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廣西桂林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遠古時代人們使用的農具多以打制石器為主,在夏商時期木質的耒和骨制的耜出現在農業生產中,到秦漢時期鐵制農具廣泛應用。這反映出( )A.作物品種的豐富 B.生產工具的改進 C.土地制度的調整 D.耕作方式的變革2.秦朝建立后在全國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這些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強化經濟管理 B.利于文化交流 C.鞏固國家統一 D.發展交通建設3.諸葛亮認為官渡之戰前的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諸葛亮認為曹操獲勝的主要原因是( )A.軍事實力強大 B.備戰謀略周密 C.已經統一北方 D.獲得盟友支持4.元朝初期,廣西劃歸湖廣行省,后于公元1363年置廣西行省,這是廣西設立為省的開始。由此判斷元朝對地方管理實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縣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5.下圖展示了鄭和所率船隊下西洋的路線。因這一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提高了國際威望的政權是( )A.西漢 B.元朝 C.明朝 D.清朝6.清朝年間,人們把維吾爾等族人民居住的區域稱為“回部”。回部所處的位置在( )A.天山以南 B.黃河流域 C.長江流域 D.嶺南地區7.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提出“制敵在乎自強,自強必先練兵”。為此,洋務運動最先推進的工作是( )A.發展民用工業 B.設立新式學校 C.興辦軍事工業 D.派遣留學人員8.從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到徐錫麟的“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再到李大釗的“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筑神州風雨樓”。這些詩句共同體現了中國近代進步人士強烈的( )A.變法圖強思想 B.三民主義思想 C.民主科學思想 D.愛國主義思想9.下圖為1920年共產黨早期組織在北京、上海創辦的代表刊物。這些刊物面向的讀者是( )A.工人 B.農民 C.學生 D.士兵10.1930年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民眾紛紛參與到各種鄉村事務的討論與決策中,積極投身于破除封建迷信、興辦新式學堂等活動,還踴躍支援紅軍”。這說明了( )A.鄉村經濟的繁榮 B.民眾思想的覺醒 C.君主專制的廢除 D.地主階級的瓦解11.下表統計了1953—1956年我國工業發展取得的重大突破。取得這些成果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成果1953年 中國第一座大型露天煤礦——遼寧阜新海州露天煤礦建成投產1955年 中國第一塊國產手表在天津誕生1956年 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1956年 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在沈陽試制成功A.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 B.土地改革的實施C.“一五”計劃完成 D.西藏的和平解放12.廣西有壯族、瑤族、苗族、侗族等12個世居少數民族,另有滿、蒙古、朝鮮、白、藏、黎、土家等40多個其他民族成分。為更好地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我國在廣西實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B.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D.基層群眾自治制度13.2024年,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先后訪問巴西、南非和印度尼西亞,就國際危機開展穿梭外交,同“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員國進一步交換意見,堅持勸和促談。這說明我國( )A.僅與發展中國家合作 B.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C.取得國際治理主導權 D.奉行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14.《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倘理發師未告知奴隸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隸的奴隸標識者,則此理發師應斷指。這一法條的作用是( )A.歧視理發行業 B.尊重奴隸的地位 C.維護社會公平 D.維護奴隸主利益15.14世紀,意大利“人們將目光從天國降到人間,將人類從理智的迷夢中喚醒,將人類自身的本來面目還給了自身,將人的現實性、獨立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及其價值,以及豐富的個性發掘出來”。這反映了意大利人( )A.追求標新立異 B.渴望人性解放 C.反對君主專制 D.拋棄宗教信仰16.英國在1689年頒布了《權利法案》,此后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美國在1787年頒布了憲法,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法國在1789年頒布了《人權宣言》,用法律保護私有財產。這反映出的共同訴求是( )A.建立法治國家 B.反抗殖民統治 C.推翻封建王朝 D.實現民主共和17.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使2000多萬農奴擺脫了依附地位,獲得人身自由,為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市場。以上表述的是俄國農奴制改革的( )A.背景 B.條件 C.過程 D.影響18.《巴黎協定》是由全世界178個締約方共同簽署的氣候變化協定,它對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作出了的統一安排。這反映了各國通過合作解決( )A.人口問題 B.環境問題 C.毒品問題 D.糧食問題二、綜合題19.以史為鑒,照亮前行之路;立足當下,擘畫未來藍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商朝刻有文字的牛骨 東漢《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局部) 唐蕃會盟碑 南宋手持羅盤傭(1)根據材料一,列舉古代中國的主要發展成就。材料二 十三行的輝煌昌盛是清廷一口通商的閉關政策之賜。清政府把西方國家來華貿易嚴格限定于廣州,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阻斷外國商人與中國社會內部的聯系。——摘編自陳尚勝《也論清前期的海外貿易——與黃啟臣先生商榷》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大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清朝通商口岸發生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根據材料二所示圖片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材料三 廣西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積極推動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融入新型城鎮化,讓搬遷群眾成為城區幸福新市民。為推動易地搬遷安置區與新型城鎮化、特色文旅有機結合,讓搬遷群眾有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環江精心規劃,發展柳浪咧小鎮的新業態、新模式,打造以非遺文化保護、文創產品開發、農特產品銷售為地標的新文旅商圈。——摘編自《環江|搬遷群眾成幸福新市民》(《廣西日報》2024年6月25日)(3)根據材料三,指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扶貧工作中的兩項舉措。綜合上述材料,總結在未來發展中可借鑒的經驗。20.經濟生產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某班同學以“經濟生產見證社會變化”為主題開展專題學習,各組同學搜集了如下素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組別 素材第1組 分工、水力、特別是蒸汽力的利用,機器的應用,這就是從18世紀中葉起工業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小工業創造了資產階級,大工業創造了工人階級,并把資產階級隊伍中的少數選民擁上寶座,可是,這只是為了后來在某個時候更有把握地推翻他們。——摘編自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第2組 歐洲人清除荒廢的城堡,排干積水的沼澤,走向荒蕪良久的田野、人跡罕至的森林和山地,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拓荒與移民,不僅原有的村落、耕地、牧場的邊界不斷延伸,而且新墾區亦一片一片地涌現,因而被稱為“墾殖運動”。開創新墾區的墾荒運動也是西歐農奴獲得自由的一個重要途徑。——摘編自侯建新《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第3組 在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下,德國古登堡機器印刷術開啟了歐洲印刷發展的新篇章。此后,各類印刷媒介出現在大眾視野,古典類、宗教、科學等內容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民眾的信息需求,使得16世紀文藝復興達到了高峰。——摘編自黃雅麗、陳勤《古登堡機器印刷術引發的系列變革研究》第4組 ——摘編自吳浩《試析1865—1900年美國南部棉花生產的“反常供給”》(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把同學們提供的素材按時間先后進行排序。①第 組 ②第 組 ③第 組 ④第 組(2)根據各組提供的素材,舉例并說明經濟活動為人類社會提供生存和發展的基礎。(3)選擇一個小組的素材,結合所學并提取素材中的相關信息,說明經濟活動與社會變化的關系。21.世界格局的形成是各國力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動態博弈的結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一 20世紀以來國際格局演變中的世界與中國(1)根據圖一展示的中國歷程,選取兩個有關聯的事件,并分析二者對中國發展產生的作用。圖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華沙條約組織(2)寫出圖二現象對應于圖一中的格局(只寫序號),并結合兩張圖中的信息說明判斷的依據。(3)從圖一中選擇中外相互關聯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擬定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2025年廣西桂林市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B2.C3.B4.D5.C6.A7.C8.D9.A10.B11.C12.C13.B14.D15.B16.A17.D18.B19.(1)成就:商朝刻有文字的牛骨:甲骨文是中國最早成熟文字,用于占卜,為漢字源頭,具極高歷史研究價值。 東漢《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局部):體現儒道思想交流,具藝術價值,反映東漢雕刻水平與審美。 唐蕃會盟碑:是唐與吐蕃友好見證,促進民族交流融合,是研究民族關系重要史料。 南宋手持羅盤俑:反映指南針在南宋用于航海,是重大科技成就,推動中外海上交流。(2)變化:通商口岸從廣州一處擴展到多處,從沿海延伸到內地。原因:清朝前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對外貿易,只允許廣州一處通商,由十三行統一管理對外貿易。鴉片戰爭后,英國等西方列強通過《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迫清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打破了清朝的閉關鎖國局面。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3)舉措:推動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融入新型城鎮化。推動易地搬遷安置區與新型城鎮化、特色文旅有機結合,發展柳浪咧小鎮的新業態、新模式,打造新文旅商圈。經驗:政府要積極發揮引領作用,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注重產業之間的融合,通過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多元化的產業格局;以提升群眾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依據當地的資源優勢和文化特色,發展特色產業。20.(1) ①第2組 ②第3組 ③第1組 ④第4組(2)第1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通過蒸汽機、機器應用等技術創新,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工業化進程,為現代社會的物質財富積累奠定了基礎。工業革命還催生了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改變了社會結構,推動了社會變革。第2組:墾殖運動:墾殖運動通過開墾荒地、擴展耕地和牧場,增加了農業生產能力,滿足了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為社會提供了生存基礎。同時,墾殖運動推動了農奴的解放,促進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為后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第3組:古登堡機器印刷術:印刷術的普及使得知識和信息得以廣泛傳播,推動了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為人類社會的文化、科技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印刷媒介的出現促進了教育普及和思想交流,提升了社會整體的知識水平。第4組:美國南部棉花生產:棉花生產為美國南部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柱,推動了紡織工業的發展,滿足了全球市場的需求。棉花生產也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繁榮。(3)選擇第1組素材:工業革命,說明:技術創新推動社會變革工業革命中的蒸汽機、機器應用等技術革新,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工業化進程,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社會結構。機械化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工廠制度取代了家庭作坊,社會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方面,工業革命催生了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形成了新的社會階層。工人階級的崛起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公平和勞動權益的保障。經濟全球化與城市化工業革命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全球化。工業化還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大量人口從農村遷移到城市,改變了社會空間結構。結論:工業革命不僅是經濟生產方式的變革,更是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體現了經濟活動對社會變化的深遠影響。選擇第2組素材:墾殖運動,說明:11世紀以后,歐洲農村發生了一些新變化,各地紛紛開展墾殖運動,墾殖者成為新的開發地區的主人,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耕種,這些新開發的地區效仿自治城市,成為具有獨立司法權和行政自治權的地區。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擺脫領主人身束縛,農民逐漸活動對自己剩余產品的支配權。一些富裕農民通過承租、購買領主的土地,或者轉租、購買其他佃戶的地產等方式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他們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雇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并將產品推向市場。結論:墾殖運動推動歐洲發展,促進農業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21.(1)示例: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格局:②。依據:北約和華約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3)示例觀點:中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論述: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1955年,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新世紀以來,中國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 合理的方向發展。綜上所述,中國在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