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4張PPT)第一章 種群第一節 種群的特征一、種群的特征1、種群:例:下列敘述中屬于種群的是( )A.一個池塘中全部的魚B.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C.兩個草原上的全部蒲公英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楊樹E. 一片森林中全部的毛白楊一塊地里的所有三倍體西瓜BE注:種群不是生物個體數量的簡單相加,而是由同種生物個體組成的具有整體性和統一性的群體;生態學上把在特定時間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的集合稱為種群;2、種群的特征種群的數量特征種群的空間特征種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遷入率和遷出率 年齡結構 性別比例 均勻分布隨機分布集群分布二、種群的空間特征:種群在空間中的位置或布局;均勻分布隨機分布集群分布三、種群的數量特征(一)種群密度1、定義:是指在單位面積或空間內某種群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集群飛遷時君主斑蝶種群密度很高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種群密度很低積極思維:如何調查某塊草原上蒲公英的種群密度?2、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方法一:直接計數法/逐個計數法: 調查分布范圍較小,個體較大、個體數量較少的種群; 方法二:估算法: 調查分布范圍較大,個體較小,數量多的的種群; (1)樣方法②適用范圍:植物或活動范圍較小的動物(如蝸牛、蚜蟲、跳蝻、昆蟲卵等)①概念:通過計算若干樣方中某種生物的全部個體數,再以其平均數估算種群整體數量的方法。②調查過程:a、確定調查對象:一般不選不容易計數的叢生或蔓生的單子葉植物,而選個體數目容易辨別的雙子葉植物;叢生蔓生雙子葉√b、選取樣方適用于長條地形取樣方法五點取樣法:等距取樣法:適用于正方形或不規則形地塊;取樣關鍵:要做到隨機取樣;五點取樣法等距取樣法樣方大小:一般情況下,草本:1m×1m;灌木:4m×4m;喬本:10m×10mc、計數:計數習慣:數上不數下,數左不數右;統計樣方內部個體數和相鄰兩邊及其夾角上的植物總數;右圖中蒲公英有 株;9d、計算種群密度:所有樣方取平均值;例1:某同學對某地蒲公英數量調查結果如下(樣方大小為1m2),則該地蒲公英的種群密度約為 株/m2。樣方編號 1 2 3 4 5株數 3 4 5 4 44例2:某同學在牛首山調查珍稀蝶類——中華虎鳳蝶幼蟲的種群密度,得出5個樣方(樣方面積為1m2)的種群數量分別為4、6、8、8、9只。那么,該同學該怎樣計算該種蝶幼蟲的種群密度(單位:只/hm2)?N=(4+6+8+8+9)/5=7只/m2=70000只/hm2(注意1hm2=10000m2)注:①理論上,樣方數量越多,測得種群密度的數值與實際偏差越小,但實踐中,取樣的樣方數量過多會增加實驗實施的難度;②探究行道樹上某種活動能力弱的蜘蛛采用 法;③青蛙的卵分布于水邊30-50厘米處,若要調查青蛙卵的種群密度,應該采用 法;積極思維:調查一口池塘中鯉魚的種群密度,調查草原上某種鼠的種群密度,調查樹林中某種鳥的種群密度也可以用樣方法嗎?若不可以,那么如何估算它們的種群密度?判斷:用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時,應在分布較密的地區取樣( )等距取樣等距取樣×(2)標志重捕法:①含義: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范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進行標志后,再放回原來的生活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后進行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動物中被標志的個體數占總個體數的比例,來估算種群密度;②前提:被標志個體與未被標志個體在重捕時被捕獲的概率相等;方法二:估算法: 調查分布范圍較大,個體較小,數量多的的種群; 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昆蟲;③適用范圍:④調查過程:捕獲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后放回原來的環境(記錄個體數為M)一段時間后重捕并計數(重捕到的個體總數n,重捕到的標記個體數m)估算種群密度N計算公式:個體總數(N)重捕中標記個體數(m)重捕個體數(n)=初次捕獲并標記數(M)標志重捕法注意事項:a.標志物和標志方法不能影響被標志動物的正常生命活動,也不能導致它們產生疾病或被感染等;b.標志符號不能過分醒目,否則被標志動物容易受到捕食者攻擊;c.標志符號持續存留時間不短于研究時間;d.數量變動:在研究期間,沒有較多個體的出生和死亡,也沒有較多個體的遷入和遷出;例:調查一塊方圓2hm2的農田中田鼠的數量時,放置100個捕鼠籠,一夜間捕獲了42只,將捕獲的田鼠經標記后原地釋放。數日后,在同一地點再放置同樣數量的捕鼠籠,捕獲38只,其中有上次標記的個體12只。則該農田中田鼠的種群數量大概有多少只?種群密度是多少?解:N=(42×38)/12=133只種群密度=133/2≈67只/hm2①若被標記個體變得更難捕捉,則估算值偏_____;②若被標記個體易被捕食,則估算值偏___;③若被標記個體的標志脫落,則估算值偏___;④若因個體間相互接觸,未被標記的個體也沾上了標記顏料,則估算值偏____;⑤如果標記的個體因標記過于醒目,易被實驗人員發現,則估算值偏____;⑥若標志過程中,使用有害性的標志,致使被標志的個體放回后出現部分死亡,則估算值偏____;大大大小小大標記重捕法誤差分析:種群密度反映了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但是僅靠這一特征還不能反映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要想知道種群數量的消長,還需要研究種群的其他數量特征。資料一:東北豹每年1-2月交配繁殖,每胎產2~3仔,2~3歲性成熟。鼠年產數窩,每窩5~20只,幼鼠出生2~3個月后便性成熟。繁殖能力的差別是造成東北豹數量難長而鼠患難絕的重要原因;資料二:1949年-2022年我國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曲線圖:(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死亡率:2、出生率、死亡率與種群密度的關系3、意義:出生率 > 死亡率:出生率 = 死亡率:出生率 < 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決定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種群密度增大;種群密度相對穩定;種群密度減小;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資料三:我國人口每到節假日,尤其是春節就會有大流量遷徙,造成城市人群密度大幅降低;資料三:我國人口每到節假日,尤其是春節就會有大流量遷徙,造成城市人群密度大幅降低;(三)遷入率和遷出率1、遷入率:遷出率:2、遷入率、遷出率和種群密度的關系遷入率>遷出率,種群密度增大;遷入率≈遷出率,種群密度相對穩定;遷入率<遷出率,種群密度減小;單位時間內遷入某種群的個體數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稱為遷入率;單位時間內遷出某種群的個體數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稱為遷出率;3、意義: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數量和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資料四:據統計,1990—2021年間,我國0-14歲少年兒童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由27.69%下降到17.95%;15-59歲人口的比例占63.35%;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比例由5.57%上升到13.5%。(四)年齡結構1、定義:2、類型增長型穩定型衰退型年齡結構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階段的個體數占整個種群個體數的百分比。增長型:幼年個體較少,老年個體較多,出生率 < 死亡率,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小;穩定型:增長型穩定型衰退型幼年個體較多,老年個體較少,出生率 > 死亡率,種群密度會在一段時間內越來越大;各年齡段的個體數目比例相當,出生率 = 死亡率,種群密度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衰退型:可以預測種群密度的變化方向;3、意義:說出以下圖示對應的年齡結構類型: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D_________ E_________ F_________增長型穩定型衰退型衰退型增長型穩定型資料五:我國人口性別比例調查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出生人口的男女性比持續升高,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例為108.5(以100名女嬰所對應的男嬰數目為結果)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這一數據為121.2,嚴重偏離了世界人口性別比例的正常值102~107。對此,我國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例如,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非醫學需要的性別選擇性人工流產,啟動了“關愛女孩行動”。(五)性別比例1、概念:2、類型:雌雄相當型多見于高等動物雌多雄少型多見于人工控制的種群雌少雄多型多見于營社會生活的昆蟲種群中雌雄個體數量的比例;利用性引誘劑誘殺雄性害蟲(五)性別比例3、意義:4、應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信息素)誘殺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破壞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降低害蟲種群密度。通過影響出生率間接影響種群密度保護瀕危動物、調查農田雜草狀況、監測和預報農林害蟲、確定漁業的捕撈強度、人口數量的監控等。(1)出生率、死亡率及遷入率和遷出率都直接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 )(2)年齡結構為增長型的種群,種群數量一定會越來越大( )(3)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決于年齡結構,還與氣候、食物、天敵等因素有關( )(4)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則種群密度一定增大( )√√××研究種群數量的意義:判斷:種群數量(種群密度)年齡結構遷入率出生率死亡率遷出率性別比例預測影響++--種群數量特征之間的關系:例:說出序號表示的種群的數量特征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⑤_________種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1.下面關于種群的敘述正確的是①湖泊中所有的魚是一個種群②內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個種群③一片稻田中所有的稗草是一個種群④決定種群密度大小的因素是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⑤種群密度的大小決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④⑤ D.③⑤D2.某陸生植物種群的個體數量較少,若用樣方法調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將樣方內的個體進行標記后再計數B.進行隨機取樣,適當擴大樣方的面積C.采用等距取樣法,適當減少樣方數量D.采用五點取樣法,適當縮小樣方面積B習題鞏固:3.某同學為了調查某區域內麻雀和黃鸝的種群密度,在該區域內隨機設置了若干捕鳥網。捕獲結果統計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項目 麻雀/只 黃鸝/只第一次捕捉 46(標志后放生) 43(標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捉 42(其中6只標志) 36(其中9只標志)A.為了結果的可靠性,標志物對標志對象的生理習性不能有影響B.該區域麻雀大約有322只,黃鸝大約有172只C.該區域所有的麻雀和黃鸝分別構成一個種群D.若被標志的個體被再次捕獲的概率下降,則計算的結果應偏小DA.利用性引誘劑誘殺害蟲會影響③B.增長型種群的數量增長是由于①>②C.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是④D.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目的是通過降低②來控制人口過度增長。B4.下列對種群特征概念圖所作分析, 錯誤的是5.如圖表示種群的各個特征之間的關系,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甲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為遷入率和遷出率B.丙為性別比例,主要通過影響出生率來間接影響種群密度C.丁為年齡結構,每種類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個年齡段D.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調查方法有標志重捕法和樣方法等A6.下圖是某種群的數量特征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M、H分別指的是遷入率、遷出率B.N表示死亡率,N與G的差值為自然增長率C.年齡結構能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D.用性引誘劑誘殺雄蟲可降低害蟲種群密度B積極思維: 我們的手上難免沾染細菌。細菌的繁殖速率很快,因而我們要常洗手。假設在營養和生存空間沒有限制的情況下,某種細藺'每20 min就通過分裂繁殖一代。(1)請你計算出一個細菌產生的后代在不同時間的數量,并填寫在表格中。時間分鐘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細菌數量2 4 8 16 32 64 128 256(2)如果用N表示細菌的數量,n表示細菌的代數(設子一代為第一代),請試著寫出細菌種群數量的數學公式。72h后數量是多少?Nn=1×2n2216(4)在一個培養瓶中,細菌數量會一直按這個曲線描述的趨勢增長嗎 如何驗證你的觀點?不會,因為培養瓶中的營養物質和空間是有限的。(3)若以時間為橫坐標,細菌數量為縱坐標,畫出細菌的數量增長曲線圖:1、數學模型:二、種群數量變化的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研究實例研究方法2、建立數學模型:3、數學模型表現形式:數學公式、曲線圖;優點 缺點數學公式曲線圖精確不直觀能直觀地反映變化趨勢不精確(一) “J”型增長模型在理想條件下,如果以時間為橫坐標,種群數量為縱坐標畫出曲線來表示,曲線則大致呈“J”形。這種類型的種群增長稱為“J”形增長。1、定義:2、適用條件:①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②氣候適宜;③沒有天敵;④沒有其他競爭物種等的理想條件下;例1:1859年, 一位來到澳大利亞定居的英國人在他的農場中放生了24只野兔。一個世紀之后,這24只野兔的后代竟超過6億只。漫山遍野的野兔不僅與牛羊爭食牧草,還啃嚙樹皮,造成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后來,人們引入了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的數量得到控制。例2:20 世紀30年代,人們將環頸雉引入某地一個島嶼。1937- 1942年, 這個種群數量的增長如下圖所示。3、“J ”形增長實例:4、“J”型增長的數學模型公式:(N0為起始數量, t為時間,Nt表示t年后該種群的數量,λ表示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Nt=N0 λt(λ>1)5、種群“J”型曲線的增長率和增長速率增長率:增長速率:指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新增加的個體數;指單位時間內增長的數量;增長率=(增長后的值-增長前的值)/增長前的值增長速率=(增長后的值-增長前的值)/時間5、種群“J”型曲線的增長率和增長速率λ-1理想化的情況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那么,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種群數量的變化呢?食物有限空間有限種內斗爭種間競爭天敵捕食……積極思維:生態學家高斯把5個大草履蟲置于0.5mL的培養液中,不更換到更大容器中,不添加新的培養液,然后每隔24小時統計一次大草履蟲的數量,第5天后基本維持375個左右,結果如下表:時間/d種群數量/個K=375時間 0 1 2 3 4 5 6數量 5 20 137 319 369 375 373請繪制大草履蟲的種群增長曲線:(二) “S”型增長模型種群經過一定時間的增長后,數量趨于穩定,增長曲線呈“S”形,這種類型的種群增長稱為“S”形增長;1、定義:①資源和空間有限;②存在天敵和其他競爭物種的自然條件下;2、適用條件:3、“S”型增長曲線模型構建K值:種群基數小,需要適應新環境,增長較緩慢;資源和空間豐富,出生率升高,種群數量增長迅速;資源和空間有限,種群密度增大,種內斗爭加劇,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種群增長減緩;出生率約等于死亡率,種群增長速率幾乎為0,種群數量達到K值,且維持相對穩定。ab段:bc段:cd段:de段:又稱環境容納量,指一定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注:①同一種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變,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② K值不是種群數量的最大值,種群數量在K值上下波動,保持動態平衡;據圖分析:該種群的K ;K24、“S”型增長曲線的增長率和增長速率增長率受種群密度制約,密度越大,增長率越小;①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最后為0;②當種群數量為k/2時,增長速率達到最大;K值與K/2值在實踐中的應用:①對野生生物資源和瀕危物種的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提高環境容納量a.漁業捕撈應在 ;b.捕撈后魚的種群數量維持在 ;因為捕魚后保留在K/2值處,種群增長速率最大,可實現“既有較大收獲量又可保持種群高速增長”,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K/2以后K/2②對野生生物資源的利用:千島湖捕魚的盛況③對有害生物防治:在 捕殺;降低環境容納量,K/2前總結分析:種群“J”形和“S”形增長曲線之間的關系環境阻力食物不足空間有限種內竟爭天敵捕食氣候、傳染病等1.某種群生活在一個較理想的環境中,則此種群數量增長的曲線是 。2.某種群生活在一個有限制的自然環境中,種群的個體數量增長的曲線可能是 。3.圖中兩曲線間的陰影部分代表 ,按自然選擇學說,就表示在 中被淘汰的個體數量。“S”形“J”形環境阻力生存斗爭②但大多數生物的種群來說,種群數量總是在波動中。處在波動狀態的種群,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出現種群爆發;如蝗災、赤潮等;東亞飛蝗種群數量的波動③當種群長久處于不利條件下,種群數量會持續性的或急劇的下降。三、種群數量的波動①在自然界,有的種群能夠在一段時間內維持數量的相對穩定;④當一個種群數量過少,種群可能會由于近親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例1:下圖為種群數量增長曲線,不考慮遷入和遷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種群的數量變化除了“J”形和“S”形增長,還有穩定、波動和下降等B.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下降,是因為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自然狀態下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接近于0D.當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種群的K值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例2:科學家對某荒原上的子午沙鼠種群數量進行連續多年的調查,獲得如圖所示信息。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第5年的子午沙鼠種群屬于衰退型B.第10年和第20年的子午沙鼠種群數量相同C.第1~5年,子午沙鼠種群增長模型呈“S”形D.第15~20年,子午沙鼠種群數量一直減少四、實驗:探究培養液中某種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酵母菌是兼性厭氧型真核生物,有氧條件下,進行出芽生殖;(一)實驗原理:在理想的條件下,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呈“J”形曲線;隨著時間推移,由于營養物質的消耗,有害代謝產物的積累、pH的改變,酵母菌數量呈S形增長。計算酵母菌數量可用抽樣檢測法,可采用血球計數板計數的方法,進行顯微鏡計數;四、實驗:探究培養液中某種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活性干酵母,載玻片、蓋玻片、滴管、試管、錐形瓶、血球計數板、顯微鏡、天平,質量分數為 5%的葡萄糖溶液(或馬鈴薯培養液或肉湯培養液);(二)實驗器材和試劑:(三)探究步驟:(1)用天平稱量0.1g活性干酵母,放入盛有500 mL質量分數為5%的葡萄糖溶液的錐形瓶中,置于適宜的條件下(如室溫25℃或28℃)培養1天,記錄初始種群數量;(2)定時取樣和計數:在此后連續6天的培養中,每天定時取樣,在顯微鏡下用血球計數板計數;(3)以時間為橫坐標,以1 mL培養液中的酵母菌種群數量為縱坐標,畫出坐標曲線圖,分析曲線走向,揭示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規律;(四)酵母菌的計數實物圖正面圖側面圖計數室1、計數工具——血球計數板注:一塊血球計數板有兩個計數室;計數室(中間大方格)的長和寬各為1mm,深度為0.1mm,其體積為0.1mm3 ,合1×10-4mL。2、血球計數板常見的兩種規格及計數方法規格一:計數室分為25(雙線邊中格)×16(小格)計數室計數室是由25(中)×16(小)=400個小格組成計數方法: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個數計算公式:酵母細胞數/ml=酵母細胞數/ml=(80個小格內酵母菌數/80)×400×104×稀釋倍數(5個中方格內酵母菌數/5)×25×104×稀釋倍數計數四個拐角的中方格+中間中方格,共5個中方格(80個小格)中酵母菌數;規格二:計數室分為16(雙線邊中格)×25(小格)計數方法: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個數計算公式:酵母細胞數/ml=酵母細胞數/ml=(100個小格內酵母菌數/100)×400×104×稀釋倍數(4個中方格內酵母菌數/4)×16×104×稀釋倍數計數室是由16(中)×25(小)=400個小格組成計數四個拐角的中方格(100個小格)中酵母菌數;3、血球計數板的使用方法;(簡記“先蓋后滴”)先將蓋玻片蓋在計數板上,用滴管將培養液滴在蓋玻片的邊緣,讓培養液自行滲入計數室,多余的培養液用濾紙吸去;片刻后,待酵母菌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將計數板放在載物臺的中央,運用樣方法計數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①應該先蓋玻璃片再加計數懸液,因為蓋玻片和計數板之間的凹槽形成的狹縫空間的體積是固定的,加液體時靠虹吸作用將液體吸入.如果反之,則蓋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的液滴的表面張力作用使其未能嚴密的蓋到計數板表面上,使計數室內的體積增大,從而使計數結果偏高;②易產生氣泡,影響觀察和計數;積極思維:為什么要先蓋蓋玻片,再加樣液?4、血球計數板的清洗:使用完畢后,將血球計數板在水龍頭上用水柱沖洗,切勿用硬刷洗刷,洗完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風機吹干;鏡檢,觀察每個小格內是否有殘留菌體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凈,則必須重復洗滌至干凈為止。注:①每天定時取樣,取樣前,要先將試管振蕩搖勻,使酵母菌在培養液中均勻分布,以減少計數誤差;②制好裝片后,應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再用顯微鏡進行觀察、計數;③顯微鏡計數時,對于壓在方格線上的酵母菌,應計數左上角兩邊及頂角上酵母菌數;④若方格內酵母菌數量過多,難以數清,則可將培養液定量稀釋一定倍數后再計數;⑤本實驗酵母菌每天的數量變化可形成前后對照;⑥需要做幾次重復計數,并記錄方格內酵母菌的數量,便于取平均值,提高實驗的準確性;⑦本實驗計數結果會偏大,因為計數的的是活菌數 + 死菌數的總和,若想只計數活菌數,可用臺盼藍對酵母菌進行染色,被染上色的是死酵母菌;補充:定量稀釋方法5、實驗結果:連續觀察7天,記錄結果可設計成下面的記錄表:若繼續培養,酵母菌種群數量會成下降趨勢,原因是:①營養物質大量消耗; ②有害代謝產物積累;③pH下降;例1:將樣液稀釋100倍,采用血球計數板(規格為1 mm×1 mm×0.1 mm)計數,觀察到的計數室中細胞分布見圖3,則培養液中藻細胞的密度是________個/ mL。1×108例2:檢測員將1 mL水樣稀釋10倍后,用抽樣檢測的方法檢測每毫升藍藻的數量;將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許培養液使其自行滲入計數室,并用濾紙吸去多余液體。已知每個計數室由25×16=400個小格組成,容納液體的總體積為0.1 mm3。現觀察到圖中該計數室所示a、b、c、d、e 5個中格80個小格內共有藍藻n個,則上述水樣中約有藍藻 個/mL。5n×105 例3:酵母菌的計數通常用血球計數板進行,血球計數板每個大方格容積為0.1mm3 ,由400個小方格組成。現對某一樣液進行檢測,如果一個小方格內酵母菌過多,難以計數,先 后再計數。若多次重復計數后,算得每個小方格中平均有5個酵母菌,則10mL該培養液中酵母菌總數有 個。2×108定量稀釋1.探究培養液中某種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的實驗,常利用血球計數板進行計數。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方法計數結果往往比實際值偏小B.血球計數板小室中的酵母菌呈“J”型增長C.使用血球計數板時,先滴培養液,后蓋蓋玻片D.若視野中酵母菌密度過大,可稀釋后再進行計數D習題鞏固:2.在“探究某種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中,某同學用顯微鏡觀察計數,統計發現血球計數板的小方格(0.2 mm×0.2 mm)內酵母菌數量的平均值為13個,假設蓋玻片下的培養液厚度為0.1 mm,那么10 mL培養液中酵母菌的個數約為A.5.2×106 B.3.25×107C.5.2×105 D.3.25×106B3.在用血球計數板(2mm×2mm方格)對某一稀釋50倍樣品進行計數時,發現在一個計數室內(蓋玻片下的培養液厚度為0.1mm)酵母菌平均數為16,據此估算10mL培養液中有酵母菌 個。2×10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