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課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內容分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日記體游記,記敘了作者葉圣陶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寫孔隙;然后寫內洞,最后出洞。是按空間順序寫的。 表達了作者葉圣陶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激發(fā)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核心素養(yǎng)目標: 文化自信:通過感受雙龍洞的獨特景觀,體會祖國山河的壯美,激發(fā)對自然文化遺產的熱愛。 語言運用:學習按游覽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積累“突兀森郁、蜿蜒、孔隙”等詞語,體會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思維能力:分析作者如何通過觀察角度變化(如“仰臥進洞”)展現(xiàn)景物特點,培養(yǎng)空間想象與邏輯分析能力。 審美創(chuàng)造:品味文中對石鐘乳、孔隙等景物的生動描寫,引導學生感受自然之美和文字之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設計一份雙龍洞的導游詞,提高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教學重點】 理清游覽順序, 掌握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情境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其實,寫景就像拍電影,鏡頭要一步一步移動,景物才能變得生動有趣。今天,我們就來學學這個“魔法鏡頭”的使用方法,讓你們的筆也變成神奇的畫筆,把心中的美景寫得活靈活現(xiàn)!準備好出發(fā)了嗎?讓我們一起開啟這場奇妙的寫作之旅吧! 活動流程:子任務一:探秘風景中的“順序密碼”——游雙龍洞學移步換景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第一節(jié):溫故知新教師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跟隨著葉圣陶爺爺?shù)哪_步,按照游覽的順序初步感受了雙龍洞的神奇。下面請同學們回顧一下,作者的游覽順序是什么? 學生填寫,教師順勢出示答案。 預設總結:作者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依次介紹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情況,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跟隨作者的腳步,去看看他是如何將景物的特點寫清楚的。 學生回憶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按照游覽的順序初步感受了雙龍洞的神奇。為本節(jié)課重點感受雙龍洞景物特點、領悟寫景方法做鋪墊設計意圖: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復習回顧喚起學生記憶,為本節(jié)課重點感受雙龍洞景物特點、領悟寫景方法做鋪墊第二節(jié):精讀細研,領悟寫法1.研讀第2-3自然段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2、3自然段,用心去感受路上的生機與明艷,思考:在路上,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小組之間進行合作交流,指名回答。 (3)課件出示重點語句:“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 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 時變換調子。” (4)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想象畫面,同學們,這里有四個“時而”,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出示課件),從這兩對反義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結合山勢,進一步想象溪流流經哪里變寬,流經哪里變窄……山勢怎樣時溪流緩,山勢怎樣時溪流急, 并把語句說具體。 預設:這里說的是溪流從山上向下流,從“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中感受到溪流的變化多端,富有生機和活力。結合山勢,想象溪流流經較寬的山谷時變寬,流經狹窄的山縫時變窄;山勢平緩時溪流速度較緩,山勢陡峭時溪流速度較急。 (5)學生閉上雙眼,教師點擊“海浪”圖片播放超鏈接,溪流變換調子的視頻,激發(fā)學生想象:溪水可能流經什么地方 用上“時而”說一說自己想象的內容。 結合畫面,感情朗讀。 教師總結:同學們總結的非常好,作者抓住了路邊具體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讓我們再次朗讀一下,去感受作者語言的生動與豐富吧。 2.研讀4-7自然段。 默讀課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景點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把景物的特點和自己的感受寫清楚的?讀一讀相關的語句。 游覽地點外洞孔隙內洞 特點 表達方法 教學外洞,示例方法。 出示重點語句:“洞口像橋 洞似的,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 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 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邊讀邊想象畫面,說說外洞有什么特點,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教師總結:“大會堂”,“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這是通過用列數(shù)字的方法寫出了外洞的“大”。同時表達自身感受來描寫外洞的特點,讓讀者身臨其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雙龍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吧。 (4)教師總結:第四段通過抓住外洞特點, 采用了寫感受、舉例子的方法,把外洞的特點寫具體了。 寫法總結:特點+具體解釋。 教學內洞,遷移學習。 教師過渡:那內洞的景色是怎樣的呢 同學們默讀描寫內洞的段落,采用剛才的方法,邊讀邊想象畫面,先概括出內洞的特點或給你的感受,然后再找依據(jù),看看作者是怎樣把內洞寫具體的 預設:學生默讀總結內洞特點:黑、奇、大。 你是從哪里感受到這些特點的呢?圈畫出文中具體解釋的語句,分享給同學們。 預設:“提著汽油燈”感受內洞的漆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體現(xiàn)了內洞之奇特,“十來進”體現(xiàn)內洞的大。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兒像。 教師提出問題:這里描寫內洞怎樣的特點?從哪里體會到的? 預設A:從“雙龍”這個詞,作者暗示了“雙龍洞”名字的由來,不僅間接地點明了課文題目,同時洞中有龍更使人感到奇特。 預設B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教師提出問題:這里又描寫內洞怎樣的特點?從哪里體會到的? 預設:這里描寫了石鐘乳和石筍的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更加體會到了它的神奇。 預設C: 在洞里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 教師提出問題:這里又描寫內洞怎樣的特點?從哪里體會到的? 預設:通過內洞與外洞的對比外洞已經很大了,但是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更加突出了內洞的大。 教師總結: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作者再次通過直觀描寫和表達感受,寫出了內洞黑、奇、大的特點,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美麗奇特的畫面。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來讀一讀描寫內洞的段落。 教學孔隙,深化寫法 同學們,作者由外洞進內洞的時候,是采用了什么交通工具呢?朗讀第五自然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孔隙的狹小和自己的感受寫清楚的。 “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 兩個人并排仰臥, 剛合適,再沒法容下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1)初步感知孔隙窄小的特點。從“孔隙”詞義感受“小”:“孔隙”是什么意思?(窟窿眼兒;縫兒) (2)具體解釋怎樣小:那船到底有多小呢 文中用了四個“小”字 來形容小船,小到只能躺下兩個人,小到再沒法容下第三個人。通過對比洞和船的大小,我們感受到 了孔隙的狹小。 “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 教師提出問題:這里你是怎么感受到孔隙的狹小,從哪里體會到的? 從“里邊拉繩子”到外洞“拉另一頭繩子”,不僅說明了孔隙的狹小,而且也激發(fā)了讀者的好奇心,更想去一探究竟。 “我懷著好 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 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 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 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 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1)通過坐船的動作和感受, 體會孔隙狹小的特點。 (2)具體解釋:抓住關鍵詞“仰臥”“沒有一處”“貼著”,從這幾個關鍵詞可感受到只能一人躺在船里才能進去,體會孔隙特別狹小非常驚險。 (3)聯(lián)系生活體驗:生活中被 “擠壓”的感受是很不舒服的。文中 用了“要是、準會”的關聯(lián)詞,假設自己一抬頭,就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讓讀者仿佛親身感受當時的場景。 3.主題概括:課文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過程,按游覽的先后順序,依次介紹去雙龍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見聞感受及出洞情況,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從“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中感受到溪流的變化多端,富有生機和活力。 學生討論并回答,認識到作者通過對山勢的觀察,了解到溪流的變化與山勢密切相關,從而寫出了溪流的生動畫面。 學生自由朗讀,然后個別朗讀展示,其他學生評價,最后全班齊讀,感受溪流的靈動之美。 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段精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體會景物特點。通過朗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總結作者的寫作方法,嘗試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設計意圖:通過對雙龍洞各處景物的閱讀分析,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景物的特點,更讓學生從中學習到作者的寫作方法,了解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寫清楚的拓展作業(yè),推薦閱讀 1基礎:選擇校園一角(如操場、花壇),用“移步換景”法寫一段話,要求用上1-2個比喻句。 2.推薦大家閱讀游記:葉圣陶 《記游洞庭西山》、老舍的《趵突泉》、朱自清的《梅雨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