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民族獨立國家發展的政治前提站起來毛澤東富起來鄧小平強起來習近平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近代史兩大歷史任務: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課導入2024年1月24日,中國和瑙魯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瑙魯共和國關于恢復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兩國自即日起恢復大使級外交關系,瑙魯成為中國第183個建交國。學習目標壹O1唯物史觀O2家國情懷O3通過自主學習和史料研讀,了解土地改革的運動的背景,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與主要內容,土地改革的過程、結果。理解土地改革是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來在土地制度上的一次最重大、最徹底、最大規模的改革、認識其對發展生產力的意義。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建國初期駕馭復雜形勢的能力,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信念。史料實證第 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目錄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貳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第 一 部 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壹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不要被動、怯懦,而要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有獨立精神,要爭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1949年11月8日周恩來在外交部成立大會上的講話新中國總理;第一任外交部部長(一)建國初外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壹1949年12月1950年2月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新中國并建交毛澤東訪問蘇聯與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在一起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政府貸款給中國3億美元。周恩來在條約上簽字1.與蘇聯建交1949年10月2日(一)建國初外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壹2.與17個國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系1 1949.10.3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2 1949.10.4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3 1949.10.5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4 1949.10.6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5 1949.10.6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6 1949.10.6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7 1949.10.7 波蘭人民共和國8 1949.10.16 蒙古人民共和國9 1949.10.27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0 1949.11.23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1 1950.4.1 印度12 1950.10.4 印度尼西亞13 1950.4.13 瑞典14 1950.5.9 丹麥15 1950.5.11 緬甸16 1950.6.8 瑞士17 1950.9.14 阿爾本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國家占多數作用: 成功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封鎖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一)建國初外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壹3.不利形勢: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外交孤立、實行封鎖和禁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合法性,不把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交給中國。建國初期美國對華軍事包圍示意圖外交孤立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對中國在經濟上實行封鎖和禁運,以致中國與外國貿易幾乎斷絕。1950—1953年,中美在朝鮮戰場展開了軍事較量。經濟封鎖軍事較量(一)建國初外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壹首次提出:內容:正式確立: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壹意義:材料:它是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開展活動,突破美國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擴大對外交往的有力武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成為我國對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漸在國際社會中被普遍接受。這是國際關系史上的重大創舉,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關系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摘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①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②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三)日內瓦會議1954年4月至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在日內瓦召開的關于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注】印度支那:即法國殖民地在東南亞的一部分,其組成包括今越南、老撾和柬埔寨三國周恩來步入日內瓦會場一、與會國保證尊重印度支那三國的主權、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二、結束在三國的敵對行動;三、三國不得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也不允許任何外國在三國的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西方曾有報刊稱:“已有不少人將周恩來喻為印度支那會議的挽救者,他已贏得了外交舞臺第一流人物的地位。”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壹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貢獻第 二 部 分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貳巴基斯坦印度緬甸錫蘭(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菲律賓越南泰國阿富汗土耳其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亞蘇丹埃塞俄比亞加納利比里亞二戰后,亞非拉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運動極大地改變了國家政治格局。1955年,召開萬隆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貳萬隆會議(亞非會議)時間:地點:人物:地位:1955年印度尼西亞萬隆周恩來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1)概況:(2)過程:會前:危機四伏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貳過程:一些國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國主義國家挑撥,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矛盾重重會中:伊拉克代表:共產主義是獨裁,是一種顛覆性宗教,是新式的殖民主義,當前我們都應該反對共產主義!泰國代表:中國所建立的傣族自治區,意味著共產主義對鄰國的“滲入和顛覆活動”。中國“沒有宗教自由”。菲律賓代表:亞非人民當前的任務,不是去向殖民主義斗爭以取得獨立,而是要同像美國聯合起來反對共產主義。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貳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表講話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的,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求同”、“存異”分別指什么?同異歷史遭遇相同:曾遭受帝國主義侵略面臨問題相同:發展經濟、維護國家獨立、促進世界和平思想意識、社會制度不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貳意義意義: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同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1955年4月24日,會議通過《亞非會議最后公報》。內容涵蓋經濟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等方面。材料:從萬隆會議結束到1959年底,同中國先后建交的有尼泊爾、埃及、敘利亞、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斯里蘭卡、東埔寨、伊拉克、等11個國家,它們全部都是亞非國家。亞非會議為新中國的外交活動打開了新的天地。——張穎,潘敬國《高端決策:周恩來與新中國外交》材料:他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 ——美國記者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貳周恩來為各國朋友簽名留念紀念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稱為“萬隆精神”。為國為民、真誠坦率、顧全大局、不卑不亢、沉著冷靜……萬隆精神周總理具有什么樣的精神品質 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貳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在北京病逝,享年78歲。設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的聯合國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聯合國還沒有為誰下過半旗。在周恩來26年的外交生涯中,到他逝世前,總共有107個國家與中國建交,其中還包括美國和日本。他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等外交思想至今仍在指導中國的外交工作。課后小結20世紀50年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建國初期外交形勢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外交政策: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外交形勢:有利局勢、不利局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意義: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日內瓦會議(1954)萬隆會議(1955)第 三 部 分課后練習習題練習1.1974年,中國政府贈送給聯合國一件大型藝術掛毯——《長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長城遏制和化解了無數次沖突和戰爭,其文化意蘊具有重要的外交價值。這使得“長城外交”成為新時代中國外交的新“王牌”。其“文化意蘊”指的是( )A.無為而治 B.民主自由 C.以和為貴 D.重義輕利習題練習2.1949年我國護照為單頁版,1950版、1953版、1958版護照為中俄文對照,1971版、1975版改為中法英文對照。我國護照語種的變化反映了( )A.“一國兩制”政策出臺 B.經濟實力的增強C.改革開放的曲折歷程 D.外交關系的變遷習題練習3.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我國百年的屈辱外交,翻開了外交事業的新篇章。同新中國一起成長起來的外交政策是( )A.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求同存異”方針 D.全方位外交習題練習4.2023年3月26日,中國同洪都拉斯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洪都拉斯共和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外交部發言人指出:“我們愿同洪都拉斯方面加強高層交往,不斷增進政治互信和相互了解,本著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精神,同洪都拉斯方面共同推動各領域的交流合作。”處理中洪關系要堅持( )A.思想建黨,政治建軍 B.“一國兩制”方針C.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習題練習5.有學者認為:“萬隆會議是第三世界整體意識形成的重要標志。”該觀點強調萬隆會議( )A.推動戰后民族獨立運動浪潮 B.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C.聚焦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 D.維護拉美人民國家主權習題練習6.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是一次成功的會議。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在會上進行了積極的外交努力,會議最終就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從而緩和了亞洲及世界的緊張局勢,鞏固了中國南方邊陲的安全。這證明( )A.國際爭端可以用和平協商方式解決 B.與會國家完全贊同和平共處原則C.會議促進了亞非國家之間團結合作 D.會議消弭了朝鮮南北方矛盾沖突感謝您的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