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思考:世界基本被各帝國主義瓜分殆盡,而市場和資源有限,會導致什么結果?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格和菲律賓,發動了對西班牙的戰爭,美國勝利。根據和約,西班牙放棄古巴,將波多黎格和關島等殖民地割讓給美國,將菲律賓的主權以2000萬美元轉讓給美國。美西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拉開了帝國主義時代更大規模戰爭的序幕.第七單元 第1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戰前的“失衡”二戰中的“失控”三戰后的“失和”目錄CONTENTS德國啃食世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Part 1 歐洲瘋了戰前的“失衡”人類只有趟過戰爭的血路,才可能有朝一日通向和平。——康德(德)1.帝國主義的形成——資本主義實力劇增美國對拉美的“大棒政策”德國地圖上的作業英國殖民者在非洲的野心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掀起瓜分狂潮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產生帝國主義階段瓜分世界市場劃分勢力范圍建立龐大帝國德美后來居上英國難挽頹勢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國主義之間矛盾激化英德矛盾突顯2.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尖銳化——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德國重工業19世紀90年代超過英國,20世紀初生產總值增速為英國2倍,英國從19世紀60年代占世界工業產量25%下降到1913年10%,德國1911年制定“特皮茨計劃”,建立世界第二大海軍,成為世界性強國。項目 英 法 美 德1870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1 4 2 31913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3 4 1 21870-1914年工業增速(倍速) 1.3 1.9 8.1 4.6英法美德四國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所占的比重項目 英 法 美 德殖民地面積 (萬平方千米) 3350 1060 30 290殖民地位次 1 2 5 4美德的跳躍式發展要求按照新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我們不能容忍任何外國對我們說:怎么辦 世界已經分割完了! 我們不愿消極地站在一邊,而讓別人分割世界。——德國外長皮洛夫1899年末的一次演說一戰的根源在于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一戰前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帝國主義戰爭1898年美西戰爭(美國為爭奪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發動的對西班牙的戰爭,美國勝)1899-1902年英布戰爭(英國同荷蘭移民后裔布爾人建立的兩個共和國為爭奪南非領土和資源而進行的一場戰爭。又稱南非戰爭。英軍勝,把持世界上最大的蘭德金礦,使得倫敦迅速成為全球金融業和黃金交易的中心。英布戰爭是是日不落帝國盛極而衰的轉折點。)1904-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和俄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日本勝,俄國被迫讓出遼東半島,并承認日本對朝鮮的特權。)“小而輝煌的戰爭”“大英帝國力不從心的戰爭”“讓俄國一夜白頭的戰爭”戰爭延續了2年7個月,英軍消耗戰費2.5億鎊,死亡21942人;布爾人死于戰場3990人,死于集中營27927人。亞洲島國最終打敗歐洲陸上強國,令世人刮目相看。這是俄國專制制度的可恥失敗。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和老牌殖民國家之間的戰爭。當新的帝國越來越強大,他們不可避免地要與老牌帝國在分配殖民地的賭桌上重新洗牌。三場戰爭導致不同地區殖民利益的重新分配,成為一戰的序幕。 ——CCTV世界歷史三次早期帝國主義戰爭解說詞下圖為英國漫畫家拉溫—希爾1912年10月創作的漫畫《沸點》。該漫畫意在表明( )A.歐洲列強激烈爭奪巴爾干 B.列強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C.世界大戰的危機不可避免 D.巴爾干戰略地位十分重要C巴爾干地區是“歐洲的心臟”,它地處奧斯曼土耳其、奧匈帝國之間,多民族混居,長期處于奧匈帝國的控制,俄國、土耳其的爭奪中。由于這里民族眾多,分屬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又交錯居住,導致領土糾紛復雜,再加上大國的爭奪,成了歐洲的“火藥桶”。3.歐洲的“火藥桶”——帝國主義國家在巴爾干的爭奪和巴爾干地區的民族主義在波斯尼亞危機的誘發下,巴爾干各國決定聯合自保并擴大版圖。巴爾干各國決定聯合自保并擴大版圖。1912年組建“巴爾干同盟”,同年同盟四國對奧斯曼帝國宣戰,引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奧斯曼帝國戰敗,被迫求和,幾乎喪失了全部歐洲領土。巴爾干各民族獲得解放。……但是,巴爾干同盟各國在分配戰果時又發生分歧,1913年6月,奧斯曼帝國支持的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支持的保加利亞各為一方,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保加利亞很快戰敗,被迫割地求和。——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巴爾干曾先后落入奧斯曼和奧匈帝國的統治之下,在反對這兩個帝國的斗爭中,巴爾干的民族主義日益高漲。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先后獨立。20世紀初,塞爾維亞倡導“大塞爾維亞主義”,希望將塞爾維亞血統的各個民族統一起來。沙皇俄國在“泛斯拉夫主義”的旗號下支持“大塞爾維亞主義”。奧斯曼帝國也試圖“重返歐洲”。奧匈帝國對此極為恐懼和仇視,于1908年10月7日單方面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挑起了波斯尼亞危機。塞爾維亞政府聞訊立即進行戰爭動員,并得到沙俄的暗中支持。但是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下態度強硬,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它無條件承認“吞并”,解除動員。塞爾維亞政府在俄國勸告下被迫屈服。奧匈與俄的矛盾突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民族解放戰爭第二次巴爾干戰爭是掠奪戰爭塞爾維亞獲得俄國的暗中支持,通過戰爭成為巴爾干的一個強國保加利亞雖然與德國交好,卻以慘敗告終,國際地位一落千丈。1913年在倫敦召開的歐洲列強大使會議上決定建立一個獨立的阿爾巴尼亞,并把它處于英、法、俄、德、意和奧匈六大國的監督之下,為期10年。這個新生的國家堵住了塞爾維亞的出海口。奧匈帝國參謀總長康拉德反復強調:“獨立的塞爾維亞即使不大,也很危險。”并且公開宣揚:“我們應該拿下巴爾干,若想要成為一個大國,除此以外,別無他途。”德國一直支持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參謀總長小毛奇強調巴爾干是東線反俄和地中海反英的側冀,應全力爭奪。他一貫認為對俄作戰是不可避免的,必須找一個打仗的借口,而這個借口便是通過進攻塞爾維亞,挑起一場把俄國也拖進去的歐洲戰爭。——摘編自金重遠《巴爾干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德矛盾突顯巴爾干地區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亞”危機和其后的兩次巴爾干戰爭均未引發世界大戰,直到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才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此分析較為合理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純屬偶然B.大戰注定爆發于1914年C.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奧匈宣戰的借口D.普林西普刺殺的是奧匈的皇儲C英德爭奪領導權法德領土宿怨;爭奪北非殖民地俄德貿易摩擦巴爾干 問題奧匈與俄國爭奪巴爾干半島4.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1914.6.28)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斯尼亞青年學生)槍殺。塞爾維亞與奧匈帝國的深仇大恨薩拉熱窩是今天歐洲巴爾干半島國家波黑的首都,歷史上的波黑長期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波黑在1878年被奧匈帝國侵占。1882年,塞爾維亞人脫離了奧斯曼帝國,建立了塞爾維亞王國。在領土和民族問題上,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王國長期存在糾紛。由于奧匈帝國強行侵占波黑,令波黑人非常不滿,與塞爾維亞人同根同源的波黑人希望脫離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人建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卻導致奧匈帝國在1908年宣布波黑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并且計劃吞并塞爾維亞王國,而這個計劃提出者正是弗朗茨·斐迪南皇儲,所以塞爾維亞人、波黑人對他充滿了仇恨。6月28日是塞爾維亞的"國恥日"1386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塞爾維亞一顆子彈,1600萬條人命,如果普林西普泉下有知,是否有一絲悔恨?皇儲夫婦喪命,1600萬人陪葬,如果他們泉下有知,是否覺得臉上榮光?還是心里寒顫?刺殺成功后被當場逮捕的普林西普薩拉熱窩事件后帝國主義國家欣喜若狂德皇威廉二世:“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奧匈帝國帝國外大臣赫托爾德叫囂:“現在是到了解決塞爾維亞問題的時候了。”法國總統普恩加萊:“看來是時候用式力解決同德國的爭端了。”英國的外交大臣格雷暗示德國的重心很快就要從西方轉到俄國,公開唆使俄國積極發動戰爭。1914.7.28奧匈帝國正式驛塞爾維亞宣戰隨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一戰正式拉開帷幕5.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1879年德奧結盟。1882年5月,德、奧、意結盟。 這個集團以德國為主,奧匈帝國是依附德國,意大利則是一個被拉攏而來隨時待價而沽的動搖的盟友。1891-1894年法俄結盟;1904年英法結盟;1907年英俄結盟。至此,歐洲大陸形成了兩個對峙的軍事集團。三國協約三國同盟20世紀初,德國明信片上印有“一槍干掉一個俄國佬”,“一刀捅死一個法國佬”,“一腳踩死一個英國佬”,“一拳打死一個日本佬”等口號。材料反映了( )A.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的不平衡 B.一戰前的德國民族情緒激烈C.法德矛盾是歐洲的主要矛盾 D.長期對外戰爭削弱德國國力BPart 2 戰爭哭了戰中的“失控”西線南線東線德奧聯軍對戰俄軍德國對戰英法奧軍對戰俄軍和塞爾維亞軍1914.9馬恩河戰役(德國“速決戰”破產)德國前參謀長施里芬曾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計劃,其特征是進行速決戰,6周內擊敗法國。隨后調頭去打敗俄國,力爭2—3個月結束戰爭。1914對德宣戰的日本占領中國山東,次年提出“二十一條”1915意大利倒戈加入協約國作戰;1915德奧在東線和南線取得勝利但未能擺脫兩線作戰的困境。戰爭仍處于膠著狀態,但主動權開始轉向協約國。1916.2-12凡爾登戰役(“凡爾登絞肉機”飛機、毒氣。)一戰中時間最長的戰役。1916.6-11索姆河戰役(索姆河地獄”、首現坦克)一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1917美國和中國(北洋政府)參戰;1918俄國(十月革命后)退出戰爭;1918.11德國投降,戰爭結束。毒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化學武器首次用于實戰坦克首次投入戰場飛機首次登上戰爭舞臺火焰噴射器首次出現在戰場……這是一場怎樣的戰爭……▲ 一戰墓地一戰華工在法國1917年,中國“以工代戰”的形式,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戰爭。意圖在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東主權。中國的這一要求最終在華盛頓會議上實現了。無數歐洲人抱著為國而戰的正義信念投入戰爭,遭遇的卻是無謂犧牲、互放毒氣等赤裸裸的屠殺,有人說:這是帝國主義戰爭,滅絕人性的戰爭!為什么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思考點從定義上看帝國主義戰爭是指帝國主義國家間為瓜分世界爭奪霸權而進行的戰爭。從起因上看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發動的,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從進程來看帝國主義各國為實現自己的戰爭目標而進行了長期且殘酷的爭奪,顯示出一戰的侵略性質。“起初,在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家和帝國之爭引發了敵對行動。除了如何瓜分權力和領土之外,歐洲列強之間沒有取得任何一致。”由此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質是( )A.意識形態的差異 B.權力領土的爭奪 C.帝國主義的戰爭 D.綜合國力的較量從結果來看戰勝國對戰敗國進行瓜分和掠奪,巴黎和會便是戰勝國之間的分贓會議。CPart 3 矛盾深了戰后的“失和”三巨頭操縱和會橋上的豁縫1.戰后的和平設想: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1918.1.8)下面是一戰后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原則”的內容節選據此可推斷( )A.美國致力于維護公理與和平 B.戰后世界貿易空前繁榮C.世界殖民體系日趨崩潰瓦解 D.美國積極謀求世界霸權D“十四點原則”的動機:美國進行殖民擴張、奪取世界霸權。對于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原則”,西方一位評論家說:“威爾遜的原則征服了歐洲……。”“威爾遜的原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能“征服歐洲”的主要原因是( )A.美國的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 B.世界大戰的災難使人們渴望和平C.美國在經濟上控制了歐洲各國 D.各項原則較好地維護了歐洲利益B“十四點原則”的影響:它推動國際聯盟的建立,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世界和平,但由于缺乏實際作用,未能直正解決戰后問題,為二戰爆發埋下隱患。學習拓展2.戰后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1)懲罰德國及其盟國。德國重劃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法國,瓜分德國全部殖民地,德國需支付巨額戰爭賠款。(2)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3)限制德國和其他戰敗國的軍備。(4)成立國際聯盟。(1)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2)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3)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1919巴黎和會1922華盛頓會議戰勝國強加給戰敗國的“強制的和平”確立了美國主導的在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新秩序。①將世界戰爭的責任推給德國及其盟國;②對戰敗國過度懲處和掠奪;③無視弱小民族利益;④英法操縱國際聯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怎樣體現了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特征?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蘇]列寧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曾把凡爾賽體系稱為“勝利者的蠢事。凡爾賽和約是戰勝國對戰敗國宰割,是不公平的,加深了德國和協約國集團之間的矛盾。問題探究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嚴懲,只會激起戰敗國的仇恨,戰勝國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激發德國的民族仇恨情緒。《凡爾賽和約》簽訂后,法國巴黎的人民手挽手走在大街上游行慶祝。和約不和……德國復仇主義者喊出了“打倒《凡爾賽和約》”的口號。3.世界性國際組織的建立——國際聯盟(1920)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和平原則:全體一致實質:英法操縱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局限:不能真正維護世界和平(一)凡殖民地及領土于此次戰爭之后不復屬于從前統治該地之各國,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別困難狀況之中,則應適用下列之原則,即此等人民之福利及發展成為文明之神圣任務,此項任務之履行應載入本盟約。(二)實行此項原則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種人民之保佐委諸資源上、經驗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擔此項責任而亦樂于接受之各先進國,該國即以受任統治之資格為聯盟施行此項保佐。(三)委任統治之性質應依該地人民發展之程度、領土之地勢、經濟之狀況及其他類似之情形而區別之。——王鐵崖、田如萱編《國際法資料選編》你如何認識國聯的委任統治制度 國聯的委任統治制度是一戰結束后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和統治的一種制度。國際聯盟把委任權授給了英國、英國的自治領、法國、日本和比利時,這些國家因而實際上獲得了新的殖民地。委任統治制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列強懾于民族解放斗爭的聲勢,對殖民體系的一種改造,它反映了時代的進步,但沒有改變殖民統治的實質。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矛盾宰割戰敗國戰勝國與戰敗 國的矛盾分贓不均戰勝國之間的 矛盾奴役弱小民族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矛盾敵視社會主義帝國主義與蘇聯的矛盾英、法、美、意、日如一只五頭怪獸,它貪婪地將德國踩在地下并將內臟吞食殆盡。法國的聯軍統帥福煦預言:“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戰后英法力不從心,德國心懷怨恨,美國日益崛起,日本野心勃勃,蘇聯積聚實力,停戰不過是二十年的休戰,新興大國還要繼續挑戰守成大國,革命和局部戰爭在全球范圍內此起彼伏,醞釀著更大的世界戰爭。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矛盾5.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23對歐洲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對國際格局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開始從倫敦向紐約轉移;1914-1918英國海外投資下降50%,1913-1920歐洲制造業下降23%。戰爭沒有無辜,也沒有勝利,革命是戰爭的唯一勝利!戰前各國疆界戰后各國疆界新興民族國家誕生歐洲地圖在變化……四大帝國解體: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沙皇俄國和土耳其帝國英法嚴重削弱:“老歐洲”受傷最重傳統的“騎士精神”淪喪美國戰爭繁榮:新興強國美國火中取栗,兜售武器大發戰爭橫財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在悄然變化……2020年11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2018年11月11日百年前“你死我活”,如今同緬懷一戰結束百年紀念日,多國政要罕見齊聚法國凱旋門守望和平百年來,世界不曾忘記……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協定簽訂。英國將這一天定為“國殤紀念日”。許多人手捧紙質的紅色罌粟花,以此哀悼逝者,祈愿和平。趟過“血路”的世界,找到和平了嗎 歷史告訴我們:沒有!21年后,希特勒與日本天皇再啟戰端。二戰,在全球波及面更廣,傷亡更大。百年后的今天,有人甚至錯得更遠。世界各地此起彼伏的槍炮聲,無疑在向世人宣告:和平仍遠未到來。我們今天反思一戰,需要從中汲取歷史的深刻教訓,并以實際行動加以改變。否則,如果一面聲稱反思,卻在行動上亦步亦趨、步其后塵,則恐怕人類社會還將步其后塵。——王鵬《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反思“一戰”》結 束 語“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Part 4 和平遠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