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1949年,毛澤東說:“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這里的“站立起來了”是指A.中國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政權B.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C.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D.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2.天安門廣場原本是皇家專用的一塊禁地,不準百姓通行。1949年9月,政府下令整修天安門廣場場地,以供群眾集會使用。10月1日,首都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慶祝新中國成立。天安門廣場用途的變化反映了A.人民的地位得到提高B.中國已經徹底消滅剝削階級C.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D.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她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偉大的里程碑意義,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她指的是A.中國共產黨誕生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C.抗美援的勝利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4.歌詞蘊含著歷史信息。下列最能反映新中國成立的歌詞是A.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B.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C.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D.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5.根據形勢變化,1950年11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上,中央對我國財經工作方針作了及時調整:戰爭的支出第一,維持市場的支出第二,帶投資性的支出第三。這里的“形勢變化”主要是指A.西藏和平解放B.經濟恢復工作完成C.朝鮮內戰爆發D.土地改革取得成效6.1950年秋,東北地區掀起“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忙炒面”的熱潮,僅20多天的時間,就有405萬斤炒面送到前線。出現這一現象的歷史背景是A.秋收起義B.淞滬會戰C.淮海戰役D.抗美援朝7.魏巍在《火線春節夜》中寫道:“有人指著自己的一缸子白雪,幾片肉,一塊朝鮮打糕,還有早晨剩下的米飯說‘你看,這還不是好幾個菜嗎!這年過得蠻不壞哩!'”八年級歷史試卷第1頁(共6頁)這體現了志愿軍的A.嚴明紀律觀念B.武器裝備精良C.革命樂觀主義D.業余生活豐富8.1950一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全國約有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無償獲得約7億畝土地和37950間房屋等生產資料,是我國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深刻社會變革,材料中“社會變革”的含義指A.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B.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C.掀起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運動D.推行“包產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9.圖1和圖2的兩期封面人物,共同展現的時代風尚是圖1《人民畫報》(1950年)圖2《人民畫報》(1950年)封面人物中手握方向盤的是新中團首位女封面人物是手捧豐收稻谷的老拖拉機手農民A.勞動光榮B.見義勇為C.勤儉節約D.尊老愛幼10.1953年,中共中央發出“全國支援鞍鋼”的號召,國內有55個城市、199個企業從人力、物資、設備等方面支援鞍鋼,《人民日報》也連續三天分別介紹鞍鋼“三大工程”。這反映了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建立B.有計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優越性C.我國工業落后面貌得到改善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11.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難忘的一天》中寫道:“六億的人民,加上無限大的權力,這一切…都是為了社會主義的實現。”這反映出當時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B.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C.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起步D.封建剝削制度已消滅12.湖南雷鋒紀念館介紹:“1955年的春天…雷鋒工工整整地寫了一張入社申請書…雷鋒堅定地回答:“這些田都是黨分給我的,我堅決聽黨的話,走合作化的道路。”材料反映出雷鋒參加了A.土地改革B.“一五”計劃C.農業合作化運動D包產到戶13.1954年至1956年底,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其政策被譽為“創舉”。原因是八年級歷史試卷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