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民族獨立國家發展的政治前提站起來毛澤東富起來鄧小平強起來習近平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近代史兩大歷史任務: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新課導入1953年《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這樣寫道:“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是我國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欺侮不再過窮困生活的基本保證,因此這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國人民必須同心同德,為這個最高利益而積極奮斗。”新年伊始的號召熱情洋溢,吹響了新中國工業化建設的號角。你知道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怎樣起步的嗎?學習目標O1時空觀念、史料實證O2唯物史觀O3通過史料研讀,了解我國實施“一五”計劃的背景,知道“一五”計劃的目的、基本任務及重要作用。通過識讀《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總結“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通過自主學習,了解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主要內容及意義,知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歷史解釋第 4 課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目錄壹第一個五年計劃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第 一 部 分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壹工業化指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溫故知新 近代中國的工業化行業分布不均衡——集中在輕工業地區地區分布不均衡——集中在沿江沿海地區總體落后,深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重工業輕工業通常指鋼鐵業、石化業、造船、汽車制造這種需要大型生產設備和大量人力的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生產資料 。是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業。例如紡織業、加工業等。工業中國工業化的開端:洋務運動近代民族工業的總體特征: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并沒有完成中國的工業化。名詞解釋第一個五年計劃壹產品 1952年產量 比1949年增加 比歷史最高水平增加糧 1.639億噸 49% 9.3%棉 130.4萬噸 193% 53%鋼 135萬噸 754% 46.2%煤 6649萬噸 105% 7.4%發電 72.6億千瓦時 68.1% 21.9%原油 44萬噸 272%1952年主要產品產量表1、背景【P19材料研讀】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毛澤東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低國民黨逃跑時掠走的金銀 黃金 277萬兩白銀 1520萬元美鈔 1537萬元第一個五年計劃壹2、內容時間1953年—1957年底目的基本任務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特點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③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優先發展重工業?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一五計劃”期間基本建設投資比重分配圖(%)第一個五年計劃壹“一五”計劃為何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材料:舊中國經濟結構畸形,1949年輕工業產值占整個工業的70%以上,而重工業所占比重則不到30%……并且因為我國沒有重工業,許多輕工業的機器,不能制造! 因為沒有重工業……過去在我國農業中就幾乎完全不使用機器,也很少使用化學肥料。材料:“日本帝國主義為什么敢于這樣地欺負中國,就是因為中國沒有強大的工業,它欺侮我們的落后。”“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 ——毛澤東材料:由于采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蘇聯只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就跑完了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一個世紀才走完的路程,使蘇聯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 —— 《重要文獻選編( 第四冊) 》①重工落后,阻礙發展。②增強國防,鞏固政權。③學習蘇聯成功經驗。1954年10月周恩來和米高揚在蘇聯援助中國建設項目協定文本上簽字第一個五年計劃壹成就:一橋二鐵三公四廠 成就 工業交通運輸業①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②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③沈陽第一機床廠④沈陽飛機制造廠①鐵路:新建寶成、鷹廈等30余條;②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車;★③橋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橋飛架南北,天嶄變通途”鷹廈鐵路寶成鐵路川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作用: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3、成就第一個五年計劃壹 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創造了許多歷史上的第一。 1953年,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投產。 1955年,新中國第一套6 000千瓦火力發電機組在上海組裝成功,開始建立中國的發電設備生產基地。 1955年,中國第一塊國產手表在天津誕生。 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 1956年,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在沈陽試制成功。 1956年,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教材P19相關史事】第一個五年計劃壹4、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5.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易錯點;中國尚未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第一個五年計劃壹思考:一五計劃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周恩來和米高揚在蘇聯援助中國建設項目協定文本上簽字蘇聯專家與中國技術人員一起研究工作沈陽第一機床廠生產一角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決策和領導②蘇聯的援助③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第 二 部 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貳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利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時間:地點:會議內容:1954年9月北京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材料研讀反映人民利益,體現人民民主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性質: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2)選舉國家領導人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常務委員長劉少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內容: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憲法性質: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憲法意義: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指國家的憲法。因一切法律都要根據憲法來制定,故稱根本大法(易錯:不是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會產生組成國家權力直接直接屬于間接國家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反映人民利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貳(1)標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毛澤東在大會開幕式上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貳易錯點1、新中國臨時憲法:2、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3、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4、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5、1954年, 的召開,標志 制度的確立。在天安門廣場歡慶憲法頒布的人民《共同綱領》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課后小結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經濟工業化實施一五計劃政治民主化(1953—1957年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我國開始改變工業化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目的:特點:成就:意義:改變落后的工業面貌為了有計劃地進行工業化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一橋、二鐵、三公、四廠(時間、地點、內容摘要)意義:人民代表大會的確立(1)標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第 三 部 分課后練習習題練習叁1.王樹恩在《新中國“一五計劃”出臺的臺前幕后》中談道:“1952年,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這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 )A.工業水平很高 B.工業水平很低C.工業門類齊全 D.農業水平高習題練習叁2.“一五”計劃期間,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這主要說明“一五”計劃( )A.加速推進航空業,注重自主研發 B.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區域均衡C.突出建設交通業,關注協調發展 D.大力投資制造業,完成三大改造習題練習叁3.“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下列能反映我國在一五計劃中取得的建設成就的語句是( )A.“萬里河山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B.“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C.“包干到戶生產忙,喜看稻菽千重浪”D.“南方談話指方向,祖國建設譜新章”習題練習叁4.1954年在完成全國基層選舉的基礎上,分別選舉產生1226名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臺灣省代表暫缺)。其中,中共黨員668人,占54.48%,黨外人士558人,占45.52%。這反映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A.權力具有至上性 B.具有廣泛代表性C.提高決策科學性 D.維護黨的權威性習題練習叁5.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毛澤東說:“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這次會議被稱為“里程碑”是由于( )A.通過了《共同綱領》 B.確立了土地改革的路線C.實施了“一五”計劃 D.通過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感謝您的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