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題 2 分,共 40 分)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21. (1)隋文帝(楊堅)。(1 分)(2)社會狀況:隋朝經濟發展,糧食儲備豐富。(2 分)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2 分)影響: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唐朝的國強民富 。(2 分)(3)制度:科舉制。(2 分)意義: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4 分)(4)啟示:統治者應施行仁政,關注民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分)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22. (1)目的:學習唐朝先進的制度、文化等 。(2 分)特點:次數多;規模大;人才集中 。(4 分)(2)A:唐太宗時期;B:鑒真東渡;C: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 。(3 分)(3)天竺(古印度)。(2 分)(4)原因:唐朝國力強盛,文化燦爛;絲綢之路暢通;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 。(4分)四、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23. (1)成吉思汗(鐵木真)。(2 分)相同之處:統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政權;發展生產;創制文字 。(4 分)(2)主要方式:戰爭、和親、會盟、冊封、設置機構等 。(6 分)特點:方式多樣;貫穿中國古代歷史;促進了民族交融與國家統一 。(2 分)(3)觀點:中國古代各民族共同推動了國家的發展和民族交融 。(1 分)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24. (1)對中國:促進了書籍的大量出版和傳播,使讀書人增多,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2 分)對世界: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 分)(2)尊稱:“藥王”。(2 分)精神品質:勤奮好學、刻苦鉆研;關愛他人、樂于奉獻;善于總結、勇于創新 。(4 分)(3)“他”是劉禹錫 。(1 分)歷史地位:唐代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2 分)(4)感受:隋唐時期發達的科技與文化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繁榮與昌盛,我們應為祖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感到自豪;我們要學習古人勇于創新、積極探索的精神,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2 分)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學生素質中期評價七年級歷史2025.04注意事項:1.本科評價滿分100分,時間為6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在答題卡上用0.5mm黑色字跡的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及考生號,并用2B鉛筆把對應考生號的標號涂黑。3.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必須用0.5m黑色字跡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指定區域內的相應位置上;不準使用涂改液,涉及作圖的題目,用2B鉛筆畫圖,答在試卷上無效。敬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不要折疊答題卡。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學生們來到大興城遺址參加研學活動,在講解員的介紹下了解到:隋統一后,采取了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等措施。請判斷這一系列舉措A.加快了人口流動B.鞏固了隋朝統治C.擴大了隋朝疆域D.促進了文化交流2.“隋朝末年,許多老百姓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斷手斷足的方式,時稱“福手福足”。因嚴重饑荒又得不到賑濟,有的地區百姓連草根樹皮也找不到,只好“煮土而食”。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民不聊生B.起義頻發C.土地減少D.經濟衰退3.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曾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jing)(小腿)以啖(dan)(喂)腹,腹飽而身斃。”這體現了他的治國思想是A.以德治國B.禮法并用C.以農為本D.以民為本4.“自古男人掌朝綱,誰料女杰作俊賢。重拳擊碎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這首詩贊揚了女皇帝武則天A.戒奢從簡B.整頓吏治C.重視農業D.變法圖強5.考古學家在莫高窟的唐代壁畫里發現了這樣一個場景(如圖):一名農夫一手持著用于耕作的生產工具,一手揮鞭驅趕著田地里的牛。壁畫中的工具8A.提高了耕作效率B.提高了運輸能力C.擴大了灌溉面積D.促進了手工業發展6.《舊唐書·崔融傳》中記載:“天下諸津(指碼頭),舟航所聚…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從早到晚)。”材料反映的景況是A.民族交融加強B.商品交流繁盛C.中外交往密切D.生產技術先進7.如下三位同學圍繞唐玄宗展開了討論。其討論內容可以用來探究“開元盛世”局面出現的茶同學A:李隆基繼位之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同學B:李隆基得到了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同學C:李隆基實行改革:政治上,裁減冗員:經濟上,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文化上,注重文教等。A.特點B.原因C.影響D.表現七年級歷史第1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參考答案.docx 河北省唐山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