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教科書版本及章節 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九單元 第課題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課型 專題復習課教學內容分析第九單元的主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它向學生呈現了一個核心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第27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正是向學生介紹了這其中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1956-1976年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史實及經驗總結,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是探索中曲折發展。這一課既是承接了26課中所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已取得重大進展,以及毛澤東思想的進一步發展的基本史實,同時又為27課“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好知識構建。 通過本課的學習,主要有助于培養學生以下的核心素養: 1.時空觀念:使學生了解1956年—1976年新中國建設的歷史事件。能夠運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術語對相應歷史事件進行描述概況,理解歷史事件的演變進程、彼此聯系及影響。 2.唯物史觀: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使學生認識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的成就是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之上取得的。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等基本觀點和方法,辯證分析這一時期歷史事件的利弊得失。 3.史料實證: 學生通過整理史料,養成“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論從史出的習慣,使具備重視證據的思維方式和能力,用史料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從而解釋1956—1976年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歷程中的歷史問題。 4.歷史解釋:使學生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史料并使用相關歷史術語,對1956年至1976年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歷程中的歷史問題作出描述與解釋。從而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 5.家國情懷:使學生理解和認同這一時期的時代勞模和先進典型人物事跡,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感悟他們對祖國的深情厚愛。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學習者分析高三本階段的學生已經進入一輪復習,在人教版教材三本必修復習的基礎上,已經基本具備了本課的知識儲備和一定的歷史學科學習能力核心素養。但,對于歷史事件內在規律線索的把握,重要概念的內涵外延的明確,唯物史觀方法的運用,歷史解釋的能力,學科術語的精準使用等方面仍有欠缺。 所以,本課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指導,由學生進行主干知識的高度歸納概括,進行史料分析,知識遷移,做出歷史解釋。并從中感悟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成就,時代精神。本節課是學生的能力提升課和核心素養、核心價值的培養課。學習目標確定依據教材及相關史料,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歷程: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60年代初對國民經濟的調整等;了解改革開放前新中國在工農業、國防、外交等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了解彰顯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了解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建構之間的相互關聯。 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認識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歷程的總體趨勢;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并作出歷史解釋。 理解改革開放前各領域開創性、奠基性成就的意義;感悟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的現實意義,感受時代精神;理解毛澤東思想是我們必須始終高舉的偉大旗幟,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學習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社會主義在探索中的良好開端和曲折發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經驗。 教學難點: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學習評價設計1.小組合作,問題探究 2.真題實戰 3.課后疑難解答 4.課后測試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環節一 導入新課情境創設:展示“喜迎二十大”的相關時政資料及圖片。 引導學生感悟:全黨全國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征程中,“開辟新天地,創造新奇跡”的豪邁熱情。活動意圖說明 歷史照進現實,使學生掌握歷史線索,理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脈相承。同時引發對該課核心問題的思考。環節二 課程標準展示本課課程標準 抓準課標關鍵要求活動意圖說明 課標指導下的學習,目標明確。環節三 學習目標展示本課學習目標 明確需掌握的主干知識,達成的能力要求和核心素養。活動意圖說明 依據課標,為學生具體細化學習目標,也提出了評價依據。環節四 概念清單展示本課重要概念 總結歸納本課重要概念,并根據本課所學,課后對概念作出解釋。活動意圖說明 明確重要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環節五 問題引領1956—1976年我們國家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思考:為什么說1956年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這一時期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的首要問題是什么?活動意圖說明 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把握歷史本質的能力。并依據本線索展開探究性學習,有的放矢的達成學習目標。環節六 時空坐標 (達成“時空素養”“歷史解釋” 完成學習目標一)對學生的學案展示,進行評價指導,作出總結。 社會性質——主要矛盾——主要任務 (完成學案,小組展示) 依據教材,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制作1949—1976年中外關聯的時空坐標。列舉歷史事件,劃分歷史階段。并在坐標中將事件按照“成功探索”、“曲折發展”進行分類標示。 并對為什么說1956年前后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是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良好開端?作出歷史解釋。活動意圖說明 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理解歷史事件的演變進程、彼此聯系及影響。培養學生運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術語對相應歷史事件進行描述解釋。環節七 自學展示 (達成“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完成學習目標二 突破教學重點)展示1956—1976年相關數字表格、文字圖片等史料,引導學生運用計量史學的研究方法,進行史料實證,作出歷史解釋。 對學生的歸納分析,進行評價指導,作出總結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雙百方針”、“論十大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全黨整風運動、國民經濟調整、文革時期整頓、“偉大的建設成就” 曲折發展:全國“反右派斗爭”擴大化、1958年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1961年的經濟困難、“文化大革命” 完成學案,小組展示。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或質疑。 依據學案所提供史料,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各小組依據時空坐標中的歷史事件歸類,分別從“成功探索”、“曲折發展”兩部分中選取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講解。 注:論從史出,史料實證,運用史料中的關鍵信息解釋該事件為什么是“探索”或“曲折”?活動意圖說明 學生通過整理史料,養成“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論從史出的習慣,使具備重視證據的思維方式和能力,用史料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從而對1956年至1976年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歷程中的歷史問題作出歷史解釋。環節八 探究學習(達成“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家國情懷” 完成學習目標三 突破教學難點)對學生的歸納分析,進行評價指導, 作出總結 小組合作展示,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或質疑。 依據以上自學展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解答: 分析“成功探索”的經驗和“曲折發展”的原因?并總結這些經驗教訓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啟示? 通過對這一時期的時代勞模和先進典型人物事跡的了解,分析這些事跡中所體現出的時代風貌和人物精神? 如何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活動意圖說明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使學生認識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的成就是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之上取得的。 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等基本觀點和方法,辯證分析這一時期歷史事件的利弊得失。使學生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史料并使用相關歷史術語,對1956年至1976年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歷程中的歷史問題作出描述與解釋。從而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 使學生理解和認同這一時期的時代勞模和先進典型人物事跡,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感悟他們對祖國的深情厚愛。理解毛澤東思想是我們必須始終高舉的偉大旗幟,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環節九 本課小結總結本課思維導圖 展示“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節選,引導學生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信念。 學生完成本課思維導圖 感悟時代精神活動意圖說明 呼應導入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解決現實問題,堅定戰略自信,增強信心斗志,禮贊新時代,奮斗新征程。板書設計社會性質——主要矛盾——主要任務 什么是社會主義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等)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曲折發展(1958年“總路線”等)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學生記錄學習個性化的疑問,課后師生探討解答。 完成課時測試 拓展學習:走訪“時代楷模” 以小組為單位,走訪身邊的時代楷模,尤其是所在學校中你的師長。搜集和整理他們所提供的在本職工作中“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口述史料,記錄人物事跡及背后所反映的新中國成長歷程,分析人物精神,總結時代內涵。課后說課反思經驗總結: 問題設計基于學生知識儲備,環環相扣,達到了一個能力梯度,再增加難度。注意問題設計分解分層。設計學生“夠得著”“完得成”的問題。 本課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指導,引導學生通過史料研讀、合作交流,突破難點,發展核心素養。活動設計突出了學生提取史料關鍵信息、建構時空關聯、探尋因果關系等活動的邏輯性,有利于提升學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解釋歷史的能力。 依據本部分內容的特點,引導學生重點學習和運用計量史學研究方法,把數字方法特別是數理統計方法運用于歷史研究。 本節課基于學情,能力要求針對性很強。 主要不足: 設計難點,在于新老教材的銜接,教師缺乏新教材的教學實踐。再加之是高三的復習提升課,教師對于歷史事件細節的處理有所取舍,不當之處還望同仁批評指正。2 /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