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學期高二期中質量調研歷史試卷2025.04一、單項選擇題: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每題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1.有學者指出,周代之“禮制”已不同于“鄉俗”,在周政之中政統、親統和道統已經有所分化,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禮制”孕育出了一種處理分化要素的原則,即立足于三統的相異相分,又力求在其間建立和維持互補互滲的協調關系。由此可知,這一原則是A.天人合B.和而不同C.道法自然D.天下為公2.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對南齊政權展開了數次大規模進攻。其兵種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戰術上野戰和攻堅戰、城壘防御戰并重:后勤補給模式上以后方運輸為主,不再依賴戰場劫掠。這反映出北魏A.實現了政權的封建化B.軍事力量不斷削弱C.加速了北方統一進程D.民族交融獲得發展3.下表是關于唐朝經濟的部分史料。這些史料共同印證了唐朝出處史料有士鬻產于外,得錢數百增,懼川途之難赍也,祈所知納于公藏,而持牒以《因話錄》歸,世所謂“便換”者,置之衣囊。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新唐書》取之,號“飛錢”。“開元”,即開國的意思:“通寶”,即流通的寶貨。開元通寶不包含貨《中國通史》幣的重量,與半兩錢、五銖錢比較,顯然是改變了以重量為幣名的傳統。A.金屬貨幣的衰落B.印刷技術的提升C.信用關系的發展D.幣制改革的進步4,北宋時期有朝臣上疏中提到:“蓋祖宗朝賜予之費(歲幣),皆出于榷場。歲得之息,取之于虜而復以予虜,中國初無毫發損也。”由此可知,榷場的設置A.帶有濃厚的政治斗爭意蘊B.滿足了人民生活需要C.保證了宋朝財政收支平衡D.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高二歷史第1項共6頁5.清代城市中的會館和行會為窮困同鄉會員提供生活物資、墓地等。后來,這些組織也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務。據此可知A.商人對城市身份認同增強B.民間的社會保障機制強化C.宗族數助促成了什會和諧D.商人作為有利于基層治理6.1873年《申報》曾報道:一起盜竊案發生時,某男土因“恐輪船即開”而“倉皇失措,有奔跑之態”,被巡捕扭送公堂:該男子出示輪船客票,借助客票上的年、月、日、時自證清白。這表明,當時A.媒體報道左右司法審判B.交通變遷影響社會生活C.民眾普遍具有時間觀念D.無罪推定成為司法準則7.1905年立停科舉后,各省督撫挾新政之急需,紛紛強調各自行事的特殊性,激開吏部從不同渠道、不同地域頻繁奏調官員與留學生。1907年開始,為科舉善后、疏通舊學人才而舉辦的優貢、拔貢考試以及舉貢生員考職,亦在各地舉行。這()A.導致社會階層的固化B.反映選官權力的下移C.推動了教育的近代化D.導致軍閥割據的加劇8.1916年2月,陳獨秀在《吾人最后之覺悟》中說:“吾國專制日久,惟官令是從。人民除納稅、訴訟外,與政府無交涉;國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而一般商民,猶以為干預政治非分內之事,國政變遷悉委諸政府及黨人之手,自身取中立態度…歐美國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為吾人政治的覺悟之第一步。”這反映出陳獨秀A.維護民主共和,武力反抗軍閥B.推動思想解放,嘗試政黨政治C.否定專制獨裁,促進民眾覺醒D.宣傳社會主義,倡導國共合作9.中共八大后,黨的理論工作者強調,國營企業生產的消費品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分配給人民,合作社的各種產品更必須通過市場交換才能用來滿足人民的需要。那種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內不應當有個體經濟,不應當有自由貿易,不應當利用價值規律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想法是教條主義的。上述主張A.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B.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C.有效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調整D.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高二歷史第2頁共6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