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十九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一、選擇題: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為了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我國實行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 )A.按勞分配制度 B.社會主義制度 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一國兩制”2.1951年,中共中央決定把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和訓練少數民族自己的干部,作為黨在少數民族中進行的兩項中心工作,隨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學院。這一舉措體現了中央( )A.確?!耙晃濉庇媱潓嵤?B.工作中心從經濟轉向教育C.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 D.推動邊疆的興邊富民行動3.民族區域自治實行以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總量由1984年的680.95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63.5億元增加到8436億元,這兩項指標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A.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C.加強了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 D.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4.歌曲《天路》中唱道,“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歌詞強調了青藏鐵路( )A.推動了西藏的民主改革 B.消除了東西部經濟差異C.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 D.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榮5.自1981年始,中共中央下發多個文件要求開展對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和搶救工作,并著手培養了眾多專職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人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搶救、整理的散藏在民間的少數民族古籍達百萬種。此舉有利于( )A.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 B.推動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進程C.創造民族文化傳承的良好條件 D.保障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6.1954年憲法第3條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由此可知,1954年憲法( )A.是我國的第一部根本大法 B.保護不同民族的權利C.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7.20世紀末,中央的一項決定為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這項決定是( )A.社會主義改造 B.西部大開發C.興邊富民行動 D.精準脫貧攻堅8.2024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時指出,要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這說明,西部大開發戰略( )A.涵蓋了全國所有的民族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B.是具有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C.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達成后的新任務D.消除了西部尤其是民族地區與中東部地區的差異9.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設想。2000年柴達木盆地澀北—西寧—蘭州天然氣輸氣工程、中西部退耕還林(草)和生態建設及種苗工程等十大工程全部開工。2001年包括青藏鐵路在內的一批重點工程相繼開工。這一戰略( )A.消除了東部與西部間的經濟差距 B.保障了少數民族地區的高度自治C.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D.為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創造了機遇10.“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倌陙韷裘虏煌纳赴?!請叫兒的乳名……母親!”歌詞中“MACAU”的回歸得益于什么方針(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一國兩制”構想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1.下圖所示時間軸是某同學的學習筆記。其學習內容的主題是( )A.民族共同繁榮 B.經濟特區 C.香港回歸祖國 D.對內改革深化12.將不同類型的史料相互結合、相互印證,能促進我們對歷史真相的認識。印證香港、澳門實現了和平回歸,改變了歷史上但凡收復失地都要大動干戈的所謂定勢。與這一論斷相吻合的史實是( )A.“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C.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改革開放的成功推進13.某興趣小組在項目式學習中,收集了有關“一國兩制”“香港、澳門回歸”“特別行政區”的資料。據此,該小組的研究主題應是( )A.民族關系發展 B.經濟體制改革 C.科教興國戰略 D.祖國和平統一14.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神圣使命,排列下列相關活動的先后順序( )①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②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③汪辜會談④臺灣當局開放居民赴大陸探親⑤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④③①②15.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后,我國分別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這個“特別”的意思是( )A.政治上不直屬中央政府管轄B.與原宗主國(即英國、葡萄牙)還有政治經濟聯系C.原有的經濟地位不變D.享有高度自治權,原有的社會制度不變16.香港和澳門相繼回歸后,內地高校招收港澳學生的數量逐漸增多,隨著內地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繁榮,越來越多的港澳學生選擇畢業后留在內地工作、創業。這反映了( )A.港澳學生國家認同的增強 B.港澳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C.祖國統一大業的持續推進 D.內地與港澳實現互利共贏17.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在紀念辛亥革命的過程中,除建構孫中山作為革命先驅的形象外,還增加了“愛國主義者”的內涵。這一變化的現實目的在于( )A.實現民族獨立愿望 B.鞏固辛亥革命成果C.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D.推進祖國統一大業18.習近平在同馬英九的會晤中強調,兩岸同胞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兩岸雙方應該堅持“九二共識”。這個“共識”是( )A.兩岸一家親 B.和平統一,一國兩制C.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D.實現“三通”19.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馬英九先生一行時說:“我和馬英九先生這是第二次見面了……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輝煌燦爛、舉世無雙的中華文明?!被仡櫄v史,習近平總書記和馬英九先生的第一次見面( )A.打破了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B.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C.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晤D.促成了海峽兩岸通郵、通航、通商的實現20.2024年4月4日,來大陸參訪的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率臺灣青年在陜西省黃陵縣參加“甲辰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活動。馬英九此舉有利于( )A.推動兩岸關系發展 B.鞏固民族區域自治C.促進香港回歸祖國 D.開展特色大國外交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6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正面圖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2021)。背面圖案:向日葵、石榴、雪蓮、哈達與70周年慶祝活動徽標中的數字“70”組合設計,“1951—2021”字樣及面額。材料二:世界屋脊,山高路險。大自然賦予這片土地攝人心魄的景致,也同時設下了“只有藏地雄鷹才能飛過”的雪山深谷。新中國成立前,這里“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狀”,沒有一條能走汽車的路。材料三:這里的民眾到內地購物旅行,上學就業,探親訪友,生活更加便捷。這里豐富的資源和獨特的景觀,是發展旅游業的有利條件,“坐著火車去拉薩”成為現實。1966年11月23日,拉薩貢嘎國際機場建成通航。截至2023年11月,拉薩貢嘎國際機場通航城市68個,國際通航城市1個;開辟國內航線134條,國際航線1條。請回答:(1)材料一是一種紀念幣的正面、背面紋樣。請根據材料一提供的信息,1951年發生了什么事?該事件的發生,體現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哪一必然趨勢?(5分)(2)“世界屋脊”什么時候開通了哪幾條“能走汽車的路”?這些路的開通有何意義?(6分)(3)哪一事件的發生讓“坐著火車去拉薩”成為現實?上述材料體現了中國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的哪一基本政治制度?(4分)22.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我國在民族地區實施的基本政策是什么?新中國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繁榮發展?(3分)材料二(2)香港是何時回歸祖國的?今年(2025年)是澳門回歸祖國多少周年?港澳回歸祖國有何歷史意義?(5分)材料三 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我們團結臺灣同胞,推動臺海形勢從緊張對峙走向緩和改善進而走上和平發展道路,兩岸關系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3)結合海峽兩岸交往的史實,填寫下表。(4分)時間 交往史實 對兩岸關系的影響1987年 “臺灣當局”調整“____”政策 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1992年 海基會和海協會達成“____” 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2005年 胡錦濤會見____ 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____年 習近平與馬英九會面 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4)綜上可知,實現祖國統一是必然趨勢,請你分析實現海峽兩岸統一的有利因素。(3分)23.國家政策直接反映出國家治理的有效性。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西漢建立后,在黃老思想的支配下,國家實行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這一思想在財政政策上的直接表現就是無為而治、國家不干預經濟的政策?!诜饨ㄉ鐣?,社會財富的增長較為緩慢,富商巨賈的社會財富及其壟斷力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削弱中央經濟權力。——摘編自《漢初“休養生息”政策》(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初面臨的問題。并簡述漢武帝是如何解決國家治理中出現的此類問題的。(5分)材料二:據估計,當時農民耕種的土地少于1914年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由于耕地減少,加上嚴重的旱災和運輸癱瘓,發生了一場大饑荒,有上百萬人餓死。世界大戰、革命、國內戰爭和恐怖饑荒等連續八年的破壞,使國家瀕于崩潰。它的生產設施同1914年達到的指標相比,倒退了幾十年。1921年喀瑯施塔得水兵的叛亂,暴露了革命隊伍本身存在深刻的幻滅感。列寧由此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化進行得太快了。——摘編自[美]R.R.帕爾默《現代世界史》(2)根據材料二,分別列舉使蘇俄“國家瀕于崩潰”的具體史實及列寧解決危機的應對之舉。(5分)材料三:“一國兩制”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好制度。港澳回歸祖國,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走上同祖國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寬廣道路。港澳同胞當家作主,實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香港、澳門真正的民主由此開啟,港澳居民享有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特別是香港新選舉制度的實施,充分體現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公平競爭性,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符合香港實際的民主道路越走越寬廣。——摘自《人民日報》(夏寶龍:“一國兩制”這一好制度必須長期堅持2022.11)(3)根據材料三,指出“一國兩制”這一好制度“好”在哪里。并簡述其基本內容。(5分)24.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敝挥型苿痈髅褡宓貐^經濟發展,才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各民族團結進步夯實物質基礎。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這是我們黨肩負的政治責任與神圣使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材料二:解決香港問題,并不是我們參加談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領,主要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幾年發展起來了,是個興旺發達的國家,有力量的國家,而且.是個值得信任的國家。當然,解決香港問題,還是“一國兩制”的根本方針或者戰略搞對了,也是中英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鄧小平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臺灣海峽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國家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和平統一。國家和平統一,臺灣可以實行不同于大陸的制度,高度自治。——《反分裂國家法》材料四:鄧小平在談到香港問題時說:“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薄杏㈥P于香港問題的談判開始于1982年,至1984年,雙方共進行了22輪艱難的談判。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英國在談判開始時并不打算把香港整個給中國,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還整個香港地區。這是英國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1979年,中國與葡萄牙建交時,確認了澳門是中國領土,暫由葡萄牙管理的事實。因此中葡關于澳門問題的談判障礙較少。從1986年6月至1987年3月,雙方在4輪談判后,澳門問題得以解決。——摘編自新華網(1)根據材料一指出,我們黨肩負的政治責任與神圣使命是什么?為“凝聚各民族”,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哪一項基本政治制度?(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香港能夠回歸祖國的原因。(4分)(3)根據材料三,指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是什么?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對臺基本方針是什么?(3分)(4)閱讀材料四,從“歷史趨勢”、“制度創新”、“綜合國力”中選取一個角度,圍繞“祖國統一”提出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選取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6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項,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按勞分配下,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故A項錯誤。B項,社會主義制度是相對于資本主義制度而言的政治經濟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實行公有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故B項錯誤。C項,在籌建新中國的時候,中共提出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的建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便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國建立起了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和許多自治州、自治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們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故C項正確。D項,一國兩制,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中國政府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而提出的基本國策。故D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C。2.答案:C解析:注意材料中關鍵信息“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和訓練少數民族自己的干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中央的這一舉措體現了中央對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視,故選C。實施“一五”計劃的時間為1953—1957年,排除A;B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作出了實施興邊富民行動的戰略決策,排除D。3.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總量由1984年的680.95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由63.5億元增加到8436億元,這兩項指標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可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D正確;材料內容沒有涉及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內容,排除A;材料內容沒有涉及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排除B;材料內容沒有涉及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的內容,排除C。4.答案:D解析:據“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可知,歌詞強調了青藏鐵路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榮,D項正確;1959年,西藏開始實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舊西藏的封建農奴制度,進入社會主義階段;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排除A項;為了縮小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黨中央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青藏鐵路與“消除了東西部經濟差異”無關,排除B項;國家按照自愿的原則,幫助侗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創制了文字,為這些民族的文化傳承創造了條件,青藏鐵路與“民族文化的傳承”無關,排除C項。故選:D。5.答案:C解析:“開展對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和搶救工作,并著手培養了眾多專職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人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搶救、整理的散藏在民間的少數民族古籍達百萬種”反映的是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是在創造民族文化傳承的良好條件,C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內容不是教育、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排除ABD。故選:C。6.答案:B解析:題干材料體現的是我國1954年憲法對民族問題的規定,1954年憲法是我國的第一部根本大法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A;據題干“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憲法保護不同民族的權利,B項正確;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下來,排除C項;題干材料體現的是我國1954年憲法對民族問題的規定,1954年憲法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7.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末,中央的一項決定為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末,國家決定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為西部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實施以來極大地促進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B項正確;到1956年,我國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興邊富民主要針對的是邊疆地區,宗旨就是振興邊境、富裕邊民,少數民族地區不完全是邊疆地區,排除C項;精準脫貧攻堅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與材料信息時間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要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切實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和所學知識可知,進入新時代,中共中央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團結進步呈現新氣象。西部大開發為民族地區的加快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極大地帶動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B項正確;在西部大開發的政策適用范圍中,有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和83個自治縣,還有3個自治州參照享受西部大開發的相關政策,未涵蓋全國所有的民族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排除A項;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而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達成是2021年,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在這一目標達成前提出的,排除C項;西部大開發戰略可以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但無法消除西部尤其是民族地區與中東部地區的差異,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設想”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戰略在西部實施,建設一批重大重點工程以支持中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這為西部大開發為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創造了機遇,D項正確;西部大開發戰略并沒有消除東部與西部之間的經濟差距,排除A項;題干主要描述了少數民族地區所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少數民族自治無關,且高度自治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排除C項。故選:D。1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和所學可知,“一國兩制”構想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為“MACAU”回到母親懷抱開辟了途徑,C項正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涉及少數民族地區,排除A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項;“九二共識”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時間軸內容“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1990年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關于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決定》”“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可知,時間軸主要說明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歷程,最終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C正確;題干主要強調香港回歸,未涉及民族共同繁榮,排除A;題干主要強調香港回歸,未體現經濟特區發展,排除B;題干主要強調香港回歸,未闡釋對內改革深化,排除D。12.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為推行祖國統一大業,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在一國兩制的指引下,香港、澳門實現了和平回歸,在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芍狝符合題意。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C錯誤;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B錯誤;改革開放的成功推進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D錯誤。故選:A。13.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而提出,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推動了祖國統一大業,香港、澳門回歸后,我國將其設置為特別行政區,因此題干材料的關鍵詞對應的研究主題是祖國和平統一,D項正確;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經濟體制改革屬于經濟政策,與題干反映的政治制度無關,排除B項;科教興國戰略是關于科技和教育促進國家發展的戰略,而題干重在強調祖國統一,排除C項。故選D項。14.答案:C解析:依據課本知識,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開始了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協會的倡議和積極推動下,經過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備受矚目的第一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正式舉行。1987年,臺灣當局調整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方面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海峽兩岸近三十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楊力宇時,第一次提出一國兩制構想,所以⑤④①②③是正確的先后順序。故選C。本題主要考查祖國統一。15.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指導下,我國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門,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后,在香港設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在澳門設立了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是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權,原有的社會制度不變。因此這個“特別”的意思是享有高度自治權,原有的社會制度不變。選項D符合題意;選項ABC說法不正確,可排除。故選D。16.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內地高校招收港澳學生的數量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港澳學生選擇畢業后留在內地工作、創業”可知,港澳學生對內地的認可度提高,國家認同感增強,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港澳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港澳已經回歸祖國,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內地和港澳的互利共贏,排除D項。故選A項。17.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矢志不渝追求振興中華和維護國家統一?!皭蹏髁x者”內涵的增加,是為了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弘揚孫中山先生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堅守民族大義,反對“臺獨”,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團結攜手為民族復興,為國家完全統一持續努力,D項正確。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的愿望,護國運動鞏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均與題干“改革開放后”不符,排除A、B、C項。故選D。18.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海峽交流基金會和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就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C項正確;“兩岸一家親”是黨和國家處理與發展兩岸關系的主要出發點之一,不是“九二共識”的內容,排除A項;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提出的對臺基本方針,不是“九二共識”的內容,排除B項;實現兩岸“三通”是海峽兩岸交往推進的表現,不是“九二共識”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9.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晤,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C項正確;打破海峽兩岸近四十年隔絕狀態的事件是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1992年,“海協會”和“?;鶗边_成“九二共識”,即“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2008年海峽兩岸三通,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0.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炎帝和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馬英九率臺灣青年參加“甲辰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活動,增進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有利于推動兩岸關系發展,A項符合題意。故選A項。21.答案:(1)事件:西藏和平解放。趨勢:統一的必然趨勢。(2)時期:“一五”計劃期間。道路:青藏、川藏、新藏公路。意義:加強了西藏和內地之間的聯系,促進西藏地區的發展。(3)事件: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1)事件:根據材料信息“向日葵、石榴、雪蓮、哈達與70周年慶祝活動1951—202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經過充分協商談判,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趨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體現了統一的必然趨勢。(2)時期及道路、意義:根據材料信息“世界屋脊,山高路險……沒有一條能走汽車的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西藏地區的發展。(3)事件:根據材料信息“坐著火車去拉薩‘成為現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大大加強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促進了青海、西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坐著火車去拉薩”成為現實。制度:根據設問要求“中國政府在民族地區實施的……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民族地區經濟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22.答案:(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措施:因地制宜,進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采取許多優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員,還通過技術、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加強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實行西部大開發;等。(寫出一點即可)(2)1997年7月1日。26周年。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3)三不;“九二共識”;連戰;2015;(答案自上至下給出)(4)有利因素:①祖國統一是兩岸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②“一國兩制”構想在港澳的成功實踐;③國際社會正義力量的支持。(其他言之有理亦可,一點即可)解析:(1)基本政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對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加大對民族地區進行扶持,采取許多優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員,還通過技術、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加強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實施西部大開發措施等。我國尊重民族地區文化,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2)時間: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內地對香港實施主權。周年: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澳門于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2025-1999=26。2020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6周年。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維護國家統一。(3)填寫: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1992年,大陸的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團訪問大陸。胡錦濤會見連戰一行。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2015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4)有利因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實現祖國統一是必然趨勢,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祖國統一是兩岸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一國兩制”構想在港澳的成功實踐;國際社會正義力量的支持。言之有理即可。23.答案:(1)問題:財政政策受黃老思想影響,社會財富增長緩慢;富商巨賈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削弱了中央經濟權力。做法: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統一鑄造五銖錢、平抑物價等措施,使中央政府掌控了國家的經濟命脈。(2)史實: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后的國內三年戰爭;嚴重饑荒;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等。應對之舉: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等,促進了蘇俄經濟的迅速恢復。(3)“好”在哪里:“一國兩制”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好制度;港澳同胞當家作主;充分體現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公平競爭性等?;緝热荩涸谧鎳y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解析:(1)問題:根據材料一西漢建立后,在黃老思想的支配下,國家實行的是休養生息的政策可知,財政政策受黃老思想影響,社會財富增長緩慢;根據材料二“富商巨賈的社會財富及其壟斷力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削弱中央經濟權力”可知,富商巨賈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削弱了中央經濟權力。做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關于經濟方面的措施有,實行鹽鐵官營、統一鑄造五銖錢、平抑物價等措施,使中央政府掌控了國家的經濟命脈。(2)史實:根據材料二“世界大戰、革命、國內戰凈和恐怖饑荒等連續八年的破壞,使國家瀕于崩潰和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蘇俄面臨的問題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十月革命后的國內三年戰凈;嚴重饑荒;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等。舉措:根據材料二“1921年喀瑯施塔得水兵的叛亂,暴露了革命隊伍本身存在深刻的幻滅感。列寧由此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化進行得太快了?!焙退鶎W知識可知,1921年春,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等,促進了蘇俄經濟的迅速恢復。(3)“好”在哪里:根據材料三“一國兩制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好制度”可知,“一國兩制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好制度;根據材料三港澳同胞當家作主,實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可知,港澳同胞當家作主:根據材料三特別是香港新選舉制度的實施,充分體現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公平競爭性,符合“一國兩制方針”符合香港實際的民主道路越走越寬廣可知,充分體現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公平競爭性等。基本內容: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一國兩制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24.答案:(1)使命: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原因:綜合國力的提高;一國兩制的正確;中英雙方共同努力。(3)基礎:一個中國。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4)短文:觀點:一國兩制促進祖國統一。論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尊重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我國提出了一國兩制。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在它的正確指導下,香港、澳門回歸。一國兩制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它的影響下,臺灣也一定回歸祖國。解析:(1)使命:根據所學和材料一“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這是我們黨肩負的政治責任與神圣使命”可知,這體現的是,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制度:根據所學可知,為“凝聚各民族”,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原因:根據所學和材料二“主要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幾年發展起來了,是個興旺發達的國家,有力量的國家,而且是個值得信任的國家”可知,這體現的是,綜合國力的提高;根據所學和材料二“當然,解決香港問題,還是‘一國兩制’的根本方針或者戰略搞對了,也是中英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可知,這體現的是,一國兩制的正確,中英雙方共同努力。(3)基礎:根據所學和材料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可知,這體現的是,一個中國。方針:根據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對臺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4)短文:此問相對開放,回答符合下列要點即可,觀點必須圍繞“祖國統一”提出,角度可任選,論述時,史實要典型,如,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觀點:“一國兩制”方針促進祖國統一。論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尊重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我國提出了一國兩制。一國兩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國家的主體實行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在它的正確指導下,香港、澳門回歸。一國兩制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它的影響下,臺灣也一定回歸祖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