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期末素養知識梳理卷核心知識第六課 傳承核心思想理念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是解讀 歷史發展的重要密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 方式和行為方式。2.3.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 大自然運行的規律,與天地萬物 。4.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認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順應 ,不斷創造與創新。5.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認為社會發展必須惠及人民,滿足人民 ,讓人民過上 的生活。6.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弘揚 、重民本、 、崇正義、 、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7.講仁愛,要求我們“親親” “愛物”,即愛自己的親人,愛全社會的人, 。8.重民本,要求我們遵循“ ”的古訓,充分認識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9.守誠信,要求我們做到 。10.崇正義,要求我們堅持做正確的事,做 的事。11.尚和合,要求我們追求和諧,強調 。第七課 弘揚中華人文精神1.2.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有助于解決 ,為化解當代社會沖突提供重要啟示。3.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對于豐富 、提升 具有重要意義。4.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們堅守做人的品格,克服 ,有利于真正實現人的價值。5.歷史上的中華人文精神,滲透在詩書禮樂等精神文明的創造中,發揮了強大的 作用。今天,我們弘揚中華人文精神,就要弘揚促進社會和諧、 的思想文化。第八課 踐行中華傳統美德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道德理念和規范,體現著評判 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 。2.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 ,是世代相傳的民族 ,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寶貴 。3.4.在生活中,我們要大力弘揚和踐行自強不息、 、扶危濟困、 、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5.當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時,當他人遇到危難時,我們要敢于 ,運用自己的 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幫助他人。6.百善孝為先。“孝”的本質是 。7.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關鍵在于 。第九課 法律為我們護航1.法律是 利益和意志的體現。2.我國法律體現 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我國的法律體系必然是 性質的法律體系。4.法律的生命力在于 。5.法律是調整 、判斷是非曲直、處理 的標尺,在國家治理、 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6.法律的作用:法律維護社會秩序,法律保護 ,法律促進 。第十課 走近民法典1.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 ”命名的法律,是“ ”。2.民法典注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法治與 相結合的治國理念。3.人身權包括 、 、健康權、 等。4. 是我們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享有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5.財產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 基礎和保障。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 財產。6.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權人對自己的財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 的權利。7.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專利權、 等。8.保護 就是尊重勞動、保護創新。9.在我國,繼承的方式有法定繼承和 兩種。10. 的最大優點在于被繼承人能夠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處分財產。第十一課 遠離違法犯罪1. 是人們行為的底線。2.違法行為通常分為 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3. 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 是區分犯罪與其他違法行為的法律分界線。4.我國的刑罰分為 和附加刑。5.我們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 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覺 的人。易錯點撥1.守誠信,做誠實守信的人,要求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說謊話。判斷: 。理由: 。2.在面對個人利益選擇時,我們應當將道義置于優先位置,讓我們的言行合乎道義。判斷: 。理由 : ——— 。3.尚和合就是將完全相同的東西簡單相加。判斷: 。理由: 。4.講仁愛要求我們愛全社會的人,愛天地萬物;求大同要求我們胸懷天下,將天下視作天下人的天下。這與我們愛祖國和人民是相互矛盾的。判斷: 。理由: 。5.中華人文精神就體現在處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學追求、生活理念這四個方面。判斷: 。理由: 。6.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解決人際矛盾,為化解當代社會沖突提供重要啟示。判斷: 。理由: 。7.今天,我們弘揚中華人文精神,就要弘揚促進社會和諧、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判斷: 。理由: 。8.“仗義疏財”“雪中送炭”等成語是敬業樂群美德的集中體現。判斷: 。理由: 。9.百善孝為先。“孝”的本質是“順”,即順從父母的意愿和安排。判斷: 。理由: 。10.法律是統治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體現。判斷: 。理由: 。11.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判斷: 。理由: 。12.財產權是我們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享有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判斷: 。理由: 。13.法定繼承優先于遺囑繼承,它的最大優點在于被繼承人能夠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處分財產。判斷: 。理由: 。14.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判斷: 。理由: ——————— 。15.未成年人年齡小,與違法犯罪無關。判斷: 。理由: 。關鍵詞分類一、重要類1.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有助于解決人際矛盾,為化解當代社會沖突提供重要 。2.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對于 .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義。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境界,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 。4.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判斷 、處理矛盾和糾紛的標尺,在國家治理、社會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5.切實保護 財產的所有權,對于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激勵人們創造和積累財富、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6.知識產權是人們對其智力成果等依法享有的權利,是社會財富的重要 。二、要求類1. ,要求我們“親親”“仁民”“愛物”,即愛自己的親人,愛全社會的人,愛天地萬物。2.重民本,要求我們遵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古訓,充分認識 在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愛民保民利民。3. ,要求我們做到真實無欺、言行一致。4.崇正義,要求我們堅持做正確的事,做符合 的事。5.尚和合,要求我們追求和諧,強調 統一。6.求大同,要求我們胸懷天下,牢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古訓,將天下視作 ,追求和諧美好的理想社會。三、作用(影響)類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 方式。2.歷史上的中華人文精神,滲透在詩書禮樂等精神文明的創造中,發揮了強大的熏陶教化、 作用。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豐富道德理念和規范,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 ,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核心知識第六課 傳承核心思想理念1.中華民族 思維2.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3.尊重、順應 和諧共生4.時代發展潮流5.實際的利益需求 安定富足6.講仁愛 守誠信 尚和合7“仁民” 愛天地萬物8.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愛民保民利民9.真實無欺、言行一致10.符合道義11.多樣性統一第七課 弘揚中華人文精神1.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 形神兼備、情景交融2.人際矛盾3.人的精神生活 精神境界4.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5.熏陶教化、凝聚示范 向上向善第八課 踐行中華傳統美德1.是非曲直 行為方式2.精髓 智慧 精神財富3.崇德向善、見賢思齊 精忠報國、振興中華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4.敬業樂群 見義勇為5.挺身而出 智慧和力量6. “愛”和“敬”7.踐行第九課 法律為我們護航1.統治階級2.廣大人民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實施5.社會關系 矛盾和糾紛 社會管理6.社會公共利益 社會發展第十課 走近民法典1.法典 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2.德治3.生命權 肖像權 隱私權4.生命和健康5.物質 合法6.處分7.商標權8.知識產權9.遺囑繼承10.遺囑繼承第十一課 遠離違法犯罪1.不違法2.民事 行政3.嚴重社會危害性 刑事違法性4.主刑5.違法犯罪 遵紀守法易錯點撥1.判斷:錯誤。理由:守誠信,要求我們做到真實無欺、言行一致。但在某些特殊情境中,在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說些“善意的謊言”。2.判斷:正確。理由·依據課本知識可知,該句說法正確。3.判斷:錯誤。理由:尚和合,要求我們追求和諧,強調多樣性統一。完全相同的東西簡單相加,事物則會失去生機,難以維系。4.判斷:錯誤。理由:這并不矛盾,我們應當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同時培養講仁愛、求大同的胸懷,積極為人類的發展和進步作貢獻。5.判斷:錯誤。理由:中華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處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學追求、生活理念等諸多方面。6.判斷:錯誤。理由: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有助于解決人際矛盾,為化解當代社會沖突提供重要啟示。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們堅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有利于真正實現人的價值。7.判斷:正確。理由:依據課本知識可知,該句說法正確。8.判斷:錯誤。理由:“仗義疏財”“雪中送炭”等成語是扶危濟困美德的集中體現。9.判斷:錯誤。理由:百善孝為先。 “孝”的本質是“愛”和“敬”。10.判斷:正確。理由:依據課本知識可知,該句說法正確。11.判斷:錯誤。理由: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12.判斷:錯誤。理由:生命和健康是我們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享有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13.判斷:錯誤。理由: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它的最大優點在于被繼承人能夠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處分財產。14.判斷:錯誤。理由:嚴重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15.判斷:錯誤。理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種認為自己年齡小與違法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想法,是非常錯誤的。關鍵詞分類一、重要類1.啟示2.豐富人的精神生活3.支撐4.是非曲直5.合法6.來源二、要求類1.講仁愛2.人民3.守誠信4.道義5.多樣性6.天下人的天下三、作用(影響)類1.行為2.凝聚示范3.價值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