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實踐由理想到現實“新和諧公社”藍圖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裝攻打冬宮社會主義如何從理想變成現實的?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目 錄貳壹叁理論引領——列寧主義的形成革命號角——十月革命的勝利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目 錄一、理論引領——列寧主義的形成(一)背景Q1:結合材料和教材P91,從經濟、政治、階級、組織、思想方面,分析列寧主義誕生的背景?材料1: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后,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俄國工人總人數為1500萬,少數的大企業集中了俄國大約54%的工人,這些企業又大都集中在幾個大城市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兩個地區產業工人約占全國工人總數的64%。 ——江流等《蘇聯演變的歷史思考》材料2:在俄國統治者眼里,農民階級是畜生,必須施以恫嚇、束縛和監視。用皮條編成的兩米長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開肉綻,于是成了沙皇統治威嚴的象征?!?861年獲得解放以后,高額的地租和頻繁的饑荒,許多農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惡化了,俄國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特別嚴重,工作時間一般長達10小時,但工資低微。(1910年俄國工人的工資相當于美國工人工資的1/3)?!度祟愇拿鲌D鑒.戰亂中的世界》1.經濟基礎(根本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2.政治環境: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3.階級基礎: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一、理論引領——列寧主義的形成(一)背景Q1:結合材料和教材P91,從經濟、政治、階級、思想、組織方面,分析列寧主義誕生的背景?材料4:1900年12月,列寧在國外創辦了《火星報》,通過秘密方式運回國內,在工人群眾中散發,它對于宣傳馬克思主義,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火星報》為紐帶,列寧將俄國各地的馬克思主義者團結到自己同圍,為建立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作了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材料3:1870年4月22,列寧出生于沙皇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1892年,22歲的列寧開始組織了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并將《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俄文。1895年,列寧組織“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1898年,成立俄國社會民主共黨。5.思想基礎: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1900)4.組織基礎: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開展有組織的工人運動。6.個人因素:列寧個人的理論探索與革命實踐。(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聯絡各地黨組織等……)(二)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俄語“多數派”的音譯)的建立,確立了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即列寧主義。1903年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三)內容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對俄國的認識“一國勝利論”建立政權的方式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①經濟發展相對落后②社會矛盾尖銳復雜③一戰帶來的危機更為嚴重④革命力量相對強大Q2:列寧主義誕生標志及內容是什么?一、理論引領——列寧主義的形成馬克思主義 列寧主義 關系肯定了資產階級的進步作用……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帝國主義 的定義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 繼承與發展社會主義應該首先在歐洲發達的國家實現。 對俄國 的認識 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且幾個國家同時發生才能成功。 一國 勝利論 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建立政 權方式 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Q3:對照馬克思主義,思考列寧是否拋棄了馬克思主義,以及二者的關系一、理論引領——列寧主義的形成(四)意義Q4:根據列寧主義的內容和【學習聚焦】歸納其歷史意義。①帝國主義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②對俄國的認識: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③一國勝利理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④建立政權方式: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①歷史地位: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列寧主義。②理論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③思想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學習聚焦】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俄國社會實際(帝國主義時期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一、理論引領——列寧主義的形成(一)背景3.階級:工業發展造就第一代產業工人,無產階級壯大。4.組織:無產階級政黨發展成熟,領導展開工人運動。5.思想:列寧創辦《火星報》,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步發展6.導火線:一戰接連失利,激化社會矛盾。1.經濟:19c末20c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2.政治: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材料5:由于軍需供應不足,裝備落后,軍事指揮的失誤,再加上士兵情緒低落,俄國戰事不斷失利,到1917年3月,俄國約150萬人死于戰爭,四百多萬人傷殘?!凹偃鐩]有戰爭,俄國也許幾年甚至幾十年內不會發生反對資本家的革命?!? ——列寧二、革命號角——十月革命的勝利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推沙皇愿望:和平、面包和土地。工兵代表蘇維埃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二、革命號角——十月革命的勝利Q5:P92閱讀歷史縱橫,結合所學,人民的愿望是什么?指出二月革命結果如何?為何將政權交給臨時政府?(二)革命過程1、二月革命倒沙皇(1917.3)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全家(1918年被蘇維埃政權處決)臨時政府總理、社會革命黨領導人克倫斯基二、革命號角——十月革命的勝利(二)革命過程2、《四月提綱》指方向(1917.4)材料1:俄國當前形勢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第一階段由于無產階級的覺悟和組織程度不夠,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不要議會制共和國(從工人代表蘇維?;氐阶h會制共和國是倒退了一步),而要從下到上遍及全國的工人、雇農和農民代表蘇維埃的共和國。——列寧《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四月提綱》)Q6:閱讀材料1概括四月提綱的內容,閱讀材料2分析奪權方式發生了什么變化?材料2:在《四月提綱》中,列寧提出和平奪取政權的主張,8月份的黨代會指出:現在只有徹底消滅反革命的資產階級專政。內容:提出了資產階級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變化:由和平奪權到暴力奪權。二、革命號角——十月革命的勝利和平過渡已不可行,暴力斗爭勢在必行概況: 俄軍在前線慘敗,引發國內50萬工人士兵示威游行。臨時政府出動軍隊血腥鎮壓,造成600余人傷亡。七月流血拋幻想結果: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全部權利都落入臨時政府手中七月流血事件(二)革命過程3、七月事件拋幻想(1917.7)二、革命號角——十月革命的勝利(二)革命過程4、十月革命現曙光(1917.11俄歷10.25)攻克冬宮(1917.11.7)“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地點:冬宮十月革命現曙光結果:推翻了資階臨時政府;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領導者:列寧1.二月革命(1917.3)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平奪權)2.《四月提綱》(1917.4)3.七月流血(1917.7)和平 武裝4.十月起義(1917.11)社會主義國家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明方向七月流血破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二、革命號角——十月革命的勝利(二)革命過程問題探究比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革命性質打擊對象革命力量結 果兩者聯系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沙皇專制統治資產階級參加,并起到積極作用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緊密相連,形成了急劇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二、革命號角——十月革命的勝利(二)革命過程(三)建立政權:二、革命號角——十月革命的勝利標志: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成立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Q7:蘇維埃政權建立的標志是什么?“對俄國來說,十月革命是一個句號;對世界來說,十月革命是一個感嘆號?!?br/>——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二、革命號角——十月革命的勝利(四)歷史意義Q8:如何理解十月革命的意義?材料一:十月革命使經濟文化不發達的俄國,在短時間內擺脫了封建殘余的束縛和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了新型的無產階級專政,開辟出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岳麓書社第20課《俄國十月社會主義》材料二:1937年,蘇聯工業產量超過德、英、法,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僅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過程,開創了一種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模式,開辟出一條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大國崛起》對俄國——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二、革命號角——十月革命的勝利(四)歷史意義結束了剝削階級在俄國的統治,為俄國的社會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Q8:如何理解十月革命的意義?《列寧同志掃清地球》“有了俄國革命,世界人類便生出一個大希望。”從此,資本主義不再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唯一選擇。 ——孫中山“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 ——毛澤東對世界二、革命號角——十月革命的勝利(四)歷史意義1、地位+意義+理論①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②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2、打擊+鼓勵+并存①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②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③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Q8:如何理解十月革命的意義?馬克思: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列寧:我們在奪取政權時便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類問題?!覀儽仨毟鶕嵺`做出判斷。Q9:革命成功后的蘇聯根據實踐開展了哪些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結合地圖和材料,指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怎樣的處境?1.背景材料1:1918年夏天,蘇維埃已被戰火包圍,紅旗只在1/4的國土上飄揚,全國3/5的人處在反革命勢力之下。1919年開始,協約國發動3次大規模武裝進攻。至1920年底,先后有14個國家對蘇俄進行了武裝干涉。材料2:俄國此時的經濟情況極為糟糕,重要的糧食、燃料和原料產地均被敵人奪走,生活必需品嚴重匱乏,莫斯科工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一兩面包。① 政治:國內外敵對勢力聯合進攻② 經濟:糧食短缺、經濟困難Q10: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什么情況下實施的?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2、目的:①直接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②主觀目的: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戰時共產主義3、內容:農業工業商業分配管理余糧收集制大中小工業企業全部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普遍義務勞動制和實物配給制高度集中,行政管理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用軍事行政手段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4、實質: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Q1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核心內容是什么?【學思之窗】應當說我們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但同樣必須知道這個功勞的真正限度?!皯饡r共產主義”是戰爭和經濟破壞迫使我們實行的?!猍蘇]列寧《論糧食稅》積極作用: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5、作用局限性:嚴重損害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1921年喀瑯施塔得水兵叛亂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適應戰時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產關系不適應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Q12:結合學思之窗思考:如何評價這一政策?對這一政策有何認識 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打倒列寧和馬肉,恢復沙皇和豬肉。——1920年蘇俄民謠(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2、內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意義農業 余糧收集制工業 工業國有化商業 取消自由貿易分配 義務勞動制,實物配給制度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廢除實物分配制;按勞分配實質: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減輕了農民負擔,緩解了矛盾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積極性特點: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擴大生產,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Q13:主要內容是什么?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二)新經濟政策(1921—1928)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蘇聯經濟得到了恢復。列寧對此感到很欣慰,他說:“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大國崛起·蘇聯》經濟: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政治: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理論:探索了一條正確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是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探索與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被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借鑒。認識:新經濟政策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Q14: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有什么作用?對這一政策有什么認識?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二)新經濟政策(1921—1928)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1922-1991)1924年1月,列寧逝世;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列寧與斯大林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二)新經濟政策(1921—1928)個體農民不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新經濟政策時期產生了富農囤積糧食、投機倒把的問題,因此,必須實行農業集體化,改變農村所有制形式。社會主義只能實行計劃經濟,社會主義所有制越公就越優越。——《世界歷史》(三)斯大林(蘇聯)模式(1925—1953)1、背景:“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的領導地位逐漸確立,此時的蘇聯處于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和包圍之中,孤立無援,國內工業生產極其落后,到1928年,蘇聯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是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國崛起·蘇聯》Q15:斯大林模式在什么情況下實施的?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內部:蘇聯工農業基礎落后外部: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受到帝國主義的威脅與包圍1928-1932年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1932-1937年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1937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總產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家(三)斯大林(蘇聯)模式(1925—1953)2、措施: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1)“社會主義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1925)(2)“農業集體化”(集體農莊)(1927)(3)經濟體制:實行單一的公有制Q16:斯大林(蘇聯)模式如何建立?斯大林:意為“鋼鐵般的人”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三)斯大林(蘇聯)模式(1925—1953)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4、標志5、特征1936年,蘇聯公布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上: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思想上:思想文化單一、個人崇拜盛行。社會主義只能實行計劃經濟,社會主義所有制越公就越優越。優先發展重工業 +農業集體化+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Q17:斯大林模式有什么特點?“慈父”、“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全人類的解放者”、“全球被迫壓者的救星”、“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導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舵手”……材料1:材料2:1941年,希特勒發動襲擊后,蘇聯只用了8天時間就征集了530萬人入伍,僅用4個月就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工業基地。——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三)斯大林(蘇聯)模式(1925—1953)6、影響Q18: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有何歷史影響?材料3:在列寧格勒生產一粒紐扣售價1盧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價格也是1盧布,而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仍然是1盧布。——斯塔夫里阿諾斯時 間 糧食人均產量(公斤) 肉類人均產量(公斤)1928—1929 470 351930—1932 460 20--251933—1937 440 -- 450 15--201938—1940 420 -- 430 25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材料4:材料5: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三)斯大林(蘇聯)模式(1925—1953)積極:①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②為取得衛國戰勝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消極: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影響蘇聯的發展。問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有何歷史影響?6、影響Q18: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有何歷史影響?【歸納比較】 對比“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和蘇聯模式”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赡芰袑幍乃悸繁容^好,搞了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們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毛澤東文集》第七卷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學習拓展P96Q19: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思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1、經驗①計劃經濟模式有利于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重大問題。②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2、教訓①遵循經濟發展規律。②從本國的國情出發。③生產關系的變革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④國民經濟按比例協調發展,關注農輕重比例。⑤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護人民群眾利益。肩負的責任三、探索實踐——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三)斯大林(蘇聯)模式(1925—1953)Q19: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思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知識小結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后的第一次偉大實踐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后指導的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1848《共產黨宣言》1871年巴黎公社1917俄國十月革命二戰后社會主義陣營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空想到科學理論到實踐理想到現實一國到多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一種模式到多種模式總結: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完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