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八上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單元教學設計主要內容1022課標分析整體設計課時分析教材分析34教材分析01教 材 分 析19世紀末—20世紀10年代本單元為第三單元,內容應該是上承第一、二單元中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對救亡圖存及近代化的探索,下啟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及共產黨的探索。是中國近代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及近代化的探索重要階段和內容。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 同盟會與三民主義第9課 辛亥革命□ 革命志士的奮斗 □ 武昌起義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 中華民國的建立 □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11課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二次革命 □袁世凱復辟帝制 □護國戰爭 □軍閥割據教材內容:教材地位:知識點知識點之間、知識點與內容要求之間的聯系均是考試的內容4課、11個子目人物多、事件多02課程標準分析1、了解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知道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3、知道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史實;4、了解北洋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課程標準(2011版)》 規定的本單元課程內容:要求學生在學習辛亥革命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至少要獲知兩點歷史認識:第一,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就是說中國的民主革命是從孫中山開始的。第二,要充分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第2個知識點—— 第1個知識點但實際上,第1、2項是在中國近代史課程內容中要求比較高的學習內容要求學生在學習辛亥革命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至少要獲知兩點歷史認識:第一,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就是說中國的民主革命是從孫中山開始的。第二,要充分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河北省2019年考試說明 歷史學科考試內容》基于對課標、考試說明、學情及教材的分析,圍繞教學立意,把本單元4課內容,整合為3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 走向民主共和◆第二課時 締造民主共和◆第三課時 痛失民主共和03單元整體設計教學立意通過展現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民主共和的追尋歷程,認識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從中國近代史的大局(即從救亡圖存和實現現代化視角) 認識辛亥革命的成功(歷史功績)與失敗。設計思路圍——辛亥革命及其歷史意義繞核心事件“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辛亥革命的失敗及教訓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革命志士的奮斗了解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知道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第一課時 走向民主共和教材內容課程標準民主共和的短暫實現——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條件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孫中山的早年革命活動;三民主義知識與能力:了解孫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歷程,了解孫中山和辛亥革命先驅們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的革命活動:創立興中會、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宣傳革命思想,成立革命團體、領導武裝起義。培養閱讀理解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了解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認識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為救國救民百折不撓、不懈奮斗的精神、敢于犧牲的革命勇氣和追尋民主共和的堅定立場。知道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義的內涵。以孫中山及辛亥革命先驅這些歷史人物為核心,通過自主學習、史料研讀,突出歷史人物的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學習歷史人物的品格。導入講授新課小結升華創建革命政黨領導辛亥革命四、建立中華民國胡錦濤講話教 學 過 程一、走上革命道路二、成立革命政黨三、提出革命綱領四、進行革命斗爭國慶天安門廣場懸掛孫中山畫像設計意圖:聯系現實熱點,設疑激發興趣。設計意圖:以孫中山等歷史人物為主線,通過自主學習、史料研讀創設情境,突出歷史人物的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學習歷史人物矢志不渝追求民主共和的品格。——為“孫中山”為主線,圍繞課時主題“走向民主共和”設計了四個環節一、走上革命道路學生活動:1、閱讀課本38頁第一段、人物掃描、39頁第一段材料;說一說孫中山是怎樣走上革命道路的2、依據所學,想一想,孫中山為什么選擇革命道路?3、依據教材,指出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有哪些?康有為1858-1927孫中山1866-1925思想轉變:從“醫人”到“醫國”;從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到決心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統治2、早年革命活動:成立興中會、策劃發動廣州起義 、流亡海外時發展革命組織設計意圖:用材料構建歷史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孫中山革命意識覺醒的過程。培養學生解讀材料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孫中山的早年革命活動,認識孫中山首先舉起民主革命旗幟(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所以,他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二、成立革命政黨革命思想廣泛傳播革命團體紛紛成立孫中山成為公認的革命領袖同盟會2、依據以下材料及課本39-40頁,分析概括同盟會成立的背景及條件。1、閱讀課本40、41頁,列表歸納同盟會成立的目的、時間、地點、創立者、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機關報、性質。學生活動:名稱 背景 目的 時間 地點 創立者 政治綱領 機關報 性質 意義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革命手段推翻滿清專制統治;創立民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 因為是初二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只告訴他們是解決民生問題就可以了。1、有統一的組織系統,總部在東京,國內外有支部,支部下各省設分會。展示《同盟會在國外的分布》《同盟會在國內的分布》 2、有領導機構公認的領袖 3 、有明確政治綱領、機關刊物意義:成立不到一年,會員就發展一萬多人,得到了的支持更多了,大大改變了當時的革命形勢。目的:讓學生有一個時空觀念的認識,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八國聯軍之破北京,清后、帝之出走,議和之款九萬萬兩而后,則清延之威信已掃地無余,而人民之生計從此日蹙。國勢危急,岌岌不可終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國之思,而革命風潮自此萌芽矣。——《孫中山自述》籌款、起義、失敗、流亡、宣傳、再籌款、再起義,在屢敗屢戰的奮斗中,在5次環行海外各國的宣傳中,在無數次的死亡威脅和窮困潦倒中,孫文這個名字隨著清政府賞價格的提升而日益為人們所熟知,越來越多的人被這個醫國者百挫不折的精神所感動。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條件一: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迅速傳播條件二:各種革命團體紛紛成立條件三:孫中山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設計意圖:以材料解析的方式落實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在材料解讀中體會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對民主共和的堅定追求。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三、提出革命綱領——三民主義想這樣處理的:1、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要求學生識記。2、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治綱領的關系——只要求學生知道即可。3、孫中山將民族主義放在了三民主義首位,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統一民族國家及共和制度相結合。這反映出三民主義( )A. 適應了救亡圖存的需要 B. 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口號C. 推動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D. 代表維新派的思想要求【答案】A【解析】根據“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統一民族國家及共和制度相結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出三民主義適應了當時救亡圖存的時代需要。A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三民主義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口號,B不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三民主義推動新文化運動的開展,C不符合題意;三民主義代表革命派結合41頁知識拓展,合作探究,評價三民主義明確反對滿族貴族的民族壓迫,具有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進步性:土地綱領體現了資產階級的經濟要求;為資產階級革命指明了前途和方向;三民主義初步描繪出了中國還不曾有過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土地綱領沒有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徹底;局限性:民族觀的狹隘性;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革命的不徹底性設計意圖: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教學難點,并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評價問題的能力。回首中山路之三----進行革命斗爭播放革命志士發動起義的視頻四、進行革命斗爭——革命志士的奮斗學生活動1——看誰找的準、找的快:革命志士為了推翻清政府做了哪些斗爭?觀看視頻,閱讀教材42-43頁,完成表格萍瀏醴起義 安慶紹興起義 廣西起義 黃花崗起義時間領導者地點過程結果影響學生活動3——結合上述起義及《黃興絕命書》、林覺民《與妻書》,同桌相互議一議:革命志士有著怎樣的革命精神?學生活動2——研讀43頁孫中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材料,分析黃花崗起義的歷史意義,加深對本部分知識的理解。設計意圖:1、視頻展示可對課本內容進行形象補充,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利于激發學生興趣。2、用任務驅動的方式提高學生閱讀的目的性,利于學生活躍思維和參與課堂。3、用圖表來歸納,利于教材內容層次化和簡單化,利于學生理解4、議一議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學會獨立思考。同時,通過史料分析,引導學生感受革命志士的為救國救民而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小結:孫中山陸皓東章炳麟鄒容、陳天華黃興秋瑾徐錫麟建立興中會建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策劃廣州起義著書宣傳革命思想發動武裝起義首次舉起民主革命的旗幟初步描繪出了中國還不曾有過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成立革命團體民主革命逐漸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武昌起義∕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5課辛亥革命后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那部分內容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第二課時 締造民主共和教學材內容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本課地位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本課時在第三單元中是承上啟下的一課時,上承前一課時走向民主共和,下啟后一課時捍衛民主共和,因此本課的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是締造民主共和的重要一步。知識與能力:了解武昌起義的背景、過程,分析歸納其歷史意義;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通過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識讀《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示意圖》、研討歷史資料,從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學會全面認識、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通過探究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國政治制度、社會生活的變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偉大意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革命黨人為國為民、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認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締造共和的偉大歷史意義。教學重點: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教學難點:1.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2.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教是為了更好地學,教法與學法應是統一的。本課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史料分析等教學方法,而學生則配合以自主學習、分組討論等方法來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同時采用聯系法和歸納法理解歷史事件的前后聯系。辛亥年,武昌發生的那點事,是一場意外,意外里的意外。這場意外,毀了一個王朝,像扳道岔一樣,把古老的中國,扳到了另一個軌道上。——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辛亥年,武昌發生了什么事?設計意圖:通過設置懸念、提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導 入一、浴血奮戰求共和(辛亥革命)二、眾望所歸建共和(中華民國的建立)三、頒布憲法固共和(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四、師生互動話共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教 學 過 程地點:經過:結果:影響: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占領楚望臺→猛攻湖廣總督→占領武昌城→攻占漢口和漢陽取得勝利,成立湖北軍政府全國十幾個省宣告獨立一、浴血奮戰求共和時間:設計意圖:武昌起義是本課重點,在觀看視頻的基礎上,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提煉歷史信息的能力。1、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勝利后僅一個多月湖北、湖南、山西、陜西、江西、云南、福建、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廣東、山東、四川等15省份宣布獨立。為什么武昌起義后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清朝的半壁江山就土崩瓦解?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的展示和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從感性和理性方面體會、理解清朝的滅亡具有必然性,從而進一步明確武昌起義的成功是革命形勢成熟的必然結果。2、各省響應武昌起義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開了清王朝統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到處燃氣革命的烈火。成立的時間、標志:國都:措施:性質:意義: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南京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為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成立臨時參議院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閱讀、提煉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和時空觀念。二、眾望所歸建共和——中華民國的建立計算歷史年代的方法: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19111、民國元年,為緊跟時勢,商務印書館編纂了《共和國教科書》,推崇愛國、平等、自由、權利、義務等理念。發生在這一年,與該套教科書編纂有直接關聯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A. 武昌起義 B. 中華民國成立 C. 新文化運動 D. 五四運動2、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同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由袁世凱繼任。就任后,袁世凱于1914年修訂《總統選舉法》,不但自己可以終身擔任總統,還可以由他的子孫繼任,這與封建帝制已無多少差別,體現辛亥革命成果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遭到破壞,“中華民國”只剩下一塊空招牌。上述材料中,“辛亥革命成果”遭到破壞的時間是 A.民國元年 B.民國二年 C.民國三年 D.民國四年 亞東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 《中華民國國歌》國旗: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國旗和國歌的出現說明了什么?設計意圖:讓學生直觀感知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共建民主共和國的愿望,中華民國是資產階級共和國。1.據上述材料,指出清末民初社會生活的變化有哪些主要表現?2.據上述材料,分析南京臨時政府主要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進行了許多意義重大的改革,主要有:政治方面,保障人權,不準刑訊、體罰,禁止買賣人口、販賣童工,保護華僑,保護人民財產;經濟方面,獎勵工商業發展,鼓勵興辦實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平等觀念,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謂,廢止跪拜,減除男子發辮,勸禁女子纏足,嚴禁鴉片,禁止賭博;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廢止小學讀經等。這些政策在當時雖然沒能全部貫徹執行,但對社會觀念的轉變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義。設計意圖:通過探究辛亥革命前后的社會變革,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不僅廢除了帝制,還解放了思想,是一次思想觀念的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從而讓學生得出結論,南京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權,它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時間:頒布者:機構:內容:性質:意義:1912年3月11日參議院三、制定憲法固共和——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自由平等三權分立主權在民據《臨時約法》的內容,分析《臨時約法》的性質及頒布有何重要意義。設計意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逐條解讀約法內容,并得出結論,一方面培養學生表述歷史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得出臨時約法的性質和意義,體會論從史出的原則。突出約法的重要作用,更是為了突破辛亥革命的功績這個重難點。合作探究 解讀約法材料一: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革命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材料二:1915年,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軍閥張勛擁戴清朝廢帝溥儀登基,在全國人民的怒斥聲中,12天后復辟丑劇草草收場。材料三:“中國處在大規模的工業發展的前夜,商業也將大規模地發展起來,再過五十年我們將有許多上海。”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眾都把辮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隸的標志,紛紛自剪去;當時流行的服飾:中山裝、西裝、領帶、皮鞋、禮帽……請回答:根據上述材料,結合課本知識評價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資本主義發展革除舊風四、師生互動話共和——探究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設計意圖:通過解讀這四則材料,用現代史觀進行分析,表現出辛亥革命的成功一面,強調了辛亥革命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及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知道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史實;了解北洋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第三課時 痛失民主共和教學材內容課程標準重點:袁世凱復辟帝制;二次革命難點:了解民主共和的痛失、辛亥革命的失敗;北洋軍閥的概念理解1、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及北洋政府逐步建立獨裁統治2、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奮起反抗獨裁,維護民主共和重點難點內容主線教學思路以袁世凱1912——1916年身份的轉換為線索,引導學生了解民主共和的痛失、辛亥革命的失敗*中國近代史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竊國大盜,出示圖片,設問:1、閱讀教材47頁,說一說,袁世凱是怎樣由清朝重臣搖身一變成為民國總統的?◇逼迫清帝退位 1912 2、12◇袁世凱3月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4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職一、 竊取辛亥革命革命果實材料二: 以北洋新軍(袁世凱建立的新式軍隊)為主體的清軍所表現出來的軍事能力,大大震驚了革命黨人和立憲派人物。——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晚晴民國卷》材料一:在革命派內部,妥協思想也已占上風……南北雙方達成了一項協議:革命黨人同意讓出政權,袁世凱則同意宣布贊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李侃《中國近代史》2. 北洋新軍的強大,袁世凱掌握清政府軍政大權1.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根本原因)材料三:各國駐華公使……拒絕承認南京臨時政府的合法地位,聲稱必須由袁世凱“統一”南北,還出動軍艦在長江上示威。——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晚晴民國卷》3、袁世凱得到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北洋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二、北洋軍閥政府的統治1、袁世凱的獨裁統治袁世凱的統治活動 革命派維護共和制度的斗爭破壞內閣制解散國民黨和國會鎮壓二次革命宋教仁等組成國民黨收買刺客刺殺宋教仁,武力鎮壓國民黨孫中山和黃興等發動二次革命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無限期連任,可指定繼承人資本主義民主制度遭到破壞,至此,中華民國只剩了一塊空招牌犧牲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失敗民國總統袁世凱洪憲皇帝袁世凱公然復辟帝制護國戰爭(1)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兩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lu)此民賊,以拯吾民”——孫中山《討袁檄文》由此分析孫中山對袁世凱稱帝的態度如何?堅決反對;號召民眾進行討袁斗爭,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小組討論:袁世凱復辟帝制為什么會失敗?材料一:袁世凱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偽造民意而亡。——李大釗材料二:日本責備袁世凱“斷行帝制,無視友邦勸告”,“日政府當然不能承認” ……袁世凱親信也感到復辟帝制已經絕望,不愿跟他同歸于盡。——李侃《中國近代史》材料三:由于他倒行逆施,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只當了83天皇帝就見上帝去了。可見逆民主共和的歷史潮流而動,肯定是短命的。——毛澤東1、民主共和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全國人民支持護國運動2、袁世凱眾叛親離3、違背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根本原因)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桂系軍閥廣東廣西陸榮廷桂系軍閥滇系軍閥貴州云南唐繼堯滇系軍閥東北奉系軍閥張作霖奉系軍閥江蘇湖北江西直系軍閥馮國璋、曹錕直系軍閥浙江安徽山東福建皖系軍閥段祺瑞皖系軍閥北京對內: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54頁)對外: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2、軍閥割據結合教材第四子目的內容,思考袁世凱的繼任者有哪些?他們分別控制哪些地區?為爭奪地盤與鞏固政權,這些軍閥采取了什么做法?連年混戰;孫中山組織護法運動失敗軍閥割據混戰的影響根據上述表格想一想,北洋軍閥的割據局面對中國社會造成哪些不利影響?農戶減少 1914-1918 減少1500多萬戶耕地減少 1914-1918 減少2600多萬畝荒地增加 1914-1918 減少4900多萬畝陸軍增加 1914-1918 增加92萬多人軍費增加 1916-1918 增加5000多萬元1、軍閥割據混戰,導致中國社會動蕩不安;2、民眾流離失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3、日益增長的軍隊人數和軍費開支,使中國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袁世凱繼任的北洋統治者實行專制獨裁統治投靠帝國主義孫中山本人沉痛地說過,當時中國“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毛澤東指出,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沒有能夠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新的出路。近代化的探索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了?失敗了?合作探究:毛澤東指出,辛亥革命“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盡管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但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的中國民主 革命的先驅者的業績和為追尋民主共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永遠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永遠應該銘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