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下)高二期中質量監測歷史注意事項考生在答題前請認真閱讀本注意事項及各題答題要求1.本試卷共6頁,包含選擇題(第1題~第15題,共15題)、非選擇題(第16題一第19題,共4題)兩部分。本次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2.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考試號等用黑色0.5毫米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卡上。3.作答非選擇題須用黑色0.5毫米簽字筆寫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無效。作答選擇題須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一、選擇題:本部分包括15題,每題3分,共計45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1.西周“阿尊”的青銅器銘文中有“宅茲中國”的字樣。唐朝孔穎達在(春秋龍傳正義·定公十年》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上述對“中國”的記載A.詮釋多地文明的融合B.反映出中央權力高度集中C.體現華夏認同的形成D.分別代表地理和文化中心2.《漢書·食貨志》記載,漢武帝至漢平帝時期“成錢二百八十億萬余”。但學者對這一數據存在不同解讀:有學者刪“萬”字得280億,有學者以“億萬”為億(280億),另有學者按“億為十萬”換算成2800億,甚至有人直接引用原文避談具體數值。上述解讀說明A.數據因文獻傳抄錯漏而缺乏研究價值B.解決爭議必須以實物史料來作為依據C史料解讀需結合文字考據和計量演變D.《漢書》記載夸大漢代經濟發展水平3北魏遷都洛陽后,在原址的基礎上,對洛陽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右圖為北魏洛陽城的復原圖。這種布局體現了洛陽大市A.軍事防御體系的嚴密性B佛教成為北魏主流思想C,北魏政權彰顯正統地位D市場設立突破坊市限制高二歷史第1頁共6頁4據《資治通鑒》記載,609至610年,隋煬帝為夸耀國家富強,在洛陽舉行盛大的表演大會,外國人可以吃喝免費。街市燈火通明,以繒帛纏樹,有胡客驚嘆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上述記載反映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人國富民窮導致民心喪失B征發繁重,民不堪命C,嚴刑峻法激化社會矛盾D遠征高麗,財政虧空5西夏法典《天盛律令》規定:“借貸利息不得超過本錢,違者沒收所得:民間立契須有保人,違契不償者罰。”而宋朝法律則強調“公私債負,契約分明,違者依律科斷”,“保人”不再是契約中必備的條件。上述差異反映出宋朝A下層百姓經濟負擔加重B.商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政雅加強對經濟的控制D.中央集權制度逐漸弱化6.下表為學者傅斯年對歷史上有籍貫可考的5700多位歷史人物按籍貫和主要朝代進行了占比(%)情況統千,其中江西省在兩宋時期占比變化顯著。這是因為江西籍貫西漢東漢唐北宋南宋明陜西20.5815.9720.44.310.994.51山西4.923.5014.29.652.813.16江蘇11.062.846.46.638.1013.61江西0.490.420.55.5413.41.51A.人口南遷,政策傾斜B經濟發展,文化興盛C吏治清明,社會安定D資源豐富,制瓷發達明成祖時期,多次派遣宦官亦失哈率大規模船隊巡視東北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授予女真首領衛所官職,建永寧寺立碑宜揚“柔化斯民”。此舉反映了明朝在東北地區A.羈縻與教化相并重B.設置軍鎮加強邊防C.任用宦官監視官民D.實行改土歸流政策8明末《湖州府志》載,農戶“田種稻,地植桑,塘養魚,堤蒔豆”,形成“田瘠則屑餅(豆餅)培之”的施肥體系。清初《補農書》稱湖州“女紡織,男耕獲,春蠶秋稻,無隙日”。這些現象表明當地農業的發展A.依靠大量引進外來作物B.得益于農業生產工具革新C推動自然經濟走向瓦解D.呈現多種經營興盛的特點91858年,中英簽訂條約明確規定:凡進口洋貨納子口稅后,可免征其它內地稅,但是其貨主必須為洋商。這一規定引發英商不滿,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中則明確規定不分華、洋商人均可享受洋貨運入內高二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