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一2025學年安康市高三年級第三次質量聯考歷史試卷注意事項: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0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園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銣1.據表1可得出的歷史結論是,陶寺遺址早、中期表1的《襄汾陶寺:1978一1985陶寺遺址早期與中期的王族使用不同的家族墓地,墓地相隔300米,分屬不年考古發掘報告》同的塋域長邵晶《石峁遺址與陶寺遺早、中期大墓隨葬品的組合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早期大墓中常見的世俗址的比較研究》陶器群如舜、豆、灶、單耳罐等,玉器、彩繪陶器、漆器可能組成陶寺中期新的 禮器群都何努《“中國”求本堯都陶寺遺址早期和中期在體質人類學上的特征差別比較大,中期和晚期則比較尋微》接近郝A.出現權力更替與社會重組B.社會分工日益明顯C.文化與禮樂制度日益成熟D.政權過渡比較艱難總2.戰國時期,齊國國君每年都要在國都公布法令,地方官吏要“受憲于太史”,同時還要“習憲于君前”。太史要把有關法令的典冊送到太府保管,還要把典冊在國君面前分發給地方官吏,然后地方官吏帶回典冊,向下級傳達,傳達完畢后按法令執行,這體現出當時齊國A.國君具有至高無上權威B.行政管理體系日益規范C.文書檔案管理的規范化D.法家學說成為主流思想3.南朝時期,士族講的“不南不北的吳化洛陽語”進人了下層社會,而底族講的“不南不北的北化吳語”進人了上層社會。不南不北的語言的融合,最后衍生出一種朝野及士底適用的新吳語。到了陳朝,這種新吳語成了宮廷使用的語言。新吳語的出現A.彰顯出南朝的正統地位B.加快了寒族的階層流動靠C.反映了社會交融的趨勢D.體現出士庶審美的一致【高三歷史第1頁(共6頁)】蠡國4.唐初,統治者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凡達到唐代法定結婚年齡者,配偶離世后喪期服畢,可再娶再嫁。各地方政府也都有義務幫助本地的寡婦再嫁成家,但對志守貞潔者則不強求。據此可推知,唐初A,婚俗深受少數民族的影響B.傳統倫理受到嚴重沖擊C.政府積極推動社會風俗變革D.恢復經濟發展成為要務5.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行省統轄區的錢糧賦稅歲鈔共計400萬錠,解運至京師的就有280萬錠,仁宗時嶺北行省官員忻都因擅用地方賦稅犒軍被免官。元朝這些做法A.減輕了百姓的經濟負擔B.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C.削弱了地方的自治權限D.降低了地方叛亂的可能性6.清代承襲明代的政治制度,將官職和官缺糅合,京內中央文職衙門中的官缺按照官員的身份和不同的民族屬性被劃分為滿洲缺、蒙古缺、漢軍缺、宗室缺、內務府包衣(隸屬于滿洲貴族或皇室的家奴)缺、漢缺。據此可知,清代官缺制度A促進了民族交融B.突顯了民族傾向性C.加強了中央集權D.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7.表2所示為近代江南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狀況。這一狀況可用來說明,近代江南地區表2有些土布莊拒收洋經土緯的土布,門口貼著一張牌紙,上書“摻和洋紗,概不收買”洋紗初來之時,民間并不喜用。間有摻用者,布莊收買后,致銷路滯。于是莊家必格外撓別,不收洋紗之布,民間亦遂不敢以洋紗摻用機器紗盛行,手紡紗出數漸減,機器紗俗稱洋紗,用機器紡成,較土法所紡潔白而細A.經濟發展具有復雜性B.機械化生產得到推廣C.商品經濟發展停滯不前D.民眾保守排斥新技術8.1937年,陜西韓城縣各界群眾在清明節當天致祭太史公、蘇武等人,進行民族掃墓;1938年,有學者提出應教育民眾“寧作留胡之蘇武,不作棄節之李陵”。在清明節的掃墓活動中,蘇武成為致祭對象。這一現象反映出A.歷史人物研究不斷深人B.傳統節日發生現代轉型C.民族危機中的文化認同D.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增強9.1942年,蘇南茅山根據地建立代表會議制,縣長、區長、鄉長由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鄉長人選基本上都是由共產黨員擔任的,村長則是在原保甲制基礎上進行改選的,一些在日偽控制時期的動搖分子被撤換。這些舉措A.有利于基層群眾的政治動員B.強化了抗日根據地的軍事管理C,旨在提高根據地的行政效率D.保障了敵后根據地的社會穩定10.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對之前的高級小學教材進行修訂。修訂后,教材中有些課文就是領導講話或者新聞報道。例如,《我是從農村來的》是1952年被發表在《工人日報》上的新聞;很多課文講述了土改、合作社等內容。據此可知,當時新修訂的教材【高三歷史第2頁(共6頁)】蠡巴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