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中考歷史(新考向)4月模擬試卷04(時間:60分鐘 滿分:6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得分答案 B A D C B A B C C A A D一、選擇題(共12題,每題2分,共24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據考古發(fā)現,西周時期,祭祀、宴享等活動都按等級使用鼎、簋(guǐ)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數量比其他貴族的數量大得多,而且錫含量高。這體現出西周時期(B)A.中央集權制不斷發(fā)展 B.青銅禮器與貴族權力地位相結合C.貧富分化私有制產生 D.青銅器的制作工藝高超且數量多2.《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齊民”是指使人民豐衣足食,“要術”是說重要的方法,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指百姓從事生活資料生產的最重要的技術和知識。這反映出作者具有(A)A.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 B.不迷信權威的批判精神C.注重實驗分析的科學精神 D.大無畏的探險精神3.《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認為各民族沒有什么不同,“蓋德澤洽,四海可使如一家”。為此,他(D)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派遣張騫出使西域C.開創(chuàng)科舉取士制度 D.實行開明民族政策4.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兩位彪炳史冊的人物,一位“血戰(zhàn)殲倭,勛垂閩浙”,一位“驅除荷虜,一代英雄”。他們的共同貢獻是(C)A.鞏固清朝統(tǒng)治 B.促進經濟發(fā)展C.反抗外來侵略 D.推動社會變革5.道光十一年(1831年)白銀外流量為684萬銀元,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激增到1 388萬銀元,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銳減到219萬銀元。導致白銀外流量發(fā)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是(B)A.閉關鎖國和政治腐敗 B.鴉片走私和林則徐禁煙C.鴉片戰(zhàn)爭和洋務運動 D.《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6.1895年2月以來,嚴復在天津《直報》上連續(xù)發(fā)文,呼吁變法刻不容緩;4月,廣東、湖北舉人數百名上書,要求變法,各省舉人相繼跟進;6月,巡撫陶模提出了十三點變法建議;就連被稱作“老頑固”的大學士徐桐也上奏對閑員“痛加刪汰”。這表明當時(A)A.變法訴求日趨強烈 B.革命形勢逐漸成熟C.階級矛盾漸趨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7.一位美國教育家于1919年5月來華,6月他在北京給女兒寫信:想想我們國內14歲以上的孩子,有誰思考國家的命運?而中國學生負起政治改革運動的領導責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慚愧而加入他們的運動,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材料說明這場運動(B)A.以《新青年》作為重要陣地 B.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C.遭到北洋政府的鎮(zhèn)壓 D.引發(fā)實業(yè)救國的熱潮8.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它使港澳地區(qū)走上同祖國內地優(yōu)勢互補、共同發(fā)展的道路,是港澳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wěn)定的最佳安排。“最佳安排”是指(C)A.深化體制改革 B.實行對外開放C.堅持“一國兩制” D.注重科技創(chuàng)新9.下表是2002年和2012年反映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相關統(tǒng)計數據。導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C)A.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推進B.新發(fā)展理念的貫徹C.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D.現代化強國的建成 時間 項目 2002年 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6 300元 16 674元城鎮(zhèn)人均住房面積 22.8平方米 32.9平方米國內旅游人次 8.8億人次 29.6億人次10.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都位于北緯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關區(qū)域適合(A)A.農業(yè)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貿易 D.發(fā)展手工業(yè)1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誕生了《權利法案》,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頒布了《獨立宣言》,后又制定了1787年憲法,法國大革命也頒布了《人權宣言》,這說明這一時期(A)A.資產階級用法律捍衛(wèi)革命成果B.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普遍確立C.法制意識開始萌發(fā)D.民主權利得到保障12.閱讀下表(來源:依據2023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59頁內容制作),結合所學可知(D)1929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情況美國 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yè)產量下降 超過40% 1/3以上貿易額減少 70% 2/3失業(yè)人數 1 500萬—1 700萬 超過3 000萬只有美國受到這次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B.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與這次危機無關C.羅斯福新政解決了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D.美國政府通過政策調整扭轉了經濟困局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36分)13.【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9分)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二 中國考古學家對古代都城遺址開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過對這些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我們發(fā)現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蘊含著古代中國各個民族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 ——摘編自劉慶柱《中國古代都城發(fā)展史與國家認同》 元大都平面圖材料三清朝疆域示意圖 ——根據《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清朝疆域圖(1820年)》繪制 雅克薩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使用的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哪些措施?選擇其中一項說明對國家發(fā)展的作用。(3分)措施: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車軌;統(tǒng)一文字。(每點1分,任答兩點2分)作用:統(tǒng)一度量衡,便利了經濟的發(fā)展;統(tǒng)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統(tǒng)一文字,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任答一點,1分)(2)概括材料二文本的觀點。從《元大都平面圖》中找出能論證此觀點的信息,并予以簡要說明。(3分)觀點:中國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體現了古代中國各個民族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1分)說明:元大都平面圖中有“孔廟、太廟、國子監(jiān)、社稷壇”,說明元朝借助儒學等漢人文化來維護統(tǒng)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方法進行統(tǒng)治;元大都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組成,宮城居中,主要宮殿沿中軸線對稱分布,與中原都城的傳統(tǒng)制度和規(guī)格基本一致。(任答一點,2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清朝疆域的形成過程。(3分)過程:東南:1683年,清軍打敗鄭氏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1684年,設置臺灣府,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隸屬福建省管轄;1885年,在臺灣建立行省,加強了東南海防,強化了對臺灣的治理。(任答一點,1分)東北:反擊沙俄侵略(雅克薩之戰(zhàn));1689年簽訂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1分)西北:康熙時期,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fā)動的叛亂;乾隆時期,平定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fā)動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qū);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反擊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復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鞏固了西北邊防,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聯系,維護了邊疆穩(wěn)定和國家統(tǒng)一。(任答一點,1分)14.【“四史”教育】(9分)任務一 【梳理歷程——建構時空觀念】材料一 1919年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艱辛探索。——摘編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近現代中國革命和建設年代尺(1)請?zhí)顚懩甏呱息佗谔巸热荨8鶕牧弦徊⒔Y合所學,概括近現代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3分)內容:①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1分)②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分)歷史任務: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而轉向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分)任務二 【辨析史料——形成歷史解釋】材料二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沿著一條獨特的道路,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復興并逐步贏得勝利。——摘自《中國共產黨簡史》(2)任選一幅圖片并解讀信息,指出其在近代中國革命中的作用。(2分)圖①:北伐戰(zhàn)爭中,葉挺率領的北伐軍先鋒第四軍獨立團,經過浴血奮戰(zhàn),終于擊潰敵軍,連克汀泗橋和賀勝橋,為其所在軍隊贏得“鐵軍”的稱號。作用:北伐戰(zhàn)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2分)圖②: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湖南的工農武裝,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作用:井岡山會師,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2分)圖③:為了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等指揮下,先后共組織100多個團,在華北2 000多千米的戰(zhàn)線上,向日軍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主要目標是破襲敵人交通線,摧毀日偽據點,史稱“百團大戰(zhàn)”。作用:百團大戰(zhàn)歷時數月,戰(zhàn)果輝煌,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2分)圖④: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首都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典禮,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作用: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分)任務三 【史論結合——闡釋歷史觀點】材料三 1953—1976年,中國共產黨取得的獨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具有開創(chuàng)性、奠基性意義。——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等知識圖譜(1953—1976)(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談談你對這一時期探索“具有開創(chuàng)性、奠基性意義”的理解。(4分。要求:史論結合,言之成理)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前提條件;建設成就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統(tǒng)一領導和規(guī)劃;中國注重對外關系的調整,通過與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合作,以及后來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改善,中國獲得了一定的外部支持和發(fā)展空間;國家重視科技和教育,培養(yǎng)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推動了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中國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yè)體系;通過土地改革和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yè)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號召下,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發(fā)揮了巨大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任答兩點,2分)理解:開創(chuàng)性:這一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許多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觀點,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種關系等。奠基性:這一時期的巨大成就有:通過實施五年計劃,中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科技領域,中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原子彈、氫彈的成功爆炸和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科技實力。通過土地改革和農業(yè)合作化,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農業(yè)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為國家工業(yè)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在教育、衛(wèi)生、文化等方面,國家投入大量資源,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促進了社會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在外交方面,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實現了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與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綜上所述,這些獨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不僅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堅實基礎,還具有開創(chuàng)性、奠基性意義。它們?yōu)橹袊髞淼母母镩_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任答兩點,2分)15.【戰(zhàn)后世界格局】(8分)材料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戰(zhàn)勝國根據戰(zhàn)后新的力量對比,建立的戰(zhàn)后國際關系新體系。《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等確立了戰(zhàn)后列強在歐洲、遠東和太平洋地區(qū)的統(tǒng)治秩序……各種和平條約總是由戰(zhàn)勝國擬訂,懲罰敵人是和平條約中慣用的手段。戰(zhàn)爭導致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又導致了新的戰(zhàn)爭。——摘編自萬楚蛟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脆弱性——從體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材料二 二戰(zhàn)期間,美、蘇召開了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通過許多宣言、公告和協(xié)議,最終確立了國際新秩序——雅爾塔體系。它們根據自己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劃定了自己的勢力范圍。在處置戰(zhàn)敗國時,它們吸取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教訓,既要確保德國和日本不再對新的國際秩序構成威脅,又要避免強加在其身上過多的重擔。它們非常重視戰(zhàn)敗國的民主建設,戰(zhàn)后五十年間,雅爾塔體系下的國際秩序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摘編自黃玉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之比較》材料三 20世紀70—90年代初期,是舊的兩極化世界由動搖走向解體、新的多極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時期……多極化趨勢,將成為未來世界新秩序的基礎。它為各國提供了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國際社會表達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比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不同點。(至少兩點)(4分)不同:前者由英法美主導,后者由美蘇主導;前者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后者體現了資本主義大國與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xié);前者最大程度削弱戰(zhàn)敗國,后者將戰(zhàn)爭懲罰與民主建設結合起來;前者具有脆弱性,后者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任答兩點,4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交替時期”國際力量出現的新變化。(2分)新變化:歐洲的聯合;日本的崛起;中國及第三世界的興起。(任答一點,2分)(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建議。(2分)建議:積極推動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任答一點,2分)16.【世界大變局】(10分)材料 百年大變局,是指一個長時期的跨度,發(fā)生重要的影響和巨大的變化。因此,對于百年大變局,要有歷史的眼光,有大視野,有謀略。“大變局”從范疇方面說,可分為全球之變與中國之變;從領域方面說,可分為政治之變、經濟之變與社會之變。20世紀是世界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時期,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看,大變局都是前所未有的。總的特點是:在世界秩序方面,世界建立了基本的國際關系秩序規(guī)則;在經濟發(fā)展方面,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摘編自張?zhí)N嶺主編《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閱讀上面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20世紀的世界大變局”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并能夠史論結合,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示例一】題目:霸權主義加劇世界局勢的緊張與動蕩。(2分)論述:20世紀初,歐洲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與三國協(xié)約)為了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發(fā)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災難;二戰(zhàn)后,美國主導建立了“北約”,蘇聯主導建立了“華約”,形成了兩大軍事政治對峙集團,世界處于“冷戰(zhàn)”和局部熱戰(zhàn)交替中;“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試圖獨霸世界,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進攻主權國家南聯盟,2003年又發(fā)動攻打伊拉克的戰(zhàn)爭,這些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和動蕩。(6分)綜上所述,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和地區(qū)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我們堅決反對霸權主義,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平。(2分)【示例二】題目:經濟全球化成為時代的趨勢。(2分)論述:20世紀初,由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并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二戰(zhàn)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特別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世界各地的交流合作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條件,有利于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冷戰(zhàn)結束,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fā)展;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有利于解決世界貿易爭端,有效促進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健康發(fā)展。(6分)綜上所述,我們應該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適應新的國際經濟形勢。(2分)【示例三】題目:社會主義事業(yè)在曲折中前進。(2分)論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由理論變?yōu)楝F實,開創(chuàng)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蘇聯模式下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取得重大成就,為二戰(zhàn)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二戰(zhàn)后,蘇聯模式弊端日益顯露,赫魯曉夫等人的一系列改革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之后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中國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6分)綜上所述,社會主義事業(yè)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改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社會主義事業(yè)在探索中不斷前進。(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2025年中考歷史(新考向)4月模擬試卷04(時間:60分鐘 滿分:6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得分答案 B A D C B A B C C A A D一、選擇題(共12題,每題2分,共24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據考古發(fā)現,西周時期,祭祀、宴享等活動都按等級使用鼎、簋(guǐ)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數量比其他貴族的數量大得多,而且錫含量高。這體現出西周時期(B)A.中央集權制不斷發(fā)展 B.青銅禮器與貴族權力地位相結合C.貧富分化私有制產生 D.青銅器的制作工藝高超且數量多2.《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齊民”是指使人民豐衣足食,“要術”是說重要的方法,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指百姓從事生活資料生產的最重要的技術和知識。這反映出作者具有(A)A.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 B.不迷信權威的批判精神C.注重實驗分析的科學精神 D.大無畏的探險精神3.《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認為各民族沒有什么不同,“蓋德澤洽,四海可使如一家”。為此,他(D)A.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B.派遣張騫出使西域C.開創(chuàng)科舉取士制度 D.實行開明民族政策4.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兩位彪炳史冊的人物,一位“血戰(zhàn)殲倭,勛垂閩浙”,一位“驅除荷虜,一代英雄”。他們的共同貢獻是(C)A.鞏固清朝統(tǒng)治 B.促進經濟發(fā)展C.反抗外來侵略 D.推動社會變革5.道光十一年(1831年)白銀外流量為684萬銀元,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激增到1 388萬銀元,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銳減到219萬銀元。導致白銀外流量發(fā)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是(B)A.閉關鎖國和政治腐敗 B.鴉片走私和林則徐禁煙C.鴉片戰(zhàn)爭和洋務運動 D.《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6.1895年2月以來,嚴復在天津《直報》上連續(xù)發(fā)文,呼吁變法刻不容緩;4月,廣東、湖北舉人數百名上書,要求變法,各省舉人相繼跟進;6月,巡撫陶模提出了十三點變法建議;就連被稱作“老頑固”的大學士徐桐也上奏對閑員“痛加刪汰”。這表明當時(A)A.變法訴求日趨強烈 B.革命形勢逐漸成熟C.階級矛盾漸趨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7.一位美國教育家于1919年5月來華,6月他在北京給女兒寫信:想想我們國內14歲以上的孩子,有誰思考國家的命運?而中國學生負起政治改革運動的領導責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慚愧而加入他們的運動,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材料說明這場運動(B)A.以《新青年》作為重要陣地 B.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C.遭到北洋政府的鎮(zhèn)壓 D.引發(fā)實業(yè)救國的熱潮8.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它使港澳地區(qū)走上同祖國內地優(yōu)勢互補、共同發(fā)展的道路,是港澳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wěn)定的最佳安排。“最佳安排”是指(C)A.深化體制改革 B.實行對外開放C.堅持“一國兩制” D.注重科技創(chuàng)新9.下表是2002年和2012年反映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相關統(tǒng)計數據。導致數據變化的原因是(C)A.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推進B.新發(fā)展理念的貫徹C.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D.現代化強國的建成 時間 項目 2002年 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6 300元 16 674元城鎮(zhèn)人均住房面積 22.8平方米 32.9平方米國內旅游人次 8.8億人次 29.6億人次10.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都位于北緯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關區(qū)域適合(A)A.農業(yè)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貿易 D.發(fā)展手工業(yè)1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誕生了《權利法案》,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頒布了《獨立宣言》,后又制定了1787年憲法,法國大革命也頒布了《人權宣言》,這說明這一時期(A)A.資產階級用法律捍衛(wèi)革命成果B.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普遍確立C.法制意識開始萌發(fā)D.民主權利得到保障12.閱讀下表(來源:依據2023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第59頁內容制作),結合所學可知(D)1929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情況美國 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yè)產量下降 超過40% 1/3以上貿易額減少 70% 2/3失業(yè)人數 1 500萬—1 700萬 超過3 000萬只有美國受到這次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B.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與這次危機無關C.羅斯福新政解決了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D.美國政府通過政策調整扭轉了經濟困局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36分)13.【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9分)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二 中國考古學家對古代都城遺址開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過對這些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我們發(fā)現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蘊含著古代中國各個民族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 ——摘編自劉慶柱《中國古代都城發(fā)展史與國家認同》 元大都平面圖材料三清朝疆域示意圖 ——根據《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清朝疆域圖(1820年)》繪制 雅克薩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使用的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哪些措施?選擇其中一項說明對國家發(fā)展的作用。(3分)措施: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車軌;統(tǒng)一文字。(每點1分,任答兩點2分)作用:統(tǒng)一度量衡,便利了經濟的發(fā)展;統(tǒng)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統(tǒng)一文字,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任答一點,1分)(2)概括材料二文本的觀點。從《元大都平面圖》中找出能論證此觀點的信息,并予以簡要說明。(3分)觀點:中國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體現了古代中國各個民族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1分)說明:元大都平面圖中有“孔廟、太廟、國子監(jiān)、社稷壇”,說明元朝借助儒學等漢人文化來維護統(tǒng)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方法進行統(tǒng)治;元大都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組成,宮城居中,主要宮殿沿中軸線對稱分布,與中原都城的傳統(tǒng)制度和規(guī)格基本一致。(任答一點,2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清朝疆域的形成過程。(3分)過程:東南:1683年,清軍打敗鄭氏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1684年,設置臺灣府,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隸屬福建省管轄;1885年,在臺灣建立行省,加強了東南海防,強化了對臺灣的治理。(任答一點,1分)東北:反擊沙俄侵略(雅克薩之戰(zhàn));1689年簽訂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1分)西北:康熙時期,平定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fā)動的叛亂;乾隆時期,平定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fā)動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qū);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反擊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復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鞏固了西北邊防,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聯系,維護了邊疆穩(wěn)定和國家統(tǒng)一。(任答一點,1分)14.【“四史”教育】(9分)任務一 【梳理歷程——建構時空觀念】材料一 1919年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艱辛探索。——摘編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近現代中國革命和建設年代尺(1)請?zhí)顚懩甏呱息佗谔巸热荨8鶕牧弦徊⒔Y合所學,概括近現代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3分)內容:①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1分)②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分)歷史任務: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而轉向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分)任務二 【辨析史料——形成歷史解釋】材料二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沿著一條獨特的道路,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復興并逐步贏得勝利。——摘自《中國共產黨簡史》(2)任選一幅圖片并解讀信息,指出其在近代中國革命中的作用。(2分)圖①:北伐戰(zhàn)爭中,葉挺率領的北伐軍先鋒第四軍獨立團,經過浴血奮戰(zhàn),終于擊潰敵軍,連克汀泗橋和賀勝橋,為其所在軍隊贏得“鐵軍”的稱號。作用:北伐戰(zhàn)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2分)圖②: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湖南的工農武裝,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作用:井岡山會師,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2分)圖③:為了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等指揮下,先后共組織100多個團,在華北2 000多千米的戰(zhàn)線上,向日軍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主要目標是破襲敵人交通線,摧毀日偽據點,史稱“百團大戰(zhàn)”。作用:百團大戰(zhàn)歷時數月,戰(zhàn)果輝煌,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信心。(2分)圖④: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首都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典禮,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作用: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分)任務三 【史論結合——闡釋歷史觀點】材料三 1953—1976年,中國共產黨取得的獨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具有開創(chuàng)性、奠基性意義。——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等知識圖譜(1953—1976)(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談談你對這一時期探索“具有開創(chuàng)性、奠基性意義”的理解。(4分。要求:史論結合,言之成理)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前提條件;建設成就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統(tǒng)一領導和規(guī)劃;中國注重對外關系的調整,通過與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合作,以及后來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改善,中國獲得了一定的外部支持和發(fā)展空間;國家重視科技和教育,培養(yǎng)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推動了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中國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yè)體系;通過土地改革和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yè)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號召下,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發(fā)揮了巨大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任答兩點,2分)理解:開創(chuàng)性:這一時期,毛澤東思想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許多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觀點,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種關系等。奠基性:這一時期的巨大成就有:通過實施五年計劃,中國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科技領域,中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原子彈、氫彈的成功爆炸和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射,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科技實力。通過土地改革和農業(yè)合作化,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農業(yè)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為國家工業(yè)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在教育、衛(wèi)生、文化等方面,國家投入大量資源,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促進了社會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在外交方面,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實現了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與越來越多的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綜上所述,這些獨創(chuàng)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不僅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堅實基礎,還具有開創(chuàng)性、奠基性意義。它們?yōu)橹袊髞淼母母镩_放和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任答兩點,2分)15.【戰(zhàn)后世界格局】(8分)材料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戰(zhàn)勝國根據戰(zhàn)后新的力量對比,建立的戰(zhàn)后國際關系新體系。《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等確立了戰(zhàn)后列強在歐洲、遠東和太平洋地區(qū)的統(tǒng)治秩序……各種和平條約總是由戰(zhàn)勝國擬訂,懲罰敵人是和平條約中慣用的手段。戰(zhàn)爭導致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又導致了新的戰(zhàn)爭。——摘編自萬楚蛟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脆弱性——從體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材料二 二戰(zhàn)期間,美、蘇召開了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通過許多宣言、公告和協(xié)議,最終確立了國際新秩序——雅爾塔體系。它們根據自己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劃定了自己的勢力范圍。在處置戰(zhàn)敗國時,它們吸取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教訓,既要確保德國和日本不再對新的國際秩序構成威脅,又要避免強加在其身上過多的重擔。它們非常重視戰(zhàn)敗國的民主建設,戰(zhàn)后五十年間,雅爾塔體系下的國際秩序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摘編自黃玉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之比較》材料三 20世紀70—90年代初期,是舊的兩極化世界由動搖走向解體、新的多極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時期……多極化趨勢,將成為未來世界新秩序的基礎。它為各國提供了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國際社會表達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比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不同點。(至少兩點)(4分)不同:前者由英法美主導,后者由美蘇主導;前者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后者體現了資本主義大國與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xié);前者最大程度削弱戰(zhàn)敗國,后者將戰(zhàn)爭懲罰與民主建設結合起來;前者具有脆弱性,后者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任答兩點,4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交替時期”國際力量出現的新變化。(2分)新變化:歐洲的聯合;日本的崛起;中國及第三世界的興起。(任答一點,2分)(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建議。(2分)建議:積極推動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任答一點,2分)16.【世界大變局】(10分)材料 百年大變局,是指一個長時期的跨度,發(fā)生重要的影響和巨大的變化。因此,對于百年大變局,要有歷史的眼光,有大視野,有謀略。“大變局”從范疇方面說,可分為全球之變與中國之變;從領域方面說,可分為政治之變、經濟之變與社會之變。20世紀是世界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時期,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看,大變局都是前所未有的。總的特點是:在世界秩序方面,世界建立了基本的國際關系秩序規(guī)則;在經濟發(fā)展方面,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摘編自張?zhí)N嶺主編《百年大變局:世界與中國》閱讀上面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20世紀的世界大變局”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并能夠史論結合,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示例一】題目:霸權主義加劇世界局勢的緊張與動蕩。(2分)論述:20世紀初,歐洲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與三國協(xié)約)為了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發(fā)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災難;二戰(zhàn)后,美國主導建立了“北約”,蘇聯主導建立了“華約”,形成了兩大軍事政治對峙集團,世界處于“冷戰(zhàn)”和局部熱戰(zhàn)交替中;“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試圖獨霸世界,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進攻主權國家南聯盟,2003年又發(fā)動攻打伊拉克的戰(zhàn)爭,這些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和動蕩。(6分)綜上所述,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和地區(qū)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我們堅決反對霸權主義,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平。(2分)【示例二】題目:經濟全球化成為時代的趨勢。(2分)論述:20世紀初,由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并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二戰(zhàn)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特別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世界各地的交流合作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條件,有利于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冷戰(zhàn)結束,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fā)展;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有利于解決世界貿易爭端,有效促進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健康發(fā)展。(6分)綜上所述,我們應該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適應新的國際經濟形勢。(2分)【示例三】題目:社會主義事業(yè)在曲折中前進。(2分)論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由理論變?yōu)楝F實,開創(chuàng)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新局面;蘇聯模式下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取得重大成就,為二戰(zhàn)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二戰(zhàn)后,蘇聯模式弊端日益顯露,赫魯曉夫等人的一系列改革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偏差,之后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中國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6分)綜上所述,社會主義事業(yè)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改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社會主義事業(yè)在探索中不斷前進。(2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中考歷史(新考向)4月模擬試卷04(原卷版).docx 2025年中考歷史(新考向)4月模擬試卷04(解答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