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瀘縣普通高中共同體 2025 年春期高二期中聯合考試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選項 C D D D B D A C B C D A C A D C二.非選擇題17.(1) 特點:內容多樣:涉及數學、天文歷法、器械制造等多方面知識。如材料中提到《幾何原本》《同文算指】 《渾蓋通憲圖說》《乾坤體義》《遠西奇器圖說》《火攻挈要》等不同領域的書籍傳入中國 。(3 分)官方推動:清政府任命德國耶穌會會士湯若望為欽天監負責人,借助官方力量推動西學部分內容傳播。(1 分)受眾有限:傳播局限于中國社會的上層(官員和知識分子圈子里),入清之后,甚至更囿于宮廷之內。(1 分)存在局限:出于對神學的偏見,一些近代科學最新成果未能傳入中國。(1 分)評價: 積極方面:學術影響:促進了中國歷算學等學科發展,一批學者對歷算學產生興趣,推動了相關學術進步 。如清朝一代學者對于歷算學有興味。(2 分)思想啟發:使中國知識界認識到西方科學文化有值得學習之處,開闊了知識界的視野,沖擊了傳統的文化觀念。(2 分)消極方面:傳播范圍狹窄,未深入民間,對中國社會整體變革影響有限;許多近代科學核心成果未能傳入,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科技文化發展軌跡,未能推動中國向近代化轉型。(2分)(2)原因:①中國文化優勢:16 - 18 世紀中國在傳統社會框架內具有一定優勢,儒家經典等中國精神文化成果具有吸引力。當時在傳統社會的框架內,西方國家很難戰勝中國,其文化也具有一定先進性。(2 分)②傳教士推動:傳教士大量譯介中國文化文本到西方,且按要求定期以書信形式匯報傳教情況,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2 分)③歐洲自身需求:歐洲處于社會變革前夕,強烈需要借助外部因素沖破舊社會藩籬、擺脫教會束縛、批判封建專制并建立開明統治,而中國文明成為他們期待汲取發展力量的對象。(2 分)影響:①思想領域:為歐洲的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提供了思想素材,推動了歐洲思想界對封建專制和教會束縛的批判,有助于啟蒙思想的發展。如歐洲人從中國文化文獻中尋找材料,為社會改革創立理論,制造輿論。(3 分)②文化領域:豐富了歐洲的文化內容,儒家經典等中國文化的傳入,讓歐洲人接觸到不同的思想體系和文化觀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歐洲的文化發展。(2 分)18.(1)① 價值取向:西方:重視個人價值,強調個性解放與彰顯,突出個體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如“人是萬物的尺度”,將個人的思考和認知作為衡量事物的標準。(1 分)中國:注重群體和諧,人的生命價值體現在親情和諧、天人合一、等級有序的倫理道德上,以親族血緣關系為基礎擴展到社會,強調個體對群體的融入與貢獻。(1 分)②人與自然關系:西方:材料未重點提及,但從強調個人價值可推測,更傾向于將人與自然區分,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去認識和改造自然。(2 分)中國:講究人與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相融相生,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③社會基礎:第 1 頁 共 2 頁西方:以個人為基礎,強調個人的獨立與自主。(1 分)中國:以血緣宗法為核心的親族關系作為共同的生存基礎,社會關系基于血緣和宗法。(1 分)(2)原因①經濟基礎:西方:古希臘文明多山地、港灣,不利于大規模農業發展,商業和海外貿易發達。商業活動需要個體的冒險和獨立決策,從而培養了對個人價值的重視。(1 分)中國:屬于農耕文明,農業生產需要人們共同協作,如興修水利等,依賴群體的力量,因此以親族為基礎的合作共處模式成為社會基礎,注重群體利益。(1 分)② 地理環境:西方:古希臘地區島嶼眾多、海岸線曲折,這種地理環境促使人們向外探索,發展海上貿易和殖民活動,塑造了個人的冒險精神和獨立意識。(1 分)中國:中原地區土地相對平坦開闊,適宜大規模農業生產,人們長期在相對固定的區域內生活,形成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穩定社會結構。(1 分)③ 政治制度:西方:古希臘城邦多實行民主政治,公民直接參與城邦事務,個人的才能和意見得到重視,進一步強化了對個人價值的追求。(1 分)中國:長期實行封建君主專制,以血緣宗法制度為統治基礎,強調等級有序,個體需服從家族和國家的整體利益。(2 分)19.論題:人口遷徙促進了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融合。(1 分)闡述:在古代,印歐人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他們的遷徙帶來了自身的文化、語言和生產方式等,對歐洲和印度的文明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印歐人在印度與當地原有居民融合,形成了種姓制度等獨特文化,推動了印度文化的發展。(2 分)公元前 2 世紀 - 公元 2 世紀,中國北方匈奴不斷擴張,大月氏人西遷,日耳曼人南遷。大月氏人西遷過程中,將東方的文化和技術傳播到中亞等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在中亞地區的交流。日耳曼人南遷進入羅馬帝國,與羅馬文化相互碰撞,在羅馬文化基礎上融入日耳曼文化元素,對歐洲中世紀文化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2 分)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移民美洲、大洋洲,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歐洲殖民者將西方的宗教、政治制度、語言等帶到美洲和大洋洲,同時非洲黑人也將自身的音樂、舞蹈、宗教信仰等文化帶到美洲,不同文化在美洲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多元性的美洲文化。(2 分)工業革命后,近代華工移民美洲、大洋洲,他們帶去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生產技術等,豐富了當地的文化內涵。同時歐洲移民也將歐洲文化傳播到美洲、大洋洲和亞洲,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2 分)二戰后以及 20 世紀 70、80 年代以后,勞動力的大規模遷徙同樣促進了文化交流。如北非、東南亞、拉美等地勞動力流入西歐、北美和大洋洲,亞非勞動力移民至日本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不同文化在新的地區相互影響,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融合。(2 分)綜上所述,人口遷徙在不同歷史時期都促進了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 分)第 2 頁 共 2 頁瀘縣普通高中共同體2025年春期高二半期聯合考試歷史試題歷史試卷分為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8頁,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填寫在答題卷上相應位置。2.選擇題答案使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卷對應題目號的位置上,填涂在試卷上無效。3.非選擇題答案請使用黑色簽字筆填寫在答題卷對應題目號的位置上,填寫在試卷上無效。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列圖1、圖2、圖3中的文字分別是古代西亞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書體)和古代中國的甲骨文。經學者破譯,發現三者構造方式都采用了會意、象形、表音等原則。這表明在古代區而鳳不1節A區18市圖1圖2圖3A.各地文明之間相互借鑒明顯B.文字的產生都源于字母文字C.早期文明的發展具有相似性D.文字的書寫材料都是相同的2.亞述帝國強制推行郵驛制度,驛站由官員直接管控,重要的驛站還會有軍隊駐扎。據考證,帝國全盛時期的兩個驛站之間的平均距離是馬車驅馳一天的里程。這些做法A.推動了帝國版圖的擴大B.以服務百姓生活為宗旨C.確保了帝國的長治久安D.強化了國家的治理能力3.自6世紀末開始,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國,為使新移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據此可知A.斯拉夫人促進大陸法系的形成B.北方族群文化逐漸占據主流地位C.習慣法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D.拜占庭帝國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4.1215年,英國約翰王以特許狀形式正式批準倫敦市民每年可以選舉一位市長的請求,同時在特許狀中明確規定:當選的倫敦市長應覲見國王,并對國王宣誓效忠。這一程序最終逐漸擴展到其他城市并形成慣例。由此可見,約翰王此舉旨在A.遵守《大憲章》保護封建主特權B.給予城市自主權對抗教會C.順應時代推動自治市制度的發展D.借助市民階層以擴大王權5.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地位隨時代變遷而起伏。古代先民借助漢字,創造了燦爛文化;近代在西方文化沖擊下,部分知識分子質疑漢字繁難;而當代人工智能(如DeepSeek)通過漢字的高效信息處理能力,重新彰顯其優越性。這一歷程體現了A.文化自信受綜合國力強弱的影響B.中華文明的韌性與創新轉化能力C.漢字始終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D.文字優越性由外來文明標準評判第1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瀘縣普通高中共同體2025年春期高二期中聯合考試歷史試題 瀘縣普通高中共同體2025年春期高二期中聯合考試歷史試題.pdf 瀘縣普通高中共同體2025年春期高二期中聯合考試歷史試題 瀘縣普通高中共同體2025年春期高二期中聯合考試歷史試題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