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章 三角形8.1 與三角形有關的邊和角第5課時 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本節(jié)課《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是華東師大版初中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jié)《與三角形有關的邊和角》第五課時的內(nèi)容.前面已經(jīng)學了兩點間線段最短及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外角的性質(zhì),在此基礎上,本節(jié)課將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首先通過做一做活動,讓學生學會作三角形,其次在給出的12條線段中,任意的選取三條嘗試作三角形,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的三條線段都能作出三角形,從而引出三角形的三邊應滿足的關系,最后通過用木條釘三角形和四邊形,探究得到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整個教學過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生已掌握了兩點間線段最短,以及前面幾課時剛從角的角度探究了三角形的性質(zhì).到了本節(jié)課,自然而然,應該從邊的角度探究,此時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幾何知識和邏輯推理能力,能夠自己作三角形和寫出邊之間的不等量關系.然而,部分學生在判斷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對“任意”兩字理解不到位,思考問題不夠全面,容易出現(xiàn)判斷錯誤的情況.1.掌握和理解三角形三邊的關系.2.通過作三角形的過程,體會三角形的三邊之間的不等量關系.3.認識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并能利用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解決一些實際問題.4.通過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發(fā)展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重點:掌握和理解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認識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難點:應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解決簡單的幾何問題.復習回顧問題:還記得三角形定義是什么嗎?答:由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所組成的圖形叫作三角形.追問:三角形的三邊有什么關系呢?設計意圖:回顧舊知,為接下來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做鋪墊.探究新知活動一: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做一做:作一個三角形,使它的三條邊長分別為4 cm、3 cm、2.5 cm.師生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動手嘗試.答:1.先作線段;2.然后以點A為圓心、3 cm長為半徑作圓?。?br/>3.再以點B為圓心、2.5 cm長為半徑作圓弧,兩弧相交于點C;4.連結AC、BC.△ABC就是所要作的三角形.注意: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相等.試一試:現(xiàn)有12條已知長度的線段:任意選擇三條線段作三角形,使它的三條邊長分別為你所選擇的三條線段的長.在作三角形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下列幾種情況:如圖②和③,在三條線段中,如果兩條較短線段的和不大于第三條線段,那么這三條線段就不能組成一個三角形.思考:滿足什么條件的三條線段可以組成一個三角形呢?答:如圖①,在三條線段中,如果兩條較短線段的和大于第三條線段,那么這三條線段就能組成一個三角形.歸納:三角形的三邊有如下關系: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結論的根本依據(jù)是關于線段的基本事實“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如圖:,,.接著利用不等式的性質(zhì)1,可得:,,也就是說: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設計意圖:通過作三角形,發(fā)現(xiàn)并不是任意的三條線段都能作出三角形,需滿足一定得到條件,從而引導得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二: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探究:用長度適當?shù)哪緱l,把它們分別做成三角形和四邊形框架,并拉動它們.你發(fā)現(xiàn)什么?師生活動:教師動畫演示,學生觀察思考,再舉手回答問題.答: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狀是固定不變的,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四邊形的形狀會改變,四邊形不具有穩(wěn)定性.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完全確定了.思考: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應用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例子.你還能舉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嗎?設計意圖:通過探究活動,明確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四邊形不具有,并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舉出實例,發(fā)現(xiàn)數(shù)學與生活密切相關.應用新知經(jīng)典例題例 判斷下列長度的三條線段能否拼成三角形?為什么?(1)3cm、8cm、4cm; (2)5cm、6cm、10cm.師生活動:學生獨立思考作答,教師巡視指導,全班展示交流.解:(1)不能,因為3 cm+4 cm<8 cm;(2)能,因為 5 cm+6 cm>10 cm,10 cm-5 cm<6 cm.小結:計算兩條較短的線段的和,若比最長的線段長,則可以組成三角形;若小于或等于,則不可以組成三角形.設計意圖:通過例題的學習,明確解題的思路,規(guī)范學生的作答的書寫格式,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課堂練習1. 下列長度的各組線段能否組成一個三角形?(1)15 cm、10 cm、7 cm;(2)4 cm、5 cm、10 cm;(3)3 cm、8 cm、5 cm;(4)4 cm、5 cm、6 cm.答:(1)(4)能組成三角形,(2)(3)不能組成三角形.2.一木工有兩根長分別為40 cm和60 cm的木條,要另找一根木條,釘成一個三角木架.問:第三根木條的長度應在什么范圍內(nèi)?解:第三根木條的長度應小于兩根木條的長度和:(cm)還應大于兩根木條的長度差:(cm)即第三根木條的長度應大于20 cm且小于100 cm.3.舉兩個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例子.答: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加深理解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及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課堂檢測限時訓練1.如圖,工人師傅砌門時,常用木條EF、EG固定門框ABCD,使其不變形,這種做法的根據(jù)是什么?解: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四邊形不具有穩(wěn)定性,通過增加木條構成新的三角形,達到穩(wěn)固的效果.2.如果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2和4,且第三邊是奇數(shù),那么第三邊長為______.若第三邊為偶數(shù),那么三角形的周長______.答:3或5;10.3.已知a,b,c分別是三角形三邊的長,化簡:_________.答:4.如圖,P是△ABC內(nèi)一點,連結BP并延長,交AC于點D,連結CP.(1)試探究與2BD的大小關系;(2)試探究與的大小關系.解:(1)根據(jù)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可得,,∴,即.(2)根據(jù)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可得,,∴,∴,即.設計意圖:通過課堂檢測,查缺補漏,進一步加深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歸納總結師生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所講的內(nèi)容.1.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2.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是怎樣的?3.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四邊形呢?答:設計意圖:通過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實踐作業(yè)拿出三角板,量一量三邊的長度,并與同學交流你的發(fā)現(xiàn).通過讓學生動手畫三角形等活動,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間,學生在操作中主動探究,逐步感悟并發(fā)現(xiàn)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特征.這種親身體驗有助于學生從直觀感知上升到理性認識,完成知識的建構.多次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分工明確,積極參與討論與交流,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讓他們能從他人的觀點中獲得啟發(fā),拓展思維.教學過程中,引發(fā)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思考,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同時通過多層次的練習,從基礎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再到拓展延伸,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