對應的化學方程式求算對應的物質的質量,然后求算對應的質量分數。
【解答】處理后的數據如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質量/g 20 20 20 20 20 20
加入氫氧化鈉后沒反應時的總質量 144.5 164.5 184.5 199.6 209.8 220
反應后溶液的質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20
質量變化 0 0 4.9 9.8 9.8 0
每次產生沉淀的質量/g 0 0 m n 9.8 0
可知,開始是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后來是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且第五次實驗是恰好完全反應。所以上述表格中產生沉淀的質量:m=4.9,n=9.8。
根據第四次實驗數據求算所加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設所加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x
x=40%
設第五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y
此時所得溶液的質量為200g
根據鈉元素守恒可得關系為
y=35.5%
1 / 1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第十五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科學試題
1.(2024九上·海曙期中)“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亂丟垃圾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所以我們要將垃圾進行分類處理。鋁制易拉罐應放入下列四個垃圾桶中的(  )
A. B.
C. D.
2.(2024九上·海曙期中)如圖是實驗室制取、收集、驗滿、驗證氧氣性質的裝置或操作,其中正確的是(  )
A.制取氧氣 B.收集氧氣
C.驗滿 D.性質檢驗
3.(2024九上·海曙期中)如圖是三星堆發掘的太陽鳥銅像,出土文物往往帶有銅銹。根據銅銹的成分:堿式碳酸銅[化學式為Cu2(OH)2CO3或CuCO3·Cu(OH)2],小科猜想:引起銅銹蝕的因素除了氧氣和水外,可能還有二氧化碳。為證明“銅生銹需要二氧化碳”,下列實驗組合中可行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④ D.③和④
4.(2024九上·海曙期中)土壤肥量有一定的標準,技術人員測定了某塊耕地土壤中氮、磷、鉀的含量,測定結果如表,則此塊耕地應施用的化肥是(  )
含氮 含磷 含鉀
土壤肥量標準(g/kg) 0.62 0.34 17.8
耕地測定結果(g/kg) 0.4 0.38 13.6
A.Ca3(PO4)2 B.(NH4)2SO4 C.K2CO3 D.KNO3
5.(2024九上·海曙期中)2021年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了黃金面具、青銅器、玉琮等500余件文物,其中半張黃金大面具備受矚目。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黃金大面具色澤如新,體現了黃金(  )
A.硬度大 B.耐腐蝕 C.熔點低 D.延展性強
6.(2024九上·海曙期中)下列事實可用于判斷X、Y兩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的是(  )
①X能和稀鹽酸反應而Y不能 ②X能從Y的鹽溶液中置換出Y
③在化合物中X顯+3價Y顯+2 ④X能在空氣中燃燒而Y不能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2024九上·海曙期中)下列化學方程式中,符合題意、書寫正確且基本反應類型正確的是(  )
A.驗證銅的活動性比銀強:——置換反應
B.正常雨水為弱酸性的原因:——化合反應
C.用氫氧化鋁中和胃酸:——復分解反應
D.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分解反應
8.(2024九上·海曙期中)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下列對勞動項目中涉及的化學知識描述錯誤的是(  )
選項 勞動項目 化學知識
A 小蘇打發面,做包子 碳酸鈉分解產生二氧化碳使面團松軟
B 將洗干凈的鐵鍋擦干水放置 潮濕的鐵鍋在空氣中易生銹
C 用白醋清洗水壺中的水垢 白醋可以溶解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鈣
D 給蔬菜施用草木灰(含K2CO3) 是一種鉀肥K2CO3
A.A B.B C.C D.D
9.(2024九上·海曙期中)某同學在制備有關物質所設計的途徑中,正確的是(  )
A. B.
C. D.
10.(2024九上·海曙期中)我們在學習物質變化規律時,常用圖像來描述化學變化中物質量的變化,下列圖線的變化趨勢與實驗操作相對應的是(  )
A.①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
B.②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Zn粉
C.③將通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
D.④向一定量NaOH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
11.(2024九上·海曙期中)一定量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固體,直至過量。小金同學依據實驗事實繪制了如圖所示的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至b段對應溶液的pH逐漸減小 B.b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為氯化鈉
C.a至d段碳酸鈉的質量逐漸增大 D.c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種類最少
12.(2024九上·海曙期中)下列對化學基本觀念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能量觀:天然氣燃燒放出大量的熱
B.分類觀:過氧化氫和水從組成上看都屬于氧化物
C.微粒觀:二氧化碳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
D.守恒觀:鎂帶燃燒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和原子數目均不變
13.(2024九上·海曙期中)有四瓶無色溶液,他們分別是 AgNO3、BaCl2、K2CO3 和 Mg(NO3)2 溶液,僅利用下面試劑就能將他們區別開的是(  )
A.HCl、Na2SO4 B.NaCl、HNO3
C.HNO3、Ba(NO3)2 D.NaCl、NaOH
14.(2024九上·海曙期中)一定條件下,密閉容器中發生了某一化學反應,涉及的物質為甲、乙、丙、丁,如圖為各物質在反應前和反應后某時刻的質量關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x的值是31
B.甲、丁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可能為7:11
C.丁可能為單質
D.反應中消耗甲和乙的質量比為7:4
15.(2024九上·海曙期中)在相同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足量的Mg、Fe、Zn三種金屬,其發生反應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讀識下圖并判斷下面推理合理的是(  )
①反應速率:Mg>Fe>Zn
②反應生成氫氣質量:Mg=Fe=Zn
③反應后溶液質量:Mg=Fe=Zn
④反應后溶浪溶質質量分數:Mg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2024九上·海曙期中)小峰同學把自制的一種黃色花汁,分別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試劑中,并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如下表所示。
試劑 稀鹽酸 蔗糖水 蒸餾水 肥皂水 燒堿溶液 石灰水
顏色 紅 黃 黃 綠 綠 綠
請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問題:
(1)該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堿指示劑。
(2)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具有酸的性質),使皮膚紅腫、痛癢。要緩解這種癥狀,簡易可行的辦法是在叮咬處涂抹上述試劑中的   。
(3)若在測量石灰水的pH時,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會使pH偏   (“大”或“小”)。
17.(2024九上·海曙期中)請利用質量守恒定律回答下列問題。
(1)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______(填字母)。
①原子數目 ②分子數目 ③元素種類 ④物質種類  ⑤原子種類  ⑥物質的總質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2)建造航母使用了大量的金屬鈦及合金,工業制鈦的反應為,則X的化學式為   。
18.(2024九上·海曙期中)豆腐是我國的傳統食物之一。從大豆到豆腐需經歷磨漿、凝固等過程。
(1)如圖所示,將大豆研磨后倒入紗布,豆渣留在紗布上,豆乳流入下方容器。該過程相當于物質分離方法中的   。
(2)豆乳凝固過程中需要加入硫酸鈣()等凝固劑。按物質的組成分類,屬于化合物中的   。
19.(2024九上·海曙期中)人類對科學規律的認識常需經歷漫長的探索過程,對金屬活動性規律的認識也是如此。小金運用該規律開展實驗,向硝酸銅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鐵粉,溶液質量變化如圖所示。
(1)B點時溶液中所含的金屬陽離子有   。
(2)C點之后,溶液中存在的金屬為   。
20.(2024九上·海曙期中)小剛在做“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請根據下圖來回答。
(1)寫出該實驗所涉及的反應方程式   。
(2)裝配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時,需用到圖甲中的儀器有   。(填數字序號)
(3)若高錳酸鉀里有雜質(雜質加熱不分解),為了測定高錳酸鉀的純度,小剛用圖乙所示的量筒來測量產生氧氣的體積,為了使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他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應該是______。
A.檢驗產生的氣體純度之后
B.冒出氣泡連續且均勻時
C.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時
21.(2024九上·海曙期中)學習了滅火的原理后,小寧便對各種滅火器產生了興趣,通過請教老師得知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和藥品可以自制小型泡沫滅火器,其原理如圖所示:
(1)請寫出圖中所涉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泡沫滅火器工作時能噴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根據所學知識,試分析泡沫滅火器的滅火原理   。
(3)老師提醒利用家中的一些調味品也可以完成簡易泡沫滅火器的制作,則小寧應選擇食醋和______。
A.蔗糖 B.小蘇打 C.淀粉
22.(2024九上·海曙期中)我國古代紡織業常用氫氧化鉀作漂洗的洗滌劑。古人將貝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灼燒成貝殼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鈣),再與碳酸鉀溶液(可從草木灰中獲得)反應制得氫氧化鉀,生產流程如圖所示:
(1)物質X的化學式為   。
(2)寫出反應④中發生的化學方程式   。
(3)為了減少碳排放,流程中的物質Y可以來源于反應   (選填“①”“②”或“③”)。
23.(2024九上·海曙期中)在工業生產中,常常利用過量的氯化鐵溶液腐蝕銅板的方式來制造電路板,將電路板圖紙繪制在電路原才上,然后將電路部分用其他物質覆蓋,再將其侵入氯化鐵溶液里面,將不需要的銅腐蝕掉,再清洗,即可達到制作電路板的目的。具體流程如下:
【已知:】
(1)混合液中包含的所有溶質   。
(2)反應池中反應前后溶液的顏色變化   。
(3)若污水池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請寫出污水池內任一反應方程式   。
24.(2024九上·海曙期中)某同學針對氧化鈣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1)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如果要證明C中不是水而是一種溶液,可選擇下列   (填序號)進行實驗。
①稀鹽酸 ②酚酞溶液 ③二氧化碳 ④氯化鈉溶液
(3)操作Ⅱ是加入某種物質使無色澄清液出現白色固體,如果加入的是飽和碳酸鈉溶液,白色固體的化學式是   。
25.(2024九上·海曙期中)同學們在練習“金屬的化學性質”實驗操作時,發現幾支試管中氣泡產生的速率有快有慢,于是進行如下探究。
【提出問題】金屬與酸反應的快慢受哪些因素影響呢?
【猜想與假設】猜想一;可能與酸的濃度有關;
猜想二:可能與金屬的種類有關;
猜想三:可能與金屬的形狀有關。
【設計并進行實驗】用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四組實驗。
編號 鹽酸的濃度(均取20mL) 金屬(均取2g) 金屬的形狀 收集50mL氫氣所需時間/s
① 10% 鋁 粉狀 70
② 10% 鐵 片狀 120
③ 10% 鋁 片狀 112
④ 20% 鐵 片狀 110
(1)檢查圖1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關閉分液漏斗活塞,用力將注射器活塞向右拉動一段距離,停止用力后松手,若觀察到   ,則表示氣密性良好。
(2)要比較金屬的形狀對反應快慢的影響,應選擇的實驗編號是   (填序號)。
(3)實驗①中試管外壁發燙,說明鋁與鹽酸的反應是放熱反應,實驗測得該反應中產生氣體的反應速率(υ)與反應時間(t)的關系如圖2所示,你認為在t2—t3時間段內反應速率逐漸減慢的主要原因是   。
26.(2024九上·海曙期中)某研究小組利用如圖裝置探究溫度對CO還原的影響(固定裝置略)。
信息1:難溶的碳酸鹽受熱易分解為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信息2:二氧化碳能與鋅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氣體
信息3:酒精燈的加熱溫度為400—500℃,酒精噴燈的火焰溫度可達左右。
(1)裝置B里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其中鋅的化合價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
(2)裝置E的作用是   ,從實驗安全或環保角度考慮,上述實驗裝置可采取的改進措施是   。
(3)若D裝置硬質玻璃管中氧化鐵全部還原成鐵,冷卻后稱量鐵的質量比反應前氧化鐵的質量減少了2.4克,則加入a管中氧化鐵的質量是   克。
27.(2024九上·海曙期中)科技藝術節上,老師為大家展示了一個科學小實驗——“大象牙膏”,深受震撼的小寧通過調查得知:該實驗的主要原料為30%的過氧化氫溶液、碘化鉀、發泡劑和色素。為探究各化學試劑的作用小科展開了以下實驗:將34g過氧化氫溶液加入到錐形瓶中,并加入少量碘化鉀溶液,觀察到反應十分劇烈,產生大量無色氣泡,放出大量的熱,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
(1)為驗證氣體的成分,小科提出以下猜想一、氣體為氫氣;猜想二、氣體為氧氣;猜想三、氣體為碘蒸氣。小科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中發現   ,證明猜想二正確。
(2)結合氣體的探究結果,小科推測KI在此過程中起催化作用,請試寫出“大象牙膏”所蘊含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3)關于溶液變黃的原因小科百思不得其解,請教老師得知可能產生了碘單質,小科向反應后的錐形瓶中入   證實了老師的說法。
(4)待溶液冷卻至室溫,小科通過稱量計算前后質量變化為4g(過氧化氫分解過程中的副反應忽略不計),則加入的過氧化氫溶液的質量分數為   。
28.(2024九上·海曙期中)一次用餐中,小余同學對“固體酒精”產生好奇,于是她買了一袋,對其進行研究。
【收集資料】通過閱讀標簽及查閱資料,她獲得如下信息:
(1)該固體酒精中含有酒精、氯化鈣、氫氧化鈉三種物質;
(2)酒精的化學式為;
(3)氯化鈣、氯化鋇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問題】
(1)酒精的化學式與相比,都有“”,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顯堿性?
(2)固體酒精中的氫氧化鈉是否變質及變質的程度如何?
【實驗探究】
實驗一:她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試管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未觀察到溶液變色,說明酒精溶液   (選填“顯”或“不顯”)堿性。
實驗二:(1)她先取少量固體酒精于燒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靜置,發現燒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再取沉淀于試管中加稀鹽酸,觀察到   ,說明氫氧化鈉已變質。
(2)她取上述燒杯中上層清液于試管中,先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發現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入幾滴無色酚酞溶液,液體呈紅色,她認為氫氧化鈉部分變質。老師發現后,提示她由該實驗得出的結論不可靠。你認為只要將上述實驗中的澄清石灰水變為   (填化學式)溶液,即可得到氫氧化鈉部分變質的結論。
【拓展應用】除去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的雜質,方法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29.(2024九上·海曙期中)我國科學家已成功利用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生成甲醇和水。試計算:
(1)甲醇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是   。
(2)該反應中二氧化碳和氫氣分子個數之比為   。
(3)生成128g甲醇消耗的二氧化碳的質量   。(寫出計算過程)
30.(2024九上·海曙期中)苗苗媽媽買了一瓶鈣片,但說明書某些地方模糊不清。于是苗苗進行探究實驗:取2片鈣片加入50g鹽酸溶液,兩者恰好完全反應(假設鈣片中其他成分不與鹽酸反應),測得玻璃杯中剩余物質的總質量(m)與反應時間(t)的關系如圖所示.
請你幫助苗苗分析回答:
(1)實驗中過程中反應后產生氣體的總質量為   g。
(2)此次實驗中所用鹽酸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    
(3)請你通過計算,在標簽的最后一行補充上相應內容:   
31.(2024九上·海曙期中)電導率傳感器可輔助探究復分解反應的實質。相同條件下,離子濃度越大,電導率越大,溶液導電性越強。小明將某Ba(OH)2溶液平均分成兩份置于兩個燒杯中并插入電導率傳感器(如圖1),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鈉溶液,測得溶液的導電率變化如圖2所示。請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對甲乙兩條曲線變化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釋。
32.(2024九上·海曙期中)在探究酸、堿性質時,小敏的操作過程如圖甲所示,燒杯中固體質量與加入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乙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圖像分析,開始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直到過量的過程,燒杯內的現象是   。
(2)求實驗所用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   
(3)通過計算,得出m的值。   
33.(2024九上·海曙期中)某混合溶液由硫酸和硫酸銅溶液組成。興趣小組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取124.5g混合溶液于燒杯中,然后將120gNaOH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應后稱量所得溶液的質量,所測數據如下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質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應后溶液的質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20
每次產生沉淀的質量/g 0 0 m n 9.8 0
(1)上述表格中產生沉淀的質量:m=   ,n=   。
(2)所加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3)第5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人口增長及其對資源與環境的影響
【解析】【【分析】垃圾的具體分類
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鋁制易拉罐屬于金屬類可回收物,其回收利用價值較高。回收后可經過熔煉等工藝,制成新的鋁制品,節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
有害垃圾:是指對人體健康或者自然環境造成直接或者潛在危害的生活廢棄物。常見的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如鉛酸電池、鎳鎘電池等)、廢熒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廢油漆及其容器等。這些垃圾需要特殊的處理方法,以防止其中的有害物質泄漏到環境中。
廚余垃圾:也稱為濕垃圾,主要是指家庭中產生的易腐食物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果皮、蛋殼、茶渣、油脂等。廚余垃圾經過處理后可以轉化為有機肥料、沼氣等資源。
其他垃圾:又稱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以外的生活垃圾。例如,用過的紙巾、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一次性餐具等。這類垃圾一般采取填埋、焚燒等方式處理。
【解答】鋁制易拉罐,可回收再利用,屬于可回收物,應投放到可回收物的垃圾桶內,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氧氣的檢驗和驗滿
【解析】【分析】根據氧氣的性質和實驗注意事項分析.
【解答】A、制取氧氣時,為了防止藥品中的水分冷凝后流到試管底部引起炸裂,所以試管口應該略向下傾斜,故A錯誤。
B、收集氧氣時,因為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所以通入氧氣的導管口應該伸到集氣瓶底部,故B正確。
C、驗滿時,應該將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到集氣瓶口處,不應該深入瓶內,故C錯誤。
D、性質檢驗時,將鐵絲放入氧氣燃燒,為了防止高溫熔融物滴落瓶底引起炸裂,所以瓶底應該放入沙子或水,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的腐蝕與防護
【解析】【分析】銅與水、氧氣、二氧化碳同時接觸時容易生銹。
【解答】A、①中銅絲與二氧化碳接觸,不能生銹,②中銅絲與二氧化碳隔絕,不能生銹,不能確定銅生銹是否需要二氧化碳,該選項不正確。
B、①和④中銅絲都與二氧化碳接觸,不能確定銅生銹是否需要二氧化碳,該選項不正確。
C、②中銅絲與二氧化碳隔絕,不能生銹,④中銅絲與二氧化碳接觸,生銹,說明銅生銹需要二氧化碳,該選項正確。
D、③中銅絲與二氧化碳接觸,與氧氣隔絕,不能生銹,④中銅絲與二氧化碳接觸,生銹,不能確定銅生銹是否需要二氧化碳,該選項不正確。
故答案為:C。
4.【答案】D
【知識點】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根據表中數據分析該地缺少氮和鉀元素,應補充氮、鉀元素的肥料分析。
【解答】由表中數據可知,該地氮和鉀元素缺少,應補充氮、鉀元素的肥料。
A、 Ca3(PO4)2 為磷肥,不符合題意;
B、 (NH4)2SO4 為氮肥,不符合題意;
C、 K2CO3 為鉀肥,不符合題意;
D、 KNO3 為含氮和鉀的復合肥,符合題意;
故選D。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金的化學性質穩定。
【解答】金面具在地下埋藏了多年,仍能保存完好,色澤新,體現了黃金具有耐腐蝕的性質;沒有體現出硬度大、熔點低、延展性強的特性,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6.【答案】B
【知識點】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動性越強;活動性強的金屬能夠將弱的金屬從鹽溶液中置換出來,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①X能和稀鹽酸反應而Y不能,說明X的活動性大于氫,而Y的活動性小于氫,最終活動性X>Y;
②X能從Y的鹽溶液中置換出Y,說明X的活動性>Y。
③在化合物中X顯+3價Y顯+2,無法確定二者活動性的強弱;
④X能在空氣中燃燒而Y不能,說明活動性X>Y。
故B正確,而A、C、D錯誤。
故選B。
7.【答案】B
【知識點】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化合反應:化合反應指的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反應生成一種新物質的反應。其中部分反應為氧化還原反應,部分為非氧化還原反應。此外,化合反應一般釋放出能量。可簡記為A+B=AB.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它的物質的反應叫分解反應。簡稱一分為二,表示為AB=A+B。只有化合物才能發生分解反應。置換反應:一種單質與化合物反應生成另外一種單質和化合物的化學反應,包括金屬與金屬鹽的反應,金屬與酸的反應等。可簡記為AB+C=A+CB.復分解反應: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其實質是:發生復分解反應的兩種物質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換離子,結合成難電離的物質——沉淀、氣體、水(弱電解質),使溶液中離子濃度降低,化學反應即向著離子濃度降低的方向進行。可簡記為AB+CD=AD+CB。
【解答】A. 驗證銅的活動性比銀強:——置換反應 ,因為AgCl是難溶性的沉淀,所以不能置換,A錯誤;
B. 正常雨水為弱酸性的原因:——化合反應 ,B正確;
C. 氫氧化鋁中和胃酸:——復分解反應。方程式配平錯誤,C錯誤;
D. 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分解反應 ,缺少二氧化錳左催化劑,D錯誤;
故答案為:B
8.【答案】A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A、小蘇打是碳酸氫鈉的俗稱;
B、根據鐵銹蝕的條件來分析;
C、根據酸的化學性質來分析;
D、根據化肥的分類來分析。
【解答】A、小蘇打是碳酸氫鈉的俗稱,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產生二氧化碳使面團松軟,故A說法錯誤;
B、潮濕的鐵鍋在空氣中易生銹,因此將洗干凈的鐵鍋擦干水放置,避免鐵鍋銹蝕,故B說法正確;
C、白醋中的醋酸能與碳酸鈣反應,因此可用白醋清洗水壺中的水垢,故C說法正確;
D、K2CO3中含有農作物需求量大的鉀元素,是一種鉀肥,故D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A。
9.【答案】B
【知識點】非金屬、非金屬氧化物、酸之間的轉化;金屬、金屬氧化物、堿之間的轉化;化合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還原反應與金屬的冶煉;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 鹽的通性是指比鹽中金屬活潑的金屬加溶于水的鹽生成新金屬和新鹽,酸和鹽生成新酸和新鹽,堿加鹽生成新堿和新鹽。鹽在化學中是指一類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NH4+)與酸根離子結合的化合物。
【解答】A.H2和Cl2燃燒生成HCl;HCl不能直接到Na2SO4;A錯誤;
B.CaO和水反應生成Ca(OH)2;Ca(OH)2和Na2SO4反應可以生成NaOH,B正確;
C.Cu不能直接到Cu(OH)2,所以C錯誤;
D.Fe在空氣中氧化可以生成Fe2O3;但是Fe2O3不能直接變成Fe(OH)3,所以D錯誤;
故答案為:B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稀硫酸中本身就有水,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水的質量不會從零開始逐漸增大進行分析;
B、根據鋅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進行分析;
C、根據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進行分析;
D、根據碳酸鈉不會與氫氧化鈉反應,會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進行分析。
【解答】A、①稀硫酸中的溶劑是水,所以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混合溶液中水的質量不能從0開始增多,此選項錯誤;
B、②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Zn粉,,反應前后溶液中溶劑的質量不變,反應后溶質質量增多,所以溶液質量增多,此選項錯誤;
C、 ③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水,所以將通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溶液質量會逐漸增多至反應停止,此選項正確;
D、④向一定量NaOH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溶液,立即發生反應生成沉淀,圖像的起點位置從原點開始,此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C。
11.【答案】D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一定量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固體,直至過量,此過程在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當稀鹽酸反應完全后,碳酸鈉再和氯化鈣反應,據此分析。
【解答】一定量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固體,直至過量,此過程在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當稀鹽酸反應完全后,碳酸鈉再和氯化鈣反應。由此可知:
A、a至b段是碳酸鈉中和鹽酸反應,對應溶液的pH逐漸增大,故說法錯誤;
B、b點時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此時對應溶液中的溶質為氯化鈉鈉和氯化鈣,故說法錯誤;
C、a至c段氯化鈉的質量逐漸增大,c到d端氯化鈉質量不再增加,故說法錯誤;
D、c點時氯化鈣恰好完全反應,此時對應溶液中的溶質只有氯化鈉,溶質種類最少,故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D。
12.【答案】C
【知識點】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燃燒與滅火;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常見物質的分類
【解析】【分析】A、根據燃燒放熱分析;
B、根據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為氧元素的化合物為氧化物分析;
C、根據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其分子由原子構成分析;
D、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種類和個數 不變分析。
【解答】A、 天然氣燃燒放出大量的熱 ,不符合題意;
B、 過氧化氫和水都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從組成上看都屬于氧化物 ,不符合題意;
C、 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構成,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 ,符合題意;
D、 鎂帶燃燒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和原子數目均不變 ,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3.【答案】A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根據四種物質與兩種試劑反應產生的不同現象來鑒別它們,若兩種物質與同種物質反應的現象相同,則無法鑒別它們.
【解答】A、分別滴加稀鹽酸,產生白色沉淀的溶液是AgNO3溶液,產生氣泡的溶液是K2CO3溶液,無明顯變化的是BaCl2、硝酸鎂溶液,再向無明顯變化的兩種溶液中分別滴加硫酸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的是BaCl2,無明顯變化的是Mg(NO3)2,僅利用所提供的試劑就能將他們區別開,A正確;
B、HNO3與K2CO3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鉀能與BaCl2、AgNO3、Mg(NO3)2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NaCl與AgNO3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與BaCl2、Mg(NO3)2溶液均不反應,不能鑒別BaCl2、Mg(NO3)2溶液,B錯誤;
C、HNO3與K2CO3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碳酸鉀能與BaCl2、AgNO3、Mg(NO3)2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Ba(NO3)2與BaCl2、AgNO3、Mg(NO3)2溶液均不反應,不能鑒別,C錯誤;
D、分別滴加氯化鈉溶液,能與氯化鈉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的是AgNO3溶液,再將硝酸銀溶液分別滴加至另外三種溶液中,能產生白色沉淀是BaCl2、K2CO3,無明顯變化的是Mg(NO3)2溶液;BaCl2、K2CO3與NaOH溶液均不反應,無法鑒別BaCl2、K2CO3;D錯誤;
故選A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常見物質的分類
【解析】【分析】反應后質量增加的屬于生成物,反應后質量減少的屬于反應物,反應后質量不變可能屬于催化劑,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反應前后甲的質量減少了20g-13g=7g,故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質量為7g;同理可以確定乙是反應物,參加反應的質量為20g-16g=4g;丙的質量不變,可能作該反應的催化劑,也可能沒有參加反應;由質量守恒定律,丁應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質量為7g+4g=11g,故x的數值為20+11=31。A、由分析可知,x的值是31,此選項正確;
B、參加反應的甲和生成丁的質量比為:(20-13):(31-20)=7:11,如果甲、丁的化學計量數之比為1:1,則甲、丁的相對分子質量之比為7:11,此選項正確;
C、甲、乙是反應物,丁是生成物,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丁一定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丁一定是化合物,此選項錯誤;
D、反應中消耗甲和乙的質量比為:(20-13):(20-16)=7:4,此選項正確。
故答案為:C。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根據鎂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鎂和氫氣,鐵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鋅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鋅和氫氣,依據圖象中的數據進行分析。
【解答】鎂、鋅、鐵和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Mg+H2SO4=MgSO4+H2↑
24 98 2
4.8g 0.4g
反應后溶質為:19.6g+4.8g﹣0.4g=24g
溶質質量分數為:×100%
Zn+H2SO4=ZnSO4+H2↑
65 98 2
13g 0.4g
反應后溶質為:19.6+13g﹣0.4g=32.2g
溶質質量分數為:×100%
Fe+H2SO4=FeSO4+H2↑
56 2
11.2g 0.4g
反應后溶質為:19.6g+11.2g﹣0.4g=30.4g
溶質質量分數為:×100%
①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Mg>Zn>Fe,所以反應速率:Mg>Zn>Fe,故錯誤;
②依據化學方程式可知,反應生成氫氣質量:Mg=Fe=Zn,故正確;
③通過推導可知,硫酸中的溶劑質量相等,反應后溶液質量:Mg<Fe<Zn,故錯誤;
④通過計算比較可知,反應后溶液溶質質量分數:Mg<Fe<Zn,故正確.
故答案為:D。
16.【答案】可以;肥皂水;小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pH值的測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分析該花汁遇到酸堿度不同的溶液是否出現明顯的顏色變化即可;
(2)根據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解答;
(3)堿溶液被稀釋后堿性減弱,據此分析。
【解答】(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這種花汁遇到酸變成紅色,遇到堿變成綠色,遇到中性溶液呈現黃色,可以判斷溶液的酸堿性,因此可以做酸堿指示劑。
(2)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因此要緩解癥狀就要使用堿性物質與其發生中和反應,故選肥皂水。
(3)根據題意可知,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則溶液被稀釋,堿性變弱,會使測出的pH偏小。
17.【答案】(1)B
(2)SO3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元素的種類和質量,物質的總質量來分析;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來分析。
【解答】(1)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①原子數目、③元素種類、⑤原子種類、⑥物質的總質量,②分子數目可能改變,④物質種類一定改變。
故填:B;
(2)根據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含有1個Ti原子,4個F原子,4個H原子,2個S原子,8個O原子,反應后含有4個H原子,4個F原子,1個Ti原子,2個O原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不發生改變,故X中含有1個S原子和3個O原子,X的化學式為SO3。
(1)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變化的是①原子數目、③元素種類、⑤原子種類、⑥物質的總質量,②分子數目可能改變,④物質種類一定改變。
故填:B;
(2)根據方程式可知,反應前含有1個Ti原子,4個F原子,4個H原子,2個S原子,8個O原子,反應后含有4個H原子,4個F原子,1個Ti原子,2個O原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不發生改變,故X中含有1個S原子和3個O原子,X的化學式為SO3。
18.【答案】過濾;鹽
【知識點】過濾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分離混合物的方法來分析;
(2)根據物質的組成與分類來分析。
【解答】(1)如圖所示,將大豆研磨后倒入紗布,豆渣留在紗布上,豆乳流入下方容器。該過程能將固體與液體分離,相當于物質分離方法中的過濾;
(2)純凈物分為單質和化合物,硫酸鈣由三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化合物,硫酸鈣是由鈣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組成,按物質的組成分類,CaSO4屬于化合物中的鹽。
19.【答案】Fe2+、Cu2+;銀、銅、鐵(或Cu、Fe、Ag)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和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生成鹽和氫氣,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屬從它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并且金屬越活潑,越容易先和鹽溶液反應。
【解答】(1)金屬活動性順序為Fe>Cu>Ag,向硝酸銅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鐵粉,鐵先與AgNO3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銀,AgNO3反應完,鐵才能與Cu(NO3)2反應生成硝酸亞鐵和銅,B點時鐵和硝酸銀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中所含的金屬陽離子有Cu2+、Fe2+;
(2)C點鐵和硝酸銅恰好完全反應,則C點之后,鐵剩余,溶液中存在的金屬為銀、銅、鐵。
20.【答案】(1)2KMnO4K2MnO4+MnO2+O2↑
(2)①②④⑥
(3)B
【知識點】氧氣的性質和利用;制取氧氣的原理;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
【解析】【分析】(1)根據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來分析;
(2)根據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裝置來分析;
(3)根據試管內排出的氣體體積等于產生氧氣的體積來分析。
【解答】(1)高錳酸鉀加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2)該反應的反應物是固體,反應條件是加熱,屬于固體加熱型,需用到圖甲中的儀器有①②④⑥;
(3)為了使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小明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應該是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收集,因為要測定高錳酸鉀的純度,應該是收集高錳酸鉀反應產生的所有氣體,因此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要收集。
故答案為:C。
(1)高錳酸鉀加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2)該反應的反應物是固體,反應條件是加熱,屬于固體加熱型,需用到圖甲中的儀器有①②④⑥;
(3)為了使得到的實驗數據準確,小明開始收集氣體的時間點應該是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收集,因為要測定高錳酸鉀的純度,應該是收集高錳酸鉀反應產生的所有氣體,因此導管口一有氣泡冒出時就要收集。
故選C。
21.【答案】(1)Na2CO3+2HCl=2NaCl+H2O+CO2↑
(2)氣體和液體從滅火器中噴出,覆蓋在可燃物表面,隔絕了空氣
(3)B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鹽的性質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滅火的原理,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酸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二氧化碳,則圖中所涉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
(2)泡沫滅火器工作時能噴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根據所學知識,試分析泡沫滅火器的滅火原理是:氣體和液體從滅火器中噴出,覆蓋在可燃物表面,隔絕了空氣。
(3)A、蔗糖不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B、 小蘇打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符合題意;
C、淀粉不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二氧化碳,則圖中所涉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
(2)泡沫滅火器工作時能噴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根據所學知識,試分析泡沫滅火器的滅火原理是:氣體和液體從滅火器中噴出,覆蓋在可燃物表面,隔絕了空氣。
(3)A. 蔗糖不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B. 小蘇打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符合題意;
C. 淀粉不能與食醋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22.【答案】Ca(OH)2;;①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 碳酸鈣高溫分解為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氧化鈣與水反應得到氫氧化鈣(X),氫氧化鈣與碳酸鉀反應得到碳酸鈣和氫氧化鉀,氫氧化鉀與二氧化碳反應得到碳酸鉀和水,據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1)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所以物質X是氫氧化鈣,其化學式為Ca(OH)2;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Y中含有碳元素并能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所以Y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鉀反應生成碳酸鉀和水,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為:;
(3)Y是二氧化碳,反應①是貝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高溫煅燒后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故選①。
23.【答案】(1)FeCl2,FeCl3(過量)、CuCl2
(2)由黃色變為淺綠色
(3)FeCl2 +2NaOH =Fe(OH)2↓+2NaCl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方程式Cu+2FeCl3=2FeCl2+CuCl2分析;
(2)根據反應前氯化鐵溶液是黃色的,反應后生成了氯化亞鐵和氯化銅,氯化亞鐵溶液是淺綠色,氯化銅溶液是藍色的分析;
(3)根據氯化銅和氫氧化鈉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分析。
【解答】(1)根據可知,混合液中包含的所有溶質有:FeCl2,FeCl3(過量)、CuCl2;
(2)反應池中反應前氯化鐵溶液為黃色,反應后生成氯化亞鐵溶液為淺綠色,溶液的顏色由黃色變為淺綠色;
(3)混合液中包含的所有溶質有:FeCl2,FeCl3(過量)、CuCl2,氫氧化鈉與FeCl2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亞鐵沉淀和氯化鈉,與FeCl3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與CuCl2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化學方程式分別為:FeCl2 +2NaOH =Fe(OH)2↓+2NaCl 、FeCl3 +3NaOH =Fe(OH)3↓+3NaCl、 CuCl2+2NaOH=Cu(OH)2↓+2NaCl。
(1)根據可知,混合液中包含的所有溶質有:FeCl2,FeCl3(過量)、CuCl2;
(2)反應池中反應前氯化鐵溶液為黃色,反應后生成氯化亞鐵溶液為淺綠色,溶液的顏色由黃色變為淺綠色;
(3)混合液中包含的所有溶質有:FeCl2,FeCl3(過量)、CuCl2,氫氧化鈉與FeCl2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亞鐵沉淀和氯化鈉,與FeCl3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鈉,與CuCl2發生復分解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化學方程式分別為:FeCl2 +2NaOH =Fe(OH)2↓+2NaCl 、FeCl3 +3NaOH =Fe(OH)3↓+3NaCl、 CuCl2+2NaOH=Cu(OH)2↓+2NaCl。
24.【答案】CaO +H2O= CaOH2;②③;CaCO3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堿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氧化鈣與水反應得到氫氧化鈣,反應放熱,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B中白色渾濁為氫氧化鈣固體,過濾后得到澄清的石灰水飽和溶液,加入碳酸鈉后,得到碳酸鈣沉淀,溶液變渾濁,據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1)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O=Ca(OH)2。
(2)酚酞遇堿變紅色,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會生成碳酸鈣沉淀,鹽酸和氫氧化鈣反應沒有明顯現象,氯化鈉不會與氫氧化鈣反應,故選②③。
(3)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會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所以加入的是飽和碳酸鈉溶液,白色固體的化學式是CaCO3。
25.【答案】活塞回到原位;①③;鋁與鹽酸反應消耗了鹽酸,鹽酸的濃度變小,因此反應速率逐漸減慢
【知識點】常見實驗操作;控制變量法;金屬的化學性質;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密閉裝置檢查氣密性時,利用相同條件下下同樣質量氣體的壓強不變體積不變的原理,來分析是否有氣體泄漏。
(2)要比較金屬形狀對反應速度的影響,要選擇金屬形狀為變量,其他均不變的兩組實驗。
(3)反應物濃度越小,反應速率越慢。
【解答】(1)裝置密封后,拉動活塞,內部體積變大,壓強減少,而松手后,外部大氣壓就將活塞重新回到原位置,保證氣體體積不變,從而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2)要比較金屬形狀對反應速度的影響,要選擇金屬形狀為變量,其他均不變的兩組實驗,故答案為:①③
(3)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物的量和濃度都會減少,根據②③組實驗數據可知,酸的濃度越低,反應速度越慢,故答案為:鋁與鹽酸反應消耗了鹽酸,鹽酸的濃度變小,因此反應速率逐漸減慢。
26.【答案】(1)升高
(2)防倒吸;F裝置后接一燃著的酒精燈(合理即可)
(3)8
【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還原反應與金屬的冶煉
【解析】【分析】(1)根據化合價的規則分析;
(2)根據裝置的特點,一氧化碳有毒分析;
(3)根據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生成鐵和氧氣分析。
【解答】(1)難溶的碳酸鹽受熱易分解為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碳酸鎂受熱分解生成氧化鎂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與鋅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氣體,同時生成氧化鋅,鋅屬于單質,化合價為零,氧化鋅中,氧元素顯-2價,根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鋅的化合價為+2價,裝置B里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其中鋅的化合價升高;
(2)若D處停止加熱后,裝置內的氣壓降低,F中液體易倒吸入D中引起玻璃管炸裂,所以E裝置的作用是防倒吸;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出空氣中,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所以需要在裝置后面接尾氣處理裝置,進行尾氣處理,如F裝置后接一燃著的酒精燈;
(3)裝置D中發生的反應是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生成鐵和氧氣,該反應后固體質量減少的質量即為氧化鐵中氧元素的質量,氧化鐵中氧元素質量為2.4g時,氧化鐵的質量=。
(1)難溶的碳酸鹽受熱易分解為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碳酸鎂受熱分解生成氧化鎂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與鋅反應生成一氧化碳氣體,同時生成氧化鋅,鋅屬于單質,化合價為零,氧化鋅中,氧元素顯-2價,根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鋅的化合價為+2價,裝置B里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其中鋅的化合價升高;
(2)若D處停止加熱后,裝置內的氣壓降低,F中液體易倒吸入D中引起玻璃管炸裂,所以E裝置的作用是防倒吸;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出空氣中,一氧化碳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所以需要在裝置后面接尾氣處理裝置,進行尾氣處理,如F裝置后接一燃著的酒精燈;
(3)裝置D中發生的反應是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生成鐵和氧氣,該反應后固體質量減少的質量即為氧化鐵中氧元素的質量,氧化鐵中氧元素質量為2.4g時,氧化鐵的質量=。
27.【答案】(1)木條復燃
(2)
(3)淀粉(合理即可)
(4)25%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過氧化氫在催化劑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淀粉遇碘變藍色。
【解答】(1)猜想二正確,說明生成了氧氣,氧氣具有助燃性,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2)過氧化氫溶液在碘化鉀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碘能使淀粉變藍,小科向反應后的錐形瓶中入淀粉,淀粉變藍,證明生成了單質碘;
(4)根據題意,前后質量變化為4g,即生成氧氣的質量,設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為x,
x=8.5g,
加入的過氧化氫溶液的質量分數為:。
(1)猜想二正確,說明生成了氧氣,氧氣具有助燃性,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2)過氧化氫溶液在碘化鉀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3)碘能使淀粉變藍,小科向反應后的錐形瓶中入淀粉,淀粉變藍,證明生成了單質碘;
(4)根據題意,前后質量變化為4g,即生成氧氣的質量,設參加反應的過氧化氫的質量為x,
x=8.5g,
加入的過氧化氫溶液的質量分數為:。
28.【答案】不顯;有氣泡冒出;CaCl2等;Na2CO3+Ba(OH)2═BaCO3↓+2NaOH(合理即可)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實驗一:顯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變紅色;
實驗二:(1)氫氧化鈉易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碳酸鈉,碳酸鈉能與氯化鈣反應生成了碳酸鈣,碳酸鈣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據此寫出產生氣體的化學方程式;
(2)證明溶液顯堿性不能引入堿性物質;
【拓展應用】對于雜質的去除可以在不引入其它離子的同時,將碳酸根離子生成沉淀,過濾去掉。
【解答】實驗一:顯堿性溶液能使酚酞變紅色;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試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未觀察到溶液變色,說明酒精溶液不顯堿性;
實驗二:(1)由于氫氧化鈉易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碳酸鈉,碳酸鈉能與氯化鈣反應生成了碳酸鈣,碳酸鈣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所以氫氧化鈉易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的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
(2)足量澄清石灰水顯堿性,同時生成氫氧化鈉,無法證明氫氧化鈉部分變質,應先滴加足量氯化鈣等能與碳酸鈉反應而又不會影響氫氧化鈉檢驗的試劑除去碳酸鈉,然后再滴加酚酞檢驗氫氧化鈉;滴加氯化鈣時應能觀察到產生白色沉淀,滴加酚酞時應能觀察到溶液變紅,可得氫氧化鈉部分變質;
[拓展應用]如果氫氧化鈉變質了,那么溶液中存在著碳酸鈉,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鋇溶液或氫氧化鈣溶液把碳酸鈉除去,并且不帶入新雜質,碳酸鈉和氫氧化鋇、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為:Na2CO3+Ba(OH)2═BaCO3↓+2NaOH,Na2CO3+Ca(OH)2═CaCO3↓+2NaOH。
29.【答案】(1)3:1:4
(2)1:3
(3)設消耗二氧化碳的質量的質量為xx=176g答:消耗二氧化碳的質量的質量為176g。
【知識點】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利用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生成甲醇(CH3OH)和水,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生成甲醇的質量,結合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列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二氧化碳質量即可。
【解答】(1)甲醇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是12:(1×4):16=3:1:4;
(2)利用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生成甲醇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所以該反應中二氧化碳和氫氣分子個數之比為1:3;
(1)甲醇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是12:(1×4):16=3:1:4;
(2)利用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和氫氣反應生成甲醇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所以該反應中二氧化碳和氫氣分子個數之比為1:3;
(3)見答案。
30.【答案】1.1;3.65%;1.25;0.5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過程中質量的減少是因為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以求算二氧化碳的質量;
(2)根據二氧化碳的質量和對應的化學方程式求算兩片鈣片中所含碳酸鈣的質量和所用鹽酸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3)根據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質量分數計算。
【解答】(1)由圖可知,反應后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為54g-52.9g=1.1g;
(2)設兩片鈣片所含碳酸鈣的質量為x,所用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y
解得:x=2.5g y=1.825g
所用鹽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答:所用鹽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3.65%;
(3)所以每片鈣片中碳酸鈣的質量為:2.5g÷2=1.25g
可提供鈣元素的質量為:
31.【答案】甲曲線表示滴加的是稀硫酸,氫氧化鋇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使得溶液中自由移動離子濃度降低,導電率下降,M點時兩者恰好完全反應,此時溶液中無自由移動離子,導電率為零。乙曲線表示滴加的是硫酸鈉,氫氧化鋇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使得溶液中自由移動離子濃度降低,導電率下降,N點時兩者恰好完全反應,此時溶液中自由移動離子只剩鈉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導電率下降到最低點。氫氧化鋇反應完全后,自由移動離子濃度隨滴加溶液質量的增加而增加,溶液導電率重新增大。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氫氧化鋇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導電率的大小與溶液中所含離子的濃度有關。
【解答】甲曲線中,電導率能夠減小到0,是因為氫氧化鋇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時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溶液中不存在能夠自由移動的離子;乙曲線是氫氧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電導率減小過程中,但溶液中能夠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不為零,因此電導率不為零。充分反應后,繼續滴加稀硫酸或硫酸鈉溶液,溶液中的離子濃度增大,電導率又開始增大。
32.【答案】一開始無明顯現象,后產生藍色絮狀沉淀,溶液由藍色變無色;解:設稀鹽酸溶液中的溶質質量為x,設氯化銅的質量為y。x=10.95克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100%=7.3%y=20.25克答: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7.3%。;解:設生成氫氧化銅的質量為z。z=14.7克答:m的值為14.7克。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其提供數據可以進行相關方面的計算和判斷。
本題中橫坐標表示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縱坐標表示燒杯中固體的質量。開始時固體是氧化銅,隨著稀鹽酸的加入,氧化銅逐漸溶解,固體質量減少至0。當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時,先與過量的稀鹽酸反應,此時固體質量不變,當稀鹽酸完全反應后,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固體質量開始增加。
【解答】反應開始固體減小到零,發生的反應是氧化銅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開始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固體沒有增加,說明加入氫氧化鈉沒有與生成氯化銅反應,發生的反應是氫氧化鈉溶液與過量的鹽酸反應生在氯化鈉和水;再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固體不斷增加,發生的反應是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水。(1)根據分析可知,一開始無明顯現象,后產生藍色絮狀沉淀,溶液由藍色變無色;
33.【答案】4.9g;9.8g;40%;35.5%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將數據處理后進行分析,結合對應的化學方程式求算對應的物質的質量,然后求算對應的質量分數。
【解答】處理后的數據如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NaOH溶液的質量/g 20 20 20 20 20 20
加入氫氧化鈉后沒反應時的總質量 144.5 164.5 184.5 199.6 209.8 220
反應后溶液的質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20
質量變化 0 0 4.9 9.8 9.8 0
每次產生沉淀的質量/g 0 0 m n 9.8 0
可知,開始是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后來是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且第五次實驗是恰好完全反應。所以上述表格中產生沉淀的質量:m=4.9,n=9.8。
根據第四次實驗數據求算所加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設所加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x
x=40%
設第五次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y
此時所得溶液的質量為200g
根據鈉元素守恒可得關系為
y=35.5%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原县| 阿荣旗| 咸宁市| 铁力市| 建昌县| 涟源市| 五指山市| 儋州市| 景洪市| 宁武县| 河南省| 滕州市| 甘洛县| 红桥区| 潜山县| 永德县| 紫云| 鞍山市| 克山县| 政和县| 福安市| 寻乌县| 江西省| 正阳县| 文登市| 福州市| 龙江县| 视频| 慈利县| 抚州市| 香港 | 铁岭县| 镇雄县| 浏阳市| 宁河县| 永州市| 天柱县| 岗巴县| 错那县| 和田市| 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