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新課標要求: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學習目標:1.通過史料的呈現,能夠探究史料背后的真相。2.通過史料的梳理,看到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并分析其發展的歷史特征。3.通過對商路、貿易與文化的交流的學習,理解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格局。重難點:1.絲綢之路2.古代商路上的文化交流材料一:甘肅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畫《張騫出使西域》繪有身著絲綢婦女形象的古希臘陶壺材料二解讀史料,尋求真相我們可以得到的歷史認識是?2013年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多綜織機模型材料三: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考古學家在阿爾泰地區發現了一批公元前5世紀的貴族石頂墓葬,“由于墓土封凍很結實,墓中很好地保存了中國的絲織品和其它物品。其中在烏拉干流域巴澤雷克地區發現的5號墓中“出土的繭綢” 特別精致、上面的刺繡,是用彩色經線以連環狀的線腳繡成,刺繡主題——鳳棲息于樹上,凰飛翔于樹間的素底間”。在歐洲,德國考古學家曾經在德國南部斯圖加特的霍克杜夫村,發掘了一座公元前500年的古墓,其中發現有中國絲綢服裝的殘片。一、絲綢之路影響絲綢之路興衰的因素從西漢至隋唐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材料一:漢興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分置武威、張掖、敦煌、酒泉,列四郡,據兩關焉......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班固《漢書·西域傳》材料二:河隴地區的農業,以河西走廊、湟水流域自然條件最好,唐廷在這里興置了大量的屯田、營田......“天下稱富庶者無屬隴右”。—— 史念海《中國通史》沿線社會秩序和治安的維護實行屯田制,經濟繁榮材料四:13世紀蒙古興起之后,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對中亞、西亞廣大地區的直接統治,東西驛路暢通無阻,使絲路一度有所復興。——周偉洲、丁景泰《絲綢之路大辭典》影響絲綢之路興衰的因素安史之亂后到宋代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材料三:唐宋以后,海上絲綢之路變得日趨重要。兩宋時期軍力屏弱,難以突破西北游牧民族的屏障,加之經濟重心南移,自海路向西方出口絲綢的道路開始繁榮。——張亞光《“一帶一路”的歷史轉換與現實思考》西北局勢長期動蕩、經濟重心南移,海上絲綢之路發展二、歐亞大陸其他交通線中國古代有四條主要有四條絲綢之路。“沙漠絲綢之路”由西漢張騫所開辟......“西南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劉慶柱《“絲綢之路”的考古認知》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一:中國人的經濟政策有遠大眼光,采納許多有用的外國植物以為己用,并把它們并入自己完整的農業系統中去,這是值得我們欽佩的。——勞費爾物種傳播之路時間 引入物種西漢——隋唐 首蓿、胡芫荽、葡萄、胡桃、胡瓜、胡蔥、石榴、胡椒、西瓜、菠菜、無花果、大宛馬、駱駝宋元 棉花明清 辣椒、玉米、甘薯、花生、向日葵材料二:中原地區的豐盛物產資源源源不斷地傳播到西域、中亞、波斯、阿拉伯和地中海歐洲區域……絲綢、瓷器、茶葉等輸入西方......草原民族的畜皮毛、毛織品,西亞的珊瑚、翡翠、珠寶、琉璃器等傳入中國。——李明偉《絲綢之路研究百年歷史回顧》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貿易互惠之路宗教文化傳播之路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三:在思想和文學方面,佛教的傳入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隨之而來的還有大量印度寓言、童話,對中國古代志怪、傳奇文類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代高僧守溫仿古代印度梵語體系,制定漢語三十個字母,為漢語音韻學的重建奠定了基礎。 ——王欣《絲綢之路與古代東西文明交往》樂舞融匯之路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材料四:開元、天寶之際......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泊。——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五:僅隔一兩代,這些胡人的子孫就開始以詩書為業,傾心科第,甚至以禮教自居了,其文化取向和心理認同已完全等同于中原漢人其間的變化不可謂不大。——李鴻賓《論唐代宮廷內外的胡人侍衛》材料六:昔者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城貴戚,皆競為之。——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問題:兩則史料表明了胡人和漢人在交往中出現了什么趨勢 胡人漢化漢人胡化民族交融之路中原西方造紙術、冶鐵術、鑿井術、水力技術、金銀器皿、錢幣、雕版印刷、絲織技術、煉丹術(中藥)天文學、歷法、數學、醫藥、建筑技術、制糖技術、制玻璃技術、釀酒技術、縫合木船技術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近期,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榮新江教授提出了“絲綢之路也是一條,寫本之路””的論斷,將關注點集中到絲綢之路沿線所發現的豐富的寫本文獻上,為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研究開辟了新的視角。榮新江教授的相關論點主要見于《絲綢之路也是一條“寫本之路”》一文,刊載于《文史》。文章指出:漢朝到元朝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時期,也是寫本文獻流行的時代。由于西北、中亞一帶環境干燥,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大量的寫本,其中有絲路從一地運送到另一地的圖書文獻或官府文書也有直接反映絲綢之路運營情況的各種寫資料。這些寫本的物質形態有簡牘、羊皮納紙草、樺樹皮、絹布、麻紙等,其中數量最且信息量最大的,要數吐魯番、敦煌等地保的寫本文獻。寫本之路習近平主席有個生動比喻,“打開窗子,才能實現空氣對流,新鮮空氣才能進來”。40多年來,中國對外開放與對內改革同步,按下了發展的快進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今天,“一帶一路”如同雙翼,帶動各參與國一起騰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如同紐帶,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聯系在一起。開放的中國,必將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