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課件(共39張PPT)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課件(共39張PPT)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共39張PPT)
導入新課
“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
—— 魯迅
一個空前混亂的年代,一個思想大解放的年代,英雄群起逐鹿中原的混亂時代,思想自由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一個說真話的時代,一個出大師的時代。
——陳欽《北洋大時代》
新舊并存
亂象橫生
北洋 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
政治、經濟與文化
課程標準
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北洋政府
1912.3—1928.12
北京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臨時政府1912.1—1912.3
南京 孫中山
國民政府
1927.4—1949.4
袁世凱時期 1912—1916
北洋軍閥割據時期 1916—1928
北洋軍閥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袁世凱統治時期
軍閥割據時期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后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后,各領導人以軍隊為基礎,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割據分裂。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實際上北京政權在不同時期分別由皖系、直系、奉系所控制。
概念理解
“北洋”的起源:
1.清朝后期(19世紀中葉),為應對西方列強的壓力,清政府設立了南北洋兩大行政區域:
南洋:指長江以南的沿海地區,由南洋通商大臣管理。
北洋:指長江以北的沿海地區,由北洋通商大臣管理。
2.李鴻章是“北洋”體系的關鍵人物。他主導洋務運動,創辦了:北洋水師(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
3.袁世凱繼承“北洋”體系甲午戰爭后,李鴻章失勢,袁世凱接掌北洋勢力。他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建陸軍(史稱“小站練兵”),完全采用西式訓練和裝備,成為清朝最精銳的部隊。
4.辛亥革命后(1912年),袁世凱憑借北洋軍的實力迫使清帝退位,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北洋勢力掌控全國政權。
5.北洋軍閥的統治最終在1928年隨著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而終結。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大總統,民國政府遷至北京
他具備了孫中山所缺少的財力、武力和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在立憲派心目中,袁世凱還是“統一”和“秩序”的象征。
——陳旭麓《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
1912年法國報道的袁世凱剪辮
袁世凱(1859-1916),河南項城人,晚清重臣、北洋軍閥領袖。早年駐朝鮮,后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練兵創建北洋新軍,推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中逼清帝退位,1912年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1915年復辟帝制,建“洪憲王朝”,引發護國戰爭,次年被迫取消帝制,病逝。被視為近代軍事改革推動者,亦因獨裁稱帝被斥“竊國大盜”。
一、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1、袁世凱大權獨攬:①就任臨時大總統;②解散國民黨;③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④《修正大總統選舉法》,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⑤簽訂不平等條約:接受“二十一條”,與日本簽訂“中日民四條約”。
《中華民國約法》
(1914年5月1日公布)
第十四條 大總統為國之元首,總攬統治權。
第十七條 大總統召集立法院,宣告開會、停會、閉會。
第二十條 大總統為增進公益或執行法律,得發布命令,并得使發布之。
第三十九條 行政以大總統為首長,置國務卿一人贊襄之。
--(《政府公報》第726號,1914年5月1日)
權力集中,架空議會
一、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1、袁世凱大權獨攬:①就任臨時大總統;②解散國民黨;③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④《修正大總統選舉法》,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⑤簽訂不平等條約:接受“二十一條”,與日本簽訂“中日民四條約”。
《中華民國約法》
(1914年5月1日公布)
第十四條 大總統為國之元首,總攬統治權。
第十七條 大總統召集立法院,宣告開會、停會、閉會。
第二十條 大總統為增進公益或執行法律,得發布命令,并得使發布之。
第三十九條 行政以大總統為首長,置國務卿一人贊襄之。
--(《政府公報》第726號,1914年5月1日)
權力集中,架空議會
一、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
《日本對華提出之二十一條要求》(1915年1月)
第一號(關于山東)
中國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
第二號(關于南滿與東部內蒙古)
將旅順、大連租借期限及南滿、安奉鐵路管理權延長至99年。
日本人可在南滿、東蒙自由居住、購地、經營工商業。
第三號(漢冶萍公司)
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未經日本同意,該公司一切權利產業不得處分。
……
第五號(全面控制)
中國政府須聘用日本人擔任政治、財政、軍事顧問。
中國警政由中日合辦,軍械半數以上購自日本。
日本在中國內地設立醫院、寺院、學校有土地所有權。
(引自《日本外交文書》大正四年第3冊,日本外務省編,1963年)
嚴重損害中國主權,
成為民族危機的重要標志
一、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2、稱帝:召開“國民代表大會”,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
3、反對專制的斗爭:
(1)“二次革命”:1913年
(2)護國戰爭:1915年
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
一、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
二次革命(1913年):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為反對袁世凱獨裁發動的武裝斗爭。導火索為袁世凱刺殺宋教仁、擅簽《善后大借款》。李烈鈞、黃興在江西、江蘇起兵討袁,但不足兩月被北洋軍鎮壓。革命黨人潰敗流亡,袁世凱解散國民黨、廢除《臨時約法》,民國初年民主共和名存實亡。標志近代民主力量與專制的首次正面沖突。
護國戰爭(1915–1916):
因袁世凱復辟帝制引發,蔡鍔、唐繼堯、李烈鈞于云南首義,組織護國軍討袁。各省響應,北洋內部分裂。袁世凱被迫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6月病亡,戰爭結束。雖維護共和體制,但北洋軍閥分裂加劇,中國陷入割據混戰。
任憑你像堯舜那樣賢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樣強暴,像曹操、司馬懿那樣狡猾,再要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有人答應。
——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論》
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正義所至,何堅不破?愿與愛國之豪俊共圖之!
——孫中山《討袁檄文》
日本…外交既已妥恰,當再嚴詞警告中國政府,延緩帝制,如不聽,則出兵自由行動,派駐中國要地。
——林明德《日本與洪憲帝制》
原因:
①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復辟帝制違背歷史潮流;
②孫中山等革命派與梁啟超等立憲派的抗爭;
③外國勢力的干預。
問題探究: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袁世凱復辟失敗的原因。
袁世凱獨裁專制(1912-1916年) 北洋軍閥割據混戰(1916-1928年)
【軍閥】擁有武裝部隊, 割據一方, 自成派系 ,以自己掌握的武力為后盾控制政治的軍人或軍人集團,并多投靠某個帝國主義國家。
派系 代表 支持國 占據區域
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閩、魯、陜
奉系 張作霖 日本 東北三省
馮國璋
段祺瑞
張作霖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軍閥割據獨裁:(1)形成:
學習任務:概括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
軍閥混戰和割據,
政治上分崩離析。
原因:
①直接: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
⑤政治:血緣、地域、師生以及私人關系等維系傳統政治關系紐帶。
④地理:中國國土遼闊,地形復雜,容易分割。
③根本:小農經濟為軍閥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
②外部:列強在各自勢力范圍內扶植代理人。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軍閥割據獨裁
(1)形成
一、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軍閥割據獨裁:
(1)形成:
(2)“府院之爭”與張勛復辟:
(3)段祺瑞“再造共和”: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
2、護法運動:1917年
美日矛盾的激化
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集團與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
“黎元洪”
“段祺瑞”
(1)目的:為爭取國際地位,抵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
(2)概況:
3、中國加入一戰:
(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一、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
二次革命 護國運動 護法運動
不同點 時間
對象
主力
結果
相同點 背景
領導
指導思想
目標
方式
性質
結果
1913年
1915-1916年
1917-1918年
袁世凱
袁世凱
段祺瑞
國民黨革命力量
人民群眾、革命黨和地方軍隊
西南軍閥
失敗
部分取得勝利
失敗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北洋軍閥統治黑暗,帝國主義侵略加劇
孫中山幾度參加領導或直接組織
三民主義
北洋軍閥政府
舉起獨立的旗幟,進行武裝斗爭
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而進行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斗爭
都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
【對比】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二、民國初年的新氣象
(一)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短暫春天)
1、原因:
閱讀教材“學思之窗”并聯系課文,思考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
①政治:中華民國成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
②政策: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興辦實業;
③國際:西方列強忙于歐戰,放松了對于中國的經濟侵略;
④社會: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發展,提倡國貨。
上圖為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對華資本和商品輸出量(1913年指數為100)
1853-1926
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國“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主要實踐者,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
天之生人也,
與草木無異,
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朽
—張謇
反復推究,當自興實業始,然興實業則必與富人為緣,而適違素守。又反復推究,乃決定捐棄所恃,舍身喂虎,認定吾為中國大計而貶,不為個人私利而貶,庶愿可達而守不喪。
—《張謇全集》第四卷?
(一)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短暫春天)
2、表現:紡織、面粉等輕工業迅速發展。
1914年至1919年,中國民族資本工業發展顯著。以棉紡織業為例,華商紗廠從22家增至35家,紗錠數由70萬枚增至160萬枚;面粉業由40余家增至120余家,年產量從2000萬袋增至4500萬袋……此間民族工業年增長率達13.8%,為近代最高。
—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
榮氏企業:榮宗敬、榮德生創辦的申新紗廠(1915年)、福新面粉廠(1913年)在一戰期間資本擴張10倍以上,成為“面粉大王”與“棉紗大王”。
(引自《榮家企業史料》上冊,)
張謇大生集團:南通大生紗廠1914–1921年盈利超1000萬兩,壟斷長江下游市場。
(《大生系統企業史》)
(一)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短暫春天)
3、影響:
(1)壯大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促進民主革命發展;為新文化運動奠定經濟和階級基礎;
(2)壯大工人階級的力量,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914年至1920年,中國新設民族資本工礦企業達1056家,資本總額約2.3億元,超過此前50年總和。其中紡織業資本增長3倍,面粉業增長5倍,火柴業增長2倍。”
——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
“至1919年,全國產業工人總數約260萬,較1913年增長1倍以上……上海、廣州等地工人罷工次數從1916年的17次增至1919年的66次。”
——劉明逵《中國工人階級歷史狀況》
“民族工業繁榮催生‘國貨運動’,《申報》1915年刊文呼吁‘國人用國貨’,各地設立國貨陳列館,激發民族意識。”
——潘君祥《中國近代國貨運動研究》
原因
概況
時間
產生
初步發展
短暫春天
較快發展
沉重打擊
日益萎縮
恢復發展
新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9世紀末期
1912—1919年
國民政府統治前十年
抗日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
建國初期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自然經濟的解體; 外商企業刺激;洋務企業的誘導
列強輸出資本,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辛亥革命的影響;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推動;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經濟侵略
國民政府采取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
日本經濟掠奪;官僚資本的壓榨
美國經濟侵略;官僚資本擠壓;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國家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合理調整;政局的穩定
國家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改造













1、改用陽歷;
2、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
3、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
(二)社會:除舊布新
三、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915—1919)
“自辛亥革命以來,專制雖倒,而民眾之蒙昧未除;共和其名,復古其實。今欲救中國,必先革除舊思想、舊倫理,代之以科學與人權。”
——陳獨秀《敬告青年》
“歐洲啟蒙先哲倡言科學、理性、人權,此正吾國今日所急須……國人欲脫蒙昧,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若舟車之有兩輪,缺一不可。”
——陳獨秀《敬告青年》
陳獨秀
(1879–1942),安徽懷寧人,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1915年創辦《新青年》,高舉“民主”“科學”旗幟,批判封建禮教,推動思想啟蒙。參與五四運動,1921年當選中共首任總書記。后因右傾錯誤于1927年被開除黨籍,晚年堅持抗日立場。其思想啟導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亦因政治路線爭議影響復雜。
三、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915—1919)
(一)背景:
1、經濟: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根本)
2、階級: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3、政治:①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嚴重
②北洋軍閥獨裁統治
4、思想:①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②國民受專制與愚昧思想的束縛
5、歷史: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反思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凱復辟帝制,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我們中國多數國民口里雖然不反對共和,腦子里實在是裝滿了帝制時代舊思想,如今要鞏固共和,非先將國民腦子里……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
——陳獨秀
三、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915—1919)
(二)興起:
1、前期:1915-1917年
(1)開始: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2)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
“本志(《青年雜志》)之天職,為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
——陳獨秀《敬告青年》
《青年雜志》第一卷第一號
(創刊號)封面
美國卡內基
法文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 《青年雜志》,從第二卷開始,《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
代表人物 個人求學簡歷 1915年時
陳獨秀 1879-1942 清末秀才,后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 36歲
李大釗 1889-1927 曾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后留學日本,參加過反袁斗爭。 26歲
魯迅 1881-1936 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影響,后赴日本留學。 34歲
胡適 1891-1962 少年在上海求學,后留學美國,是實驗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學生。 24歲
接受新式教育、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新青年
問題:上面四位青年才俊有何共性?
辜鴻銘
胡適
陳獨秀
魯迅
李大釗
蔡元培
辜鴻銘一生積極主張納妾和纏足,但由于他學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等9種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精通西方文化,蔡元培也邀請他來北大執教《英國詩》和《拉丁語》。
油畫《北大鐘聲》(原名《寬容》)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二)興起:
(4)主張:
(1)擁護“德先生”(民主),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
(2)擁護“賽先生”(科學),反對舊藝術、舊宗教。
(3)反對國粹和舊文學。
(4)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
《一個貞烈的女孩子》
阿毛:“爸爸呀,你當真看著我餓死嗎?”┄┈
王舉人:“阿毛,你怎么這樣的糊涂?我自從得了吳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節,成你一生名節,做個百世流芳的貞烈女子。……
死后第二天,縣太爺派人送來“貞烈可風”四個字的一方匾額。
2、后期(1918—1923):宣傳馬克思主義
(三)評價:1、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材料1:《新青年》創刊對中國文化從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貢獻,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顛覆了其延續兩千余年的獨尊地位與話語霸權,從而使人們從儒家思想的禁錮中解放了出來。
——鄭大華、王余輝《循著中國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5日:“上下午各看《新青年》雜志一次。”
1919年12月10:“看(《新青年》)易卜生號。”
1920年4月9日:“在船中看《新青年》雜志。”
1926年4月21日:“看《新青年》。”
1926年4月22日:“看《新青年》。”
1926年5月5日:“看《新青年》。”
——《蔣介石日記》
2、積極:(1) 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解放思想;
思想洗禮,青年覺醒
(三)評價:1、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2、積極:(2)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3)為五四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材料2:1919年5月,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從馬克思主義中尋求救國的答案。
材料3:1919年6月20日,來中國訪問的杜威在寫給他女兒的信中說:“要使我們國家14歲多的孩子領導人們展開一場大清掃的政治改革運動,并使商人和各行各業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們的隊伍,那是難以想像的。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
三、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915—1919)
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國情的話來搗亂。
——陳獨秀
將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閣,廢除漢字,采用“世界語”。
——錢玄同
新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內,新思想沒有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
——李時岳
(三)評價:
3、局限:(1) 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傾向;
(2)前期僅限于知識分子,脫離工農群眾。
三、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915—1919)
器物
抵抗派:林則徐、魏源
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
洋務派:張、李、左、曾等
“中體西用”、“自強、求富”
地主
階級
維新派:維新變法,君主立憲
(戊戌變法)
革命派: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資產
階級
制度
馬克思主義
思想
無產階級
激進派:民主、科學
(新文化運動)
【歸納總結】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后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政治上:二次革命護國與護法運動
這是最好的時代
這是最壞的時代
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興辦實業
習俗上:用陽歷、剪發易服...
政治上:復辟帝制、軍閥混戰
經濟上: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出賣國家主權和利益
文化上: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







民主、民族意識覺醒
工業化快速發展
新文化、新風尚、新國民
本課小結
民主化
工業化
科學化
軍閥割據混戰
府院之爭與張勛復辟
社會生活上除舊布新
1.舊桂系軍閥岑春煊是清末有名大吏,岑任兩廣總督期間推行“富國強兵”之策,大興“辦學育才”“選將練兵”。辛亥革命后,曾參與討袁護國、護法。岑春煊的這些行為( )
A.埋下辛亥革命失敗的隱患
B.是一種政治投機的行為
C.一定程度上利于社會轉型
D.說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解析] 材料指出岑春煊在晚清和民國初期兩個階段的舉措,晚清時期推行的“富國強兵”之策,大興“辦學育才”“選將練兵”有利于教育和軍事的近代化,而在辛亥革命后參與的護國、護法等則有利于政治民主化,故而有利于社會轉型,C項正確;材料反映岑春煊有利于民國政治的民主化,而不是埋下辛亥革命失敗的隱患,排除A項;材料反映岑春煊兩個階段都有利于近代中國的社會進步,而不是政治投機行為,排除B項;民主共和觀念是在辛亥革命時期逐步傳播的,而材料也提到岑春煊任清末的兩廣總督,與D項的時間不符合,排除。
2.漢冶萍公司在1914年初除新建的大冶鐵廠外,還興建了5個鋼鐵廠;龍關鐵礦公司、北京石景山鋼鐵廠、上海和興鋼鐵公司、揚子江機器公司,在漢口的煉鐵廠也都在1916年至1919年間建立起來。促使這一時期鋼鐵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B.國民政府的政策鼓勵
C.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 D.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
A
[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此時的西方列強忙于歐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從而使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A項正確;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存在時間是1925年7月1日—1948年5月20日,排除B項;自然經濟從鴉片戰爭后就開始解體,甲午戰后,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排除C項;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起到推動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
3.新文化運動時期,《新潮》雜志每期都以數篇評論為開頭,不僅涉及文學、政治、哲學、社會問題,還涉及新詩、譯作等,有時亦會增加《故書新評》《書報介紹》等專欄。另外,各種新書雜志的目錄廣告也占據了不少篇幅。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基于( )
A.民主革命的歷史轉折 B.報刊宣傳的價值導向
C.思想解放的時代需要 D.廣告功能的巨大變化
C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新文化運動時期,《新潮》雜志每期都以數篇評論為開頭,涉及文學、政治、哲學、社會問題等,此外,各種新書雜志的目錄廣告也占據不少篇幅,這些評論、新書目錄廣告均與思想解放有著密切的關系,C項正確;“民主革命的歷史轉折”是指1919年五四運動,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排除A項;報刊宣傳的價值導向的出發點是思想改造,排除B項;僅從新書目錄廣告不能得出廣告功能發生巨大變化的結論,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安县| 北流市| 原阳县| 连山| 晋宁县| 望奎县| 娄底市| 加查县| 西和县| 皋兰县| 阜城县| 杭锦旗| 大港区| 沅江市| 柘荣县| 康马县| 大宁县| 商水县| 千阳县| 浮梁县| 开阳县| 彰化市| 明水县| 大连市| 阜城县| 丰原市| 嵩明县| 新邵县| 芦山县| 桃江县| 宁德市| 西青区| 灌阳县| 原阳县| 融水| 抚顺市| 平昌县| 泸水县| 循化| 盐山县| 交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