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共56張PPT)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共56張PPT) 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中歷史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共56張PPT)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標: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
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
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重點:社會變化與變法運動產生的原因、“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及其意義。
難點:百家爭鳴局面形成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高考作文中的“春秋時期”
后人稱贊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
考點
1.土地國有制到私有制轉變。
2.小農經濟的形成及特點。
3.工商食官與抑商政策。
總體特征:中國社會轉型期,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大
分裂、大動蕩、大爭鳴、大變革、大發展時期。
1、總體特征:中國社會轉型期,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大分裂、大動蕩、大爭鳴、大變革、大發展時期。
2、總趨勢:分裂中孕育統一;戰亂中走向融合。
西周(BC1046年-BC771年)
春秋(BC771年-BC476年)
戰國(BC475年-BC221年)
因孔子修訂的《春秋》而得名
取自西漢劉向編注的《戰國策》
BC77: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BC221:秦朝建立
春秋戰國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歷史時空觀
中國古代史
遠古~1840年
中國近代史
1840~1949
中國現代史
1949~至今
起源奠基時期:先秦(遠古—前221年)
形成發展時期:秦漢(前221—220年)
曲折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220—589年)
繁榮 時期:隋唐(581年~907年)
繼續發展時期:宋元(960~1368年)
輝煌遲滯時期:明清(1368~1840年)
晚清 時期:1840—1912
北洋軍閥時期:1912—1928年
國民政府時期:1928—1949年
改革開放前期:1949—1978年
改革開放后期:1978—
春戰時期(公元前5C-公元前4C):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
明清時期(17C-18C):從古代向近代、封建轉入雙半社會
五年高頻考點
時間 全國卷 地方卷
2018 【Ⅲ】24·戰國以前冶鐵技術的發展 【Ⅰ】24·墨子 北京· 孟子與儒家思想
浙江· 墨子的思想主張
2019 【Ⅲ】儒家思想的制度淵源 天津· 青銅制造業
海南· 孔子的思想主張
北京· 春秋戰國的手工業
2020 【Ⅰ】24·分封制 【Ⅲ】24·商業的發展(貨幣) 山東· 百家爭鳴
江蘇· 墨子思想
浙江· 孔子與墨子的思想
2021 【甲】24·孔子思想 湖南·《詩經》
2022 【乙】45.商鞅變法 【甲】24.老子思想 湖南·1.百家爭鳴
河北·1 浙江·2
山東·1 遼寧·1
時空坐標
東周
春秋
戰國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
戰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周敬王薨,因魯史《春秋》記錄了這一階段的歷史而得名。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征戰不休,故被人稱之為戰國。把“戰國”作為時代名稱,開始于西漢末年劉向匯編的《戰國策》。
1.政治:
2.階級:
3.經濟:
爭霸與兼并戰爭不斷,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分封制、宗法制走向崩潰,權力由分散走向集中,
中央集權逐漸形成;各國紛紛變法,直接推動社
會轉型;貴族政治開始向官僚政治轉變。
“士”階層興起并得到重用。
1)農業:鐵犁牛耕推廣,水利灌溉;井田制破壞,
土地私有制形成;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成為
古代最基本經濟形態;重農政策開始出現;
各國政經濟發展不平衡
2)手工業: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并存,以官營
手工業為主導
3)商 業:官營局面打破,抑商政策出現;出現商
業城市和大商人
4.民族:
5.文化:
中原華夏族與周邊民族交融加強,華夏認同的觀念增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逐步形成。
1)思想: 私學興起,學術下移,百家爭鳴,思解。
2)科技: 戰國時期出現了司南和《石氏星表》,春
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算籌計數法
3)文藝:《詩經》《離騷》,帛畫《人物龍鳳圖》等
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窺變局:變革之象)
1.政局之變:
材料: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
士三也。 ——《公羊傳·桓公二年》
材料:鄭伯不朝,王伐鄭,卒大敗,射王中肩。
——《左傳》
材料:齊大夫田桓廢齊君而自立,呂齊亡。晉
六卿中韓趙魏分晉,晉亡。 ——司馬遷《史記》
思考:天子權力發生了什么變化?
西周時期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禮樂征伐
自天子出
禮樂征伐
自諸侯出
禮樂征伐
自士大夫出
實質:
原因:
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分封制與宗法制瓦解,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
1)根本原因: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確立,各諸侯國政
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2)重要原因:王室衰微,貴族統治集團內矛盾尖銳;
3)制度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弊端凸顯(獨立性強)
重點強調-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2.春秋:爭霸戰爭
表現:
性質:
影響:
“春秋五霸” 齊、晉、楚、吳與越五國國君。
1)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實行改革,相地而衰征與尊
王攘夷“挾天子以令諸侯”。
2)晉楚爭霸,吳越爭霸。
奴隸主貴族爭奪土地和人口的爭霸戰爭。
國家開始分裂,奴隸社會開始瓦解。削弱貴族勢力,地主階級開始逐漸崛起。
重點強調-春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3.戰國:兼并戰爭
表現:
性質:
影響: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分封制和宗法制進一步崩潰瓦解;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國君紛紛稱王,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
新興地主階級的兼并戰爭,后轉化封建統一戰爭。
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權力由分散走向集中,封建制度逐步確立。
重點強調-戰國:禮樂征伐自大夫出
春秋列國形勢圖,春秋(770BC---476BC)
戰國形勢圖,戰國(475BC—221BC)
思考:①諸侯國的數量之變化,說明了什么?
①諸侯國數量減少
局部統一擴大
思考:②地圖中新圖例之變化,說明了什么?
②新圖例:長城
集中力量
局部發展
思考:③北部民族數量之變化,說明了什么?
交流、沖突
民族交融
融入華夏
③北方部族數量減少
4.夷夏之變:華夏認同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春秋時期四夷與華夏的區別主要在文化方面,他們的服飾、語言、經濟生活、風俗習慣都與華夏明顯不同。
中原
北狄
南蠻
東夷
西戎
華夏族
春秋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戎狄蠻夷先進而自稱“華夏”
在頻繁交往和密切聯系中,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促進民族交融,形成華夏一體、同源共祖的觀念。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識變局:應變之策)
1.經濟發展(社會變革的根本原因)
1)農業上:
牛尊
鐵器
耕作方式:
水利灌溉:
土地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逐漸推廣。
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鄭國主持修建鄭國渠。
由土地國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轉變。
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無論公田、私田一律征稅,推動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
原因:
確立:
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井田制遭破壞。
①公元前594年,魯國“初稅畝”承認土地私有。
②戰國時期,商鞅以法律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形式:
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農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國有土地)
地主土地來源:
公卿貴族占有的“公田”;軍功地主;通過買賣(漢代后主要途徑)即土地兼并。
租佃制:
戰國時期產生
問 題:
土地兼并:解決方式:均田制
都江堰工程示意圖
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促進農業發展
農業發展
提供原料、商品(提供原料)
部分人從農業中脫離(提供勞動力)
溫飽滿足,追求生活質量(提供市場)
工商業繁榮
經營方式:
產生原因:
特 點:
地 位:
集體耕作向家庭為單位小農經濟轉變
鐵農具牛耕提高生產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①分散性: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
②封閉性:農手結合,自給自足,市場交換少。
③落后性: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
④脆弱性:天災人禍的影響,小農很容易破產。
⑤頑強性:簡單的生產工具即可組織生產。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基本模式(經營方式、生產組織形式)
圖解知識點
農業生產力
提高
鐵犁牛耕
的推廣
促進手工業發展
工商業繁榮
個體勞動、個體經營
私田開拓、公田不治
個體小農脫離氏族宗法關系遭到破壞
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確立
新興地主階級出現
奴隸社會向
封建社會過渡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影響:
①政治: 是秦漢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形成的根源,而中
央集權制度又是分散的小農經濟的重要保障。
②經濟: 自給自足特點及脆弱性是重農抑商的根源。
③科技: 促進與之相關的科技發展。小農經濟發展緩
慢性阻礙古代中國科技突破。
④倫理: 小農經濟下的中國農民既有吃苦耐勞、艱苦
奮斗的精神,也有狹隘、保守的不足,同時
也是“重男輕女”思想的根源。
⑤局限性: 狹小生產規模,難以擴大再生產,阻礙商
品經濟發展,后期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核心突破:概念闡釋
自然經濟:最本質的屬性是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與商品經
濟相對立。
小農經濟:最本質的屬性是家庭經營,經營規模較小。小農
經濟在封建經濟中始終占主導地位,是封建社會
統治的基礎,其穩固與否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
和政權的興衰。
自耕農經濟:農戶耕種的土地是自己的,它又是小農經濟的
重要組成部分。
2)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經營型態 生產模式 產品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營
手工業
私(民)營
手工業
家庭
手工業
政府直接經營大作坊生產
民間私人經營
農業的
一種副業
供皇室、貴族消費
民間消費
自己消費
繳納賦稅
一般不投放市場
投放市場
剩余產品投放市場
明代前期一直占主導地位
明中葉后部分主導
穩定小農
近代破產
3)商業:
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 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彀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史記·蘇秦列傳》
各諸侯國貨幣
核心突破:重農抑商
1.定義:
2.目的:
3.措施:
4.影響:
重視農業而限制打擊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開始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后歷代專制王朝沿用。
維護小農經濟,確保賦稅和兵役徭役的征派,根源是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君主統治
①秦國首倡:商鞅變法 ②漢至唐代:全面強化
a. 法律賤商人:政治歧視,入市籍不為官,降低社會身份
b. 租稅困辱之:商人賦稅加倍
c. 提官營商業,打擊富商大賈:鹽鐵官營
③宋代:有所松弛 ④明清:限禁極嚴
推動農業發展;安定人心和對農民的控制,政治穩定。
阻礙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社會轉型。
2.階級之變:
農業生產效率提高
鐵犁牛耕
公田拋荒
私田開辟
私田實際私有
國家收入減少
井田瓦解私有確立
井田瓦解私有確立
奴隸和平民墾荒種地,得到土地所有權(自耕農)
奴隸主貴族階級沒落;新興地主階級崛起
奴隸主貴族分化、軍功地主等大片土地所有者(新興地主階級)
受租于新興地主階級耕種土地的逃亡奴隸或破產農民(佃農)
生產力決定
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
上層建筑

變革之象
應對之策
政局之變:禮崩樂壞,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變:華夏認同,民族交融
經濟之變:鐵犁牛耕,生產力大發展
井田瓦解,土地私有確立
階級之變:奴隸主貴族階級沒落
新興地主階級興起
變法運動(變革家)
百家爭鳴(思想家)
3.變法圖強:識變局:應變之策
1)原因:
2)目的:
①經濟: 鐵牛使用和推廣,生產力提高;土地私有
制確立,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法。
②政治: 各諸侯爭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
制被破壞。
③階級:“士”階層(地主階級)崛起。
④文化: 私學興起,法家思想為改革提供理論。
⑤民族: 周邊民族產生華夏認同觀念。
富國強兵。
3)表現:
春秋時期
國家 改革內容 作用
齊國
魯國 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根據田地
土質好壞以及產量的多
寡,征收不同數量的田

事實上承認了
土地私有制
初稅畝:不論公田和私田,一律按
田畝征稅。
戰國時期
商鞅變法
鄒忌變法
吳起變法
申不害變法
李悝變法
諸侯強大
尊王爭霸
廢號稱王
奪位政變
小國被吞
七雄奠定
競爭激烈
紛紛變法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
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漢書·食貨志》
材料二: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三: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
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四: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五: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
為屬籍。 ——《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變法的內容:
A. 獎勵耕織、封建土地私有制
B. 推行縣制
C. 什伍連坐制度
D. 個體小家庭制度
E. 軍功爵制
除舊 布新
經濟
政治
軍事
文化
社會風俗
“開阡陌封疆”“民得買賣”
廢井田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平斗桶、權衡、丈尺”
廢“世卿世祿”
制度
獎勵軍功
廢分封
建立縣制
打破貴族軍事壟斷
軍功爵制
“燔詩書”
“明法令”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商鞅變法的評價:
積極:
消極:
1.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
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
變法。
2.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1.商鞅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連坐法
的推行,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痛苦。
3.變法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1. 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根本原因)
2. 改革措施行之有效,符合秦國國情
3.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4. 商鞅個人因素(政治才干、手腕、堅持改革、斗爭… )
三、孔子和老子
1.儒家:
孔子(春秋時期):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級利益
1)思想主張:
①仁(核心):關愛他人
②主張統治者順應民意,愛惜民力;為政以德,
通過以身作則道德感化治理國家;克己復禮,
名正言順、貴賤有序。
③對現實不滿,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
制度(維護奴隸制,體現了保守的一面)但承認
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2)教育思想:
教學思想:
教學方法:
學習方法:
有教無類:推動私學的發展,打破貴族階層壟斷
教育的局面,為百家爭鳴的出現奠定
輿論和人才基礎。
因材施教
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文化傳承:
①晚年《詩》《書》《禮》《易》《春秋》成
為儒家經典,傳承夏、商、周文化。
②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于《論語》。
2.道家:
老子(春秋時期):代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階級利益
1)政治主張:
①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為無為,則無不治。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②小國寡民:
主張“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原始淳樸小國寡民消極思想,有保守性。
③愚民思想:圣人之治常使人無知無欲。
2)哲學思想:
①核心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是天地萬物運行的法則。追
求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樸素辯證法:
A.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
B.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
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
相和,前后相隨。
3)評價老子:
①對中國文化有深遠影響(哲學、倫理、思維、道德人格)
②政治上悲觀消極,反映沒落奴隸主貴族思想。
梳理各學派代表人物及代表思想觀點
孔子 老子
學 派
理想社會
政治主張
其他貢獻
儒家
道家
“克己復禮”
主張恢復等級森嚴的禮制社會
小國寡民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仁”、為政以德
“道”為萬物本源;辯證法
樸素的唯物史觀
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舉措:創辦私學
整理《詩》、《書》、《禮》
《易經》、《春秋》
四、百家爭鳴(思想智慧)
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主要: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爭鳴”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學術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互相詰難批駁,彼此吸收融合,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1.原因:
認識: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產物









1)經濟:鐵犁牛耕使用,促使井田制崩潰,生產力大發
展(物質基礎)
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潰;(環境自由)
諸侯爭霸、禮賢下士;(現實需要)
3)階級:新興地主階級崛起,“士”階層活躍和受重用。
4)文化:私學興起(造就大批文士)
學術下移(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階級關系變化
各國爭霸需要
士人
活躍
社會
大變革
舊的貴族等級體系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
各國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士人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宇宙萬物的看法
經濟發展
2.儒家:
1)儒家思想繼承者孟子(亞圣):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
①思想:
②人性:
仁政: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以仁政,
不能平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薄賦,勿奪農時。
性善論
2)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
①思想:
A.君舟民水(民本):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
B.禮法并用、隆禮重法(法表禮內)
天命觀: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倫理觀:性惡論
比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異同(都體現了樸素的民本思想)
內容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論
目的 同

愛人
仁政
仁義
為政以德
民貴君輕
君舟民水
性本惡
性本善
性相近
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
緩和階級矛盾,維護新興地主階級統治。

3.墨家:
墨子(戰國):代表平民階級利益。
思想:
1)兼愛(核心):兼相愛,交相利-無階級差別。
非攻:尚賢:節葬、節用:尚同:科技:光學八條
4.法家:
韓非:法家思想大成者,代表新興地主利益。
思想:
1)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君無術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
2)主張加強君主集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3)認為歷史向前不斷發展,倡導改革。
4)重農抑商。
5.其他:
莊子:齊物;逍遙自由
鄒衍:五行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生相勝理論,是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
學認知。
學派 人物 時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陰陽家
孟子
逍遙自由
兼愛;非攻;尚賢;節儉
隆禮重法;性惡論;君舟民水
鄒衍
韓非
莊子
墨子
荀子
戰國
“仁政”;性善論;民貴君輕
戰國
戰國
戰國
戰國
戰國
相生相勝
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權思想
課堂梳理: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三種主要觀點:
1.儒家:
2.法家:
3.道家:
推崇“德治”“教化”,即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實行仁政。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
提倡“法治” ,用法令統一人們思想和行為,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理論武器。
主張“無為而治” ,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順應時勢和民心。哲學基礎 。
6. 意義:
1)實質:
2)性質:
3)政治:
4)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社會大變革)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
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①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
②各家相互吸收融合,形成傳統文化體系,奠定思
想文化基礎,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③對后世文化學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經濟:土地公有(井田制)
政治格局:諸侯分封
行政權力:宗法世襲
文化學術:貴族特權
土地私有
爭霸 兼并 縣制
專職官僚(流動)
民間(百家爭鳴)
夏、商、西周(文明的起源) 春秋和戰國(社會轉型)
政治
經濟 思想
民族 中華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國家出現為重要標志,夏朝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商朝神權與王權相結合,西周時期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主要內容,以家國一體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對古代中華民族的政治觀以及倫理觀產生深刻影響。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
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國變法;分封制、宗法制逐漸崩潰,開始出現郡縣制,形成中央集權的雛形;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社會階級階層發生巨大變化;世卿世祿制被軍功爵制等所取代,士階層崛起,社會流動增強。
農業的主導地位確立,形成中原地區長期領先為特點的經濟格局;耕作方式從刀耕火種發展到鐵犁牛耕,開始走上精耕細作道路(生產力);土地制度也從井田制發展為土地私有制,各國進行改革(生產關系);小農經濟逐漸形成(經營方式)。打破“工商食官”出現了私營手工業和私商,重農抑商出現。
西周治國由強調神權色彩到敬天保民,尤其是凸顯人倫、道德、宗法(血緣)等觀念,帶有理性和人文主義色彩。青銅文化燦爛,文字逐漸成熟(甲骨文)。
禮樂崩潰,私學興起。百家爭鳴,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傳統文化基礎。在天文、醫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成就。
民族交流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獨特的天下觀形成:“中國中心主義”,強調“華夷之辨” (主要以文明程度高低為劃分標準)的同時又有“天下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想追求。
項目 轉型前 轉型后
政治制度
選官制度
經濟制度
社會結構
思想文化
教育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崩潰,宗法制遭到破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雛形出現
世卿世祿制,貴族政治
實行任命制度,形成官僚政治
工商食官,井田制
土地國有或公有
工商業私營化,授田制
土地私有或國有
宗族主導,貴族地位高
小家庭形成,貴族衰,士崛起
原始神學思想占主導
思想處于蒙昧狀態
人文主義,思想解放
百家爭鳴,思想理性化
學在官府,官辦教育一統天下,貴族壟斷教育
私學興起,平民接受教育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與古希臘城邦的差異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
古希臘城邦
產生方式
政治結構
經濟發展
政治制度
文化特征
主要是由周王分封的王族、功臣
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的
主要由氏族發展而來
在兼并戰爭逐漸走向統一的帝國
獨立的政治單位
大多以農為本,重農抑商
商品經濟發達,并重
各諸侯國日益強大,最終發展為君主專制制度
共和政體,王權衰微,個別城邦民主政治發達
依托大河和農耕創造輝煌的文明,文化具備多元化特征,但不能改變封閉和保守的特點
依托海洋孕育燦爛的文明,具有開放性、創新性和多元性特點
時空觀念:時空坐標軸(遠古~公元前221)




思文化
科技
禪讓制
公天下
約前1600
前1046
《夏小正》
前771 前770
約前2070
前475
前221
刀耕火種
金石并用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戰國
原始社會
世襲制
家天下
內外服制
早期分封
甲骨文
殷歷
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工商食官、斜紋提花織物
禮樂制
學在官府
金文
鐵犁牛耕、稅制改革、封建土地私有、小農經濟、井田制崩潰、重農抑商;壟作法;都江堰;“工商食官”被打破
“禮崩樂壞”、諸侯紛爭與變法、王室衰微、軍功爵制、郡縣制雛形
百家爭鳴
《詩經》、楚辭、帛畫
司南
課堂小結:
社 會 的 變 革 和 轉 型
政治領域
思想領域
經濟領域
諸侯爭霸,卿室奪權;宗法分封制度解體,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形成
華夏認同,夷夏交融;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基,中華民族形成史的重要一步
鐵器牛耕,精耕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為社會和政治變革提供經濟基礎
學術下移,思想繁榮;形成了中國傳統主流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特征
春秋戰國的變革為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焦作市| 贵阳市| 名山县| 乌拉特中旗| 安阳县| 乐业县| 布尔津县| 商丘市| 来安县| 石城县| 乡宁县| 三穗县| 南木林县| 祁门县| 本溪| 阿拉善盟| 榕江县| 特克斯县| 贵州省| 山东| 上栗县| 江达县| 双江| 白银市| 黄大仙区| 定日县| 象州县| 兴仁县| 开封县| 子长县| 珠海市| 秦皇岛市| 陇川县| 辽宁省| 武威市| 沧源| 吕梁市| 土默特左旗| 论坛| 迭部县| 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