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一課《確立人生目標》練習題一、單選題1.如果把個人看成點,把人與人的關系看成線,那么,由各種關系連接成的線就織成一張“大網”,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大網”上的一個“結點”。這句話表明( )A.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 B.投身社會實踐才能走向成熟C.人們的社會生活空間不斷擴大 D.個人力量太小,對社會發展沒有影響2.歌德說:“人不能孤獨地生活,他需要社會。”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我們的衣食住行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②社會離不開個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整體③人的生存和發展都不可能離開社會孤立存在④社會為個人的發展提供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公益廣告語“每人前進一步,社會進步一大步”。魯迅先生說:“一個人想離開社會而生存,那正像人拔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一樣的不可能。”對此兩句話的理解,你認為正確的是( )A.魯迅的話是指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B.兩者的意思都是個人是社會中的人,個人不能離開社會C.兩者的意思都是任何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人們共同努力的結果D.廣告語的意思是個人的發展決定著社會的進步4.在社區里我們是居民,在學校里我們是學生,在家里我們是兒女。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人的身份是在_____中確定的。( )A.社會關系 B.血緣關系 C.能力 D.資質5.成功的第一步是把握人生目標。下面是幾位七年級學生確定的人生目標,你認為正確的是( )A.小王同學立志在智能制造方面做出成就B.小李同學打算明天去博物館做義務講解員C.小韓同學的目標是國慶假期打一宿游戲D.小高同學的人生目標是衣食無憂,無事可做6.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人生的基本關系,是社會生活的核心問題,對這一關系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每個人的成長發展都離不開社會B.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C.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D.社會的存在可以不依賴于個人7.《尚書·周書·周官》中有言:“功崇惟志,業廣惟勤。”這句話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是( )A.樹立最為遠大的人生理想B.只要努力,夢想就能實現C.實現夢想需要時常換志向D.要在勤勉中實現人生目標8.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唱遍神州大地,其中有句歌詞:“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下列詩句與這句歌詞表達的意思相一致的是( )A.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 B.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C.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D.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9.為了讓同學們更進一步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七年級(1)班開展了“樹立人生目標”主題班會活動。下列同學們的發言中,正確的是( )A.從自身實際出發,是樹立人生目標的必要前提B.樹立人生目標,應當與人類的福祉相統一C.樹立人生目標,要有無所謂的態度,我行我素D.人生目標可有可無10.公益廣告語“每人前進一小步,社會進步一大步”。魯迅先生說:“一個人要想離開社會而生存,那正像人拔著自己的頭發想離開地球一樣的不可能。”對此兩句話的理解,你認為( )A.兩者的意思都是任何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是人們共同努力的結果B.兩者的意思都是個人是社會中的人,個人不能離開社會C.廣告語的意思是社會的發展決定個人的進步D.魯迅的話是指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二、簡答題11.請畫出第11課《確立人生目標》的知識框架?12.下面是七年級學生小君學習《少年有夢》后制訂的計劃書節選,請結合社會需要和自身發展需求完成你的行動計劃書。小君行動計劃書(部分)(1)理想目標 成為一名軍人(2)選擇理由 一方面,我的體能素質比較好,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另一方面,依法服兵役也是公民的光榮義務。(3)現狀分析 目前我的優點是對運動保持很高的興趣,但對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動性不強,需要老師和父母的提醒,對于參加實踐活動積極性也不高。(4)行動策略 當下我需要……;初中畢業后我會 ……行動計劃書(1)理想目標 :(2)選擇理由:(3)現狀分析:(4)行動策略: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A A A D D D B D11.12.(1)成為一名宇航員,言之有理即可。(2)①宇航員可以到達地球以外的空間,探索未知的星球和宇宙。②宇航員可以在太空中進禪孝讓行各種科學實驗和觀測,為人類的科學研究做出貢獻。(3)我目前喜歡運動,身體素質較好,喜歡看一寫宇宙相關書籍,但成為宇航員需要經過嚴格的選拔和訓練,需要具備很高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我需要加強體能鍛煉,增加關于宇宙方面的知識。(4) 一方面要鍛煉身體,增強體能,讓自己通過宇航員體能選拔;學習心理方面的知識,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知識水平。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