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課前回顧: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時間、原因、影響1.原因:資本主義具有開放性和擴張性。①經濟:在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中,資本主義各國越來越要求獨占更大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②政治:爭先恐后地擴大自己的殖民地,更大規模地瓜分世界。2.影響對世界: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緊密地連為一體。(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對殖民國家:①促進了列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擴張與爭奪的加劇,也孕育著新的更大的沖突,為世界大戰埋下伏筆。對殖民地:①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極不合理的狀態。②客觀上傳播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推動殖民地歷史的進步③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1第8課第一次世界大戰殺手普林西普有人說,一戰是一次偶然的災難,假如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的發生,一戰就不會爆發。一、戰爭原因:偶然or必然帝國主義是發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突出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全部領土瓜分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時代背景: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項目 英 法 德 美經濟 1860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1 2 3 41913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3 4 2 1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實力對比變化一覽表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一、戰爭原因:偶然or必然德國:我終于強大了,世界卻早被瓜分完了!第一類 民主制度較為健全 英法美第二類 專制軍國主義濃厚 俄德日19世紀末20世紀初政治民主化概況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不平衡:①工農業發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②占有殖民地多少不同;③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不同,民主政治發展水平有差異;德國向英國挑戰材料: 我們不想把別人擠到陰影中去,但是我們也要在陽光下取得一席之地。……我們不能容忍任何外國對我們說:怎么辦 世界已經分割完了! 我們不愿消極地站在一邊,而讓別人分割世界。——德國外長皮洛夫1899年末的一次演說一、戰爭原因:偶然or必然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2.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斗爭基本矛盾 形成與表現英德矛盾 后起而強大的德國把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開始尋求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法德矛盾 ①普法戰爭后,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②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德俄矛盾 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俄奧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爾干半島,使這里成了名副其實的歐洲“火藥桶”。帝國主義矛盾加劇,形成四對主要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德俄矛盾、俄奧矛盾一、戰爭原因:偶然or必然為重新瓜分世界,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在斗爭的同時還采取了什么措施?一、戰爭原因:偶然or必然3、主要原因: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國際局勢日益緊張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奧國吞并的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并訪問其首府薩拉熱窩。這次演習是以塞爾維亞做為假想敵人的,引起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極大憤怒,他們組織暗殺小組。6月28日皇儲車隊經過薩拉熱窩街頭時,19歲的青年普林西普沖出人群射殺了斐迪南夫婦,這就是震驚世界的“薩拉熱窩事件”,它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4)導火索: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一、戰爭原因:偶然or必然(4)導火索: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一、戰爭原因:偶然or必然3、主要原因: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國際局勢日益緊張2.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斗爭。1.時代背景: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正式爆發:薩拉熱窩事件后…“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現在不發動就永遠沒有發動的機會了”。德皇威廉二世開始標志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二、戰爭進程:短期or長期?法軍火車車廂上有亂涂的字:微笑,僅僅是巴黎-柏林之間令人振奮的旅行。德皇威廉二世對士兵說道:“葉落之前你們就能返回故鄉。”思考:戰爭開始雙方都抱著什么心態?短期取勝的僥幸心理西線德VS英法南線奧VS俄、塞爾維亞東線德奧VS俄二、戰爭進程:短期or長期?決定戰場觀察P37一戰歐洲戰場形勢圖,小組討論:1.每一條戰線作戰的雙方分別是哪些國家?2.分析判斷哪條戰線戰爭可能是一戰的主戰場?2.三條戰線(空間上)1.第一階段:1914(1)馬恩河戰役(1914.9)標志著德國“速決戰”破產,陷入兩線作戰戰爭的形式:短期的“速決戰”——長期的陣地戰單純的軍事較量 ——綜合國力的較量3.三個階段(時間上)二、戰爭進程:短期or長期?1.第一階段:1914(1)馬恩河戰役(1914.9)標志著德國“速決戰”破產,陷入兩線作戰2.第二階段:1915-1916(2)凡爾登戰役(1916年2月-12月)最具決定意義、一戰的轉折點“碾碎法軍的磨盤!”“讓法國人把血流干!”(3)日德蘭海戰(1916年5月北海)規模最大的海戰,戰后英國仍掌握制海權(4)索姆河戰役(1916年6月-11月)一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3.第三階段:1917-19183.三個階段(時間上)協約國集團發生了哪些變化?對戰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二、戰爭進程:短期or長期?當時美國共有400萬人在軍隊服役,其中200萬投入歐洲戰場,140萬在前線作戰。美國參戰大大加強了協約國集團的實力,在戰爭最后一年里,尤其是在對德國軍隊發動最后進攻時,嚴重打擊了德軍士氣,對于加速一戰中協約國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大戰開始時,美國宣布中立。……美國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戰各國大做生意,僅向協約國就提供了約200億美元的物資和貸款。……當時交戰雙方都已筋疲力盡,為參與戰后分贓和爭奪霸權,此時參戰正是好時機。于是便利用德國無限制潛艇戰攻擊了美國商船為理由,在維護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幟下,于2月3日宣布對德斷交,4月6日對德宣戰。——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此時參戰既可輕易獲勝、撈取戰利品,又有利于奪取世界霸權問題探究:美國對一戰的立場有何變化?變化的原因?帶來了什么影響?加強了協約國集團的實力,打擊了德軍的士氣,加速了協約國的勝利;在其影響下,中國、巴西等國對德宣戰,協約國集團陣營進一步壯大,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全球規模階段。二、戰爭進程:短期or長期?中國參戰:中國勞工將前往法國工作【探究思考】根據圖片和史料分析一戰中中國參戰的形式、目的和意義?以工代戰為一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為最終解決山東問題做了鋪墊。形式:目的:戰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東主權。中國當時以什么樣的形式參加一戰?目的是什么?取得怎樣的貢獻?二、戰爭進程:短期or長期?1.第一階段:1914(1)馬恩河戰役(1914.9)標志著德國“速決戰”破產,陷入兩線作戰2.第二階段:1915-1916(2)凡爾登戰役(1916年2月-12月)最具決定意義、一戰的轉折點“碾碎法軍的磨盤!”“讓法國人把血流干!”(3)日德蘭海戰(1916年5月北海)規模最大的海戰,戰后英國仍掌握制海權(4)索姆河戰役(1916年6月-11月)一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3.第三階段:1917-19183.三個階段(時間上)槍聲響后,沒有贏家二、戰爭進程:短期or長期?4.一戰結局:4年零3個多月(1914.7.28—1918.11.11)共有33個國家的15億人口卷入一戰14個國家的400萬平方千米以上土地大戰中參戰的士兵達到了7350萬。戰爭造成約1000萬人陣亡,約2000萬人傷殘經濟損失達到了3000多億美元戰爭歷時長參戰國家多戰爭范圍廣參戰人員多經濟損失大傷亡人員多三、戰爭影響:毀滅or新生①消極:一戰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這些數據告訴我們什么?一場零和博弈,主要參戰國沒有一個贏家!美國獲得百年難逢的發財良機。大戰結束時,全世界進出口總額減少了40%,而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卻猛烈擴大……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約100億美元。世界黃金儲備的40%在美國手中。英國的對外貿易聯系破壞了,使它不能像過去那樣執世界之牛耳。法國在戰爭中被德軍占領了經濟發達的10個省,工農業生產損失嚴重。沙皇俄國永遠從帝國主義列強的名單中勾銷了。德國戰敗,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經濟困境。——《世界經濟史》②國際格局: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開始改變。三、戰爭影響:毀滅or新生這場戰爭既是一個結局,也是一個開端。世界上較蒙昧的人們決不再僅僅占據他們以前所占據的地方。在他們所占據的地方,遲早將出現獨立的中國、自治的印度、代議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僅僅是供他人進行商業剝削的非洲。——基爾生《變化世界中美國的困境》③殖民體系:促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一般百姓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巨大傷亡和破壞記憶猶新,人心厭戰。朝野上下彌漫著和平主義和畏戰情緒......——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④思想觀念: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三、戰爭影響:毀滅or新生【拓展補充】1、德國發明了飛機上帶的機關槍;2、德國發明了潛水艇,敵人不知道攻擊來自何方,以至于法國人以為“魔鬼也加入到了德國人那一邊”;3、英國發明了坦克,坦克第一次參加戰斗將德軍打的落花流水,但德國人發明了更厲害的坦克;4、法國發明了聲納設備可以察覺到潛水艇的到來;5、德國發明了折疊自行車,為了行軍攜帶方便;6、德國發明了化學武器并首先使用;7、俄國科學家為了應付德國的毒氣攻擊發明了防毒面具⑤科學技術:客觀上推動新技術的發展三、戰爭影響:毀滅or新生①消極影響:一戰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災難。②國際格局: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開始改變。③殖民體系:促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④思想觀念: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⑤科學技術:客觀上推動新技術的發展一戰后,確立了什么樣的國際秩序是什么?是如何確立的?1、建立一戰結束巴黎和會1919《凡爾賽公約》等凡爾賽體系調整歐洲中東政治格局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華盛頓會議1921-1922《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等華盛頓體系調整亞太地區的利益國際聯盟1920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四、戰后秩序:和平or戰爭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四、戰后秩序:和平or戰爭2內容: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決定建立國聯(1920—1946);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四、戰后秩序:和平or戰爭是以英法為主導,在懲治戰敗國、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礎上確立了帝國主義在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勢力范圍。實質確立以美國主導的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新秩序。實質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四、戰后秩序:和平or戰爭根據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內容,分析其隱含著哪些矛盾?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列寧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引起德國的強烈復仇情緒宰割戰敗國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委任統治”實質是維護殖民統治分贓不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瓜分殖民地,奴役弱小民族新獨立國家的民族矛盾:“民族自決”原則實際是戰勝國按自身利益處理領土問題承認一些國家獨立敵視社會主義帝國主義與蘇聯的矛盾成立:宗旨:促進國際間合作,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全體一致1920年初 總部日內瓦實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英法操縱的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原則:性質:背景:1.取消秘密外交。2.公海自由通航。3.消除經濟的壁壘,自由貿易。4.裁減軍備。軍備減至符合國內保安所需的最低限度。5.合理地處理殖民地問題(民族自決)......14.必須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十四點原則”的目的:美國進行殖民擴張、奪取世界霸權。十四點原則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順應了20世紀初世界整體化趨勢;一戰后人民渴望和平的潮流。(使其失去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國際聯盟成立的宗旨、原則、性質和實質。2.國際聯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四、戰后秩序:和平or戰爭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的發生。“全體一致”原則除本盟約或本條約另有明文規定外,凡大會或理事會開會時之決議,應得出席會議之聯盟會員國全體之同意。對戰敗國殖民地的“委任統治制度”(尚不能自立的殖民地)委諸資源上、經驗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擔此項責任而亦樂于接受之先進國,該國即以受任統治之資格為聯盟施行此項保佐。國際化地解決殖民地統治問題,在國際聯盟監督下、按國際法貌似公正地解決列強糾紛以避免更大國際沖突的形式,取代了過去由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對殖民地——“才離狼窩,又入虎口”。列寧尖銳地指出:委任統治制度是委托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實行“盜竊和搶劫的權利”。2.國際聯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四、戰后秩序:和平or戰爭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2.國際聯盟⑥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四、戰后秩序:和平or戰爭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法軍元帥福煦四、戰后秩序:和平or戰爭前車之鑒:修昔底德陷阱如何避免?在國際關系學界,英德戰爭或一戰的發生常被說成“修昔底德陷阱”,即新老強國之間難以避免的對抗的再現:修昔底德在其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就將這場戰爭的發生首先歸因于雅典權力的增長以及斯巴達對此的恐懼。相應地,今天的一個重要話題是,中美是否可能落入或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而當年的英德關系也常常成為當今中美關系的參照物。2015年9月,哈佛大學外交政策教授格雷厄姆·艾里森提出該概念。中國方案:修昔底德陷阱如何避免?過去4年的經驗值得總結、啟示需要記取,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條。一是要有正確的戰略認知。“修昔底德陷阱”不是歷史的宿命,“新冷戰”打不得也打不贏,對華遏制不明智、不可取,更不會得逞。二是要言必信、行必果。三是要平等相待。四是不能挑戰紅線、底線。五是要多搞對話和合作。六是要回應人民期待。七是要展現大國擔當。2024當地時間11月16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利馬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感 謝 垂 聽敬 請 指 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